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精品

合集下载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沿价值链产业升级逐一进行阐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全貌,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治理产业升级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

这其中最为流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波特(porter)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

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

价值创造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

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空间上进行配置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而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的那个细分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确保其竞争优势。

全球价值链研究述评 - 副本

全球价值链研究述评 - 副本
2 ]
二、 全球价值链治理
( 一) 基于全球价值链驱动力量的治理模式分类 全球价值链治理分早期分类方法是基于价值链内 主导力量 ( 驱 动 力 ) 的 不 同 。 Gereffi 将 治 理 定 义 为: “在链内决定财力 、 , 物力 、 人力如何分配的权力关系 ” 并根据商品链内的主导力量不同, 将全球商品链分成 [2 ]100 了两类: 生产者驱动商品链和购买者驱动商品链 。 生产者驱动商品链由生产者控制产业中关键零部件的 制作与价值链的协调, 一般存在于资本 、 技术密集的产 贸易公司 、 品 业中间; 买方驱动价值链由大型零售商 、 牌设计商协调控制价值链, 常常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 Geref业中间 。在对服装和鞋业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 fi 进一步确认了大型零售商和品牌商在买方驱动价值 链中的核心作用 。 后来很多研究也观察到全球价 值链中买方权力的上升 。 Dolar 和 Humphrey 以英国超 市对非洲园艺产业影响为例, 指出了大型零售商对市 、 场定位和进入 商品链结构和监控等三个领域的具有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围绕某一商品或产品 链。他认为, 而发生联系的家庭作坊 、 企业 、 政府等形成了国际网络 商品链的具体工艺流程或部件通常表现为通过 关系, 网络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节点或节点的集合, 商品链中 任何一个节点的集合都包括投入组织 、 劳动力供应 、 运 输、 营销和消费等内容 。
[2 ]97
Humphrey 和 Schmitz 采用全球价值链一词取代了 " 商品 " 是 全球商品链 。 他们指出, 在一般的意义上, 指大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 但是全球商品链往往分析 差异产品的贸易 。 采用全球价值链概念, 可以使注意 力集中于价值链中增值利益的获得者 。
[3 ]10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st a i n iu to
涉 半 知 识经 济 时代 的到来 导致 了环 境 的动荡 程度 明 全球 性跨 企业 网络组织 , 及从原 料 采集 和运 输 , 显加 剧 , 直接 影 响 了企 业 的生 死 存 亡 。2 0世 纪末 以 成品 和成 品生产 及 分 销 , 至 最 终 消 费 和 回 收处 理 直
a d o e s a ' ie a u e F n l , h t d o e r n n e e o m e td n m i r f e e n t i a e . n v r e s l r t r . i a l t e s u y f r f o t d d v l p n y a ca e o f r d i h s p p r t y a Ke r s g o a a u h i d n mi e h n s ; g v r a c t u t r ; i d s r p r d n ; y wo d l b lv l e c an; y a c m c a im o en n e sr cu e n u ty u g a i g
全 球 价 值 链 理 论 研 究 述 评
马 海 燕" ’
( 武汉 大学 经 济与 管理 学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2 。武汉大 学 企业战略管理研 究所 , 北 武汉 4 0 7 ) 湖 3 0 2 摘要 全球价值链 ( VC 理论是 可以从 国家层 面 、 G ) 产业层 面和企业层 面来 研究全球产业结构和动态性 的理
论, 能有效地解 释和指导企业行为 。GV C理论可 以引 导企 业在新 的全球 产业组 织新 范式 下持续发 展。文章 首 先 回顾 了全球价值链理论 的起源及演进 ; 接着 总结归纳 了 目前全球价值链理 论的主要内容 ; 另外 , 分析 了该理论 国内外 的研究态势 ; 最后 , 对其研究前沿及发展动态进 行了展 望。 关 键词 全球价值链 ; 动力机制 ;治理结构 ;产业 升级 ;态势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0 83 5 (0 70 —0 40 1 0—4 6 2 0 )50 9—5 中图分 类号 : 2 64 F 7.4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H m he 和 H baSh i ,o o 。他们根据领导公司对价值链控制的 u pr y ue mt 2o ) c z
2 世 纪 9 年代 。e f 在价 值链等理论 基础上发展了一 种新的研 O o G rf e i
程度将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分成 4 种类型 : 即市场型 、 型 、 网络 准层级型和 层级型 。通过表 1 我们可以对这 4 种模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 ] Gbo. i t sy S a i e r - y em, aia pc 9 i n Hg I e i, mlDa t r a CplyO t s hn nt l m eX a B lr i Ssm[ ] ne a s a n。500 ,c br 9 1 6 yt P I idS t t t 748O t e2 ,9 . e U t te P e 5 o 9 ( 责任编辑: 刘翠玲 ) 第一作者简介 : 盂宪文 , 18 年 4 男,92 月生 , 现为 中北大学电子工程 系 20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 04 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 10’ 33信箱 。 05. 0 01 3
家 的升级对策等奠定 了基础 。
11 .. 全球 价 值链 的 治理 3
理论上 “ 值链 ” 价 这一概念 , 是哈佛大学商 学院教授迈克尔 ・ 波特 于 18 年在《 95 竞争优势》 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 造过程 主要由基本 活动( 含生产 、 营销 、 运输和售后 服务等 ) 和支持性活 动( 含原 材料供应 、 技术 、 人力资源和财务等 ) 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 公司价值 创造过程 中是相互联 系的 , 由此构成公 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 , 这一链 条就称 之为价值链 。 同期 ,ou则认为 :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 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 Kgt “

