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合集下载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篇一: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成因分析:次生变化现象:岩石命名: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次生变化现象:成因分析:岩石命名:偏光倍偏光倍篇二: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沉积岩肉眼观察、镜下鉴定的方法和实验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岩最基本的、最简便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
实验名称:沉积岩石学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沉积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 掌握沉积岩石的分类方法和识别技巧。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石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仪器:
1. 显微镜
2. 岩石切片样品
实验步骤:
1. 检查实验仪器,确保显微镜正常工作。

2. 准备岩石切片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

3. 使用低倍镜观察岩石切片的整体特征,如颜色、纹理等。

4. 使用高倍镜观察岩石切片的细节特征,如晶粒大小、矿物组成等。

5. 根据观察结果,识别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6.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
1. 根据岩石切片的整体特征和细节特征,确定岩石类型为沉积岩。

2. 观察到岩石切片中存在颗粒、结构和化石等特征。

3. 分析岩石切片中的矿物组成和岩屑粒度,确定岩石的来源和沉积环境。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沉积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掌握了沉积岩石的分类方法和识别技巧,学习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石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实验样品为沉积岩,具有特定的颗粒、结构和化石等特征,矿物组成和岩屑粒度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岩石的来源和沉积环境。

通过实验的进行,我们深入了解了沉积岩石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为今后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实验报告_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实验报告_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篇一: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成因分析:次生变化现象:岩石命名: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次生变化现象:成因分析:岩石命名:偏光倍偏光倍篇二: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沉积岩肉眼观察、镜下鉴定的方法和实验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岩最基本的、最简便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沉积岩实验报告

沉积岩实验报告

沉积岩实验报告一、引言沉积岩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之一,形成于地质历史长河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沉积岩的形成机制和性质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为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模拟地质过程,探究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研究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主要的实验目标如下:1.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机制,如沉积作用、固结作用、压实作用等;2. 探究沉积岩中不同沉积物的沉积特点以及它们对岩石性质的影响;3. 研究不同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颗粒大小、孔隙度、水含量、化学成分等。

三、实验方法1. 沉积物样品收集:从不同地质地点收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包括砂、泥、火山灰等。

2. 沉积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模拟设备进行沉积实验,模拟沉积作用,并观察沉积物变化过程。

3. 粒度分析: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推测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4. 孔隙度测定:利用气体置换法或压汞法等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沉积岩的孔隙度。

5. 物化性质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仪器,对沉积岩样品进行物化性质测试,以了解其成分和结构特点。

四、实验结果1. 沉积物样品收集:我们分别从江河、湖泊、海洋、火山喷发地等地收集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

这些样品具有不同的颜色、质地和粒度特征。

2. 沉积实验:通过模拟设备模拟了沉积作用,并在实验中观察到了沉积物的颗粒沉积、堆积和固结的过程。

3. 粒度分析:经过粒度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中颗粒的大小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火山灰样品的颗粒更细。

4. 孔隙度测定:通过气体置换法,我们测定了不同沉积岩的孔隙度。

结果显示,孔隙度随着颗粒细化而增加,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孔隙度也有所不同。

5. 物化性质测试: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测试,我们了解了沉积岩的结构和成分特点,发现沉积岩中不同矿物质的含量和排列方式会影响岩石的性质。

沉积岩实验报告

沉积岩实验报告

沉积岩实验报告沉积岩实验报告引言: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形成于地壳表面的沉积过程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沉积过程,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实验一:沉积物的颗粒分选在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了不同粒径的砂子和泥浆,模拟了沉积物在水流中的运动过程。

首先,将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加入水槽中,然后通过调整水流速度,观察沉积物的分选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较大粒径的沉积物在水流中具有较高的沉积速度,往往首先沉积下来。

而较小粒径的沉积物则具有较低的沉积速度,往往会被水流带走,形成悬浮态。

这种分选现象是沉积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验二:沉积岩的成分分析在实验二中,我们采集了不同地点的沉积样本,并进行了成分分析。

通过对样本中的矿物和有机物进行鉴定和测量,我们可以了解沉积岩的成分组成及其来源。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地点的沉积样本具有不同的成分组成。

一些样本中富含石英和长石等矿物,表明它们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岩石风化和侵蚀。

而另一些样本中富含有机物和碳酸盐矿物,表明它们可能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遗骸。

