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6a1c7b85a8102d277a22f57.png)
13.雷公藤的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2)皮肤黏膜损害3)骨髓抑制4)生殖系统毒性5)心血管系统毒性6)泌尿系统损害7)神经系统毒性8)免疫抑制
14.茵陈退黄疸的药理作用依据
其作用机制在于改善肝功能,扩张胆管,收缩胆囊,增加胆酸、磷脂、胆固醇的分泌排泄,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加速胆汁排泄。茵陈利胆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茵陈色原酮,茵陈的利胆退黄作用与其诱导UDPGT活性密切相关,该酶促进了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使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从而促进胆红素代谢
1)作用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某些作用的双效调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4.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药物的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与功效
5.麻黄碱平喘作用机制
含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皆有平喘作用。1)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
2)兴奋血管α受体,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3)促进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NA、Adr
【现代应用】:疟疾;慢性支气管炎;皮肤真菌病和神经性皮炎;高热
苦参
【药理作用】l抗病原体2抗炎3抗过敏、平喘4抗肿瘤5升高白细胞6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正性肌力
、负性频率作用;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
【现代应用】感染性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病、心律失常、白细胞减少症、支气管哮喘及喘息型支气管炎
第七章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分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
主要药理作用如下:1泻下作用2利尿作用3抗病原体4、抗炎作用5、抗肿瘤作用
大黄
中药药理学期末总复习题
![中药药理学期末总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f6348f6ba1aa8114531d9b4.png)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总题名词解释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4.双向调节: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5.中药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6。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7。
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 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8。
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9。
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总论1,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进展?答: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
针对中医临床寒热病证的表现与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规律性.2,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规律性?答: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辛、甘、酸、苦、成五味的物质基础。
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分布,表现出一定平行性,也显示出一定规律性性。
中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物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四者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
3,七情配伍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答: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其中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4,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什么是双向性?双向性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4。
1基本特点:(1)多样性(2)选择性(3)复杂性(4)非线性(5)双向性4。
2双向性:有的中药作用可随机体状态改变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为中药药效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2dc826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f.png)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1. 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中国特有的药学学科,研究中草药的来源、性状、性质、药理及其加工、制备、质量控制和药物评价。
中药学的研究对象是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的中草药。
2. 中药药理学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的作用和内在机制的科学,旨在揭示中药的药效成分、作用靶点以及其药理作用的发挥途径,为中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中药的药效成分中药的药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挥发油、多糖、甙类、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在中药中起着主要的药理作用,并对人体产生相应的疗效。
4. 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分为疏风散寒、宣通达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通阳气等多种类型。
不同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
5. 中药的药理途径中药的药理途径主要包括口服给药、外用给药和注射给药。
口服是最常见的中药给药途径,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机体;外用是将中药直接施于皮肤或黏膜表面,常用于皮肤病治疗;注射是将中药溶液注射到体内,快速发挥药理作用。
6. 中药的药理评价中药的药理评价主要包括体内外实验、分子对接和临床研究等方法。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可以验证中药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适应症等,并为其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7.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药材的鉴定、炮制工艺、提取工艺和指纹图谱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中药的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符合标准,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8. 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治疗各类疾病,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中药的临床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9. 中药与现代药学的结合中药学和现代药学相结合,可以使中药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中药的提取和分离,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提高中药的药效和质量。
