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知识(体衣)
汉服介绍
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 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朝服 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 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 (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 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 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 分宽大、蓬松。
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是21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 一部分汉族人民族主义思想“觉醒”的背景 下,以青年族群为主体,以复兴清代前汉民 族传统服饰为出发点,借此复兴中华传统文 化、回归华夏文明内涵为目标的一场文化运 动。或者说,唤起民族意识、找回华夏价值、 恢复华夏尊严、重振华夏文明是汉服运动的 使命和目标。
汉服的样式特征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主要标志,它的主要特征 为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对 襟)等特征为非主流的补充形式。
汉服的样式特征
所谓交领,是指汉服的左右两边衣襟垂直相交, 在领口处形成一个英文字母“Y”的形状;右衽呢, 是指左右衣襟相交的时候,是左边的衣片压在右边 的衣片上,是衣衽的出口位于右侧;通过身体左右 两边衣襟上的带子相系;
冕冠分解介绍
帽卷 即帽身,图 中没有标出。帽卷夏 用玉草、冬用皮革作 骨架,表裱玄色纱, 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 插在帽卷 两边的纽孔中,用于 固定头发。 武 帽卷底部的帽 圈,用金片镶成。
冕冠分解介绍
缨 冕板左右垂下 的红丝绳,在颔下系 结,用于固定。 充耳 缨上左右各 一块的黄玉,悬挂于 两耳边,象征君王不 能轻信谗言。 天河带 冕板上垂 下来的一条红丝带, 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十二纹章介绍
“十二纹章” 就是以十二种固定 的文饰,或画、或 织、或绣在天子及 诸侯的官服上。一 种文饰称为一章, 并以饰章的多寡来 表示等威,而且一 章有一个含义。十 二纹章来源于古代 华夏族部落的图腾 崇拜,是中华皇权 的神圣象征。
1汉服知识
1汉服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2汉服的基本形制特征:交领右衽、系带隐扣、宽袍大袖。
3汉服常见款式:交领襦裙:汉服女装最常见的款式,也是汉服女装最普遍、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款式。
其款式特征是:上衣和下裙分开,上衣为交领款的短衣,衣长不过膝,上衣可以扎进裙子里,也可以放在裙子外面。
交领儒裙也是变化最多的一种款式,充分的体现了汉服女性对审美的各种创意:长长短短的上衣、单层或夹里的变化、不同形态的袖子、各种风格的裙子……搭配上流苏、玉佩、披帛、长短不同的围裳……伴随着汉民族女性,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和时代。
对襟襦裙:同交领襦裙类似的女装常见款式。
其特征是:上衣左右两边的衣襟平行相对,露出内衣。
搭配抹胸、诃子、吊带背心穿着。
能够体现女性修长的脖颈之美,上身更具层次感和修长感。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一直持续到宋明时期都有汉族妇女喜爱穿着。
五代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到很多对襟襦裙款式的记载。
齐胸襦裙:隋唐五代时期盛行的一种女子襦裙装,在盛唐风行一时,风格也最为华丽多姿。
也简称作高襦、唐高襦。
以其作为一种唐代特征型裙装和裙子高高束起至胸口的穿法而得名。
齐胸襦裙的上衣一般为对襟,也有交领上衣。
裙子高束于胸口、下摆曳于脚面。
多搭配轻薄飘逸的披帛同穿,还可以搭配更为华丽的大袖衫。
勾勒出盛唐女性的丰润与华贵。
是一款非常适合夏季和宴会的汉礼服。
注:现在普遍称呼的高襦,一般特指齐胸襦裙。
而非高腰襦裙。
齐胸襦裙裙束于胸口上方,高腰襦裙裙束于胸下、高于腰部。
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女装襦裙。
半臂: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流行于隋唐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以其衣袖短小,通常不过手肘而得名。
有交领和对领等不同领口风格。
半臂风格俏丽活泼,可搭配多种汉服襦裙,是一种实用并且具备很强装饰性的小外套。
【历史知识点】汉服的三种形制
【历史知识点】汉服的三种形制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
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
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
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
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深衣男女均可穿。
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
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
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
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
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
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
“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汉朝服饰讲解版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1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二、汉服的特征:v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v交领v右衽v无扣系带三、汉服形制(1)上衣下裳(衣裳制)冕服、礼服、襦裙(2)衣裳相连(深衣制)深衣就是上下缝合在一起的款式。
它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
有直裾深衣与曲裾两种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男子袍服与冠履(幻灯片)商周以前多用巾约发,西汉末年发展成为帽箍式的帻。
故秦汉男子多以巾帻裹头。
“崇其巾为屋”指巾帻顶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脊,又称“介帻”平顶的巾帻则称“平顶帻”或“平上帻”这两种,是汉代男子的基本首服。
帻: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
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
庶人的巾帻只能用黑色或青色。
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都是从他们头上的巾帻颜色来区别的。
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①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用。
②缣巾: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通常以缣帛为之。
西汉初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分贵贱。
汉末仕宦王公贵戚,不戴冠时,以戴幅巾为雅,后来普及开来。
汉末黄巾起义,即为黄色幅巾,后世将这两种巾通称为“汉巾”。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
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
“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
(幻灯片)汉代的冠帽是区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服饰的各个部件及其他基础知识简介
