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定义与异常发生时的报告途径15
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
监测指标
以省(区、市)为单位,每年达到以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指标 要求: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在发现后48小时内报告率≥90%; ——需要调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在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率≥90%; ——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 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在调查后7日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率≥90%;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在调查后3日内报告率≥90%;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关键项目填写完整率达到100%;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率≥90%;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县覆盖率达到100%。
数据的审核与分析利用
国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反
应监测机构对于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群体性预 防接种活动,应当及时进行疑似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监测信息的分析报告。地方各级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于 全省(区、市)范围内或局部地区开展的群 体性预防接种或应急接种活动,应当及时进 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的分析报 告。
处置原则
(一)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
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依照《疫苗 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受 种者一次性补偿。 (二)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 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 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的有关规定处理。
处置原则
资料收集
一是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既往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史、既往健康状况 (如有无基础疾病等)、家族史、 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 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 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必要 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对 于死因不明需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 的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 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与处理
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和处 理AEFI,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预 防接种工作的信任度和参与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
02
应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 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病例对照研究
通过比较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的 人群和未出现异常反应的人群在 接种疫苗前的健康状况、生活习 惯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异常反应
的可能原因。
队列研究
对接种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了解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和持续时 间,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数据利用与决策支持
风险评估与预警
通过对异常反应数据的分析,评 估疫苗的风险和安全性,及时发 现潜在的安全问题,为相关部门
专业的处理团队
组建了一支由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 的处理团队,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专业评估和处 理,保障了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未来工作展望
加强宣传教育
完善监测体系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公众的宣传 教育,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和信任 度,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04
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果。
05
06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处理措施与程序
04
初步处理
