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
《论美》PPT课件 (共34张PPT)
美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歌中包含的深情永远那 么令人心动; 美是一首写不完的诗,诗中蕴涵的哲理永远那 么令人折服; 美是一股流不完的清泉,泉水带来的甘甜永远 那么令人回味 美是飞翔的彩云, 让人心往驰骋; 美是喷薄欲出的朝阳,使人为之振奋; 美是激荡澎湃的大海,使人动魄惊魂......
美就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弗•培根 《人生论》 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粉饰之美,而优雅 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 ———弗•培根 《人生论》 真正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 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 活与美学》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 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柏拉图 《理想国》
读书摘要卡
类别: 美 作者: 培根 文章题目: 《论美》 文章出处: 《培根论人生》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 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 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 、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 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 ,站不稳的样子。
培根《论美》三种翻译表格式
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倘美之要素果真在于仪态之优雅,那长者比少者更美就不足为奇,须知美人之秋亦美。假如不把春青视为优雅得体之补足,年少者多半都难称俊秀。美貌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荡,并给年长者几分难堪;但笔者开篇所言仍然不谬,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会使善举光彩夺目,使恶行无地自容。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了内在的美。
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
至于美女,天生容貌胜过粉黛胭脂,而优雅举止又胜过天生容貌。优雅之态乃美之极致,非丹青妙笔所能绘之,亦非乍眼一看所能识之。绝色者之形体比例定有异处。世人难断阿佩利斯和丢勒谁更可笑,后者画人像总是按几何比例,前者则将诸多面孔的最美之处汇于一颜。笔者以为除画家本人之外,此等画像谁也不会喜欢。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DD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加以合成的方法,画出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喜欢。
《论美》ppt课件
音乐中的美
音乐中的美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来表现美。在音乐中,美可 以表现为旋律的优美、节奏的动感、和声的和谐等。
音乐中的美举例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 物,如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 道德品质等。社会美能够促进社 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的精神
境界。
02
美的哲学思考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01
美既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也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主观
与客观的统一,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和评价。
团队协作美
和谐的团队协作、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增强团队凝聚力,共同实 现工作目标。
学习中的美
知识之美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能够激发学习热情,培 养思维能力。
艺术之美
欣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能够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培养 创造力。
心灵之美
在学习中培养诚实、勤奋、谦虚等优秀品质,塑造美好的心灵,成为 有道德修养的人。
04
美的社会价值
美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社会和谐
美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情感,增 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
展。
推动经济发展
美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形象塑造中起 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 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发 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
美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 术、文学、音乐等形式展现,能够 提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
《论美》ppt课件
目录
《论美》(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莎士 比亚的同时代人,哲学史和科 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 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 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 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 的真正始祖”。黑格尔评价说 “他的著作充满最美妙、最聪 明的议论” 。《培根论人生》 《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 著作之一。
读准黑体字的字音:
sù
肃然起敬
lìn sè
吝啬
shè
摄取
yà n
谚语
腓力普(fé i)
jï
滑稽
kuì
愧悔
2从这些对美的论述中,你可以感受出培根对 美的观点吗?培根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颜色之美 < 形体之美<优雅行为之美
外在美,总结论证方法
(一个比喻,一个实例)
二、(2-4)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2)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3)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
