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泸州石油中学黄天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究它的应用条件、方式等对提高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思维培养,特别重视知识过手。
在语文等课上看到的合作学习,通常的情景就是老师提出一个(组)问题,小组成员个人阅读教材等文本,讨论,然后通过师生对话方式解决问题。
其中的思维活动一般是直接用文本中语句回答,或对文本稍加提炼、概括即可回答。
数学课也有类似形式的合作学习,但走过场的较多。
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做到目标具体、任务明确,充分发挥各个组员的作用是发挥合作学习作用的关键问题。
“有事例子很说明问题(牛顿)”,老师们往往是通过案例来学习教学的。
我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些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案例,写上简单的评述,期望带给我自己一些启发,也希望引起同行共同探讨。
一、针对开放性较大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1:利用函数图象分析下列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 的值增大时函数y 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x+3呢?(2)观察图中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如下的处理方法:师: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时,只要画出图象上的两个点,就可以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了。
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画出函数343,21,32,32+-==+-=+=x y x y x y x y 的图象; (2)观察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能得到哪些规律?学生分工:每人分别画其中的一条直线,思考其中的规律。
学生合作:每人把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并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并用文字表达。
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论。
在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中,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合作意识的行为表现:从分工到合作,其中包含了对同伴的信任——每人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同伴的相互帮助、鼓励——速度慢的、不会画图象的(包括图象画错的),可以得到同伴的帮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伴交流发现的规律、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规律;集体的力量——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还有由此产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等。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所接受。
这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这有待于我们教师认真思考。
案例一:《5的加减法》教学片段师:算出一共有5只松鼠,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生:我是用加法算的。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呢?生:这是把3只松鼠和5只松鼠合起来,要用加法。
师:那算式中的3+2=5中的3、2、5分别表示什么呢?生:3表示有3只松鼠,2表示有2只松鼠,5表示合起来一共有5只松鼠。
师:你是怎么知道3+2=5的?生1:心里想出来的。
生2:我是算出来的。
师继续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2:伸手指,3个再加上2个就是5个,所以3+2=5。
生3:我是想分成组成。
师评价并总结,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算法。
小组汇报:①想分成组成②数数③从3接着数,4、5,一共有5只此环节的教学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但前提是当学生已经知道不用的算法的基础上运用此数学学习的方法,也许是为了得到教材给定的方法多样化,为了讨论而讨论,即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又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如若在给出问题之后让学生主动地合作交流,再根据不同的结论汇报结果,这样才能使老师提出的问题更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重复已解决的问题,它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
因此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想到与别人交流合作,而非在已解决问题以后进行所谓形式主义的合作交流。
案例二:《5的加减法》教学片段小组合作中,不少是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在当今社会,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学习方式。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来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案例背景:某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决定在课堂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他选择了一道较难的数学题作为案例,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一起来解决这道题目。
实施步骤:1. 分组: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5名成员。
在分组的过程中,老师尽量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相互协作,避免出现“一言堂”的情况。
2. 分配任务:老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了一道数学题,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分配任务,比如有的同学擅长计算,有的同学擅长分析,有的同学擅长总结。
3. 合作讨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们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探讨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4. 展示成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需要将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展示给全班同学。
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还可以让其他同学学习到不同的解题思路。
案例效果: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数学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而且通过展示成果,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结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能够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作互助案例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作互助案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合作互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合作互助,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作互助案例。
案例一:小明和小红一起解决难题小明和小红是同班同学,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互相帮助。
有一次,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道题目涉及到了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小明和小红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他们决定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他们仔细阅读题目,明确了问题的要求。
然后,他们一起分析题目的关键点,找出了解题的思路。
小明提出了一种解题方法,而小红则提出了另一种解题方法。
他们互相交流,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共同选择了一种最合适的解题方法。
接下来,他们开始着手解决问题。
小明负责计算,小红负责核对。
他们相互配合,互相提醒,共同完成了这道难题。
