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分析_周艳

合集下载

浅谈影响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因素

浅谈影响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因素

具体讲 , 就是指“ 教学计划” “ 、教学大纲” 教科 减或 加工 后 的知识 内容 就被称 为 “ 定课 程 ” 和“ 师 。 书 ” 规 定 和 表 述 的 那 些 教 学 内容 。 ∞而 这 部 所 儿 “ 法定 课程 ” “ 定课 程 ” 间 的差 距 正 是 与 师 之 分教学内容 , 由于具有 国家和教育行政部 门预先 教师对法定知识内容重构后 的结果 , 而正是这种 深 的计 划性 和规 定 性 , 以又 称 之 为 “ 定 课 程 ” 重构 后 的知 识 实 际 地 、 刻 地 对 学 生 产 生 着 影 所 法 。
浅 谈 影 响教 师 重 构 课 程 的社 会 学 因素
宋 韬
(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社会体育系 , 山西 摘 太原 00 0 ) 3 06
要 : 实际的教 学过程 中 , 在 教师重构课 程是普遍存在 的客观现 象。影 响教 师重 构课 程 社 会 学因素
主要 包括社会制度、 师社会 角色、 师 自身的知识水 平、 点及兴趣 、 学评价机 制等 。教师应从 教 育的本 教 教 特 教 意 出发 , 本着一种 负责任 的态度 对课程进行 重构 , 以达到与课 程之间的关 系和谐。
sn .L ) 贝克 ( ae ,D P ) 1 o ,D . 和 B k r . . 对 5种 教 育 中。 因此 , 程 设 置 本 身 具 有 法 定 性 的 特 征 , 课 这
体 制下八 年 级 数 学 课 程 规 定 内容 的项 目数 量 与 在一 般意 义上 影响着 教 师对课 程 的重构 。 教师 实 际所 教 项 目数 量 进 行 了 比较 , 果 表 明 , 结 另外 , 校 对 教 师 重 构 课 程 也 有 一 定 的 影 学 没有 任何 一 个 国家 的教 师 所 教 项 目平 均 数 量 占 响 。学校作 为 特定 教 育机 构 , 所 属 教 师起 着 监 对 课程规 定 项 目数 量 的 比例 达 到 9 % 。2 可 见 , 督 、 范 的作 用 。教 师 的 日常教 学 、 研 工 作 等 0 _3 J 规 科 教 师在课 堂 上 实 际所 教 授 的课 程 内容 与 课 程 所 都在学校组织 的严格管理下 , 比如 , 学校通过组 规定 的内容 在数 量 上存 在 较 大 差 距 。教 师 在 课 织教师进行思想学 习、 开系会、 校会 等多种形式

教学课程重构心得体会

教学课程重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学课程重构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积极参与了学校的教学课程重构工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对课程重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教学课程重构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程重构的必要性1.适应时代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课程重构势在必行。

2.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重构,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重构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重构的实施步骤1.调研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趋势,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确定目标:根据调研结果,明确课程重构的目标,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

3.设计课程体系:根据目标,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4.制定实施方案:针对课程体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课程安排、师资培训、教学资源等。

5.实施与评估:按照实施方案,进行课程重构的实施,并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不断调整和完善。

三、课程重构的心得体会1.关注学生需求:在课程重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

2.注重实践性:课程重构要注重实践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在课程重构中,要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师资培训:课程重构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因此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5.持续改进:课程重构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要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课程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教学课程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通过课程重构,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内容重构的价值探析

“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内容重构的价值探析

“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内容重构的价值探析作者:杜雯雯来源:《卷宗》2020年第27期摘要:为了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形成协作效应,目前高校正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需要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树立培养德育型人才的目标,促进学生知识水平与政治素养的同步提升。

教师需要加大课程教学以及政治素养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内容重构的价值展开论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内容重构;价值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79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在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工作,从现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课程内容的重构,这是目前受到广泛讨论的问题。

1 课程内容重构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其实施的基础就是课程内容的重构。

当今社会对于职业型人才的要求早已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及优秀个人品格,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

但传统的课程内容知识性和专业性较强,其中较少体现政治内容,只有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加入更多政治性元素和话题,才能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牢固树立政治思想,坚定政治立场,促进多项素质共同发展[1]。

我们可以发现,利用教材中有限的知识内容无法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因此目前摆在教师面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课程内容重构。