10. 中药学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需求,中药学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b5aeb6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5.png)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cc2887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7.png)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理知识和经验。
中药药理是中医药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掌握中药药理对于从事中医药学的学生和医生来说极为关键。
这篇文档将重点介绍一些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
一、中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四类:草本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物。
其中草本药又可以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单味药是指一种植物的某一部分,如叶、根、茎、花、果、种子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药材;而复方药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药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二、中药药理的基本概念1. 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效应和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理学。
2. 药效学和中药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中药药效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效学。
3. 药代动力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代动力学。
三、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包括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
其中,调和阴阳是中药药理的核心理念,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药药物代表性作用1.益气和补血类:人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川芎、枸杞子等。
2.化痰散结类:半夏、枇杷叶、桔梗、甘草、白芍、苏子、藤黄等。
3.清热泻火类: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大青叶、贝母等。
4.镇静安神类:茯苓、五味子、酸枣仁、益智仁、丹参、天麻等。
5.活血化瘀类: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当归等。
五、中药药理的应用中药药理的应用包括内服、外贴、煎浸、吸入、注射和灌肠等多种方式。
其中,内服是最常见的用药方式,也是治疗疾病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
六、中药药理的注意事项1.对于不同患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应该结合临床症状、病因、病程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
3.应该注意药物的剂量、频次和服用时间。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530a56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5.png)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787794cc22bcd126ff0ca8.png)
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环节与效应,以及产生作用和效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
3.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过程及特点,定量揭示中药在体内的量-时-效的关系。
4.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
5.中药药理学任务:1)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2)阐明中药药性、中药功效、中药配伍合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3)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4)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5)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
6.陈克恢最早通过药理实验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肾上腺素样作用。
7.中药四气:又称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8.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简答):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多数寒凉药(石膏、知母、黄芩)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作用,多数温热药(麻黄、马钱子、桂枝)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寒凉药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温热药具有兴奋性效应。
寒凉药抑制CA类合成,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和代谢功能。
给寒证、阳虚证患者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养药后,可以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给阳证、阴虚证患者分别服用寒凉药和滋阴药后,可以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内分泌系统功能4)能量代谢9.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由口常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1)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3b3183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1.png)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药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知识。
一、中药性味归经1.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
性味是指中药的属性和味道,如辛、甘、苦、酸、咸、涩等。
归经是指中药所归属的经络系统,如归肺、归肝、归心等。
了解中药的性味和归经有助于学生对中药的特点和适应病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中药的性味和归经还能帮助学生合理使用中药,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药药性与功效1. 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如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
了解中药的药性有助于学生对中药的治疗特点和作用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2. 各类中药的功效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如玄参清热解毒、黄连泻火清热等。
