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产业化

合集下载

磁共振成像设备项目投资计划与经济效益分析

磁共振成像设备项目投资计划与经济效益分析

磁共振成像设备项目投资计划与经济效益分析一、背景分析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区域合作更加广泛、深入。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将激发持续发展动力,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省内看,海南区位、气候、资源独特,后发优势明显,重点领域改革将释放出更多红利,“互联网+”、新型城镇化等新的增长动力将拓展更大发展新空间。

区域社会治理能力和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专业型、领军型高端人才不足;保持和提升综合环境质量难度加大。

因此,当前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攻坚克难,补齐短板,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磁共振成像系统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分辨率高、多方向扫描、多参数成像、兼具解剖与信息成像功能以及无电离辐射等优点,是目前有效的临床大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之一。

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由磁体、床、控制台、射频放大器、梯度放大器、谱仪、RF接收线圈、通话装置、冷却系统等部分组成组成。

其中磁体是MRI设备的主要构成部分,决定着MRI设备的图像质量和工作效率,可以分为永磁型、常导型和超导型。

2017年全球磁共振成像系统市场规模为43.8亿美元。

在国内市场中,2011-2017年磁共振成像系统市场保有量从4381台增长到8289台。

随着磁共振成像系统装机量的增加,我国每百万人口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拥有量由2011年的3.3台增加到2017年的6.3台,人均拥有量逐年提高。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北京大学医院增设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放射治疗专业的批复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北京大学医院增设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放射治疗专业的批复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北京大学医院增设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放射治疗专业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卫生局
•【公布日期】2009.02.16
•【字号】京卫医字[2009]25号
•【施行日期】2009.02.1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
正文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北京大学医院增设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放射治疗专业的批复
(京卫医字〔2009〕25号)
北京大学医院:
你院《关于增加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放射治疗专业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同意你院增设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

目前不同意你院增设放射治疗专业。

请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此复。

二○○九年二月十六日。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发展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发展

核磁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发展摘要:核磁共振是能够深入到物质内部而不破坏被测量对象的一种分析物质构造的现代技术,它通过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能量变化来获得关于原子核的信息,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因而在科研和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核磁共振在化学化工、生物化学、医药等方面的应用,并指出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一个异常广阔的谱学研究领域.关键词:核磁共振:NMR谱仪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波谱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科学。

核磁共振是根据有磁的原子核,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引起能级分裂,若有相应的射频磁场作用时,在核能级之间将引起共振跃迁,从而得到化学结构信息的一门新技术。

最早于1946年由哈佛大学的伯塞尔(E. M. Purcell)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F. Bloch)等人用实验所证实川。

两人111此共同分享了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⑵。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提供分子的化学结构和分子动力学的信息,已成为分子结构解析以及物质理化性质表征的常规技术手段⑶,在物理、化学、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化学中更是常规分析不可少的手段。

从70年代开始,在磁共振频谱学和讣算机断层技术等基础上,乂发展起一项崭新的医学诊断技术,即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并在医学临床上获得巨大成功。

本文主要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化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1•核磁共振原理泡利(W.Pauli)在1924年首先提出原子核具有磁矩,并认为核磁矩与其本身的自旋运动相联系,用此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国。

核磁矩卩与核自旋角动量L之间的关系为:e 厂⑴式中是质子质量,e为单位电荷,g称为朗德因子(Landefactor),对于不同的核它有不同的值,它反映核内部自旋和磁矩的实验关系。

实验工作中,常常用磁旋LL(Magnetogyric-ratio)y这个物理量表示核磁矩与核自旋的关系,其定义为:A = Y L(2)Y随核的结构不同而不同,对于氢核,即质子,核磁矩比电子的自旋磁矩小得多,一般要小三个数量级。