这要求教师在保留原有重点知识的同时,根据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将思想政治元素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原则的融入进去。

要将其与知识内容合理的衔接,绝不是表面化的融合,或者生硬的将不相关的内容插入进去,显得过于突兀。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一、异套课程间的地位分等

? 是指由不同门类的若干教学科目

所组成的任一教育阶段的课程系

统。 1、同类异套课程的地位比较
2、异类异套课程的地位比较

? 二、同套课程间的地位分等

是指任一教育阶段的课程系统

中不同课程之间的地位差异。

首先表现在国家对学校同套课 程整体结构的框定上。

其次,表现在对不同课程的差
目标和角色的影响。

2、解释论范式

? 代表人物:M。F。D。扬 ? 三个研究领域:一、教育知识的社会构成;二、教师

常用教育范畴的社会特征;三、课堂互动过程。
3、新马克思主义范式:阿普尔。研究:对正式课程内容

的分析;对隐性课程意义上的教育知识组织化的分析。

4、结构主义范式 ? 代表:伯恩斯坦

第十章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一 节
? 首先,我国开展课程社会学研 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一,为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

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
社 会
第二,课程社会学研究为我国 当代课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理论和方法。

? 其次,课程社会学研究具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这主要体现在

为课程改革提供适当的方法论

认可与否。
2、不同国家的同一教学科目的价值取向
不一样。

3、社会统治阶层的政治权力在课程法定

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课程计划、教学

大纲及教科书的控制上,尤其是对教科 书的编审上。

社会学视角下教师的课程重构_熊晶晶

社会学视角下教师的课程重构_熊晶晶

社会学视角下教师的课程重构熊晶晶摘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在实际课程运行中真正被实施并影响学生的是经教师重构后的师定课程。

按照社会活动主体划分,国家控制、学校规范、群众期望和学生需求共同影响着教师的课程重构。

为实现法定课程的教育目的,教师需进一步提高专业发展能力,尤其是提升教师课程重构意识、提升课程解读能力和提升课程教学技能。

关键词教师;课程重构;师定课程;社会因素作者简介熊晶晶,福建省厦门市启悟中学教师,教育学硕士法定课程具有社会权威性,但在实际课程运作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法定课程进行重构,以致实施并影响学生的是经过教师重构后的师定课程。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教师的课程重构并不仅是教师的个人活动,而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社会活动。

研究教师的课程重构,对于保证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教师课程重构的内涵概述关于课程,我国学者多数认同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现实中主要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

第一,理想中的课程,主要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及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第二,正式的课程,主要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即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第三,领悟的课程,主要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因不同教师对正式课程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教师对实际课堂中上的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领会,与正式规定的课程存在一定的不同。

第四,运作的课程,主要指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相关观察和研究都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实际实施的课程间存在一定差距,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而随时进行调整。

第五,经验的课程,主要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体会到的课程。

由于每位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课程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学习经验。

[1]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存在两次明显的对正式课程的增减与加工,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教师的课程重构。

真正在教学中被运行并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课程,实际上是经过教师重构后的师定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简章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12月,前身为1980年10月创立的高等教育研究室。

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高等教育研究所与校内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等单位合并,组建教育科学研究院。

1986年7月28日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4月29日获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6月19日改为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当时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1998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0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MPA)学位授权点。

2003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高等教育学专业是本院的特色优势专业。

早在1986年,作为本院前身的原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即获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始本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构之一。

1996年,本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之一。

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全国仅有的2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2008年入学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

本专业的发展定位是探索高等教育理论,影响高等教育政策,服务高等教育实践。

现有研究生导师1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8人。

本专业下设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高等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高等学校德育原理、比较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等9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每年接收20%其它院校重点学科专业推免生。

学术带头人简介:张应强教授,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借鉴课程概念重构理论 深化校本课程开发

借鉴课程概念重构理论 深化校本课程开发

借鉴课程概念重构理论深化校本课程开发
王福利
【期刊名称】《现代中小学教育》
【年(卷),期】2012()10
【摘要】人们常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

作为教师职业实践、学生学习活动的课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理论探索的深入,越来越呈现其多样化走势。

