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研究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是当前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的重要话题。

全球化和数字化等趋势正在改变全球经济形势,推动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产业升级的加速。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的研究现状、趋势和启示,并对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出一些建议。

一、全球价值链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经过分工和合作,将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等,转化为实际价值并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过程。

它是全球化和分工合作的产物,也是跨国企业和国际贸易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重点之一,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全球价值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而且对全球经济增长、国际关系、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价值链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理论体系逐步完善。

从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生产链分析到现在的价值链理论和网络化组织理论,全球价值链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为相关领域的应用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支持。

2、数据来源逐步丰富。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采集能力的提高,研究者们可以获得更多更细致的全球价值链数据,揭示出更多的关键节点和影响因素,为深入分析和预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3、国际合作逐步加强。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过程,跨国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各方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和紧密,研究者们也越来越关注国际合作的机制和作用,努力推动全球价值链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技术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趋势之一,它不仅改变了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式和效率,而且对全球价值链的整体架构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因此,数字化技术应成为全球价值链研究的重要内容。

2、全球价值链的扩张和多元化。

全球价值链论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分析

全球价值链论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分析

全球价值链论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针对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应用全球价值链以及产业升级为理论依据,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推动我国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的方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做强自身产业、创造需求、经营人力以及开发新领域等几方面的思路。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制造业产业升级我国制造业的困境分析(一)内部困境劳动力成本提升。

20世纪90年代,许多外国企业看中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一优势,对我国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进行直接投资、产业转移或外包等,使得我国一大部分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劳动力成本也相应地需要提升。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较以前有所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使得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更显狭窄。

价值增值较低。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加工工厂”,但要成为全球的“世界工厂”,还有一段距离。

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利润和价值增值都较低的环节中,其产品大部分以中低档的贴牌生产为主。

技术含量低下、品牌缺失、价值增值较低,这些都是我国制造业的弊端以及困境所在。

如何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建立品牌实力是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资源约束。

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是以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

我国制造业所需的许多资源都受制于国外的供应商,例如铁矿石的进口等。

同时,环境治理的成本以及保护环境的要求也对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外部困境需求减弱。

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都受到影响。

由于我国制造业大部分都是依赖于国外市场上的订单,金融危机削弱了国外企业的市场需求能力,进而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业务收入及销售利润等。

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在2008年7月为617.4亿美元,到2009年2月时下降为345.9亿美元,如图1所示。

文献综述 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下的集群升级比较

文献综述 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下的集群升级比较

本章主要贡献
系统分析了西诺斯谷四条主要的价值链治理模式 和相应的升级模式 突出在全国市场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功能升级 从企业层面分析了同时处于多条价值链对企业升 级机会的影响 当地集群在准科层制主导的价值链下存在升级可 能
LOGO

• 在上一节中,我们侧重于链治理的主导模式和相关升级
的主导模式。美国明显的准科层制的价值链治理通常被 指责在西诺斯谷缺乏广泛的功能升级。 • 大多数研究西诺斯谷(Schmitz,1999 ;Knorringa 和 Schmitz,2000) 都集中在属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 忽视了国内的价值链和拉丁美洲的价值链,认为“出口 中学”优于从任何国界边的发展中国家学习所获得的。 • 但研究表明,准科层制下的巴西供应商能将自己所学的 技能应用在产品和工艺升级上的很少,功能升级所需的 技能是不可能学到的。因为作为一项规则,来自美国和 欧洲的买家不允许巴西供应商在国内市场出售相同的产 品,任何国内市场行为都要由巴西生产商自己充分设计、 销售和生产。
本章要回答的问题
当地企业在哪种价值链下运作?
价值链类型是否对他们升级有影响? 如果链中的生产者由全球买家控制,那
么当地会采取怎样规模的集体战略?
二、西诺斯谷( Sinos Valley)鞋业集群
它是一个“超级集群”
1、 2000年,巴西制鞋业产量达580万双,出口达 1.63亿美元。其中出口的84%以及这一半的产出都来自 西诺斯谷。 2、 它是一个已经具有长期服务巴西经验的完善的集 群;它已经巩固了一个输入供应商的广泛的网络;它 有专门的支持机构。
本地贸易协会的保守势力退休,输入供应商和制造商将 引领技术创新在国外推出集群品牌“巴西”,建立APEX (巴西出口促进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

