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试题在考查高阶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个性回答、加强教考衔接等方面均有新的尝试。
下面是今年语文试题中六大创新题型介绍及其解析。
试题一: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
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
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
柱为梁的支撑构件。
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
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
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
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
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
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
“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
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
高考语文全国Ⅲ卷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23年高考语文全题型满分答题套路(新高考地区)
第Ⅰ卷阅读题70分(70分钟);第Ⅱ卷表达题80分(语言运用20分钟,作文55分钟)。
全卷检查5分钟。
Part 1现代文阅读1(信息类文本阅读):(1-5题,17分,力争14分以上)一种概念、两种心态、六个步骤1.树立一种概念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科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
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
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2.具备两种心态①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一定要认真仔细。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3.明确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1) 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⑤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2) 审(题干、选项),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①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及结构
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及结构高考语文试题是怎样的?考生要提前了解高考语文试卷排版内容,以分配好答题时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及结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及结构一、第一大题(15分)【设题】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名著;5个小题,均为客观性试题。
【分值】每小题3分,共15分。
【解读】1.字音、字形内容涵盖课内外,皆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
关键字:常用、高频。
例如,家具店,摄像机,笔杆子,美滋滋,敲竹杠。
不考生僻字。
2.成语范围涵盖课内外常用、应知应会的词语。
只考常用意,如:淅淅沥沥,只考下雨的意项;为所欲为,只考贬义。
生僻的不考,字形两可的不考(如名副其实,名符其实等),没有约定成俗的成语不考,现在基本不用的不考,如:空穴来风,弹冠相庆。
3.病句考查方式为: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病句类型考查六种: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逻辑混乱;表意不明;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只考典型的。
4.名著仍是四部:《草房子》、《简爱》、《老人与海》、《三国演义》。
内容可能涉及:文学常识、故事梗概、情节、具体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甚至艺术特色。
四个选项可能涉及1-4部名著。
二、第二大题(25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共6分)【设题】3个小题,客观性试题。
【分值】每小题2分,共6分。
【解读】1. 内容涉及实词、虚词、课文理解等方面。
2. 实词只限本课,虚词可能涵盖六册,只考典型的。
3. 课文理解重点在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共6分)【设题】2-3个小题,主观性试题;【分值】共6分【解读】因文设题,因题设分。
(三)课外诗歌阅读。
(共6分)【设题】2个小题,主观性试题;【分值】共6分。
【解读】1.只考四句的诗。
2.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考查。
考查基本的诗歌知识、文学常识、诗歌的形象、内容、感情、语言、表现手法,要求学生能用规范的鉴赏术语对诗歌进行鉴赏。
2023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及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
“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
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
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甲卷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甲卷摘要:一、前言二、高考语文试题甲卷概述1.试卷结构2.试题类型及分值分布三、试题分析1.阅读理解部分1.文言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2.完形填空部分3.作文部分四、备考建议1.提高阅读能力2.加强写作技巧3.注重语言基础五、总结正文:一、前言随着2023 年高考的临近,广大考生都在紧张地备考。
其中,语文科目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2023 年高考语文试题甲卷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高考语文试题甲卷概述1.试卷结构2023 年高考语文试题甲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知识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
全卷总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
2.试题类型及分值分布(1)基础知识与运用(30 分)包括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排序等题型。
(2)文言文阅读(30 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现代文阅读(30 分)包括科技文阅读、社科文阅读等题型,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作文(60 分)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试题分析1.阅读理解部分(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了解,以及对文言文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的掌握。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熟悉常见的句式结构,提高翻译能力。
(2)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涉及科技、社科等方面。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提高阅读速度,培养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注意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完形填空部分完形填空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汇、语法知识的能力。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并加强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
3.作文部分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热点,积累一定的素材,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双向细目表
4、括号:⑴括号内是词语时,不用点号,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⑵括号内再有括号,里面应用“[ ]”。
6
病句的辨析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鏊余、结构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3分题)
解题步骤与方法: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
2、阅读过程:泡、找、进、猜、补。
3、答题步骤:
⑴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
⑵浏览首句,了解梗概;
⑶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故实和典型形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
⑷审题干(判断答题的范围和要求);
⑸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
18
19
20
21
文学作品的阅读(18分题)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先内容后形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高考侧重于对考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1、解题思路:把握作品形象,体味作者情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作者的语言。