比较。论述”行为之美“
(4)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比较,进一步强调了 “美德最美”
三、(5)鼓励美貌与美德相结合。
小结:(中心)
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 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 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貌 和美德结合起来,使美放 射出真正的光辉。
1、美德如宝石,珍贵耀眼 (比喻、举例论证)
2、有的人 为外形美而弃内在美
内外兼修
( 举例、对比论证)
3、形体美胜于容貌美,优雅行为美胜于形体美。
(对比、举例论证)
4、通过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强调美德最美。
(对比、引用论证)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比喻论证)
朱光潜《论美》赏析
朱光潜《论美》赏析摘要: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二、本书特点与价值三、书中的核心观点四、美的实践与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朱光潜(1897-1986),原名朱光,字孟实,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在美学领域,朱光潜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影响。
而《论美》则是他在1932年留学期间完成的一部著作。
这本书以轻松愉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释了美的本质、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
二、本书特点与价值《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特点:1.口语化:朱光潜运用了一种类似朋友间畅谈的口吻,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2.实例丰富: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既有文学作品的分析,也有日常生活的观察,使得美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深入浅出:朱光潜将复杂的美学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逐步剖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美的内涵。
4.实践性强:书中不仅探讨了美的理论,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审美方法和艺术创作建议。
三、书中的核心观点1.美的本质:朱光潜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审美评价。
2.审美观念: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3.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应遵循自然规律,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4.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美的实践与应用在《论美》一书中,朱光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审美方法和创作建议,如:1.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
2.学习传统文化:借鉴古典艺术的精华,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
3.注重情感表达:在创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4.注重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美与内容美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作品的价值。
五、总结与启示《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既有理论指导作用,又有实践应用价值。
高尔泰:《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
高尔泰:《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一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表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这一充满现代精神的见解,为我们的美学研究,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正因为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离开了人,就没有美。
所以研究美,归根结底,也就是研究人。
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一个部分,是人的哲学的深层结构,它的一切前提都是从人的哲学引伸出来的。
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自由;所以美是自由的象征。
这一自上而下的三段论式,恰好表述了一个我们自下而上地得到的信念。
兹试为论说,以就正于先进。
自由是认识和把握了的必然性。
它首先是一种认识,一种意向,一种包含着目的、意识、趋向在内的主体性心理结构。
没有意向的自由是不可思议的,假如我不知道拿自己的自由怎么办,我就等于没有由由。
其次它是一种手段。
“目的通过手段和客观性相结合,并在客观性中和自由相结合。
”这种结合,也就是实践地对必然性的把握与驾驭。
所谓“必然性”,也就是客观的规律性。
在人类的自由中,它是一个被扬弃的环节。
作为一个个不断被扬弃的环节,它又是构成人类自由的要素。
所以必然性并不是自由的对立面,而是包含在自由之中。
自由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统一的中介,就是人类的实践,即“手段”。
手段不是一个静止的事实,而是一种不息地运动着的力。
所以自由也不是一个静止的事实,而是一种不息地运动着的力。
这不是一种盲目的力,而是一种自觉的和有意识的力。
它所运行的方向性,也就是作为动力主体的人的目的性。
这是它与一切任何其他自然力的根本区别。
相对于这种力来说,其他的力都是必然性。
认识和把握这外在的必然性,使之成为自身运动和发展的环节,这是自由通过手段所要实现的目的。
事物的价值,根源于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根源于人从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过程自始至终包含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之中,表现为实践的方向性和认识的目的性。
在这个意义上,目的是被意识到了的人的需要,是主体对于价值的自觉的追求。
《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生讨论)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
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
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