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进展与评论

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进展与评论

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进展与评论作者:赵中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06期摘要:全球价值链(GVC)作为一种新型理论,是当前经济研究的一大重要议题,它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经济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形成、治理理论发展和升级理论视角入手,探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治理;升级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50-02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1985年,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

波特(1985)认为,价值链是一个原材料转换成最终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是一系列完成的活动。

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是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的根源,其重在实现价值增值。

同期,Kougut (1985)的价值链思想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也极为重要,Kougut (1985)认为,“价值增值链就是各个环节中各种生产要素(如技术、原料和劳动等)的融合,然后通过择优组装,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最终产品,最终通过交易活动和消费等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

Kougut把价值增值链从企业层面延伸到了国家和区域层面,强调比较优势,这对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学者开始将研究的目标转向全球商品链和全球价值链。

首先,Gereffi (1994)在价值链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

他认为,全球商品链指的是不同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营销推广和回收处理等活动中开展的合作。

此外,Gereffi (1995)还强调,研究全球商品链需要注意四点:(1)投入—产出结构;(2)地域性;(3)治理结构;(4)制度框架。

Gereffi可以说是全球商品链的集大成者,他为商品链的研究提供了系统性的分析,也为此后的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借鉴。

浅论全球价值链

浅论全球价值链

浅论全球价值链一、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理论起源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85)对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分析。

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包括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包括筹供、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完成,由此构成公司的价值链[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Jefferey F. Rayport 和John J.Sviokla(1995)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企业都在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参与竞争,引入了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价值增长点。

全球化进程又推动了全球价值链(GVC, global value chains)理论的产生,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

1. 价值链价值链,指的是将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提出概念与设计,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制成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指导消费者使用后的最终处置的整个过程(图1)。

可以看出,生产环节只是所有价值增值环节中的一环,每一环节中又包含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比如,生产环节就涉及原材料的加工、内部物流控制以及成品包装等活动。

虽然,价值链常常被视为是价值从上游到下游单向的依次递增的过程,其实,链内的各环节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关于价值链的定义没有统一之前,在不同文献中有关的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和混乱。

波特最早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并对供应过程、原材料加工、市场营销和产品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为完成公司任务所需要的辅助活动(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技术开发等)进行了区分。

实际上,波特所指的价值链针对的是垂直一体化的公司将所有经营活动囊括于一身。

随着国际外包业务的开展[2],波特在此基础上突破公司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公司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体系这一概念,与现在统一起来的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基本相同。

价值链理论与应用研究述评

价值链理论与应用研究述评

价值链理论与应用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阐述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的过程入手,研究了有关价值链理论的内涵,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分配以及有关博弈论应用工具在价值链理论中的应用。

