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复习提纲(2010年11月)

合集下载

2010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2010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导第一章:先秦时期第二、三节: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商周政权的更替和都城位置2.王位世袭制、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概念联系——西汉初年封国制:实施原因、结果、威胁中央集权的原因、解决措施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和畜牧业的主要成就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成就3.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第五节:一、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周王室衰落的标志、表现2.春秋诸侯战争的原因、目的、性质、影响、反映的本质问题3.齐桓公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尊王攘夷的口号实质、称霸标志及其主要理由4.晋楚争霸的大致经过、楚王问鼎的实质二、战国七雄1.形成的原因、地理分布2.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实质3.战国时齐魏交战中著名战役、秦赵长平之战的地位影响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主要原因、影响第六节: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开始与推广1.铁器出现的时间和铁农具开始使用的时间、意义2.牛耕:开始与推广时间、意义二、春秋战国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主要水利工程、地理位置注意掌握春秋战国水利事业的特点三、手工业的发展1.主要部门及其成就四、商业和城市1.商业兴盛的原因、当时商业的状况、时代特征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1.根本原因、主要过程注意历史上第一次开荒高潮及其原因六、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1.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的“初税亩”的实质2.战国时期变法的背景、主要变法、目的、性质3.商鞅变法的内容、作为彻底变法的依据、影响、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对商鞅的评价比较春秋与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七、综合分析:春秋战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最主要原因第七节:一、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特征、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二、老子的阶级属性、主要观点、辩证思想的社会根源三、孔子主要贡献、着重分析评价政治思想、注意与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联系四、百家争鸣1.所在时间、出现原因2.墨家的代表、主要观点、代表的阶级、影响很大的原因3.孟子的政治主张、唐代对其主张实施的体现4.荀子的主张、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联系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5.法家的主要代表、主要观点、战国时期为统治者采用的原因、“以法为本”来治国的本质五、文学主要成就注意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六、艺术1.绘画和音乐的成就七、科技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科技发展的成就八、综合分析: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第二章:秦汉时期第一节:一、秦朝统一1.秦统一的原因、统一时间、意义注意整理有关统一原因与意义的规律性认识,正确使用秦国与秦朝的概念2.掌握秦的疆域地图注意秦朝对南越和河套设郡的史实和地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含义、原因(经济根源、政治根源、理论来源)、核心、其中的两对基本矛盾、积极作用、不利影响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①中央主要机构及职能(与后代相似职能部门联系)②地方行政制度(与分封制的主要不同)③《秦律》的阶级本质④经济上的主要措施及其本质意图⑤文化上的措施、焚书坑儒的本质、影响(与后代相似措施联系)三、秦末农民战争1.原因、从中掌握秦朝的赋役规定、过程、意义、理解农民起义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2.秦朝的统治思想、评价第三节:一、“汉承秦制”的表现、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的表现二、刺史制度▲1.性质、开始时期、两汉的演变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1.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2.刘邦实行封国制的原因、结果、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3.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关键措施、“推恩令”的目的四、察举制1.制度性质、含义、内容2.两汉察举制的不同做法、及造成的不同结果五、编户齐民:性质、内容第五节:一、两汉时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及其分布二、两汉与匈奴的和战:1.匈奴族的发展、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将领及取胜原因、西汉初年和亲与汉元帝时和亲的比较2.东汉时匈奴的分裂、南匈奴与汉人杂居的实质、东汉出击北匈奴的将领三、张骞、班超通西域1.张骞通西域:目的(区分第一次、第二次)、第二次更顺利的原因、意义2.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职能、意义、注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3.班超经营西域:背景、意义、与张骞通西域不同之处四、两汉与西南夷百越关系的具体表现第六节: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征、两汉作为对外交流开辟阶段的原因二、与朝鲜、日本与越南交往的表现三、与安息大秦的友好往来四、“丝绸之路”(结合地图)路线、开辟条件、意义五、“海上丝绸之路”(结合地图)路线(起点、终点)、意义第七节:一、秦汉文化的特点、表现及其原因二、先进科技:1.天文、历法、地理成就2.数学成就3.医学成就及著名医学家4.造纸术发明和传播路线(结合地图)三、哲学与宗教1.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目的、实质、掌握汉代统治思想的演变2.王充及《论衡》:唯物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唯物主义思想家的综合3.佛教传入时间、道教兴起及当时的状况4.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特点四、史学:主要成就及代表五、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点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节:一、社会经济特点二、江南农业的开发原因、最主要原因、开发波及地区、概况(特别注意最发达地区、重要产粮区)影响、注意第二次开荒高潮出现的原因与表现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表现:研制的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牛耕法、积粪肥田)。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提纲

