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笔法

合集下载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浅谈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余秋雨的散文的风格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让人暗暗称奇,但是这只是他的其中的一面,想要更了解余秋雨的散文风格吗?浅谈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摘要:读完余秋雨的几本文集后,对他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有点感想,同时也参阅了诸多的材料,主要先从总体上浅谈一下他散文写作风格,再从他表达的主题、语言的特色、表达的方式三点分述,继而对我们大学生的写作提供某方面的参考,不足之处,望请老师指正。

关键词:写作主题语言特色表达方式剧场效果小说化特点典雅灵动借鉴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著作,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

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而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浅,甚至落入俗套。

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问题,于是还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的评论,也略加自己的一点浅见。

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在目前文坛泥沙俱下、日益堪忧的情况下,余秋雨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开辟了散文新文风。

“余秋雨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意识连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异军突起,呈现给读者一种新的阅读文本,激发起他们新的审美趣味,”从总体来说,一方面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作为一个文化意识较强,颇具历史感的散文作家,尽管行走匆匆,却常能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散⽂艺术风格分析余秋⾬散⽂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的散⽂,跨越了纯⽂学的界线,⾛向⽂化领域。

其散⽂美学型态迥异于前⼀切散⽂⽂本。

他的散⽂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体的束缚,开创了散⽂的⼀代新风。

本⽂拟就其散⽂艺术特⾊与美学风格的两个⽅⾯进⾏分析探讨。

“余秋⾬散⽂的特⾊,即:追寻⽂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充满活⼒的秋⾬散⽂之树。

当代⽂坛,谈到散⽂不能不谈余秋⾬。

余秋⾬散⽂,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化意蕴,余秋⾬结集出版的《⽂化苦旅》、《⽂明的碎⽚》、《秋⾬散⽂》等,都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化苦旅》在台湾⼀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的魅⼒。

”[1] ⼀、艺术特⾊ 余秋⾬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化散⽂,借⼭⽔风物,寻求中国⽂化意蕴与⼈⽣真谛,探寻中国⽂化的巨⼤内涵与中国⽂⼈的⼈格构成。

(⼀)、对传统散⽂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作家们在意图呈⽰时总体上存在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散⽂,我们发现,这⼀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追求运⽤于状物散⽂,⽽且运⽤于写景散⽂。

“从⽽导致其散⽂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化、道德等多元视⾓的透视之中,或在⼀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丰富的涵义,⽐如其《⽩发苏州》是⼀篇写景散⽂,按照传统的写法,⽆⾮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然⽽,《⽩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 “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个⾔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本共分五个部分,第⼀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写作教学0601 0650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三峡》中,为了强调三峡的地位和作用,从时间(历史)、空间(山川)和人物(诗人)三个角度来描写,连续用三个“……在这儿……”句子组成排比句,突出了三峡的强大感染力。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

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有哪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当代文学领域独树一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以独特的写作技巧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以下就来探讨一下余秋雨的散文写作技巧。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储备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首先在于他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

他在作品中能够信手拈来各种历史典故、文化现象、哲学思想等,使文章充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对莫高窟、都江堰等历史遗迹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其外观和现状的展现,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与思考相融合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够了解到深刻的文化内涵。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余秋雨先生必定是在平日里广泛阅读、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这也提醒我们,要想写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散文,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独特的视角与观察余秋雨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事物。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努力探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

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人遭遇的同情上,而是通过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造成这些命运的深层原因。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他的散文具有了更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同时,他的观察也非常细致入微。

他能够捕捉到一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比如在描写风景时,他会注意到光线的变化、风声的轻响等微小的元素,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

三、生动的描写与抒情余秋雨的散文在描写方面非常生动形象,能够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他所描绘的场景。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河流的描写:“河,就像一位刚刚分娩的母亲,在疲惫中仍然洋溢着温馨和慈祥。