全球价值链\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升级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升级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升级研究综述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整体上被固化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全球产业链低端,实现该地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向产业链高端的提升非常重要。

本文尝试从全球价值链和区域创新体系等视角就如何促使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标签:全球价值链;区域创新体系;产业升级一、引言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普遍存在低水平加工业和加工贸易比重偏高,高端工业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较为稀缺的结构性问题。

许多所谓的高技术产品却没有产生高附加值的情况表明,这些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仍然处于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和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由此可见,由于工业化进程为外源型经济所主导,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在资本、技术和市场上存在较高的对外依存度, 受国际经济关系和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较大,再加之这些地区自身资源匮乏和环境容量有限,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以及劳动力约束不断加大(刘勇,2007)。

在这种新形势下, 我国沿海地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 必须不断培育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摆脱经济成长在传统路径下对国际市场和廉价资源的过度依赖, 赋予工业增长和产业扩张以技术和加工升级的实质性内容, 实现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产业链定位向高端的提升(刘勇,2007)。

二、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的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材料的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

散布在全球的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生产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的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张辉2006)。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产业升级被分为四种类型:工艺升级,即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升级,即产品复杂化、单位价值提高;功能升级, 即占据更多附加值的环节,如从OEM向ODM、OBM的跨越;链条升级,即利用在原行业某种优势进入新行业。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作者:马中东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18期◆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全球价值链定义与等级划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基于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形式、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实证分析等。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升级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的定义与等级划分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UNIO,2002)。

全球价值链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在某一产业整个全球价值链条众多价值环节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按照各个价值环节增值能力,可以把整个价值链条划分为若干环节或片断。

也就是说,整个价值链条内部具有价值等级体系特征。

高附加值的价值环节一般就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核心环节,整个价值链条的全球治理规则也是由这些核心环节所决定的。

按照增值能力的高低排列,那么各地的比较优势也存在着一种严格的等级体系,全球价值链的价值等级体系与全球各地比较等级体系相匹配的过程就是全球价值链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垂直分离和空间再构的过程。

现实世界中同一价值链条上各个地方产业集群之间之所以存在等级体系,是由价值环节的等级体系所决定的。

按照地理空间关系,可以划分为全球价值链、跨国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和地方价值链四个等级(见表1)(詹霞,2007)。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当价值链上一些企业根据其他主体设定的参数(标准、规则)进行生产工作时,治理问题就产生了。

这些参数包括生产什么(产品定义),如何生产(即生产过程定义,含技术、质量、劳动和环境标准等要素),何时生产,生产多少以及价格等五类基本参数。

《2024年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范文

《2024年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范文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已成为各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全球价值链涵盖了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各国制造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我国制造业作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规模和速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等挑战。

因此,研究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和策略,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挑战(一)现状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庞大,产业链完整,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同时,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挑战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全球价值链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其次,我国制造业在产业链高端领域的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给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策略(一)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我国应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研发。

(二)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全球价值链的竞争要求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性。

我国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群。

同时,应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三)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制造业应逐步向中高端转移。

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

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与升级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ing Countries摘要:升级需创新,创新需学习。

升级和创新是增强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

在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是被用来解释体系和组织之间的系统地相互影响的重要作用。

对于不发达国家,参与GVC是有利于不发达国家的公司,因为它提供了国际性技术资源。

此文就以中国手机开发商和巴西家具及制鞋业为例,对全球价值链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及升级展开研究分析。

Abstract:Upgrade needs to innovation, innovation needs to learning .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national, regional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system is used for important role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to explain the mutual influence. For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to participate in GVC is beneficial fo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company, because it provides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resources. This paper takes China mobile phone developers and Brazil furniture and footwear industry as an example,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es the developing research analysis.关键字:全球价值链创新升级学习技术能力Keywords: Innovation And Global Value Chain Upgrade Learning Skills当今,所有人都相信知识和创新是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甚至是一个地区、国家、企业集群和公司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一论点。