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朝代表-2070 -1600 -1046 -771 -475 -221 -206-202 8 25 220220 280 316 420589 618 907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知识网络】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合】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第一节 有关楚文化

第一节 有关楚文化
楚地音乐伴奏的楚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帝刘邦曰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 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梁启超《要集解题及其读法》
楚辞研究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 楚发源于昆仑山麓,东迁到达中原地区 • 楚人先到北楚丘,后到南楚丘,又西上 到周,鬻熊见周文王。 • 成王时,曾孙熊绎被封于江汉之间,姓 芈氏,居丹阳,遂建国。
《左传》中有关楚丘的记载: • 1、河南滑县东面,即北楚丘 • 2、山东曹县东南,称南楚丘
• 芈姓氏族最早与夏、商、周接触,因此受到夏 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的影响。 • 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信阳长台发现大批楚文 竹简
• 《招魂》中“些”字,据考证与苗族招魂曲 句末语气词发音相似;
• 楚官“莫敖”
• 苗族图腾“犬”(獒);楚图腾为羊
综上所述:
• “东来说”的楚文化界说,主要是为其浓厚的巫
祭特色寻找文化之源;
• “土著说”的楚文化界说,也是为了寻找其不同 于或者说是滞后于中原文化的社会形态的原因。 • 楚文化:不是单一的芈姓氏族的文化。应是西源 东流,并融合当地土著风俗文化形成的。
的,也只有昆仑山才当得起高阳氏的发祥之地。……所
以他的作品一提到西方就神往。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
三、土著说
• 楚文化源于土著文化。楚族源于长江、汉水地 区的土著民族。 楚文化是由江汉地区的土著文化发展而来 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了中原文化 的影响,但中原文化并未改变它的性质;楚文 化虽然包含着许多黄河流域文化因子,但他仍 然是‘楚文化’。这种情况正说明着南蛮民族 文化对楚文化的决定作用。 ——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

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

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

中华上下5000年楚汉相争提纲20

中华上下5000年楚汉相争提纲20

中华上下5000年楚汉相争提纲20摘要:一、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1.楚国的发展与壮大2.秦朝的灭亡与楚汉之争的起源3.楚汉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二、楚汉相争的主要战役1.巨鹿之战2.彭城之战3.胶泽之战4.鸿门宴5.垓下之战三、楚汉相争中的重要人物1.刘邦与项羽2.韩信与彭越3.张良与萧何四、楚汉相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1.西汉的建立与楚汉文化的传承2.楚汉之争对政治制度的启示3.楚汉之争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五、楚汉相争的历史意义1.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础2.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3.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正文:楚汉相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在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前202 年,持续了五年。

这场战争是在秦朝灭亡后,楚国和汉国之间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

楚国和汉国分别代表了战国时期楚文化和秦文化的代表,它们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对抗,更是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役。

其中最著名的是巨鹿之战,楚军在此战役中大败秦军,为楚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彭城之战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楚军在此战役中失利,导致楚国内部动荡。

胶泽之战是楚汉之争的决定性战役,楚军在此战役中大败汉军,刘邦被迫投降。

然而,在刘邦的谋士张良的策划下,楚军在鸿门宴上未能杀死刘邦,使得楚汉之争的胜负悬念延续到了垓下之战。

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汉军大败楚军,楚国灭亡,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楚汉相争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人物。