”将河流比作刚刚分娩的母亲,生动地表现出河流的温柔和包容。

2020高考语文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作文素材 精

2020高考语文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作文素材 精

语文:2020高考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余秋雨散文的主题不断超越传统观念
(1)作家的散文创作一般都会受制于心情影响,体裁也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特点,余秋雨散文一般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开展对于蒙昧和野蛮讲述,对立面就是文明,写作主旨就是对于文明召唤,但是同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基础上不断需要对于主题进行升华。首先最主要体现就是在山水古迹中寻找文化意蕴内涵,余秋雨散文大多都是景物命名,但是同时也非常关注以往自然现象问题,更多是个人感情表达,运用他深邃眼界,透过对于事物现象分析,提高对于自然景观背后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和领悟,这种最主要方法就是对于景观背后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注重的景观背后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然后通过对于自然景观体现的时代精神赞扬,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表达,运用文字记录在散文中,这种写作手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新艺术表现空间。
(3)在余秋雨散文中展示了中国文明历程发展现状,但是没有受到来自于民族、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作者的散文一般都会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角度,公平的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讲述,比如作品《一个王朝的背静》中深刻的批判了姓氏和民族正统性质,作者提出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用诚实的理性态度分析,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判断错误问题。
(2)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会受制于传统文化框架,特别是对于中国山水风古迹描述,更加注重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渗透思想领悟,比如《都江堰》中作者表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这就非常气势浑宏的表现了都江堰伟大历史价值,堪比长城伟岸雄奇壮观,也充分说明了余秋雨的散文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刻突破了传统文化紧固,具有更深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余秋雨的散文最核心成分就是议论,同时兼顾抒情笔法表述,做到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使得散文更加充分智慧和情趣,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精神上享受,比如在作品《阳关雪》中描述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就是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苦难经历,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独有的悲剧性命运特点,散文不断讲述文明、文化和遗落问题,使得散文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更加提高散文抒情特点,以及让读者能够更加理性思考历史文化问题。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应该说,余秋雨先生先生的散文,我最欣赏有三点:一是其语言,余秋雨先生的语言往往凝重而深沉,引人深思;二是对待文化与历史的严肃的思索,透露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使命感;三是能够走出象牙塔,不拘泥于史料,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和思索。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论余秋雨先生散文艺术特色,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先生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余秋雨先生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余秋雨先生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先生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余秋雨先生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浅谈余秋⾬的散⽂特点浅谈余秋⾬的散⽂特点 余秋⾬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散⽂学家之⼀,他开创了⽂化散⽂的先河,以⼀介⽂⼈的⽂化使命感,通过笔端优美的⽂字,追索、思考⼈类历史⽂化,反思社会发展对⼈⽂精神的冲击,感慨历史⽂化在发展中的失落,感悟⽣命情感的沧桑,呼唤⽂明的理性回归。

浅谈余秋⾬的散⽂特点 摘要:本⽂从探讨余秋⾬先⽣⽣平出发,详细阐述了余秋⾬先⽣到⽬前为⽌经典的著作和写作历程。

接着笔者⼜深⼊分析了余秋⾬先⽣的散⽂特点和艺术特⾊。

最后,结合多年⼯作研究经验,笔者做了启⽰性论述。

关键词:余秋⾬;⽣平;散⽂特⾊;启⽰ ⼀、余秋⾬先⽣⽣平分析 著名的作家余秋⾬出⾝学者,并且具有⾮常丰富的游历经验,他的⾜迹遍布华夏的⼤地,并且还⾛遍了欧亚的⼤陆。

他写的散⽂主要依托于游记,有叙事有写景,并且把⽂化与历史渗透其中,将现代与传统进⾏了整合,不但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且还充满理性,借助于⼭⽔风物对民族的⽂化进⾏探求,把深厚的⽂化底蕴充分地表现出来。

