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分类
一枝一叶总关情--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借景抒情手法
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借景抒情手法
一枝一叶总关情。
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但壮志难酬,只得将满腔忠烈之气化为豪放慷慨的词句。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来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
作品中作者深沉的情感不仅通过用典将其表现出来,更通过借景抒情手法隐晦地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了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悲痛的情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谈谈咏物诗的鉴赏
关键 词 : 物 诗 咏
不 明 。要 须 收 纵 联 密 , 事 合 题 。一 段 意 思 , 在 结 句 , 用 全 斯 唯 物 主 义 哲 学 告 诉 我 们 : 界 是 客 观 的 物 质 的 。 间 世 世 万 物琳 琅 满 目、 综 复 杂 而 又 各具 形 态 、 情 不 一 , 往 错 性 这
你 , 乳 交 融 , 不 可分 , 而 达到 “ 我一 境 ” 境 界 。 水 密 从 物 之
二 、 物 诗 之 “ ” 实 生 虚 , 实 相 生 咏 物 就 虚
中 国 的 建 筑 、 画 、 乐 等 艺 术 都 有 一 个 虚 与 实 的 问 绘 音 育 教 学 过 程 结 束 , 生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已 经 体 验 并 积 累 了非 学 常丰 富 的人 类 情感 , 着 认知 世 界 能 力 的不 断加 强 , 们 随 他 逐 渐 将 一 些 适 合 自 己 的 、 以 完 善 个 人 品 质 的 东 西 自觉 地 可 渗透 到 强 大 的心 理 意识 中 。经过 一 个 较 为 漫 长 的过 程之 后 , 化 言行 与心 理 意识 完全 统一 , 活性 格 已经 完成 , 外 生 展
往 就 成 为 诗 人 们 吟 咏 的 对 象 。 歌 是 文 学 的 精 华 , 内 容 诗 是 情 感 等 的 浓 缩 . 歌 鉴 赏 是 文 学 鉴 赏 的 一 部 分 , 对 诗 词 诗 是
为 。绝 妙 。” 于 咏 物 , 曾 提 出 最 重 要 的 一 点 要 求 : 物 对 他 体 写 貌 要 既 能 切 近 又 能 灵 动 超 逸 。 熙 云 又 云 :东 坡 《 龙 刘 “ 水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四首
《葡萄》鉴赏材料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 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 张署也被贬。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 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 共勉。
《赏牡丹》鉴赏资料
A 诗歌塑造了花王牡丹格调高雅,富有情调,雍容华 贵,国色天香的形象。 B 诗人将芍药,荷花拟人化,用芍药的妖艳儿缺少格 调,用荷花的洁净而寡情,反衬了牡丹的格调高雅, 富有情调;“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 位,“真国色”把牡丹比作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 更显出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末句“动京城”写 了人们对牡丹痴狂般的态度,亦烘托出牡丹华贵、美 丽的独特魅力。 C这首诗借赏牡丹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 宠。
《葡萄》 《小 松》 《赏牡丹》
《葡萄》鉴赏材料
a 诗歌描绘了一棵刚长出新的枝叶,还很柔弱, 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茎条是干枯的,在高架 上杂乱攀附,需要多加照顾才能结成成熟的果 实的葡萄的形象。 b “新茎”说明葡萄刚长出新的枝叶,还很柔弱; “未遍”“枯”说明葡萄未完全复苏;“支离” 指葡萄不规则的攀络状态;“倒复扶”“添竹” 说明葡萄仍需照顾援引,“马乳”比喻成熟的 葡萄,与“若欲”“莫辞”连用,说明葡萄需 要多加照顾援引才能长出成熟的果实。 C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 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类型
学习延伸
琴诗
苏轼
若言弦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作业
《名师金典》P39,2、5;
P40,1、3。
《小松》鉴赏资料
A 诗歌塑造了出身卑微,不受时人关注,但凭借 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性格默默成长, 终将长出凌云木的小松形象。 B “深草”“蓬蒿”点明小松的生长环境的卑微, “刺”字不但准确勾勒出小松的外形特点,而且 勾画出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 现实显示出小松强大的生命力;“出”显示了小 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是“刺”的必然 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不识”说明 时人对小松的忽略,目光短浅,不将小松看做栋 梁之才。 C诗人托物讽喻,借小松的形象和精神象征出身低 微的士人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批判时人以身 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抒情类诗词的鉴赏
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抒情类诗词的鉴赏
邓先超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写景抒情类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
了解写景抒情类诗词的基本规律和手法特点能够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邓先超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诗词中的“写景抒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J], 梁迎军
2.写景抒情类古诗词教学三妙招 [J], 薛颖
3.浅议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写景抒情诗 [J], 邢志强
4.读细、读厚、读深:提高写景抒情散文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J], 周康平
5.读细、读厚、读深:提高写景抒情散文鉴赏能力——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J], 周康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歌鉴赏..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 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
• 目标:
• 掌握写景的方法(角度)和答题方法 • 掌握写景抒情诗中描绘的意境及答题方法
写景方法六:正面侧面结合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山雨
•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侧面)
• 西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正面)
•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正面)