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
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
《论美》原文
《论美》原文作者:培根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注:培根,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
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培根《论美》的美学原则及其哲学基础解读
培根《论美》的美学原则及其哲学基础解读
伯特兰·培根的论文《论美》被视为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美学论著,向后世的文艺审美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原则。
伯特兰·培根认为,美被视为伤害他人的行为,并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三个美学原则来指导文艺创作。
第一,美表现为“同一”,即把不同看起来、有不同寓意或者创作背景的作品结合到一起,互相补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伯特兰·培根认为,要在作品中创造出美的感受,就需要紧密结合着各种不同的感官以及心理上和精神方面的内容,彼此相互作用,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感受体验。
第二,美表现为“奇偶对比”,即我们通过对作品中的相反成分、形式或元素进行比较,使它们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呈现出美的魅力。
培根认为,文艺创作应该以相互补充和强烈对比的方式相结合,以营造出美的感受。
第三,美表现为“隐喻”,即令观众在阅读作品时,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感受到作品所具有的深远的哲学意义。
伯特兰·培根认为,作家的精神思维应当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以便美的智性与情感在作品中内在联系起来。
总之,伯特兰·培根认为,美学原则是高于理性观念的,旨在突破自身界限,以便将文艺审美融入到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景中。
伯特兰·培根的美学原则和哲学基础不仅赋予了文艺的深刻思考,也激发了许多人从事文艺审美探索的勇气和热情,它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美学审美的发展历史。
《论美》读后感
《论美》读后感《论美》是一本关于美的哲学著作,作者从不同角度对美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作者精妙的论述所吸引,同时也对美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首先,作者在书中对美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他从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等多个方面入手,探讨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他揭示了自然美的纯净和和谐,认为自然美是一种无所留恋的美,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源自于自然的秩序和规律。
在艺术美方面,作者指出了艺术的独特魅力,艺术的创造源于对生活的发现、表达和理解,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追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的美。
最后,在道德美方面,作者认为道德美是一种超越个体的价值,它强调了善良、正义和公平的追求,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基础。
其次,作者在书中对美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美是人类精神的高度表现,是心灵的滋养和升华。
通过对美的追求,我们可以得到心灵的寄托和净化,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力量。
同时,美也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推动力量。
通过对美的追求,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各个领域的进步都离不开美的启迪和指导。
美不仅仅是短暂的感官享受,更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价值。
最后,读完《论美》让我对美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美是丰富多彩的,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只需要打开心灵的窗户,用心去感受和从中体味,就能够发现美的存在。
同时,美也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不同的。
理解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领悟和把握美的本质和意义。
总之,《论美》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哲学著作,它以清新的语言和独特的观点向我们展示了美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深化,我更加明白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朱光潜《论美》赏析
朱光潜《论美》赏析摘要:一、引言1.朱光潜简介2.《论美》背景及重要性二、内容概述1.书中的主要观点2.文艺美学的探讨三、朱光潜的文艺美学思想1.美的本质2.艺术与现实的关系3.创作的自由与责任四、实例分析1.文学作品的美的体现2.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五、结论1.朱光潜的美学贡献2.对当代文艺创作的启示正文:朱光潜,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的著作《论美》是一部深入浅出、引人深思的文艺美学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朱光潜以平实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美的本质、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美学画卷。
朱光潜在《论美》中提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和把握。
他强调,艺术创作不仅是表现美,更是对美的发现和挖掘。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朱光潜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艺术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将生活中的点滴之美提炼升华为艺术之美,从而使观众得以领略生活的美好。
在书中,朱光潜还谈到了创作的自由与责任。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保持独立的精神品格,勇于创新,追求个性的表达。