而作为课程体系中最活跃的部分——校本课程,将以其独特的价值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笔者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发现课程概念重构理论与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广泛的适切度,借鉴该理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概念;重构;借鉴;教育实践;职业实践;学习活动;课程体系
【作者】王福利
【作者单位】吉林女子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
【相关文献】
1.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 [J], 徐玉珍
2.实践课程概念重构理论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J], 兰霞
3.开发校本课程拓宽课程资源创建特色学校——哈尔滨市南岗区部分小学校本课
程开发概览:融入时代特征开发校本课程 [J], 孙波;张桥;魏永生;李伟晗;韩晓华4.重构实践导向的数字绘画校本课程体系——数字绘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中职与高职教学内容的比较与实践探索 [J], 王晓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简章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12月,前身为1980年10月创立的高等教育研究室。

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高等教育研究所与校内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等单位合并,组建教育科学研究院。

1986年7月28日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4月29日获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6月19日改为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当时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1998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0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MPA)学位授权点。

2003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高等教育学专业是本院的特色优势专业。

早在1986年,作为本院前身的原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即获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始本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构之一。

1996年,本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之一。

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全国仅有的2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2008年入学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

本专业的发展定位是探索高等教育理论,影响高等教育政策,服务高等教育实践。

现有研究生导师1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8人。

本专业下设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高等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高等学校德育原理、比较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等9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每年接收20%其它院校重点学科专业推免生。

学术带头人简介:张应强教授,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资源重构 教法创新——初中历史“学材再建构”原理的实践

资源重构 教法创新——初中历史“学材再建构”原理的实践

资源重构教法创新——初中历史“学材再建构”原理的实践刘晓丽
【期刊名称】《华夏教师》
【年(卷),期】2024()8
【摘要】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学材再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被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发现其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策略两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学材再建构教学原理的内涵,提出初中历史资源重构的教学原则,从聚焦目标的教学内容、宏微并进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防微杜渐的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提出实践策略,旨在探究初中历史教学新的实践思路,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刘晓丽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左家塘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从“教材”到“学材”,重构“学”的课堂——小学数学学材开发的价值探寻与实践建构
2.学材再建构:基于生本理念的整体建构
——以"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实践研究为例3.初中语文诗歌学材再建构实践再探--精耕细作:以“我的‘山坡羊’”为例4.践行“学材再建构”理念,探究初中数学教法策略5.“学材再建构”理念下古诗词教法统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暨南大学参考书目

暨南大学参考书目

招生年份:2012本院系招收人数:600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招收人数:6专业代招生年份:2011本院系招收人数:599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招收人数:7专业代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12月,前身为1980年10月创立的高等教育研究室。

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高等教育研究所与校内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等单位合并,组建教育科学研究院。

1986年7月28日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4月29日获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6月19日改为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当时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1998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0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MPA)学位授权点。

2003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高等教育学专业是本院的特色优势专业。

早在1986年,作为本院前身的原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即获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始本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构之一。

1996年,本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之一。

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全国仅有的2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2008年入学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

本专业的发展定位是探索高等教育理论,影响高等教育政策,服务高等教育实践。

现有研究生导师1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8人。

本专业下设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高等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高等学校德育原理、比较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等9个研究方向。

对两个教学设计的比较思考

对两个教学设计的比较思考

对《意识的作用》两堂课的比较分析与思考2012150256 熊夏通过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的来说给我最明显的一个直观感受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周艳老师的课堂设计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和时政特色,整堂课以遂宁市的发展结合“两会”热点的一个情境来贯穿整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另一位老师的课堂设计中则使用了较丰富的材料,注重对知识点的较深入的剖析,课堂相对以较为“传统”的思维逻辑和常规严谨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下面结合具体教学进行比较和分析,谈一谈两位老师各自的优劣之处:首先是乐山外国语学校周艳老师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整堂课的优点有:1、教学结合遂宁当地特色,并展示了遂宁城市风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上课伊始就利用遂宁风光小视频展现遂宁市的发展历程来导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也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周艳老师擅于利用“ 2015遂宁经济社会预期发展规划目标”这一个案例贯穿整个课堂并以此来设计不同的设问推进教学,比如在讲本框第一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第一个知识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时,周老师先结合“两会”热点展示了2015年遂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规划并设问“2015年遂宁市的发展首先提出了一个发展目标,说明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案例让学生思考,该设问也很好地贴切了知识点——遂宁人在发展经济之前会首先提出经济发展目标,在实施行动前会制定目标行动方式等等,说明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在此后依次讲解“意识的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和“意识的反作用”以及我们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每个知识点都对应着相关问题步步深入,可以看出教师结合了教材内容设疑启思,使得整堂课条理很清晰,也比较紧凑,当然这也是一个好教师必备的教学功底。