刘邦与项羽分别是楚汉之争的两位主角,他们分别代表了楚汉两种不同的政治势力。

韩信与彭越分别是楚汉双方的猛将,他们的军事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张良与萧何则是刘邦的两位重要谋士,他们为刘邦出谋划策,为楚汉之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楚汉相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础,楚汉之争对政治制度的启示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文化史会考复习提纲

文化史会考复习提纲

历史模块3文化史复习提纲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1.1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与孙膑。

3.1.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文化: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冲击,形成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1.3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1、孔子思想Ⅰ孔子思想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已复礼”,“正名”,恢复周朝时的等级名分制度C、“为政以德”: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任意刑杀。

②天道观(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因材施教”;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法;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Ⅱ孔子思想影响:①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仁”“德”“礼”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2、孟子思想①政治上,仁政思想②人性问题上,性善论。

③义利上,倡导重义轻利。

Ⅱ孟子思想的影响:①孟子的学说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②《孟子》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③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

3、荀子Ⅰ荀子思想①天道观上,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即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

2010.12.20,bear,复习提纲[1]

2010.12.20,bear,复习提纲[1]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先秦总绪论:【三古七段】一、先秦文学概论:1、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

2、早期诗歌的特点:诗乐舞合一。

3、先秦文学形态: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4、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年(2)西周时期(3)春秋战国①春秋②战国5、先秦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3)百家争鸣和战国文学。

二、上古文学(一)原始诗歌(二)神话:1、神话的概念。

2、中国神话的特色。

3、造成我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

4、我国神话的主要内容及分类。

5、中国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6、《山海经》和《淮南子》7、神话故事: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三、《诗经》(一)《诗经》的结集和流传1、采诗说、删诗说、献诗说,孔子与《诗经》的关系。

2、四家诗3、风雅颂(二)《诗经》的思想内容1、《诗经》内容的分类、现实主义精神。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1、《诗经》的艺术成就。

2、赋比兴(四)《诗经》的地位和影响(五)作品:《关雎》、《芣苢》、《氓》、《黍离》、《君子于役》、《将仲子》、《蒹葭》、《采薇》、《七月》、《生民》,前八首要求背诵并知道思想内容、重点字词,前九首要求知道艺术手法,《生民》可以视作周民族的史诗。

四、史传文学(一)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1、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

2、历史散文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过的几个时期。

3、先秦历史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4、甲骨卜辞5、殷商青铜器铭文6、《易》7、《尚书》记言8、《春秋》记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纲要。

(1)春秋笔法(二)《左传》1、作者2、流传春秋三传3、内容4、艺术手法(1)《左传》的文学成就。

5、影响6、作品:《重耳出亡始末》、《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三)《国语》《国语》成书及体制。

“春秋外传”1、作者2、流传3、内容4、艺术手法5、影响6、作品:《召公谏厉王弭谤》、《勾践灭吴》(四)《战国策》《战国策》成书及体制。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巴楚文化旅游区-4.2湖北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巴楚文化旅游区-4.2湖北
2.三峡水库 三峡工程坝址在宜昌三斗坪附近的中堡岛上,大坝全长2 335米,最大 坝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形成一个总库容量393亿立方米、总面积1 084平方千米的巨大人工湖,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3.清江画廊 清江画廊风景区位于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涵盖隔河岩水电站 大坝以上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水布垭镇盐池温泉及沿清江一线的 所有旅游景观及景区景点。重点打造了清江古城、倒影峡、仙人寨、武落钟 离山等景点。
二 主要旅游景区景点
(二) 赤壁旅游区
湖北有两个赤壁,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胜地。一是三国赤壁,在赤 壁市西北,长江南岸南屏山上,是三国时期周瑜打败曹操的地方,通 称“周郎赤壁”或“武赤壁”。当年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火光 冲天照亮江岸崖壁,由此得“赤壁”之名。临江赤壁山,有一米见方 的“赤壁”石刻字,相传是周瑜所书。苏东坡被贬黄州,到此误以为 是赤壁之战处,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 古》,使黄州赤壁名扬海内,因此人们称之为“东坡赤壁”或“文赤 壁”。现为赤壁公园,存有历代书法作品。
二 主要旅游景区景点
(三) 荆州旅游区
1.荆州古城遗址 荆州古城遗址即现在的荆州市,因地势 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的荆州古 城相传最早是由三国蜀将关羽所建。城墙大 规模重建于明代,墙高9米,为护城河环绕, 城墙蜿蜒起伏,巍峨耸立,素有“铁打的荆 州城”之说。现在的古城为清代重建。
2.楚纪南故城 楚纪南故城位于荆州城北5千米处,因在纪 山之南而得名。楚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 都城,历时400余年,是当时我国南方最大、最 繁华的都会。
(1)洪山紫菜苔
(2)孝感麻糖
四 旅游线路
(一)主要旅游线路 (1)奇异之旅:武汉—十堰—神农架—武当山。 (2)三峡之旅:武汉—宜昌—秭归。 (3)清江民俗之旅:恩施—侗族风情寨—恩施大 峡谷—恩施土司城—利川—腾龙洞—齐岳山。