中国脑成像联盟首批临床科研型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采集标准介绍

中国脑成像联盟首批临床科研型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采集标准介绍

二、标准化参数的比较与测试
• 信噪比与成像线圈 • 多中心数据一致性验证-任务态fMRI • 多中心参数验证
信噪比与成像线圈
• 不同成像线圈比较 • BOLD图像信噪比 • DTI图像信噪比
不同成像线圈比较
MR 750
Prisma
BOLD图像信噪比
Noise
信 噪 比 测 量 示 意 图
Noise
123 - 155 mm 136.96± 5.03 mm
磁共振多模态标准化扫描参数
• T1(3D)扫描参数 • BOLD扫描参数 • DTI扫描参数 • 场图(field map)扫描参数 • T2(3D)扫描参数
T1(3D)高分辨率结构像
T1(3D)扫描参数
Scanner Sequence FOV (mm2) SliceThickness (mm) Gap (mm) SliceNum. TR (ms) TE (ms)
TR (ms) TE (ms) Phase partial Fourier Matrix PhaseDir. iPAT/Aset b0 Num. b (s/mm2) b Num. BandWidth VoxelSize (mm3)
Coil TA
Prisma
8000 64 6/8
2/24 10 64 2030 Hz/px 64CH/20CH 10m18s
Coil Scans
TA
Prisma
MR 750
2368 Hz/px 250 KHz
64CH/20CH 8CH/32CH
8m6s
8m
Ingenia
Trio Tim
224 × 224
3.5
0.7
33
Interleaved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硕士导师信息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硕士导师信息
李斗
副教授
通信网中的资源管理,业务流模型,信道纠错编码
1
曾参加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评估,基于通用小卫星平台的高中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以及国家863计划卫星移动通信方案和设计等项目。研究兴趣包括卫星与地面无线通信中的资源管理,通信网中的业务流模型,以及信息论与编码理论。承担本科生“电子线路实验”和“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教学任务。目前指导研究生5人。
62765830
wmwang@
陈景标
62756853
jbchen@
王建民
62762772
jmwang@
周小计
62755834
xjzhou@
李正斌
62754815
lizhb@
副教授
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
光电子技术与
生物医学光学
2
主要从事物理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激光生物技术(激光光镊、激光微束、激光微区光谱)、核磁共振成像以及与新型原子钟相关的原子物理研究。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国防863等科研项目。
王为民
博士
副教授
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
3-5
从事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在医疗和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特别是在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工业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开发、核磁共振技术的可视化石油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王志军
62757494
wangzj@
高繁民
62763330-3
gaofm@
毛新宇
62763330-3
maoxy@
张云峰
62754253
yfzhang@
杨延军
62752140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铁基超导摘得国家大奖2014年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忠贤院士等人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获颁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超导被认为是21世纪材料领域最重要的课题,在这个领域已有10人获得5次诺贝尔奖。

基于超导原理的磁悬浮铁路已经为中国人所熟悉,医院使用的磁共振成像仪器(MRI)中的磁体也基本上都是由超导材料制成的。

超导现象一般要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才会出现,找到转变温度在40K以上的材料已经十分难得。

《科学》杂志对此评论称,“中国如洪流般不断涌现的研究结果标志着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国。

”没想到的是,这一奖项随后在科学界引发质疑。

有科学家称,日本科学家Hosono在200 8年就在高压状态获得43K的临界温度,中国科学家常压下的稀土元素替换做法和加高压起到的是类似效果,因此算不得原创。

2014年底,这一争论已经逐渐平息,而获奖成员之一的陈仙辉教授又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OHFeSe。

首颗“量子卫星”关键部件研制完成有了量子通信,CIA再也别想监听你啦。

光量子电话网的“一次一密”提供了绝对安全:两人通话期间,密码机每分每秒都在产生密码,一旦通话结束,这串密码就会立即失效,下一次通话绝对不会重复使用。

中国已经建成了试验性的量子通信城域网,可用于金融机构的隐匿通信等工程,也可用于对电网、煤气管网、自来水网等重要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监视和通信保障。

今年末,由中国科学家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卫星有望先于欧美在2016年左右发射,在轨设计寿命为2年。

到2030年,中国有望建立首个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曾评论:“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