实验三:沉积岩的岩性描述在实验三中,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沉积岩进行了岩性描述。

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结构和成分等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它们的沉积环境和形成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沉积岩的岩性特征与其形成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粗砂岩通常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和砂粒之间的孔隙,表明它们可能在河流或海滩等高能环境下形成。

而泥岩则具有细腻的质地和均匀的颜色,表明它们可能在湖泊或海洋等低能环境下形成。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沉积岩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沉积物的来源、水流的能量、气候条件等。

不同的沉积环境和过程会导致不同类型和特征的沉积岩的形成。

此外,沉积岩在地质学和石油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沉积岩的特性和分布,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预测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评估石油和天然气的潜力。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实验报告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实验报告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沉积岩石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学习的方式,掌握沉积岩石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沉积岩石学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原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器材•一组深棕色的样本(铁锌矿、云母片、碎屑岩);•酸性的硬石膏板;•放大镜。

实验原理和方法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构成、性质、组成和变质等方面的学科。

沉积岩主要由矿物、碎屑和生物遗骸等构成。

此次实验主要是通过观察样本的颜色、结构和形态等特征,来确定样本的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从而了解和掌握沉积岩石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实验方法如下:1.取出深棕色的样本,仔细观察样本的颜色、结构和形态等特征;2.将样本放在酸性的硬石膏板上,用放大镜观察样本中的矿物、碎屑和生物遗骸等;3.根据观察结果,记录样本的颜色、结构、形态、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

实验结果样本一:铁锌矿•颜色:黑色;•结构:粗糙,呈块状,有些呈铜锌矿晶体状;•形态:不规则的块状;•矿物组成:主要由铁锌矿构成;•碎屑组成:无;•生物遗骸:无。

样本二:云母片•颜色:棕色;•结构:片状,呈细粒状;•形态:长方形的片状;•矿物组成:主要由云母构成;•碎屑组成:无;•生物遗骸:无。

样本三:碎屑岩•颜色:深灰色;•结构:由大量的碎屑颗粒构成;•形态:颗粒状;•矿物组成: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构成;•碎屑组成:由于样本中有大量的碎屑颗粒,因此碎屑组成不易确定;•生物遗骸:无。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样本的颜色、结构和形态等特征,以及用放大镜观察样本中的矿物、碎屑和生物遗骸等,确定样本的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进而了解和掌握沉积岩石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样本的颜色、结构、形态、矿物组成、碎屑组成和生物遗骸等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沉积岩种类和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我加深了对沉积岩石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沉积岩实习实验报告

沉积岩实习实验报告

实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以及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的特征,深入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提高对沉积岩石学的基本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沉积岩是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根据沉积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的不同,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泥质岩、化学岩和生物岩等。

沉积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构造和结构上,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特征,可以判断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历史。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材料:沉积岩标本、显微镜、放大镜、地质锤、样本刀、刷子、酒精灯、滴定管等。

实验设备:实验室桌椅、实验台、显微镜、放大镜、地质锤、样本刀、刷子、酒精灯、滴定管等。

四、实验步骤1.观察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1)用放大镜观察沉积岩的表面特征,如层理、波痕、泥裂等。

(2)用地质锤敲击沉积岩,观察其质地和断裂特征。

(3)用样本刀切割沉积岩,观察其内部构造和层理。

(4)将沉积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等。

2.观察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的特征(1)用放大镜观察砾岩和角砾岩的表面特征,如颜色、粒度、分选性等。

(2)用地质锤敲击砾岩和角砾岩,观察其质地和断裂特征。

(3)用样本刀切割砾岩和角砾岩,观察其内部构造和碎屑成分。

(4)将砾岩和角砾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如碎屑颗粒的形状、大小、自形程度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1)沉积岩表面特征:观察到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层理间距均匀,波痕和泥裂较少。

(2)沉积岩质地和断裂特征:沉积岩质地较硬,敲击后发出清脆的声音,断裂面较平直。

(3)沉积岩内部构造:切割后观察到沉积岩内部具有明显的层理,层理间距均匀,无明显结核和槽模。

(4)微观结构:显微镜下观察到沉积岩微观结构复杂,晶体印模和槽模较少,主要以泥质结构为主。

2.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的特征(1)砾岩和角砾岩表面特征:观察到砾岩和角砾岩颜色较深,粒度不均匀,分选性较差。

