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用示意图和恰当的科学语言,解释地日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每组1个小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提出问题师出示太阳东升西落的图片: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
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
生感知昼夜的交替现象。
师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呢?生(预测):应该是和太阳、地球之间的运动有关。
师: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二、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师:刚刚同学们说到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太阳、地球之间的运动有关,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我们来说一说我们的假说,并做好记录(作业本作业本P47活动记录1)。
预设:()()()()()()()()2.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预设:模拟实验)三、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师: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说。
用什么材料来模拟太阳和地球呢?生(预测):用聚光强的手电筒来模拟太阳,用小的地球仪来模拟地球。
师:拉上窗帘,用模拟实验检验上面不同的假说,并在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下面的括号内画“√”,不能的画“×”。
生模拟,教师巡视引导。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活动4
认知实验提示
展示实验温馨提示,并
相机提示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
活动5
明确实验任务,带
明确各小组的实验任
务,带着问题进行实
验;该环节,可酌情把
握是否要演示其中一
种实验
通过思考,提出本组所要
进行第几种假说的验证
实验。
小组长来领材料、实验
记录表,带疑问进行实。
活动6
模拟实验,体验
求证快乐
教师巡视、交流沟通
看这两张照片,它们
分别表示的是什么自
然现象?
认真思考问题并试着回
答。
上课伊始,以美丽的家乡图片切入,
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同时让学生在感受昼夜交替中产
生疑问,继续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活动2、
初知昼夜交替
揭示课题
问:白天过去是什么?
那黑夜过去呢?白天
和黑夜不断地交替出
现象,称为什么?
板书: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3
收集归纳学生的假设,并设疑
板书学生的假说
提问:我们提出了许
多种假说,到底哪种
是正确的?我们想什
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
观点呢?
学生代表汇报小组提出
的假说。
思考:如何来验证
通过展现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更真实
地了解到学生的理解状态。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三、模拟实验,体验求证快乐
活动1
过渡、展示器材
明白其用途
展示器材,并提问学
生:这些器材分别可
以用来代替什么?
思考、回答器材用途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
《昼夜交替》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昼夜交替》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昼夜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
2、知道昼夜变化带来的气温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1、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2、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昼夜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三、教学难点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小瓦手电筒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新课讲解:(一)探讨昼夜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1、小组交流:我们知道的动植物行为受到昼夜变化影响的例子。
2、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每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
这种影响动植物生活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二)、记录一种动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1、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卫生,选择性情温驯的动物,例如小猫或小白鼠。
同时教育学生爱护动物,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用小电筒照眼睛也能明显看到瞳孔的收缩,但灯泡不能太亮。
)2、布置学生课外研究,做好研究记录。
课堂拓展昼夜现象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植物怎样适应这种变化?请同学们课外选一种植物进行研究。
(可以选择的课题:商场门前被缠满小灯泡的树与周围没有缠灯泡小树苗生长状况对比调查)。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但他们对昼夜交替的原因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演示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模型演示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昼夜交替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昼夜交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4.生活实例法:运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手电筒、蜡烛、时钟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地球仪,以及其他实验用品。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昼夜交替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内容。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以及球体不断转动三个因素相关。
围绕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本课设计以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为主线,安排了“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模拟实验”-“科学报告会”-“巩固小结”-“发现新的问题”几个过程,层层递进,逐步揭开有关地球运动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现象。
2.初步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4.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且通过模拟实验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想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多媒体课件,太阳、地球的卡片。
单。
为小组准备:太阳、地球的卡片,“昼夜交替现象”实验材料,实验记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一组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片(重庆解放碑)2.孩子们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重庆解放碑。
3.介绍南昌的标志性建筑——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和滕王阁(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
4.出示三组图片的昼夜对比效果图,问:我们看了这些建筑图片,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吗,5.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6.看动画,想一想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的不同。
7(学生看动画回答问题。
8.出示地球的昼夜图。