同时,艺术家也要承担起传递真善美的责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一观点在当今文艺创作中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朱光潜的《论美》中,还穿插了大量生动幽默的实例和精心筛选的经验,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例如,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阐述了美的体现和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他指出,文学作品中的美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上,更在于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表达方式。
艺术家应努力寻找自己的审美追求,以此为引导,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总之,朱光潜的《论美》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美学经典。
它不仅概括了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也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
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论美》是散文集中的一篇著名的美文。
培根在文中提到: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诚然,爱美是人的天性。
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的人,都在追求着美。
然而,当人们乐此不疲地使用各种方法淡妆浓抹、注重衣着、讲究发型等让“美丽”布满全身时,却可曾想到,你得到的,仅仅是瞬间的外表美,而真正能让你美丽起来的,你又得到了多少呢?!那些衣着华丽、披金戴银,却毫无真才实学,肚里空空的人;那些外表风度翩翩、英俊潇洒,而内心丑恶、言行令人不齿的人,他们是否真正等到了美呢?仅有衣着,外表的美,并不是完整的美丽。
外表的美往往是肤浅、短暂的。
你看红通通的苹果和可人的荔枝尽管有天然的美貌,但过几天,她们的美貌就开始衰变,然后就会腐烂掉。
我们人也一样。
每个人都有过一张红润的、笑容可掬的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脸就慢慢地爬满了皱纹,青春的美丽不复存在。
外表的美总是经不起岁月的冲洗,经不起长久的凝视,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
很多其貌不扬的人,被认为是真正美的人。
音乐家贝多芬虽只是个1.6米的又矮又盲的人,但他的精神是如此崇高,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如此高大。
这是因为他不断地在音乐领域努力开拓,为音乐事业奋斗一生,发出了无比强大的个人艺术魅力。
还有许许多多的外表平平甚至是丑陋的人,他们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和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所说的:“人,应该从知识、修养到风度、衣着,都是美丽的。
”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都是需要漂亮的人来做,相反许多事情的成败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
当我们颂扬爱迪生、李时珍的卓越贡献时,当我们欣赏雨果、鲁讯的不朽名著时,当我们赞美乔丹、马拉多纳的高超球技时,谁又曾在意他们是否美丽呢?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才貌双全”,然而谈何容易。
既然外表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个不变的事实,那么何不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勤奋努力、品德修养在别人面前展现出一个美丽的自我,展现出一个具有内在美的真实完美的自我呢?美丽,是由内而外的。
初中语文培根《论美》优秀课件
1.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
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2.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形体之美
周恩来
反面人物
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刘海洋
他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5只北京动物园 饲养的狗熊的身上或嘴里。他说:“我曾经从书中看到过熊的嗅
名人谈美
☺ 人应当一切都美。包括容貌、服装、心灵和思想。 ——契诃夫 ☺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 人的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当是他内心的优美和纯洁 的表现。 ——别林斯基
名人谈美
1.容貌之美: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文中有关“美”的论述:
1.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 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 胜于形体之美。
4.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 而不是公式。 5.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
精读课文,理解“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 表现的。
因为我感觉美在自然,美在神 韵,美在修养。
老师寄语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自然之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圆”是一种意境之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清新之美,“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烈之美。 不管时光荏苒抑或岁月变迁,只有美德才能将有 限的生命之光流传到遥远的后世。让我们谨记大 师教诲,拥有美的德行,做一个内外兼修的真正 美丽的人。
《论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ppt
《论文集》
• 这部著作为爱默生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 的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本人则 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 • 爱默生的《论文集》赞美了人要信赖自我 的主张,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 表,因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
• 爱默生在《书籍》一文中为 读者提供了三点可借鉴的原 则: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 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 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 你喜欢的书。 • 爱默生在《自信》一文中对 自知与自爱作了较为详细地 论述:“相信你自己的思想, 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是正确 的,对所有的人也是正确 的——那就是天才。