最后,他们将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展示给了全班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鼓励。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合作互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互助中,学生可以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启发,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
同时,合作互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
案例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互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某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遇到了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合理分配班级的文具。
老师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两到三个学生。
每个小组都需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文具。
在合作互助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了分组讨论。
他们首先了解了班级的文具情况,然后根据每个小组的人数和需要,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方案。
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数学教学实践案例应用(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
分数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些东西平均分给多个人呢?比如,一个蛋糕要分给三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案例教学(1)教师展示一个圆形蛋糕,并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代表1/4。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4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4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4。
”(3)教师展示一个长方形蛋糕,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代表1/3。
(4)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3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3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3。
”3. 案例应用(1)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代表1/4。
(2)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3个这样的苹果,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3个苹果,每份代表1/4,那么一共可以分出12份。
”(3)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蛋糕,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5份,每份代表1/5。
(4)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2个这样的蛋糕,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2个蛋糕,每份代表1/5,那么一共可以分出10份。
”4. 案例拓展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将正方形平均分成6份,每份代表1/6。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4个这样的正方形,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4个正方形,每份代表1/6,那么一共可以分出24份。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一、案例《圆柱体侧面积》教学观察:场景观察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小学教室,正前方是三尺讲台,讲台上放着一个圆柱体模型;学生每两个人一张课桌,分成四组,每组有六到七张课桌,学生都面朝黑板坐,每人桌上有一个自制的圆柱体,剪刀,数学书和笔等学习用品,学生的座位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教室后大概有七张椅子,供听课老师坐。
教学行为(第一次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导入部分老师复习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在新授部分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有的学生很认真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都停止,开始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生对话师:怎么办?生:剪曲面师:怎么剪?生:剪高;垂直剪……师:为什么剪高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生:因为底面周长乘高师追问:底面周长乘高是求的什么呢?生:是曲面的面积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底面周长乘高就是曲面的面积?生:剪开是长方形。
场景观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老师问学生是怎么剪的,生有讲沿高剪;有的说用尺子找,师追问怎么找?生回答垂直,沿着高剪,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
教学行为(第二次四人小组讨论)师拿着刚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之相同未剪的圆柱体,先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未剪开的图,然后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了一下四个问题:1、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3、展开后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四人小组很热烈的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对话师: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什么?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师:你能演示给大家看吗?(师指名一生演示)师:谁再来一边演示一边说呢?一生先指了指长方形的长,再指着圆柱的底面绕了一圈。
(师再次演示)师:第二个问题答案是什么?生: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师:为什么是高呢?生:因为是沿着高剪的。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话题: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案例分析知识经济时代小组摘要:“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就几例不恰当的数学小组学习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标准作了重新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在小组合作学习上,以往的研究重在研究小组学习的方式上,而忽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与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杜绝形式上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一]分数基本性质教学,教师设计了三个任务,让小组合作解决。
1.三张大小相同纸,分别折出1/4、2/8、4/16,并将它们涂上不同的颜色。
2.认真观察,1/4、2/8、4/16在纸上涂的颜色大小。
3.小组讨论,这三个分数________变了,________不变。
各小组经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回答,结果表述完全一样。
反思: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而像上面的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不大。
这样只注重形式的小组学习没有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流于形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索”,事先设定“套路”,无需经过讨论,一目了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现象,学生似乎都在积极参与,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场依据剧本的演出罢了。
笔者认为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应该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设置的问题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应是开放性的。
