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上物理 第1章 声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第1课时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声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回声 声波的接收--耳和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第一章声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回声声波的接收—耳姓名一填空题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时会发生以下现象:一部分声波被回来,这就是回声;而另一部分声波会穿入或绕过。
2、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和能力不同。
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声波的能力强。
3、不同形状的反射表面对声波的反射也不同。
4、正常人的耳朵若能区分原声和回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在秒以上,那么人距离反射物体至少米。
5、如果原声和回声两种声波先后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秒,人耳就无法区分它们,听到的声音或。
6、利用回声测量距离的仪器,叫做。
利用回声测定海水中目标物位置的装置,叫做。
7. 如何和声波在建筑物内反射的科学,称为建筑声学。
8、人耳是由外耳、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等部分组成,由外耳收集的声波进入耳道,引起引起耳道底部振动,再通过三块听小骨,使耳蜗中的振动,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受到刺激,然后将振动信息传至大脑皮层听觉区,于是产生了听觉,因此人耳是接收声波的器官。
9、我们讲话时,声带的往往经过压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内耳,引起听觉。
但这跟接收从空气传来的声波的感觉一样(选填“并非完全”、“完全”),我们听到录音机播放自己的录音时,总感觉不像自己的声音就是这个原因。
10、声音记录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和三个阶段。
11、某人对着高山大喊,6秒后听到回声,他离高山大约米。
12、闪电后8秒听到雷声,闪电处距听者约米。
13、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和。
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声波的能力强,不同形状的发射表面对声波的效果不同。
北京天坛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使声波发生多次,这样能听到另一端人的说话声。
(均选填“反射”、“吸收”或“透过”)二选择题14、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真空里传播的慢B.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C.真空不能传声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15、不能传播声音的是()A.真空 B. 木头 C. 空气 D. 水16、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海水、铁管、空气 B. 铁管、海水、空气C.空气、铁管、海水 D. 空气、海水、铁管17、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课件
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或距离小于17米),回 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以加强原声。
人在空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的原因是 ( 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
在修建剧院、礼堂时就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课堂小结:
1、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2、声波:发声的振动在介质中 传播。
“乐圣”贝多芬
伟大的音乐泰斗,德国作曲家贝多 芬 晚年两耳失聪,承受着无声世界的不 尽摧残。为了继续进行音乐创作的指挥 工作,贝多芬终于想出一个妙法:每当 他弹奏时,就用牙齿咬住一根小木棒, 把木棒的另一端插入音箱,这样他就能 听到琴声了。完成了著名的《第九交响 乐》,用音乐编织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主 题———人类之爱。
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 前后对比
结论 固体可以传声
问题
老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
结论:空气可以传声
问题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声音的传播速度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叫声速。 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 中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快,哪种 又最慢呢?
声速
2、切记: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
体中传播又比在气体中快。即: V空气< V液体< V固体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思考: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水管的一端, 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 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
15
在太空中聊天
两位宇航员正在忙碌地修 理着哈勃天文望远镜,对彼 此地工作情况进行交流。他 们的对话可不象在地球上, 而是通过无线电波。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 教案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执教:一、教学任务分析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来源之一,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对声音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的良好载体。
通过观看视频“达人秀”引发兴趣,提出问题。
从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通过感受、观察、实验归纳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然后通过视频和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最后通过阅读资料和交流讨论,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波的接收器官——耳。
本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过程,感受观察和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养成仔细观察,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感受“提出问题”“观察”在探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
(2)经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感受思辨和实验探究在获得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视频、体验和活动激发学习和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音传播为什么需要介质。
四、教学资源1、器材:钢尺、保鲜袋、水、吸管、细绳。
2、课件:耳接收声波的多媒体动画。
3、录像:“达人秀”,振动发声,声音传播的实验,真空铃。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声音的产生。
二是声音的传播。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小实验为基础,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教师点拨,逐步形成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初步认识。
通过阅读资料和多媒体动画,认识声波的接收器官——耳。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方法是:通过大量实验,观察、比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归纳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振动。
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 声 课课练及单元测试卷和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第一章声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姓名一填空题1、声音是由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物理学中,把叫声源。