”量子通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意念控制瘫痪肢体因中风导致偏瘫的董阿姨只通过“想”,就能“指挥”自己原本无法动作的肢体“听话”地完成相应动作,以后甚至能站起来行走、拿东西,直至慢慢康复。

关于对医用核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检测的探讨

关于对医用核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检测的探讨

关于对医用核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检测的探讨
郭洪涛;张莹
【期刊名称】《中国测试》
【年(卷),期】2005(031)004
【摘要】通过这篇学术文章,对全国各地技术机构正在进行的检测核磁共振成像(MRI)系统中如何正确操作、正确处理数据及客观评价起到积极的作用.所采用的方法是北美放射物理学会(AAPM)和美国国家电气生产厂家标准(NEMA)推荐的方法.从近几年来对北京地区新安装的、使用中几十台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采用AAPM建议书和NEMA标准所规定的方法对中国开展核磁共振成像(MRI)系统中图像的检测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对我们今后正在制定国家级<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检测规范>是非常有益的.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郭洪涛;张莹
【作者单位】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相关文献】
1.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检测方法 [J], 李杰
2.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J], 林惠娜
3.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
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J], 林惠娜
4.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肛周感染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J], 刘有云;方靖;孙小君;李作瑞;祁生平;刘嘉;刘香春
5.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肛周感染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J], 刘有云;方靖;孙小君;李作瑞;祁生平;刘嘉;刘香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意义及安全规范化操作

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意义及安全规范化操作

2020年第6期$像技术医学$像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意义及安全规范化操作徐宗胜(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2206)扌%要: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成像在神经外科的精准应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在医学领域,对人类疾病的认识更加精准,磁共振的出现,是医学界的一大奇迹,进而在神经外科手术的需求中,大胆设想,诞生了术中MR,极大地解决了外科医生在手术时的盲点)丰富了外科医生的手术助手%磁共振无放射性,软组织分辨率高,对于神经系统成像效果佳;并可提供横冠矢等任意平面的影像,在术前,利用磁共振多参数、多序列对病灶的评估,在术中,借助于导航工作站可以随时更新导航,指导手术的进行,术后复查对脑功能的影响程度及恢复情况"资料与方法:总结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从2017年2月开业以来,使用磁共振复合手术室完成近600例手术,其中包括胶质瘤207台,脑血管畸形197台,垂体瘤97台,立体定向活检80台,随机选取用磁共振复合手术室20台胶质瘤手术和常规手术室手术胶质瘤20台对比切除率"结果:根据以上数据结果显示,使用术中磁共振手术切除率高于常规手术切除率,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应用广泛(3-5),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安全规范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D0I:10.3969/j.issn.1001-0270.2020.06.17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Safe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 of Intraoperative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XU Zong-she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Peking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Hospital,Beijing102206,China)Abstract:Objective:We explore the accurate application of 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neurosurge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crossing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people have a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diseases in the medical field.The appearanc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a great miracle discovery in the medical field.Hence,in the demand of neurosurgery,the bold assumption was made and the intraoperative MR was born,which greatly solvedthe blind spots of surgeons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enriched the surgical assistants of surgeons.MRIis non-radioactive,with high soft tissue resolution,and has good imaging effects on the nervous system. Images in any plane such as transverse coronal vector can be provided.Preoperatively,multi-parameters and multi-sequences of magnetic resonanc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lesions.During the operation,the navigation can be updated at any time with the help of the navigation workstation to guide the operation.The degree of impact and recovery of postoperative reexamination on brain function is also provided.Methods Since the opening of peking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hospital in february2017,nearly600cases have been completed using mri compound operating rooms,including 207gliomas,197cerebrovascular malformations,and80stereotactic biopsies for97pituitary tumors.收稿日期:2020-11-03医学彩像彩像技术2020年第6期twenty gliomas operated in mri compound operating rooms and20gliomas operated in conventional operating room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compare the resection rates.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ata,the resection rate of 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surger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surgery,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widely used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technology;Safety regulations;Clinical significance背景:1993年,世界第一台术中磁共振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righam医院投入临床应用⑴;我国第一家术中磁共振在解放军301医院于2009年投入使用#2$。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硬件融合
多模态 =
对同一样品测量多种物理 量
原位、同时
原位、异时
异位、异时
原理创新,工程创新 微型化、智能化与自动化
图像融合 建立模型
1000亿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10,000个连接 • 从神经突触到大脑,空间尺度跨越六个数量级。 • 从神经电信号到记忆形成,时间尺度七到八个数量级。
科学目标
成像组学, Imageomics
世界上最灵敏、视野最大、成像速度最快的人体分子影像设备
为脑磁信号在人脑机接口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功能成像、结构成像、和分子成像多模态融合同时成像 首次实现对自由活动动物的多个脑区神经网络活动同时成像,为研究动物社交活 动 时的神经行为,以及非人灵长类执行高级认知任务时不同脑区间的连接提供创 新型 工具 世界首台跨越10-1000微米样品尺度,纳米分辨光电融合系统
确保设施的高效使用,葆持设施的先进性
引领国际生物医学成像新潮流
HHMI USA NIMH USA MGH USA German BioImaging CNRS/France BioImaging European BioImaging University of London RIKEN Japan SBIC Singapore
肠道
• 6倍信噪比的提升
重大应用举例:心血管分子医学
时空一体PET/MR成像
0.1ms 时间同步精度:实时多模态动态成像
1mm空间分辨率:功能参数与分子靶点同步成像
建筑设计初步方案
用 研 学 产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平台
国内用户 国外用户
市场化产品
产学
开发中先进产品
高 端
(工程转化)

