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于无声处觅深情-----谈《项脊轩志》的空白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于无声处觅深情-----谈《项脊轩志》的空白艺术作家汪曾祺曾说过:\'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象别人那样说,有些话
干脆就不说。\'这是讲写文章选择材料\'运用语言,应有取舍。有些文章,写了许多内容用了许多笔墨,看着却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有些文章,只选了稀稀疏疏的几件小事甚至几句话,读来却情味深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项脊轩志》就是后者的典型。
《项脊轩志》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老屋的变迁,回忆与祖母\'母亲\'妻子的感情。照理,写的内容可以有很多。但归有光只选了一二件极细小的事或是极平常的几句话来写。全文一共才五百多字,但它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产生这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就在于归有光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白\'艺术。清袁枚说过:\'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文章中的空白,就好象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
《项脊轩志》中的空白艺术特别表现在回忆与他最亲密的三位女性身上。
先写母亲。只引了老妪的两句话。一句写母亲生前曾站在某地;一句写母亲隔门询问老妪\'儿寒乎?欲食乎?\',句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跳跃性。作者没有主观地站出来,解释母亲生前对儿女是如何地疼爱,只在\'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依据中让读者体味到了母亲生前与\'我\'\'\'老妪\'之间的深情厚意。
次写祖母。相对其他两位而言,这是作者文字用得最多的一个。但也只回忆了祖母的三句话。三句话包含了祖母对孙儿既疼爱关切又殷切期望的复杂感情,对于担负着家族命运重任的作者而言,祖母的这番话对他应是深有触动的,但他没有写当时面对祖母时自己是如何回答她的,自己的感想如何。只是在\'瞻顾遗迹\'时,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伤痛,光阴易逝,辜负亲人重托的愧疚心情让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最后写妻子。妻子本该是与作者举案齐眉白首偕老的终身伴侣,但不幸早逝,作者内心的哀痛可想而知。但在语言上,归有光仍是用了淡淡的笔触。写妻子来归后,只用了一句话\'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使我想起了苏东坡在《江城子》一词中对亡妻的怀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俩者何其相似!所记的也是日常生活小景,无需再加叙述,读者自然会通过想象去补充作者未说出来的情感,让人感觉亲切而沉痛。这正是作者创作上的高明之处。再写妻子归宁后,\'述诸小妹们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想来他的妻子还应向小妹们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就写到这儿,不写了。写出来,就失去了大半的意味,只写半句,反而使闺阁姐妹们的闲话神情鲜明地显映出来。古人所说的\'花开一半,月留半圆,缘尽半分\',包含的也就是这种含蓄之美。
《项脊轩志》的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中国古文中著名的结尾,在平淡中包含几许凄恻,读来令人感伤不已。换了别人,也许还要回忆一番当年妻子在庭中植枇杷之情之景,归有光把这些笔墨全省去了,在平淡干净的文字中让人感到他内敛的深情。
《项脊轩志》中运用的空白,并不影响全文的流畅自然。桐城派作家姚鼐曾评论,说\'归震川(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正因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这些空白,才让读者的情感不知不
觉地加入其中,引起我们种种感慨,余韵无穷,使整篇文章的内在情绪得到连贯统一。阅读归有光,还让我想起苏格兰著名作家布朗的文字,同样的平静、干净,同样的运用空白,也同样地感人至深。从现代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归有光确实该算是中国古代作家中最有现代味的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