教研活动数学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案例分享以“图形与几何”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概述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单元作为研讨内容。
在活动中,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2.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三、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分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教学内容(1)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2)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3)图形的变换(4)解决问题3. 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如三角板、梯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折叠、剪贴等方法,动手操作三角形和四边形,感受图形的稳定性。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等。
(3)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异同点,总结归纳出它们的特征。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方法。
(4)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教师设置一系列与三角形和四边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由三角形和四边形组成的图形,并解释其特点。
创新性数学教育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创新数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个创新性数学教育案例,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案例概述案例背景:某中学八年级(1)班,学生人数45人,数学教师为张老师。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张老师决定尝试创新性数学教育。
案例目标:通过创新性数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案例实施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张老师首先从创设情境入手,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旅游、建筑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如“数独”、“24点”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2. 转变角色,自主学习张老师鼓励学生转变学习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她采用以下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定一个数学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解决。
在讨论过程中,张老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如探究勾股定理、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等。
在探究过程中,张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奥秘。
如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学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数学现象的变化规律。
3. 评价方式多元化张老师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以下方法:(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个性化评价: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篇一: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一)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阶段我们通过几年来的探索,认为在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包括以下五个重要的阶段:知识准备阶段:教师给全班同学布置合作学习的内容,通常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作前置小研究,不仅包括合作研究的内容(把要学习的内容先抛给学生),而且要使学习者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充分的准备,才能为同伴带来自己的知识,这也是进一步进行合作学习的必经阶段。
知识探讨阶段:强调学生要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加工、收集资料、整理分类等。
教师首先决定给学生多少问题和要求,而将哪些结论、规律、方法留给学生去发现、总结并鼓励学生通过联系旧知(我已经知道的知识)——我想学到的新知识——我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得到研究的结论(如:提供信息、与他人分享、并相互比较)——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如何评价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以及将怎样运用——分享(我怎样把自己的知识与其他成员分享或者我将怎样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知识转化阶段: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通过组织、解释、阐述、倾听、加工和综合分析来重新组合知识。
这个阶段的学习需要全组学生齐心合力的参与,教师应该避免完全由小组内能力强的学生独立承担阐明和加工学习的过程,这样不仅会剥夺其他成员表达和学习的机会,也会挫伤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应该让每个成员都发言,让每个成员都尽情表达。
知识的呈现、完善阶段:教师应该给各个小组的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然后集思广益,将各个小组有代表性的学习结果进行汇总,使知识更加完善。
这一阶段必须注意鼓励每个小组积极发言,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倾听的同学安静、认真地倾听,并对汇报的同学进行提问、补充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给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以及提出反馈。
反思、总结阶段:学生通过分析和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反思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并进一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 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提高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能力;3. 培养小组成员的互助精神和共同进步的意识。
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在数学解题中运用合作学习。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合作学习的概念和好处,解释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 讲解(10分钟):以解决数学问题为例,讲解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如:讨论问题的意义、确定合作小组、分工合作、讨论解题方法、互相帮助等。
3. 演示(10分钟):在教室里组织一个数学问题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
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指导学生如何合作、讨论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分享解题思路。
4. 练习(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数学题目,巩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5.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和心得,回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拓展练习(10分钟):鼓励学生选择其他数学题目,继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题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互相帮助、解题思路的交流等。
2. 看学生在练习阶段的解题情况,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反馈,评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解题能力。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和讨论,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多次练习和反思,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和共同进步的意识。