2、在介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因此形成声波的两个要素分别为和。
3、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随着声波向前移动,只不过是在振动。
4、声波是一种波,可以传递和。
5、声波无法在中传播,这是由于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状的声波。
6、声波不但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也能在和中传播。
声波在不同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_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
7.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声速越。
在15°C的空气中,声速为米/秒8、物体发声时都在,通常把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
9、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也停止;声波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常分为,和三类。
10、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中因没有粒子而11、看家的狗睡眠时把耳朵贴在地上,是为了能听到远处来人的脚步声,这是由于的原因。
12、漫步花丛中,我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这是由于蜜蜂翅膀的产生的。
13、在月球上,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是因为。
14、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抽气机开动时,将听见,这是因为。
15. 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发声体分别是、、。
16. 将击响的音叉插入水中,便会溅起水花,这一现象表明。
17. 用手将敲响的小铃紧握时,响声马上消失,这时因为小铃了。
18.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振动的物体发声。
19. 乐器在演奏时都有相应的部位在振动,笛子、锁呐是管子里的振动发出声音的;古筝、二胡是由振动发出声音的;鼓是由振动发出声音的。
20. 将下面动物与它们相应的发声器官连线猫翅翼蝉声带响尾蛇尾部角质环蟋蟀肚子上的音盖二选择题2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关于声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源只能是固体B、声源只能是固体和液体C、声源只能是固体和气体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成为声源22、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距离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说话,这是因为()A、月球上的噪音很大B、月球上的空气中不含氧气C、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D、月球上温度太低23、甲在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把耳朵贴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三下响声,这三下响声传播的介质依次是:()A、铁、空气、水B、铁、水、空气C、水、空气、铁D、空气、水、铁24、下列四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A、有浓雾的早晨B、冰天雪地的北极C、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D、潜水员潜入海水中25、停止敲锣后,仍能听到一段余音,这是因为:()A、虽然锣面振动停止了,但仍能发声B、锣面继续振动了一段时间C、声音传到人耳需要一段时间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26、三位同学在铁路边议论,用哪种方法尽早听到远在视野外的火车开过来的声音()A、在路基上,全神贯注,侧耳细听B、趴在路基上,把耳朵紧贴在枕木上听C、趴在铁轨上,把耳朵紧贴在铁轨上听D、三种办法都不行。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执教: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学习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一章声”第节的内容。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水平要求是知道。
教材中该内容主要包括声波的产生、声波的传播和回声等。
声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大量声现象的实例,使得学生有丰富的感受和充足的体验。
在自然和科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振动产生的,也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无法在真空中传播等。
但是,学生对“振动”仅是字面的理解。
从“振动”到“波”,学生是没有相应的体验感受,几乎不具备其认知基础。
同时,学生对于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视频情景引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活动体验和模拟实验知道声波,维而顺势认识声波传递信息和能量,然后通过实例分析、阅读声波速度表等知道声波的传播,最后通过介绍“土电话”活动,巩固知识。
本节课教学的基本策略是“情景一活动”,通过设问、活动体验、互动交流和课件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声波的学习,并在学习中经历处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以及感受实验模拟、观察比较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懂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
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的有机整合是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本节课着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德育教育,学生通过声学的相关事例,感受祖国的古代灿烂文明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更加热爱祖国、并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二、教学目标1.知道声波产生的原因2.通过振动在弹簧中传播的模拟等,知道什么是声波,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3.通过列举生活中声现象的实例,知道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速度不同,并有“在日常生活信息、自然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的意识。
4.通过编钟、成语、古籍记载、歼20飞机等举例或介绍,了解祖国的悠久文明和现代的迅速发展,激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波的传播。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1.1 声波的产生与传播执教:一、教学任务分析《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非常独立,作为学生起先入手的物理知识,要求不高。
但“听”作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来源之一,与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归纳得出物体发声的原因;再通过实验和视频,知道声波及其传播的形式、内容和特点。
通过阅读资料和交流讨论,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本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过程,感受观察和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
(2)知道发声体的振动是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且只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3)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出发声体发声的原因、声音传播的形式与内容的过程,感受“观察”在探究规律中重要作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趣味现象,体验物理源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通过探究实验中的合作学习,体会团结合作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在空气中声波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传递的是能量。