穷裤/裈:是连裆的,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汉书外戚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裈(kūn)。《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这样看来,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鼻裈,也是为了显其贫贱以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又《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
宋代和明代早、中期,裙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
7.带腰裙的明代襦裙
明代的襦裙仕女图成了后世作画的经典
*************衣裳制礼服**************
1.天子的十二章纹冕服
2.汉代袍服式朝服
3.魏晋笼冠大袖衫
***************袴褶*****************
所谓袴褶,就是上服褶而下缚袴,其外不复用裘裳。此种服装属胡地传入,汉末传入,因便于骑乘而首先在军中流行
附:*************玄端介绍*************
pic :周制玄端 (百里奚)
汉服简介和典型式样(多图)
深衣
深衣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衫, 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开裁剪但是上下缝合,因为 “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 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 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 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 “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 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 直裾和曲裾
朱子 深衣
直领 襦裙
直领 襦裙
高腰 襦裙
齐胸 襦裙
齐胸 襦裙
齐胸 襦裙
半臂
(半袖)
襦衣
半袖 高腰 襦裙
半袖 高腰 襦裙
(唐式)
襦裙起源于战国,终于满清,其间2000 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 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汉服女 装的最基本形式。
汉代由于深衣的流行,襦裙不多见,至魏 晋南北朝后,襦裙重新流行,襦裙兴盛于 唐代,其多变的风格与绚丽的纹样令人惊 叹。到了元明时代,襦裙逐渐不再流行了。
十二章纹图案
☆十二章纹介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 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 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 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汉服 示例
汉服 示例
汉服 示例
汉服 示例
汉服 示例
汉服 示例
汉服 样式
常见的基本汉服样式有: 冕服、 曲裾、 直裾、 齐胸(高腰)襦裙、 襦裙、 圆领袍衫、 褙子、 朱子深衣、 玄端。
汉服科普知识
汉服科普知识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服,汉服和旗袍比起来历史更为悠久,穿上旗袍或沉静或妩媚妖娆风情万种,而穿上汉服的女子则是端庄优雅尽显中华礼仪之邦的韵味。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汉服科普知识,希望有所帮助!一、汉服的结构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1、交领右衽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
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这种灭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衽,本义衣襟。
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另外一种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
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
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
汉服知识
汉服知识目录汉服概述基本特点文化内涵汉服的风格与特色汉服运动目的和具体实践历史发展样式变迁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概述“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
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衣冠,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金国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
满清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汉服遂亡。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
中国历代汉服简介中国古代服饰史 ppt课件
ppt课件
19
二、商周至秦汉服饰
由于上衣下裳并不方便,便 有了深衣制的改革。把衣、裳 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 是上下缝合。
由于当时人没有穿裤子的习惯, 需要以衣物紧密包裹才不至于 暴露身体,深衣因为“被体深 邃”而得名。
深衣的衣缘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为交领曲裾式,一为交领直 裾式。
ppt课件
20
ppt课件
9
一、原始社会服饰 二、商周至秦汉服饰 三、魏晋南北朝服饰 四、隋唐服饰 五、宋明服饰 六、元清服饰
历代服饰简介
ppt课件
10
一、原始社会服饰
《韩非子•五蠹dù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 禽兽之皮足衣也。”因此,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 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遮羞和装 饰。不论处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国 服装史的序幕。
ppt课件
6
二、服饰是政治的一部分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 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 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 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 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 会的地位。
袍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服 装,其特点是上衣长大,一般 长过膝盖或盖住脚面。衣领有 交领、圆领之分。衣袖不长, 均为窄袖。
魏晋之际袍服传入我国南方, 逐渐成为时尚服装。
ppt课件
30
三、魏晋南北朝服饰
袴褶
袴褶实际上是一种上衣下裤 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 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这种服装原出于军中,服无 定色。袴褶原来是北方游牧 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 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 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 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 们用锦带在膝盖处系扎,使 之形成皱褶称为“缚裤”。
基础的汉服知识点总结