他认为宇宙是单一精神即超灵或上他认为宇宙是单一精神即超灵或上他认为宇宙是单一精神即超灵或上帝的体现人的心灵和自然界都同这一精神帝的体现人的心灵和自然界都同这一精神帝的体现人的心灵和自然界都同这一精神相通人不应崇拜古人依赖外国
拉尔夫·沃尔多 爱默生 拉尔夫 沃尔多·爱默生 沃尔多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Beauty
• 人有一个更崇高的需求,为自然所满足, 即爱美 • 眼乃是最优秀的艺术家 • 眼睛既然最善于组合,光线亦最能描绘。 再丑陋的东西,强有力的光亦会使之变得 妩媚 • 即便尸体也有其美之处
美的三部分
1.自然风景之美 • 只需感知自然之形体,即是一种快乐。人 脱离不开自然形体和运动的影响,以致它 最低微的作用,似乎局限于实用和美观的 范畴。
中心思想
• 爱默生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肯定人的地位 • 和作用。 和作用。 • 他认为宇宙是单一精神(即“超灵”或“上 超灵” 他认为宇宙是单一精神( 的体现, 帝”)的体现,人的心灵和自然界都同这一精神 相通,人不应崇拜古人,依赖外国。 相通,人不应崇拜古人,依赖外国。 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梭罗、 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梭罗、惠特曼等都深受他的 影响。 影响。他的散文常用具体的形象或比喻来说明深 奥的哲理,雄浑有力,警句甚多。 奥的哲理,雄浑有力,警句甚多。
九年级语文《论美》听课评课案例
九年级语文《论美》听课评课案例九班级语文《论美》听课评课案例篇1评课内容:潘老师执教的《论美》,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突出了以同学为本的思想,同学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寓教于乐,表达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真实的佳课。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表达了以下五个特点:1、教学目标明确到位本节课教学目标制订比较全面、详细,相宜,充分表达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思想情感这三维目标,表达了年段、班级、单元教材特点。
从同学熟识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周岁抓取脂粉钗环故事入手,到当今社会“整容”热门话题,引出我们如何认识美的研讨,并进行“内在美与外在美,谁更美”小小辩论,直至最末的实践活动,每项活动设计都能较好表达本课宗旨,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表达了以同学进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驾驭、处理教材娴熟自如评析老师一节课好与坏,除了看目标完成状况,还要看老师对教材组织和处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节课潘老师树立了全新的教材观,用好用活了教材,真正实践了“用教材去教知识技能,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可见教者驾驭处理教材技能很强。
3、教学程序清楚流畅教学思路是老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
潘老师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设计,从同学熟识的名著故事片断导入激发爱好,创设氛围,到引导同学感知美的丰富性,再到“内在美、外在美,谁更美”的这一关键话题,最末达成共识,并对同学渗透思想教育,最末以活动来学以致用,整个教学兼顾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流程的层次性的统一,同学的技能得到了较好的进展。
4、教学氛围融洽和谐潘老师的课充斥激情,点燃了同学聪慧情感的火花,营造了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师生间关系民主、同等、自由、和谐,整节课上教者始终微笑教学,和气可亲,运用赏识性语言激发同学求知欲望,让同学体验欢乐、体验胜利。
另外小组学习法不仅仅培育了同学合作探究精神,更让老师真正成了协同同学进入课堂的伙伴,同学学习的共同体。
《beauty》 (论美——译文)
Susan Sontag对于古希腊人来说,美丽是一种美德:一种出色表现。
这样的人在今天会理所当然而又无不受嫉妒地被人们称为"完整"的人。
即使古希腊人真的曾经将一个个体的"内在"与"外在"区分开来,他们依然会期望这个个体的内在美能够与他其他方面的美相匹配。
当那些出身良好的年轻雅典人聚集在苏格拉底周围时,他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事实:他们的英雄是如此地睿智,如此英勇,如此高贵,如此有诱惑力——而且,如此其貌不扬。
苏格拉底用自己的丑陋给他的那些天真无邪的,无疑也是非常俊美的始徒们上的其中最重要的一节课就是:生活中充满了矛盾。
他们也许听不进去导师的教诲。
但是我们不会。
几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变的更加小心翼翼地对待美丽之销魂。
我们不但十分轻而易举地把二者——"内在"(品质,智慧)与"外在"(外表)分割开,实际上,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既漂亮同时又聪明,有才干,善良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惊讶。
人们将美丽从古典的人类理想的中心地位中分裂出来,主要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
为了将出色(在拉丁文中是virtus,与美德的virtue同源)的范围缩小到仅仅是道德上的出色,基督教将美丽流放了——使它成为一种疏远的,恣意的,肤浅的诱惑。
而美丽的威望不断地流失。
在长达近两个世纪中,美丽约定俗成地变得只能用于形容两性中其中一性:即无论多么"公平对待",依然是排在"第二位"的那一性。
把美丽与女人联系起来使美丽陷入道德上愈加不利的境地。
一个美丽的女人,我们在英语中是这么说的。
但是,我们会说一个英俊的男人。
英俊是美丽的阳性的对等物,同时也是一种藐视。
美丽一词现在专用于女人,它当中积聚着一定的贬抑的弦外之音。
在法语和意大利语中,仍有称一个男性"美丽"的现象,这说明与那些被新教的基督教教义塑造的国家不同,天主教国家中还残存着一些对美丽的异端赞美的痕迹。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论美》课件
2、你能否找出作者所用的论证方法?请找出例子, 并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跳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示三:
1、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这真的是造物主吝啬吗?
给了美貌,人们就会以此为资本在美貌上 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不愿或无暇去提升智 慧修养等其他的东西。而没给美貌的人她精 力就自然会集中在提升智慧才干之类的事情 上了。所以很少有人能二者兼顾的。
2、容貌不美有美容术来弥补,那么有 没有提升内在美的美容术呢?
美源于自然,美源于生活。 江河湖海有其澎湃之美,夕阳西下有其 璀璨之美,生命勃发有其激扬之美,花开 花谢有其缤纷之美,家庭和睦有其温馨之 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骨气是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更是美。 妈妈的唠叨是美,老师的教诲是美,举 止文明是美,奋斗与拼搏也是美……
读书、培养优雅作风、高雅的志趣、提 升德行 等等。
3、本文很多语言表达形象,内涵丰 富,足可以充当美的格言,你能找出来 品味它吗?