四、教学资源音叉、烧杯、尺、水杯、书本、纸片、皮筋、长条弹簧、鱼、自制ppt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二是声波的传播。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固液气体振动为例,引起对声音学习的探索。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分析、归纳和教师点拨,逐步形成对声波的产生与传播的初步认识。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任何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方法是:通过大量实验,观察、比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归纳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振动。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学案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波传播的形式——疎密波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1.让学生摸一下自己的喉部,发一声“啊”,问手有什么感觉?2.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压在课桌边上,另一端用手拨动,观察有什么现象?3.用嘴对着笔套吹气,你能听到声音吗?二、声波的产生目标1:声波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
练一练1.当人讲话时,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
2.击鼓时,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
3.蜜蜂、蚊子飞行时,由于振动而发出“嗡嗡”声音。
4.轮船,火车鸣笛时,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
目标2: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阅读和理解:教科书P14页最后两段。
用声波知识解释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2中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它能否在其他介质中传播呢?二、练习1.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常做的实验,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弹开。
这个实验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2.人耳要能区别回声,则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A.0.1s; B.0.1s以上;C.0.1s以内;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有四个实验现象: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B.吹响笛子,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C.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水平拖过,纸上出现弯曲的图像;D.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
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
4.如右图12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声波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计设【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声波的产生与传播【课时】一课时一、课标要求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二、学情分析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
同时初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弱,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中学习。
声现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归纳的能力上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小实验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悟到物理之美。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索,能提出声现象相关问题。
(2)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2)培养使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2)声波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会提出问题,通过实验会总结规律,在教学中渗透物理的转换法、科学推理等研究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六、实验器材教具:音叉、水槽、乒乓球、细线、铁架台、真空罩、抽气机、防水袋、手机、泡沫颗粒、看得见的声音相关器材学具:直尺,橡皮筋,发声纸杯,装水的烧杯,小鼓,泡沫颗粒七、教学过程【定向诱导:声音的世界】【提出问题】(师)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上海教育版物理八年级上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案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难点:声现象的分析、解释三、教学过程: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青蛙呱呱的叫声,夜晚吵闹的狗叫,工地上轰鸣的机器声,轰隆的雷声(让学生例举几个声音的例子)……我们对这些声音习以为常,但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
1、声音的产生老师:这是一把尺子,放在那静止不动,它会不会发出声音?学生:不会老师:那怎样让尺子发出声音呢?现在拨动尺子,发现尺子发出声音;我们继续探究,绷紧的皮筋静止不动会发出声音吗?学生:不会老师:那怎样让皮筋发出声音呢?学生:拨动皮筋老师:对了,拨动皮筋就发现皮筋能产生声音,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还要很多,比如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摸着喉咙,发现说话时喉咙是不是在振动?你还能举出其它这样的例子吗?学生:敲击打鼓,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吹笛时,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师生结论(出示幻灯)2、声波的传播老师:好,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那发声体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继续探究。
(利用PPT和绳子向学生展示)老师:声波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这是因为真空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疏密状的声波。
师生结论(出示幻灯)老师:声音不只能在空气中传播,在液体和固体中也能传播(例举生活中的现象),而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波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出示幻灯),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低声速就小。
上海教育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课件 (共28张PPT)
问题 声波的传播需要时间吗?能举出具体事例吗?
阅读教科书P15页声波的传播第二段及表格。
想一想 1、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2、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与介质什么 关系?
1.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s 补充:速度v,国际单位m/s。 计算公式:v t 2.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液体次 之,空气中最慢。 且空气中声速还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 声速越大。
测冰山距离
测潜艇的距离
只要测出从物体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就可以利用声速计 算出发声处到反射物之间的距离。
练习2
建筑物是如何利用回声?
上海音乐厅
北京天坛回音壁
小
结
一、声波传播的速度在不同物质、不同温 度时传播,大小不同
15℃ 空气中声速 v=340米/秒
二、声波的反射——回声 三、声波的接收——耳
动手做
1 将耳朵贴紧桌面,一手捂住另 一只耳朵,用手轻敲桌子,是否 可以听到敲桌声。 2 在塑料袋里装水,一边放耳机, 另一边紧贴在耳朵,能听到耳机 发出的声音吗?(回家做)
三、声波的传播
物体振动了,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吗?
