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现实的确认、解构与两德统一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58f7cea4afe04a1b071decf.png)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
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
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第九课 德意志的统一概论
![第九课 德意志的统一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f5034304a1b0717fd5ddd2.png)
统一前的德国
1、政治上:封建割据,有许多小邦国组成。
1648年,在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三十年战争”之 后,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 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一年,这片 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
邦国各自为政,中央权力不存在。
一年有多少天,就有多少个德意志邦国。
代表: 其中最强大的是南部的奥地利和北部的普鲁士。
德意志邦联的建立
统一前的德国
2、经济状况:从经济统一走向政治统一。 在汉堡的关税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年德意志各邦国
使用的一些货币。最多的时候,这片土地上使用的货 币种类达到过6000种。
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 收取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 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 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 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
50-60年代德国的工业高涨中,重工业的发展最为突 出,为德国较快地发展成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下的德国,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 来,但远落后于英国 和法国,约70%的人 口居住在农村,12个 大城市的人口之和还 不如巴黎的人口数。
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 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从而使煤铁资源丰富的少 数工业中心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邦不同 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 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 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更为重要的是,国家 分裂阻碍德意志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 因此,德意志资产阶级对于统一的要求是十分强烈
德意志统一的实践
一、议会和民主的方式来完成统一
1848年革命:1848年,德意志的多个邦国爆发了推翻 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革命,革命在短时间内几乎 全部取得成功。从政治上解决德意志的统一,是这场以资 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首要任务。于是,各邦国派出 代表,在法兰克福组成了全德意志议会,试图通过协商的 方式,建立一个像美利坚合众国一样统一而自由的联邦国 家。
德国国别史
![德国国别史](https://img.taocdn.com/s3/m/ebf821e8f90f76c661371a4d.png)
二:完成统一,社会转型(19世纪70年代) 政治:国家统一,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民主政治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宪法) 时间、内容、实质、影响
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 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 况。 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 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 原因
图一:一战中德国战败;战胜国对德国严厉制裁,德国被 迫接受凡尔赛和约。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阿尔萨斯、洛林归还 法国;原属波兰领土基本归还波兰;萨尔区暂由国联代管,莱 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 图二:1929年一1933年经济危机,德国法西斯上台执政, 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美国实行”中立”, 苏联避战自保;德国侵略屡屡得逞,法国战败,大部国土被德 国占领。 图三:二战中法西斯德国战败,受到盟国的严厉惩处;盟 国对德分区占领;后由于美苏的冷战对峙,导致德国分立。
理性视角解读德国
有理性的德国 路德、康德、马克思、恩格斯 (一)思想理性: 马丁· 本茨、普朗克、爱因斯坦 (二)科学理性: 西门子、卡尔· 丧失理性的德国 (一) 德意志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 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奥斯维辛集中营 理性回归的德国: (一)关于破坏世界和平的反思:勃兰特的历史之跪 (二)关于自身发展道路的反思 1、德国的政治体制:(1)德意志帝国(2)魏玛共和国 (3)第三帝国(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2、德国的经济体制: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3、德国与邻国: 从煤钢联营到欧盟
创造有利条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德国联邦制体制和君 主立宪政体,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政治基础。德国抓住了刚刚兴起的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迅速崛起。(或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 一)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 国人和德国人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尼克松《领导者》 (1)材料二所指“三次兵戎相见”分别指什么?托克维尔说 “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结合相关史 实,简要说明20世纪法德两次战争起因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浅析德国1871年统一的前提
![浅析德国1871年统一的前提](https://img.taocdn.com/s3/m/71e1d659bb68a98271fefa74.png)
浅析德国1871年统一的前提作者:王冬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实现国家统一是每个民族的首要任务,而德意志民族却在1871年才完成这一历史重任。
从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到名义上统治德国的哈布斯堡王朝都把建立大一统的帝国作为国策,多次进军意大利,忽视了国内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的局面。
直到19世纪中后期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普鲁士通过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终于宣告结束。
关键词:德国;德国统一;统一前提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建立民主国家的时间较晚。
追问“德国在哪里?”争取国家统一是德意志民族的首要任务,构成了德意志历史的重要内容。
19世纪中后期德国终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向了统一,本文简要的分析德国最终实现统一的前提。
1 统一的语言导致基督教世界发生第二次大分裂的1517年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使德国分为天主教和基督教,造成了德国宗教信仰的分裂。
但同时也是因为路德的《圣经. 新约》使德国人从此有了一种统一的语言,给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基础。
自从马丁. 路德翻译《圣经. 新约》后,德国人才方有了一个祖国,这就是路德创造的书面德语。
只有在共同的语言中,他们才能相互认同,才能感觉到他们同属一个民族,共同拥有一个文化。
2 民族意识觉醒德意志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德国迈向统一的重要一步。
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形成的准备阶段。
哲学家托马西乌斯(Christian Thomasius, 1655- 1728)是第一位在德意志大学中用德语授课的德意志人。
一批知识分子创办了一系列的德语期刊和德语协会。
一些启蒙主义者从民族神话和历史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史诗,这些行动都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做了深远的启蒙准备。
18世纪的开始成形的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拿破仑战争的催化作用下得到极大的发展。
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方向发展的苗头。
之前德国人只知道自己是普鲁士人、施瓦本人、奥地利人并不关心自己是德国人,民族意识强化之后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高一历史()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七)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高一历史()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七)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bb9af1f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0.png)
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七)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
于是在别洛韦日森林开具了死亡证明。
当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核手提箱留给谁?这可不是儿戏,于是商定:由俄罗斯来控制.”材料中“病人已经死亡"是指()A.苏联成立B.东欧剧变C.美苏争霸D.苏联解体2.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