余秋⾬运⽤华丽的语⾔、优美的风光、⾮常⽣动的故事以及充满风趣的议论把厚重的历史包装了起来,成为销售量最⼤的⽂化⾷品,受到⽂学界的⼀致好评,并且深受⼈们喜爱。

余秋⾬的每⼀⾸散⽂都有各⾃独特的特点,其中都有很多创新的路⼦,给当代散⽂的创作作品带来很⼤的影响。

⼆、关于余秋⾬的散⽂特⾊的具体分析 第⼀,我们国家的历史主题都⾮常鲜明,余秋⾬的散⽂最⼤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论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还是⽂化的追溯,主题都⾮常的鲜明,他的散⽂创造性⾮常强,并且把历史与⽂学巧妙地结合在⼀起,把对⽂化那些沉重的反思与⽂化古迹的沧桑以及⼭⽔的艺术融合起来,例如余秋⾬开始在⽢肃就创作出⽂化苦旅-莫⾼窟、⽂化苦旅-道⼠塔、⽂化苦旅-阳前雪,从这些⽂章中可以看到余秋⾬对⽂化、历史、⼈物以及⼭⽔的反思,以及所表达的⽂化感受,包括他对我们国家传统历史以及⽂化的⼀些思考。

所以,余秋⾬的⽂化散⽂不但是鲜的,⽽且也是活的,并且深深的扎根在⼈们的⼼⾥。

作文写作经验《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共35张ppt)

作文写作经验《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共35张ppt)

作文写作经验《余秋雨散文的技法 归纳和点评》
衣袖 我挥一挥
,不带走一片云彩。
点评:引用是指写文章时,
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
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
见解。此种修辞手法不仅能丰富文章
的内容,更能增强文章的文采,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关键词:衣袖,写文章,诗句,格
言,典故,问题,道理,文章,内容,文 采,表现力,带走,点评,引用,有意, 现成,表达,说明,见解,增强,丰富。
作文写作经验《余秋雨散文的技法 归纳和点评》
作者 《三峡》中,
为了强调三峡
的地位和作用,从时间(历
史)、空间(山川)和人物
(诗人)三个角度来描写,连
句子 续用三个“……在这儿……”

成排比句,突出了三峡的强大
感染力。
关键词:作者,地位,时间,历史,
空间,人物,诗人,角度,句子,排比句, 感染力,强调,作用,描写,组成,突出, 连续,强大。
作家,作品,散文,特点,小说,语言, 通俗,方面,故事情节,知名,为主,取 材,写法,体现,注重,构建,宏大,广 泛,自由,完整。
作文写作经验《余秋雨散文的技法 归纳和点评》
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
丰富的艺术想象。主要采用虚
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
材料 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

形象 给予生动
作文写作经验《余秋雨散文的技法 归纳和点评》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 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 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 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 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 产 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 生。
关键词:豪情,山风,细流,结果,

余秋雨散文笔法

余秋雨散文笔法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

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

三、《风雨天一阁》的几种笔法
• 1.开头,作者在高屋建瓴阐述文化传承需要的人 格特征之后,用较强的现场说故事的方式让范钦 出场。 紧接着,用“现代进行时态”来描述“过 去完成时态”的历史,使人物和事件极具现场戏 剧感。这是作者的第一种笔法。 • 2.其后,作者笔锋一转,自然地将自己近年关注 的“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命题纳入文中给予阐 述,然后再用范钦的“顶撞皇亲”、“严嵩不敢 加害”等轶事作为佐证。适时介入所描写的事件 之中进行评述,这是作者的第二种笔法。 • 3.博引及联想式的评述,是作者的第三种笔法。
二、《文化苦旅》
• 2.《文化苦旅》这个拥有双重内含象征意义的书 名,一方面指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悲壮历程,民族 文化精英们差不多都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去创造 的,它的衰落和遗忘更是悲剧性的;另一方面是 指作家心路历程的举步维艰,作家太热爱我们民 族文化艺术的辉煌业绩了,他对它们兴衰存亡历 史规律的探寻,同样地也是背负着时代沉重的十 字架的,牢愁郁勃,浩然尔哀。
三、《山居笔记》
•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 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在总体计划上, 这本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 阶段记述 。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那 本书中的我,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 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 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 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这便构 成了《山居笔记》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文化散文”
• 一、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创作: •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 文》,引起广泛影响。作者在反顾中询问 中国文化的来路,在解读历史中确立当代 人的精神标高。
二、《文化苦旅》与《山居笔记》 简介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范文一: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与点评我很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因为他的文字温馨动人,充满哲理与金句。