[关键词]利润;价值链;博弈论企业的利润或者价值创造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的经营管理活动构成的。

这些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活动,具体包括企业生产作业、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市场和销售、售后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直接相关,但能够对企业直接生产经营活动起到辅助和支持作用的活动,具体包括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计划和企业基础设施等。

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每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往往也并不是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都能创造价值的。

因此,价值链分析通过对企业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的价值分析,可以对许多其他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比如,为什么在一个相同的行业里面,有的企业盈利水平很高,而有些企业经营状况却很差?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找出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到底是在哪些生产经营活动的环节出现了问题。

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互相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而不是将企业视为一整个“黑匣子”。

如果我们通过价值链分析,将企业这个“黑匣子”打开,分析企业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的价值创造能力以及经济业务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则对内可以优化和协调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优化业务组织流程,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帮助企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和竞争优势;对外则可以分析行业上游、下游以及竞争对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价值活动等,帮助企业了解纵向和横向的行业市场情况。

因此,价值链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成本管理、行业市场分析、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等方面。

全球价值链程度估算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程度估算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程度估算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全球价值链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层面广泛的覆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

标签:全球价值链;程度估算;研究1 国家层面Hummels、Ishii和Yi(2001)首次采用14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垂直专业化程度(具体地,出口国外附加值)。

他们发现这些国家的出口中有21%来自于国外进口,并且在1970到1990年间以大约30%的速度增长。

Johnson(2014)测算出国家层面的出口增加值后,总结了总出口和出口增加值之间差异的五个关键事实。

高运胜、甄程成和郑乐凯(2015)借鉴Wang、Wei和Zhu(2013)提出的总贸易核算法,并利用国家间投入产出表(WIOD)数据库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与欧盟国家、行业和双边贸易部门层面制成品出口增加值的构成。

结果表明,虽然中国融入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体系程度较深,但是国内增加值率整体呈下滑趋势,且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从事附加值较低环节部分的制造,存在一定的价值链低端“锁定效应”。

Nagengast和Stehrer(2016)指出总双边贸易平衡和双边贸易增加值平衡之间存在差异,不同于之前文献主要是关注于这两者数字上的差异,他们还分析了导致这两者差异的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本国的需求等。

此分解方法也是对Koopman、Wang和Wei(2014)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测算方法的完善。

Los、Timmer和de Vries(2016)使用“假设提取”方法为Koopman、Wang 和Wei(2014)提供了更简单和直观的基础。

他们计算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哪一部分可以归因于与出口有关的生产,将其定义为出口国内增加值,表示为出口总额的份额,这是对国家垂直专业化贸易程度的度量。

他们证明这一度量可以通过仅使用国家投入产出数据来计算。

他们还指出如何阐述Johnson和Noguera (2012)提出的在出口中作为国内附加值的一部分的“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概念。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陈柳钦 刊发时间:2009-05-08 11:45:03 光明⽹-光明观察[字体:⼤中⼩] 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本⽂综述了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过程,全球价值链的⼆元驱动机制,全球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和分配,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关键词]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

198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书指出:“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所有这些活动可以⽤⼀个价值链来表明。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

这些互不相同但⼜相互关联的⽣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强调企业应该从总成本的⾓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不是⽚⾯追求单项业务活动的优化,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加以协调,增强整个企业的业绩⽔平。

波特分析了⼀般企业的价值链构成,提出了基本的价值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

图1 企业活动价值链⽰意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

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

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价值链的⼀部分,即顾客价值。

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

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与升级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ing Countries摘要:升级需创新,创新需学习。

升级和创新是增强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

在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是被用来解释体系和组织之间的系统地相互影响的重要作用。

对于不发达国家,参与GVC是有利于不发达国家的公司,因为它提供了国际性技术资源。

此文就以中国手机开发商和巴西家具及制鞋业为例,对全球价值链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及升级展开研究分析。

Abstract:Upgrade needs to innovation, innovation needs to learning .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national, regional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system is used for important role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to explain the mutual influence. For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to participate in GVC is beneficial fo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company, because it provides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resources. This paper takes China mobile phone developers and Brazil furniture and footwear industry as an example,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es the developing research analysis.关键字:全球价值链创新升级学习技术能力Keywords: Innovation And Global Value Chain Upgrade Learning Skills当今,所有人都相信知识和创新是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甚至是一个地区、国家、企业集群和公司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一论点。