了解中药的功效有助于学生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达到治疗效果。
三、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1. 中药制剂是中药的一种形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煎剂、浓缩剂等。
不同的中药制剂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比如汤剂易吸收、速效,丸剂能减轻味道等。
了解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有助于学生正确选择中药制剂,达到治疗效果。
2. 中药制剂还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中药的味道、颜色、气味等,影响患者的服药能力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了解这些注意事项有助于学生更加关注患者的各种需求,针对性地治疗疾病。
四、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1. 中药治疗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中药的剂量、煮制方法、服用时间、服用方法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地服用中药。
2. 对于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体质,中药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对于体弱的患者,应采取滋补为主,温补药物为辅的治疗方法。
学生需要遵照医嘱和中药治疗原则,以最小的剂量、最短的疗程、最小的不良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掌握中药药理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并掌握中药性味归经、药性和功效、中药制剂的性质和作用等知识,同时要遵循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确保中药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中医药大学_药理学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医药大学_药理学重点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a3174ae518964bcf847c4d.png)
一、序言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新药研究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调研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离子障:分子型的药物可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生物膜的一侧,称为离子障意义:首过消除:药物通过胃肠壁和肝脏时可被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以口服途径给药最为常见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对药物的影响:药理活性暂时消失,不能跨膜转运药物与血浆结合特点:可逆性、非特异性、差异性、饱和性、竞争性体内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称,又叫药物的处置消除:代谢和排泄的总称,是药物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通过胆汁排入小肠,在小肠被水解,部分药物可被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肝药酶:存在肝细胞内质网中,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主要是C色素P450酶诱导剂(酶促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利福平酶抑制剂(酶抑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减少或活性减弱的药物.如西咪替丁、异烟肼酶促剂意义:使药物代谢加速,药效降低,常需增加剂量才能维持疗效。
一旦停用药酶诱导剂,可是同服的药物浓度过高,药效增强,甚至中毒,是停药敏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还可加速自身代谢,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利用药酶诱导剂的酶促作用,可诱导新生儿肝药酶活性,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胆汁排出,用于预防新生儿脑核性黄疸一级与零级消除动力学的差别:一级消除动力学零级消除动力学数学模式等比1000→500→250 等差1000→900→800发生条件给药量小于机体的消除能力给药量大于机体的消能力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不恒定,与血药浓度有关时量曲线曲线直线对数时量曲线直线曲线量效关系增加药物的剂量增加药物的剂量药物作用时间呈低比例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呈超比例延长曲线下面积AUC:药物时-量曲线下的面积,AUC大小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意义:确定给药时间;估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所需时间;估计停药后药物体内消除所需时间;按半衰期时间的长短对药物分类;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程度。
中药药理期末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期末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e5f145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e.png)
中药药理期末重点总结引言:中药是我国独特的宝贵资源,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和疗效。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制的学科,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中药药理学的关键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科目的重点知识。
一、中草药的药效分类1.阳性药效:促进生理功能的药效,如补益药物、兴奋药物等。
2.阴性药效:抑制生理功能的药效,如镇静药物、抗过敏药物等。
3.平衡药效:达到生理平衡的药效,如调和药物、助消化药物等。
二、中草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免疫调节作用:中草药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保持机体的免疫平衡。
2.抗氧化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具有抗衰老和抗炎作用。
3.抑菌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抗肿瘤作用: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抑制肿瘤的发展。
三、中草药的药效评价方法1.治疗效果评价:通过观察中草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评估其治疗功效和安全性。
2.药效物质评价:通过分离、提纯和鉴定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确定其主要药效物质。
3.药理学评价: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评估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4.药理学指标评价:通过测定中药对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估其药效表现。
四、中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1.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
2.药物-食物相互作用:饮食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中草药的吸收、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3.药物-病理状态相互作用:某些疾病状态可能影响中草药的代谢和效果,需要警惕这种相互作用。