楚国八百年中高一的知识点

楚国八百年中高一的知识点

楚国八百年中高一的知识点楚国八百年历史中高一的知识点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其悠久的历史延续了八百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楚国涌现出众多的知识点,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楚国的历史和文化,是建立对中国历史认识的基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楚国八百年中的高一的知识点。

1. 楚文化的起源和特点楚文化是楚国古代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楚人部落结合而成的初期。

与其他诸侯国相比,楚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包括强调音乐舞蹈、重视饮食文化、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等等。

2. 楚国的政治体制和统治者楚国在八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更迭和重新建国。

楚国的政治体制也有所变迁,从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到战国时期的世家统治,并最终被秦国所灭。

在这过程中,楚国先后出现了众多具有历史影响力的统治者,如楚庄王、楚昭王等。

3. 楚国与周边诸侯国的关系楚国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一环,与周边的其他诸侯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与齐国、鲁国、韩国等的联姻和战争,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一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关系,才能够全面认识楚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4. 楚国文学的发展与代表作楚国在文学方面的发展非常辉煌,其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

楚辞的出现,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离骚》更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高一学生需要重点关注楚国文学的发展,了解其中的经典作品,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5. 楚国的军事与兵器楚国在军事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军事思想的发展和兵器的制造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楚国将士的英勇和奋战精神,成为后世军人学习的对象。

了解楚国的军事与兵器,可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军事文化的传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知识点了解,高一学生可以初步建立起对楚国八百年历史的整体认识。

当然,楚国的历史还有更多的知识点值得深入学习和探究,希望同学们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段辉煌而悠久的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导论一、释“中国”1“中”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

“国”原指城邑。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2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1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1“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

“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2“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3“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5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6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

7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2经济土壤。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社会结构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题型:名词解释(30%)、填空(20%)、简述(20%)、论述(20%)一.文化结构的分类(P5)(名词解释)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文化的特征(P6)(名词填空)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

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

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楚文化发展历程考述

楚文化发展历程考述

楚文化发展历程考述张正明先生在近作《楚文化史》中,将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五期,即滥筋期、茁长期、鼎盛期、滞缓期、转化期。

本文对楚文化发展历程的考述,是按上列五期的顺序展开的。

一、楚文化的渊源江汉地区是楚文化生长的温床,却并非其主源所在。

新石器时代江汉地区的土著是三苗。

《战国策·魏策一》记:“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

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先后诞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似可以三苗的遗迹视之,却无由窥见它们与后来生长在江汉地区的楚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据《国语》和《史记》记载,楚人是祝融的后裔。