3、本课一个亮点在于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环节上设计了包括“我来小结”“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课后拓展”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环节能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不仅能通过随堂的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在“联系生活”中分别对应着知识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来交流“自己的高中规划”和“如何实现高中规划”;在“我来小结”环节能够让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快速梳理清晰知识点的逻辑顺序,避免知识点杂乱。

知识整合视角下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双一流大学社区治理课程为例

知识整合视角下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双一流大学社区治理课程为例

[收稿时间]2023-03-25[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1SJA0850)。

[作者简介]安姗姗(1987—),女,山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与公共卫生。

August,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然而,“知识重复、难以致用、能力不足、求知不易”仍是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章从知识整合视角出发,以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社区治理为例,探索“一核四堡混合式”知识整合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与可行性,概括应用型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从诱发式教学整合想法、对话式教学驱动参与、反思式教学共建知识、行动式教学促进产出四个方面提出课程改革经验及启示,为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应用实践。

[关键词]新文科;知识整合;“一核四堡混合式”;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5-0047-07《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

在新文科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存在“知识重复、难以致用、能力不足、求知不易”等问题。

相较于课堂,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渠道,足不出户便可获得其他高校优质的慕课资源,这对线上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术积累、学科前沿、业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大背景下,知识整合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整合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其不仅充分肯定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和丰富性,而且强调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激发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这层意思来看,尽管教学改革要求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的知识传授转向以学为主的知识获取,但不可忽视教师在其中的“有效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课教师重构课程目标:命题内涵及意义

思想政治课教师重构课程目标:命题内涵及意义

思想政治课教师重构课程目标:命题内涵及意义
王鹃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5(000)023
【摘要】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重构是课程从静态文本到动态课堂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场域中,教师对课程的重构要有一定的切入点,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重构的重要起点。

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对课程目标的重构,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从文本到课堂的“软着陆”,构建良性的目标循环体系;有助于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进一步深入政治教学的价值层面;有助于深化教师课程意识,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彰显教师职业自我,构筑一种专业化的生存方式。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王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2
【相关文献】
1.探究性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重构的思考 [J], 陈利昌
2.课程目标导向下的教师教育课程重构--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J], 朱嫚嫚;钟铧
3.课程目标导向下的教师教育课程重构——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J], 朱嫚嫚;钟铧;
4.教学情境与命题情境的区分及其意义——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
文本分析 [J], 李晓东
5.在真实的世界寻找意义:实现课程目标的重构 [J], 王晋;付曜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元解读,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多元解读,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多元解读,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周艳
【期刊名称】《作文成功之路(中旬)》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因此在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尝试进行多元阅读。

但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却完成得不够理想,缺乏对于文本更为高效而正确的解读,单一理解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也存在着反向的极端,即过度解读文本的现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促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展开真正的多元解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深入细读,自主探究学者宗亚静提到部分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内容讲解课文,这样便造成了学生的无效阅读。

若要促使学生进入多元解读,教师则要鼓励学生进入自主探究中,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细读。

【总页数】1页(P33)
【作者】周艳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多元关系的全面展开——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论解读
2.尊重个性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r——北京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解读
3.30强房企多元业务发展解读
4.统一指导与多元发展:解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
指南》--常俊跃教授访谈录5.哔哩哔哩财报解读:收入结构多元平衡化发展,但上市以来连续八个季度处于净亏损状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改之“关系学”

课改之“关系学”

课改之“关系学”
周艳
【期刊名称】《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现存一些教师.一说课改,就是什么什么法。

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仅有一个好的新的方法是不行的,课改的成败,除了办法的优劣之外,还要看你能否处理好课改主体与多种客体的关系。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周艳
【作者单位】江苏海州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2
【相关文献】
1.一部特色鲜明的人际关系学教材——评周向军高奇主编的《人际关系学》
2.关系学的逻辑及其运作——兼评《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3.论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学说——兼论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学说的发展
4.中国的“关系”与“关系学”——读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5.工会教育培训是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劳动与社会关系学院及白俄罗斯劳动与社会关系国际学院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构课程文化 有效实施历史新课程