五、中草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1.中草药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系统不适等,需注意药物的使用和监测。
2.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具有毒性作用,需要掌握药物的毒理学知识,并合理应用中草药。
(完整版)中药药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中药药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28dd32d0d233d4b04e6973.png)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抗细菌内毒素作用3、抗炎作用4、解热作用5、对免疫功能的作用6、抗肿瘤作用7、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8、镇静,降压,保肝利胆,抗心律失常二、黄芩:1.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化学成分:黄酮类化合物 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甙、汉黄芩素等。
还含有氨基酸、挥发油、豆甾醇、黄芩酶等。
三、黄连2、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生物碱,小檗碱,药根碱,巴马亭(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抗细菌内毒素引起的腹泻)(3)抗炎、解热(4)镇静催眠(5)降血糖(6)抗溃疡(7)抗肿瘤四、青蒿(5)抗疟原虫:有效成分:青蒿素【泻下药】1、泻下药共同的药理作用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苷。
(1)刺激性泻下(2)容积性泻下(3)润滑性泻下2、利尿作用3、抗病原微生物4、抗炎5、抗肿瘤2、大黄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1)泻下(2)利胆、保肝(3)抗溃疡、抗急性胰腺炎(4)利尿、改善肾功能(5)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止血作用2)改善血液流变性3)降血脂(6)抗病原体、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解热(7)抗过氧化及抗自由基、抗衰老【泻下成分及机制】【结合型蒽苷,其中以番泻苷的作用最强。
机制:①大黄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生成苷元,苷元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发挥致泻作用;②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③大黄抑制肠平滑肌上Na+,K+-ATP酶,抑制Na+从肠腔转移至细胞内,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容积增大,机制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④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过肝脏转化,还原成苷元,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而发挥泻下作用。
】【祛风湿药】1、祛风湿药共同的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抑制或减轻炎症的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缓解局部红、肿、热、痛。
2、镇痛作用:清风藤碱和乌头碱的镇痛作用部位在中枢3、对免疫系统作用(1)雷公藤、五加皮、独活、豨莶草、青风藤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作用于免疫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免疫成分。
中药药理期末复习
![中药药理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4013f6927d3240c8447ef84.png)
四气①中枢神经系统(温热药附子/中枢兴奋)②自主神经系统(附子/兴奋α和β/强心升压抗休克)③内分泌系统(人参/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皮质轴,升高血液中促皮质激素,皮质醇含量)④基础代谢(温热药促进基础代谢/淫羊藿兴奋红细胞钠泵活性)⑤寒凉药的抗感染(金银花/抗病原微生物)毒性反应①心血管系统毒性②中枢神经系统毒性③消化系统毒性④呼吸系统毒性⑤泌尿系统毒性⑥造血系统毒性双向调节:山楂/既能使收缩状态的畅肌松弛又能使松弛状态的肠肌收缩对中药药理影响:药材:①品种和产地②产地③采收季节④贮藏条件炮制: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②增强药物作用③改变药物的性味功效泻下药:①刺激性②容积性③润滑性泻药青蒿:抗疟原虫(青蒿素/影响疟原虫膜结构)降血糖:黄连/知母/葛根(连母根)抗肿瘤:茵陈/青蒿/苦参//大黄/茯苓(因清苦大福)影响子宫:青皮(松弛子宫平滑肌);香附(松弛子宫.雌激素样作用);当归(调节(兴奋抑制)子宫平滑肌)延胡索:镇痛(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乙素/阻断多巴胺D1受体)苦参:①抗病原微生物(苦参碱抗柯萨奇B组病毒)②抗肿瘤雷公藤:自身免疫性疾病①类风湿关节炎②银屑病③红斑狼疮麝香:①冠心病.心绞痛②中枢性昏迷③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茯苓:①利尿(茯苓素/拮抗醛固酮)②增强免疫功能③抗肿瘤④保肝泽泻:①利尿消石②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③保肝降酶和抗脂肪肝茵陈:①利胆(茵陈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②保肝③降血脂解表药①发汗②解热③镇静镇痛④抗炎⑤抗过敏⑥抗病原微生物⑦镇咳祛痰平喘清热药①抗病原微生物②抗细菌毒素,降低细菌的侵袭力(中和,降解内毒素/抗外毒素/降低细菌的侵袭力)③解热④抗炎泻下药:泻下作用①刺激性泻药②容积性泻药③润滑性泻药活血化瘀药:①改善血液流变性②抗血栓形成③改善血流动力学④改善微循环麻黄:①正性肌力及升高血压(麻黄碱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β1受体而兴奋心脏,兴奋α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②兴奋中枢(麻黄碱,不良反应:过量使用中枢兴奋不安失眠)柴胡:①解热(柴胡皂苷/柴胡挥发油(国内选择))②抗炎③保肝利胆④镇静镇痛⑤抗病原微生物/抗消化道溃疡葛根:①降血糖(葛根素)②心脑血管系统(降血压/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治冠心病/心绞痛)黄连:①抗病原微生物(抗菌/抗病毒/抗原虫),应用:①细菌性痢疾,肠道感染②糖尿病③消化性溃疡苦参:①抗病原微生物(苦参碱抗柯萨奇B组病毒)②抗肿瘤大黄:消化系统①泻下(结合型蒽醌:番泻苷A)②保肝利胆③保护胃黏膜④抑制胰酶活性雷公藤:自身免疫性疾病①类风湿关节炎②银屑病③红斑狼疮防己:心血管作用(粉防己碱)①降压(钙通道阻滞)②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③抗心律失常④钙通道阻滞作用茯苓:①利尿(茯苓素/拮抗醛固酮)②增强免疫功能③抗肿瘤④保肝附子:心血管系统①改善心功能(氯化甲基多巴胺兴奋α/去甲猪毛菜碱兴奋αβ)②抗心律失常③抗心肌缺血④抗休克不良反应(乌头碱/致死量3-4mg/心律失常和呼吸衰竭/炮制毒性降低)枳实与枳壳:①兴奋子宫(孕妇忌用)治疗子宫脱垂②升压(对羟福林兴奋α/N-甲基酪胺兴奋αβ)三七:①止血(三七氨酸加热易被破坏故宜生用/治上消化道出血,眼前房出血)②抗血栓③促进造血④心血管(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扩血管,降血压)⑤抗脑缺血⑥抗炎⑦保肝丹参:①改善血液流变性②抗血栓形成③改善微循环④改善血流动力学⑤抗心肌缺血,防治心肌肥厚⑥抗脑缺血⑦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应用:①冠心病②脑缺血益母草:①产后子宫出血/复旧不全/痛经②冠心病/心绞痛③急性肾炎麝香:①冠心病/心绞痛②中枢性昏迷③咽喉肿痛/跌打损伤人参:①中枢神经(增强学习记忆功能/中枢神经功能双向调节/抗脑缺血缺氧损伤(记忆力减退))②改善物质代谢(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贫血/白细胞减少症))③心血管(强心/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抗休克(休克/冠心病/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毒特征:出血天麻钩藤:①中枢神经系统(镇静/保护脑神经细胞)②降压③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甘草: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加水钠潴留,促进排钾/糖皮质激素样作用)②消化系统(抗溃疡/解痉/保肝)③镇咳祛痰④抗炎抗变态反应⑤抗菌抗病毒⑥解毒(①吸附毒物②沉淀毒物,减少吸收③皮质激素样作用,提高耐受力④提高P-450含量,增强解毒功能);应用: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③食物中毒④皮肤病⑤肝炎当归:挥发油类:藁本内酯/水溶性成分:阿魏酸①血液系统[同当归](促进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抗实验动脉粥样硬化)②心血管(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流动力学)③调节子宫平滑肌(兴奋子宫平滑肌,水溶性和醇溶性的非挥发成分/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当归挥发油及阿魏酸)应用: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74c568852458fb770b56c3.png)