《左传·嘻公二十八年》记楚国的别封之君夔子不祀祝融和鬻熊,楚人以为数典忘祖,怒而灭之。

《国语·郑语》记祝融的后裔有八姓。

李学勤先生考证祝融八姓分布于中原,其说可从。

《国语·郑语》和《史记·楚世家》都说,祝融是高辛的火正。

火正,生为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

身为火神的祝融,同时又是雷神。

正因为如此,他还获得了与日神相近的地位。

楚人的先民不仅崇火,而且尊凤。

凤,曾作为童年时代楚人的图腾。

降至春秋、战国之世,在楚人的意识中,凤作为图腾的神圣光泽己渐消退,但所含的某种图腾象征意义尚未泯灭。

其实,凤也是祝融的化身。

《白虎通·五行篇》说,南方之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即凤。

不仅如此,连祝融部落集团所依附的高辛部落集团,也是尊凤的。

帝夋的“夋”字,就是鸟的象形。

在夏人与三苗干戈交加中,祝融部落集团把锋锷对准了三苗。

他们处于三苗与夏人之间,自然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媒介。

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与夏代大致相合,虽上承屈家岭文化,却含有龙山文化的因素,实为受夏文化影响的后期三苗文化。

长期以来,祝融部落集团一直挣扎在强邻的胁迫之中。

到了夏末和商代,分崩离析已成为他们无可挽回的既倒狂澜。

《国语·郑语》说:在祝融八姓中,“已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

第二讲:楚文化绪言

第二讲:楚文化绪言
第二讲:楚文化绪言
• • • • • • • • • 楚文化的性质 楚文化的发展 楚文化的渊源 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的特色 楚文化的成就 楚文化的地位 楚文化的影响 楚文化的研究
一、楚文化的性质
楚文化因楚人和楚国而得名,是周代楚国人创 造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南支。 张正明《楚文化史》:“从楚文化形成之时起, 华夏文化就分成了北南两支:北支为中原文化,雄
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
三峡而出的长江。这北南两支华夏文化是上古中国 灿烂文化的表率,而与时代大致相当的古希腊和古
罗马的文化遥相呼应。”
二、楚文化的渊源
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人的人文始祖是 炎帝,血亲先祖是祝融。 • 高阳为夏人尊崇,是炎帝的古称。《史记· 夏本纪》说,禹都阳城。“高阳”、 “炎帝”,都是太阳的化身。皇考,指有嘉功成德的远祖。《诗经· 周颂· 雍》 “假哉皇考”,皇考指周族太祖。“伯庸”,即祝融。“伯”、“祝”可同训 为“大”,义近而字通;“庸”、“融”同音,音同而字通。《淮南子· 天文 训》:“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战国中期以后,天下趋一统, 民族融一体,阴阳五行说流行,本为各族传说中的祖先被改组世系,“皆炎 黄之后也” 。 • 《史记· 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此说即汉人最终改组完成 的先祖世系。 • 《国语· 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 故命之祝融。”《史记· 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 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左传· 昭公十七年》:“郑,祝融之虚也。” 祝融部落初居中原腹地,依附华夏部落集团,酋长因长于天文、历数和巫术 而被帝舜任为司火之官,职掌观象授时、点火烧荒、守燎祭天,恪尽职守、 劳苦功高而得到“祝融”嘉号。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docx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docx

传统文化复习提纲1、朱熹是继孔子、孟子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博学之,审问Z,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为学之道”,要子孙后世严格遵守的“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2000多年前的汉画像石是中国版画的雏形,现存最早的中国版画,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V<金刚经 >> 卷首图。

3、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版画主要是木刻,少数铜板刻和套色漏印。

4、龚自珍,号定庵,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是朱熹的名言)诗词两首放言(节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5、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画VV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

观书有感己亥杂诗宋朱熹清龚自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浩荡离愁白口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 白居易的五言律诗一一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

”秋日宋程颠(hao)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7、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

”8、 琴诗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相互关联性的思索,说出了事物都不孤立的道理。

9、 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服饰形式采用上衣下裳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深衣”的新型连体服 饰。

我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两种基本形制 ---- 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10、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进行了以“胡服骑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11、 秦朝的龙袍是黑色的,汉朝的龙袍多为红色的,唐高祖为显示威严,下令臣民不得穿着黄 色的袍服。