问:在这张图上,哪个面是白天,哪个面是晚上, 9.谁使得地球不同地方出现了亮和暗的不同,10.解释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叫昼;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也叫夜。
正因为如此,地球上才有了昼夜现象。
11.看动画,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现在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是什么时候,(夜)那夜过去了又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有又是什么时候,(夜)昼夜会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doc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交替,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并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一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一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手电筒、小球【实验用品】手电筒、小球、相关表格两种【教学过程】、引入1.谈话导入(出示地球图)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
上学期,我们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有了初步了解,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继续对地球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2.千百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出时白天了,我们称为“昼”,(板书“昼”),日落后夜幕降临,我们称为“夜”,(板书“夜”)。
夜过去了,就是昼,昼一一夜,昼一一夜,这就是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3.(出示太阳,地球图)同学们请看,这是太阳,这是地球,太阳光照亮地球的一半,这一半就是一一白天,受不到光照的一面就是一一黑夜。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1.昼夜交替现象【教材简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
教材主要安排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说;三是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教材在设计上按照“假说—验证—解释”的结构来编写。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4、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教学设计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教学重难点】能用示意图和恰当的科学语言,解释地日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板贴小组:每组1个地球仪,去灯罩的手电【教学过程】一、唤醒经验、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有关地球和宇宙的奥秘?2、(出示地球一半被照亮的图片)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时候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白天)地球的另一半呢?(黑夜)3、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4、处于白天的那一半地球也会变黑夜,另一半就处于白天。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4.1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重点难点1、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2、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1、师准备太阳地球的贴纸、磁铁,大地球仪和手电;2、为每个小组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引入(出示幻灯片)师:同学们,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风雨雷电、鸟兽虫鱼、四季交替......呈现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也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
要探寻其中的奥妙,我们必须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出示幻灯片)请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白天黑夜)是的,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把光明洒向大地,到了傍晚又从西边缓缓落下,夜幕开始降临。
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地球,就这样白天和黑夜不停的变化着。
(教师一边讲一边播放视频)白天用一个字表示又叫——“昼”,黑夜用一个字表示又叫——“夜”;(板书)昼过了就是——夜,夜过了就是——昼,昼和夜不停地变换叫做——“交替”。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课题后学生齐读)活动2【讲授】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师:昼和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昼天是白的,夜天是黑的)什么原因使天有白有黑?(太阳)(出示幻灯片)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一颗巨大而炽热的星球,它把光和热撒播到四面八方。
在地球上太阳光照到的地方就是——(昼),没照到的地方就是——(夜)活动3【活动】提出假设1、引导:师:地球和太阳就这样固定不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不会,太阳从这边照射,这边始终就是白天,与此同时另一边始终是黑夜。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1
如何让猜想更有利于探究一、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宇宙空间方面的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只是他们认识宇宙的第一步,所以走好这步非常重要。
当然在实际空间中实验研究不可能,学生只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恰好这又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模拟实验,所以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和研讨论证上。
二、学情分析昼夜现象每天都在体验,但是如何形成是没有直观体验的,所以学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是弱的,学生就算知道也是在书本、视频等里面看到的,没有经过思维的进一步加工转化成深度的认知,只是属于拿来的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很浅层很容易遗忘或动摇的。
所以在教师语言的激发下学生心中凭直觉经验的更多猜测是可以会挖掘出来的。
这课我们的定位是挖掘出学生心中对于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促使他们想到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辩证交流。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有多种解释。
过程与方法:分析昼夜交替成因,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动探究和感知宇宙空间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和研讨实验成果。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白天的雷峰塔和黑夜的雷峰塔这两幅图片,说说不同。
2. 师:同学们你们对白天和黑夜都很熟悉吧,白天过去了是?黑夜过去了又是?……3. 师:我们把白天又可称为“昼”,黑夜称为“夜”。
白天和黑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着,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去思考昼夜交替,得出判断昼夜交替的标准,为接下去学生猜想和验证昼夜交替提供一定的思维判断标准。
学生由白天和黑夜现象的不同中得出形成昼夜交替原因在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为进一步猜想奠定基础。
】(二)猜想假设和实验验证1. 师: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生:和太阳的照射有关。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现象。
2.通过对昼夜交替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解释。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并能够依据证据进行解释。