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检测方法

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检测方法

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检测方法
李杰
【期刊名称】《计量与测试技术》
【年(卷),期】2011(038)012
【摘要】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作为先进的大型医疗诊断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医院.如何对磁共振影像进行评价,保证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各项性能正常和影像正确,一直没有统一的技术依据.本文根据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的技术特性,参考IEC标准和国家标准,验证和确定了检测参数和技术指标,研究制定出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检测方法,为医院质量控制,计量检定提供检测技术依据.
【总页数】3页(P3-5)
【作者】李杰
【作者单位】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对医用核磁共振成像(MRI)系统检测的探讨 [J], 郭洪涛;张莹
2.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的计量检测 [J], 万宇
3.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心脏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专家共识 [J], MRI心血管成像软件临床应用质量检测技术专家共识协作组
4.关于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MRI)磁场强度建标符合性评定的探讨 [J], 刘维霞
5.对医用磁共振成像(MRI)系统的计量检测介绍 [J], 李淳;关为国;汤秀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磁共振安全筛查表

北京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磁共振安全筛查表

磁共振安全筛查表感谢您与我们共同完成此项科学实验,本实验以探讨人脑结构与功能为目的,磁共振成像为手段。

磁共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非介入性医学检查方法,该方法应用磁场对人体组织结构进行成像,检查过程中受测者不会接触任何辐射源、同位素等放射性物质,不必服用或注射任何药品。

磁共振成像是目前最为安全的检测手段之一,自从磁共振应用于临床,迄今尚未出现由此检查方法而引起的任何不良症状,您可以安心接受检查。

在进入磁共振室之前,请配合操作人员检查下列内容:✧(是、否)身体内使用医疗设备(心脏起搏器、电子耳蜗、胰岛素泵等);✧(是、否)身体内可能存在金属物品(金属义齿、烤瓷牙、齿矫正器,骨固定钢板、动脉瘤夹,弹片、节育环等);✧(是、否)进行过手术(何种手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有纹身(重金属染料);✧(是、否)有感冒、发烧或咳嗽;✧(是、否)怀孕;✧(是、否)有幽闭恐惧症(害怕进入狭小空间);✧(是、否)随身携带金属物品(钥匙、手表、硬币、胸针、发卡等);✧(是、否)随身携带磁性物品(磁卡、耳机等);✧(是、否)服装上有金属部件(皮带扣、金属拉链等)。