中药药理学(重点掌握药效成分、作用、机制)一、中药药理学1.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论。
2.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以及有毒和无毒。
四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2.中药的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1)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
(2)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热性或温性。
3.中药四性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热证→中枢兴奋症状寒症→中枢受抑症状①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痛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栀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②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症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寒症:形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热证: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秘结。
根据寒症和热证病人的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六项定量指标制定植物神经平衡常数。
寒症(热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常数偏低(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偏高)。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 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 受体—cGMP 系统功能的亢进(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鹿茸、人参、白术、当归、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附子、肉桂、人参、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附子、肉桂、鹿茸、虫草、海马、五味子)。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共7页文档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共7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20042a4998fcc22bcd10d75.png)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3、理气药: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作用的药物。
4、清热药:能清解里热的药。
5、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出积滞,攻逐水饮的药物。
6、止血药:凡能终止出血的药物。
7、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8、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虚弱证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药物。
9、平肝息风药: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
10、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简答题及论述题一、体弱者用人参有何益处?答:1、增强免疫功能,有效成份皂甙和多糖。
(1)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j刺激巨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
k使噬中性白细胞增多,吞噬功能增强。
l使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
(2)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使g-球蛋白增加,免疫功能增强。
k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了细胞免疫。
l增加免疫球蛋白血清IgG、IgA、IgM生成↑;增强了体液免疫。
2、强壮作用(1)可增强肌力、体力、智力,并能增加体重。
(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2)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类似强心甙)(3)使RBC、Hgb增多。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4)抗疲劳作用。
3、提高适应性人参可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减轻应激反应引起的机体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变化,可使紊乱的机体恢复正常,此作用称为适应原样作用人参还具有适应原样物质,能根据机体不同状态呈现双向作用。
二、六神丸、七厘散中为何都有麝香?答:六神丸可用于咽喉肿痛,无名肿毒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七厘散可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等具有化瘀消肿止痛止血之功。
这二方剂均含麝香,主要用于抗炎。
(1)抑制组织炎症和肉芽肿形成(2)降低血管通透性(3)抑制白细胞游走。
六神丸尚有抑菌和强心作用。
麝香能增强交感神经作用,使心肌肾上腺素β受体反应性增强,在低浓度时即能增强儿茶酚胺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9bbf57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e.png)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中药药理学的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草药的药理学特性、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中医药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对于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中药的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药效学等方面。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 体外实验研究:通过离体器官、细胞培养等方法,在实验室中对中药进行药理学研究。
2. 体内实验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中药对动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3. 临床实验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药对人体疾病的治疗效果。
4. 分子生物学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的影响。