最新-高中历史《楚文化知识汇编》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楚文化知识汇编》备课资料素材 精品

楚文化知识汇编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它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

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源于中原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

从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长期与华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

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

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

高考历史湖北知识点

高考历史湖北知识点

高考历史湖北知识点湖北作为中国的重要省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湖北的历史知识点也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关于湖北历史的知识点。

1. 楚文化的发展湖北作为楚国的发源地,楚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楚文化以“楚”为代表,主要包括楚文字、楚辞、楚剑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楚辞,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湖北的楚辞研究成果丰富,为我们了解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2. 楚国的兴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国家,曾经是中国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湖北地区是楚国的发源地和势力范围之一。

楚国的兴衰史是湖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时期,也有过衰落的阶段。

了解楚国的兴衰对于理解湖北历史的变迁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洪湖之战洪湖之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斗争。

该战役发生在1853年,是太平天国起义的一部分。

战役中,太平天国军队与清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最终太平天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洪湖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起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湖北作为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和重要战略地区,对于革命的推动和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湖北历史上的辛亥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成为了人们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也为我们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5. 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项史诗般的工程,也是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建设项目之一。

三峡工程的建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其对于水利工程、能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历史背景,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湖北历史的发展与楚文化、楚国的兴衰、洪湖之战、辛亥革命以及三峡工程等相关。

楚文化复习提纲(2010年11月)

楚文化复习提纲(2010年11月)

1.什么是楚文化?楚文化的性质和渊源?楚文化,是周代发祥并兴盛于今日湖北、进而覆盖于东周南土半天下和传播于先秦海内外的区域文化。

(《楚文化流变史》,蔡靖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引论》第1页。

)楚文化,顾名思义,即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化;换言之,也就是先秦周代的楚国文化。

性质:因先秦的楚国、楚地而得名,由生活于楚地的楚人创造的文化,属周代的区域文化,包括在华夏文化体系之中,是华夏文化的南支。

渊源:楚文化的渊源要追索追溯楚人的源。

楚文化的主源:羋姓楚王族带来的,属华夏文化系统。

楚文化的次源:楚蛮之地的三苗后裔,即土著的原始居民。

2.楚文化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可把楚文化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

第一,滥觞期(西周初年—两周之间)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

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

第二,茁长期(春秋初年—春秋晚期)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在各个方面表现。

第三,鼎盛期(春秋晚期—战国晚期)此时,铜器生产登峰造极,铁器普遍推广,丝织刺绣兴旺发达,漆器木器应运而生,城市建设欣欣向荣,物质文化可算是达到了顶点。

第四,滞缓期(战国中晚期—前223年)278BC,秦将白起拔郢,楚国苦心经营的江汉基业丧失。

第五,转化期(前223年—汉武帝时期)秦汉之际为楚文化的转变期。

楚文化的某些因子成为新的秦、汉文化的组成部分。

至此,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楚文化覆盖的地域范围有多大(今天我国的行政区划)?古代楚文化地跨今九省二市:湖北、湖南、安徽、重庆(东部)、陕西(东南部)、江西(大部)、江苏(大部)、山东(南部)、浙江(北部)、河南(南部)、上海(西部)。

4.楚文化有哪些构成要素(楚文化的六大支柱是什么)?第一,青铜、铁器冶铸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楚文化?楚文化的性质和渊源?楚文化,是周代发祥并兴盛于今日湖北、进而覆盖于东周南土半天下和传播于先秦海内外的区域文化。

(《楚文化流变史》,蔡靖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引论》第1页。

)楚文化,顾名思义,即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化;换言之,也就是先秦周代的楚国文化。

性质:因先秦的楚国、楚地而得名,由生活于楚地的楚人创造的文化,属周代的区域文化,包括在华夏文化体系之中,是华夏文化的南支。

渊源:楚文化的渊源要追索追溯楚人的源。

楚文化的主源:羋姓楚王族带来的,属华夏文化系统。

楚文化的次源:楚蛮之地的三苗后裔,即土著的原始居民。

2.楚文化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可把楚文化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