注意:以上内容有任何一项均不得进入磁共振屏蔽室!实施实验的单位和主要实验者应承担如下责任:1.整个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和个人资料仅用于科学研究使用,不用于任何新闻和商业目的;2.对于所涉及的个人资料严格保密;3.在实验前出示此安全须知,并清楚交待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4.实验室不提供任何磁共振胶片,扫描的原始文件在经双方协商后限制性开放;5.如在扫描中发现脑结构异常,无偿提出医疗建议,但不会提供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应提供如下保证:1.在知情和自愿的情况下参与本实验并配合全部实验要求,如实填写志愿者信息(该页背面);2.实验获得的全部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实施实验的单位所有。

MRI大型医用设备装备可行性论证报告

MRI大型医用设备装备可行性论证报告

MRI大型医用设备装备可行性论证报告一、项目背景和目的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医疗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MRI(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诊断设备,具有无辐射、高分辨率、全身成像等优点,在现代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的目的是对引进MRI大型医用设备进行可行性论证,为决策者提供相应的信息和建议。

二、可行性分析1.市场需求:MRI设备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神经学、心血管学、肿瘤学等领域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稳定,且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MRI设备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技术成熟度:MRI技术在医学领域已经发展成熟,并且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创新。

包括高场强、高分辨率、快速成像等技术的不断应用,提高了MRI设备的成像效果和诊断能力。

3.政策支持:国家对医疗设备的引进和推广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医疗机构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

4.资金投入:引进MRI大型医用设备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的购置费用、培训费用、维护费用等。

需要对预计的投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预算,确保项目可行性和资金的合理使用。

5.经营模式:引进MRI设备后,可以通过自营、合作等多种经营模式进行运营。

可以与其他医疗机构合作,提供设备的使用权,从而减轻经营压力。

三、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由于MRI设备的价格较高,需求者往往是一线大型医院和科研机构。

市场竞争激烈,在市场拓展和设备使用率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2.技术风险:MRI设备是一种高科技产品,运营和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

在设备故障和维修方面,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团队提供支持。

3.政策风险:医疗设备的进口和使用需要符合相关政策法规。

在政策调整或者政策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减少政策风险。

4.财务风险:引进MRI设备将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购置费用、培训费用和维护费用等。

如果资金使用不当或者预算计划不合理,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一项备受瞩目的科技荣誉,这个奖项充分肯定了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一等奖的获得者不仅代表着科技领域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整体实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获奖项目,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技术创新和社会意义。

1. 项目名称: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获奖项目之一是“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

该项目由某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该团队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医学影像领域的实际需求,研发了一套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该系统在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诊断准确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 科学原理及技术创新该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分析算法。

该算法利用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能够准确识别和分析影像中的病变和异常情况,并给出精准的诊断建议。

与传统的医学影像诊断方法相比,该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辅助决策支持。

3. 社会意义及应用前景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的问世,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医学影像诊断的模式,对提高医疗诊断水平、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该系统的应用还将加快医学影像领域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融合,推动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有望在未来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突破口。

总结回顾通过对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获奖项目“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了解了该项目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创新,也认识到了其在医学领域以及社会上的巨大意义。

对于未来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发展,我们有理由对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充满信心,并期待其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个人观点及理解作为一名科技爱好者,我对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充满期待。

202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

一等奖是最高奖项,代表了卓越的科学和技术成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和获奖项目,并对其取得的成就进行评述。

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和项目:获奖项目一: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技术及其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该项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李明教授团队牵头,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开展。

项目利用深度学习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开发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诊断技术,致力于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该团队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分析和患者图像库建设,研发出一套高准确性的肿瘤检测和诊断系统。

该系统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癌症的早期发现率,还可以为医生提供精准的治疗建议,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获奖项目二:新一代高效光伏电池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该项目由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程振伟研究员带领的团队进行研发。

该团队利用纳米材料和光电子器件技术,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高效率光伏电池。

该电池不仅具备卓越的光电转换效率,还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长寿命。

通过在电池制造工艺上的优化和产业化应用的推广,该团队成功解决了传统光伏电池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等难题。