5、答题方法:⑴以文解文(见科技类阅读);⑵以事解文(事,即相关背景信息和相关事实);
⑶以理解解文(参照常理,理解语句的意义);
⑷以情解文(以人之常情揣摩人物的特定心情);
⑸解答主观题至少有两道题用原文原句或用原文词组、语句组装。(鉴赏方面见16题)
22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4分题)。
1、扩句的四种类型:⑴主句的扩展;⑵接填补空白;⑶定向联缀词语成句;⑷话题情景阐发。
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题命题类型及答题技法
真题题例1:2024年新课标Ⅰ卷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
,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
蕴。
(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一)中“ ,
”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06:运用技巧型
内涵解读:题目中会提示需要补写的句子采用的手法,常见如用典、对 比、化用、衬托、比喻、设问、拟人、夸张、类比、借代、动静结合、 叠词(叠字),象征、比兴等手法。注意技巧不能作为单一判定的标准, 需要结合题干的其他内容进行分析。 答题要求:可以先将其作为“文意解说型”题目看待,运用关键词定位 法或意义还原法(某些名句填写的情境提示就是对名句的意义解释或翻 译,意义还原法就是把语句的意义还原为古文或诗句)初步得出所要填 写的句子。然后判断所填句子是否符合题干中指出的技巧。注意在备考 此题型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各种技巧的表现形式,形成知识框架。
真题题例6:2022年新课标Ⅱ卷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 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诸葛 武侯祠所在的位置。 (3)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 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
03:关系补充型
内涵解读:题干往往是与需要填写的语句形成某种关系,如因果 关系、假设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等。 答题要求:要学会划分语意层次,关注语意的上下衔接,理清语 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特别关注题干中出现的连词、关联词等相 关衔接词,以防将该题型误识为“文意解说型”。
新高考语文试卷试题类型
一、选择题选择题是新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基础知识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词语、成语、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文学常识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作品名称、作品主题、作品风格等文学常识的掌握。
3. 语法知识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句子成分、句式、语序、复句等语法知识的掌握。
4. 修辞手法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
二、填空题填空题要求学生在给定的句子或段落中填入合适的词语或句子,以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实词填空:要求学生在句子中填入合适的实词,以使句子完整、通顺。
2. 虚词填空:要求学生在句子中填入合适的虚词,以使句子表达准确、连贯。
3. 句子填空: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段落中填入合适的句子,以使段落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三、简答题简答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文学鉴赏题: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包括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风格等方面的分析。
2. 语言运用题:要求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语文知识运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修改病句、衔接语句等。
四、作文题作文题是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点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议论文: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观点或问题进行论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记叙文: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事件,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说明文:要求学生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说明。
4. 应用文: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求,撰写应用文,如书信、通知、报告等。
五、综合题综合题要求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新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
新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未2014-01-17 2317新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说明:1、依照《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形式、内容,编撰此文。
此文涉及语文学习和应试的具体步骤及方法,具有事半功倍之功效,适用于高中各年级。
2、复习时应当遵循“脚踏实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思路,抓基础,抓方法,重积累,重能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注意处理好“课本”与“课外”关系,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迁移出来,避免高考备考不注重课文、不注重积累的弊端。
4、注意平时真正以“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语文复习,关注生活,留心社会,“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5、新课标试卷结构:试卷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考部分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部分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
必考题125分左右,选考题25分。
第Ⅰ卷阅读部分必考题(45分)一、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概念:论述类文章指的就是社会科学类文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2、答题步骤:第一步,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的思路。
尤其要关注首尾段。
勾画出关键词,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因此、正是、几乎等,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臵、相关语境,前瞻后顾,整体把握,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
“定位对比”,相互印证。
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臵的干扰项(尤其是转述绝对的选项)。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章(此处应为一篇现代文,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1. 文章中提到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品质?参考答案:在文章中,“他”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作者通过“他”在逆境中不放弃、不断尝试新方法和在失败后能迅速调整心态等细节描写来展现其性格特点。
3.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文章的主题是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
通过“他”的故事,作者传达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应保持积极态度,勇敢面对,不断尝试,直至克服困难的中心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4-8题。
古诗文(此处应为一篇古诗文,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4. 这首诗/文的作者是谁?请简述其创作背景。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的作者是[作者姓名],创作于[具体时间],背景是[创作背景简述]。
5. 请分析这首诗/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的主旨是[主旨分析],通过对[具体内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情感/思想]。
6. 请指出这首诗/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运用了[修辞手法],如[具体例子],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效果分析]。
7. 这首诗/文中有哪些意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文中的意象包括[意象列举],如[诗句引用],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意象分析],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8. 这首诗/文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这首诗/文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包括[特点列举],如[具体分析],使得整首诗/文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被迫取消。