4.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人的观点,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
课前学习任务
做好《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材料准备。材料包括:手电筒、地球模型以及学习任务单。
假设3: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4: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思考: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到底哪种假设才更加贴近事实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需要明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回顾本课学习过程:
首先,我们通过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察,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并由此开始了研究。
课上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务
学习任务一: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
学习任务二:模拟检验自己的假设,并依据证据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尝试说明理由。
学习任务三:请同学们做好《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课学习准备。
材料包括:地球模型一个、长约为10-15厘米的小棒或圆珠笔芯一个、手电筒一个、马克笔一个、大块橡皮泥或类似物体一个、纸杯一个、直径约为1cm的圆片三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科学探究
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通过模拟实验,能够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
这一课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一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解释”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教学准备:小球一个,蜡烛一支(或手电筒一个)、火柴、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探究昼夜的形成师:我们首先观察两幅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
(课件出示)师: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师:亮的一面是地球上的白天,暗的一面是黑夜。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文5篇]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的: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教科版小学科学《昼夜交替现像》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昼夜交替现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能够描述太阳的位置和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2.太阳的位置和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教学难点:1.太阳的位置和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2.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科书《昼夜交替现像》的内容;2.昼夜交替的模型,如一个球代表地球,一个灯泡代表太阳;3.学生的观察表格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拿出一幅地球和太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学生们,你们看到这幅图片了吗?这是什么?2.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白天有太阳,晚上太阳不见了?Step 2:呈现(20分钟)教师将教科书《昼夜交替现像》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并通过讲解和合作让学生深入理解,例如:1.请大家读一读这个标题,这是什么意思?2.太阳和地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3.我们可以看什么来判断是不是白天?我们怎样来判断是不是晚上?4.地球自转的过程是怎样的?Step 3:实践(30分钟)教师让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太阳位置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1.教师将地球和太阳的模型放在教室中央,学生们围着模型站好。
2.教师通过操控地球模型的自转和太阳模型的移动,让学生观察模型的变化,并回答问题:太阳是如何照到地球上的?地球是如何自转的?3.学生们使用观察表格记录模型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包括太阳的位置、地球上的昼夜情况等。
Step 4: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们回顾实践活动,总结归纳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自转使我们有了昼夜的变化。
–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是什么情况?–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Step 5: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了解昼夜交替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修改版五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试图让学生对生活中看到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解释的途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生活中昼夜交替的周期、昼长夜短等现象来找寻正确的解释。
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而且学生对正确的解释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找到正确的正确解释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
因此我们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展示学生的猜测。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猜测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种:1.太阳绕着地球转。
2.地球绕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绕着太阳转,并自转。
这就涉及到相对运动的知识,但学生对这个知识是陌生的,因此老师在这里设计了学生体验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对地球太阳的运动方式有个初步了解。
再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不一定是一个原因。
于是激发学生课后寻找更多的证据来继续验证猜测。
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还没有最后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历这样一段科学探究史,产生了深刻的科学价值观,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将来的科学学习,这是本课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能通过模拟试验根据试验计划进行验证。
2.过程方法:能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
引导学生认识到寻找更多的证据来验证假说的重要性、3.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小组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猜测。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2. 难点: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小板等。
2. 教学多媒体:配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环境:保证教室能够完全模拟昼夜交替的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昼夜交替的有趣知识。
2. 学习:a. 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机制: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
b.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昼夜交替现象来服务人类生活等。