沉积岩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成因分析:偏光倍次生变化现象:岩石命名: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偏光倍次生变化现象:成因分析:岩石命名:实验三碎屑岩—砂岩(4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典型的砂岩,学会砂岩手标本的鉴定及描述方法。

2.镜下观察砂岩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等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的变化;定名。

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新】

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新】

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新】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沉积岩的形成及其分类方法。

实验原理:
沉积岩即通过天然沉积形成的堆积岩石,是由多种化学及物理作用形成的岩石,其形成的步骤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球物理学的探究可以发现构造运动造成沉积环境的变化,影响沉积岩的成因。

2. 有机质质源的影响,即生物遗骸及植物机体等具有的有机质。

3. 物理(力学)作用对沉积岩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里主要强调通过水的流动造成的沉积。

4. 化学作用对沉积岩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包括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溶解性气体的作用。

5. 通过岩石圈的热力学作用对岩石物质形成与变化的时空关系的研究,可以知道沉积岩中存在的一些矿物物质。

沉积岩的分类方法:
岩石分类可以通过X射线及地球化学的分析传统方式进行,其中岩性分类根据岩石中不同物质的组成及结构而定。

1. 岩石成因分类:如生物组成、化学组成、物理组成及机械组成;
2. 岩石结构分类:如层理状结构、小体状结构及脉状结构等;
3. 岩石物性分类:如硬度、密度、磁性及电性等。

实验步骤:
1. 实验设备:显示显微镜、取样刀等。

2. 实验样品:沉积岩及其他岩石。

3. 实验流程:
(1) 安装显示显微镜等设备;
(2) 取一定量的沉积岩样品进行表面清洁;
(3) 通过定位刀划分岩样的不同部分;
(4) 通过显微镜等设备,观察不同部分岩石的特征。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的内容发现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的不同;不同生物环境,元素含量与其它物质的影响对其岩石的影响;不同岩石结构对于其牵引物的影响及特征等。

沉积岩石学 实验三砂岩薄片鉴定

沉积岩石学 实验三砂岩薄片鉴定
实验三:砂岩薄片的观察与描述
一、目的要求 1、认识常见砂岩镜下基本特征。 1、学会砂岩镜下观察与描述方法。 2、掌握砂岩的分类命名方法并对所描述岩石命名。 二、实验内容 1、镜下观察长石砂岩、海绿石砂岩、铁质石英砂岩、岩屑 砂岩薄片样品。 三、实验报告 四、实验报告内容及要求:
按照陆源碎屑岩的鉴定描述方法详细的鉴定描述 长石砂岩样品。
2. 成分及含量: 碎屑物质80%,填隙物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碎屑物质:
①石英碎屑:主要为单晶石英,无色,表面干 净,圆到极圆状。部分具不规则裂纹或有尘点状包裹 体,多数有明显的被状消光,有的见碎裂现象,含量 约90%,偶见脉石英 ,含量<1%。
②长石碎屑:无色,可见解理,多为微斜长石 和斜长石,偶见条纹长石,一般呈次圆状,有的长石 因高岭土化略带褐色或混浊不清,含量约 5%。
(3)鉴定名称:硅质海绿石石英中砂岩
(4)成因分析: ①母岩区性质:由于碎屑成分几乎全为单晶石英,结构成熟 度极高,故具多旋回性,母岩区岩石类型以碎屑岩(主要是砂岩) 为主,当时气候较湿热,风化较彻底。 ②大地构造状况:由于高成分成熟度和高结构成熟度,故当 时构造运动平缓,地形高差小。 ③分选、磨圆较好,反映搬运距离远。 ④鉴于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故推断介质性质为牵引流, 以推移载荷的形式搬运(以跳跃为主,少量滚动),有海绿石出 现,表明为海相,所以推断为滨浅海环境。 ⑤成岩作用:发生的成岩作用类型有:a.胶结作用:形成海 绿石和石英加大边;b.压实压溶作用:石英颗粒呈点接触及缝 合接触;c.交代作用:海绿石(包括褐铁矿化和粘土矿物化)交 代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及海绿石的褐铁矿化和粘土化。成岩 顺序是:海绿石形成→ 褐铁矿化、粘土化→自生加大→海绿石 等交代颗粒和石英加大→压溶作用。