•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侧面)
•
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 生动形象地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同时, 诗人以“含”“立”“无语”等词语,赋予“万壑”“数峰”以人 的情感,使画面富有别样的美丽。
两种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早,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缭乱芳情最是君。 【注】缭乱:激发,撩动。 本诗写景生动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写景手法 进行赏析,请写出两种。
•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正面)
•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侧面)
•
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
还有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摘要】写景抒情类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
了解写景抒情类诗词的基本规律和手法特点能够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情景关系意象意境写景抒情类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
写景抒情类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特别是在近年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
一、景与情的关系诗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
在诗苑词圃里漫步,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情感抒发的方式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内容一眼便知。
间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助对人、事、景、物的描写或咏叹,含蓄委婉的传达出来。
间接抒情的诗歌,往往意蕴丰富,手法鲜明,便于设题,所以常作为高考命题素材。
中国古典诗词“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一般不直接言情,而是借助于外界的人、事、景、物来表达,其中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
王国维则概括点明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表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写景抒情类诗词景与情之间通常有四种关系:(一)以乐景写乐情。
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颇具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愉悦之情。
(二)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通过对柳州二月风雨过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凄凉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谪居生活的悲怨。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的《墨竹图》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的《墨竹图》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的《墨竹图》郑燮:《墨竹图》在中国美术史中,寄情笔墨、啸傲林泉的画家不在少数,然能够关心下层民众疾苦者却少之又少。
生活于清前期的郑燮则是与民众“心贴心”的画家。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救万民于水火,更是将这种对底层大众的同情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融于创作中,并在其擅长的“竹”这一表现题材中加以贴切的表达。
这里的《墨竹图》便是郑燮众多成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
此幅《墨竹图》为纸本水墨,纵162.5厘米,横47.3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面上,墨竹瘦劲挺拔,竹枝极细,却扶摇直上,一股凛然傲气充溢其中;竹叶的表现虚实相间,且充满动势。
可贵的是,竹的表现突破了画幅的限制,创造了一种笔断意贯的独特效果。
从笔墨语言的运用来看,画面中竹的笔法带有明显的书法韵味。
如竹叶不仅带有黄体瘦笔与苏字肥锋,而且呈隶书之撇捺态势;竹干则具圆润之篆意。
郑燮在南京博物院所藏《墨竹图》的自题中有这样的陈述:“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
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
此吾画之取法于书也。
”他曾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说过:“与可画竹,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
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
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
”郑燮对竹的独特表达也深受徐渭、高其佩二公的影响,诚如其所言:“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文长、且园才横而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
”相对于师法前人,郑燮更加注重从现实中获取灵感。
他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说:“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古诗一枝一叶总关情古诗注音版
古诗一枝一叶总关情古诗注音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常被认为是描写乡愁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感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的开篇即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以一枝花一片叶子为载体,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难看出,李颀通过这种细微之处的描写,将家乡的风景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接着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向化终须老。
红消香断有谁留?”再次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逝去,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句中的“红消香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花朵凋谢和芬芳消逝的场景,暗示了一切美好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逝去。
然后诗句“一点浩然清丽间,云山况是金戈铁马。
”通过对比家乡宁静清丽的风景和动荡战争的景象,突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情,让诗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也更加符合人们对乡愁的理解。
最后诗句“去留肝胆無他事,枝枝香刹总相宜。