全球价值链内集群产业升级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内集群产业升级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内集群产业升级研究综述本文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二元驱动力学说和微笑曲线,阐述了全球价值链的附加值问题,并综述了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进行产业升级的办法。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二元驱动力微笑曲线附加值产业集群产业升级全球价值链理论(一)全球价值链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众多国际商业研究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

在众多的价值链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为Porter(1985)提出的公司内价值链和价值体系的概念。

Porter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处于不同的生产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Porter 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

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

同时公司的价值链又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构成的价值体系中。

目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进行较广泛研究的机构,即英国Sussex大学的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

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聚集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散布于全球各地。

(二)全球价值链条的二元驱动力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关于动力的研究,认为全球价值链条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采购者两方面。

在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生产者是核心部门,它一方面向国内外的分销商提供商品,另一方面与本地或国外的配套企业、分包商合作,完成采购或生产,呈明显的上下游关联。

在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国际贸易公司和国外购买者是中间客户,起到中介的作用,将本地的生产企业同国外的经销商联系起来,构成一条基于国际贸易的价值链。

两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的区别如下表(见表1)。

《2024年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范文

《2024年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范文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如何在这一国际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产业升级,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对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具有显著的地位。

我国制造业以其低成本、大规模生产能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然而,尽管规模庞大,但我国的制造业大多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面临着技术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低、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三、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性在全球价值链的不断演变下,对制造业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升级制造业能够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改变以往低端生产的局面,提升产品附加值。

其次,制造业升级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升级制造业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策略(一)技术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我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品牌。

同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提升产业链水平我国应优化产业链结构,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通过引导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三)培育新兴产业针对传统产业升级困难的现实问题,我国应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四)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我国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同时,优化人才结构,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探讨纺织产业升级论文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探讨纺织产业升级论文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探讨纺织产业升级论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探讨纺织产业升级论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最大的纺织服装贸易国,在频繁遭遇全球纺织品进口国的特保措施、反倾销、技术、环保等各种形式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的情况下。

如何实现纺织服装业升级占据全球价值链上高附加价值的环节是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纺织服装价值链的类型根据链条驱动力的不同全球价值链可以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两种类型。

前者是指以发达国家跨国制造商为代表的生产者通过投资形成全球生产网络的纵向分工体系比如,在汽车、计算机以及航空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中。

这些产业中的主要战略环节是研发和生产。

发展中国家企业一般可以在制造环节通过合资、合作或并购等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后者是指以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零售商为代表的购买者通过全球采购或OEM,ODM等方式组织的国际商品流通网络比如,在服装、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其战略环节主要是设计和市场营销,发展中国家企业一般可以在销售环节通过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

纺织服装产业链被认为是典型的购买商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设计、品牌和营销主导企业有三类购买商:零售商(Retailer)、品牌专营商(BrandedMarketer)和品牌制造商(BrandedManufacturer)。

主导企业与非主导企业的区别在于主导企业控制着能够产生大多数利润回报的主要价值链环节。

在全球服装市场上,零售商的服装进口量占50%品牌专营商和品牌制造商的服装进口量各占20%剩下的份额则由其他各种机构进口(UNIDO,2002/2003)。

因此,零售商、品牌专营商和品牌制造商行使治理者的职能。

组织协调纺织服装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并控制价值的分配。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应符合这三类购买商的参数要求才能以国际贸易方式嵌入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

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利于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2004年以来纺织工业面临的“民工荒“已经使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纺织企业陷入了两难境地。

价值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价值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价值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内价值链研究(一)早期起步与借鉴国内对价值链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一开始主要是对国外理论的引进和借鉴。

就像是在学习一门新的武功秘籍,先把人家的招式拿过来看看。

那时候学者们大量翻译和解读国外关于价值链的经典著作,像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就好比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大家看到了企业运营和竞争优势分析的新视角。

(二)结合本土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学者开始琢磨怎么把价值链理论用到咱自己的企业身上。

比如说,研究制造业企业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中国的制造业那可是相当庞大的,从小小的零件加工厂到大型的设备制造企业,都面临着升级转型的压力。

学者们就通过价值链分析,给企业出谋划策,看看是该往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增加产品附加值呢,还是在成本控制方面继续下功夫。