沉积岩实训报告

沉积岩实训报告

一、摘要本次沉积岩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其在地质构造中的作用。

通过实训,我对沉积岩的识别、分类和成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了运用地质学原理进行野外观察和记录。

本文将对实训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实验分析及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二、引言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记录了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许多信息。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是地质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次实训,我们选取了某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岩的实地观察、实验分析,旨在提高我们对沉积岩的认识。

三、实训地点及时间实训地点:某地区实训时间:2022年X月X日至X月X日四、实训内容1. 实地观察(1)沉积岩的识别与分类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训地点的沉积岩进行了实地观察。

通过观察岩石的岩性、颜色、结构、构造等特征,对沉积岩进行了初步识别与分类。

(2)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分析通过对沉积岩的观察,我们分析了其形成环境,如湖泊、河流、海洋等。

2. 实验分析(1)沉积岩的化学成分分析我们对采集的沉积岩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以了解其化学组成。

(2)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分析通过对沉积岩样品的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其矿物成分。

3. 实训心得体会(1)提高了对沉积岩的认识通过本次实训,我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其在地质构造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掌握了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质学原理进行野外观察和记录,为今后的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实训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结论本次沉积岩实训,通过对实训地点的实地观察、实验分析,我们对沉积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训过程中,我们掌握了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实训报告目录1. 摘要2. 引言3. 实训地点及时间4. 实训内容4.1 实地观察4.2 实验分析5. 实训心得体会6. 结论(注:本报告仅为示例,实际报告内容需根据实训具体情况调整。

实验报告《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0932文档

实验报告《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0932文档

2020实验报告《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0932文档EDUCATION WORD实验报告《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_0932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中石油华东《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报告

中石油华东《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报告
2、细砂岩中的平行层理
岩石类型:细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平行层理
构造特征:由颜色变化显示的纹层平直且相互平行,厚度<1cm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Fr≥1较高能环境中沙质沉积物侧向加积而成。
3、楔状交错层理
岩石类型:细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交错层理
构造特征:主要由粒度和颜色变化显示的纹层平直,与层系界面斜交,层系界面平直,厚度呈楔形变化,相邻层系纹层倾向可不一致。
1.法律适用和劳动主体方面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主要以标准劳动关系为主,很多非标准劳动关系被排斥在基本法律调整的范围之外。此外,我国《劳动法》主要覆盖的是传统行业的劳动者,范围狭窄。非标准劳动关系就业人员中有些是在《劳动法》或者《劳动合同法》调整范围之内,如劳动者派遣关系中的劳动者等,但还有很多人被排斥在这两部法律的调整之外,如家政人员等。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调整的现状要求劳动主体适用范围必须扩大。
4.学会并掌握利用沉积构造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原理
实验要求:选择其中四种层理、两种层面构造和其它若干构造,观察标本,画出素描图,并分析其成因。具体内容如下:
1.岩石类型。
2.沉积构造类型。
3.构造形态、要素,并画出素描图。
4.分析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对流动成因的构造形态、要素,并画出素描图。
4.分析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对流动成因的构造要指出古水流方向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硅藻土中发育的水平层理
岩石类型:富含硅藻碎屑的粘土岩
沉积构造类型:水平层理
构造特征:由颜色不同的纹层平直且相互平行,厚度<1mm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低能静水环境中细粒沉积物垂向加积而成。
三、实验器材
标本:硅藻土中发育的水平层理

沉积岩实验报告

沉积岩实验报告

沉积岩实验报告沉积岩实验报告一、引言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由岩屑、有机质或溶解物质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而成。

对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学等领域来说,研究沉积岩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式,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的一些基本特性。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沉积岩样本:选取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如砂岩、页岩、泥岩等。

-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实验室烘箱等。

2. 实验方法:- 样本分析:首先对所选取的沉积岩样本进行外观观察,记录颜色、质地等特征。

然后使用显微镜对样本进行细致观察,研究其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

- 物理性质测试:使用电子天平对样本进行质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将样本放入实验室烘箱中进行烘干,然后再次测量质量,计算出样本的含水率。

- 化学性质测试:对样本进行酸碱性测试,观察其与酸碱溶液的反应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样本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进行观察和显微镜分析,我们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