因此,对剧变不能一概否定。
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C.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3.如果以“别了,雅尔塔”为题发言,应该选择哪一事件作为“别了”的标志()A.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B.第三世界崛起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4.2012年叙利亚内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
这些问题说明当今世界()A.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B.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C.地区冲突主导国际关系D.出现多极化的趋势5.如图反映的是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该事件导致2 998人遇难,其中2 974人被官方证实死亡,另外还有24人下落不明,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据此可知() A.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B.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C.“9。
11"恐怖袭击是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报复D.恐怖袭击是扼制美国霸权主义的有力武器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7.“苏联的解体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完结……欧洲也开始摸索属于欧洲的强大之策——一个庞大的‘大欧洲’计划。
传统德育的解构与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
![传统德育的解构与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a0ad0518f18583d0496459a1.png)
Hale Waihona Puke 基 础 理 论 研 讨 传统 德胄 的觚 构 与 建 构
心理健康教育 的视 角
西南科技 大 学信 息 工程 学院 曾凡敏
[ 摘 要 ] 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与学校道德教育两者是互为条件 、 相得益彰的有机统一体。有健康的道德教育才有健康 的心理教育 , 道 德教 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的重要途径 , 正确 的道德教育观 与正确道德教 育实施 方式可以极 大促进 心理健 康教 育。同时学生健 康 的心理也是滋生学生美德 最肥 沃的土壤 。我们从心理健康教 育的视 角来看传统道德教 育主要存在 几个问题 , 传统道德教 育是一种 忽视 学生主体性 、 忽视 学生发展性 需要 的满足的教 育, 对学生 内心世 界的关 注不够的教 育。 由道德教 育带来的道德 焦虑与道德 冲 突, 是导致学生心理不健 康的重要原 因。我们倡导一种有利 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的新 的德 育模式 。 [ 键 词 】 理 健 康教 育 道 德 教 育 新 型德 育模 式 关 心 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 ,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 习道 德 , 正 的 学 习 必 须在 社 会 生 活 过 程 中进 行 。由 道德 困境 而 激 发 的 真 道德冲突从而达到一定 的道德 行为选择是发展道德判断水平的重要条 件 , 童 不 参 与 社 会 活动 , 参 与 道 德 行 为 , 不 可 能 进 行 道 德 判 断 活 儿 不 就 动, 也就不能促进道德发展 。 然而传统道德教育忽视 了道德的情意或态 度方面 , 在很大程度上 只注重 道德认 知这一 理性 因素 , 显然是对道德结 的。 构的窄化。” 比如传统德育过于专注于认知发展, 夸大 了认知 、 理性 能力 道 德 教 育与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关 系 的作用 , 忽视 了情 感 、 意志 、 信仰 、 直觉等非理性方 面 , 沉迷于个体怎样 道德教育 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 公正” “ 、理性 ” 地做 出判断 , 忽视个体 内心 的情感状态 和体验 。换句话 两者在 目标层次上具有统一性 , 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互补性 , 在手段方法 说, 现代德育有 “ ”判断和理性 ) 心”情感 和动机等非理性) 在教 脑 ( 无“ ( 。 上具有借鉴性 , 内容原则上具有交叉性 。 在 心理健康 教育可 以帮助学生 育途径上 , 德育 的空间更多 的停 留在课堂上 , 更多 以教师 的说教而缺乏 优化心理 品质 , 增强心理调适 能力和社会 适应能力 , 它是立足于个人的 行 为的训练 和实践锻炼 , 往往把“ 灌输 、 禁止 、 防堵” 作为工作的立足点 , 心理素质 的完善 , 并为更高层 次的品德结 构坚实基础 ; 道德教育可以帮 学校 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 , 僵化 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 , 无视学生的 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 ,它是着 眼于个 体的道德素质的提 需要 和兴趣 , 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 困惑问题 , 这种道德教育带来的道 高, 以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来带动心理素质 的优化 。也 就是说 , 健康 德 冲突和道德焦虑也正是导致学生人格异常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 有 的道德教育才有健康 的心理教 育,道德教育是 心理健康教 育实施 的重 ( ) 三 传统德育道德 目 标境界过高 要途径 ,正确的道德教育观与正确道德教育实施方式 可以极 大促进 心 心理认知发展理论表 明道德 的习得是受 儿童认 知( 比如思 维 ) 发展 理健康教育。同时学生健康的心理也是滋生学生美德最肥沃的土壤 。 水平的限制 ,比如科尔伯格也 指出原 则的道 德推理 需要以形式运算思 二、 传统道德教 育存在的 问题分析 维为基础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研究表 明 , 小学阶段 的儿 童整体上 主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 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 的行为规范 的总 和,是人 要以具体形象思维 为主要特征 ,到了青 春期 的孩子抽 象逻辑思维才开 类所特有的现象 。我们这里说的传统德育是指在 以教师 中心 、 教材 中 始迅速发展 。 青少年 只有能够对道德行为做 出正确 的判断和推理 , 形成 心、 课堂中心 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道德教育 。在此 , 我们从心理 自己的道德原则 的能力 , 而不 只是服从周 围成年人 的道德判断 的推理 , 健康教育的视角来看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 : 这才是青少年道德成熟的标志 。因此儿童道德发展是有层次和阶段性 ( 传统德育忽视了学生 的主体性 一) 的, 道德教育也应有层次性和阶段性 。 可是现在学校道德教育却往往超 个体道德的形成不仅受社会 的制约还要 受到个 体身心发展规律的 越 了这个层次性 , 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 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 抽象的 制约 , 带有 明显的个体差异 和主观性 。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 内容影响 了学生的理解 , 单一的标准影响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 道德教育 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 让我们更 清晰 的了解 了人 的需要 的各个层 次 , 在马 与学生人格和心理塑造处 在分离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 告 斯洛看来要做一个人格丰满 的人 必须是满足 了各个层 次上的需要 的。 《 学会 生存》 出, 现代学校教育 中儿 童的人 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 指 在 同时具有完满人格人也是我们道德教育所追求 的目标之一。因此 , 的 触 的世界 :在一个 世界里 ,儿童像 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 , 人 “ 从事学 需要 的满足是人 获得道德 的一个前提 。然而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过程 的 习 ; 而在另一个世 界里 , 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 自我满足。” 本质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 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 这恰恰 是现代德育 的真实写照。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 中, 习惯性地把 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 ,这个过程往往只限于 向学生传授一套 固定 的品 德育 目标定位在 理想化的虚幻境 界中 , 试图建立一个 “ 世外桃源” 的 式 德规范 , 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 忽视个体 内心需要 , 强调规 范至上 。即在 环境培养学生成长 ,并一相情愿地灌输那些与学生毫不相干且与社会 道德教育 目的的价值取向上 , 是从社会需要角度出发 , 强调道德教育培 脱节却显示高远价值的空道理 , 没有构建梯次递进 的道德教育 目标 , 用 养接受或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 ,而作为个体的人的价 成人 的目标来代替贴近学生生活的平实 目标 ,而与学生 的真实生活历 值问题及人格独立 问题却 没有得到应有 的关 注。正如有的学者指 出 : 程无关 , 或者把道德教育看作是脱离 了真实生活世界的幻影 。 “ 中国自古 以来 的教育 传统 , 其主导一 面是强 调教育的适应性 , 我们 今 ( ) 统 德 育 过 程缺 乏 良好 的师 生 互 动 四 传 天似乎还在继承这个 传统 。 规范导向 , ” 忽视 了个体价值 、 潜能 、 需要 , 道 我们认 为道德是一种人际互 动的结构 , 你善待 我 , 我就会善待你 , 德教育成为 了凌驾于个人之上 的、 约束 和管制 的、 有意或无意 的遏制个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 的生态。学 生的道德水平 是与师生之间的 人 的道德主体性的一种外在 的统治力量。 从根本上说 , 这是一种无 “ ” 人 互动分不 开的 , 从教师 的社会 重任来看 , 教师具 有全局性 ; 从教育 的社 的道德教育 , 是一种 “ 工具论” 的道德教育 , 它使道德成为一种强制 的约 会地位来看 , 师德具有超前性 ; 教师职业及个人 素质看 , 从 师德具有导 束力量 , 它无视人 的生命 , 是与人的生命脱节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知识灌 向性 ; 从教 师的人格评价来看 , 师德具有超越一般职业 道德的示范性。 输 。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和个人利益 , 忽视人 的愉悦性 , 因此 , 师的榜样 、 教 人格魅力是学生道德教育最生动 、 最经常 、 最直接的 导致道德教育 给人一种不亲切的感觉。容易引发学生道德焦虑和道德 教育资源。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从社会学 习交互作用原理出发, 把人的 虚伪 , 这种虚伪 的道德给人带来 行为的焦虑和 良心的不安 , 这是导致心 道德品质 的形成与发展 看作是 个人在 与环境 相互作用 中的社会 化过 理 不 健 康 的重 要 原 因 。 程, 并强调榜样师范作用。教师群体道德 良好和 良好的道德示范 , 可以 ( ) 二 传统道德教育内容认知化 、 课程化倾向突出 改变学生的一生。青少年道德发展差异 的原因之一 , 由于不 同的社会 是 社会心理学家认 为, 个体有着强烈 的归属 意识 和有进入社会 、 体验 学 习和不同的榜样影响而造成的。榜样示范在道德行为形成上有巨大 社会 的心理要求。学生不仅愿意��
_德意志意识形态_对_两个和解_的系统阐发_李维意
![_德意志意识形态_对_两个和解_的系统阐发_李维意](https://img.taocdn.com/s3/m/67e0b8f19b89680203d82595.png)
摘要:“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生产和交往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过程,论证了通过自由联合共同占有物质生活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和解”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两个和解”;实践;生产;交往;占有;联合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6-0032-03《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两个和解”的系统阐发*李维意张春荣(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分裂和冲突的加剧,使恩格斯认识到:“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1]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吸纳了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并且把“两个和解”的实现与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结合起来。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过程。
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2]消解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线索。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和交往的相互作用出发,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生产和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自由人的联合共同占有物质生活条件,才能真正实现“两个和解”即共产主义。
一、实践的二分:“两个和解”的诠释维度实践主体立场的确立,是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关键。
实践主体就是能动的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从实践主体出发,超越了费尔巴哈作为感性对象的抽象的人。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最主要的缺陷就是“不了解‘革命的’、‘实践的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3]那么,马克思革命的实践之“意义”是什么呢?首先,实践是正确理解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
必修第一册专题4第14讲-精选学习文档
![必修第一册专题4第14讲-精选学习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f29b8f803d8ce2f0166239f.png)
第14讲民主政治的扩展一、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1。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 过程: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根底。
(2) 标志: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皇帝。
2 。
德意志帝国宪法(1) 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①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法律等权限。
②各邦保存了一些自治权。
(2)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①皇帝: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权力较小,由普选产生。
(1) 性质: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
(2) 局限: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
(3) 进步性: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的开展。
[图示解史]德国1871年宪法的内容与特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历史作用1 。
确立方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
2 。
主要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
3。
历史作用⑴积极①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认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
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代议制度日益健全,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③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局限: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局部国家尚未成熟。
考点一德国代议制的特点和评价1 。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成因(1)特点:①只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皇帝控制行政权和军队,拥有广泛的权力。
②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
③德意志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无实权,法律须经皇帝批准。
④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⑵成因①历史原因:德国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容克贵族在德意志的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鲁士邦国在统一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帝国成立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5c89feeb8f67c1cfad6b82f.png)
匿在现象世界背后的超验本质。这种从理性认识的角度 追问事物存在的本质共相的基本思路, 不可避免地 形 成 主体与客体、 经验与先验、 现象与本质的二分格局, 在主 客二元的基础上超越经验去把握对象, 也意味着其 过 程 具有主观设定和纯粹逻辑演绎的特质, 超验对象作 为 本 原和至高的存在是脱离于历史和社会现实的。黑格尔把 对立的主体与客体, 分裂的现象和本质统一起来, 提出 “ 实体即主体” , “ 绝对即精神” , 通过从本体世界向现象世 界推移转化的逻辑概念演绎体系, 完成了对超验本 体 论 的重建, 使形而上学成为本体论、 认识论、 辩证法同一 的 哲学体系。 在形而上学完成性的思想中, 实体、 自我意识、 绝对精神统摄着现实的人和自然界。而且,形而上学发 展至黑格尔集大成的巅峰阶段, 依旧留下了一个理 论 难 题, 即哲学如何面对“ 个人的生存” 问题。 随着形而上学的 终结, 哲学的时代主题由人与自然的矛盾转化为人 与 自 己所创造的世界的矛盾。 费尔巴哈作为直观唯物主义者的代表, 突破唯心主 义, 从唯物的立场出发, 关注作为“ 感性的对象” 个体的 人, 把感性客体与思想客体对立起来, 把直观、 感觉的 直 接性与概念、 理性的中介过程对立起来, 强调“ 感性的、 个 别的存在的实在性, 对于我们来说, 是一个用我们的鲜 对对象、 现 血来打图章担保的真理” 。+(, 但 是 费 尔 巴 哈 “
是作为“ 感性的对象” 而非“ 感性的活动” 。存在论者关注 “ 人的存在” ,通过对于个体存在的理解和阐释解构形而 上学的类本质,以先验意识解构形而上学的理 性 传 统 。 海德格尔建立此在生存论历史观, 以形而上学所压 抑 和 忽略的前反思、 前判断、 前逻辑的先验意识作为基础, 力
专题复习:近现代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优秀课件
![专题复习:近现代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e2574202768e9950e73825.png)
三次王朝战争
1864 丹 麦
普 鲁 士
1866
奥地利
1870
法 国
1、三次王朝战争中,哪一次最为关键?为什么?
2、哪一次战争是为了排除外来干涉势力?
3、哪一次战争处理地最有策略性?为什么? 4、哪一次战争对后来欧洲国际格局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思考:柏林墙倒塌后,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这种趋势 从根本上说明什么?
两德统一是民心所向
1990年3月,在民主德国大选中,称“德国联盟”的三 党联盟获胜、组阁。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并 沿用联邦德国的国名、国歌和国旗。
勃兰登堡门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前庆 祝两德统一
异同点 第一次统一1871
莱比锡战役
1834年1月1日零点,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 界上,满载着货物的四轮马车,像潮水一般汹 涌而过,几百年来第一次,无须在边界停下来 交纳过境税。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它的主 导者是普鲁士。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各个邦国陆续加入 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逐渐成为 连通这片土地的强劲有力的动脉。到19世纪中 期,关税同盟地区工业总产量已是欧洲第三, 仅次于英国和法国。德意志经济统一的目标已 经实现,政治统一的道路上也曙光初现。
分裂对德意志经济的发展产生怎 样的影响?