以下是我对他的技法归纳与点评。

一、用意象烘托氛围余秋雨的散文经常用意象描述自然景色,让人感受到一种氛围。

比如在《宿舍楼前的那片云》中,他用“极亮极红的夕阳下,一小片白云显得出奇的纯洁和高贵”,这样的描写烘托出了那片云的神秘与梦幻。

在《吹笛人》中,他又用“深咽的夜空像幕布一样降落,满天星斗闪烁,散步的人悉悉索索,他悲愁的笛声穿透了心扉,笼罩了整个小区”,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氛围。

点评:这种写法很有感染力,能够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但是要注意适度运用,不要滥用,否则会显得过于浮华。

二、点明主题,发人深思余秋雨的散文多数有着明确的主题,他也善于通过文字把主题一一点明。

比如在《一个人的杂碎》中,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出一个人独处的安静与自在,使人不禁深思。

在《心动的旅程》中,他谈到了人生的追求与意义,这个主题深沉而有启迪。

点评:这种写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且发人深思,并且他在点明主题的同时,还采用了多种手法,例如对比、反讽等等,更显得语言生动有趣。

三、引用经典,富有哲理余秋雨的散文经常援引一些经典的句子,配合他自身的故事,表达出一种哲理。

比如在《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文中,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富有诗意的文字,而且形象地描绘出了舟行山水之美,使人心旷神怡。

点评:这种写法恰当地结合了古典诗句与自身文章,文字精辟,既突出了主题,又体现了作者的学识。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技法博采众长,多才多艺。

而他的写作重点在于寓意深刻、清新唯美,这些写作方式建立在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广博见识之上。

他之所以得到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他的散文是值得深思、发人深省的。

用词分析:余秋雨善于用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词句,例如“秋风瑟瑟”,“纷纷扰扰”,“星月璀璨”,这些词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语言,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简析余秋雨散文叙述策略

简析余秋雨散文叙述策略

简析余秋雨散文叙述策略文章解析了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认为在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大胆借鉴小说笔法,展开想象:第一,抽象与具象,将某一主题形象化、具象化,给人以哲理上的启示,艺术上的美感;第二,充满感性与理性,把感性与理性直接相融合,给人一种情感震荡、现场感受。

标签:抽象;具象;感性;理性;主观臆测一、抽象与具象余秋雨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语境如诗如画而备受读者所喜爱和评论界、文艺界的一致好评。

余秋雨散文在语言应用上,喜欢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五城记》中,作者应用一系列排比比喻,将南京名胜古迹的厚重、历史民情的纯洁、自然风光的隽丽生活化、通俗化,并且将其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和谐的表达了出来,至此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它所具备的文化底蕴也就不言而喻了。

余秋雨散文不仅单就某一字句、段落有这种抽象具象化的趋向,甚至在某一篇章或整体而言也有这种特点。

在《道士塔》、《莫高窟》中,作者在为“我们是飞天的后人”而自豪,同时也怀着悲痛的心情述说着莫高窟惨遭洗劫的凄厉场面,表现出无限哀怨,这不正象征着中华民族自从产生之日起发展的艰难的历程吗?在《笔墨祭》中,作者通过一支竹制毛笔,管窥到了中国传统文人“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的群体文化人格。

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作者虽然写承德避暑山庄,但实则通过叙写避暑山庄,而讲述整个清王朝的兴衰,整个中国的兴亡史,从一个个帝王,一个个大臣,由起初到兴盛,再到灭亡,述说着人类历史上的兴衰和心灵上的起起伏伏。

在《废墟》中,通过“废墟”这个意象告诫我们:“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的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这里真安静》中,通过东南亚一处墓地,三组人物:皇军、妓女、文人(二叶亭四迷),让血腥、艳媚、文化灵魂相互对照,从而定格了一个民族在一个特定时期的一个悲惨命运。

在《都江堰》中通过李冰这一标杆式的人物塑造,从而反问现代官员:“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那里?”在《青云谱随想中》中通过对永恒生命力的赞颂(徐渭、原济、朱耷、“扬州八怪”、齐白石、吴昌硕),提出了“现代艺术家在哪里?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在往前迈一步吧,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明的生命”。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散文长河中兀然崛起的一座奇峰。