这就像是给企业当军师,根据不同企业的“体质”和“战局”制定战略。

(三)创新与拓展后来,国内的价值链研究也有了自己的创新。

有学者提出了产业价值链的概念,不仅仅关注单个企业的价值链,还把整个产业上下游的企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就好比是从关注一棵树木,到关注整片森林。

而且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又有了关于数字价值链的研究。

比如说电商平台的价值链是怎么构建的,如何通过数据驱动来优化各个环节,就像给电商这个大机器找到更高效的运转方式。

二、国外价值链研究(一)理论奠基者国外价值链研究的老祖宗那得说是波特了。

他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就像一颗种子,在企业管理和战略研究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波特把企业的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就像是把一个复杂的机器拆分成不同的零件,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每个部分是怎么运作的,以及它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

这一理论在当时的西方企业界就像一阵春风,吹醒了很多企业管理者,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企业的运营模式。

(二)全球化视角下的价值链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外学者开始研究全球价值链(GVC)。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ITHOME在2020年7月份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全球价值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通过分工与协作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网络。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全球价值链的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适应并更新自己的产业升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研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升级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背景全球价值链起源于20世界6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开放,不同的产业链条逐渐地形成了一条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

在这个供应链网络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着不同的环节,形成了一种协作性的经济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跨国的产业链条,进行技术、服务、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了更加高效和经济的生产效率。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既是全球化进程的体现,也是全球经济的扩散效果。

由于其具有全球化的特性,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而且,由于全球产业链的不稳定性,的确存在着一些难度和风险。

因此,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一些阻力和挑战。

二、中国的产业升级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逐渐地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通过采用低成本以及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取得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但是,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的产业优势逐渐地被削弱,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占据的角色也逐渐地被转变。

这时,中国的产业升级问题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产业升级问题,需要把握以下关键性因素:一是市场需求,二是技术创新,三是成本控制。

在市场需求方面,要充分了解国内甚至全球的市场情况,对产品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和推广,以提高销售及市场占有率;在技术创新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引进前沿的技术,加强自主性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在成本控制方面,则需要通过加强工业生产的自主创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以此来提高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我国产业升级研究综述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我国产业升级研究综述
第 1 3卷第 2期
21 0 1年 4月
江西行政 学 院学报
J u n lo in x d nsrt ni s tt o r a f a g i miit i n t ue J a ao i
Vo .3. 2 11 NO. Ap .01 r2 1
基 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我国产 业升级研究综述


3 . 4—
方 比较 优 势 决 定 了整 个 产 品 内 国 际 分 工 网 络 各 个 环 节 布 于 不 同地 理 单 元 中 的垂 直 组 织 结 构 。与 这 一 产 业 垂 在 全 球 如何 空 间配 置 的 时 候 , 决 定 了地 方 应 该在 相 应 直 分 离 组 织 结 构 相 切 的是 一 个 在 空 间 上 拓 展 开 来 的 全 就 的环 节 和 技 术 层 面 上倾 其 所 有 , 以便 确 保 竞 争 优 势 [ 1 ] 。 球 地 理 或 区 域 地 理 空 间 。众 多 研 究 ( ee n oz. G rf adK r i f e
而竞争力严重不 足。
[ 稿 日期 ]0 1 0— 2 收 2 1— 2 2
[ 基金项 目] 江西省社会科 学“ 十一五” 2 1 (0 0年 ) 划“ 于价值链 理论的 江西制 造业升级路 径和机制研 究” 规 基
究 ”2 0 J J 0 7 ;2 1 三 期 重 点 项 目“ 国产 业 的 科 学发 展 与 自主 创 新 ” 2 I K 6 : (0 9Y R 4 ) “1 ” 中 (1X 0 ) 中德 合 作 管 理 培 训 项 目
乏 对 关 键 核 心技 术 和 品牌 的控 制 以及 对 核 心 业 务 的拥 且 还 能 在 同一 产 品 的 不 同工 序 上 更 好 地 实 现 规 模 经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范文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范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国家战略。

本文旨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和未来趋势。

一、引言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已经达到现代化水平,包括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二、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优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要重视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强调政府在产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产业链优化与拓展。