1806年一支外国军队侵入帝国,帝国中两 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 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 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分裂对德意志的国际地位带来什么影响?
德意志?它在哪里? 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德意志诗人席勒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871年)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https://img.taocdn.com/s3/m/69a5b009ee06eff9aef807a4.png)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同步练习一、选择1.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战略手段变化是A.继续战略防御B.进一步妥协退让C.采取强硬态度D.退出一些冲突地区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考查美苏争霸过程中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美苏争霸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双方争霸各有胜负;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80年代后,随着美国经济的调整和持续增长,里根政府对苏联重新又采取强硬态度,而苏联经济因为对抗和争霸拉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处于守势,所以此题答案为C。
点评:考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2.从“尼克松主义”到“里根主义”说明 ()。
A.美国的对外政策已拖垮苏联B.美国的对外战略做出重大调整C.从放弃世界霸权到重新争霸D.美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赶上苏联答案:B解析:分析:A项错在“拖垮”;美国并没有放弃过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所以C项错误;“中导条约”签订后,美国鉴于在数量上已落后于苏联,转而投入核武器质量的竞争,所以D项错误。
点评:考查美国对苏战略的变化3.里根政府对苏联开展意识形态大战的措施包括①把苏联定位“罪恶的帝国”②号召对苏联进行“十字军讨伐”③国会拨款资助“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④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军事力量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干,要求回答意识形态方面里根政府对苏联的攻势,联系教材,在美苏对峙争霸过程中,美国里根政府除了在军事上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拖垮苏联经济,同时展开意识形态方面的强大攻势,如:把苏联定位“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十字军讨伐”,国会拨款资助“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拨巨款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分析各个小项,第④小项属于军事方面的,排除,此题答案为B。
点评:考查里根政府的对苏战略4.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的内容不包括()。
A.建立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系统B.提高核威慑力量C.以经济和科技的竞赛拖垮苏联D.和平演变答案:D解析:分析: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主要是关于导弹拦截和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的内容,所以A、B、C三项都是“星球大战计划”的内容;D项是老布什政府的政策。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13bba9ed6f1aff00bed51eda.png)
第十七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45课时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点导读】复习本课要把握“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含义,美苏对峙的主要表现:“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从多维的角度辩证地认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冷战”局面的形成(1)背景: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壮大,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含义:“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表现: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提出对欧洲的援助计划,以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集团。
为了对付北约,1955年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两极格局对世界局势的影响(1)美苏的对峙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分裂: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
后来,在朝鲜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首“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抗美援朝,美国最终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1961年,美国侵略越南,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均势中的不利地位,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基地,并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
美国发现正在建设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
德意志第二帝国统一原因
![德意志第二帝国统一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9e4eed380eb6294dd886cf2.png)
在世界历史上,德意志长期在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地位。
境内诸侯林立,“德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39个邦国组成的联邦”,在分裂的诸邦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两个最强大的君主国。
但随着19世纪50-80年代联邦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奥地利地位日衰,缺乏振兴国家的应有措施,而普鲁士却开始了统一德意志和建立帝国,走上世界强权之路。
在统一成为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
1870年,德意志最终完成其统一大业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本文拟就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历史中诸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一、经济因素第一: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是以经济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潮为前提。
经济是一国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
德国统一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19世纪中期对德意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从政治上看,革命基本上失败了,德意志联邦恢复了,各邦诸侯加强了统治;普奥争霸加剧。
但从经济上看,1850年后却开始了新的飞跃。
德意志的资产阶级由于自己的软弱,在政治舞台上遭到失败以后就热心地去办大工业,从中求得安慰。
首先:从德国工业经济发展共有的特点中可以看出普鲁士已从经济上为统一作了准备。
第一个特点是快速,全德出现了工业建设的热潮。
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煤铁等重工业部门的产量平均每10年增加一倍还多,“1850年煤的产量为700万吨,1860年为1700万吨,1870年为3400万吨;铁的产量在1850年是20万吨,1860年为50万吨,1870年猛增加到140万吨。
”到60年代,工业产值已赶上法国。
第二个特点是,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工业革命,并且随着轻工业革命的进展,重工业也很快开始革新,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并较快地占有主导地位,工业产值超过农业生产的产值,并最终地完全被卷入世界贸易。
正如恩格斯说德国“在20年中带来的成果比以前整整一个世纪还要多”⑴。
德里达解构主义讲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c0901019b89680202d82573.png)
胡塞尔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的命题是指,那些被视为在场和既定的东西,都只有在从未在场的差异和关系的基础上,才获得了自己的同一性。
这不但说明可能差异和缺席(不在场)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且说明世界可能并不是像在场形而上学所想象的那样一板一眼,确定不移。
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实揭示出了这一点。
胡塞尔的构造现象学认为,对象和事态的意义并不是作为透明既定的东西一下子为我们所洞见,而需要我们辨认和区分。
要辨认和区分它们必须在现象中有相对的持久性,而不能转瞬即逝。
但是这种持久性本身需要一个它们得以呈现的视域结构。
这个视域结构中的可能性或我们对这事物的种种预期必须与之相符,不相符的则被从视域中排斥,我们实际上是这样来辨认和区分事物的。
视域当然不会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意义是从不断变化的视域及其内容的交织中形成的,胡塞尔把意义的这种创造性形成叫做“构造”。
现象和我们对现象的意识模式都以不断变化的视域为前提。
胡塞尔的这个视域理论其实就意味着不存在事物的常态,因为事物或现象只能在不断变化的视域中向我们显现,为我们所把握。
但胡塞尔自己并不这样想,他认为人类意识活生生的现在就是意义的最终所在和基础,视域归根到底是意识的特征,而不是意识非意识的先决条件。
德里达,如果意义在于符号的结构系统而不在于个别主体的意向的话,胡塞尔的主体主义立场是不被接受的。
(Ppt)胡塞尔的观点是言语把这种理想的东西带进了公共领域,使得后来的人可以和最初的发现者共享他的发现。
言语(书写)使得人类的发现可以代代相传,并且可以对原初的发现不断改善和添加。