三、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作用机制1.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3.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4. 调节代谢功能: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改善机体的生理状态。
5. 抗肿瘤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四、中药药理学的典型药物1. 人参:人参含有丰富的人参皂苷,具有补虚益气、健脾胃、提神醒脑等作用。
2. 甘草: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抗炎、抗溃疡、平喘等作用。
3. 黄芪:黄芪具有免疫调节、抗疲劳、抗氧化等作用,常用于提高免疫力和改善疲劳状态。
4.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颜的作用,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和贫血等问题。
五、中药药理学的经典研究案例1. 丹参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发现丹参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2. 黄连抗菌作用的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发现黄连具有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3. 灵芝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研究:通过体内实验,发现灵芝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六、中药药理学的前景和挑战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b204357a26925c52cc5bfcf.png)
外色:矿物混入的有色物质染成的颜色假色:在某些矿物中由于投射光受晶体内部裂解面,解理面及表面的氧化膜的反射所引起光波的干涉作用而产生的颜色条痕色: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的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是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裂,断裂面不规则不平整,这种断裂面称断口解理: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子座:容纳子实体的褥座,是真菌从营养阶段过渡到繁殖阶段的菌丝体,如冬虫夏草子实体:高等真菌在生殖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如灵芝,银耳,马勃菌核:真菌为度过不良环境,菌丝相互紧密缠结成一种坚硬的菌丝休眠体,如茯苓,猪苓走油:药材因受潮,变色,变质后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如杏仁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干或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的方法称发汗,如厚朴,玄参等面叶:无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或两面均有栅栏组织的分化,如番泻叶异面叶:有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如枇杷叶脉岛数:每平方毫米面积中最细微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的数目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的数目镶嵌细胞:植物果实的内果皮由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相互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如伞形科小茴香光辉带:栅状细胞外缘可见一条折光率较强的亮带,如牵牛子,菟丝子,决明子错入组织:个别种子外胚乳或外胚乳和种皮折合层不规则伸入内胚乳中形成的,如槟榔内生韧皮部:(木内韧皮部)位于出生木质部内侧的初生韧皮部,有的与木质部内侧密切接触构成正常的双韧性维管束,有的在髓部周围形成彼此分离的韧皮部内涵韧皮部:(木间韧皮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内涵周皮:(木间木栓)次生木质部内形成木栓带后生表皮:表皮死亡脱落后,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增厚并栓化,起保护作用。
如细辛后生皮层: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如附子道地药材:具有明显地域性,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栽培加工合理,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质量优于其它产地的药材模式标本:发表新种所被描述的植物标本中药饮片: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或炮制,制成一定规格,直接供配方制剂使用的加工药材离子障:分子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亲水,不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层的现象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经过肝脏,如果肝脏的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的排泄量很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物量将明显减少的作用称首过消除肝肠循环:某些药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安慰剂:由本身没有特殊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抗菌谱:药物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化疗指数:以化疗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之比表示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二重感染:广谱抗生素(四环素,氯霉素)长期大量使用,使敏感菌受抑,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生长繁殖所造成的继发感染。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71adf4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0.png)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掌握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中药的毒性作用和中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复习。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1.中药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疗效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各种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作用,包括其药理学特性、药理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性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能发现和开发新的中药药物,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此外,中药药理学还可以帮助理解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并提供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安全性评价的依据。
三、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中药的祛病作用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和抗菌作用;人参具有益气养阴、补虚止血的作用等。
2.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延缓细胞老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中药的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症状。
例如,黄芩酮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四、中药的毒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4)阻止过敏介质释放5)抑制抗体的产生