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当前,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均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消费、售后服务及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含义和研究维度以及治理模式等角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综述全球价值链的含义(一)价值链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波特在1985年《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之为价值链。

Kogut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全球商品链和全球价值链20世纪90年代,Gereffi等学者在价值链等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即全球商品链理论(Global Commodity Chain,简称GCC)。

全球商品链理论是基于全球采购商(主要是零售商和品牌商——Gereffi称之为“没有工厂的制造商”)作为全球分离的生产和分销体系中关键驱动者的地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Gereffi将这种采购商驱动的价值链与生产商驱动的价值链条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者基本上对应于跨国企业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垂直整合。

前者则认识到了全球采购商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特殊角色,强调了其在推动全球生产体系运作中研发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重要性,也就是肯定了其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初始推动作用。

全球价值链理论作为一个更加成熟的理论在结合全球商品链和价值链理论等的基础上,经过多学科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创建出来。

Gereffi (1999)划分的两类基本的全球价值链是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q 以 及 r共 同 决定 , C= w , ,, 。 i i 即 C(i ii) q rZ
全 球 价 值 链 理 论根 源 于 2 O世 纪 8 O年 代
价值链理论 ,其中波特的价值链最为流行 , 但 是 寇 伽 特 的 价值 链 理 论 对 全 球 价 值 链 理 论 的 形成却更为重要 。此外, 生产网络( rd co Po ut n i Newok 学说 也 对 全 球 价 值 链 理 论 的 形 成 有 t r) 不小的贡献, 与价值链 学说强调生产序 列和垂

2寇 伽 特 的 价 值 链 理 论 。就 在 波 特提 出价 . 值链 理 论 的 同 时 , 寇伽 特 ( g t1 8 ) 阐 述 Ko u,9 5 也
了 自己对 价 值 链 的认 识 , 认 为 :价 值链 基 本 他 “
上 就是技 术与原料和 劳动融合在 一起形成 各 种 投 入 环 节的 过 程 , 后 通 过 组 装把 这 些环 节 然 结合起 来形成最终商品 ,最后 通过市场交易、 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 环过程。 ” 在这一 价 “ 值 不断增值的链条上 , 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 与 了某一环节 , 或者企业将 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 纳 寇伽特认为 , 国际商业战略 的设 定形式 实 际上是 国家的比较优 势和企业的竞 争能力之 间相互作 用的结果。 当国家比较优 势决定 了 整个价值链条 各个环节在 国家或地 区之 间如 何空间配置的时候, 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 了 企业应该在价 值链条上 的哪 个环节和技 术层 面上倾其所有, 以便确保竞争优势 。 与波特强调 单个企业竞 争优 势的价值 链 观 点相 比 , 寇伽 特 的 观 点比 波 特 更 能 反 映 价 值 链 的 垂 直 分 离和 全 球 空 间再 配 置 之 间 的 关 系 ,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2009/10 总第390期商业研究 COMM ERC I AL R ES EARCH文章编号:1001-148X (2009)10-0056-04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谭文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上海 201204)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

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中图分类号:F114141 文献标识码:AA Rev i ew of L itera tures on Theory of Globa l Va lue Cha i nT AN W en -zhu(D epart m ent of Teaching R esea rch,Ch ina Executive L eadership A cade m y Pudong,Shanghai 201204,China )Abstract:Every p lace in the world has been involved in econom ic gl obalizati on since 1980s .I n gl obalizati on era,the whole manufacture p r ocess of a p r oduct,which is often vertically integrated in a fir m in early ti m es,is now cut int o man 2y seg ments,which are finished by different fir m s l ocated in different p laces in the world .Facing with the p r oliferati on of vertical disintegrati on and s pecializati on,researchers put for ward the theory of gl obal value chain,and many articles come out .This paper synop tically intr oduces evolve ment and devel opment in the field of gl obal value chain,and differ 2ent conclusi ons related upgrading are revie wed in the last part .Key words:econom ic gl obalizati on;gl obal value chains;governance model 收稿日期:2008-07-17作者简介:谭文柱(1974-),男,湖北巴东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师,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析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析