重构课程文化 有效实施历史新课程

重构课程文化有效实施历史新课程
邹燕红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09(000)025
【摘要】实施新课程是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中学历史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是更新教学观念,实施新课程的落脚点是重构师生关系,实施新课程的途径是开放知识结构,实施新课程的运行机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页数】1页(P167)
【作者】邹燕红
【作者单位】瑞金第二中学,江西,瑞金,34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回归生活:深入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径——兼论新课程背景下整体性教学设计的原则 [J], 马维林
2.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方法 [J], 李晓林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分模块—团队教学模式可行性及有效实施路径研究 [J], 姚思礼
4.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实施即时性评价的思考 [J], 颜建华
5.让课堂的瞬间更加美丽——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实施即时性评价的思考 [J], 钱洪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周艳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在今天科学教育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

不断地改进英语教学,使之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交际能力的合格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外语教学工作者要探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页数】2页(P164-165)
【作者】周艳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课标为理念探索与实施语文教学高中历史新课改之我见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讲授中如何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关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学案教学的实践总结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外语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4.浅析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策略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分析周 艳1,马 勇2①(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1)摘 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由于教师、学生的参与,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成为一个动态的、可变的社会存在。

其中,教师对课程的重构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因素包含社会、制度、文化发展和学生的文化需求,以及教师自身的社会角色地位。

关键词:课程;师定课程;社会因素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1-0080-03An analysis on teachers 'curriculum reconstruction in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ZHOU Yan ,MA Yong(1.School of Education ,Hua 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 d Technolo gy ,Wuhan 430074,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G uangxi Nor mal Univers ity ,Guilin 541001,China )Abstract :In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curriculum ,upon the participation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 -dents ,turns into a dynamic and variable social being ,in which teachers take an important r ole in its r e -constr uction .The 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ers 'curriculum reconstruction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ystem and culture ;students 'knowledge demand as well as roles and status of teachers them -selves .Key words :curriculum ;teacher -set curriculum ;social factor一、法定课程与师定课程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指学校的一切教育和学习活动,狭义的课程指围绕学科教学内容的实施而制订的一系列教学计划、规定和内容。

我国的学校教育过去和现在基本上沿用的是一种狭义的课程教育论(即便是课外活动也尽可能地纳入教学计划)。

[1]这种狭义的课程教育,由于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预先的计划性和规定性,又称之为“法定课程”,即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它往往被赋予了充当实现教育目标的文化载体和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的职能。

[2]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国内外的课程研究一直停留在哲学与心理学的基础上,即将课程当作某种哲学观念的推演和个体心理发展的直观顺应,将课程自制订之日起便看作是一个既定不变的存在,从而忽视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的参与,而成为一个动态的、可变的社会存在。

我们过去往往认为,教学内容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只是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变化。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重构·80·2003年1月第24卷 第1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Jan .,2003Vol .24 No .1①收稿日期:2002-10-09作者简介:周 艳(1970—),女,辽宁抚顺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原理研究;马 勇(197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了法定的课程。

即教师一旦确立了“如何教”,就已经蕴含了“教什么”的课程内容的重构;学生一旦作出了“怎样学”的选择,就意味着他的所学的已经不是法定课程和教师重构课程的内容了。

否则就不会出现同一个教师教学,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差异的情形。

可见,课程重构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理解对法定的课程计划、内容进行增减与加工的活动,其中,教师对课程的重构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如何学、学什么”,虽然也包含了对教师重构课程(即“师定课程”)和法定教材内容的再重构,但基本上受制于教师重构课程内容的影响。

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是经过社会授权的,具有某种强制性、诱导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的基本职能是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知识,在这种文化传承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通过课程重构,把蕴含于法定课程中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师定课程的内容,再进而把它们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所同化,从而实现社会控制。

教师在“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上,除了依赖某种公共和规定的教学方法、大纲外,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对课程的理解,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

而一个教师之所以作出这样而非那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自身条件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描述教师重构课程的现实,分析影响教师重构课程的主要社会因素。

二、教师重构课程的方式教师授课过程千差万别,难以细数,但就是这种千差万别,使我们看到了教师对法定课程的重构。

首先,任何一个教师在教学时,都必须把法定的课程变成教师可以操作、学生易于理解的课程,否则,就没有必要请教师教学了。

例如,法定教材的内容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书面文本,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将书面表述转化为适合于学生接受的口语表述,将书面的文字符号逻辑变成易于讲授和理解的逻辑。