第一,滥觞期(西周初年—两周之间)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

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

第二,茁长期(春秋初年—春秋晚期)这个时期,楚文化开始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在各个方面表现。

第三,鼎盛期(春秋晚期—战国晚期)此时,铜器生产登峰造极,铁器普遍推广,丝织刺绣兴旺发达,漆器木器应运而生,城市建设欣欣向荣,物质文化可算是达到了顶点。

第四,滞缓期(战国中晚期—前223年)278BC,秦将白起拔郢,楚国苦心经营的江汉基业丧失。

第五,转化期(前223年—汉武帝时期)秦汉之际为楚文化的转变期。

楚文化的某些因子成为新的秦、汉文化的组成部分。

至此,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楚文化覆盖的地域范围有多大(今天我国的行政区划)?古代楚文化地跨今九省二市:湖北、湖南、安徽、重庆(东部)、陕西(东南部)、江西(大部)、江苏(大部)、山东(南部)、浙江(北部)、河南(南部)、上海(西部)。

4.楚文化有哪些构成要素(楚文化的六大支柱是什么)?第一,青铜、铁器冶铸工艺。

楚国青铜器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形制、纹饰、器类的组合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对周边地区其他诸侯国的青铜文化有着强烈的影响。

楚国时期,在商、周的基础上,手工业有了突出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制造业(漆木器制造业、陶瓷制造业、丝织业等后面再讲),无论是数量,还是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处于当时的先进行列。

第二,丝织刺绣工艺。

1982年发掘的湖北江陵马山1号战国中晚期楚墓,出土大量完整的丝织品,种类繁多,色彩斑斓,几乎包括东周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是东周丝织品的一次最集中的重要发现。

刺绣纹样的构图讲究对称平衡,动静结合,色彩搭配适当。

图案的内容充满神话色彩,鲜明反映了楚文化浪漫主义的特色,对后世刺绣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三,髹漆工艺。

先秦的漆器,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以楚漆器为最。

先秦的平纻胎器、积竹胎器和釦器,已知的实物都是楚漆器。

第四,道家哲学。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在先秦各家学派中最富哲学内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广。

道家哲学探讨了大本大源的哲学问题,拉开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序幕。

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真正开始了思辨哲学的发展。

第五,庄骚文学。

屈原的《离骚》仿《诗经》而别出一格,形成骚体;庄子的散文令人耳目一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六,美术与乐舞。

这一时期的美术与乐舞,在吸纳中原的长处和优点后,经过借鉴和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5.楚文化的特征是什么?第一、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

积极进取就是不满足于既得和既知,勇于向未知领域渗透,向未得领域开拓。

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

楚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

革新鼎故是楚民族精神的又一方面。

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二、楚文化在民族心理层面的特征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照。

此外,楚人尚赤、尚东、尚左也与北方文化有所不同,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处,但中原文化偏重于礼法,楚文化偏重于情感,而且楚文化在念祖忠君爱国上比中原文化表现得要更为强烈深沉。

第三、楚文化的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漆器、木器及青铜器,丝织、刺绣及工艺品,郢都、宫殿及台榭建筑,帛画、壁画及屈骚庄文,编钟、琴弦及轻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

6.楚文化的总基调及其特点是什么?楚文化的总基调是:清丽(清灵奇丽)。

楚文化的特色是:自由奔放,神奇浪漫,深闳阔大,汪洋恣肆,清雅秀丽,精彩绝艳。

7.楚文化的精神包括哪些内容?对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有什么现代价值?第一,荜路蓝缕的开拓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勤劳、勇于进取、艰苦创业而闻名于世的民族。

楚人的“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不畏艰辛、奋发创业的第一座丰碑。

楚人立国之初,都城建在丹阳。

此时的楚国,地僻民贫,势弱位卑。

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终于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