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立 即停止接种疫苗,并对受种者进行初 步检查,了解其症状、体征等情况。
迅速报告给所在单位的领导、上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5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为防止预防接种事故发生,妥善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依据____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____机构:1、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置小组:组长:赵增辉成员:金红、杨玲、王艳丽、辛君2、职责:依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控制措施,及时____和妥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二、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1、晕厥:1.1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平卧、松开衣扣、注意保暖。
1.2轻者给予热开水或糖水、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
1.3观察生命体征。
神志、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
1.4皮____射1。
1000肾上腺素。
1.5以上处置后未见好转,立即送往就近的医院。
2、过敏性休克:2.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放松衣扣、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2立即皮____射1:1000肾上腺素,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重复注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等。
2.3速请医院急诊科会诊或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科救治。
3、____性癔症:3.1做好预防接种前宣传教育工作。
3.2及时疏散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正确疏导,消除恐慌心理,暗示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3.3做好思想教育与沟通工作,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
三、预防接种事故的处置原则:预防接种事故一般是由于疫苗的质量原因,或由于接种时的差错,或由于污染造成严重的个体或群体反应的事件。
接种事故的处置重在预防:加强接种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加强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安全接种制度,按照说明书和规程进行接种,正确掌握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接种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应积极诊治病人,如实地向中心领导与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保留与该事故中使用的有关物品、原始记录等证据,接受和配合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接受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文(四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文一、目的和背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及时监测和控制疫苗接种引起的异常反应,加强疫苗安全监测工作,我们特制定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工作,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疫苗接种的医疗机构、预防接种门诊等专业机构。
三、报告内容和要求1. 异常反应的定义:对于疫苗接种导致的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局部反应、全身反应、过敏反应、传染性疫苗相关疾病等,都需要及时进行报告。
2. 异常反应报告的时间:疫苗接种后,及时报告异常反应,以便能够准确记录和分析异常反应情况。
3. 异常反应报告的内容:报告应包括接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的情况、异常反应的症状和程度等。
4. 异常反应报告的途径:报告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进行,接收报告的单位应及时对接收到的报告进行核实、整理和分析。
5. 异常反应报告的保密性:接收到报告的单位应严格保护受影响者的隐私,未经相关人员同意,不得将报告内容泄露给任何无关部门和个人。
四、报告流程1. 异常反应的观察和记录:医疗机构在疫苗接种后应密切观察接种者的反应情况,并及时记录异常反应的症状和程度。
2. 异常反应的报告:接种者或其家属、医生等应尽快将异常反应情况报告给所在医疗机构或相关部门。
3. 报告的处理:医疗机构或相关部门接收到报告后,应及时核实报告内容,整理信息,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如有需要,还可以向上级部门汇报。
五、责任分工1. 医疗机构:负责观察和记录异常反应情况,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2. 相关部门:负责接收和处理异常反应报告,对异常反应进行核实、整理和分析,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六、监督和考核1. 上级部门对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异常反应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
2. 对于未按要求报告异常反应情况的单位,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七、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对于之前发生的异常反应情况,也适用本制度进行报告和处理。
异常情况报告制度范文(三篇)