这一转化构成了教师课程重构的首要而必须的内容。

从语言对课程知识的加工程度来分类,教师的语言类型有:(1)权威式陈述。

教师力图准确无误地传达法定课程,把法定课程“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这样的教学叙述中,既没有教师个人的知识,也没有学生个人的知识,即“师定文化”与“生定文化”都隐匿了。

“法定文化”的叙述逻辑压倒了个人对课程的再理解。

(2)经验式讲解。

教师在对“法定课程”理解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使法定课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但学生的这种理解、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经验的影响,是在教师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完成的。

教师的语言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向着一个既定的答案靠近。

(3)商讨式谈话。

教师常以一种商谈的口吻与学生对话,期望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学生拥有更多的空间。

教师更看重在师生的语言活动过程中达成对法定课程的共同理解。

在师定文化与生定文化的相互碰撞下,师生知识共享,生成对法定文化的再理解。

其次,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总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对学生接受水平的估价来认定知识的价值,并选取所教授的知识和方法。

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基本的课程框架和内容下进行的课程重构。

这在中小学教育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如许多教师按照国家或地方教育委员会规定的基本课程设置所进行的教学创新和自主修正。

这属于有限的课程内容重构。

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思想和知识体系(或系统)来处理课程,将已有的法定课程内容当作材料,纳入自己的教学体系。

大学里一些有成就和独立思想的教师,中小学中的某些高级和特级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为主,法定的课程内容仅仅作为一种参考。

这样的课程重构相当于课程“重创”,它是教师课程重构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

当然,教师重构课程并不是任意的,师定课程与法定课程之间一般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即教师重构的课程内容少于法定课程内容,相当于教科书的选讲,练习内容的选练;二是基本吻合的关系,即教师重构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按照法定课程内容来实施;三是部分重合的关系,即教师根据自己既有的知识、思想体系和教学理念、方法来讲解、传授法定的课程,有些是大部分重合,有些是少部分重合,这要根据教师的处理能力和方式而定;四是基本分离的关系,即教师仅仅把法定课程作为一种参考,基本上不按照法定课程内容来实施,当然完全分离,就构不成师定课程对法定课程的重构关系。

三、影响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因素分析1.社会、制度、文化发展的制约·81·课程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种中介,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往往渗透其中。

因此,课程设置带有政策性、法定性的特征,它在一般意义上影响着教师对法定课程的重构。

当然,教师当中有“社会代表者”、“非社会代表者”及“反社会代表者”之别,教师大多在课堂中或多或少地传递了一定的非课程内容。

在制度上,学校组织对教师重构课程也有直接影响。

学校是兼具规范性与功利性的组织,对教师起到监督、规范的作用,教师必须遵守学校组织的各种规定、章程,必须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才行。

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实际上也受到学校组织的严格管理。

比如,学校通过考勤、考试、奖惩等制度来控制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工作行为等。

如大学里实施的选修制,其课程设置就重在鼓励创新,许多教师就是在参照一定的课程之后,进行最大程度的自我建构,使选修课程变成进行学术和思想创新的学科。

而在中学,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要求教师必须承担起提高学生考分的重任,这样,教师重构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就严重地受到了学校目标管理的影响。

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对教师的课程重构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社会不仅通过教育向人灌输一定的文化思想,而且也通过教育控制人的文化行为。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我国学者曾把教师的社会学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作为学校成员;作为社会文化承担者;作为社会文化承受者。

教师是社会所认可的合法的知识权威,教师可以凭借课程作用于学生个体,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并由此达成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

2.教师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对课程重构的影响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迅速,社会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教育功能扩大,教师角色扮演也趋于多元化。

这就促使教师除了要履行传统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外,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

雷德与华登堡提出,教师要承担十种角色:社会代表者、知识源泉、法官与裁判、辅导者、侦探、认同的对象、父母替身、团体的领导者、朋友、感情发泄的对象等。

在众多的角色扮演中,在自身角色的期望与被期望中,教师的角色冲突也多种多样。

比如,教师自身不同角色意识之间的冲突(如教师的劳动者意识与教育者意识的冲突)社会对教师的不同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如“希望培养具有批判意识的学生”的期望与“希望培养循规蹈矩的学生”的期待的冲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