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内容及研究对象: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内容:1、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即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

因此经济地理学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

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因此经济地理学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2、研究区域尺度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 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 其他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 全球化研究3、研究企业组织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4、思维方式变化:(1).规范性分析:◆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Chapter 1 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区域尺度、企业组织、研究方法方面的变化。

Chapter 2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产业结构演变规律the evolution patter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2.产业布局演变规律the evolution pattern of industrial locationChapter 3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 What types can technology be broken into?2 What are the variables tha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a country‘s level of technology?3. GNP and GDP4. the five stages of Rostow’s model5. Internal growth theory6. export base theory7.growth pole theory8.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heory of 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9.market thresholdChapter 4 Principles of Spatial Interaction1.What are the three bases for spatial interaction?2.What is complementarity?3.What is transferability ?4.What is intervening opportunity ?5.The four stages of Taffe’s Network Model6.The calculation of accessibility and connectivity7.time-space convergenceChapter 5 The Location Of Tertiary Activities1.What is a central place?2.What is motivation of central- place theory?3.What is marketing principle?4.What is transportation principle?5.What is administrative principle?6.what are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Christaller‘s theory ?7.What relationships may be summarized from organization of thecentral-place hierarchy?Chapter 9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What is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Which are the typ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What is Economic Base Theory?•Shift –Share AnalysisChapter 9 Manufacturing : Where Plants Locate?•Weber’s Theory of Location• 4 kind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Smith’s spatial margins•product cycle modelChapter 10 Manufacturing : Regional Patterns And Problems●What is cycle theory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stages ?●General Locational Factors●Different type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The features of manufacturing distribution after World War II备注: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计算、综合分析题。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12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12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3.地理可进入性: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地理可进入性系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4.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5.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补充区域: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

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7.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8.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9.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

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10.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1.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3.增长极: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经济地理学》复习纲要

《经济地理学》复习纲要

《经济地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1、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

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形成与展的历史:1760年俄国罗蒙诺索夫首次提出;1882年德国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了此学科的形成。

2、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3、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

6、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三是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最后是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8、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计算公式如下:β=E/V(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E为边的数量;V为顶点的数量)9、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如下式:A i=∑D ij (求和i从1到n;A i为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 ij为顶点i到j的最短距离)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计算方式如下:D=∑∑D ij(求和i从1到n,j从1到n)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重要)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1.1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1)特点⏹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2) 标志⏹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概念与内涵2.1定义: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2.2 内涵:区域基础、产业链条、空间组织2.3 关注重点认识与模拟;规划与调控2.4 当前理论研究重点(1)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地域(人地关系)复杂系统的研究(可持续发展)(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国的东中西部差异)(3)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劳动就业)(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权力结构,产业集群)思考题1. 何谓经济地理学?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1 国际经济地理学流派社会学派、自然学派、应用学派3.2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态势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综合发展、企业经营第四节经济地理学的应用(1) 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持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壮大民族、提高国民意识、解决区域社会问题、优化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2) 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3)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4)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5、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进展。

6、经济地理学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哪些现实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区位的含义。

2、区位理论的内涵。

3、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4、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含义。

5、影响生产活动区位的主要生产要素。

6、土地经济区位的含义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影响。

7、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8、能源及能源革命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9、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1、知识经济的含义。

12、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3、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5、规模经济的含义。

16、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7、政府如何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18、区域可进入性的含义及类型。

19、区域如何通过改善可进入性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交通运输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1、交通网密度、连接度、通达度的含义。

22、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区位选择的特点。

23、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布局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传统区位理论
1、经济区位理论的内涵。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3、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4、原料指数的含义。

5、胡佛运输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对现代运输与贸易的启示。

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7、中心商品、中心地、补充区域的含义。

8、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所揭示的在市场、交通、行政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

9、中心地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产业区位布局原理
1、农业的涵义与特点。

2、现代农业的特征及类型。

3、影响农业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4、现代城郊农业园区区位布局因素。

5、工业的含义与特点。

6、影响工业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7、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布局产生的影响。

8、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其区位布局要求。

9、现代工业区位布局的基本趋向。

10、商业的含义及作用。

11、现代商业业态的主要特点。

12、商业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13、CBD的内涵及特征。

14、商业街的区位选择因素。

15、批发市场区位选择的分析要素。

16、居住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7、房地产开发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与跨国公司区位
1、范围经济的含义。

2、企业增长的主要战略方式。

3、企业空间扩张的主要特点。

4、不同组织结构类型企业的空间特征。

5、跨国直接投资的动因。

6、跨国投资国别选择的基本要求及特征。

7、跨国投资微观区位选择的特征。

8、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要求及特征。

9、跨国公司对投资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1、区域的含义。

2、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

3、三次产业分类;要素集约度分类。

4、产业功能分类。

5、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6、主导产业选择和关联产业配套的要求。

7、潜导产业;支柱产业。

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及其作用机理。

9、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理论。

10、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1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的标准。

12、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

13、区域空间结构各基本要素的含义。

14、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

15、增长极的含义。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性及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7、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发展的主要机制(区位指向;集聚与扩散机制;空间近邻效应)。

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

2、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3、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4、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原理)。

5、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

6、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相关理论(胡佛-费希尔理论;罗斯托理论)
7、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8、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含义、特征及结构。

9、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

10、经济区的含义、特征和类型。

第八章区域间的空间组织
1、关于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理论(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2、关于区际经济联系的主要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

3、劳动地域分工的含义。

4、区域经济差异的含义及影响。

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及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