异常情况报告制度范文目的:本制度旨在建立一个健全的异常情况报告制度,以确保及时、准确地记录和处理各类异常情况,保障组织的安全和正常运转。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组织内发生的各类异常情况。
定义:异常情况:指与正常工作过程不符的事务、事件或状况。
制度要求:1. 汇报责任:组织内的每位员工都有责任及时汇报发生的异常情况。
汇报人员应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完整。
2. 报告内容:异常情况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 异常情况的描述:清晰、准确地描述异常情况的性质、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
b) 异常情况对组织的影响:对组织运作的潜在、实际影响进行评估和说明。
c) 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对异常情况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尽量找出潜在的问题根源。
d) 解决措施:针对异常情况提出可行、具体的解决措施,并说明实施的难度和时间要求。
e) 负责人和跟进进度:指定一位负责人负责跟进异常情况的处理工作,并及时更新进展情况。
3. 报告流程:a) 异常情况的发现:发现异常情况的人员应立即通过适当的渠道报告给相关部门或负责人。
b) 异常情况的记录:相关部门或负责人应及时记录并审查汇报的异常情况,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c) 异常情况的处理:相关部门或负责人应根据异常情况的严重性和影响程度确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并指定负责人跟进处理工作。
d) 异常情况的回顾与总结:在异常情况得到解决后,相关部门或负责人应进行回顾和总结,梳理出教训和改进措施,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4. 报告的保密性:异常情况报告涉及到组织内部的敏感信息,应严格保密,限制访问范围,确保相关信息不泄漏。
5. 培训和宣贯:组织应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宣传和普及本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使员工充分了解和遵守该制度。
6. 监督和评估:上级部门或监管部门应定期对异常情况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提升。
7. 修订和完善:根据实际需要,本制度应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组织发展和运营的变化。
医院传染病异常信息应急处置制度(4篇)
医院传染病异常信息应急处置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保障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中的传染病异常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报告和处置,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和流行,保护医院职工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发生的所有传染病异常信息的收集、报告和处置工作。
三、术语定义1. 传染病异常信息:指医院内部或周边环境中发生的、与传染病相关的异常现象,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发热、疫情报告、疑似感染者等信息。
2. 应急处置:指发生传染病异常信息后,迅速启动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包括信息收集、报告、隔离措施等。
四、应急处置的程序1. 信息收集:医院内部各科室应当定期向院感科报告重点科室和临床病房的传染病异常信息,包括患者的体温、病情变化、病毒检测结果等。
2. 信息报告:若发现传染病异常信息,院感科应立即向医院领导报告,并协同相关科室进行初步调查和登记记录。
3. 应急隔离:针对涉及的病区、病房或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措施,包括单独隔离病区、单人单床隔离、采取个体防护措施等。
4. 传染病检测:对相关患者进行传染病的检测,包括体温测量、病毒检测、血液检查等,确保及时掌握病情。
5. 传染病诊断:根据检测结果及临床症状,由专业医生进行传染病的诊断,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6. 病情跟踪:对已经诊断为传染病的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记录和跟踪,包括病程记录、治疗效果、病情变化等信息。
7. 处置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和病情跟踪的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包括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8. 信息发布:及时向医院内部人员、患者及公众发布传染病异常信息的处理结果和防控措施。
五、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1. 院感科:负责传染病异常信息的收集、报告和初步调查工作。
2. 临床科室:负责向院感科及时报告传染病异常信息,并配合进行初步调查和隔离措施的实施。
3. 疾控中心:负责跟踪和诊断传染病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和康复计划。
4. 医院领导:负责决策应急处置的方案并组织全院相关人员的工作。
设备异常发现与诊断流程
设备异常发现与诊断流程设备异常发现与诊断流程是指为了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处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持生产效率,而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
该流程可以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缩短设备故障的响应时间,减轻设备维修和运维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的可靠性。
一、设备异常发现设备异常发现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或指标监测和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异常情况。
以下是设备异常发现的几种常用方法:1. 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收集设备的温度、振动、电压、电流等数据信息。