新一代高效光伏电池的应用将为我国的清洁能源产业做出重要贡献,加快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

项目评述: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的两个项目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和技术突破,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在精准医疗领域,基于人工智能的诊断技术的应用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肿瘤检测方法需要依赖医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诊断系统可以消除这些不确定因素,提高准确率和诊断速度。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构造强磁共振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成像方法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构造强磁共振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成像方法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构造强磁共振系统的关
键技术与成像方法
磁共振成像系统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组织进行成像的医疗设备。

在构造强磁共振系统方面,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与成像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磁体技术: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磁场由磁体产生。

超导型和永磁型是两种常见的磁体技术。

超导型磁体具有磁场稳定、均匀性能好的优点,但制作工艺复杂,运转中要消耗制冷剂,安装、维护费用昂贵。

永磁体由磁性物质制造,一经磁化能长期保持磁性,其运行、安装、操作费用均明显低于超导型设备,但重量大,热稳定性差、磁场均匀性调试困难、磁场强度也较低,一般医用永磁体成像设备场强在以下。

2. 梯度系统:成像用的梯度系统至少由X、Y、Z三路梯度线圈组成。

梯度
系统包括梯度线圈、梯度控制器、数/模转换器、梯度放大器及梯度冷却系
统等。

梯度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为磁共振成像提供三维空间定位。

3. 射频系统:射频系统用于产生射频脉冲以激发产生MR信号,同时负责
接收MR信号。

4. 谱仪系统:谱仪系统是磁共振设备的中心控制系统,负责产生、控制序列的各个环节并协调运行,如射频的发射时序、梯度的配合施加时序等。

5. 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图像采集、处理和显示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

同时,图像处理技术也是提高成像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6. 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构造强磁共振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总之,构造强磁共振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成像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磁场技术、梯度系统、射频系统、谱仪系统、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安全性和可靠性等。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非侵入性医学诊断技术,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对于疾病的早期检测、诊断和评估非常有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MRI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MRI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该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MRI技术的进展MRI技术的发展历经了几十年的努力,其中包括了硬件和软件的不断革新。

硬件方面,高场强磁共振系统的出现使得MRI拥有了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

同时,磁共振造影剂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MRI对于血管、肿瘤等病变的检测能力。

软件方面,新的成像序列的开发使得MRI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

此外,重建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也使得MRI图像更加清晰和准确。

1. 高场强磁共振系统:高场强磁共振系统通常指的是大于1.5T的系统。

相比于低场强系统,高场强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从而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和评估病变。

高场强系统的出现也为功能性MRI(fMRI)的应用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大脑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不同功能区域在特定任务下的活动情况,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2. 磁共振造影剂:磁共振造影剂是一种通过注射磁性物质来增强病变信号的技术,主要用于血管和肿瘤成像。

近年来,新型的磁共振造影剂不断涌现,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像效果。

例如,超顺磁铁氧体纳米粒子可用于检测早期肿瘤、监测肿瘤治疗效果等。

这些磁共振造影剂的引入提高了MRI在临床中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随着成像序列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MRI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水分子在组织中的弥散情况,对于中风、脑损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灌注成像技术则可以评估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血流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十二五"期间中国医用磁共振技术创新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医用磁共振技术创新与发展
新 体 系 ” 。 作 为 医用 磁 共 振 科 技 工 作 者 , 应 该 把 握 磁 共 振 前 沿 技 术 发 展 趋 势 、 根 据 规 划 目标 加 强 多 学 3 创 新 方 向
科 的交叉 融合 、大力推进 磁共振 技术创 新 ,为实现 31 . 科学研 究型设备使 用机构创新方向 根据 卫生部 发布 的 乙类大 型医用 设备阶梯 配置 医学科技发展 “ 十二五 ”规划做 出应有的贡献 。
则。
T 和 临床 实 用 型 r. T 以下) 种 类 型 。 “ 二 五 ” ) 1 及 0 三 十
期 间我 国 医用磁 共 振设 备装 机容 量有 望 突破 40 0 0 21 新 研 究 要 从 临 床 实际 需 求 出发 .创 近 年 来 ,我 国心脑 血 管疾 病( 尤其 是 急性 心肌 台,如何 高效利用 是关键 。科学 研究型 设备使 用机
2・