例如,砂岩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颗粒之间常常有明显的间隙;而页岩和泥岩则富含黏土矿物颗粒,颗粒之间紧密堆积。

2. 物理性质测试:通过质量测量和烘干实验,我们得出了样本的含水率。

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的含水率存在较大差异。

砂岩的含水率较低,而页岩和泥岩的含水率较高。

这与它们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有关。

3. 化学性质测试:通过酸碱性测试,我们观察到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对酸碱溶液的反应不同。

砂岩对酸碱溶液的反应较弱,而页岩和泥岩则对酸碱溶液有较强的反应。

这是因为页岩和泥岩中含有较多的黏土矿物,而黏土矿物对酸碱溶液具有较强的吸附和交换能力。

四、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沉积岩的一些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同类型的沉积岩样本具有不同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点,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研究沉积岩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对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3常见沉积岩的鉴定

实验3常见沉积岩的鉴定

未来研究方向:根据实 验结果和经验总结,提 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和重点,为进一步的研 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验过程:通过观察、描述和分类常见沉积岩,了解沉积岩的形成和特征
实验结果:成功鉴定了三种常见沉积岩,掌握了其基本特征和形成环境
实验收获: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沉积岩形成过程和特征的认识,提高地质学素养和 实践能力
实验意义: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知识,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操作复杂, 需要进一步简化 流程。
实验结果受环境 因素影响较大, 需加强实验条件 控制。
实验数据分析和 处理不够精确, 需要提高数据处 理能力。
实验安全风险较 高,需要加强安 全措施。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沉积岩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沉积岩的形成与分布对于地质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沉积岩 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地层的形成环境和演化过程,为地质勘查提供依据。
实验原理:沉积 岩是由风化、侵 蚀、搬运等地质 作用形成的岩石, 其特征和形成过 程与周围环境密 切相关。
实验步骤:通过 观察不同沉积岩 的外观、结构、 矿物组成等特征, 了解其形成过程 和环境背景。
实验结果:通过 实验,掌握沉积 岩的基本特征和 形成过程,为后 续的地质学学习 而成,常见于河流、湖泊等沉积环境。 页岩:由粘土、粉砂等沉积物在压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石灰岩:主要由碳酸钙沉积而成,多见于海洋沉积环境,质地坚硬。 砾岩:由较大的碎屑颗粒胶结而成,通常在河流或山前地带形成。
《沉积岩石学》
《沉积岩实验指 导书》
《中国沉积岩图 册》
《沉积岩研究文 集》
颜色:观察沉积岩的颜色,通常呈现为灰色、黄色、红色等。
纹理:观察沉积岩的纹理,包括层理、粒度和分选性等特征。 结构:观察沉积岩的结构,包括颗粒大小、颗粒形状和颗粒排列等特 征。 矿物成分:观察沉积岩中的矿物成分,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篇一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成因分析次生变化现象岩石命名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次生变化现象成因分析岩石命名偏光倍偏光倍篇二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沉积岩肉眼观察、镜下鉴定的方法和实验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岩最基本的、最简便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有代表性的岩石手标本一定程度上是野外现象的缩影,肉眼观察可以了解岩石的宏观特征;光学显微镜下的薄片鉴定,可以细致地了解到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结构、显微构造、成岩作用及孔隙等方面的信息,基本可满足岩石的成因分析、储层评价等研究的需要。

因此,沉积岩的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学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验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实践过程,也是对理论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加深,也可弥补理论教学中的不足。

第一节沉积构造的观察描述方法和实验沉积构造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分析沉积岩形成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主要标志。

因此,沉积构造观察、描述是沉积岩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

一、流动成因构造的观察描述一层理的观察描述层理的观察、描述主要对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进行,其观察和描述的内容有层理的厚度和规模;层理的类型及其特征;斜层理的纹层和层系产状的测量;层理内部构造和构成方式的观察和描述。