基础的汉服知识点总结一、汉服的起源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衣服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服装材料是皮毛、水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衣料的种类和加工技术不断提高。
汉服最早起源于陶器时代的纺织品,经历了多个时期和朝代的发展,经过沉淀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在汉代,汉服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要服饰,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
二、汉服的发展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族人民开始使用丝绸、麻布等材料制作衣物,服饰开始向多样化和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成衣也开始逐渐出现,人们开始讲穿着打扮与文化品位联系在一起。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时期,服饰的风格和品种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汉服的剪裁和装饰品开始发生变化,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礼仪性的服饰出现。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汉服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不论是在衣服的款式设计、面料选择,还是在作为礼仪性服饰的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尤其是宋代的汉服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典范。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汉服的装饰风格更加奢华,讲究在款式上的繁复和在细节上的精工,同时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服饰款式,如袄、褡等,展现了明代清代的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现代汉服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汉服的热爱,现代汉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
不仅有了更多的设计师开始致力于汉服的设计与创新,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开始穿汉服,传承和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
三、汉服的主要种类1. 褂:是一种袍裤与衣带结合的服装,是中国古代男性的正装。
2. 衫:是一种单衣,早期用来指代男性服饰,后来也有女性穿着,有短衫、长衫之分。
3. 裙:是一种表示女性身份和地位的服饰,根据不同款式分为半身裙、长裙等。
4. 袄:是一种古代女性的上装,有袄裙套装和单穿袄子,也有分为宽袄、紧袄等区别。
5. 襦裙:是一种上衣和下裙相配的女性服装,有独特的设计和剪裁。
汉代服饰
对襟襦裙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 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 、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 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 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 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 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 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 —— 汉服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 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 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 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 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代服饰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 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 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 。木棉直至元代始从西域之高昌移种于陕、豫、晋、鲁、直等 北方地区。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罗 、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 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 宋朝廷在东京设“绞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 ,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云锦。织金、锦、 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罗蔽膝制 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 花缎制作。 袄裙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汉服传统印染分为矿物染和草 木染。矿物染原料包括朱砂、石黄、空青、石青、胡粉、蜃灰 、炭黑。传统草木染材料包括:靛蓝、红花、乌梅、芦木、苏 木、黄檗、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 壳、绿豆粉等等。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 五行信仰。《尚书· 禹贡》上就有关于“黑土、白土、赤土、青 土、黄土”的记载。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 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 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 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 、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 紫、绯、绿、青。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 【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17]隋炀帝 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 。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 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功”、“缝人”等 职负责刺绣。《周礼· 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按不同 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 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汉服知识总览
不过,冠巾文化几乎是男子的特权。在男尊女卑的几千年中,女子除了命妇的凤冠、翟冠外,便是女道士束发戴冠,称为女冠子。很多年后,在历史已经屏弃了性别局限的时代,我们开始汉服复兴,倒没有必要为此耿耿于怀,反而应该欣喜地看到:首服文化也弥补了男式汉服相对样式单调的缺憾。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
(一)裳/裙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 《释名》又说:“裙,下裳也。 常、裙二字互训,其实可以认为:裳一般倾向于统称,而裳往往就是裙。裙,也作“帬”,《释名》中还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仪礼 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所以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