2. 巡检与观察: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观察设备运行中是否存在异常现象,如异常噪音、漏水、异味等。
3. 故障报警:安装故障报警系统,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以提醒运维人员进行处理。
4. 历史数据分析:对设备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异常模式和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况。
二、设备异常诊断设备异常诊断是指在设备发生异常情况后,对问题进行准确而迅速地定位和分析,找出设备故障的原因和本质根源。
以下是设备异常诊断的几个关键步骤:1. 收集信息:运维人员在接到异常报警后,首先要与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设备异常的具体表现和时间,以及在异常发生前是否有过维护保养等操作。
同时还应收集相关设备的技术文档、电路图等信息。
2. 观察与检查:通过观察设备异常的现象,如闪烁的指示灯、报警声音等,并对设备进行检查,如设备连接是否正常、电源是否稳定等。
3. 测试与测量:运维人员可以借助专业测试设备进行设备的功能测试和电气测量,以确认设备的性能和参数是否正常。
4. 数据分析:通过对设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找出异常现象的规律和可能的故障原因,如电路板损坏、传感器故障等。
5. 问题定位: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分析结果,定位设备故障的准确位置,缩小故障范围。
三、设备异常处理设备异常处理是指针对设备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对设备进行维修和处理,以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总装工厂异常工时分析报告
总装工厂异常工时分析报告从总装工厂6月正式自制生产以来,每个月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影响生产节奏正常继续进行的异常情况,导致生产线停线等待、过程挑选增加、不良品增多、被迫转产等,最终结果往往是当天排产无法按照计划工单完成、关闭,整体生产效率下降,员工士气受挫。
造成异常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内外两方面:(1)工厂内部因素,表现为:设备异常、物料确认不到位、人员布置不合理、计划性不强、物料退补不及时等。
(2)工厂外部因素,表现为:来料不良、缺料、来料检验不及时、备料不及时、退料品质确认不及时、成品检验不及时、设计不良、封样错误、生产时技术资料不全等。
为清晰了解总装工厂自制以来,异常情形对效率、品质、成本的影响因素,以为后期有针对性地改善提供方向,及实践具体的改善项目作决策参考,现提交此分析报告。
异常工时情况综述表一异常工时比例29%4%7%8%13%图一分析总装工厂各月份的异常工时比例都比较高,而且从8月份开始异常工时呈现逐月增长的趋势。
随着生产产量的提升,异常工时将会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
换句话说,减少异常工时也是提升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异常不良原因分析表二7月异常原因来料不良缺料其它——异常工时比例20% 77% 4% ——8月异常原因来料不良缺料机器故障——异常工时比例37% 45% 18% ——分析:各月份中,因为缺料停产的比例每个月都是最高的,且比例都超过了30%以上,其次为来料不良,这些异常都属于工厂外部原因造成。
缺前段工序的物料(如支架的电源线、绝缘纸、铝条等,吸顶灯的底盘、海绵条、箭头标贴等)会导致整条生产线停产,损失工时量较大。
线体异常工时分布表三吸顶灯2079 324.9 195 408.5 522.2 支架348 112.5 814 351.5 1334 吹塑536.5 5 4 30 52.5图二图三分析:从图二和图三可以看出,吸顶灯和支架的异常工时和比例都较高,平均异常工时比例占班组总工时的8%至9%左右,吹塑的异常工时相对比较平稳,但也在呈逐月上升的趋势。
【2021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方案】
【2021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方案】【2021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方案】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方案一、目的2 二、定义与分类2 三、报告4 四、调查与诊断7 五、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12 六、信息交流13 七、处置原则13 八、公众沟通和技术指导15 九、监督管理16 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方案一、目的(一)规范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 (二)调查核实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评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新冠疫苗接种的因果关系,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补偿提供支持; (三)发现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异常信号,为开展调查、评估和处置提供信息支持; (四)及时发现新冠疫苗接种差错; (五)支持公众交流与沟通,妥善处理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二、定义与分类(一)定义。
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的怀疑与疫苗接种有关的健康损害或者其他反应,包括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任何症状、体征、疾病、异常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能是新冠1/ 16疫苗或者接种操作所致,也可能与疫苗或者接种操作无因果关系。
(二)分类 1.按照严重程度,新冠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以下类型: (1)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常见的或者轻微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般不需要采取住院治疗等临床措施。