1层理的基本术语层理是指沉积物岩由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的一种构造。

组成层理的要素有层系组、层系、纹层。

2层理的描述步骤和内容第一步仔细观察标本或露头剖面岩石,初步确定岩石类型,分清纹层、层系、层系组,确定层系界面和层的界面。

并对层理进行初期素描。

第二步仔细观察纹层细层。

描述纹层的形状、纹层与层系界面的关系以及同一层系内纹层间的关系,测量纹层的厚度、产状,确定组成纹层的成分等。

详细的观察内容见表一1。

第三步描述层系、层系组及其界面。

描述层系界面的形状、层系间的关系、层系内成分特征,测量层系的厚度、产状等。

详细的观察内容见表12。

对于斜层理,纹层与层系上界面的夹角称为倾角,与层系下界面的夹角称为安定角。

对于同一个纹层,一般安定角小于或等于倾角,因此可利用倾角和安定角的关系帮助判断岩层的顶底。

第四步确定层理类型,分析层理的成因。

根据纹层、层系等观察和描述,确定层理类型,并根据组成层理的层系厚度大小,确定层理的规模见表12。

结合纹层、层系的产状测量,分析层理形成的环境及其水动力条件。

对于能确定古水流方向的,需确定古水流方向。

若条件许可,最后还需对层理进行照相。

3层理观察、描述时应注意的问题1形态描述须进行三度空间观察。

观察时应注意平面上及平行流向的纵剖面和垂直流向的横剖面上的特征,只有三度空间综合观察才能正确判断层理的形态特征,同一类型层理在各剖面的表现各有异同,如槽状交错层理,只在横剖面上表现为槽形弯曲的特征,而在纵剖面上则似单向斜层理。

大部分斜层理在纵剖面上可见各种斜层理形态,而在横剖面上则呈现平行层理的形态。

因此要注意纵、横剖面的观察才能正确判断层理的类型。

2成分的观察。

需观察纹层内物质成分、结构特征和微韵律变化。

3定量测量。

对于斜层理,需测量并记录不同方向纹层的倾向和岩层的倾向。

测量结果可以通过箭头图解及玫瑰图解等方式进行资料处理。

对于曾发生构造变动的岩层,需进行岩层的倾向校正,才能确定古水流的方向。

这种校正通常采用吴氏网法。

二波痕的观祭描述波痕是常见的层面构造之一,是由于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由于介质的作用性质、作用强度及方向不同,波痕的大小和形态也不相同。

可利用波痕的形态特征、波浪的大小和波痕指数等来恢复波痕的形成条件。

1波痕的基本术语描述波痕的基本术语主要有波峰、波谷、波脊、波长、波高、迎流面、背流面、波痕指数、对称指数等。

2波痕观察描述的方法和内容1波痕要素或参数的测量主要测量波痕的波长、波高以及波痕的迎流面水平投影的长度1和背流面水平投影的长度2,并进行波痕指数和对称指数12的计算。

根据对称指数可将波痕分为对称波痕和不对称波痕。

若近似为1,称为对称波痕;大于1,称为不对称波痕。

研究不对称波痕时还需测量缓倾斜面迎流面和陡倾斜面背流面的倾向,以恢复古水流方向。

一般情况下,缓倾斜面倾向与水流方向相反,陡倾斜面倾向与水流方向一致。

在野外还须测量地层的产状,若岩层发生倾斜,则须恢复原始产状后测量,或测量岩层产状和缓倾斜面的现存产状,然后进行校正,校正方法可利用吴氏网法。

2波痕形态及内部构造的描述波痕形态常按波脊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主要包括波脊的连续性、是否分叉和延伸形态等。