冠最流行的时期在先秦两汉,相对巾的普及早一些。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别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左传 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庶民或“卑贱执事者”却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过是随便裹发的一块布,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最初,上层士大夫不过燕居时偶尔戴巾,后逐渐通用,到汉末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为雅尚。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故天生带着一丝闲适,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所以,于汉唐时向前来留学的日本,巾帽文化鲜有流传,相反,于明代师习华夏的朝鲜,巾帽则大行其道,发展成为现代韩服中重要的元素。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则搭配常服(当然,不能排除幞头类与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为庶人的婚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
中国传统文化汉服介绍(完整内容版)
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汉服运动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汉朝服饰特点
曲裾
直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特点: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主
男子: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
流行: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
女子:发饰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
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汉服文化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
演讲人:完整版
20XX年1月1日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基础知识讲解
汉服的服饰结构
•壹、基本结构 •贰、交领右衽 •叁、褒衣广袖 •肆、系带隐扣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
基
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 袖、袂、带、韨(fú)、袪(qū)十部分。
本 结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 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
构
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交领襦裙、 对襟襦裙等。
实际上襦裙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 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 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 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天佑中华,风骨长青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褒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当西方人 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
衣
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广 袖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
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
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
个显著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汉服
右
“盘领”。
衽
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
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
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
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
式中经常运用。
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 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 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
•
系
带
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衣《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下连裳制(深衣类)上下通裁制(通裁类)一、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
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
二、上下连裳制(深衣类):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
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
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
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
《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
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
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
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 -----曲裾深yi另:朱子深衣未必合于古制,但却是影响最广远的深衣体制。
深衣制度根据的是朱子家礼。
《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
《礼记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
父母健在就镶青边。
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
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
三、上下通裁制(通裁类)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
在东汉,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上衣,叫做“长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长度方面当时还没有定制。
是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
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等风行一度。
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所以称为直裰,也称直身,主要流行于宋明,属于男装常服。
《明宫史》中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缀本等补圣上有大红直身袍凡遇大事若过司房或秉笔私自下直房始穿此凡见尊长则不穿其色止有天青黒绿玄青不敢做大红者或亦开摆加衬衣而束本等带者。
”从上面看出直身加外摆,也有不加摆里面穿衬衣的。
加内摆的是道袍(定陵道袍),因为宋明两代士人喜欢穿道服,所以道袍不是只有道士能穿。
宋代公服:展脚幞头、大袖襕衫及玉带。