高考语文2023全国甲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 2023 全国甲卷试题及参考答案绝密★启用前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
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
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
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
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
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
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高考语文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高考语文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
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但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
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多使用结构分析法:字形结构及词语结构分析法。
看词语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对的都象错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3.标点符号运用题常见错误:非疑问句用问号,倒装句中句号、叹号前置;分句之间用顿号,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连词前面用顿号,概数用顿号,集合词语用顿号;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直排引号用于横排;不是书名用书名号;括号句内、句外不分;破折号、省略号。
4.词语运用题实词辨析题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
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虚词辨析题虚词它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
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高考甲卷语文试卷
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高考甲卷语文试卷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高考语文】高中阅读理解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类型及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文字版)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 卷、新课标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参考答案(网络版)1. B【解析】A项二者的目的不同。
材料一是为了“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材料二中谈到深入了解农民的目的是证明“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这一观点。
C项“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
”D项依据材料二第六段“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
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可知,不论社会研究者如何对待被研究者,都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 C【解析】C项表述不合原文。
材料二第6段指出调查的结果不论是好是坏,都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他们不能不防。
3. B【解析】B项材料二第三段,指出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因子,分析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的原因。
4. ①“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是带有威胁、欺骗、斗争的行为,加引号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类似做法的不认同,并凸显出科学的社会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和方法:尊重对方并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进行调查研究。
承接上文论述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充分合作”,“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举例生动贴切,与上段中的“秘密”和“撒谎”等字眼风格一致,形象阐明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便于理解。
语言平易,说理晓畅。
【解析】分析文中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先要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然后分析词语在文段中的表达效果(情感)。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Ⅰ卷和新课标II卷比较分析-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Ⅰ卷II卷)比较分析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计八套。
由于所处区域位置不同,优惠照顾对象不同,各省高考制度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基础不同,因此各省市高考试卷使用类别也存在差异。
高考试题难度也不一样。
全国一卷难度较大,一卷难度系数一般在6.25;全国二卷难度较小,二卷难度系数一般在5.25。
全国一卷主要面向高等教育不发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二卷主要面向西部等少数民族教育不发达地区。
1、自主命题卷地区,第1档地区(优惠模式):北京、天津、上海使用自主命题卷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浙江、上海。
其中上海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9日,总共2天半。
北京、天津、浙江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10日,总共4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浙江省语文、数学和外语由原来的自主命题改为由教育部统一命题,选用全国新高考Ⅰ卷。
其他各科均由浙江省自主命题;自主命题的各科考试性质均属全国统考。
2、全国甲卷地区使用全国甲卷的省份有: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
其中西藏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9日,6月9日上午需参加藏族语文科目考试。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8日,总共2天。
但是甲卷难度大,而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均是西部地区。
3、全国乙卷地区,第2档地区(优惠模式):宁夏、青海、吉林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有:河南、山西、安徽、甘肃、吉林、宁夏、陕西、江西、青海、内蒙古、黑龙江、新疆。
其中河南省是高考最艰难的省份。
但是,河南等省未必得到优惠。
简直是地狱模式。
其中江西、青海、内蒙古、黑龙江、新疆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9日,6月9日上午需参加技术考试或少数民族语文科目考试。
其中河南、山西、安徽、甘肃、吉林、宁夏、陕西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8日,总共2天。
但是,高考前,安徽中途易辙,改用语文新高考全国II卷。
4、新高考I卷地区使用新高考I卷的省份有:广东、福建、湖南、河北、江苏、湖北、山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高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应试策略(新课标版)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说明:1、依照《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形式、内容,编撰此文。
此文涉及语文学习与应试的具体步骤及方法,具有事半功倍之功效,适用于高中各年级。
2、复习时应当遵循“脚踏实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思路,抓基础,抓方法,重积累,重能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注意处理好“课本”与“课外”关系,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迁移出来,避免高考备考不注重课文、不注重积累的弊端。
4、注意平时真正以“语文的外延就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语文复习,关注生活,留心社会,“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5、新课标试卷结构:试卷分为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
必考部分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部分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
必考题125分左右,选考题25分。
第Ⅰ卷阅读部分必考题(45分)一、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概念:论述类文章指的就就是社会科学类文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2、答题步骤:第一步,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