科学和文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的。
(Ppt)德里达肯定胡塞尔意识到语言,尤其是书写的重要性,语言不是被动接受已经构成的真理的物质载体,而是还对真理进行梳理和系统化,它将理想对象构成为确定的、不可重复的对象。
同时,他提出疑问,如果语言是真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胡塞尔视为真理起源的意向性的地位就必然是次要的。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9e18a82b910ef12d2bf9e775.png)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在今天的文论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最常见的一个术语。
由于它包括了从麦当娜到元叙述、从后福特主义到色情小说的几乎一切事物,所以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毫无意义。
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今天无法回避的一个术语。
这里应该首先说明一下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区别。
在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有些人将这三个术语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表示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三个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简单地说,后现代是个时间概念,指后期资本主义,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跨国资本时期,亦即现代化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性是个社会学概念,指后现代时期的社会特征,涉及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哲学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个风格概念,指后现代时期文化艺术表现的特点,包括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各个门类。
在这三个概念中,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
后现代性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富于更多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比较狭隘,侧重于文化和美学特征。
就真理、理性、科学、进步和普遍解放等宏大叙事而言,由于它们被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所以后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
对后现代性来说,那些期望不仅历史地受到怀疑,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幻觉,因为它们使种种历史的可能性陷入了观念的束缚。
这种现代性的“专制体系”粗暴地破坏真实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情地取消差异,将所有的“他性”变成沉闷的同一性,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极权政治。
它们是些“捉摸不定”的东西,通过在人们眼前晃动可能的理想,分散人们对政治变化的注意。
它们包含危险的绝对主义信念,相信变化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够基于某种终极的、无可怀疑的单一的原则:理性或历史规律,技术或生产方式,政治乌托邦或普遍的人性。
与现代性相反,对于“反基础论”的后现代性,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由纯粹的文化成规和传统形成,没有可以认同的始源或宏伟的目标;而所谓的“理论”,大部分只是说明这些继承下来的习惯和机制的一种浮夸方式。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向度”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向度”](https://img.taocdn.com/s3/m/17cb6b8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1.png)
学术探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4年第1期(总第290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A084)作者简介:李尚宸(1996—),女,河南信阳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研究。
① 倪娜.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3.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向度”:作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方案的新诠释李尚宸(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摘要:中国倡导和践行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现实关切,又把握住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性诉求,是人类共同利益凝聚的价值共识,也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价值方案。
其内蕴着历史、实践、价值以及文明向度的建构性内容。
在建构的历史向度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与建构主要体现为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主体的总体解放效度,即寻求的是个人主体、民族国家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主体形态的统一解放;在建构的实践向度上,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蕴含着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理性”,不断构筑着多元现代性语境下的人类美好交往实践;在建构的价值向度上,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个性解放与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价值理想,生动彰显了符合全球正向价值的“善治”之举;在建构的文明向度上,全人类共同价值遵循视域融合原则,尊重文明多样性,包容不同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价值视差,积极打造文明平等互鉴基础上的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向度”;中国现代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4)1-0026-08 全人类共同价值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伊始就熔铸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程之中,它作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价值方案能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发展为实践,为破除西方霸权主义治理格局、重构全球治理新体系提供中国智慧。
论“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论“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及其现实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f5d5a9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8.png)
论“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及其现实启示在哲学层面上,“两个彻底决裂”思想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一种突破。
传统哲学思维通常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辩证关系,可以通过运用辩证法和综合思维来解决矛盾。
“两个彻底决裂”思想的出现与这种传统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柏拉图的“诺维达洞穴”理论开始,思辨家们开始质疑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可知性。
康德更是提出了“分离主义”的思想,认为我们无法知道真实的世界,只能通过感官来感知表象。
继而,尼采提出了“意志之意志”的概念,主张强者和弱者之间的永恒对立,倡导强者彻底否定弱者。
这些思想表明,“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在哲学领域的崛起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一次颠覆性冲击。
现实中的“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完全否定一方将导致事物之间的断裂和极端对立。
在政治领域,如果两个政治派别彻底决裂,将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混乱。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两个人彻底决裂,将无法寻求和谐的解决办法,可能导致冲突的剧烈升级。
彻底决裂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极端主义和偏激思想的滋生。
当一个人完全排斥其他观点并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时候,就容易陷入极端主义的泥潭,忽视其他可能性,甚至走向暴力和破坏。
“两个彻底决裂”思想也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不同观点的开放和包容。
虽然我们可能不同意某些观点,但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表达。
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消除分歧,寻求共识和折中方案,而不是彻底否定对方。
彻底决裂的思维方式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面对信息泛滥和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辨别真假、鉴别利益和判断事实,不盲从于一己之见。
对于个体而言,“两个彻底决裂”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
通过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对待他人观点的异同,不受传统观念和主流思维的束缚。
我们也需要注意,彻底决裂的思维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e5ec57027d3240c8447ef44.png)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院系:西语学院专业:德语语言文学姓名:***学号:***********摘要上世纪 90 年代初,作为冷战前沿阵地的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实现了统一。