1、通过学习本文你对美应该有新的认 识,请用一个比喻句或排比句描述你 认识的美。 2、小组交流,各自交流自己理解的美, 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最好请交流出来 让大家共同欣赏。 3、将你的语言制作成“美的格言卡”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奇 装异服,天天都在赶新潮,学校规 定穿校服,可他硬是置之不理,而学 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他的好朋友, 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借助文 中观点或语句劝说他。
扎迪.史密斯小说《论美》的互文性解读
扎迪.史密斯小说《论美》的互文性解读摘要: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2005年出版的小说《论美》入围当年的英国布克奖,是一部向20世纪正典作家E.M.福斯特《霍华德庄园》致敬的佳作。
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探讨这两部小说在情节、主题和人物三方面的互文关系,以此揭示作者如何有意识地使用互文性手法来构建自己的文本。
关键词:扎迪・史密斯,《论美》,《霍华德庄园》,互文性理论扎迪・史密斯是英国当代文坛一颗闪耀的新星,她2005年出版的第三部小说《论美》以喜剧的语言,喧闹的故事情节,围绕两个家庭的纷争,阐释了爱与美的意义。
史密斯坦率地承认了该小说的创作源于对福斯特作品《霍华德庄园》的热爱,她的小说是建立在对这部20世纪经典作品的刻意模仿之上的。
本文以吉拉尔・热奈特狭义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探讨这两部小说间存在的互文性关系,着重揭示作者如何有意识地借鉴福斯特小说来成功建构自己的小说。
一、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现代理论中的关键学术概念,也是当今最流行而且有效的理论分析工具之一。
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俄国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提出。
不过在语言形式分析方面对互文性理论做出重大贡献者当属法国批评家吉拉尔・热奈特。
他认为,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个不同的术语“跨文性”,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即互文性、副文性、元文性、超文性和统文性。
热奈特厘清了互文性与“ 超文性”之间的关系,将互文性界定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内,主要指文本之间的共存关系,而超文性则主要指文本之间的派生关系。
仿作和戏拟是两种典型的超文关系。
仿作被定义为”一部文学作品对某个或几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进行模仿”(Baldick 162)・它可以通过自觉地融入前文本中的情节,场景或文学意象表现出来。
戏拟则被定义为“对某个或几个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进行讽刺性的模仿,以夸张的手法模仿某个作家或某种流派的创作风格”(185)・加拿大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提出“空白戏拟”的说法,认为戏拟不一定非要包含讽刺,可以仅是有差别的重复,这样“既融合又挑战了被戏拟的文本”(Hutcheon 7)・仿作和空白戏拟是《论美》最为显著的特点,渗透了史密斯对于《霍华德庄园》这部小说在情节、主题和人物上的自觉借用和转换。
《论美》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论美读后感《论美》读后感《论美》这篇文章,主要是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论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解释了美的定义。
读完这篇短小精悍的学术精作,我读到了苏格拉底对学问的深究,对真理的执着,读到了苏格拉底的谦逊,不耻下问的品格,读到了苏格拉底的知识何其渊博,精神世界何其丰富。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仰慕、尊敬苏格拉底这一位著名的学术大师的原因。
苏格拉底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教会了我们学习、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论美》让我第一次接触到苏格拉底的严谨的思维。
虽暂不看文章内容,就已经让我收获不少,但认真读完这一篇文章,受益匪浅这四个字用到这最合适不过了。
读完这篇文章,对于美的定义,我有了以下几点认识,同时也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论述我的观点:1、美是相对的:美是需要比较的,正如文中所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来说是丑的,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的小姐是丑的,年青的美丽小姐比起女神也是丑的”。
世间万物都是联系的,联系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事物,应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评价、解决问题。
所以,我认为美是相对的。
2、内涵美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如苏格拉底所说,如果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他实际美,它就只会是一种错觉美。
我们所要寻求的美是使事物在实际上成为美的。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我们不能只追求外表的美丽,更主要的是心灵之美,内涵之美。
3、美是复杂的:美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所追崇的,但也是最难懂的,对于美的鉴赏又是因人而异的,我并不认为美是一件物品的永久的属性,美具有时效性,故我们不能单纯的去议论某件物品的美丑。
美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罗丹大师所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观察美的眼睛”。
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人类不能停止追求美的步伐,而人类在寻求美的过程中又不能丧失人的本性,不能遗忘人类心底最美好的东西。
要谨记最美的永远不只是外表,而是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例: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
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五、完成补充习题
1、课文中“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一句中“吝啬”怎么理解?“此”和“彼”分别指什么?
吝啬——过分爱惜,不大方的意思,这样写显得幽默风趣。
此——指形体美;彼——指内在美。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不能。
用“并不”限制“都有”,说理就实事求是,很有分寸。
(2)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不能。
“恐怕”表猜测,并非排除“画家本人”以外的人也会喜欢,这样就避免了说理绝对化。
3、文中说:“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
美是整体的、和谐的、不可分割的。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美德最美。
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个比喻、一个实例表明这个主要观点。
5、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就某一论证方法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有两种类型,其一具体式举例,如“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其二是概括式举例,如以“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为例,说明不要只去追求华贵的外表,美德最美。
6、从课文中摘抄你欣赏的比喻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这里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8、研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
(1)这两段文字中培根侧重强调了什么?
侧重强调美德最美。
(2)第2段中开头的“美”和末句中的“美”是同一概念吗?为什么?
不是。
开头的“美”是指形貌美,句末的“美”是指形貌、德行结合的美。
六、布置作业。
收集美的名言警句、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