从小国到大国,开土拓疆,拓展文化区域。

纵观楚国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第二,破格争先的进取精神。

在楚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楚人敢于打破陈规,向自认为不合理的事物挑战。

熊渠封儿子为王、熊通自称武王均属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之举,别人不敢做,楚人做了;问周鼎大小轻重,各路诸侯想都不敢想,楚庄王不仅想了,而且做了。

楚人是一个富有进取精神,大有作为的群体。

第三,兴邦昌国的爱国精神。

楚人走过的历程是一个既不服周、也不服秦的历程,是一个生不服、死不屈的历程。

楚受周封,理应为周天子服务,起初楚人还勉强应付,立足既稳后,楚人就开始"包茅之不贡"(贡品有二:苞茅,即青茅、茅草,是楚地的特产,也是周天子重要的祭事物品;桃弧荆矢,即用桃木作的弓和用枣木制作的箭),就敢于使"昭王南征而不服",到后来还有夺周鼎之意,使得周王室无可奈何。

秦国强盛后,楚敢与之争斗,以致于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楚国虽然被秦国打败了,但民族魂魄依在,楚怀王虽昏但宁死不肯割地,屈原虽第二次流放自沉汨罗江而不苟且偷生。

楚人精神不死,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楚人最终还是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人当时的爱国激情和为国捐躯的精神。

第四,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

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

楚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

楚国建国后,就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纲领:"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表现了开放融合的思想。

在发展过程中,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生机。

第五,博采众长的会融精神。

楚人善于博采众长,进行创新,收到标新立异,为我所用之效。

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

早在建国初期,楚人就发明了"楚式鬲",还得扬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而兼之,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井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在手工业方面,一是吸收中原的冶炼技术成为最大的青铜生产国,而且也是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

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加工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焊接技术上,还使用了操作困难的铜焊和技术复杂的合金焊。

这一切都代表了先秦冶炼工艺的高峰,显示了楚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再如建筑业、丝织业,也是从齐、鲁引进工匠与技术的,但都青出于篮。

如鲁襄公仿楚宫作成楚式宫殿,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丝织物,无论是组织结构、色泽与花纹都堪与今人媲美。

第六,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

始于模仿,继为改造,终于别创。

道家承《易》而有所新,《骚》仿《诗》而别具一格。

又如获得了扬越人的冶炼红铜基地,并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青铜冶炼技13.如何充分利用楚文化开发其潜在的现代旅游价值?(对历史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构建以长江三峡、汉江、清江和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为载体的“三江三山”旅游布局设想。

建立“荆楚文化走廊”,形成宜昌、荆州、武汉三个发展极点,传统底色有三峡文化(或巴楚文化)———楚文化———汉派文化;现代特色则相应体现于水电文化———复合文化(兼容综合)———光谷文化。

“荆楚文化走廊”将成为水文化与陆文化交融、传统性与现代性、开放性与新异性兼具的文化纽带,具有举世所瞩目的独特文化亮色。

毛泽东同志指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们今天研究楚文化,并非单纯地陶醉于先人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中,而是旨在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探索人类前进的规律,推动当今时代的发展;旨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立足现实,不断开拓创新;旨在扬其所长,古为今用,服务两个文明建设。

研究楚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发展创新。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指导研究楚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楚文化的瑰宝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要坚决反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化。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批判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中国特色。

要着重突出对楚文化的整体性研究与发掘。

开发利用楚文化资源,必须形成合力。

要强化开发利用意识,真正把发掘、研究和利用楚文化当作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先进文化的具体措施;新闻舆论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楚文化的影响,充分展示楚文化的魅力;科研院所要组织广大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

在弘扬楚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载体建设:一是建好楚文化博物馆。

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充分反映楚魂、楚风、楚俗、楚韵,建设一流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博物馆。

二是创作生产与楚文化有关的戏剧产品,现在这方面的题材挖掘还不够。

三是组织力量多出楚文化的书画。

四是编写楚文化故事的小册子。

五是组织好影视的生产和制作。

六是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尤其要鼓励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多出精品,宣传、学习、研究楚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