如发热和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以及全身不适、倦息、食欲不振、乏力或者轻微的皮疹等症状。
(2)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死亡、危及生命、需要住院治疗或者延长已在住院治疗的时间、持续的或者显著的人体伤残/失能、先天性异常或者出生缺陷(怀疑受种者母亲孕期接种疫苗所致),以及如不于预或者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情形。
一般需要采取住院治疗等措施,包括需要临床治疗的重度疾病。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关于下发《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通知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 版)实施细则》,结合《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本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 个等级: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分三个级别:(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 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 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 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 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类别1、信息传递与接受:1) 正确信息,传递与接受错误2)正确信息,信息传递与接受延迟3) 正确信息,信息传递与接受不准确4) 错误信息/或传递错误5)信息传递与接受其它错误形式2、治疗:1) 患者选择错误2) 部位选择错误3) 器材选择错误4)其它选择错误3、方法/技术:1) 遗忘,未治疗2) 中止3) 延期4)时间错误5)程序顺序错误6) 不必要的治疗7) 灭菌/消毒错误8) 体位错误9) 其它诊疗错误10)误吸11) 误咽12)其它4、药品调剂分发:1) 多给药2)少给药3) 重复发药4) 配伍禁忌5)发药时机错误6) 拿错处方7)其它8) 用药速度过快9)用药速度过慢10)其它用药速度错误11) 用法/途经错误12) 取药对象错误13)用药剂量错误14) 未核对药品15) 其它16) 调剂管理17)重量错误18) 规格错误19)包装错误20) 数量错误21) 违规调剂22)其它23) 与说明书不一致24发药时错误告知患者25)过期药品26) 血液制剂ABO不符合27)其它错误28)异物混入29) 细菌污染30)混合错误31) 包装破损32)其它33)装错药袋34)药袋破损35)药袋说明错误36)药袋无说明37)药品丢失38)其它调剂错误5、输血:1)输血前检验项目未执行2)未输入3) 血型错误4) 配型错误5)输错患者6) 放射线照射错误7) 记录错误8) 其它6、器械使用:1)设置错误2) 无电源3)条件设置错误4) 故障5) 修理状态6) 停止运行7) 操作失控8)漏电/触电9) 未接地10)未定期检修11) 未行剂量检测12) 违反操作规程13) 其它7、导管操作:1)静点滴漏/渗2)导管脱落3)导管断裂4)连接错误5) 未连接6) 错误速度7)三通方向错误8) 导管闭塞9) 导管内异物10)混入空气11) 其它8、医学技术检查:1) 检查人员无资质2)患者识别错误3)方法/技巧错误4)技术不熟练5)有禁忌症6)无质量控制(室间质评、室内质控)7) 使用“计量”检测不合格设备8) 标本采集时机错误9)标本采集储存错误10)采集标本破损11) 采集标本丢失12)采集标本不合格13)未抗凝14) 标识错误15) 部位识别错误16) 非医师检查申请单所要求的检查内容17) 试剂管理18) 分析仪器/准备19) 检查仪表/准备20) 图像编码错误21) 信息记录错误22) 记录信息丢失23) 计算机系统故障24) 结果传递错误25) 结果报告丢失26)结果未报告27) 造影剂过敏反应28) 患者病情意外变化29)无应急抢救药械30)需有医师随同监护而执行31)未执行“危急值”报告制32)其它9、基础护理:1) 摔倒2) 坠床3) 误吸4) 误咽5)误食6)其它7) 禁食/禁水医嘱不执行8) 行动限制医嘱不执行9)其它控制医嘱不执行10) 约束固定无医嘱11) 约束固定未告知12)约束固定后未做到观察病情13) 其它14)错误获取15)延迟16) 遗忘17)行动在先,未通告18)其它错误行动19)患者自带药品(忘服忘注射自带药品用完带药未告知医师其它)20) 患者自动出院21)患者自行留宿院外22) 未告知院方的其它行动10、营养与饮食:1)饮食类别错误2)未按医嘱用餐3)数量错误4)未按医嘱禁食5) 未按医嘱禁水6) 未按治疗饮食医嘱执行7)肠道内灌注给食错误8)其它11、物品运送:1) 延迟2) 遗忘3)丢失4) 破损5) 未按急需急送6) 品种规格错误7) 其它12、放射安全:1) 放射线泄漏2)放射性物品丢失3)未行防护4) 误照射5) 其它13、诊疗记录:1) 诊疗记录丢失2)应记录而未记录3)记录内容失实4) 涂改记录内容5)无资质人员书写记录6)其它14、知情同意:1)知情告知不准确2) 未行知情告知3)未告知先签字同意4)告知与书面记录不一致5)未行签字同意6) 其它15、设备设施:1) 停止运行2) 故障3)损坏4) 违规操作5)其它三、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 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 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异常情况上报制度
04
异常情况分类及处理措施
轻微异常情况
设备维护
监控系统设备出现轻微故障,不影响整体监 控功能,需进行日常维护。
数据波动
监控数据出现小幅波动,但仍在正常范围内,需加 强数据监测。
软件漏洞
监控系统软件存在小漏洞,不影响整体运行 ,需及时修补。
《安全生产法》
法规依据,规定了企业应当建立安全 监测监控系统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同 时要求及时报告和处理异常情况。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
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要求企 业建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施实时 监测和预警。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 例》
要求企业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制度 ,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异常情况,防止 事故扩大。