他以一个文化史学者的深沉哲思,以高瞻远瞩的宏观思路认识世界,执着于人文山水的踽踽独行。

余秋雨的散文是“行走文化”,构成自己散文的主要内容。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特色的主要表现(一)气势恢宏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风格“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古老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在目。

但华夏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学者机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果断地推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开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这才有了下文长城与都江堰反复多角度的对比和都江堰千百年来的壮观胜景。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南京》) 南京,作为六朝故都,经历过风雨洗礼,饱受过沧桑苦难,创造过灿烂辉煌。

余秋雨却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第一节,使文章开头先声夺人、气势恢宏,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写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打下了基础。

(二)半谑半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表现特征“也怪法老,他们什么话也没留下,结果后代的口舌就彻底放松。

”(选自《千年一叹?元气损耗》)埃及的金字塔世界闻名,埃及人对友人的友善也是有口皆碑。

余秋雨在谈到埃及人口舌之所以彻底放松的原因时用了亦庄亦谐的口吻进行推测,虽然这种推测并不具有多少真实性,但这样的谐谑语言令人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幽默智慧。

再看《白发苏州》的结尾:“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

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选自《文化苦旅》)结尾的反问句半庄半谐,不仅又一次扣住了题目,使首尾浑然一体,而且细细品味,此句颇有点“王婆卖瓜”的骄傲口吻,暗示了苏州自有别人八辈子都学不到、赶不上、享受不了的特色。

散文赏析《风雨天一阁》

散文赏析《风雨天一阁》

风雨如磐书如侣——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赏析散文《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

该书并非传统的游记散文,而是以游记的形式,从山水景致所承载的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层层递进的短章手法组织布局,对中国的漫长历史与悠久文化进行探寻、思考与推广。

《风雨天一阁》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意蕴和作者匠心独具的思想光芒。

一、短章结构: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共六节。

开篇设定了特殊的天气——“台风袭来,暴雨如驻”,作者在这样冷飕飕的氛围下登临天一阁,为文章奠定了沉厚凝重的基调。

第二节开头,以“极端艰难、极端悲怆”两词总起,这两词不仅是对范氏家族几百年的藏书事业,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路的概括和形容。

继而抛出成为一名藏书家的五个苛刻条件,一笔略过历史上藏书事业的昙花一现和转瞬凋敝,由面及点,将目光聚焦在了范钦和天一阁。

第三节叙议结合地详写范钦倾其一生建立起天一阁藏书基业,由事及理,抛出“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一深刻命题,并通过范钦为官轶事以及与其他藏书家的对比进行阐释,佐证范钦“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的人格魅力与天一阁延续的关系。

第四节叙述了天一阁的传承,通过藏书遗产继承、钱绣云悲剧、黄宗羲登楼、为编《四库全书》献书这几个故事,引发了作者对珍贵典籍是“藏”还是“传”的思考。

如果说第四节浓墨重写“艰难”,那么第五节则轻描淡写“悲怆”,近代纷至沓来的失窃、大火和战争,使天一阁风雨飘摇,千疮百孔。

尾节通过议论,以小见大,将文章主题由天一阁藏书升华到中国历史文化产业的高度,一连串的问句收束全篇,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什么、实践什么?六节既独立成章又气势贯通第二部分围绕天一阁以时间线索追溯其建立、传承、破坏和重建,而全文又以现在—过去—现在的潜在线索,把情、景、事、理贯通融合,由天一阁兴衰推及对历史文化的赞叹和忧思。

二、文化视角:由文题到主题(一)文题《风雨天一阁》这一标题可拆为“风雨”和“天一阁”两部分。

简析余秋雨散文叙述策略

简析余秋雨散文叙述策略
简析余秋雨散文 叙述策略
文 史 纵 横
简析余秋雨散文叙述 策略
鲁 小 艳
( 西安 翻译 学 院 【 摘 陕西 西安 7 1 0 1 0 5 )
要 】 文章解析 了余秋 雨的散 文作品 , 认为在余秋雨 的散 文作 品 中大胆 借鉴 小说笔 法, 展 开想象 : 第一 , 抽 象与具 象, 将 某一主题形