学者们强调产业链在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提出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3)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

学者们认为,产业政策在推动产业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现代产业体系主要观点1.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1)发展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等特点,是推动产业体系升级的重要力量。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应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2. 产业链优化与拓展(1)延伸产业链。

产业链的延伸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2024年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范文

《2024年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范文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球价值链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由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环节构成的一个价值创造过程。

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低端制造环节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高端制造环节的技术瓶颈等。

三、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性面对全球价值链的挑战,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升级可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其次,升级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环节迈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最后,升级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创新: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高端制造环节的技术瓶颈。

2. 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环节转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 区域协同: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4. 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五、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实践与成效近年来,我国在制造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功实现了向高端制造环节的转型。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这些实践和成效为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六、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是必然趋势。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第一章概述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全球价值链的产生和发展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全球价值链是指产品和服务由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组织形成的一系列增值环节。

简而言之,全球价值链就是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球产业体系。

全球产业体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结构,成为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大变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的关系,仔细分析全球价值链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第二章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全球价值链成为引领福利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对产业的需求和组织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引起了产业的升级和重组。

1. 全球供应链的紧密结合全球价值链的建立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机会。

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生产和销售者,而是加入到一个更广阔的供应链之中。

这种供应链是由许多企业、组织和国家组成的,各环节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供应网络。

因此,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推动了企业之间的更紧密合作和协调,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产业的升级全球价值链的建立也为经济结构的升级提供了机会。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优质原材料、零部件和技术的引进使得新产品的研发变得更加容易。

同时,企业也可以运用全球资源和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得产业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3. 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然而,全球化过程也会产生一些风险和挑战。

全球经济运行中,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一国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例如全球经济危机等。

而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面对跨国企业的冲击,需要迅速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和竞争,进行升级换代,不断创新发展。

第三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产业升级成为推进产业变革和发展的有效渠道。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的不断重构已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业、农业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方向转型。

在中国,也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所代表的是经济发展新方向与新模式,正催生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角度,分析中国工业转型的现状和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一、全球价值链重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内,企业构建了复杂的供应链、分销渠道和合作伙伴网络,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由于生产过程中的逐渐分工与外包化,产品的价值更多地由企业向上游、下游合作伙伴转移,国际价值链的各个节点也逐渐地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协同体系。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重构,生产活动的定位更加精细化,公司可以把更多业务外包给低成本地区或合作伙伴。

由此,生产模式逐渐转变为“工具型生产”——实现生产定制化,并逐步进入“产品型生产”,注重产品的设计和品牌塑造。

这些变化带来了企业相互依存的软、硬件设施,在人员、技术和品牌上来互通,更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

但与此同时,全球价值链重构背后也带来一系列挑战:一方面,随着旧产业的衰落和全球新兴产业的崛起,企业必须面对新的竞争现实;另一方面,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在影响着市场变化。

二、中国工业转型现状与趋势全球化的趋势让中国工业也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工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同时也遭遇了质量安全、环境和能源等问题。

而在日益紧张的环境中,加剧了工业转型的需求: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生产成本过高,企业必须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为中国工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方向,必须加快培育新技术、新其它技能人才。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中国制造业内外向并重、高中低端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方向已日益清晰。

首先,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和中高端产业转型升级,以生产高端、高技术、高品质的产品。

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业升级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业升级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业升级文献综述作者:先曦来源:《财讯》2018年第13期全球价值链深刻的改变了全球贸易、投资与利益分配格局,重望了国际分工体系与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

当前,它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深刻影响着各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本文回顾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多年的形成历程理清理论传承和主要研究思路,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概念及特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对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升级的研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概括性探究和由此引发的诸多发展启示。

全球价值链制造业产业升级前言全球资源的整合利用与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深刻的改变了全球贸易、投资与利益分配格局,传统的生产体系被分割为不同环节,重塑了国际分工体系与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应运而生。

它利用错综复杂的国际生产网络把世界各国相互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着各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加速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显著增强综合国力。

制造业升级,既是全面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

新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重构了全球经济体系,制造业回归的发展战略重新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焦点,包括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创新战略”等。

