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红的北大女生:她的泪里,藏着2.9亿农民工的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最红的北大女生:她的泪里,藏着2.9亿农民

工的痛

刘娜

编者荐语:

愿所有遥遥相望,都有回响。愿所有默默奋斗,都能盛放。

闲时花开

谈心理,写情感,关键聊爱。侃梦想,诌故事,偶尔瞎掰。

谈到父母时,

沉稳内敛的女孩哭了,

眼泪簌簌,肩膀抖动,

第一次在镜头前失控。

——题记

1.

又到一年开学季。

后新冠时期的孩子们,将戴着口罩背上书包,重返校园继续他们的学业。

这样的季节,适合谈期望,谈奋斗,谈梦想,谈那些宏大激昂又鼓舞斗志的道理。

我却被一个女孩的故事,打动。

或者说,打动我的,不是女孩本身,而是她和她的父母之间那并不亲密却深深相依的关系。

也或者,不是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而是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庭背后,近3亿中国农民工静默的苦涩和微末的欢喜。

2.

这个女孩,叫钟芳蓉。

对,就是那个报考北大考古,引发4亿人讨论,成为考古界团宠的留守女孩。

漫长的暑假里,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她缘何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676分)的成绩,报考北大考古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穷孩子配不配有梦想的讨论。

身处纷扰的舆论漩涡中,钟芳蓉除了发布一条微博,予以回应,解释报考北大考古,是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是自幼就扎根的梦想,再无回应。

报考志愿后,为了逃避舆论的过分干扰,她和弟弟跟随务工的父母,来到广东。

直到8月27日,她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再次出现在公众视线里,也第一次正面说起自己的成长。

钟芳蓉

她说得从容又朴素,甚至没有任何煽情之词,却让听者透过白开水一样的倾诉,看到农民工子弟,那习以为常又隐忍吞咽的苦。

确切地说,也不是苦。

而是一个底层家庭的两代人,为了改命,不得不走上的突围之路。3.

8个月大的时候,钟芳蓉就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她刚刚结婚的父母,犹如这个国家的很多农村青年一样,在困顿中相遇,在窘迫中生子,在生子后必须走出乡野和山村,背井离乡,远赴沿海,用盛年的青春和重复的劳作,换回一叠叠钞票,才能竖起老家的房子,换回孩子的学费。

钟芳蓉的故乡,湖南省耒阳市余庆街道同仁村,是个低山和丘陵起伏的贫困山区,土地资源异常紧缺。

钟芳蓉的老家

外出打工,几乎是过早辍学的农家子弟,唯一的选择。

钟芳蓉的爸爸钟元位,只读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了。在家干了两年农活儿后,远赴广东打工,认识了妻子刘小义,并于2002年生下大女儿钟芳蓉。

“也可以等到孩子3岁再走,但终究还是要走。因为打工是必须的路,没有选择。”

钟芳蓉的妈妈刘小义,提起将8个月的孩子,狠心丢在老家,乘上南下的列车,外出打工时,掩面而泣。

钟芳蓉的妈妈刘小义

这是一个母亲的愧疚。

这份18年前的愧疚,在女儿钟芳蓉一鸣惊人考上北大后,依然无法释怀。

甚至,因为女儿的懂事优秀,显得更加深重:

身为母亲,她没能参与女儿成长的全过程,女儿却给她如此璀璨的回报。

这让她内疚。

更让她内疚的,是女儿的成长岁月里,因为他们缺席,而给孩子带来的隐秘悲伤的孤独。

4.

就像很多留守儿童一样,钟芳蓉和小她4岁的弟弟,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在她的记忆里,爸爸妈妈更像是影子,活在电话里。

日益年迈没有走出过大山的爷爷奶奶,更像是他们实际的“父母”。

哪怕,爷爷奶奶对她的学业根本不懂:

从她每天学什么,到她分到什么班,再到在成绩单上签什么字。

年少时,钟芳蓉为此疑惑过:

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在身边?

不像电视中城市人家的父母那样,日日回家吃饭,对孩子嘘寒问暖?

但她看到身边农村的小伙伴,都是如此,也就学会了接受:

她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父母出门赚钱,爷奶代为抚养,农村小孩聚集一起,慢慢成长。

留守儿童

但,每到过年,父母背着大包小包的行囊,带回来很多好吃的,以弥补一年的缺席时,她和弟弟还是很盼的。

他们会走到家门口的马路上,翘首以待,远远地看着记忆中的父母,由模糊的影子,变成清晰的面孔。

但父母走近了,她又不好意思把“爸妈”喊出口。

“因为很久不叫(爸妈),只有一年见一次,感觉有点不熟。”钟芳蓉坦言,在内心里,她自幼和父母都不亲。

钟芳蓉谈父母

说出这样的真相,有点残忍。

但直面这样的事实,需要勇气。

常年留守在家的孩子,自幼就失去了和父母的连接,从日常生活的一饭一蔬,到心理精神的一寸一土。

“遇到特别艰难的事儿时,第一个想到的人,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同学。感觉和同学的关系更近一点。如果觉得这件事同学也不好讲,那就写到日记里。”

她在父母不能归的故乡,兀自生长,独自坚强。

她在父母没能去的学校,遨游飞翔,攒劲向上。

但她对父母充满感恩:

“我去过他们打工的地方,他们很辛苦,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

她知道父母和他们的分离,是为了在关键时候,推他们向更远的地方去。

5.

钟芳蓉读到6年级时,学校的老师对她的爷爷奶奶说:

“你孙女学东西这么快,读书这么厉害,你们不要让她在这里读。在这里是读不出去的,要让她去城里读,才能读出去。”

大山的孩子

老人把原话传达给儿子媳妇。

钟芳蓉的父母当即决定,把钟芳蓉送到市里一家寄宿学校,可以从初一学到高三——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但每年都有人考上北大清华。

进城读书,意味着更大的开销。

一年要缴12000元的高昂学费,这对农民之家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但钟芳蓉的父亲钟元位,觉得再贵也值了:

他们亏欠孩子的太多。

如果能用自己的血汗钱,给孩子一个好的起点,让孩子不再重复他们的命运,他们愿倾尽所有。

钟芳蓉的父亲钟元位

6.

父母的这个决定,无疑影响乃至改变了钟芳蓉的求学之路,让她在更好的学校、更棒的师资和更强的队友中,遇见更开阔的自己。

钟芳蓉上初中后,妈妈刘小义为陪她度过适应期,曾从广东辞工回来三四年,边在城里的一家制衣厂上班,边照顾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