具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两个国家以和平方式迅速地重新统一,这在世界现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产生了一系列的深远影响。
因此,将两德的统一及其对东德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
本篇论文包括两德统一的背景及其统一后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等内容。
德国的重新统一是基于战后德国战败而被分割这一事实来讲的。
而1990年10月3日,庆祝两德统一的焰火照亮了天空,分开一个民族40年的两种意识形态经历了统一的洗礼。
东西德政治上的统一得以实现,但人民内心的统一与融合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某种程度上原东德人被迫尽快适应西德的政治经济体制,这对于在与之完全不同的体制生活了 40多年的东德人来说,困难重重。
经过二十多年的民主洗礼与融合,两德统一的狂喜已经消退,而柏林墙倒塌的后遗症正在显现,东西部虽愈见包容,但事实却并非完全如人所愿。
东西德除了政治层面上是否也在个人层面上实现了统一?《再见列宁》堪称以两德统一为题材,来讨论柏林墙背后的疾病中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电影以一个虚构的东德家庭来映射这一事件并讲述东德人在融入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东德文化的追忆和寻找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关键词:两德统一;东德;意识形态;《再见,列宁》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2)2.1 德国统一后的民主(意识形态)问题 (2)2.2 以电影《再见,列宁》为例看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3)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第一章绪论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分区占领德国的盟国因为美苏意识形态的矛盾而最终分道扬镳成为对手,并由此形成了冷战的局面,在美英法的操纵下联邦德国成立,紧接着在苏联的扶植下民主德国亦成立,从此德国的分裂成为定局。
_理论_与_实践_的统一和断裂_论柯尔施对_正统_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_理论_与_实践_的统一和断裂_论柯尔施对_正统_马克思主义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369895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5.png)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断裂———论柯尔施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吴友军[ 摘要] 柯尔施高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
他提出没有纯粹抽象的实践,认识并不是对现实消极反映的现实副产品,理论为实践提供着前提和动力,观念革命不仅是整个社会革命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革命和政治斗争的策源地。
据此,柯尔施提出,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实证化和意识形态化而导致的观念革命的缺失,是无产阶级思想被禁锢、国际工人运动屡屡受挫和失败消沉的主要原因。
然而,柯尔施通过强调“理论”一方,把“唯心主义的能动性”还给了马克思主义,但另一方面,他又必然导入“实践”的优先性,葬送掉理论的独立性和反思性。
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柯尔施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卡尔·柯尔施( K arl K orsch) 与卢卡奇几乎并驾齐驱。
柯尔施在反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实证化和意识形态化倾向中,与卢卡奇共同开启了与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即西方马克思主义。
他们两人秉持着不同的思考视角,得出了观念立场一致的理论判断和结论———意识批判和观念革命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意义。
与卢卡奇相比, 他们两人的反思主旨是一致的, 但柯尔施比卢卡奇走得更远, 表现得也更为激进。
在针对对象方面,卢卡奇仅仅针对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唯物主义,而柯尔施则指向了几乎所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包括晚年恩格斯的解释体系、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和第三国际的苏俄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内容方面, 卢卡奇的立论基础是主体人与客观历史现实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侧重于主体人的能动性方面, 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柯尔施的立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重申革命理论之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重要意义,而且探讨了革命理论必须反对庸俗化、实证化和非意识形态化的基本特征;在理论阐述方面, 卢卡奇经常借用一些较比抽象的哲学命题和叙述, 如“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 自然必然被人的活动所中介”等,从而比较隐晦地表达自己区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另类诠释,而柯尔施的命题和叙述则清楚直白,直言不讳地列上自己所反对的具体观点和具体人物,其中明确包括列宁、斯大林、考茨基、梅林、普列汉诺夫、希法亭等等; 在对待来自“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态度方面, 面对“正统”马克思主义对他们“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异端邪说的严厉斥责, 卢卡奇作了策略性的让步,公开做出检讨, 而柯尔施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被开除党籍, 但又毫不妥协地进行理论活动,捍卫自己1923 年的立场,最终选择了流亡和定居美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统一研究专题分裂现实的确认、解构与两德统一 从«基础条约»到«统一条约»的渐变与突变∗程卫东㊀㊀内容提要:从柏林墙倒塌后短暂的统一进程来看ꎬ德国统一表现出来的是突变ꎬ两德从并存状态转变为一个统一的德国ꎮ但这个突变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ꎬ是«基础条约»签署后通过两德各自的行动及双方互动导致的渐变逐步形成的ꎮ它成功积聚了有利于统一的条件与支持统一的力量ꎬ包括民族认同㊁对联邦德国制度与实践的认同与好感㊁两德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㊁将西德的价值观逐步渗透到东德ꎬ以及东德在经济上日益对西德的依赖等ꎮ这些因素在柏林墙倒塌㊁统一机会到来之际ꎬ综合性地发挥了作用ꎬ在整体上推动了两德朝由西德主导的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ꎬ特别是在大多数德国民众中间形成了支持统一的意愿与共识ꎬ最终推动德国统一成为现实ꎮ关键词:德国分裂㊀德国统一㊀认同㊀合法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德国分裂与统一史上ꎬ有许多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ꎬ既表现出两德关系阶段性的特征ꎬ也影响了两德间关系的走向ꎮ其中有两个事件特别值得关注:一是1972年12月21日两德签署«两德关系基础条约»(以下简称«基础条约»)ꎻ二是1990年8月31日双方签署«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关于建立统一德国的条约 统一条约»(以下简称«统一条约»)ꎮ前者表明两德分裂在形式上达到了一个顶峰ꎬ两德并存的局面得到了确认ꎬ民主德国(东德)国家建构至少在事实层面上获得了承认ꎬ并为东德打开国际空间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ꎻ后者代表了东德国家建构最终走向失败ꎬ分裂的现实基础被解构ꎬ德国再次走向统一ꎮ为什么在分裂的现实已经得到两德内㊁外部普遍确认的情况下ꎬ德国还是走向统一了呢?其中原因十分复杂ꎬ国内外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解读ꎮ除了∗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东西德统一的历史经验研究 (项目编号:12@ZH008)的阶段性成果ꎮ对两德统一的历史进程进行叙述与分析外ꎬ很多研究都将重点集中于联邦德国(西德)的政策㊁策略与行为ꎬ或者注重东德国家建设的失败与问题ꎮ但是ꎬ德国统一既不是西德单方面的政策㊁策略与行动的结果ꎬ东德国家建设失败也并不必然导致两个德国走向统一ꎮ从两德分裂现实的确认到分裂的解构ꎬ既不是一个既定策略㊁方案引导所致ꎬ也不是一个理论逻辑上的必然ꎬ而是东㊁西德互动与统一基础逐步积累的结果ꎮ柏林墙倒塌后的德国统一过程ꎬ是两德关系的突变ꎬ而在此之前ꎬ两德关系已经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ꎬ这一过程为1989-1990年之间329天内东西德关系的突破即从分裂走向统一ꎬ奠定了基础ꎮ一㊀«基础条约»的签署:德国分裂现实的确认与解读二战结束后ꎬ因美㊁英㊁法㊁苏四个德国占领国对如何处理战后德国问题未能形成共识ꎬ使德国逐步走向分裂ꎬ形成了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ꎮ但是ꎬ对于德国的分裂与两个德国的法律地位及其之间的关系ꎬ四个占领国之间㊁两个德国之间均无事先的预案ꎬ也未形成事后的共识ꎮ在分裂的初期ꎬ不论是西德还是东德ꎬ都将两个德国并存视为暂时现象ꎬ寻求以某种方式实现德国的最终统一ꎮ①但是ꎬ随着德国分裂的延续ꎬ以及两个德国在意识形态㊁制度建设㊁经济发展等方面渐行渐远ꎬ对于两德之间的关系与德国的未来ꎬ东㊁西德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ꎮ联邦德国仍一直坚持一个德国的立场ꎬ并认为它是代表德国的唯一合法政府ꎬ秉持哈尔斯坦主义(Hall ̄steinDoctrine)ꎬ在国际上维护一个德国的立场ꎬ对东德采取不承认㊁不接触的政策ꎮ而东德则逐步放弃了一个德国的立场ꎬ不断朝独立的主权国家方向演进ꎬ在东㊁西德之间不仅筑起无形的墙ꎬ而且建起了有形的柏林墙ꎬ以与西德划清界限ꎬ彰显其独立性ꎮ东㊁西德关于德国分裂㊁统一及两德之间关系的分歧ꎬ引起了双方在多领域㊁不同层面㊁不同场合中的竞争甚至是对抗ꎬ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立场ꎬ并试图寻求外部世界对自己立场的支持ꎮ在德国分裂后的十多年竞争与对抗中ꎬ两德各有所得ꎮ因西德坚持哈尔斯坦主义ꎬ东德在国际上未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正式承认ꎬ但西德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ꎬ且越来越难以为继ꎻ②而东德则维护了作为独立国家的存在ꎬ逐步建立了稳定的政治㊁06欧洲研究㊀2019年第3期㊀①②RobertM.Berdahlꎬ GermanReunificationinHistoricalPerspectiveꎬ 23Berkeley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ꎬ496(2005)ꎬpp.496-497.WilliamGlennGrayꎬGermany sColdWar:TheGlobalCampaigntoIsolateEastGermanyꎬ1949-1969ꎬ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ꎬ2003ꎬp.224.