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通用9篇)
优秀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通用9篇)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
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录《时分的认识》教学观察:场景观察一个能容纳五六十人的大教室,正前方是多媒体讲台,讲台上放着钟面、节目单。
学生每两个人一张课桌,分成四组,每组有六到七张课桌,学生都面朝黑板坐,每人桌上有一个小钟表,一张口算题,数学书和笔等学习用品,学生的座位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教室后大概有七张椅子,供听课老师坐。
教学行为(第一次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导入部分老师由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导入,复习一年级学习的时间的知识(整时和整时半的认识),在新授部分拿出小钟表,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钟面上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指针和数字外,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谈发现)。
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有的学生很认真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都停止,开始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生对话利用学具。
师:我们把相邻两个大刻度之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钟面上有多少大格?生:12大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生: 5小格。
师追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小格呢?生:60小格。
师再次追问:你是怎样数的?师:在钟面上,分针走多少是一分钟?时针走多少是1时?场景观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用多媒体出示节目时刻,媒体出示8:31的钟面,请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读的。
教学行为学生交流读时刻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引导:你是怎样一眼就看出是31分的?师:那其它节目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呢?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互相合作,做“我拨你说”的小游戏,一生拨钟,一生认读时刻。
四人小组很热烈的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场景观察通过上述观察和认识,师提出质疑:转动分针,分针走的时候时针动不动?进而讨论两者的变化关系。
教学行为师:刚才我们快速地转动分针,当分针走动的时候,时针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那时和分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现在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动手研究这个问题,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多媒体出示):组长在钟面上先任意拨出一个整时,然后让分针轻轻地、慢慢地走一圈,全体组员都要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到投影仪上展示、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的不同 , 创设适 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 ,最
大限度 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 的热情 ,让学生 在快乐、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 习,成长。 计情景以 “ 蚂蚁搬家时红蚂蚁与黑蚂蚁争吵 , 谁 走 的 路 线 长 ” 这 一 问 题 引 人 ,让 学 生 动 手 摆 学具 ,每小组 有一张方格纸 ,一间房子 ,
辆经过 的情况 。然后让 同学们把统计 的结果 不 自觉 当中感受 到合作 精神的重要性 ,从而 汇报一下 , 结果全班没有一位学生统计出来。 不 断的刺激 了学 生通过 合作达到学习效果的
目的 。
是我 们作为教师的责任。本文结合 自身教 学 件播放 了 1 分钟 的视频 ,让学生记录各种 车 程 中找出了解决 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 自觉 实践 ,在指 导学生小组合作 学习方 面进行 了
办法?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 , 4 J  ̄ / J ' 组合作 , 教师应积极 引导学 生互 相讨论 ,然后 在小组
每人记录一种车辆 的情 况。当我再次播完这 内形成集体 意见 ,同时,教师还要 主动参与 到各个学 习小组 当中,参 与到他们 的探 讨当 逐步培养学生 的合 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 段视频课件后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后 回答 :1 主义观念。在数学教 学中,建立 合作学习机 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的小轿车有 2 6 辆,货 中,及时 了解讨论 中出现 的问题,避免 学生 制 ,营造和谐轻松 的教学 氛围,有利 于学生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 提高 自主探究的能力 , 车是 5 辆 ,三轮车是 6辆 ,卡车是 8辆 ,回 走过多 的弯路。通过 由浅人深 ,强化生 生互
我通过营造氛围, 为了让学生通过 自己的操作感知 长方体 的表 作学 习,下面我结合 自己的教学实践 ,浅谈 过分工统计出的。在这里 , 几 点看 法 。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学习 的必要 面 ,我给每个小组发 了一个信 封,信封 中装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案例名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解决几何问题1.课程背景这是一节关于几何的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包括点、线、面、直线、曲线、多边形等。
2.学习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学习任务学生将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
老师发放一份几何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并填写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答案。
问题内容:现有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2cm。
请你们设计一个方法,利用这张纸和一个直尺,精确构建一条边长为3cm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
4.学习活动-第一步: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发问题。
-第二步:学生在小组中商讨和设计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注意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第三步:每个小组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写在一张纸上,并准备进行口头汇报。
-第四步: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口头汇报,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其他组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法。
-第五步: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并提醒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他几何问题。
5.学习评价-口头汇报:学生的汇报内容和表达是否清晰准确,解决问题的步骤是否完整。
-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否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构建正三角形的三条边。
-合作与交流:学生在小组中是否合作融洽、互相交流并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6.学习心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和创造力,而且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研究(3篇)
第1篇一、背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以某中学为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