”概括了整首诗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依恋。
尽管时光荏苒,一切都会改变,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永存不渝,这种眷恋之情也成为了这首诗的灵魂所在。
第二篇示例:古诗《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抒情绝唱。
该诗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诗人形象,借助一枝一叶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他对离乡思念的悲切之情。
以下是该古诗的注音版及相关赏析。
一枝一叶总关情yī zhī yī yè zǒng guān qíng最是一年春好事zuì shì yī nián chūn hǎo shì向来一笑向前生xiàng lái yī xiào xiàng qián shēng祗应随妾向天涯zhī yīng suí qiè xiàng tiān yá这首诗的标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表明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皮庆吉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7期摘要: 咏物诗在整个古诗领域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本文试图抓住咏物诗的相关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阐述,初步把握咏物诗的鉴赏方法与艺术特性,以获得理想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 咏物诗鉴赏托物言志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
世间万物琳琅满目、错综复杂而又各具形态、性情不一,这往往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内容情感等的浓缩,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一部分,是对诗词的感受分析评价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诗歌鉴赏须从字句理解、感情抒发、表演技法、意境创造等多方面入手,有时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各有侧重。
中国诗词中有大量的咏物诗,这类诗歌意蕴深邃,感情真挚,常常令读者叹为观止。
但如果要去鉴赏这些诗词,真正领会咏物诗词中的要旨,体会诗人用意及诗人情感,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尤爱咏物,花鸟鱼虫、琴棋书画、风雷雨电、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等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摩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情志。
一、咏物诗的高标:不即不离南宋遗民张炎在《词源》中论及“咏物”,曰:“诗难于咏物,词尤为难。
体稍认真,则滞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
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
绝妙。
”对于咏物,他曾提出最重要的一点要求:体物写貌要既能切近又能灵动超逸。
刘熙云又云:“东坡《水龙吟》起句‘似花还是飞花’。
此句可做全词凭句,盖不即不离也。
”“不即不离”就是对张炎的咏物要求的高度概括。
“即”便是“太似”。
“太似”者强调外之物形,无限接近逼真乱真的地步,但其要旨还得物有所托,要超然物外。
“离”便是“不似”,“不似”者,不仅外形的不似,而且神韵气质亦不似。
7一枝一叶总关情
• 4、环境烘托 • 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 来突显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 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以冰雪林来烘 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 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 总之,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 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 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 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12 天津卷 8分)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 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补充注释】注:①《效古》:也作《效古|五首》,这是第一 首。《粱书》记载:建平王景索欲谋反,“淹每从容谏….景 素不纳”,“景素与心腹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 五首以讽焉”。②戾戾;风声。③相寻:频仍。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 分析。
三、咏物抒怀诗的类型
• • • • •
(一)描摹情态类 (二)托物言志类 (三)咏物抒怀类 (四)以物喻人类 (五)托物言理类
四、咏物抒怀诗的常见情感 • (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 (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 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 (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 闲适等的生活。
•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一草一木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思想感情类题型解题策略
年提到的得体的语言交际、 语文活动 中提 出问题、 运用 语文知识探究问题进行概括强化为在综合 I 生 学习方面 特别强调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 。 而词语使用、 句子使用、 语病 、 标点等 四个考点被移至写作部分进行考查 , 并由 专人进行批改。 当然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总体遵循 省考试说明, 但又根据本地域的实际情况有所微调。
二、 技 法 指 导
1 . 区分 题材 。 推 断情感
明确诗歌的类型, 可 以宏观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古诗按题材可分为 : 山水 田园诗 、 边塞诗 、 托物言 志诗 、 怀古咏史诗 、 送别诗 、 闺怨诗等。
( 1 ) 山水 田园诗 ( 写景 诗 )
描写 自然 山水 、 田园风光 , 采 用情 景交 融 的表现 手
6 . 植根 生活 及地 域特 色熟 悉综 合性 学 习的题 型
引导学生整理每册书中的字词 ,重点放在学生易 写错读错 的字词和同音字 、 多音字 、 形似字上。 也可让 小组长 、 课代表汇总错得较多的 , 然后 印发成测试卷 , 当堂检测 , 逐个消灭易错字。
3 . 重新 熟悉 并梳理 现代 文应对 各 类课本 题型
一
草一木 皆生命 , 一枝 一叶总 关情
— —
诗歌 思想 感 情 类题 型 解题 策略
◆ 江 苏省 江都 中学 陈志娟
一
、
考 点 阐述
读, 分析情感态度异 同的。 因此 , 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 全方位分析作 品的思想 内容 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3 . 从
考 查形 式来 看 ,除北京 卷 和上海 卷有 客 观题 和主 观题
r—]
l 9 21 2 0 1 4 年第 5 期( 总第 2 9 1 期)