报告格式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异常情况报告应采用统 一格式,包括标题、正文、签名和日期等 。
VS
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应包括异常情况的具体描述、发 生时间、地点、可能的影响及已采取的措 施等。
上报时间及响应机制
上报时间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异常情况发生后,相关人员应在第一时间上报,原则上不得超过1小时。
响应机制
收到报告后,相关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对异常情况进行排查,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重大异常情况, 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安全。
02
上报流程
发现异常情况的途径和方式
监测数据异常
01
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或异常值时,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立即
触发报警。
系统故障
02
当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出现硬件故障、软件故障或网络故障时,
系统应立即触发报警。
人员报告
监测、监控异常上报制度模版
监测、监控异常上报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监测、监控异常上报工作,加强对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本单位范围内负责监测、监控工作的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第三条本制度内容包括监测、监控异常的定义、上报流程、处理流程、责任主体和日常维护。
第二章监测、监控异常的定义第四条监测、监控异常是指在正常的监测、监控过程中发现的与预期有所不同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参数超出预设范围或阈值;2. 设备故障或损坏;3. 数据异常,如数据丢失、数据错误等;4. 监测、监控过程中出现的其他异常情况。
第五条监测、监控异常的上报目的是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第三章监测、监控异常的上报流程第六条监测、监控异常的上报流程包括异常发现、异常记录、异常上报和异常确认四个环节。
第七条异常发现:监测、监控人员应当密切关注监测、监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当及时记录并做好相关准备。
第八条异常记录:监测、监控人员应当将异常情况详细记录,包括异常时间、异常描述、异常现象、异常影响等内容。
第九条异常上报:监测、监控人员应当将异常情况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责任人,上报方式可以通过书面报告、口头沟通、电子邮件等途径。
第十条异常确认: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责任人应当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确认,如确认是异常情况,则按照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如确认是误报情况,则予以撤销。
第四章监测、监控异常的处理流程第十一条监测、监控异常的处理流程包括异常接收、异常分析、异常处理和异常归档四个环节。
第十二条异常接收:上报异常情况的部门或责任人应当及时接收到异常信息,并分派责任人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异常分析:责任人应当对异常情况进行仔细分析,确定异常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第十四条异常处理:责任人按照处理方案进行异常情况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修复设备、恢复数据、调整参数等。
内部品质异常处理流程
内部品质异常处理流程文件编号:T-30-16-01发布日期: 2021-5-9 实施日期: 2021-5-301.0目的规范内部品质异常处理的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及异常发生时所应采取的措施,使异常迅速有效地控制和解决,防止再发生。
2.0范围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因人、机、物、法、环、测(以下简称5M1E)等因素产生的变异而导致的异常分析、处置皆适用之。
3.0职责3.1 质量部:A)负责发现及反馈异常,检查跟进生产线不良品的确认及处理方案的完成情况。
B)主导品质异常处理,跟踪改善问题点的关闭情况。
C)参与异常评审,分析及改善,落实分析改善对策的执行情况。
3.2生产部:A)发现及反馈异常,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B)参与制程异常的分析及改善,执行临时措施,执行纠正与预防措施;C)生产造成问题的分析、改善及回复改善报告;D)负责根据品质异常情况调整或协调生产出货计划。
F)主导生产造成不合格品的评审。
3.3 仓库:配合制程异常处理,对库存物料/成品进行隔离、标识动作,以及部门内部的过程改善所涉及到的长期改善和预防措施。
3.4技术部:A)负责主导跟进试产产品制程问题的分析、改善;B)量产过程中技术问题的分析改善,协助量产过程中的内部异常的分析改善。
3.5 销售部:A)负责就品质问题与客户沟通,调整出货计划;B)协同主导单位共同推进责任部门对于内部处理按时按质完成。
3.6采购部:A)物料品质问题处理及与供应商联络、沟通、物料调配;B)主导属供应商物料问题的分析及改善。
4.0定义:4.1批量:不合格品的数量大于等于10pcs。
4.2内部重大品质事故:不合格品的数量大于等于100pcs。
4.3缺陷等级:抽样检验中发现之不符合品质标准之瑕疵,称为缺陷,其等级有下列三种:A)一般缺陷 Major :指产品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质量特性偏离规定程度轻微,该类不合格一般不会影响产品的使用功能。
B)严重缺陷 Critical :指产品的使用功能完全丧失,或质量特性偏离规定程度严重,该类不合格会造成产品无法实现其使用功能。
异常管理手法ppt课件
二、异常情况的管理
•
2、异常处理的相关规格
•
(1)品质特性(结果)异常
•
作业标准、
•
检查规格、
•
合格品的样品
•
(2)管理项目(原因)异常
•
作业方法——作业标准
人
•
设备保养——商务的检查基准
•
材料、零件——检查规格
机 料
4M
•
作业者——资格制度的基准
法
•
3、减少现场异常现象的方法
•
提高领导者与主管单位管理过程的热心、努力