二、案例介绍某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该校共有12个教学班,其中6个为初中数学实验班。
该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案例实施1. 改革课程设置该校将数学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兴趣课程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以教材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拓展课程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兴趣课程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数学特长。
2. 创设互动式教学环境(1)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个数学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思维能力。
(3)问题解决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1)多媒体课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学知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2)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3)在线测试:教师利用在线测试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强化教师培训该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学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提升教学水平。
四、案例效果1. 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高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创设互动式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措施,该校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在各类数学竞赛中,该校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
2. 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升该校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竞赛等活动,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
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案例背景: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气氛活跃,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个法宝。
几乎所有的公布课,小组学生讨论就像火锅的调味品一样不可缺少。
本节教材是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后七年级下册的一堂课,本节课的内容确实是矩形的定义和性质。
下面两个教学片断分别是在不同的两个班级上的。
在这两个班级中合作学习的重心:一节是定义的得出,另一节是性质的探讨。
【第一次教学片断】上课铃声响了,第一,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个小游戏,请每个小组打开桌子上的信封,信封内的材料有所区别,一张小组学习单以及橡皮筋、小木棒、吸管、大头针等中的一样。
每组先做好具体分工,安排好记录员、监督员、发言人,具体的任务是在5分钟内用信封内的材料制作平行四边形,同时在学习单里画出所制作的图形(尽可能地多)。
学生在积极用材料制作图形的同时,我也在学生之间巡视,期望能解决他们的困惑。
因为学生刚刚学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因此在制作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难度不大,然而在对多样性上却有不同的认识,但由于时刻的限制,每一组差不多上匆匆收场,同时时刻差不多过了8分钟。
小组学习单如下:小组学习单组员: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任务:1、利用信封内的材料制作平行四边形。
2、画出你们所制作的图形的草图(尽可能地多)。
接着我请了几组的发言人对本组的制作过程以及理由做阐述,其中有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也有专门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然而因为不能专门明显的表达矩形是一种专门的平行四边形,因此我接着请四根吸管用大头针连接而成的这一组演示他们的制作结果。
在四条边不能改变的前提下,他们只能通过角度的改变来获得不同的图形,当一个内角为直角的时候我赶忙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图形,学生由小学的知识明白这会是长方形,因此我顺势引出课题:长方形在初中数学里我们把它叫做矩形,然后我赶忙请学生依照刚才图形的演示尝试给矩形下定义。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案例分析引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生可以在互动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研究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实际运用。
小组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小组合作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 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
在小组合作研究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合作解决问题,增强了他们的自主研究意识和自主研究能力。
3. 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小组合作研究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发现问题,从而拓宽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了研究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研究案例:案例名称:小组解决实际问题班级:三年级主题:长短及面积比较案例描述: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段不同长度的绳子,并要求学生们通过测量和比较绳子的长度,然后讨论、归纳出长短的关系。
接着,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张纸片,让他们按照实际比例将纸片剪裁成矩形,然后再测量和比较矩形的面积。
最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发现和结论。
案例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发现了长短和面积的比较规律。
他们不仅培养了观察、测量和比较的能力,还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这个案例不仅使研究过程更加有趣和生动,也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数学的概念。
结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积极推动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所接受。
这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回顾旧知:三个角组成一个平角,已知角1和角2,求角3,为下面撕角拼成平角作了铺垫。
二、展示三角形按角分类的图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三、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第一次小组合作:1.同桌为一个小组,一个人量,一个人监督。
2.四人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同桌选择一种三角形,测量三个角的度数。
3.三个角量完后,算一算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四、汇报操作验证结果生1:∠1+∠2+∠3=180°生2:∠1+∠2+∠3=181°生3:∠1+∠2+∠3=179°生4:∠1+∠2+∠3=182°师: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大约在多少度?师: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准确。
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再次验证一下呢?生: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第二次小组合作:1. 四人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组员一人选择一种三角形动手拼,组长监督。
2.拼完后,看一看,拼成了一个什么角?汇报结果:生:我是用撕的方法,把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是180°。