经济与社会秩序ꎬ但是除了得到苏东国家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外ꎬ在寻求国际承认事项上步履维艰ꎬ而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与诸多困境ꎮ在这种僵局中ꎬ东㊁西德都在寻求变化与突破ꎮ虽然联邦德国«基本法»规定了德国统一是联邦德国政府的一个基本目标ꎬ但西德认识到ꎬ仅仅依靠孤立政策ꎬ是无法解决德国分裂问题的ꎬ而且孤立东德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两德之间进一步的疏离ꎮ勃兰特(WillyBrandt)是较早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政治家ꎮ在1963年的一次演讲中ꎬ他提出ꎬ武力与紧张不会导致分裂的德国人走到一起ꎬ他的智囊巴尔(EgonBahr)适时提出了 通过接近促进演变 的策略ꎮ①1969年西德大选为勃兰特实施这一新的思想与理念提供了机会ꎬ②新东方主义应运而生ꎮ在两德关系上ꎬ它的核心是改善与东德的关系ꎬ逐步实现两德关系的正常化ꎬ加强两德间的交流ꎮ基于«基本法»的限制ꎬ统一仍是西德政府的一个目标ꎬ但新东方政策实际上是放弃了将统一作为西德的一项具体政策ꎮ③在新东方政策的指引下ꎬ东㊁西德就双边关系正常化进行了谈判ꎮ虽然双方在谈判中有很多分歧ꎬ特别是西德不愿明确承认东德为国际法上的外国ꎬ只是根据 一个民族两个国家 理论ꎬ以既存的事实作为出发点ꎬ承认东德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ꎬ同时坚持两德之间关系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ꎬ而是特殊的关系ꎮ④但«基础条约»的签署ꎬ对于两德关系来说ꎬ仍然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ꎬ对双方及国际社会来说均是如此ꎮ对东德而言ꎬ德国问题已通过«基础条约»得到解决ꎮ条约不仅让东德获得了更多的自信ꎬ而且为东德拓展其梦寐以求的国际承认与国际交往空间ꎬ提供了法律基础与现实可能性ꎮ东德获得了与西德平等的地位ꎬ其独立性具有更显著的外在特征ꎮ两德关系的缓和与国际空间的拓展ꎬ也为东德缓解其经济上的困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机会ꎮ东德自成立以来通过加强国家身份构建终于拥有一项虽不是最终的但具有象征意义的成就ꎮ对西德而言ꎬ«基础条约»的签署缓和了东㊁西德之间的紧张关系ꎬ为两德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契机与基础ꎬ有助于维护在德国分裂期间两德共同的民族意识ꎬ防止两德人民之间进一步疏离ꎬ并减轻分裂的负面影响ꎮ⑤同时ꎬ两德关系的改善ꎬ以及放弃哈16㊀分裂现实的确认㊁解构与两德统一①②③④⑤巴尔使用的术语(德语)是 WandeldurchAnnäherung ꎬ其英文直译是 通过相互接触促进改变 (changethroughmutualapproach)ꎬ从惯用的法语转译的英文译法是 changethroughrapprochement ꎮ详见WilliamR.Smys ̄erꎬFromYaltatoBerlin:TheColdWarStruggleoverGermanyꎬSt.Martin sGriffinꎬ1999ꎬpp.212-213ꎮWilliamGlennGrayꎬGermany sColdWar:TheGlobalCampaigntoIsolateEastGermanyꎬ1949-1969ꎬp.232.WilliamR.SmyserꎬFromYaltatoBerlin:TheColdWarStruggleoverGermanyꎬp.227.AvrilPittmanꎬFromOstpolitiktoReunification:WestGerman-SovietPoliticalRelationssince1974ꎬCambridgeUniversityPressꎬ1992ꎬpp.9-10.AvrilPittmanꎬFromOstpolitiktoReunification:WestGerman-SovietPoliticalRelationssince1974ꎬp.90.尔斯坦主义ꎬ也缓和了西德与某些第三国因东德问题导致的紧张关系ꎬ有助于西德发展与华沙集团成员国的关系ꎬ缓和欧洲因冷战而造成的对立与紧张ꎬ促进欧洲的和平与安全ꎮ对于国际社会来说ꎬ两德关系的明朗化ꎬ东㊁西德对分裂事实的承认与妥协ꎬ有助于欧洲的和平与安全ꎬ也为各国正常地发展对东㊁西德的关系提供了前提条件ꎮ但是ꎬ对于«基础条约»的现实与长远意义ꎬ不同观察者有不同的理解ꎮ对于东德及部分国家及部分人而言ꎬ«基础条约»具有终极意义ꎬ即它终结了两德间关系的不确定性ꎬ最终承认了两个国家的存在ꎮ因为该条约承认了两德间的平等关系ꎬ东㊁西德互相承认主权㊁领土完整和独立ꎬ承认对方在内政与外交上的独立自主ꎬ这似乎意味着两德分裂已得到法律上的正式承认ꎮ很多人认为ꎬ德国统一已经成为不可能之事ꎮ在1970年代末ꎬ时任苏联外长葛罗米柯曾问科尔(HelmutKohl): 您还很年轻ꎬ怎么会一直相信德国还会统一? 并认为 德国问题已经盖棺定论了 ꎮ①实际上ꎬ在1971年«柏林协议»签署之后ꎬ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ErichHonecker)就认为该协议事实上确证了东德的主权ꎬ他在9月24日宣布: 历史上第一次ꎬ西方强国在一项有效的国际法文件中确认东德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ꎬ确认了它的边界㊁领土及其与西德和东柏林的关系ꎮ他们承认了东德与西德都是国际法主体ꎮ ②在东德看来ꎬ«基础条约»更进一步并最终确认了东德的主权ꎮ西德对«基础条约»却有着不同的解释ꎬ认为签署«基础条约»并不代表西德对东德在法律上的承认ꎬ而只是承认民主德国在事实上的存在ꎬ两德关系仍然是 德意志民族内部的特殊关系 ꎮ③当时西德不同党派对«基础条约»有不同认识ꎬ也有人担心«基础条约»会使德国分裂固定下来ꎮ出于上述担心ꎬ西德巴伐利亚州政府向联邦宪法法院提起诉讼反对这一条约ꎮ联邦宪法法院在这个问题上既表现出了灵活性ꎬ也表现出了原则性ꎮ在灵活性上ꎬ联邦宪法法院出于现实的考虑ꎬ支持«基础条约»ꎬ并承认东德宪法的有效性ꎬ④但同时重申西德是 德意志帝国 延续这一观点ꎬ坚持联邦德国的合法地位及两德边界的特殊性ꎬ并明确指出ꎬ任何一个联邦德国的宪政机构无权放弃国家统一这一目标和任务ꎮ⑤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实际上在法律上限制了«基础26欧洲研究㊀2019年第3期㊀①②③④⑤[德]凯 迪珂曼㊁[德]拉尔夫 格尔克 骆约特编著:«我要的是德国统一 科尔自述»ꎬ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ꎬ第12页ꎮA.JamesMcAdamsꎬEastGermanyandDétente:BuildingAuthorityaftertheWallꎬ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ꎬpp.120-121.J.K.A.ThomaneckandBillNivenꎬDividingandUnitingGermanyꎬRoutledgeꎬ2001ꎬp.44.PeterE.QuintꎬTheImperfectUnion:ConstitutionalStructuresofGermanUnificationꎬPrincetonUniversityPressꎬ1997ꎬp.14.[德]凯 迪珂曼㊁[德]拉尔夫 格尔克 骆约特编著:«我要的是德国统一 科尔自述»ꎬ第10页ꎮ条约»效力的程度与范围ꎬ即它不是通常意义上国家之间的条约ꎬ条约的签署并不意味着西德承认东德为完全独立的国家ꎬ两德统一仍然是西德的目标与任务ꎮ科尔认为ꎬ联邦宪法法院判决中强调的合法性问题是德国统一路上的决定性因素ꎻ«基础条约»只是对东德存在的事实上的承认ꎬ而对其存在的合法性ꎬ并不承认ꎮ①对于不具有合法性的存在ꎬ西德未来要寻求的是对此进行校正ꎬ以统一的方式进行校正ꎬ这是联邦德国«基本法»赋予西德政府的使命ꎮ正是基于此种考虑ꎬ虽然西德签署了«基础条约»ꎬ但并没有放弃追求德国统一的努力ꎮ当然ꎬ«基础条约»的签署也表明ꎬ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ꎬ西德并没有现成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方案与路径ꎬ但又不能无视分裂的现实ꎬ只能对现实进行妥协ꎬ同时保留了统一的最终前景ꎮ西德签署«基础条约»ꎬ承认德国分裂与两德并存的现实ꎬ是基于历史㊁现状与未来考虑的一种变通选择ꎮ虽然在条约中采用了主权㊁独立㊁领土等传统上作为国家象征与特征的术语ꎬ但对于这些术语与相关条款的意义ꎬ东㊁西德进行了不同的解读ꎮ东德采取的是传统的法理上的解释ꎬ属于形式主义解释ꎬ认为这些文字与条款表明了东德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证明与宣示ꎮ东德的独立存在已成为现实ꎬ而且具有永久性的意义ꎮ但西德采取的是实质主义与限制性的解释ꎬ重点在于对两德关系进行限制性解释ꎬ以及对国家合法性的坚持ꎬ即对现实的确认只是一种事实上的承认ꎬ不代表法律上的承认ꎮ对现实的确认是暂时的ꎬ将随着现实的改变而改变ꎬ而改变的最终目的是联邦德国«基本法»上规定的统一的目标ꎮ正是在此种意义上ꎬ«基础条约»既是对分裂现实的承认与确认ꎬ同时也是西德接触与改变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ꎬ因此也为东德㊁为两德关系的渐变提供了基础与可能性ꎮ«基础条约»既是一个阶段的终点ꎬ也是一个阶段的起点ꎮ从终点意义上说ꎬ两德放弃了相互对抗ꎬ西德放弃了代表全德的立场ꎬ德国分裂的现实得到了两个德国的确认ꎬ分裂达到了一个高峰ꎮ从起点的意义上说ꎬ«基础条约»为两个德国处理相互关系与两德交往提供了新基础ꎬ从而为两德关系的变化与走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ꎮ由于两德对«基础条约»的内涵与意义理解不同ꎬ因此ꎬ对两国关系来说ꎬ«基础条约»并没有提供一个确定的方向ꎮ但如何变化ꎬ取决于两国各自的行动及两国的互动ꎮ二㊀求变:两德的行动㊁互动与竞争虽然«基础条约»签署并生效ꎬ两德之间的互动具有了条约基础ꎬ但二者之间存在36㊀分裂现实的确认㊁解构与两德统一①[德]卡尔-鲁道夫 科尔特:«德国统一史(第一卷):科尔总理时期的德国政策:执政风格与决策(1982-1989)»ꎬ刘宏宇译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ꎬ第98页ꎮ直接的竞争关系ꎬ且竞争的目的都是引起某种变化ꎮ对于两德的最终目的来说ꎬ都需要两国分裂的局面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东德需要的是东德国际和国内合法性的进一步巩固ꎬ从而使两德分裂从两国确认到终局化ꎬ最终定型ꎻ西德所需要的是两德间(以及国际)局势朝有利于德国统一的方向进一步发展ꎮ只有求变ꎬ才可能有变化ꎬ关键是变化的方向ꎮ从1970年代初之后两德局势及国际局势的变化来看ꎬ西德获得了最终的胜利ꎮ两德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ꎬ但从寻求变化及其对两德关系发展方向具有影响的角度看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公民身份认同㊁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国际竞争ꎮ这三个方面的竞争ꎬ既包括双方各自的单独行动ꎬ也包括双方之间的互动ꎮ(一)关于民族与身份认同问题东㊁西德自成立之始ꎬ双方就存在全面的竞争ꎬ竞争的最终目标是赢得人民对国家㊁制度的认同ꎬ从而实现各自的政治目标ꎮ现代国家建设都是建立在通过民族主义构建政治身份基础之上的ꎮ①但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记忆ꎬ二战后德国形势比较复杂ꎬ民族主义成为德国人心理上的一个包袱ꎮ②民族主义作为国家统一的资源虽仍能发挥作用ꎬ但在政治认同上ꎬ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只是在德国统一进程的329天中ꎬ民族主义再次显示了力量)ꎮ东㊁西德都试图另辟蹊径ꎬ寻找新的基础强化国家认同ꎮ西德在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上ꎬ选择的是自由价值与经济建设ꎬ东德选择的是反法西斯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建设ꎮ在德国分裂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ꎬ东德政府不仅在东德范围内加紧社会主义建设ꎬ并试图与西德左派力量合作ꎬ将社会主义制度推行到整个德国ꎮ但是ꎬ1966年ꎬ随着西德的社会民主党加入西德联合政府ꎬ东德的梦想无以为继ꎮ③从乌布利希(WalterUlbricht)到昂纳克ꎬ东德从进攻转向防守ꎬ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更加走向实用主义ꎬ放弃了统一的目标ꎬ更加坚定地走分裂与独立之路ꎮ东德加强国家身份的行动包括多个方面ꎮ首先ꎬ在民族问题上ꎬ虽然在1968年宪法中ꎬ东德规定其国家性质是 德意志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ꎬ但为了削弱德意志民族在统一方面的动员力ꎬ东德在与西德谈判«基础条约»时就完全否定了共同的 德意志46欧洲研究㊀2019年第3期㊀①②③MiKyungKimandJ.D.Robertsonꎬ AnalysingGermanUnification:StateꎬNationandtheQuestforPoliticalCommunityꎬ GermanPoliticsꎬVol.11ꎬNo.3ꎬ2002ꎬpp.3-18ꎬp.6.GerhardBotzꎬ WillUnificationBring theGermanQuestion toanEnd?TheCaseofAustriaꎬ GermanPoli ̄tics&SocietyꎬIssue21ꎬ1990ꎬp.3.A.JamesMcAdamsꎬEastGermanyandDétente:BuildingAuthorityaftertheWallꎬpp.64-66.