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本文首先对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接着重点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驱动力及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前沿及发展动态。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创新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从而加快了国家、地区和行业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分包的发展速度。

在市场推动和利益导向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不同地区、企业和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价值增值。

每一次合作在实现价值增值的同时也在价值链上形成了新的一环,进而逐渐形成了一条条价值链。

价值的不断增值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了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

因此,研究价值链的内在规律、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而Kogut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贡献至关重要。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

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通过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来完成。

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为价值链”。

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和潜在的经营歧异性资源,价值链理论将企业分解为许多战略性相关活动。

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

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体系(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

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

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

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

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

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成一体化的生产网络,形成全球商品链。

全球价值链研究述评

全球价值链研究述评
第 3 卷 第 5期 1
21 0 1年 1 0月
惠州学院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J OURNAL OF HUI ZH0U UN VER IY I ST
V0. 1 No 5 13 . .
0c . 011 t2
全 球价 值链研究述评
余 学军
( 惠州学 院 经济管理 系 , 广东
输、 营销 和消费等 内容 。
H m he Sh i 采用全球 价值链一 词取代 了 u pr y和 cm t z 全球商 品链 。他 们指 出, 一般 的意 义 上 , 商 品” 在 ” 是 指 大量生产 的标准化 产品 , 但是 全球商 品链 往往分 析
差异产 品的贸易。采用全 球价值 链概念 , 以使 注 意 可
价值链 是指一 项产 品或 服务从概 念 的提 出开始 , 经过
中间生产 阶段 ( 包括有形 的加工 活动 和生产者 多种服

全球 价值 链概 念演进
( ) 业 价值 链 与 价 值 系统 一 企
务 的输入 ) 直至交付给消费者以及使 用后最终处理 的 , 全部活动范围。 联合 国工业 发展 组织给 出 了一个 比

惠州 5 6 0 ) 10 7
要: 全球价值链是 2 界 9 0世 0年代兴起 的关于经济全球化 与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 , 治理和升级是全球价 值
链 治理的两个重点领域 。文章梳理 了全球价值链概 念 , 了全球价值链 治理与升级 的研 究成果 。 综述
关 键 词 : 球 价 值 链 ; 值 链 治理 ; 级 ; 究述 评 全 价 升 研
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 、 销售 、 回收处理 等过程 的 全 球性跨 企业 网络组织 , 涉及从原料采集 和运输 、 半成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引言全球价值链理论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分工的一种经济理论。

它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各个环节,并强调了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国际经济活动从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向更加复杂和多层次的全球生产网络转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探讨其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理论起源与发展全球价值链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格勒纳(Gary Gereffi)于1990年代初提出。

格勒纳将价值链的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强调了不同国家和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和合作。

随后,全球价值链理论逐渐发展和完善。

追随者们进一步拓展了该理论的范畴,提出了更具体和细致的分析框架,如《全球价值链:新的贸易和发展方式》(Global Value Chains: New Evidence)一书的出版,使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理论内容与方法全球价值链理论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强调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它充分考虑了现代生产方式中分工与合作的特点,提供了一种更加贴近实际的分析方法。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晰的划分和界定生产环节:全球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合作方式,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

2.分工与协调的关系: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了分工与协调的相互作用。

它指出,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或国家完成,但分工的实施需要协调和合作。

这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有所不同,提供了更加细致和复杂的分析框架。

3.价值链升级与发展: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升级机制。

它认为,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企业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保持竞争优势。

为了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数学模型等。

全球价值链理论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综述作者:程丽来源:《商情》2017年第3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分析框架、升级模式逐一进行阐述,诠释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论点,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全球生产网络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形成与发展(一)什么是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是指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销售到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价值创造和增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动态组织形式以及价值分配机制。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本主张有两种:第一,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的,通过海外投资和离岸外包活动驱动,其目的在于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并同时保持跨国公司的内在核心竞争能力。