另外, 余秋 雨 散文 喜 欢 把感 性与 理 性 直接 相 融 合 , 给人 一 种 情 感震 荡 、 现 场感 受 , 读起 来令人 荡 气 回肠 、 回环往 复 , 使人 不 能自 已 。 在 《 道 士塔 》 中 , 余 秋 雨 先生 写 到了 斯坦 因等 人盗 走 经 卷后 , 他 发 出 的一段 感叹 , 这一 段 文字 就是 感性 与理 性融 合 的很好 例证 。作 者
余 秋 雨 散文 素以 文 采 飞扬 、 思维 敏 捷 、 语境 如 诗 如 画而备 受 读 的 宣泄 。如在《 一 个王 朝的背 影 》 中, 写 到万历 里帝 昏庸无 能 的情景 , 者所喜 爱和评 论界 、 文艺 界的一 致好评 。 余秋 雨散文 在语 言应用 上 , 对 于万 历皇 帝抽 食鸦 片一 说 , 历 史 学界根 本 没什 么史 料 , 毫 无根 据 ,
通 过写 斯 坦 因等人 盗 走 我 国宝经 书 , 内心 无 比的 灼痛 , 因为 这是 我 们 祖先 留下 的遗 产 ( 理性) , 于 是想 象 他穿 越 时空 把 斯坦 因 等人 的 车 队拦 下 ( 感性) , 但不 知 “ 究竟 驶 向哪 里 ?这 里也 难 , 那 里也难 ” , 与 其 如此 ,“ 我想 狠 心说 句 : 宁 可存 放 在伦 敦 博 物馆 !这 句 话终 究 说 的 不 太舒 心 。 ”读 到这 一 句 感 性 的 言语 , 我 想 每个 有 良知 、 有 血 实则 通过 叙 写避 暑 山庄 , 而 讲 述整 个清 王 朝 的兴 衰 , 整个 中 国的 兴 性 的中 华儿 女都 会心痛 不 已 , 甚 至于 泪 流满 面 。而这 也恰 恰是 余秋 亡史 , 从一 个个 帝王 , 一个 个 大臣 , 由起 初到兴 盛 , 再到 灭 亡, 述说 着 雨 先 生通过 其 自身感 性与理 性 的融 合后 产生 的 一种 “ 二律 背 反式 ” 两 难境 地 ” , 给人 一 种焦 灼 的心 理 感 受 , 是 我 们 回味 无 穷 、 荡气 人类 历史 上的兴 衰和 心 灵上 的起 起伏伏 。在 《 废 墟 》中 , 通过 “ 废 的 “ 墟 ”这个 意象 告诫 我们 : “ 诚 恳坦 然地承 认奋 斗后 的失 败 , 成功 后的 回肠 、 发 人深省 ! 失落 , 我 们 只会 更 沉着 。中 国 人若 要 变的 大 气 , 不能 再 把所 有 的废 余秋 雨先 生认 为 , 越是 伟大 的 、 越是 超时 代的 文化 巨人 , 往 往越 墟驱 逐 。 ”《 这里真安静》中, 通过 东 南 亚 一处 墓 地 , 三组人物: 里 是 被他 们的 那个 时代 所不 能容 的 。无论 是 出世 的还是 入 世 ( 入仕 ) 军、 妓女、 文人 ( 二 叶亭 四迷 ) , 让 血腥 、 艳媚 、 文 化灵 魂相 互对 照 , 从 的 , 都 不能 逃脱 。在 他的 作品 中入世 的 如屈 原的 放逐 , 孔 子的 游走 , 刘 禹锡 的 被 贬 , 苏 东 坡 黄州 、 惠州 、 儋 州 的 几次 贬 谪 , 他 们 而定 格 了一个 民族 在一 个特 定 时期的 一个 悲惨 命运 。在 《 都 江堰 》 柳宗元、 中 通过李 冰这 一 标杆 式的人 物塑 造 , 从而 反问现 代 官员 : “ 活着 或死 因才华 而被 人们 所 诽谤 、 嫉 妒、 贬谪、 流放、 冷落 、 迫害、 甚 至于 打 压 。 了 应 该站 在 那 里 ?”在 《 青 云谱 随想 中 》 中通 过对 永 恒 生命 力 的 而 出世 ( 隐 土 )的 如 嵇康 、 朱耷、 唐伯 虎 等 , 他 们虽 然 不 问世 事 , 一 赞颂 ( 徐渭、 原济 、 朱耷、 “ 扬州 八怪 ” 、 齐 白石 、 吴 昌硕 ) , 提 出了 “ 现 味的 寄 情于棋 琴韵 律 、 书 画色 彩 、 笔墨 世界 , 但 丝毫不 能 免于 世事 的 天将 降大 任于 斯人 也 , 必先 劳 代 艺术 家在 哪里 ?请从 精 致入微 的笔 墨 趣味 中在往 前迈 一步 吧 , 人 等待 。这 也许 就是 孟子 所说 的那 种 “ 民 和历 史最终 接 受的 , 是坦诚 而 透明 的生命 ” 。在 《 千 年 庭院 》中 , 其 筋骨 , 饿 其体 肤 ”的原 因吧 , 要 伟 大 就必 须选 择 孤独 、 寂寞、 甚 至 作 者 通过 对古 代大 学 者 朱熹 、 张 拭 的追 述 , 叙说 他们 是 如何 将 生命 是 灾难 的磨 练 ,“ 鱼 与 熊 掌是 不可 兼 得 ”的道 理 , 悲剧 之 所 以凄 美

