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案(三五)引言

《哲学》教案(三五)引言

《哲学》教案引言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

人教课标版教案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六、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 三、串联和并联 四、电流的强弱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第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能 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电与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第九章电与磁 一、磁场 二、电生磁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四、磁生电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粒子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三、大气压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 五、浮力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二、机械效率 三、功率 四、动能和势能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模板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

教案第2章第4节弹性理论

《经济学原理》教案 授课时间_2012_年3月_13日第5_次课

+∞ππdp E 1,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1%。奢侈品大多富有弹性。 奢侈品对价格是比较敏感的,当涨价的时候,因为这些东西不是生活所必需的,所以人们可能暂时就不买了。相反降价的时候,人们也可能抢购。主义这里说的“奢侈品”,是广义的,不单指宝石,也包括大家电。 ③单位弹性 1=dp E ,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也正好等于1%。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特例。 ④完全有弹性 +∞=dp E ,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为无穷大。完全有弹性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其含义就是说,在给定价格下,需求是无穷大的。比如战争年代的军火。 ⑤完全无弹性 0=dp E ,表示不管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始终不变。完全无弹性的需求曲线为一条垂线(图略)。其含义是说,需求量与价格无关,不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会变化。比如一些特殊的药品。

(3)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①商品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程度与需求价格弹性负相关。重要性越高,弹性越小,比如房子和粮食; ②替代品的多少与替代程度的高低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比如日化用品,不同品牌的洗发水,一种牌子涨价,可以用别的牌子; ③对某种商品的支出在消费中支出中的比重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日常使用的针头线脑,人们对其价格的变化就不太敏感;买辆车可能就敏感些。 ④时间的长短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假如汽油价格长期上涨,人们慢慢会购买更省油的汽车,或转向更省钱的其他交通工具,因此长期内的弹性更大。 ⑤商品用途的多少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也就是说,单一用途的商品弹性会比较低,比如某种特效药。因为使用的人也相对固定。 2、需求收入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率之比,它用来衡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d d d d M Q M M Q M M Q Q E ???=??==d d Q M dM dQ ? (2)需求收入弹性的种类 需求收入弹性的种类:????????:低档商品或劣等品 0:奢侈品或高档商品1:生活必需品1:正常商品0πφπφM M M M E E E E 3、需求的交叉弹性 (1)需求交叉弹性的定义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有哪些不同形式的能量。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新课开始

【教学后记】 --科学之旅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391 更新时间:2009-6-10 19:36:12 课题: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 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 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 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 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 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 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 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

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2) 第二章、光现象 (4) 第三章物态变化 (7) 第四章电流和电路 (10) 第五章电阻及欧姆定律 (16) 第六章电功率 (22) 第七章电与磁 (24) 第八章信息传递 (26) 第九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28) 第十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34) 第十一章力与运动 (37) 第十二章机械与人 (39) 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 (41) 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 (45) 第十五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49)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知识结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原因:振动(举例:讲话时喉咙的振动;吉他) 2.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传播。(举例:敲击桌子能听到声音)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作为常识识记)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快慢)决定。(举例:吉他或翻书)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一个人的声音大小)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两个人声音不同)三、乐音和噪声 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有规律或无规律;好听悦耳或难听刺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否污染环境)。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戴耳机) 四、超声与次声 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低于20Hz 的声音称为次声(人耳不能听到)。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主备:许松华课型:阅读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品味、感悟、欣赏小说的重要语段,感悟“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极其表达效果。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三、学习课时:两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看一种帽子,想想这种帽子什么人最合适戴,为什么? 绍兴毡帽内外乌黑,圆顶,前侧摊成畚(běn)斗形,有卷边,可藏香烟钞票小物件。夏日可遮阳吸汗,冬天可挡风御寒,它隔热防晒,既当笠帽,又当草帽,除了酷暑炎日,四季可用。上街购物可随手用它作盛物之器。它湿了就干,有时还用它盛水洗脸。工憩作坐垫,用后一拍尘土,洁净如故。 是当时农民工匠(旧称“短衣帮”)的帽饰,因而泛称为“毡帽客人”。由于以前的手工业者大都兼作农事,没有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因此毡帽实际上成为绍兴农民的共性帽饰。当时社会以农为本,戴毡帽的人到处可见,经济实惠,方便耐用戴上它的一副憨厚土气的忠厚相,朴实无华。 今天我们学习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的主人公就是一群戴着旧毡帽的,这就代表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同学们,肯定想对小说中的这群戴旧毡帽的农民作更深入的探究。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来为这群农民画画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正音正字 埠头占卜作梗粜米斛子廒间褡裢窠沽酒执拗 停泊船舷呷嗤笑 三、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句为戴旧毡帽的农民画画像: 面容: 衣服: 他们嘴里经常: 他们吃着: 他们连我们觉得平常的()都觉得很稀奇,甚至买不起。 总结:看来,旧社会的农民生活真是太贫困了,这种贫困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也经常埋怨社会的不公。可在这篇小说中,这些农民却遇到了一件喜事,这件喜事给他们带来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教案 (1)