尤其要关注首尾段。
勾画出关键词,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就是、因此、正就是、几乎等,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前瞻后顾,整体把握,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
“定位对比”,相互印证。
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尤其就是转述绝对的选项)。
有的情况,选项的信息就是建立在原文一段或几段相关信息的概括的基础上的,切不可简单机械地寻找一一对应的关系机械地答题。
第三步,对照原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1) 把选项与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选择。
找:找找原文有没有(无中生有);比:[1]比较原文符不符——张冠李戴(偷换概念)、[2]可能成必然(表述绝对化)、[3]将来变现在(不合逻辑)、[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答非所问)、[7]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8] 未然变已然、[9]强加因果。
(2)明确选项就是对文章要点的转述方式。
选项就是对文章要点的转述,转述方式有三,概括式(具体变抽象),具体式(抽象变一般),同义变式(变换句式换说法。
如:因果与果因,条件与因果)务必有针对性地判断选项的转述,就是否符合原文的句间关系及表达意图。
把握文体及特征(抓观点,材料与思想。
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文言翻译10分)1、考点:(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如:知――知道、懂得、了解、主持、管理)、②古今异义(中国、亲戚、婚姻、指示);③通假字(知――智)、④偏义复词(国家、窗户、人物狐狸)。
(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与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已、矣、犹、哉。
参见《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3)特殊句式及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词类话用。
(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2、答题要领:①明大意(知人明事);②通词句(结合语境);③能辨析(五W: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
1>Who、2>What 、3>When、4>Where、5>Why )3、分析答题过程: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
4、答题技巧:⑴常见的实词的理解:将选项给出的词义或解释结合语境,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⑵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瞧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⑶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瞧就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与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瞧两句中该虚词词性与所作的成分就是否相同,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就是实词。
例如:“殆”,殆不可治,“殆”就是副词,作状语,译为大概、恐怕……吧;百战不殆,“殆”就是动词,作谓语,译为危险。
⑷信息筛选题:瞧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⑸性格表现题: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⑹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就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⑺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就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就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就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卷10分)(1)标准就是“信、达、雅”,重点就是“信达”。
(“信”占8分,“达”占2分。
)(2)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③注意特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
(3)答题方法: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6+1”方法:替(古今异义现代替古代,如:兔走.触株.)、扩(一词多义单音扩双音,如:折.颈而死)、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如:者、也、哉、之)、移(倒装句)+猜(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对于翻译句子而言求“通”而不求“懂”。
翻译文言文的步骤与方法有一首口诀: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省略句子,适当补齐。
遇有倒装,调整词序。
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考查全句。
增删留变,合情合理。
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4)文言断句可综合使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与谓语动词断句法(说明:遇到疑难句的翻译也可用此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考查要点:(1)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①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②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诗眼就是最精炼传神,最能表现情感与精神内涵的字或词);③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④把握谓语动词(理解语句的关键)、形容词与特殊名词(领悟意境,理解意象的关键)的妙用。
(2)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就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3)对修辞手法与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4)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①联系其人其事,②整体把握作品 ,③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与情态意义。
通过诗词中的意象与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怀人、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5)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2、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与思路:1>写什么(人事物景)2>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
3>为什么写(知人论世、目的意图、思想感情)先感悟这首诗就是乐诗还就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
(顺序:意象――想像――画面[意境]――情感)总起来说就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3、答题要领:【全面把握鉴赏要领,做到三练:①练判断,②练理解,③练表述】(1)“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就是作者的志向,思想与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与体味。
写景就是抒情的基础与铺垫,抒情就是写景的目的与升华。
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2)分辨把握四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与不同特点a写景抒情、b咏物言志咏史怀古、c边塞征战、d、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也称杂感)。
(3)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与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4)“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就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就是通过对物的叙写表达出来的。
(5)“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就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就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就是见“景”不见“情”,但就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6)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白描、细节描写,视觉:形、色;听觉:声;状态:动与静、远与近、时间与空间;情感:虚与实;触觉:味。
4、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与达到的效果。
(1)表达方式:①抒情:(同就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②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③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④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②结构类(作用:与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