简论余氏散文笔法并谢喜欢雪赠茶

简论余氏散文笔法并谢喜欢雪赠茶

简论余氏散文笔法并谢喜欢雪赠茶余氏散文的独特笔法余氏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朵奇葩。

其以独特的笔法,独具一格的文字表达和生动细腻的情感描写,吸引了大批读者。

本文将简要探讨余氏散文的笔法,并结合谢喜欢和《雪赠茶》两篇作品进行分析。

1. 婉约唯美的写作风格余氏散文的写作风格以婉约唯美为主导。

其笔法细腻,常通过温婉的叙述、含蓄的描绘、柔和的语调展现出作品独特的韵味。

例如在谢喜欢的作品中,他以优美的辞章,娓娓道来地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大自然景象,将读者带入一个雅致的境界。

《雪赠茶》中也同样是如此,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冬季的雪景,给人一种舒缓、轻盈的感觉。

2. 天人合一的思想余氏散文在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更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剖析人性、人情和人生。

谢喜欢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更展示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雪赠茶》这篇作品也同样以雪为切入点,生动地描绘了人与雪的互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

3. 文学知识的渗透余氏散文的魅力还在于其深厚的文学知识渊源。

他们了解和吸纳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谢喜欢的散文中常常引用诗词,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敬仰。

《雪赠茶》则借鉴了宋代诗人苏轼的《雪梅·其一》,将苏轼的词句与自己的感受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

4. 深情厚意的人文关怀余氏散文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厚意,关怀人类的苦与乐、情与理。

他们关注人们的生活琐事,关怀社会中的弱者与不平等,表达对人性的思考与坚守。

谢喜欢的作品中常常关注社会的种种不公,通过书写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雪赠茶》则是以雪喻人生,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友谊的珍视。

总之,余氏散文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婉约唯美的写作风格,吸引了众多读者。

他们通过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学知识的渗透和深情厚意的人文关怀,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余秋雨散文《莫高窟》鉴赏

余秋雨散文《莫高窟》鉴赏

余秋雨散文《莫高窟》鉴赏余秋雨散文《莫高窟》鉴赏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余秋雨散文《莫高窟》鉴赏1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

《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

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

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

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

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

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

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

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

是晚吗?不对,晚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

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三峡》中,作者为了强调三峡的地位和作用,从时间(历史)、空间(山川)和人物(诗人)三个角度来描写,连续用三个“……在这儿……”句子组成排比句,突出了三峡的强大感染力。