诗词中的“写景抒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喷薄而出, 这也是与西方诗歌 最大的不同之处。本 文简要分析 了中国诗词中的“ 写景抒情” , 使感情附着于景物, 景物浸染上 感情 , 景 生情 , 情 生景 , 情景交融, 浑然 无 隔。 关键词: 写景 抒 情 ; 寓情 于景 ; 情景 交 融 中图 分类 号 : G 6 3 2 . 4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1 2 — 0 1 0 9 — 0 2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 : 培养学生鉴赏 诗歌 的浓厚 兴趣 , 丰 富 自己 的感情 世 界 , 养 成健 康 高 尚 的审 美情趣 , 提高文学修养 。 中国是诗的国度。 余秋雨先生说 : 在 欧洲 , 作为古代经典最醒 目的标志, 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 塑 和一 座座 屹立 千 百年 的建 筑 。 在 中国历 史上 , 毁灭 性 的战 乱太 多 , 只有 一种 难 以烧毁 的经典 保 存完 好 , 那 就 是 古代 诗 文经 典 。 这些 诗文 是 蕴藏 在无 数 中 国人心 中的雕 塑和 建筑 , 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地诵读 , 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 长 廊” 。 中华 民族是爱诗的民族 , 一代又一代 中国人 , 就是通过
2 0 1 4年 3月 第 1 2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D UC ATI ON TE ACH I N G F ORU M
Ma r . 2 O1 4
N 0. 1 2
诗词 中的“ 写景抒情" —— 一枝一 叶总关情
梁迎军
一枝一叶总关情
• ②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 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 将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 悲壮宏浑,笔势豪放。高适、岑参、王昌龄、 李益、李颀。
• 由于唐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战争频繁, 统治者重武轻文,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 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 题材的作品,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 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 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边塞诗也就成了唐 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意 :诗人主观情感
意象
人
象 :诗中客观形象
物 景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 松:坚韧不拔、常青不朽。 •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有节、虚心。 梅:忠贞爱情或高洁品行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雪:绝尘脱俗、高洁傲岸 浮云:踪迹不定游子、比喻一切邪恶的势力。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 安不见使人愁” 秋风(西风):肃杀、悲愁 夕阳:衰败、残破 渔夫:象征隐者、明哲保身。
2、描写景物的技巧。 • 虚实结合(现实与想象、神话,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杜甫 • • • • • • • • • • • •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长安晚秋》 映衬、衬托(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暗对比(色彩明暗冷暖的搭配)等。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杜甫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长安晚秋》 。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思及作者全诗翻译赏析
“些⼩吾曹州县吏,⼀枝⼀叶总关情。
”的意思及作者全诗翻译赏析潍县署中画⽵呈年伯包⼤中丞括:郑燮·清衙斋卧听萧萧⽵,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吾曹州县史,⼀枝⼀叶总关情。
【注释】:潍县:今属⼭东省。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为同年,称同年的⽗辈为年伯。
包⼤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康熙四⼗五年(1706)进⼠:乾隆年间,曾任⼭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
衙斋:官衙中的书斋。
些⼩: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关⼼。
译⽂: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叶发出萧萧之声,⽴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的州县官吏,但是⽼百姓的⼀举⼀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背景:这⾸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年间出任⼭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郑板桥五⼗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
1743年,五⼗⼀岁,将⼏经修改,⾄是⽅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膏。
1744年,饶⽒⽣⼦。
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年,五⼗四岁,⾃范县调署潍县。
是年⼭东⼤饥,⼈相⾷。
潍县原本繁华⼤⾢,然⾃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兴⼯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赴⼯,籍⾢中⼤户开⼚煮粥轮⾷之。
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
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算。
潍县饥民出关觅⾷,板桥感叹系之作。
1748年⼤学⼠⾼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东放赈,板桥随之。
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纪其事。
为防⽔浸寇扰,捐资倡众⼤修潍县城墙。
1751年,海⽔溢,板桥⾄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商贩,改⾰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留积,亦⽆冤民”,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倡⽂事,发现⼈才,留下了许多佳话。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杨燕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9期摘要:“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中的景语往往浸染了作者的情感。
把握好诗歌的景物描写,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
