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归纳)doc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归纳)
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 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
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 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
降水资源
风力资源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山地与丘陵 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
平原 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
3.地下水的类型 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
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
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
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
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只是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 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
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6.土地资源价格计算——现在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
7.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一是被看作和其它生物一样完全受控于环境环境是人的中心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地关系思想以人类为中心三是协调论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资源保护协调起来
8.土地资源产权种类共有产权、私有产权、国有产权
9.土地资源价格影响因素
一般因素是指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一般、普通、共同的因素。
包括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
区域因素是指土地资源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有交通条件、环境质量、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条件
个别因素是指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包括地块的面积、宽度、长度、形状、坡度、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土地使用年限
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1.土地类型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2.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开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3.土地分级系统指土地分级过程中对视作个体单位的具体土地地段进行逐级合并所形成的序列。
4.澳大利亚的土地分级系统澳大利亚土地分机系统分为三级即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
他们认为土地系统分为三种:简单土地系统、复杂土地系统、复合土地系统。
5.前苏联和德国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按照地方性分异规律对景观内部综合自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对形态单位做出划分并研究不同形态单位的特点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前苏联所划分的景观形态单位有“地方”、“限区”和“相”三级。
相是最小的景观形态单位即最低级的土地单位。
6.我国的土地分级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土地方法。
采用
地方、限区、和相作为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
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
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级
系统。
7.土地分类
概念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
抽象与归并。
原则选择土地分异特性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是对土地分类目的有重要作用的性状②分异特性应具有尽可能多的斜边特性③分异特性必须是土地对象本身的性状
④分异特性必须是易于观测或获取的土地属性
应用土地分异特性进行土地分类应遵循的原则①分异特性必须分类一个群体的所有个体②不同大区域的同一等级土地分类需要不同的分异特性③土地群体中同一分类等级的所有类别应使用相同的分异特性划分④分异特性逐级积累的原则⑤分异特性的重要性应与概括水平相当⑥分异特性的间隔应保证类别的均一性⑦分异特性的定量化
步骤 1.确定分类的对象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
方法①发生法②景观法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③参数法
8.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是对土地的横向即同一等级内类群归并 9.土地类型的命名<根据植被、土壤、地貌三因素命名或根据植被、地貌二因素命名;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
1.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他们之间发生非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学科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2.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分为①以土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
为主要对象的土地质量自然性状调查②以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社会经济因素调查。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A、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工作地图的收集、遥感影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种专业调查资料的收集、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常用的仪器设备、文具生活用品
B、外业调绘——调绘前的准备工作路线勘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调绘阶段
(①外业调绘工作的一般程序掌握调绘底图的比例尺确定验证样区选好站立点确定调绘底图的方位抓住特征地物边调绘边地类边检查不得遗漏和重叠补测地物调绘整饰填写作业手簿
②样区调绘验证) C、内业工作——转绘工作、量算面积以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量算、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编图与图面整饰(①拼接分幅图②分幅底图的清绘③图面设计)、成果整理原图整理、编写调查报告
D、检查验收——验收的内容有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为重点检查对象内业工作着重检查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
4.调查报告内容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所采用的工作底图及工作过程调查区土地开发利用的意见。
5.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的调查、水资源调
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概念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
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上而下、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目的1清查各种利用方式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农业区划、土
地利用规划与开发服务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所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行政
区界与权属界线等可为建立土地统计、地籍管理及国家和各级的土地管理工作服务
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为国家和区域的土地保护提供依据4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是区域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等工作的先行性工作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①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②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③多层次系统性
基本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②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线③量算行政辖区范
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④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
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⑤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线图⑥总结土地利用
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⑦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县、乡镇
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县、乡镇土地边界结合图表。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程序
A、准备工作——编写调查任务书、组织调查专业队、培训和试点、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仪器与工具
B、外业工作——地类调绘、线状地物的调绘、补测地物、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调
绘整饰、填写外业手薄、外业调绘的检查
C、内业工作——航片的纠正与转绘土地面积量编绘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土
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D、检查验收
9. 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S集成中各部分的作用
1 RS与GIS的集成①GIS作为RS图像处理的工具图像校正、分类、典型区域选取
②RS作为GIS的信息来源点线面要素的提取、DEM的制作、GIS图件的更新
2RS与GPS的集成①GPS可以为RS数据的实时、快速定位提供服务为RS数据校正
提供服务②RS可以实现GPS定位信息的查询
3GIS与GPS的集成①GPS可以为GIS及时采集、更新或修正数据②GIS中可以定点、
定位查询专题信息
GIS的功能数据获取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组织空间查询与分析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就是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做出说明为土地利用方向选择及用途转变提供依据。
2.土壤评价是依据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差异进行的土壤等级的评定土壤肥力
的高低仅仅是土壤因素的综合评定。
是土地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3土地资源评价
意义为土地税收服务、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费提供依据、为土地交易服务、为估计