师: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呢?为了让孩子们再次回顾三角形内角和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演示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的过程总之,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未来社会成员,学生必须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案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案课程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平面几何中的对称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对称图形,并能够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对称的概念,掌握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1. 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 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对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妙和实际应用。
二、合作学习(20分钟)1. 分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
2. 任务: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卡,进行合作学习。
任务卡:请同学们观察和分析以下图形,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1. 判断以下图形是否对称,并说明理由。
2. 找出以下图形的中点,并说明理由。
3. 利用对称性质,解决以下问题。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记录下解题过程和答案。
4. 汇报: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对称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如“你能找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吗?”等。
四、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对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同时,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困生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一)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阶段
我们通过几年来的探索,认为在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包括以下五个重要的阶段:
知识准备阶段:教师给全班同学布置合作学习的内容,通常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作前置小研究,不仅包括合作研究的内容(把要学习的内容先抛给学生),而且要使学习者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充分的准备,才能为同伴带来自己的知识,这也是进一步进行合作学习的必经阶段。
知识探讨阶段:强调学生要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加工、收集资料、整理分类等。
教师首先决定给学生多少问题和要求,而将哪些结论、规律、方法留给学生去发现、总结并鼓励学生通过联系旧知(我已经知道的知识)——我想学到的新知识——我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得到研究的结论(如:提供信息、与他人分享、并相互比较)——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如何评价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以及将怎样运用——分享(我怎样把自己的知识与其他成员分享或者我将怎样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知识转化阶段: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通过组织、解释、阐述、倾听、加工和综合分析来重新组合知识。
这个阶段的学习需要全组学生齐心合力的参与,教师应该避免完全由小组内能
力强的学生独立承担阐明和加工学习的过程,这样不仅会剥夺其他成员表达和学习的机会,也会挫伤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应该让每个成员都发言,让每个成员都尽情表达。
知识的呈现、完善阶段:教师应该给各个小组的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然后集思广益,将各个小组有代表性的学习结果进行汇总,使知识更加完善。
这一阶段必须注意鼓励每个小组积极发言,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倾听的同学安静、认真地倾听,并对汇报的同学进行提问、补充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给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以及提出反馈。
反思、总结阶段:学生通过分析和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反思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并进一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如:通过这次小组合作,我懂得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改进的方面有……;下次小组合作时,我们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在各科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使用也愈来愈广泛。
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在生本数学课堂中,更是把是否有小组合作学习看成是评价是否生本的重要标志。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事先根据教材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前置小研究。
学生根据前置研究的要
求,逐一研究和总结出结论和规律。
当规律或者方法被总结出来时,教师设计的总任务也迎刃而解了。
教师往往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如12个小组),合作学习时,把任务交给每个小组进行实施。
小组内精心的分工、合作、组织将保证学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巡视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作启发性的引导,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忙学生解决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如教师教学一年级的数学“30以内的数比大小”一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在教学前一天就布置一个前置小研究,内容如下: 小研究
“你能比较25和15的大小吗?请说出你的方法。
” 我的发现:
小组内的每个同学在准备阶段先根据上面的小研究进行个
5
体的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写在小研究的作业纸上。
在上课的时候,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早交流,尽早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分好工,并且培养一个小组长组织好或者培养一个小主持人主持全局。
在小组活动时,我们通常有这样的要求:
(1)小组长要有一个明确的分工,谁先说,谁跟着说。
(2)说的同学要先站起来,听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了
别忘了给掌声。
(3)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如果你觉得同学说得不好或说错了,等同学们说完了再提出意见。
(4)如果小组里面的同学不会说的时候,就找小组的同学来
教会。
(5)完成好的就可以先拍三声并坐好。
第五步可以根据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来改变,如果上到高年级,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出一道或者两道题目考考同学,直到老师说时间到的时候就停下来。
通过一定的约定制约学生的行为,可以更快地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的习惯。
这个阶段,往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带来许多出乎意料的想法。
这时老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用“问题”的形式来提示,但不直接给出答案,引发学生的思考就可以了。
第二个环节:就是小组在全班汇报。
教师:现在请各个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汇报自己小组最有特色的方法(因时间关系,只能这样处理)其他的小组可以对这个小组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补充。
在小组形成阶段,小组汇报也是有一定的约定和要求的,比如:
(1)汇报的同学注意组织性的语言。
如:“请注意听”;“请听题”;“请看我出色的表现”;“请听我流利的表达”;“请看我的做法”;“请听我的想法”;“看看我的做法和你的有什么不同”;“看谁最会尊重我”等等,引起同学注意听。
(2)汇报的同学要先分好工,按照顺序进行。
(3)汇报完了还要问问“谁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补充?”