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物理课程是学习物理学的启蒙课程,引言则是启蒙的开篇,它为学生打开物理知识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领略物质世界的美妙与和谐。 从引言的教材看编写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终生的探索热情,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质疑精神,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一目的不是通过一节课可以实现的,要一如既往的贯彻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本节教材采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生动的画面,展示奇妙的物理现象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尝试体验研究物理学的方法。对于这些物理现象,由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有限,教师无需花费时间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并产生疑问,产生追根到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科学学科,通过小学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科学知识,但这些知识都停留在了解、识别的层面上,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处于低层次,要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层次;有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小学科学的一些成熟的研究方法可以迁移到初中的学习,更要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的研究方法,养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目标设计】 目标设定的要素是: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握教学的基本起点;二、将《课标》与教材内容结合;三、思考学生的实际状况,已有的知识基础;四、教学重、难点内容需要达到的具体效度以及实现途径。根据以上几个要素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感受物理学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和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全过程,学习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他们初步的观 察能力。 2、让学生在观察后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评估,让学生体验如何发现有研究价值

((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 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 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 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 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GDXIANG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最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

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题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

初中物理教案

一、大气压复习提要: 1.大气压定义: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大气受重力作用。 3.常见的大气压现象及应用: ⑴图10-25、10-26、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⑵吸管、茶壶盖开小孔、吸盘式挂钩、钢笔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液等。 (会分析,解释) 4.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图10-27,说明大气压能支持一定高度的水银柱,大气压的值与这个 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平衡,即大气压的值等于这个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也就是: P大气压=ρ水银gh ⑵上式中,h指的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内水银面的竖直高度。在管子倾 斜时,不能把顺着管子测得的两水银面之间的距离作为h。 ⑶影响大气压测量值的因素: ①管子上方不是真空(偏小) ②在不同高度测量(越高越小) ③以倾斜管子中的水银柱的长度作为h。(偏大) ⑷1atm=1.013×105Pa(F浮=,式中h=0.76m ) 6.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高度越高,大气压的值越小。在海拔2000m 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的值降低111Pa。或每升高12m,大气压的值降低1mm水银柱。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及应用: ⑴图10-30,a、b两图分别说明什么? ⑵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 ⑶高压锅的原理及降低液体沸点的方法。 7.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及应用: ⑴图10-38、39说明什么?(分析) ⑵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越大,体积越小,压强越小, 体积越大。 ⑶应用: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车辆气动门等。 复习题:书:P167-168 2,3,5,8 练习册:§10.4 §10.5 综合练习:1.2.7.8.18.2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章第5节 课题透镜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控制控制作用 过程与 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理解教法与学法演示、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资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平行光源、学生电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 程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 组织教 学 知识再 【知识再现投影2】

现 新课 【师问】以上各图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物体?它们对光有什么样的控制作用?各遵 循什么规律? 【总结】这些能对光起控制作用的物体,在物理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光学元件, 事实上光学元件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新的光学元件 【板书】一、透镜 【投影3】透镜 【出示透镜,小组观察】 【投影4】 【师问】1、在你所听说或看到的哪些物品中有这样的透镜? 2、它们的外型特征是怎样的?相同吗?你能区别开吗? 【投影5、6、7】 【师问】若把我们手中的透镜从中间剖开,其截面是怎样的? 【投影8】 同学们可以在练习本上试着画出来。 【投影9】

【板书】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投影9】 凡是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特征的透镜都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中间薄,边缘厚特征的透镜都叫凹透镜。 虽然透镜的种类很多,但我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现在我们根据这两种透镜的截面把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大家看,这两种透镜的表面是怎样的?――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我们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 【投影10】 我们把这两种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 【师问】这两种透镜的表面特征是怎样的? 【总结】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问】球面有球心吗?共有几个?分别在哪里? 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画一下。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8多收了三五斗》word教案 (1)

8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的] 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

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 三、整体感知 提问: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讨论: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四、学习“粜米”部分。 1、提问: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 讨论明确:他们满怀希望的心情。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 2、文中还有写他们心情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那些戴旧毡帽的……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是写心情的,很急。 3、提问:旧毡帽朋友为什么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

(免费)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 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 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当堂反馈〗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②P3第2题(2)。