切实的应急、恒久处理,而且,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
这也是自己公司的一笔很大的(知识、智慧和财富),这对
全体成员都是非常的有用,在此基础上,整个公司的实力也
会得到相对的提高,同时,要注意把一项大的计划分成相应
的中型,小型计划,使它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开展、实
施。改革或大的改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在工作中踏踏
•
(3)实施创造气氛的方案
•
A、彻底贯彻推进方针 为非作歹更把方针(目标、实
施策略)完善地向全体从业人员进行传达,必须在这方面投注
主力,确保传达的成功。从设定改善目标到制作实施计划(方
案)等各个方面,就应当尽可能让第一线的领导者加入。
二、异常情况的管理
•
B、召开实施大会、收集标语、海报 同时,还要注意多开
(5)维持活动的实 施(活动评价及途径 修正)
(6)教育的实施
①发职务系统为中心,再成立相应的委员会、项目 组、QC组(质量控制)中以补充,推动组织(方 案)的编制 ②准备条件(人才、资金) ①彻底贯彻推进方针 ②召开实施在会等活动
①实施事前防止对策(事前管理) ②实施发现异常情况时的处理对策(应及处理) ③实施再发防止对策(恒久处理) ①向类似工厂、作业等处横向展开 ②彻底实行标准化 ③实施上层诊断,上司诊断 ④制定发表成果的机会 ①实施系统性的教育(实施固定有技术、管理技术、知识、 技术、OJT、OFF、JT等综合性的教育 ②在工厂要让全体职员意识到全体从业员既是老师的同时又
异常病例报告与处理制度
异常病例报告与处理制度1. 前言为了保证医院病例的质量和安全性,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显现的异常病例,提高医疗质量和满意度,特订立本规章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以及支持部门。
3. 定义•异常病例:指在诊疗过程中显现严重不良事件、医疗事故、医疗过错、并发症等情况的病例。
•异常病例报告:指医院工作人员对发生的异常病例进行认真记录和提交的报告。
•异常病例处理:指医院对异常病例进行分析、评估、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和改进的过程。
4. 报告流程4.1 异常病例发现与报告4.1.1 医护人员职责•医护人员应严格依照医疗操作规范进行工作,提高自身操作技能,减少操作风险。
•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异常病例,应立刻停止操作、保护好患者,确保患者安全,同时做好认真记录。
•医护人员应及时向所在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汇报,并向病例管理部门提交异常病例报告。
4.1.2 科室主任或负责人职责•科室主任或负责人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意识。
•科室主任或负责人在接到异常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向病例管理部门进行汇报,并搭配开展后续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4.2 异常病例报告审核和评估4.2.1 病例管理部门职责•病例管理部门对收到的异常病例报告进行审核和评估。
•对于涉及严重不良事件、医疗事故的异常病例,病例管理部门应立刻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通知医务部、质控部等相关部门。
4.2.2 异常病例报告审核和评估标准•异常病例报告应包含:患者基本情况、诊断和治疗过程、异常发生的认真描述、异常病例的影响和后果等内容。
•异常病例报告应详实、准确、客观,不得隐瞒任何事实或信息。
•异常病例报告应与患者的医疗记录相符合,确保真实性和完整性。
4.3 异常病例调查与处理4.3.1 调查组组建和职责•医院应依据异常病例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成立相应的调查组。
•调查组由相关科室和部门的专业人员构成,包含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质控专员、病例管理专员等。
食品质量异常处理流程
食品质量异常处理流程在食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食品质量异常的情况。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维护公共安全,食品质量异常需要得到及时处理。
本文将介绍食品质量异常处理的流程及常见的处理方法。
一、食品质量异常的定义和分类在开始介绍食品质量异常处理流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食品质量异常以及常见的分类方式。
1. 食品质量异常的定义食品质量异常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出现的与预期质量不符的情况。
这包括但不限于食品污染、添加非法添加物、储存不当等问题。
2. 食品质量异常的分类根据食品质量异常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食品安全问题:例如食品中检出有害物质、细菌或病原体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的情况。
- 食品质量问题:例如食品口感异常、气味异常等,可能对消费者体验产生影响的情况。
- 食品标签问题:例如食品标签中的虚假宣传、误导性信息等,可能误导消费者或违反相关法规的情况。
二、食品质量异常处理流程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食品质量异常,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1. 接收异常报告首先,食品生产或销售企业需要确立一个食品质量异常报告渠道,以便及时接收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内部监控、消费者投诉、检测机构报告等途径获取异常报告。
2. 信息核实和收集接收到食品质量异常报告后,企业应立即进行信息核实和收集。
这包括获取食品批号、生产日期、销售地点等相关信息,并尽可能收集与异常情况相关的证据,以便后续的处理和调查。
3. 风险评估和分类在核实和收集异常信息后,企业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分类。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将异常情况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等级,以确定后续处理的优先级。
4. 制定处理方案根据异常情况的分类和风险评估结果,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处理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召回措施:如果食品质量异常涉及到批量生产或销售,企业应考虑采取召回措施,及时回收相关产品。
