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复习提纲(2010年11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楚文化?楚文化的性质和渊源?

楚文化,是周代发祥并兴盛于今日湖北、进而覆盖于东周南土半天下和传播于先秦海内外的区域文化。(《楚文化流变史》,蔡靖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引论》第1页。)楚文化,顾名思义,即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化;换言之,也就是先秦周代的楚国文化。性质:因先秦的楚国、楚地而得名,由生活于楚地的楚人创造的文化,属周代的区域文化,包括在华夏文化体系之中,是华夏文化的南支。渊源:楚文化的渊源要追索追溯楚人的源。楚文化的主源:羋姓楚王族带来的,属华夏文化系统。楚文化的次源:楚蛮之地的三苗后裔,即土著的原始居民。

2.楚文化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可把楚文化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

第一,滥觞期(西周初年—两周之间)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

第二,茁长期(春秋初年—春秋晚期)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在各个方面表现。

第三,鼎盛期(春秋晚期—战国晚期)此时,铜器生产登峰造极,铁器普遍推广,丝织刺绣兴旺发达,漆器木器应运而生,城市建设欣欣向荣,物质文化可算是达到了顶点。

第四,滞缓期(战国中晚期—前223年)278BC,秦将白起拔郢,楚国苦心经营的江汉基业丧失。

第五,转化期(前223年—汉武帝时期)秦汉之际为楚文化的转变期。楚文化的某些因子成为新的秦、汉文化的组成部分。至此,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楚文化覆盖的地域范围有多大(今天我国的行政区划)?

古代楚文化地跨今九省二市:湖北、湖南、安徽、重庆(东部)、陕西(东南部)、江西(大部)、江苏(大部)、山东(南部)、浙江(北部)、河南(南部)、上海(西部)。

4.楚文化有哪些构成要素(楚文化的六大支柱是什么)?

第一,青铜、铁器冶铸工艺。楚国青铜器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形制、纹饰、器类的组合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对周边地区其他诸侯国的青铜文化有着强烈的影响。楚国时期,在商、周的基础上,手工业有了突出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制造业(漆木器制造业、陶瓷制造业、丝织业等后面再讲),无论是数量,还是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处于当时的先进行列。

第二,丝织刺绣工艺。1982年发掘的湖北江陵马山1号战国中晚期楚墓,出土大量完整的丝织品,种类繁多,色彩斑斓,几乎包括东周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是东周丝织品的一次最集中的重要发现。刺绣纹样的构图讲究对称平衡,动静结合,色彩搭配适当。图

案的内容充满神话色彩,鲜明反映了楚文化浪漫主义的特色,对后世刺绣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三,髹漆工艺。先秦的漆器,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以楚漆器为最。先秦的平纻胎器、积竹胎器和釦器,已知的实物都是楚漆器。

第四,道家哲学。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在先秦各家学派中最富哲学内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广。道家哲学探讨了大本大源的哲学问题,拉开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序幕。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真正开始了思辨哲学的发展。

第五,庄骚文学。屈原的《离骚》仿《诗经》而别出一格,形成骚体;庄子的散文令人耳目一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六,美术与乐舞。这一时期的美术与乐舞,在吸纳中原的长处和优点后,经过借鉴和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5.楚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积极进取就是不满足于既得和既知,勇于向未知领域渗透,向未得领域开拓。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楚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革新鼎故是楚民族精神的又一方面。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二、楚文化在民族心理层面的特征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此外,楚人尚赤、尚东、尚左也与北方文化有所不同,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处,但中原文化偏重于礼法,楚文化偏重于情感,而且楚文化在念祖忠君爱国上比中原文化表现得要更为强烈深沉。

第三、楚文化的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漆器、木器及青铜器,丝织、刺绣及工艺品,郢都、宫殿及台榭建筑,帛画、壁画及屈骚庄文,编钟、琴弦及轻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

6.楚文化的总基调及其特点是什么?

楚文化的总基调是:清丽(清灵奇丽)。

楚文化的特色是:自由奔放,神奇浪漫,深闳阔大,汪洋恣肆,清雅秀丽,精彩绝艳。

7.楚文化的精神包括哪些内容?对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有什么现代价值?

第一,荜路蓝缕的开拓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勤劳、勇于进取、艰苦创业而闻名于世的民族。楚人的“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不畏艰辛、奋发创业的第一座丰碑。楚人立国之初,都城建在丹阳。此时的楚国,地僻民贫,势弱位卑。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终于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从小国到大国,开土拓疆,拓展文化区域。纵观楚国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第二,破格争先的进取精神。在楚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楚人敢于打破陈规,向自认为不合理的事物挑战。熊渠封儿子为王、熊通自称武王均属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之举,

别人不敢做,楚人做了;问周鼎大小轻重,各路诸侯想都不敢想,楚庄王不仅想了,而且做了。楚人是一个富有进取精神,大有作为的群体。

第三,兴邦昌国的爱国精神。楚人走过的历程是一个既不服周、也不服秦的历程,是一个生不服、死不屈的历程。楚受周封,理应为周天子服务,起初楚人还勉强应付,立足既稳后,楚人就开始"包茅之不贡"(贡品有二:苞茅,即青茅、茅草,是楚地的特产,也是周天子重要的祭事物品;桃弧荆矢,即用桃木作的弓和用枣木制作的箭),就敢于使"昭王南征而不服",到后来还有夺周鼎之意,使得周王室无可奈何。秦国强盛后,楚敢与之争斗,以致于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楚国虽然被秦国打败了,但民族魂魄依在,楚怀王虽昏但宁死不肯割地,屈原虽第二次流放自沉汨罗江而不苟且偷生。楚人精神不死,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楚人最终还是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人当时的爱国激情和为国捐躯的精神。

第四,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楚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楚国建国后,就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纲领:"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表现了开放融合的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生机。

第五,博采众长的会融精神。楚人善于博采众长,进行创新,收到标新立异,为我所用之效。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早在建国初期,楚人就发明了"楚式鬲",还得扬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而兼之,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井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在手工业方面,一是吸收中原的冶炼技术成为最大的青铜生产国,而且也是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加工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焊接技术上,还使用了操作困难的铜焊和技术复杂的合金焊。这一切都代表了先秦冶炼工艺的高峰,显示了楚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再如建筑业、丝织业,也是从齐、鲁引进工匠与技术的,但都青出于篮。如鲁襄公仿楚宫作成楚式宫殿,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丝织物,无论是组织结构、色泽与花纹都堪与今人媲美。

第六,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始于模仿,继为改造,终于别创。道家承《易》而有所新,《骚》仿《诗》而别具一格。又如获得了扬越人的冶炼红铜基地,并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青铜冶炼技

13.如何充分利用楚文化开发其潜在的现代旅游价值?(对历史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构建以长江三峡、汉江、清江和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为载体的“三江三山”旅游布局设想。建立“荆楚文化走廊”,形成宜昌、荆州、武汉三个发展极点,传统底色有三峡文化(或巴楚文化)———楚文化———汉派文化;现代特色则相应体现于水电文化———复合文化(兼容综合)———光谷文化。“荆楚文化走廊”将成为水文化与陆文化交融、传统性与现代性、开放性与新异性兼具的文化纽带,具有举世所瞩目的独特文化亮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