对于这一主张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的一大重要分支即价值链的治理;第二,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被动地嵌入全球价值链,从本地与全球经济活动参与主体的外部联系中学习,由此获取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相应的附加值,沿着全球价值链的等级体系向上攀升。

此种主张则成就全球价值链理论另一重大议题即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但是这种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可能性会受到全球领先企业网络权力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发展中国家需另辟可持续性的提升其全球价值链位置的积极途径。

由此可见,价值链的各种企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间网络中进行,从产品概念到产品生产至最终消费,通过考察这一系列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增值活动,全球价值链理论从“由上至下”及“由下至上”两个角度提出了关于全球产业的综合评价。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形成与发展全球价值链理论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rter的价值链理论。

Porter(1985)认为公司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可根据不同性质和作用分解成单独具体的环节——基础活动环节与支持性活动环节,基础活动包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环节则包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产业成长的研究述评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产业成长的研究述评
Vo 1 . 2 8 No . 1

’。
。。
’。
‘。
。。

5 理论经济研究 9

. o .< > .o .o . o .<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5 9 5 6 . 2 0 1 4 . 0 1 . 0 0 1
对价值链分工下静态贸易利益的分析主要是 从出口收益( 体现 了分工利益 ) 角度展开 的。全球 价值链各环节产生的附加值是有很大差异的, 从而 造成企业分工利益的差异, 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因技术等的差距 , 在价值链分工 中的地位不 同, 利益获取也有很大差异或呈现出不公平分配。章 江益、 张二震 、 朱廷 琚指 出, 在现有分工条件下, 假设进行 了检验, 对委 内瑞拉、 摩洛哥等发展 中国 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主体多元化 , 不再 由出口国独 家的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 F D I 技术外溢效应 , 或发 享。而且 , 属于东道国的部分利益会 因与跨国公司 现 F D I 的技术外溢效应只在一定条件下成立。X u 利益的不一致性而难以顺利实现。曹明福、 李树民 B a n d J Y L u 提出, 外资企业与中国产业 的出 口技 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 的贸易利益分 为“ 分工利 术含量却没有相关性 ; Wa ng Z和 s J We i 认为加工 益” 和“ 贸易利益” , 每个参与国都能直接获得“ 分工 贸易和外资企业对 中国出 口结构升级 没有帮助。 利益” , 但却不一定获得“ 贸易利益” [ 8 ] 。 国内学者针对 中国外资 的技术溢 出效应和技术进 3 . 价值链分工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步效应也有不 同的实证结论。 般隋况下 , 对此问题的阐述是从发展中国家 4 . 价值链分工对参与国的产业升级影响 进 口高技术 的中间品和外资企业对东道 国的技术 技术进步或技术溢出效应都会对发展 中国家 溢出效应两个方面来展开的。 产业发展和升级产生促进作用。隆国强提出, 在产 R o me r 、 G r o s s m a n a n d H e l p m a n 、 E a t o n和 K o r - 业全球化背景下, 一国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三大产 t u n r 、 K e l l e r 的研究结论表 明,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 业结构的优化 , 而且还表现为产业 内部技术水平的 水平会借 助于参与全球 价值链分工而得到提高。 高级化 和产业 附加值 的高 度化。张明志 , 李敏 提 F o n s e c a 的研究揭示 , 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 , 能够给 出,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 中, 产业升级既体现产业 间 发展中国家带来诸 多益处: 例如 , 能使发展 中国家 附加价值状态的高端化, 又包括产业 内部高技术、 获得新的技术、 技能, 是发展 中国家进入 价值连分 高附加价值状态的演变 J 。J a y B a r n e y , J a c k e C u k — 工中高 附加价值生产领 域, 以此 提高其市场竞 争 r o w s k i 认为, 通过利用外资 , 发展 中国家从事加工组 力。S t a m m认为, 在全球开放的时代 , 全球价值链就 装出口, 能够获得技术外溢效应 , 推动本 国产业升 像“ 传输带” , 通过吸引国外产业转移和直 接投资, 级。F r nc a o i s e 和D e n i Z提出, 价值链分工催生了中 能使发展中国家“ 输入” 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我国 国新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部门的产业链 , 尽管产业 学者如胡 昭玲、 金芳等对此也有研究 并有类 似观 链并不完整, 但对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也会产生积 点。一些学者从 实证 角度对 此进行 了研 究。如, 极影响。国内也有以中国加工 贸易作为研究对象 C o e 、 H e l p m a n和 H o f m a i s t e r 通 过 实证 分 析 了 7 7个 的相似研究结论 , 如张小蒂和张景蔚根据历年统计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状况, 认为这种作用确实存 年鉴等关于中国参与价值链分工的相关数据 , 通过 在。A m d t 提出外包零配件生产效率 的提高 , 促进 实证分析 , 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的技 新加坡 的 技术 进 步 。对 中国 的实 际 情况 研 究 也很 术进步和产业竞争力能产生正的效应 。王洛林 , 江 多, 如国内学者李平也提 出通过进 口中间产 品贸 小涓、 刘似臣、 杨丹辉、 张桂梅、 张平等都支持外资企 易, 吸收发达 国家先进企业 的技术扩散和溢 出; 王 业或参与价值链分工能够促进发展 中国家产业升 。 】 。 洪庆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结 级 合历史经验数据 , 对我国加工贸易存在技术溢 出效 对此提出质疑和消极��

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及前景展望

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及前景展望

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及前景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n, GVC)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价值链研究,旨在解析全球范围内商品和服务生产、销售、运输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区域之间的价值创造与分配关系。

本文将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包括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等。

本文还将对全球价值链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理论框架方面,本文将介绍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等。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梳理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方法,包括投入产出分析、贸易增加值核算、案例研究等,并评估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主要研究成果方面,本文将概述全球价值链研究领域的主要发现和贡献,如价值链的分解、升级与转移、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等。

在面临的挑战方面,本文将分析全球价值链发展面临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技术变革等问题,并探讨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前景展望部分,本文将基于当前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如数字化、绿色化、区域化等。

本文还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企业战略建议,以应对全球价值链的未来变革。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展望,我们期望能够为全球价值链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基础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n, GVC)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探讨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的现象。

该理论最初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后经众多学者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基于价值链理论,并将视角从单一企业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的多个企业和国家。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创造活动,这些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并通过跨国企业间的协作实现价值增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

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

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

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

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

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成一体化的生产网络,形成全球商品链。

由于商品(commodity)在西方语境中经常代表着服装、食品等最终消费品,而将服务、机器设备等排除在外,因此格雷菲等人后来逐渐用全球价值链代替了最初的全球商品链概念。

无论是早期的企业价值链理论,还是后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一个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划分成多个增值环节,真正创造价值、决定企业(区域)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活动,只是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环节,这些环节被称为“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物流管理等等。

二、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现象,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和环节被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成了以工序、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以全球外包(Global Sourcing)、海外外包(Offshore Sourcing)、转包(Sub—contracting)等产品内分工的不同形态陆续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无疑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分工理论提出了新挑战。

为了解释和研究这种新的国际分工现象,格雷菲等人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出现了大量研究文献。

纵观全球价值链的有关文献,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全球价值链的控制结构。

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控制地位,是形成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推动力量。

Gereffi等人认为,可以将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划分为从事生产制造的跨国公司和不从事生产制造而专门从事品牌营销的跨国公司,并将由这两类跨国公司控制的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价值链(Gereffi et al,1994)。

Gereffi等人认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主要由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所形成,这些跨国公司大多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全球进行直接投资,只有一些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最终形成生产者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

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由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所控制,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全球采购和外包的方式,在全球寻找最合理的供应商。

上述二元论的划分不可能是绝对的,格雷菲本人后来也承认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的二分法并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经济情况相吻合(Gereffi,2001a,2001b)。

二元动力论之所以与现实不符,原因在于这种划分主要基于最终产品的差异(Dicken et al,2001),如果能从价值增值序列过程中具体环节的进入门槛差异来划分,而不是按照部门划分,就可以理解同一产业中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类型驱动的价值链。

在同一价值链中,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品牌营销很可能都属于该产业的战略环节,那么两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驱动力,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

基于同一产业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价值链的事实,张辉最近提出了混合型全球价值链的观点,对上述二元论划分进行了修正(张辉,2006)。