- 处理措施:根据不同的异常情况,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例如销毁、修复、更换等,以防止食品异常进一步波及或危害消费者健康。
异常专案分析报告范文
异常专案分析报告范文1.引言1.1 概述概述:异常专案分析报告范文旨在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展现并总结相关领域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报告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异常专案,并围绕其背景、分析、结果呈现,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过程。
通过本报告,读者可以了解到相关领域的实际案例处理经验,掌握分析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分析案例能力,促进专案处理水平的提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进行介绍。
下面是文章结构部分的一个范例:文章结构:本报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会对异常专案分析报告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介绍本报告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首先将介绍异常专案的背景情况,包括相关案件的基本信息和发展过程。
然后对异常专案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案件的起因、影响因素、相关人员和事件的分析等内容。
最后将呈现分析结果,对案件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报告的观点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将全面展现异常专案的分析过程和结果,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对异常专案进行深入分析,从专案背景、分析过程到结果呈现,进行全面的讨论和解析。
通过对该专案的分析,旨在找出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以及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同时,本报告也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促进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和阐述,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使其在类似情况下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
2.正文2.1 专案背景专案背景本报告所分析的专案涉及一起异常事件,该事件发生在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对当地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事发时的背景是……(在这部分,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相关人员等进行简要描述,给读者提供了解事件发生背景的必要信息)2.2 专案分析专案分析部分专案分析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通过对专案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该异常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并为后续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控状态:文件编号: Q/CX WI 15-2010
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文件
异常定义与异常发生时的
报告途径
版次:A/0
编制:
审核:
批准:
分发号:
2010-09-25 发布 2010-10-01 实施
1异常的定义
1.1有关产品的异常
1.1.1观察工件,觉得和平常有区别时:颜色、光泽、锈、油污、形状、变形、扭曲、毛刺、
凹坑、裂纹、水印、剩有黑皮。
1.1.2拿着工件,觉得和平常有区别时:滑、硬、软、粗涩、粘湿。
1.1.3转动工件,觉得和平常有区别时:重、轻、阻挂、触到、滑落。
1.1.4装上工件,觉得和平常有区别时:紧、松、触、阻挂、浮动、下沉、旋转。
1.2有关管理的异常
1.2.1生产计划达不到,生产紧张时:工序未完;保留品和不合格品混入;未修正品混入。
1.2.2前道工序发生加工迟到现象,频繁进行准备交换工作时:保留品和不合格品混入,未
检查品的流出,加工条件异常。
1.2.3开工点检项目有异常时:条件设定值的变化,润滑油、水、压缩空气的泄漏,动力供
给不足。
1.2.4不能按操作标准进行操作时:操作标准内容不合适,工件装不上。
1.2.5工序流动的增加异常大时:未加工品的混入,其他品种的混入。
1.3有关设备/工模具/检具的异常
1.3.1在异常状态下的不安定操作时:臭味、热、异常声音、光、烟、振动。
1.3.2机械、工装、模具、检具有异常时:磨损、接触、匹配、松弛、误动作、异常发生的警报。
1.3.3安全装置不动时:异常停止或发生自动保护。
1.3.4不能按操作标准表的条件进行设定时:电流、电压的上升、下降,压缩空气、油压的上升、下降。
1.4有关检查的异常
1.4.1不合格品连续发生时:2个连续不合格品或2个连续返修品。
1.4.2重大不合格事项发生时:裂纹、水印、收缩、材料不合格、熔接不合格,漏压,硬度不合格。
发生了超过规格值,管理值的偏差。
2异常发生时的汇报途径
2.1异常发现责任环节当事者是异常发生的第一报告人。
2.2当事者或发现者→班组长→相关业务主管→部长
2.3发现者认为问题特别重大或经反映但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可直接向部长级以上(包括制造副总或总经理)管理者汇报。
2.4发现者拿着有问题的东西汇报。
2.5保管该物品(场所暂定)。
2.6主管向有关部门指示,联系(汇报)。
3记录
3.1异常发生及其处理情况,由业务主管负责记录。
3.2记录内容包括:异常发生的时间及内容、异常报告的时间及报告人、处理异常的时间、办法、人员。
3.3按周由部门管理者对各环节异常的发生情况、处理情况进行集中检查评估。
4 相关文件
产品的监视与测量程序
产品制造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作业操作规程
检验作业指导书
5 相关记录
异常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