观看视频
想一想: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小结
1.声波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
3.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二、声波
1.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通常称 作介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当发声体振动时,附近的介质粒子就会随 之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波向四周 传播,这就是声波。 2.声波传播的是信息和能量
沪教物理八上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条件1)定义: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条件: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3)特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音在同种介质不同温度下传播速度不同。
4)声波:声音以疏密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5)声波的能量:声音具有能量,通过声波向四周传播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放大法:在有些实验中,我们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
1.1.2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声波的反射1)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0.1秒:区分回声和原声。
※即17米。
(空气340m/s 15℃)3)材料: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4)利用:1声能够传递信息:声呐、B超、金属探伤等2声能够传递能量:清洗、排石等1.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1.2.1响度1)定义:人耳感觉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做响度。
(也叫音量)2)影响:1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2响度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1.2.2音调1)定义:就是指声音的高低,2)影响:1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越高2发声体的结构※频率(f)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1.2.3音色1)定义:声音的特征2)乐音、噪音:物理角度-发声体做有规则(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使人感到愉悦和美感的声音-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影响人们生活,干扰人们听觉的声音3)防止噪音:1在声源处控制2在传播过程中3在人耳处控制。
沪教版(上海)八年级上册物理1
六、课后反思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设计和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针对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如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等,具备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有一定的认知,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2.选做题:
(1)观察生活中与声波相关的现象,如回声、隔音效果等,分析其原理,并撰写观察报告。
(2)查找资料,了解声波在医学、环保、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
3.探究题:
(1)思考如何利用声波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如降低噪声污染、提高声音传播效果等,撰写一篇小论文。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波的产生、传播、声速等知识点。接着,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声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声波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声波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6.注重课后延伸,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声波现象、撰写研究报告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声波知识。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老教材中是高中知识,在物理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声波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初中学生讲清声波的来龙去脉,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需要教师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接受的模型。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声音这部分知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但是存在许多错误或者模糊的概念,要澄清概念,提高认识,靠看书、背书、做题是不够的,必须有最真实的体验,有震撼的感觉,有同错误观点争论,有真理胜出的过程,才能把原有的错误概念擦除,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知。
这就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讨论,尤其需要学习者的内省。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参与物理实验的愿望,但是缺少深入思考的耐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他们步步深入,层层剥茧,最终在原有的感知基础上,提高到理论认知。
最重要的是感受研究过程。
(三)、教学目标1.知道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发生。
2.知道声波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5.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在空气中声波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五)、教学设计思想首先教师创设轻松的氛围,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实验得出发声体是振动的。
再通过真空罩的猜测和实验让学生亲耳听一听,得出声波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最后让学生亲身体验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那么声波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声波的传播过程极为抽象,教师将这一部分细化成三步。
第一步用长弹簧模型模拟一维方向的波的传播形式,第二步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动态传播,同时进行讲解;第三步用烛焰“闻鼓起舞”的实验进行验证,并建立三维立体的概念:在空气中声波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至此把声波的传播交待清楚。
随后用问题引导学生查询表格,了解不同介质中的声速,自行解决问题,再提出水管问题激发学生大讨论,将生活体验和理论学习并轨,澄清概念,提高认识。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第一章1
3.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实践活动:设计实验,如振动产生声音、声速测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声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测验等方式,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
5.应用举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作业布置:设计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声波知识的掌握。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声波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直观地感受声波的传播过程,加深对声波特性的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2.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声音的基本概念,自然过渡到声波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声波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和特点,注重对重难点的解释和示例。
3.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声波相关的知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声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第1课时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一、单项选择题(共2小题;共10分)
1. 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能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 B.
C. D.
2.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波”的事例是
A. 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 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 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二、填空题(共8小题;共56分)
3. 如图所示是一组实验情景图,情景图中的现象表明:。
4. 声波除了能在气体中传播外,也能在和中传播。
宇航员在月球上只能依靠无线电通话,这是因为。
5.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
多数情况下,声波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
气体中,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均选填“快”或“慢”);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影响。
6. 学生参加英语听力考试,这说明声波可以传递;医生利用超声波除
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渔民利用声呐探测大海鱼群,这属于应用声波传递。
(均选填“信息”或“能量”)
7. 诗《枫桥夜泊》中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
例如:诗人能听到悠扬的“钟声”,是由于
钟的产生的,并通过传播到“客船”。
而在月球上,宇航员无法直接对话,这是由于声波。
8. 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
到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传播的。
9. 时,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米/秒。
不同介质中声波传播
的速度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如果看见闪电后秒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米。
10. 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裁到员,听到发令员枪响后才按秒表计时,记得某运动员的成
绩为秒。
则该运动员的真实成绩(选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秒,该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秒。
(空气中的声速约为米/秒)
三、简答题(共1小题;共17分)
11. 下表所示为声波在几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数据,请观察表中的信息,归纳出两条关
于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
()。
四、综合应用题(共1小题;共17分)
12. 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
据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