2、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分散在世界各地、承担不同的环节,要保证整个价值链的有效运转,自然产生了治理的问题。

所谓全球价值链治理,就是在价值链内部各企业之间建立相关制度安排,以保障价值链内部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协调运转。

Humphrey与Schmitz根据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对价值链控制的程度,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分成四种类型(Humphrey and Schmitz,2001,2002);(1)网络型(networks),即具有互补能力的企业之间对价值链的环节进行分工,各方共同定义产品。

在此种类型的治理模式中,企业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分享各自的核心能力。

(2)准等级型(quasi—hierarchy),即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实施高度控制,对产品的各种特征以及要遵循的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

(3)等级型(hierarchy),即核心企业对全球价值链上的某些运行环节采取直接的股权控制,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一类。

(4)市场型关系(market—type relationship),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不存在任何的隶属、控制等关系,纯粹是一种贸易关系。

Gereffi等按照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交易转换程度及供应商的能力,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分为五种(Gereffi et a1,,2003),即市场型(mar- ket)、模块型(modular value chains)、关系型(rela-tional value chains)、领导型(captive value chains)和等级制(hierarchy)。

五种治理模式中,市场型的行为主体之间的控制和协调能力最低,而等级型则正好相反。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最为简单的模式,其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等级制则以垂直一体化为典型,其运行的核心是管理控制。

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同属于网络治理模式,是网络模式的进一步细分。

模块型治理模式中,核心企业只须提供可编码化的概念或标准,供应商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模块设计和制造,因此双方的地位比较对等。

在关系型治理中,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大量而频繁的隐性信息交流,这些信息很难通过编码化手段传递,要保证交易的正常运转,只能依靠频繁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治理关系中,二者的地位也相对比较对等。

在领导型治理模式中,核心企业向专业供应商转移大量的隐性知识或经验,专业供应商的能力也可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核心企业及专业供应商都很难寻找到替代者,虽然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与专业供应商相比,核心企业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一般更具实力,因此专业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核心企业。

从等级制到网络再到市场,显性协调和权力不对称的程度逐渐减弱。

Gereffi等指出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并不是静态,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点,全球价值链可能会由一种模式转变成另外一种模式(Gereffi et a1,2003)。

原有的治理模式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1)原有生产商的供应能力可能提升,或者出现新的供应商;(2)核心企业调整发展战略,直接投资对创建和维持严格的等级型治理模式代价巨大;(3)出现新的技术等等。

3、全球价值链中的学习与升级机会。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能否获得学习机会,提升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逐步进入高附加值环节,最终实现产业升级,是国内外全球价值链研究文献关注的焦点。

Humphrey和Schmitz 在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四种升级方式: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链条升级(inter—sector Upgrading)(Hum,phrey and Schmitz,2003)。

有关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研究文献中,不同的研究者经常采用不同的尺度(scale)。

考察某个特定产品的全球价值链时,升级研究所考察的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或制造企业,对于区域研究者或集群研究者,升级所考察的对象是集群或地方网络,对国家层面的产业研究者,升级所考察的对象是整个产业层面。

格雷菲等人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地方产业集群在加入全球价值链之后,通过与价值链中的领先公司互动,可以接受领先公司的技术、资金、知识和信息的扩散;同时,领先公司为了保证产品差异性、实现及时供货、确保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会监督和协助发展中国家集群内企业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培养、技术的改进、组织结构调整和引进先进设备。

因此,格雷菲等人认为领先公司对价值链的治理,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顺利地在价值链中实现阶梯式的升级。

在研究台湾、香港等地区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格雷菲等人总结出了升级的一般轨迹,从接单产品组装(OEA)开始,到接单加工生产(OEM),然后到设计生产加工(ODM),最后转向自有品牌生产加工(OBM)。

伴随着这种阶梯式的升级过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所创造和留住的价值量逐渐增多(Gereffi,1999;KapIinsky,2002;Humphrey andSchmitz,2003)。

John A,Mathews和Dong—Sung Cho还归纳了两种不同的升级轨迹(John Mathews and Dong—SungCho,2000),两种途径的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都是从OEM开始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OBM),但实现的路径却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