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多收了三五斗 典案一:教学案例(一) 【导学目标】 1.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性格命运的根源。 2.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启发关心民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 1.字词复习。 2.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集中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哪几个场景? 明确:米行粜米、镇上购物、船头议论。 二、自读思考 1.在这几个场景中出现的最主要的人物是谁? 明确:旧毡帽朋友们。 2.为什么将米农称为“旧毡帽朋友”? 明确:“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将“旧毡帽朋友”作为中国农民的群像。 3.称他们为“朋友”表明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明确:表达了对“旧毡帽朋友”的同情。 4.作者同情他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获得了比往年更加不幸的命运。 5.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比往年更加不幸,这是为什么? 明确:在旧社会中,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决定了他们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 6.除旧毡帽朋友之外,小说还着重描写了什么人?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说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他的? 明确:米行先生。 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在与“旧毡帽朋友”打交道时他们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由“冷笑”到“厌烦”,再到鄙视、威吓,表现出他们的骄横霸道。

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7.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反映旧毡帽朋友的反抗与斗争精神的? 明确:船头议论的话语。 如:①“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②“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声口。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 “保卫团开了枪,打死两个人。”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 三、深入理解 1.当堂(或课外)选取“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一段对话进行情境表演,以加深对小说人物的理解。 2.我们今天的农民还有旧毡帽朋友一样的遭遇吗?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定不会有的。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有保护农民的政策。 四、拓展延伸 旧社会的农民在多重压榨下,生活痛苦,举步维艰。在今天的社会中,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仍旧是最辛苦的阶层。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保证了全国十三亿人的粮食供给,正是他们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最有意义的贡献。假如我们去村子里走访几位农民朋友,你最想跟他们说的话是什么? 教学案例(二) 【预习提示】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熟读课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学目标】(见经典案例一) 【评价任务】 1.选取一二个片段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3.分角色朗读,体会小说的人物形象。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昆山市新镇中学刘英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在某一时期,它带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了。 二、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 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提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提问: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 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 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 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第一个场景 (第l一34段)米行粜米; 第二个场景 (第35—44段)街头购物;第三个场景 (第45—70段)船上议 论。 2

初中物理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设计 【篇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使用, 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 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 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 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 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 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 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 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 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使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 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1 2 3 4

【篇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学员培训帐号:b1652827197410293810 学员姓名:黄龙所在学校名称: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223团学校培训所在班级名称:初中物理(1)班 一、基本信息 1)学科:物理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九年级全一册 4)课题名称:重力 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方法和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学情分析: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②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学科教学(语文)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把握群像性格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丰收成灾的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对于农民来说,丰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但是在这篇小说中多收的这三五斗反而成了坏事。什么原因造成这违背常理的结果,我们去小说中找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说了哪些“多”? 明确: 【关于环境】 自然环境:雨水调匀,天照应的比往年多。 社会环境:外洋大轮船运来的洋货多;到外地卖米局子多;同行公议的商家多;过局子捐税多;种地地租多;农民身上债务多;米价跌得多;农民借下的债越欠越多;种地亏本了很多;社会上打仗多;饥荒的地方多;出现农民抢米的地方多。 【关于人物】 丰收的农民希望多;购物计划多;卖米时乞求多;丰收了失望反而多;今天钞票比平时多;急需花钱的地方多;购物时顾虑多;用钱精打细算的多;大家心中悲苦多;酒到肚里发泄多;船头谈话怨言愤激多;乡亲不满社会现状的念头多;

旧毡帽朋友面临的生存问题真的有很多。 【关于情节】 镇上像今天这种故事多;发生这种故事的地方有很多! 三、精段细说 (一)分角色朗读4-27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体会小说的主人公——旧毡帽朋友的心理 农民感情的变化:希望——惊讶——愤慨、出乎意料——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不耐烦——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二)旧毡帽为什么非得此时此刻粜米?为什么“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明确:(1)洋米、洋面倾销逼得农民必须及早粜米; (2)换成的钱还要缴租、还款; (3)投机商相互勾结,竞相压价 (4)遍布的局子必须要捐现洋钱让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 四、同文比读,自读45-71自然段,思考不同地点人物不同的心态: 1.请从语气、心情、性格三方面比较旧毡帽朋友们在米行和在船上的不同。 语气:米行粜米时乞求多;船头谈话时发泄多 心情:失望多;愤激多 性格:隐忍多;反抗多 2.“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表演”一词暗示了什么? 明确:农民如论收成如何,都只能是亏本。作为投机者的米行、放高利贷者、田主、局子剥削、压迫农民,使他们的生活愈贫愈艰。 四、写法探究——走近农民群像 作者写的是中国20世纪的广大农民,却以“旧毡帽朋友”称呼,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他们身上最具代表性的旧毡帽指代终日劳作、生活艰难,性格老实的农民;作者称呼他们为朋友,表现作者对农村、农民的真挚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用)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课程内容 1、 2、 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气﹥v液﹥v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r0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r0 -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 16.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内能的定义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