6.葛根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降血压2)改善脑循环3)抗心肌缺血4)抗心律失常
7.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2)抗毒素3)解热4)抗炎5)调节免疫功能6)抗肿瘤
8.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有效成分:芒果苷、菝葜皂苷元
作用机制:解热特点慢而持久。知母能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使产热减少
9.黄芩的现代应用
1)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流行性腮腺炎3)病毒性肝炎
10.大黄泻下的作用机制(包括作用部位及成分)
有效成分:番泻苷A和大黄酸苷、大黄素作用部位:大肠、结肠、小肠
作用机制:1)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主要为β葡萄糖苷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而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肉层内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致泻2)大黄酸蒽酮、大黄素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3)大黄酸蒽酮可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
1)作用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某些作用的双效调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4.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药物的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与功效
5.麻黄碱平喘作用机制
含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皆有平喘作用。1)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
2)兴奋血管α受体,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3)促进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NA、Adr
1.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药抑制中枢、温热药兴奋中枢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温热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具抑制作用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提高,寒凉药降低
5)寒凉药抗感染作用
2.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
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与其所含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1)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辛可散、行气、活血,具有发汗、解热等调节肠胃等作用2)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酸者能涩能收,有收敛、止泻、止血、消炎、抗菌等作用3)甘味药以营养物质为主、能补能缓、和中,具有强壮机体、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4)苦味药为生物碱,药理作用为抗菌、抗感染5)咸味药为无机盐成分,药理作用为导泻、化痰、增加内分泌等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7.青皮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答:药理作用--1松弛胃肠和子宫平代应用—1休克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慢性结肠炎
18.三七对血液和造血系统影响及物质基础
答:1止血增加血小板数、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2抗血栓3抗脑缺血
4促进造血“祛瘀生血”5降脂、扩血管、抗心律失常6抗炎
11.大黄的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泻下2.保肝利胆3.保护胃黏膜4.抑制酶活性
2)利尿、改善肾功能作用3)抗病原微生物
4)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止血2.改善血液流变性
5)其他作用:1.抗肿瘤2.降血脂
12.粉防己碱的药理作用
1)抗炎2)免疫抑制3)抗脑缺血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降血压作用2.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3.抗心律失常4.阻滞钙离子通道作用
19.活血化瘀药(丹参)的主要药理作用
答:1改善血液流动性1)抑制血小板聚集2)抗凝血、激活纤溶系统4)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2抗血栓形成3改善微循环和血液动力学4抗心肌缺血、防治心肌肥厚
20.平肝熄风药主要药理作用
答:抑制中枢系统药—1镇静、抗惊厥2降低血压3抗血栓4解热、镇痛
21.地龙的现代应用
答:1高热、惊厥2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3高血压病4血栓性疾病
22.麝香酮的药理作用
答:1调节中枢神经系统2抗缺氧、保护脑组织3抗血小板聚集4抗炎5兴奋子宫
23.补虚药的药理作用
答:1提高机体免疫功能1)增加免疫器官重量2)升高外周白细胞3)增强淋巴细胞功能
4)促进抗体生成
2内分泌系统1)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2)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5)其他作用:1.抗肿瘤作用及抗肿瘤多药耐药性2.抗糖尿病作用3.抗纤维及胶原增生4.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5.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13.雷公藤的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2)皮肤黏膜损害3)骨髓抑制4)生殖系统毒性5)心血管系统毒性6)泌尿系统损害7)神经系统毒性8)免疫抑制
14.茵陈退黄疸的药理作用依据
其作用机制在于改善肝功能,扩张胆管,收缩胆囊,增加胆酸、磷脂、胆固醇的分泌排泄,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加速胆汁排泄。茵陈利胆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茵陈色原酮,茵陈的利胆退黄作用与其诱导UDPGT活性密切相关,该酶促进了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使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从而促进胆红素代谢
15.温里药的药理作用
答:1.心血管系统1)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2)扩血管、改善循环3)抗休克
2.消化系统1)改善消化2)镇吐3.兴奋肾上腺皮质系统4.抗炎、镇痛
16.附子回阳救逆的药理作用依据
答: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其功效与改善心功能和循环、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抗炎镇痛、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密切关系,是附子治疗“亡阳证”的依据。
3)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3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改善神经递质传递功能和大脑血养、学习记忆。
4促进物质代谢1)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成2)调节糖代谢3)改善脂质代谢
5心血管系统影响、改善造血功能、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
6抗自由基损伤7抗肿瘤
24.人参的现代应用
答:休克、冠心病、心律失常、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