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 课程编码:Z301255
总学时/总学分:24/1.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土地资源学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土地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技术性等特点。
是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技能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国、内外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等相关知识;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组成要素等基本知识,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区域分析以及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保护与整治等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的基本知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技能。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1.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 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1.国外土地资源的发展及特点2.中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特点3.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理解土地、土壤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2学时)
第一节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特征分析:1.气候 2.地学 3.水文4.土壤5.生物第二节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1.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2.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3.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教学要求:理解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土地报酬递减律;重点掌握土地的区位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2学时)
第一节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概述:1.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第二节土地类型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1.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3.国外土地类型系统的简介 4.中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5.土地类型的命名第三节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1.土地类型的地带性规律 2.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3.土地类型的演替
第四节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1.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结构 2.土地利用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理解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了解国外土地类型系统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2学时)
第一节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土地资源质量调查 3.土地类型调查
第二节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及现代技术应用:1.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2.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 3.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理解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了解遥感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5学时)
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的概述:1.土地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2.土地评价的作用 3.土地评价的类型
第二节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1.准备阶段 2.中间过程 3.成果
第三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1.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分类方法2. 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比配方法3. 对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
第四节土地生产潜力评价:1. 美国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系统 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数学模型-MOSS模型
第五节土宜评价:1.土宜的概念2.土宜的评价
第六节土地经济评价 1.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 2.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 3.土地经济分级
第七节土地资源核算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宜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的具体含义和评价方法;理解土地评价的作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第六章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4学时)
第一节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概述:1.由来 2.影响因素 3.研究方法简介
第二节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1.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2.作物的光温(水)生产潜力 3.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
第三节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 2.人口承载潜力的区域分析
第四节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1.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2.耕地保护的内容 3.保护耕地的对策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农业生态区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和投入水平以及营养水平的确定;理解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和对策;了解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由来。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第七章持续土地利用(2学时)
第一节持续土地利用1.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和基本含义2.持续土地利用评价3.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在土地利用决策中的应用
第二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 1.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2.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持续土地利用的基本含义;理解持续土地利用思想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指导意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意义,土地利用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第八章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2学时)
第一节土地退化:1.土地退化的概念和类型 2.土地退化的防治
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1.基本农田保护的战略意义 2.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质量管理
第三节土地整理:1.土地整理的内涵2.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3.土地整理规划及其工作程序4.土地储备5.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第四节土地复垦1.土地复垦的概念和现状2.土地复垦的对象与标准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土地整理的内涵、土地复垦的概念;理解基本农田保护对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的意义,土地储备的作用;了解土地整理规划以及土地整理工作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九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2学时)
第一节区域开发的基本原理1.区域开发的概念和内容2.区域开发的原则3.区域开发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与区域开发布局模式
第二节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内容、形式和原则1.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涵义和内容2.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区域开发的关系3.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式4.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基本原则
第三节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1.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2.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3.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涵义、类型、开发的方式、基本原则、可行性研究;理解区域开发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第十章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状况(1学时)
第一节中国土地资源状况及其分析:1.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析 2.中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析
第三节世界土地资源现状分析:1.世界土地资源现状 2.世界土地资源问题分析 3.世界土地资源的共同对策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类型的特点;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现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三、参考教材
(一)使用教材
刘黎明主编的《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二)参考书
1王秋兵主编的《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 朱德举等主编《土地资源学教程》.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3 王万茂等.《土地资源管理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四、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外通过网络、报纸、课外阅读及时了解本课程所学习内容的发展状况;部分内容自学,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写出学习心得体会。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考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占15% ,课程论文15%、笔试70%。
大纲制定者:
大纲审定者:
制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