c.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操场等露天场所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地观察,并观察记录不同时刻的天空变化。
3. 实践:a. 实验操作:设置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模拟太阳光源和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b. 分析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4. 拓展:a. 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其他星球的昼夜交替现象,并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进行比较。
b. 小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巩固和理解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测验: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等。
六、教学体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培养其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使其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7)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模拟实验寻找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情况。
知道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
2. 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行猜想,能用简易的地球仪、手电筒等做模拟实验,围绕课题有条理地进行操作、观察、记录。
3. 培养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并进行解释。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提出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可能。
三、教学准备演示:手电筒一个,地球仪一个。
分组实验:每组简易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一)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1.通过太空图片直接认识昼夜现象。
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明暗不一样的现象?2.白天可称为“昼”,黑夜可称为“夜”,这“昼夜”是以什么规律出现的?3.我们把昼夜这种依次循环出现的现象叫做“昼夜交替”。
(二)昼夜交替的假说。
1.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呢?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时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2.地球和太阳有哪些可能的运动状态?3.地球和太阳这些可能的运动状态中,有哪些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三)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
1.大家还能提出有关昼夜交替的假说吗?2.小组合作分工,进行模拟实验,检验假说是否成立。
提示: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分别要怎样做?地球上标记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3.小组内进行小结:我们组共提出()种假说,其中能产生昼夜交替的有……4.全班交流,可上台展示。
5.教师小结:这几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哪种情况才是对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呢?但仅仅靠今天的模拟实验显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们通常会通过其它现象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把不合理的排除掉。
大家回去后也找找证据,看能不能发现有哪些假说不合理排除掉好吗?五、学生记录单:昼夜交替现象实验记录单五年()班()小组注:有无昼夜、是否交替、昼夜交替能否形成用“√”或“×”表示。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1)
《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鱼凫古街美景,激趣生疑。
师:请欣赏组画面。
(课件播放鱼凫古街白天和晚上的美丽景色)2、初知“昼夜交替”,揭示课题。
师:从这组画面中,你有什么发现?(这组画面拍的是鱼凫古街白天和夜晚的景物。
)师:白天可称之为“昼”,夜晚称之为“夜”(板书:昼夜)还有补充吗?(生:白天和夜晚是交替出现的。
)师:你的观察力真敏锐!是的,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息地交替出现,我们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交替现象)师:想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思维碰撞,提出多种假说1、引导思考,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1)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出示P1师:如果只有地球行吗?(板书地球)师:如果只有太阳行吗?(板书太阳)师:如果地球和太阳像老师手握的拳头一样(出示两个拳头,静止不动)师:那么地球和太阳要怎么样,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生:运动2、鼓励猜测,明确提出假说要求。
师:过渡语:有位科学家曾说过:“发明千百万,始得一问。
”那老师还想问问孩子们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老师想请同学们做名小科学家,大胆猜测,提出假说,有信心吗?(2)请同学们先个人猜测,可以用拳头来演示一下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把假说在实验记录单上写一写、画一画,然后小组讨论,并快速做好记录。
(p3)3.学生思考、演示,组内讨论、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用示意图归纳整理。
(教师板书:假说示意图)(1)师:哪组先拔头筹来分享,并说说你们的假说。
(2)学生汇报交流,归纳整理学生提出的假说(板书):(教师板书假说示意图)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③地球不动,太阳自转并围着地球转。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并围着太阳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
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解释。
(3)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操作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修正自己的假设。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自制的太阳、地球彩色图片、圆形黄色即时贴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实验记录单、彩色水笔、圆形黄色即时贴【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谈话:(出示课件,旋转自动播放宇宙、地球、极昼、极夜、同一地点四季不同风景等图片)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它用神奇的力量为我们人类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自然景物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
喜欢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地球运动单元,尽情探索地球奥秘吧!【设计意图:本课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让学生从欣赏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美轮美奂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等图片入手,不仅使孩子简单了解整个单元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发孩子们对地球奥秘探究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校园美景,激趣生疑。
师:请欣赏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学校同一地点白天、夜晚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
)2、初知“昼夜交替”,揭示课题。
师:从这段视频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段视频拍的是学校白天和夜晚的景物。
)师:白天可称之为“昼”,夜晚称之为“夜”(板书:昼夜)还有补充吗?(生:白天和夜晚是交替出现的。