如波脊的延伸形态可分为直线状、弯曲状、链状、舌状、菱形状、新月状等。

发育良好的波痕,是由一个或几迎堕纹层和多个前积纹层及一个或几个水平底积纹层组成。

前积纹层是波痕的主要组成部分,迎流纹层和底积纹层多未被保留。

前积纹层形态有直线形、切线和凹形,是波痕迁移形成的。

根据波痕内部构造与外部形态关系可分为形态协调的波痕和形态不协调的波痕。

形态协调的波痕波痕具有上述发育完好的内部构造,只有一组前积纹层而且在成因上有直接关系,其内部构造是由该波痕迁移形成的。

形态不协调的波痕具有复合构造的波痕,不具典型的内部构造,而且与外部形态不协调,不相适应反映在成因上与之无关;呈复合构造形态,是由多组前积纹层组成的。

3波痕的物质组成波痕的大小和形态与水深和流速有关,因此组成的物质粒度也不同,流速越小粒度越细。

粒度在波痕内部分布也不一致,流水波痕背部颗粒比谷中颗粒细;而风成波痕则相反背部颗粒较粗,而谷中颗粒较细。

因此,需描述组成波痕的物质成分、粒度、分布等。

4观察和测量波痕所指示的流向波脊是连续的,水和风的主要流向是垂直波脊方向的,不对称波痕的陡坡倾向指示主流方向。

波脊不连续的舌形波痕和菱形波痕的凸端和菱形尖端指示流向。

而新月形波痕凹向指示流向。

5波痕的成因分析在上述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还应综合分析和判断波痕的成因。

波痕按成因可分为流水波痕、浪成波痕、风成波痕、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

不同成因波痕的识别标志参见沉积学教材的有关内容。

三槽模的观察描述槽模是分布于砂岩底面上的一种印模,是由于水流的涡流对泥质物的表面侵蚀而形成许多凹坑,后被砂质充填而成,在上覆砂岩底面形成的一系列规则而不连续的突起。

注意观察、描述突起的对称性、形态、大小、延伸方向等。

利用槽模可判断古水流方向,槽模的延伸方向为水流方向,且浑圆状突起端迎着水流方向。

四沟模的观察描述沟模也是分布于砂岩底面的脊状印模。

注意观察、描述脊状印模的延伸长度、方向、脊的高度、分布状况等。

利用沟模也可判断古水流方向,沟模的脊延伸方向为水流方向。

槽模和沟模均分布于岩层的底面,且常共生,因此可利用它们判断地层的顶底。

五冲刷面的观察描述冲刷面是指在沉积物表面由于水流下蚀作用使下伏岩层形成凹凸不平的面。

注意观察冲刷面的起伏程度、界面上下沉积物特征等。

二、暴露成因构造的观察描述一雨痕和冰雹痕的观察描述注意观察雨痕的形态、大小、深浅。

雨滴垂直落下时,坑呈圆形;雨滴倾斜落下,坑稍呈椭圆形。

冰雹痕与雨痕相似,但比雨痕宽而深,形状不规则。

雨痕和冰雹痕常为上覆沉积物充填,上覆沉积物底面上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凸状印模。

二干裂的观察描述软泥状态的沉积物露出地表,由于干涸时收缩形成的裂缝使沉积物表面被分割成多边形块体。

因此,应注意观察裂缝的形态,包括剖面和平面形态。

裂缝剖面一般呈字形,裂块呈多边形,且裂块中央凹、四周微翘。

裂缝中常充填上覆沉积物。

可利用裂缝字形断面确定上下层面,因为裂缝尖端指向下层面,裂块凹面一般向上。

三、同生变形构造的观察描述同生变形构造主要包括包卷层理、重荷模、滑塌构造、砂球及球枕构造、砂火山、砂岩岩脉、碟状构造等。

重荷模是发育于岩层的底层面上圆丘状或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注意与槽模的区别,前者多不规则和无定向性。

注意观察瘤状突起的形态、大小、突起高度、分布状况等。

砂球及球枕构造是分布于泥质之中的砂质椭球体或枕状体。

注意观察砂球、球枕体的形态、大小,与砂岩层的关系以及围岩的特征等。

滑塌构造是沉积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和位移所产生的变形构造,可引起沉积物的形变、揉皱、断裂、角砾化、岩性的混杂等。

注意观察纹层产状、裂缝分布、岩性特征,以及与上、下岩层的关系、分布范围等。

四、化学成因构造的观察描述一晶体印痕、假晶以及冰晶印痕的观察描述此三种构造均与晶体有关,因此注意观察晶体的特征形态、表面特征、颜色等,确定矿物成分。

因为矿物可以指示形成环境,如石盐和石膏晶体或假晶存在说明沉积时盐度较高且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如果有黄铁矿存在,则说明当时是还原环境。

二结核的观察描述结核是岩石中自生矿物的集合体。

这种集合体在成分、结构、颜色等方面与围岩有显著差异。

结核观察、描述的内容有成分、结构、颜色、大小、分布,同时还要描述围岩的特征成分、结构、颜色等,以及结核与围岩中纹层之间的关系,以便判断结核的形成时间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和后生结核。

三缝合线构造的观察描述注意观察缝合线分布,是否切穿颗粒,与层面的关系,开启性和充填情况以及围岩特征等。

五、生物成因构造的观察描述生物成因的构造主要包括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和植物根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