根据权威机构的报告显示,我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现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制造业整体规模上的辉煌却难以掩盖产品品质上的瑕疵。

我国制造企业在创新能力、资源利用率和质量效益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差距,长期位于价值链低端位置。

全球价值链理論(1)全球价值链的兴起与发展波特(Michael E.Porter)最早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把每一个企业比喻成一个集合体,它集合了种种或许同步或许继起的针对产品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研发设计,投入生产,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及售后辅导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和梳理,并从部分学者的观点中归纳出全球价值链对产业升级的三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全球化
一、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背景
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产业升级问题进行研究的源于20世纪90年代Gereffi通过20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的服装价值转移和90年代香港等地的服装生产的价值分配的模式分析认为全球产业升级有从生产领域转移到销售和品牌领
域的趋势。

自此,全球价值链理论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升级的分析之中。

对于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是站在价值链的低端的角度来探讨的。

John Humphrey 和Hubert Schmitz(2000)把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置于欧洲模式之中,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等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如何升级和提升在价值链
中控制力的问题。

Gereffi 为代表一些学者认为在全球价值链
理论之下,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价值链中的创新机制和学习机制逐步升级本地区产业链,从而得到更为优势的竞争地位。

关于全球价值链给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二、全球价值链给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
(一)全球价值链对产品内分工的影响
Dicken(1998)认为,在考虑全球化进程的时候,要认识到全球化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

单个产业的生产链或价值链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分布于不同地理单元中的垂直组织结构,与这一产业垂直分离组织结构相切的是一个在空间上拓展开来的全球地理或区域地理空间。

众多研究都表明,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的产品国际分工格局。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使得以往存在于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被价值链在国际间的有效组合所替代,控制高增值核心环节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促使跨国公司主导的发达国家加大对设计、研发等核心环节的投入,而将一些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二)全球价值链对产业技术的影响
Morrison(2001)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获得和学习先进技术,并有利于技术创新。

Fonseca(2002)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不仅能获得新的技术,而且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

Stamm(2004)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干中学”,实现技术进步。

我国学者李平(2006)认为进口中间产品能够带来国外技术的扩散和溢出;王洪庆(2006)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我国加工贸易存在技术溢出效应。

胡军等(2005)研究认为在价值链外包体系内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知识在发包商和供应商之间进行交互和演化,企业间知识外溢和学习的反馈作用机制使创新带来的外部效应呈“乘数”放大。

陶锋.李诗田(2008)选择电子信息制造业代工最为典型的广东省东莞市105家相关OEM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倾向、知识复杂性、厂商间信任等因素对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并指出中国内地OEM企业应融入全球价值链,应该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

但也有学者质疑发展中国家在价值链分工中获得的技术收益。

Lall(2000)、Srholec(2007)从国际生产分工的角度出发,认为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只是一种统计假象(statisticalillusion)。

(三)全球价值链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Feenstra和Hanson(2001)利用要素连续统模型分析认为,价值链分工既能促进发达国家也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Amighini(2005)提出中国信息通信产业通过参与价值链分工,获取了技术扩散的利益,从而对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此提出质疑和消极态度的研究多见于全球价值链理
论文献。

Gereffi(1999)、Kaplinsky & Morris(2001)、Humphre 和Sehmitz(2002)提出著名的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四种升级类型,通过对典型行业研究发现,对低级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发展中国家一般可以完成,而高级的功能升级和产业链升级则很难实现。

Humphrey和Schmitz(2000)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价值链分工中,试图实现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升级时,会受到发达国家的阻碍和控制。

从国内研究来看,宋泓和柴瑜(1999)的研究结果显示,因为外资企业只是将其产品生产过程中最终的组装工序移
至中国,对中国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度低,这降低了中国工业结构的整体利益。

周爱农,韩金红,王恕立(2003)认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

刘志彪和张杰(2007)、周勤和周绍东(2009)等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思路的分析也认为,价值链分工对中国本土产业的升级不具有必然性。

参考文献:
[1]Dicken,P.Global Shifl(3rd edition)[M].Londen:P.C.R,1998
[2]Gereffi,G1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 e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
[3]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4]胡军,陶锋,陈建林.珠三角OEM企业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基于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
[5]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