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比服装颜色分得更细。
通裁类的衣服有:袍衫(圆领袍、缺骻)、阑衫、直缀(道袍)、褙子、比甲、水田衣等括号里的是被包括进去的然后这些衣服的样子、特点我们慢慢学吧也就说形制的这三天学的东西多了点以后会发简单明了的知识..一、上衣下裳制(衣裳类):襦:《说文》曰:襦,短衣也。
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
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
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
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
襦有长短之别。
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
《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也有单复之分。
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
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
衫,一般是单层。
《说文新附》:“衫,衣也。
”《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
”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
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
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
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
”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
也指长衫。
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已是指官服了。
袄:曾三异《因话录》:“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里,或其中用緜者,以紫皂缘之,名曰貉袖。
闻之起于御马院圉人。
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著;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
”唔,我也查了一下,所谓旋袄没有具体实物,只有文字记载,用于骑马方便,才穿的……交领式的短袄:交领式的长袄:方领短袄:方领长袄:竖领袄子:裲(liang)裆:“裆” (dang),也写作当;又称裲裆、两当。
《释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主要是妇人的贴身衣物,来自于胡服。
《仪礼乡射礼》提到的“韦当”,郑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当。
”可见裆类似今天的背心、马甲。
但肩部稍宽。
袿(gui1)衣:刘熙《释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
长衣,大袖,交领,右衽,左右身侧在腰以下有连缀的缘饰。
清代学者任大椿《深衣释例》曰:“袿乃缕缕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谓杂裾也。
郭璞注:“衣缕也。
齐人谓之挛。
或曰袿,衣之饰。
”则袿衣的垂饰为丝质,且如“裗”如“缕”。
司马相如《子虚赋》:蜚襳垂髾。
《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襳,袿衣之长带也;髾,谓燕尾之属,皆衣上假饰也。
”君因着“绛缘诸于”而入选。
诸于一度因“是男服还是女服”而争论不休,认为曾经有过男女通用。
也被认为也属于袿衣一类,只是下垂的缘饰不太一样。
)2. 下衣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一)裳/裙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
”《释名》又说:“裙,下裳也。
常、裙二字互训,其实可以认为:裳一般倾向于统称,而裳往往就是裙。
裙,也作“帬”,《释名》中还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
”《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
七幅计十五尺四寸。
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所以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
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又《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宋代和明代早、中期,裙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
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
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
褶裙:马面裙:形制特征:所用布幅为七幅左右,两片裙子,每片各三幅半,裙摆大阔。
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量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灯笼纹样的“五谷丰登”;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为流行;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云蟒纹。
马面和裙襕的组合,为千年的女裙增加流光溢彩和几分端庄华丽。
凤尾裙: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
(二)胫衣“裤”字古代写作绔、袴。
袴:《说文》:“绔,胫衣也。
”《释名》:“袴,跨也。
两股(大腿)各跨别也。
”段玉裁说:“绔,今所谓套裤也。
”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
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
大袴: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
穷裤/裈:是连裆的,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
《汉书外戚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
”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
”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
”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裈(kūn)。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
” 这样看来,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
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
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鼻裈,也是为了显其贫贱以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袴褶:短小上衣、宽腿裤的装束。
在膝盖处系上带收一围,下边裤脚自然散开。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多为武士所着,后来发展成为庶民劳作的装束。
********一些历代女子襦裙********1.战国初(中山国)女子襦裙。
ps,中山国为匈奴的一支白狄所建,其当时已经相当华夏化,后来被赵国所灭。
下裙上棋盘式的格子文饰似乎显出了一点略微有别于华夏的异域风。
2.汉代女子襦裙。
汉代女子着深衣比较普遍,但襦裙仍存在,样式比较规整,腰际高低适中;另外从文饰可以看出,汉代果然承袭了明显的楚风。
3.隋唐高腰襦裙。
腰际已经到达胸线上或下。
大概因为唐代流行一种叫诃子的外穿型内衣,必须在胸际系带才能保证内衣的稳固,最后,襦裙的腰际就普遍上升了。
4.唐代半臂襦裙。
半臂是来源于胡服的元素,被巧妙和谐地融入了华夏衣冠5.宋代妇女襦裙。
由于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的服饰本身就非常素雅、谨慎。
人们崇尚淡雅的颜色,也很少用复杂的文饰——所以,这张照片的文饰就有失严谨了。
另外,宋代襦裙交领直领都占有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