(二)引用。

如《怀抱山西》:于是,年轻恋人的歌声更加凄楚了:“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又如《乡关何处》:其中有一个曾经洒脱地吟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点评: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此种修辞手法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更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果是议论文,还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如《怀抱山西》,通过对引用《走西口》歌词,增强了作者对山西的感情,丰富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不想离开山西却又必须离开的复杂的情感。

《乡关何处》中的引用,则借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说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离别与怀念之情,尤其是结合原文中“火车外面,陆游、徐渭的家乡过去了,鲁迅、周作人的家乡过去了,郁达夫、茅盾的家乡过去了,丰子恺、徐志摩的家乡过去了……他们中有好多人,最终都没有回来。

有几个,走得很远,死得很惨”的句子,更是表现出作者对待家乡的复杂的情感,难以描摹的情感,借别人的诗句顿时表现的恰到好处。

当然,余秋雨的散文,所用修辞手法较多,选此两种典型和常用的手法,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针对训练。

除此之外的夸张、比喻、反问等修辞,也值得重视。

二是表现手法多样。

准确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方面可以展示作者高潮娴熟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为使得文章平中见奇,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体现出文章的层峦叠嶂,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秋雨的散文,主要采用了虚实相生、细节描写、对比、类比、联想、想象等多种表现手法。

(一)虚实相生的手法
如在《千年庭院》:“我在岳麓书院漫步的时候,恍惚间能看到许多书院教育家飘逸的身影,而看得最清楚的则是朱熹,尽管他离开书院已有八百年。


点评:虚实本是中国画的技法,虚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实则可体现出笔画细致丰富。

后被引入写作中,主要指一种意境表现法。

这种技法运用的好,常常传达出淡远的神韵,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千年庭院》中,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岳麓书院漫步为实,恍惚间看到书院教育家为虚,虚实结合,不仅体现出作者对在岳麓书院散步的无比惬意,更体现出岳麓书院丰厚的文化底蕴给他带来的影响,体现出作者对古代那些曾经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教育家无比崇拜。

(二)细节描写。

如《庐山》:“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

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

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轰然震耳,溅水成雾。

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

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要与山崖作一次最后的冲杀。

它挟带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究竟冲杀得如何,看不见了。

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点评: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这些细枝末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庐山》一文中,作者在描写庐山瀑布时,用了大量笔墨,详细具体描写了瀑布从顶端直冲下来的各个场面,突出写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三)对比手法。

如《遥远的绝响》:“阮籍和嵇康的后代,完全不像他们的父亲。

阮籍的儿子阮浑,是一个极本分的官员,竟然平生没有一次酒醉的记录。

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又如《都江堰》:“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点评: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其作用主要是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遥远的绝响》里,阮籍和嵇康是历史上有名的有个性、不畏权贵、特立独行的人,其后代彻底改变了父辈作风。

结合文章的主题,表现出作者对待阮籍、嵇康等人不畏权贵等品质的崇拜和怀念。

《都江堰》中指令的发出者均为秦始皇,但态度却截然相反,对比突出了在当时修筑都江堰与修筑长城有着不同的意义,突出了都江堰是一项民心民生工程。

这个鲜明的对比,也从侧面反应出秦始皇残暴背后的温柔、慈善的一面。

(四)类比手法。

如《关于友情》:“想起了我远方的一位朋友写的一则小品: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

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


点评:类比手法主要是刻画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来突出事物特征,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关于友情》中,作者通过写两只蚂蚁相遇的友情,“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

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借此来写自己和友人之间的友情。

(五)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如《阳关雪》:“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三峡》:“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点评:联想,指的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

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

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写文章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头脑,会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表现手法更加灵活多样。

《阳关雪》一文中,充分运用联想的手法,联想到了“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如此一来,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文章的历史韵味和人文情感。

《三峡》一文,作者由白帝城联想到李白与刘备,同时充分发挥想象,比如“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增强了三峡的历史文化韵味,从而增强了整篇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