磁共 振成像 2 1 年第3 02 卷第 1 期
C iJ g eo maig2 1, o3N hn ManR snI g ,02V l , o1 n
在 临床 应用 中发现 问题 ,提 出创新 要求 ,为科研 机 共 振设 备在产 业竞争 中处于 不利地 位 ,核心关键 技 构提供适宜技 术创新 方向。 术 大多被 国际三大 巨头 公司——GP G S f E、P ip hl s i 临 床 科 研 型 设 备 使 用机 构主 要 工 作 是 临床 医 和 Se n )所 垄 断 。 因 此 ,我 国磁 共 振 医 疗 设 备 企 ime s 疗 ,有些 条件成 熟 的机构 兼具 部分科 研任 务 ,具体 业应 该抓住 机遇 , 以临床需 求为导 向 ,以创新 为动 在磁共 振技 术创新上 ,其研 究方 向 目前 以15T 共 力 , 培 育 和 引进 一 批 学 科 带 头 人 和 创 新 团 队 、 加 强 . 磁 振设 备 非核心技 术 部件改造 、序 列 开发和 多发病 诊 多 学科交叉 、大 力推进 产学研 医结合 ,积极 探索和 治疗效评估为宜 。 33高新技 术 医疗 器械 企 业 创 新 方 向 . 利用市场 机制 下的优化组 织模式 ,高效推进 1 及 .T 5 以上磁 场超 导磁共 振快速 成像 关键技 术 、核 心部件 高新 技 术 医疗 器 械 企 业 在 医 用 磁 共振 技 术创 的 自主创新 ,努力 开展 多模 态 融合成像 、分 子成像 和 术 中导航技 术研 究 ,大 幅提 高产 品核 心竞争 力 ;

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一、概述超声医学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便捷、低成本的医学成像手段,在临床诊断、疾病监测和治疗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成为了医学影像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展开论述。

二、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是指集成了多种成像模式和功能的超声成像设备,如B超成像、彩色多普勒成像、三维成像、组织回声弹性成像等。

它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获取患者的病理信息,提高诊断效率和精度,受到了医疗机构和研究单位的广泛关注。

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超声成像技术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成像模式逐渐被集成到超声设备中,形成了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

三、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的关键技术1. 多模态集成技术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需要将不同的成像模式和功能集成到同一设备中,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软件和硬件集成能力。

其中,软件集成需要设计合理的成像算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硬件集成需要将不同成像模式的传感器、接收器和显示器集成到同一设备中,保证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2.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高分辨率成像是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够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度,对于小型病灶或血管的检测和观察非常重要。

通过优化超声探头的设计和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提高成像的分辨率,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实时成像技术实时成像技术是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的另一项关键技术,它要求设备能够快速捕获和处理患者的超声信号,并实时显示成像结果。

为了实现实时成像,需要具备高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以及稳定的成像显示系统,这对硬件和软件的设计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 三维成像技术随着医学影像诊断的发展,对于患者病情的立体观察和定位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三维成像技术成为了多模态超声医学成像设备的关键技术之一。

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摘要:医学影像学近年来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上,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实现了初步应用。

基于此,首先阐述了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产业化背景,进一步从理论方法、成像设备、典型应用三个方面深度分析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旨在促进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产业化发展,实现精准成像、实时监测,为外科医生提升更为有效的影像,为患者负责。

关键词: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产业化引言: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是指借助不同设备、成像原理而获得光学分子影像,在不同原理作用下进一步提升成像精度、速度、深度。

多模态分子影像以光学为核心,现已成为医学影像技术未来发展的主流,同机获取分子影像数据、功能结构信息,使生理病理信息能够全面且精准地呈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未来发展中,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一、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产业化背景分子影像是借助影像学方式反映细胞、组织、亚细胞的分子,用于呈现分子在活体状态下的变化,并基于影像展开定量、定性分析的科学。