师:看看哪些小组最勇敢,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和同学们共同分享一下?
组1:“因为25个苹果比15个苹果多,(苹果还可以换成牛、花、鸡蛋、饼干,小超人,衣服,铅笔,玩具、小鸟……)我家的菊花(高25厘米)比郁金香(高15厘米)高,所以25大于15。
”
师:这个组的同学是举生活中的例子(数学小故事)来说明他的研究结果。
大家认为可以给他们小组的汇报打几分?
组2:“25的十位是2、15的十位是1,2比1大,所以25大过15。
”
师:这个组是根据数位来比较大小的。
(这也是比较常
用的办法)这个小组哪些方面最值得我们学习?
组3:“因为 5 5 5 5 5 多
5 5 5 少
25 多15少
师:这个组是用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因为5段比3段的长,装25的多,装15的少,所以25大于15。
我们的同学能这样用图形表示,说明他们积极动脑筋了,想尽千方百计把25和15的大小比较出来了。
组4:“因为5+5+5+5+5=25,5+5+5=15,25里边有五个5,15里边有三个5,五个5比三个5多,所以25大于15。
”
师:这个组的同学采用分解数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
组5:“因为10+15=25,25-15=10,所以25大于15。
”
师:这组同学汇报的比较方法是通过加减法计算来比较的。
组6:“我把25克的木头放在天平的一边,另外一边放15克的木头,结果25克那边比较低;2个水杯,一个倒25毫升的水,另一个倒15毫升的水,结果倒25毫升的比较高;所
以25大于15。
”
师:这组同学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然后用语言表述出来,真的很了不起。
组7:“因为正正正正正,5个正字有25画,正正正,3个正字有15画,所以25大于15。
”
师:这组同学把语文的数笔画也用到数学上了,有了一定的迁移能力,真棒。
组8:“因为五个5个1是25,三个5个1是15,所以25大于15。
”
……
在这个环节中,加入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互相评价以及对汇报的知识的互相质疑,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
也为更好地养成一个小组汇报的习惯做好反馈和小结。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比较大小的常用的方法或者简便的方法。
在学生汇报完后,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最常用,用得最广泛的方法。
师:在这些方法中,哪个方法是最常用的呢?哪个小组汇报的方法是你最喜欢的?
组9有同学举手回答:“组2”的同学汇报的方法最常用,不用那么麻烦。
这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这是提升知识的环节,
由具体的例子总结出计算或者比较的方法,也是优化方法的体现。
第四个环节:师生互相考一考。
师:出3对数字让他们比较大小(49和61、55和53、30和3),并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结果一些学生很快就举手了。
组11的同学举手回答:“49和61,我发现2位数的比较,只要看十位就行了,十位大的就大,十位小的就小,49小于61;55和53,十位相同的就看个位,55大于53;30和3,2位数比1位数大,30大于3。
”
师:接下来,同学们出一些两位数比较大小的题目,考考同学。
学生在小组内出题目互相考,或者组织一些有趣味的关于比大小的数学游戏活动。
学生互相考的环节或者做游戏的环节,也是在小组内进行的。
有时候,学生通过小组的智慧,还会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
最后,在全课小结的环节,还可以让全体同学评选出得分最高的小组,评为最佳合作学习小组。
这样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对学生来说获得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评价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合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