)师:你的观察力真敏锐!是的,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息地交替出现,我们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交替现象)师:想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景物昼夜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导入新课,学生第一次通过视频观看学校景物,心中充满自豪感,因此观看时专心致志、观察细致,回答问题能抓住重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白天黑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学生的探究兴趣一触即发。
】二、思维碰撞,提出多种假说1、引导思考,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1)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太阳)假如只有太阳,没有地球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不能。
)所以呢?(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太阳都有关。
)(2)师:诶,我有个疑问?(出示两个拳头)假如这是太阳,这是地球,它俩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为什么?看来,它们只有怎样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运动)2、鼓励猜测,明确提出假说要求。
(1)(出示课件4)师:那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老师想请同学们做名小科学家,大胆猜测,提出假说,有信心吗?(2)请同学们先个人猜测,可以用拳头来演示一下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把假说在科学记录本上写一写、画一画,然后小组讨论,并快速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因此,在本环节教学中,我教师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并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假说,再合作交流。
做到“动”“静”结合,“存异”“求同”结合,积极思考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不仅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态度,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学生思考、演示,组内讨论、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以“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层层剥茧,引导学生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为学生参与提出假说活动提供外部支持,随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加深,教师逐渐减少外部支持,最后让位于学生独立活动,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测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提出假说活动,可谓一箭三雕。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用示意图归纳整理。
(教师板书:假说示意图)(1)(播放停止音乐)师:哪组先拔头筹来分享,并说说你们的依据。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补充指导,归纳整理学生提出的假说:(教师板书假说示意图)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③地球不动,太阳自转并围着地球转。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并围着太阳转。
⑤地球、太阳都在自传。
⑥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⑦地球、太阳自转,地球同时围着太阳公转。
(3)哇,你们真厉害!提出了7 种假说。
请将自己小组的假说按照黑板上的顺序编号。
三、模拟实验1.确定实验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才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下一步做什么?(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
)可太阳太大,离我们太遥远,地球也太大,搬不动,怎么办呢?随便找材料代替吗?为什么?(用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才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师:说的有道理。
太阳、地球有什么特征?用什么代替太阳呢?用什么代替地球呢?像这样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物品做实验的方法就是模拟实验法。
刚才你们提到的材料都可以做这个实验。
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呢?小组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可以边演示边设计。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也是重要的。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看似不经意的聊天,实则目标明确地抛出几个层次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选择模拟实验材料,同时培养学生严谨、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小组讨论、演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播放停止音乐)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师:哪组先来分享?小组代表汇报:先在地球仪上选一个观察点,师:为什么?生:这样便于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师:想得真细致,其他组记住吗?继续。
生: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到地球仪上,师:是这样照吗?(教师故意做出错误演示法。
从上照,离得近,手电筒上下晃动)从哪里照,照亮多大范围?哪组有更好的建议?(生补充:从侧面的观察点开始照,照亮半个地球,手电筒不能来回晃动。
)师:考虑的真全面。
请你继续汇报。
生:让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太阳自转。
师:有点复杂,怎么自转、公转?刚才小组研究吗?请两位组员配合你台前演示。
(学生争先恐后上台演示)师:谁是太阳?(拿手电筒。
)谁是地球(拿着地球仪)?当“太阳”照到观察点时“地球”说昼,当“太阳”完全照不到观察点时,“地球”说夜。
汇报员继续解说,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学生评价。
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有几点温馨提示送给你们,请认真看一看。
(强调组员互换角色,轮流操作。
)有疑问吗?好,心动不如行动,材料员领取材料,动手实验吧。
【设计意图:1.本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看似简单的实验操作,实则“险象环生”,观察无目标、光照射地球的方法不对,地球、太阳运动方式不对,手电筒随意晃动,转动速度过快……都会导致模拟实验不成功,因此我运用小组台前汇报演示、教师演示设疑、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出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案,最后再出示温馨提示,使学生对模拟实验操作方法了然于胸,为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强调组员互换角色,轮流操作是为了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究实验活动的主人,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与成就感,激发孩子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起到均衡发展孩子科学素养的作用。
】5.(关闭门、窗、灯)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用示意图、文字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真正的学习,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中,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
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思考的习惯伴随于动手活动之中。
在学生遇到困难之际,教师适时点拨,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专注性、严谨性与深刻性的机会,从而完善个人观点的思维建构过程,同时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奥秘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