有的诗歌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痕迹非常明显,易于把握。
而有些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隐晦,这就需要在阅读诗歌时调动多种方法,如关注诗歌意象的类别、抓住与意象相关的关键词、把握细节描写等,由景析情,从而准确深入地把握诗歌情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景语情语由景析情古人云:“诗言志”。
顾名思义,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宜于抒情。
但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并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曲折、隐晦地表达。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诗不过景、情二端”,这并不是说所有写景诗歌必然别有寄托,但恰恰表明景物描写正是诗歌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故而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很多诗歌的情感在景物描写中表现较为明显,而有些诗歌的情感表达极为含蓄,只是简单地对景物进行整体感知,采用一般的读诗方法去把握,是难以将诗歌读透的。
那么如何通过景物描写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读者更细致地去读去品味,笔者将通过实例剖析,将自己读这类诗歌摸索到的一些方法加以论述,以供方家批评。
袁行霈先生曾这样论述:“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
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艺的鉴赏。
文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文艺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
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诗歌鉴赏当然也不例外。
把握此类诗歌的景物形象,是由景析情的第一步。
正如那则脍炙人口的评论:“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则评论固然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豪放词与婉约词风格上的差异,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其他的启发,“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所选景物意象不同,营造了不同的意境,所抒发的情感也随之迥异。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山坡羊.骊山怀古》研讨课教案_8
一枝一叶总关情【教学目标】1.熟悉中考诗歌情感鉴赏的常见题型,熟悉古诗词常见思想感情的类型;2.掌握诗歌思想情感鉴赏的四种常见方法;3.熟练掌握诗歌情感鉴赏题答题基本步骤与规范答题。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诗歌情感鉴赏的方法和准确、规范、全面答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总是多情的,他们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之易逝,闻鹧鸪则生家国之愁恨;赏梅兰竹菊则觉坚贞凛然,观梧桐细雨则感凄楚悲凉。
他们在创作时往往缘情体物,诗也就成了诗人们感情的倾注或寄托。
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近年来中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主要方向,更是我们同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今天我们就利用这节课,从一枝一叶入手,去探一探诗歌这万古长青的大树情感的根须。
二、考题回顾——考什么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近四年的中考真题,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三、积累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忧国忧民的情怀;建功立业的渴望;怀才不遇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慨;昔盛今衰的感慨;悠然闲适的心态;闺中怨妇的思念;仕途失意的无奈;思亲思乡的情感;依依惜别的离情;孤寂悲凉的心境;羁旅漂泊的愁思;田园生活的向往;年华易逝的感伤……四、怎么考——真题再现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
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
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提问: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怎么分析——方法探究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
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咏竹诗赏析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咏竹诗赏析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咏竹诗赏析川雪清代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酷爱画竹、写竹。
他写的咏竹诗意境隽永,蕴含着很强的哲理性。
他晚年时画了一幅《竹石图》,图中一瘦石兀然而立,几竿修竹傍石而生,竹身清秀挺拔,竹叶疏密错落,全幅画虽不着色,却使人感到青翠的秀色和超然的风韵。
画家自己为这幅画题诗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诗的前两句以画竹四十年昼思夜想之像,通过想象,比喻在专注某一件事时,不仅要注重社会实践,还应不断地思考,用“思”指导实践,由实践不断丰富“思”之内容。
第三句是说要削尽冗繁,画出清瘦之竹。
“冗”和“繁”都是多的意思,“瘦竹”是诗人追求的理想之竹,诗人酷爱清瘦之竹,在他的咏竹诗中也是多次提到,这是诗人取削冗繁、留瘦竹之事像,比喻要实现心中所追求之事,应去除繁杂、多余之物,留其精髓之处,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四句说画竹达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生”本义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后有生的、未煮熟之意,与“熟”相对。
这里,以“生”“熟”之像,比喻做事由“生”到“熟”,达到熟练之时,还应设法创新,避免千篇一律,做到“熟”中有“生”的境界。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四十余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感慨良深。
“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诗人艺术生活的哲理总结,它表现出诗人不懈追求至美艺术的精神。
诗中“日写”、“夜思”阐明了写作要勤写多思的道理。
“削”“留”则启发我们写文章应删繁就简,使之脉络清晰。
“生”“熟”两词启示我们文章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才会成为好文章。
他曾对友人说,画竹要经历三个阶段,达到三种境界。
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有成竹”,三是“胸无成竹”,这也许是对他的创作理念的最好诠释。
诗人画竹写竹,把竹的生长作为自己生活处世的操守。
他在《竹》中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竹的物理属性,竹子一节又一节的生长着,一枝一叶随着时间的积累,积攒到千枝万叶,表面是写竹子的生长,其实不尽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诗歌分类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常见的题材如下。