民族 概念ꎮ①在«基础条约»签署后ꎬ东德更是开始进一步 去德意志化 ꎬ在1974年修订宪法时完全抛弃了 德意志民族 这一术语ꎬ强调东德是 工农的社会主义国家 ꎮ在身份问题上ꎬ东德试图在国民中建立 社会主义民族意识 ꎮ为了解决东德人身份认同问题ꎬ从1975年开始ꎬ东德试图区分民族与公民身份ꎬ一方面承认种族意义上的东德人的德意志民族身份ꎬ但另一方面ꎬ根据阶级理论ꎬ东德认为所有东德公民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民族ꎬ而这一身份优于基于种族的民族身份ꎬ后者属于从属地位ꎮ就此而言ꎬ昂纳克认为ꎬ在东德已经形成了纯粹的社会主义民族ꎬ民族问题已经由历史解决了ꎮ②但是ꎬ东德的行动并未完全实现 去德意志化 的目标ꎮ在实践中ꎬ东德试图利用从属的德意志身份建立与德国历史与文化的联系ꎬ由此继承德国的历史文化遗产ꎬ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情形中ꎬ仍然保留了 德意志 的术语ꎮ③这种矛盾的做法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多困惑ꎬ结果在东德形成了官方的与非官方的身份观与认同ꎮ借助德意志民族身份获得利益的尝试ꎬ在实践中给东德带来了很多问题ꎬ削弱了东德的合法性ꎮ④西德在公民身份认同上采取了多元的方法ꎬ一方面ꎬ在两德范围内ꎬ继续强调基于共同文化的德意志民族身份ꎬ⑤承认东德人的联邦德国公民身份ꎬ同时基于全德意识关注东德的人权问题ꎻ另一方面ꎬ在西德范围内ꎬ发展建立在经济实用主义与宪法爱国主义基础之上的对西德制度的认同ꎬ⑥强化西德政权的合法性ꎬ并以之吸引东德人民对西德制度与成就的认同ꎮ前一方面的措施维持了两德人民的历史与文化联系ꎬ为德国统一时形成共同的民族感奠定了基础ꎻ后一方面的认同则更具重要意义ꎬ对个体而言ꎬ它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ꎮ对制度的认同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在政治运行㊁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及其实际效果ꎮ西德在制度上紧随西方阵营ꎬ以西方民主为其基本价值取向ꎬ在政治上采取西方民主制度ꎬ在经济上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ꎬ在社会上保护个体的自由与权利ꎮ西德人认为ꎬ西德在上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ꎬ而令其自豪的也正56㊀分裂现实的确认㊁解构与两德统一①②③④⑤⑥M.E.SarotteꎬDealingwiththeDevil:EastGermanyꎬdétenteꎬandOstpolitikꎬ1969-1973ꎬ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ꎬ2001ꎬp.139.JonathanGrixandPaulCookeꎬEastGermanDistinctivenessinaUnifiedGermanyꎬUniversityofBirminghamPressꎬ2002ꎬpp.21-22.Ibid.Ibid.ꎬp.32.KlausvonBeymeꎬ TheLegitimationofGermanUnificationbetweenNationalandDemocraticPrinciplesꎬ Ger ̄manPolitics&SocietyꎬIssue22ꎬ1991ꎬp.2.HeinrichAugustWinklerꎬ RebuildingofaNation:TheGermansBeforeandAfterUnificationꎬ DaedalusꎬVol.123ꎬNo.1ꎬ1994ꎬpp.121-122.是这些成就ꎮ①西德人对联邦德国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西德政治上的稳定与经济上的成功ꎬ这一认同具备了通常适用于现代民族认同的所有要素ꎮ②西德经济上的成功尤其具有重要影响ꎬ它促进了公民对国家的认同ꎮ这种认同与20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结构性转型是密切相关的ꎮ战后欧洲一体化使欧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超国家㊁国家间及国家机制共存的结构ꎬ这一转型削弱了民族国家的身份ꎮ在某种意义上ꎬ在欧洲范围内ꎬ经济优先性超越了政治优先性ꎮ③西德的成就不仅在西德范围内成功赢得了普遍的认同ꎬ而且其影响力超越了边界ꎬ对东德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ꎮ特别是西德的经济繁荣㊁自由气氛与东德形成了对照ꎮ在东德出现危机时ꎬ许多东德人希望西德的制度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同等的成功ꎬ这也成为加强东德统一力量的重要因素ꎮ«基础条约»签署后ꎬ东㊁西德的民族与身份构建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ꎬ同时又相互影响ꎮ从影响力与效果来看ꎬ西德取得了成功ꎬ不仅强化了西德人对联邦德国的认同ꎬ而且吸引了很多东德人的认同ꎬ维系了共同的德意志民族身份ꎻ虽然东德试图建立独立的东德公民身份ꎬ在形式上也取得了现实效果ꎬ但最终并没有得到东德人的真正认同ꎬ东德公民身份也未能成为维护东德独立的有效力量ꎮ(二)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竞争与互动东德自成立之始就致力于在经济领域与西德开展竞争ꎬ乌布利希一直试图加强东德的经济建设ꎬ以巩固东德政权ꎬ加强其合法性ꎮ但是ꎬ在两德关系正常化之前ꎬ由于西德坚持哈尔斯坦主义ꎬ东德的国际空间有限ꎬ对外经济合作难以对国内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ꎬ东德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ꎬ但无法与西德抗衡ꎮ两德关系的正常化ꎬ为东德发展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ꎮ在贸易上ꎬ东德因其与西德的特殊关系而获益ꎮ早在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ꎬ西德就坚持它与东德的贸易属于国内贸易ꎬ因此东德商品与服务也能够在欧共体范围内自由流动ꎮ④在两德关系正常化之后ꎬ东德既获得了某种承认ꎬ改善了与西德的关系ꎬ同时又保持了在贸易上的特殊身份ꎬ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ꎮ东德约三分之一的外贸是与西德的贸易ꎬ因此ꎬ两德贸易是内部贸易的定位对东德而言具有重要意义ꎮ更为重要的是ꎬ通过与西德的联系ꎬ在原材料供应等问题上ꎬ东德比其他东欧国家具有66欧洲研究㊀2019年第3期㊀①②③④HansMommsenꎬ HistoryandNationalIdentity:TheCaseofGermanyꎬ GermanStudiesReviewꎬVol.6ꎬNo.3ꎬ1983ꎬp.580.Ibid.ꎬp.573.RobertM.Berdahlꎬ GermanReunificationinHistoricalPerspectiveꎬ p.502.因此有人认为ꎬ东德实际上是欧共体的一个秘密的编外成员ꎮMaryFulbrookꎬInterpretationsoftheTwoGermaniesꎬ1945-1990ꎬMacmillanPressꎬ2000ꎬp.55.更多的优势ꎮ此外ꎬ为了维持与东德的关系ꎬ以及为了促进与东德的往来ꎬ特别是民间往来ꎬ西德为东德提供了优惠信贷ꎬ以及其他方面的金融支持ꎬ改善了东德的基础设施ꎬ这些为东德的经济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ꎮ①在东欧阵营中ꎬ东德经济发展相对优于其他国家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其与西德的特殊关系ꎮ20世纪70-80年代ꎬ在苏东国家中ꎬ东德被认为是最具生产力的国家ꎬ但这种成功受到不同方面的削弱ꎮ一方面ꎬ东德为了与西德进行制度上的竞争ꎬ在社会福利上投入过大ꎬ超出了其经济发展水平ꎮ与此同时ꎬ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ꎬ东德用大量的外汇购买消费品ꎮ这些政策与措施严重影响了东德的经济发展ꎬ使其越来越难以为继ꎮ另一方面ꎬ东德在经济与金融上对西德的依赖越来越大ꎬ东德的外汇与出口越来越离不开西德的支持ꎮ虽然在1970年代后ꎬ基于两德的内部特殊关系ꎬ西德对东德提供了很多优惠支持ꎬ但必须看到ꎬ西德对东德的支持是有条件的ꎬ也是有限的ꎮ从根本目的而言ꎬ西德并不是支持东德的政府ꎬ以及无条件支持东德的经济发展ꎬ而是基于其他目的ꎬ特别是针对东德人民的人道主义目的ꎬ基于改善东西柏林往来的基础设施建设ꎬ以及为坚持东西德之间的特殊关系而进行贸易往来ꎮ这样的支持ꎬ对东德来说是一把双刃剑ꎬ在其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的同时ꎬ也树立了西德在东德境内的良好形象ꎬ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东德反对派力量的形成与壮大ꎮ从长期来看ꎬ西德对东德在经济上的支持最终损害了东德的形象㊁声誉㊁自主性与影响力ꎮ这种对西德经济上的竞争与依赖的不断累积ꎬ也是东德人民最终选择统一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ꎮ(三)在外交上的行动与竞争在外交上ꎬ在两德关系正常化之前ꎬ东德试图拓展外交关系ꎬ与西德开展竞争ꎬ但由于西德的反对以及开拓㊁维持外交关系所付出的高昂代价ꎬ东德取得的成果有限ꎮ②在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影响下ꎬ东德的外交出现了转机ꎮ1969年ꎬ东德与柬埔寨建交ꎬ宣告了哈尔斯坦主义的终结ꎮ在«基础条约»签署后ꎬ东德开展对外关系的障碍不复存在ꎬ至此开启了大规模的外交活动ꎬ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ꎬ与13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ꎮ同时ꎬ东德也加入了很多国际组织ꎬ如联合国等ꎬ东德的国际地位获得了普遍的承认ꎮ但国际社会对东德的承认并没有带来东德国内合法性的同步增长ꎮ③东德从封闭的 孤岛 走向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ꎬ对其治理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ꎮ一方面ꎬ在开76㊀分裂现实的确认㊁解构与两德统一①②③MaryFulbrookꎬInterpretationsoftheTwoGermaniesꎬ1945-1990ꎬp.55.WilliamGlennGrayꎬGermany sColdWar:TheGlobalCampaigntoIsolateEastGermanyꎬ1949-1969ꎬp.188.AngelaStentꎬ TheOneGermanyꎬ ForeignPolicyꎬNo.81ꎬ1990-1991ꎬp.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