土地经营好坏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原则生产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针对性原则、比较性原则、相对稳定
性原则
依据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类型1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按主要参评因素的性质分。
2综合性土地评
价和单项性土地评价暗评价目标和内容广度分。
3定性土地评价和定量土地评价按
评价的精确度分。
4现状土地评价和潜在土地评价暗评价的着眼时间点分。
5农用地评价和非农用地评价按评价对象分。
6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按评价目的和任务分。
4.土地潜力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定
级的过程。
5.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以不同质量的土地为对象以特定用途对土地质量要求为标准进行
对照衡量分等定级的过程。
6. 划分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方法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图
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地理网格为评价单元。
7.土地资源定量化评价程序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评价因素权重就是评价因素对土地资源
质量或土地利用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因素指数与指数和计算、土地资源等
级划分。
8. 土地资源评价一版有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种途径。
直接评价是通过实验、试验区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
间接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
间接评价的方法1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①外业调查与内业相结合的方法②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的方法③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土地资源评价的技术
方法①归类法②数值法指数法、评分法、统计模型分析法
9.美国土地潜力评价体系依据土壤调查制图成果把土壤当做土地的一要素进行分级
衡量为大农业利用的土地潜力与受到限制因素。
10.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11.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四级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
12.《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纲、土地资源单位。
农用地市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是土地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3.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14.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15农用地分等的步骤
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2分等因素指标区或样地适用区3确定分等因素4编制分等因素质量分记分规则表5划分分等单元6单元因素分值计算方法7单元因素分支确定8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9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10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11 土地经济系数12计算分等指数13农用地等的确定
16.《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主要特点综合运用土地自然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利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技术路线与方法适合我国国情与土地详查、土壤普查成果相衔接的农用地评价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可比通过包括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产量比系数、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等国家级参数体系实现综合农用地
利用现状评价、潜力评价系统和适宜性将分等和定级结合联系起来成果具有多层次的特
点满足了多应用目标的需要。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土地资源承载力在一定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该定
义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这四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
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限度
2.农业生态区发AFZ亦可称农业生态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制图单元是指按气候、
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的自然特征基
本一致。
3.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
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主
要先决条件
4.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土地资源清查土地数量清查、气候清查、土壤清查、划分
农业生态区、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确定投入水平、计
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5.土壤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
1光合生产潜力2光温生产潜力3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4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农
业生产潜力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1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 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4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性
2.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商品型
土地资源利用阶段、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生产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可承受性原则
4.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利
用系统。
第九章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 1.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
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2.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
组成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4.土地生态重建一般是指对那些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所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也就是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
5.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6.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7.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将土地退化划分为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土地资源的非农建设占用等七种类型
8.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9.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规划变量分析主要包括人口规模的分析预测粮食及其他基本农
产品的总需求量分析规划期耕地需求量预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建设用地对耕
地需求量的预测以及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坏各种农田对耕地的减少等预测分析等
等。
耕地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根据保护数控制目标逐级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对象进行划区定界工作。
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10.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步骤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编
制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并报国务院批准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时
应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指标和布局安排并逐级分解下去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以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资源调查区划为依据并与城市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划定的基
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人民政府设定保护标志予以公告由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档
案并报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由县级人民政府的上一级人民政
府组织验收。
第十章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1.土地开发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另一方面是指土
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2.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宜农荒地的开发、闲散地开发、农业低用率土地开发、沿海滩涂的
开发、城市新区的开发、城市土地的再开发。
3.土地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处理好建设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4.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勘测与调查、确定开发目标、可行性研究、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开发资金计划、选定开发方式。
※5.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6.土地复垦的意义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改善土地资源被破坏地区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减轻企业负担的有效措施.
7.决定土地复垦标准的因素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8.土地复垦标准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9.我国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复垦理论研究落后与复垦实践农业复垦研究不够复垦资金来源不足复垦责权利不明确复垦技术监督体系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