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内容:此类诗作者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常见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城、历史遗迹等。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对比、借古讽今、衬托(正衬、反衬)、寓情于景、欲扬先抑等。
鉴赏方法:1.弄清触发情感的媒体,包括古迹、典故、历史人物等。
2.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3.体会写作意图,所写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作者的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体会感情,作者想借助这些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
苏轼《初夏》)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
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
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1、《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反映的是离别的愁苦之情。
2、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达思亲怀乡之情或抒发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或表现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简言之就是: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孤傲不群,珍爱友谊。
常见意象:月亮、孤雁、寒蝉、猿猴、落花、沙鸥、黄叶。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比拟铺垫、虚实相生、对比抑扬等。
鉴赏方法:1.鉴赏时要明确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勾勒诗歌意境。
3.掌握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
五、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生机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
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
代表作家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内容:1.表达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2.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表现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4.反映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及人民贫困的生活。
5.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远离尘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尚情怀,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幽寂高雅。
常见意象:山水、草木、花鸟、虫鱼、林木、庄稼、家禽、家畜等。
常用表现手法:融情于景、比喻、拟人、夸张、白描、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
鉴赏方法:1.抓意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绘图画,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析情感,领会景物传达的作者情感。
4.找特色,分析诗歌语言表现技巧。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也可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内容:作者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自己的情感。
在作者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
常见意象及表现的情感: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松,坚忍;梅,孤高;菊,坚强、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兴、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白描、烘托等。
鉴赏方法:1.读懂全诗。
2.品味寄托。
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内在品性,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作者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
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写作技巧从整体上来说多为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七、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等,这些诗多以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
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而见长。
1、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2、李益的《塞下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
内容:1.描摹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2.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3.赞颂边疆战士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战斗奉献精神。
4.描写将士的思乡念亲之情,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5.控诉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鼓角、征马、孤城、羌笛、雁、鹰、大漠、冰川、雪山等。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正侧描写、虚实描写、动静结合、情景相生、直抒胸臆、用典比兴、对比衬托、乐景哀情等。
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把握作者情感。
3.抓住边塞诗特有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八、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1、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2、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四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九、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内容:送别诗一般通过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