分子影像技术具有较强综合性特征,不仅涉及医学影像技术,还与化学、分子生物学、放射医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核医学等领域存在紧密联系。

分子影像技术跳出了传统技术局限,为疾病探究、药物疗效及细胞凋亡监测提供了新的科学手段,尤其对于重大疾病的研究而言,具有显著战略意义。

《2020全球癌症报告》中指出,癌症患者人数逐年增加,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癌症的研究持续关注,此外,报告指出在未来二十年内,全球癌症例数预计增加60%,形势严峻,而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能够对癌细胞展开实时在体监测,在清晰化影像帮助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死亡率,从生物大分子、基因水平角度实现肿瘤早期诊断。

由此可见,为提升重大疾病诊疗效果,推动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产业化发展是极有必要的。

二、多模态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技术分析Sam Gambhir教授于2010年指出单模分子影像存在难以同时获取不同模态信息的弊端,并提出了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思路,为技术革新进步提供了方向,此外,其指出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的实现,应以特定设备为支撑,集功能影像、形态学影像、解剖结构影像为一体,进一步提升成像效率与精度,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真实数据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产业化项目概述
目前该领域国内厂家空白,国外仅一家企业有能力研发及生产,市场巨大,利润回报率较高,而其他厂家跟进存在技术壁垒;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突出专科专用,目标客户群为三甲医院专业科室及高端私立医院;核心竞争力为系统全技术链掌握,临床导向型产品开发,无技术瓶颈,各环节技术经过产业化验证,团队成员齐备,医生资源丰富;以专科专用为创新点,以全产品链技术为支撑;整个团队具有10年以上磁共振产业化各环节经历,包括研发、生产、市场、销售、售后及临床等,精益化生产经验丰富,代理商渠道成熟。

应用范围
项目技术为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发及制造,属于国家战略政策倾斜支持高科技生物医疗行业,2010年全球医疗器械产品超过3000亿美元的产值,且保持着平均每年20%的增速;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卫计委正联手拟定《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15亿元扶持资金。

将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扶持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和10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以较低购置及维护成本,实现磁共振核心部位(脑部、四肢)的多功能、高质量扫描,提高专科诊断能力,是未来高端磁共振发展方向;目标位三甲医院(13420家)、高端私立医院(10594家)及体检中心(仅北京177家)。

技术优势
核心优势为全技术链掌控,无短板,对于其他国内竞争对手存在进入壁垒,竞争对手仅国外一家企业。

技术水平
永磁型MRI磁体设计专利;
动态有源屏蔽梯度设计专利;
超导型MRI磁体设计专利。

项目所处阶段
三年规划(2014-2016)
2014年完成永磁型磁共振产品系统集成,进入产品注册阶段;小批量生产,尝试OEM生产及租赁、投放等销售模式,实现企业部分现金流;
2014年完成1.5T专用超导型磁共振系统研发、集成,进入产品注册阶段;
2015年完成3.0T专用超导型磁共振系统研发、集成,进入产品注册阶段;
2016年,完成1.5T专用超导型磁共振系统注册,进入小批量试产及销售阶段;
目前1.5T专用超导型磁共振已完成磁体设计、验证,处于样机加工阶段;其他系统部件均处于样机加工阶段,2014年4月进行系统集成。

市场状况及市场预测
医疗器械,特别是医用磁共振产品为高投入,高且稳定回报行业,
但行业标准较高,注册周期较长,同样竞争者进入壁垒较高;企业建设期为三年,五年(2018年底)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十年(2023年底)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投资回报期5.6年。

投资与成本估算、预计收益
项目投资:2014年-2016年为项目建设期,总投资额6970万元,含建设费、研发及试制费、人员工资、日常费用及流动资金;土地大于60亩;详细为:2014年投资2770万元,2015年投资1270万元,2016年投资1230万元;厂房建设1700万元(2015年底完成)。

估值及其他条款需详谈,前提为团队为产业化主导,投资方不参与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