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期间生命体征检测规范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标准全身麻醉操作规范一、麻醉科医师应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
必要时,应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二、术前准备: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应掌握病情,进行评估,行ASA分级,预测麻醉危险程度。
同时,介绍麻醉方案、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并进行麻醉前病人的准备,进行麻醉前谈话并签字。
还应进行术前用药。
三、麻醉前准备: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插管器具、吸引器等器具。
2.准备所需药品,包括诱导药、肌肉松弛药、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和急救药品。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并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
5.核查病历。
6.查对:由麻醉医生主持与巡回护士主刀医生三方查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诊断、手术方式及部位、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等。
同时进行药品查对,包括名称、剂量等,以及麻醉机等器械的再次检查。
四、麻醉诱导: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按以下顺序进行:1.进行手部消毒,打开一次性全麻包并检查喉镜、一次性气管导管。
2.让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气道通畅。
同时,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辅助呼吸。
3.维持输液管道通畅,缓慢静注一定浓度、剂量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
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剂量的肌松药。
右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左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进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肌松完善。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
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
自病人右口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托住病人颞枕部)。
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露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界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
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气管内,退出管芯,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
麻醉科麻醉监测制度
麻醉科麻醉监测制度麻醉监测能及时了解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现及防止并发症和意外,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
麻醉和术中应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BP)及无创脉率-氧饱和度(SpO2),大手术和重危病人用有创血压(IBP)及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行气管内全身麻时应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P ET CO2)监测。
小儿麻醉及大手术应行体温监测。
一、呼吸功能监测1.呼吸运动与呼吸音(1) 呼吸运动:包括呼吸运动形式、幅度、吸/呼比值、节律与频率。
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大于每分钟25~30次,提示有呼吸功能不全,常见于脓毒血症、ARDS和肺栓塞,呼吸频率减慢多见于颅内高压和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
上呼吸道梗阻时出现三凹症状和吸气时间延长,下呼吸通梗阻表现为呼气时间延长。
(2) 呼吸音:气管狭窄出现管样喘鸣音,小气道梗阻时有喘息声,肺水肿、肺炎可闻及湿罗音,气管导管插入过深、肺不张、气胸和胸腔积液时患侧呼吸音降低或消失。
2.潮气量(V T)和每分钟通气量(VE)可用呼吸容量表和麻醉机上通气量表测定。
正常值:成人潮气量(V T)350~500mL,每分钟通气量(VE) 5000~8000mL。
机械通气时应监测呼出气量。
3.气道压力(Paw)气道压力与潮气量、吸气流速、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有关,潮气量和吸气流速稳定时,气道压力直接反映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在机械通气时,吸气时的气道内压峰值成人为1.18~1.47kPa(12~15cmH2O),儿童约0.98~1.18kPa(10~12 cmH2O),增加潮气量和吸气流速、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均可使平均气道压力升高。
气道压降低或等于零时,指示呼吸回路漏气或气管导管接头脱落。
4.无创脉率—氧饱和度(SpO2)(1) 适应证:1) 全身麻醉。
2) 高位硬膜外阻滞。
3) 老年和重危病人手术麻醉。
4) 小儿麻醉。
5) 机械通气和呼吸衰竭的治疗。
麻醉科诊疗守则与操作常规
广平县人民医院?麻醉技术操作规范与诊疗常规术前访视诊疗常规择期手术应在手术前一天由麻醉师到病房探视病人,急诊手术视具体情况在手术室进行访视和签署麻醉同意书。
具体内容如下:一、全面仔细阅读病历:包括心电图、胸片、造影、同位素及检验科各项常规生化检查,对病情、诊断和手术麻醉风险有一个总体了解。
二、了解手术方案和对麻醉的特殊要求。
三、访视病人:(一)、首先向患者行自我介绍,向患者解释麻醉医师职责,建立密切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与患者交谈,进一步了解病情及重要过去史。
(三)、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询问病史:必须包括主拆、要求手术原因、现病史、过去史、手术麻醉史、外伤史、个人史、家族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
(四)、体格检查:应对与麻醉有关的各部位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检。
(五)、交代术前禁食、禁水,术前用药,更衣,小便等情况。
(六)、与患者说明麻醉的基本过程和入室后将要进行的各种操作,术后与麻醉相关的感觉和注意事项,特别要强调具体麻醉方法由麻醉科医师根据病情和手术的要求决定而且术中可能根据病情和手术变化而改变麻醉方法。
(七)、向患家属或患者讲述真实的病情,治疗、麻醉方案、可能的麻醉病发症、可能使用的麻醉方法。
讲明术后镇痛的必要性、优缺点、可能的价格、并说明镇痛装置未列入医保项目。
(八)、住院医师请家属签署麻醉同意书,讲解所列内容的含义。
四、就有关情况与外科医生进行沟通。
五、完成麻醉前会诊记录,具体内容包括:(一)、麻醉前会诊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
(二)、病人疾病名称、拟施行手术名称、既往史。
(三)、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特别是与麻醉有关的体格检查阳性体征、与麻醉有关的辅助检查阳性结果。
(四)、ASA分级,拟施行麻醉方式,是否向病人及家属交代麻醉风险性和是否签署麻醉同意书。
(五)、对病人与麻醉有关的体格检查阳性体征、与麻醉有关的辅助检查阳性结果进行分析,就进一步处理提出建议。
麻醉前病情评估诊疗常规一、麻醉前病情分级: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一、Ⅰ级:正常健康。
麻醉中的患者监测与评估指标
麻醉中的患者监测与评估指标麻醉是外科手术以及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监测与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它们能够提供关键的信息,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本文将介绍麻醉中常用的患者监测与评估指标,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神经功能评估以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等方面。
一、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是身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指标,麻醉中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生命体征监测指标:1. 血压监测:通过测量患者的血压变化,可以判断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
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等指标。
2. 心率监测:心率是人体心脏收缩与舒张的频率指标。
通过监测心率的变化,可以了解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状态。
3. 呼吸频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是评估患者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呼吸频率、深度和规律性等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呼吸状态。
4. 体温监测:体温是反映机体代谢状态的指标,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代谢率和机体对麻醉药物的反应。
二、神经功能评估神经功能评估是麻醉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麻醉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以下是常见的神经功能评估指标:1. 瞳孔反射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可以了解其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包括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等指标。
2. 意识评估:意识评估能够反映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包括清醒程度、反应性和意识水平等方面的指标。
3. 运动反应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的肌肉运动反应,可以判断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是否正常。
三、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是麻醉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患者的氧供需平衡情况,及时评估氧合状态。
以下是常见的血氧饱和度监测指标:1.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对患者的指尖或耳垂等部位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氧合状态。
2. 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插管等方式,从动脉中采集到血样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氧合状态信息。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检测规范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检测规范Qingdao Women and Children ’s Hospital1.目的规范患者在麻醉期间的管理,保证手术患者安全。
2.范围医院科室/部门、员工、医学学员、患者、来访者。
3.定义无。
4.内容4.1 麻醉医师4.1.1 所有麻醉医师均应系统地接受过麻醉学和复苏的培训,并持有行医执照。
4.1.2 在麻醉医师实施麻醉时,应有熟练的助手配合。
4.1.3 在整个麻醉期间,麻醉医师不应离开病人。
最熟练的助手也不能代替麻醉医师的作用。
4.1.4 麻醉医师应有全面和清楚的麻醉记录,这一记录应 文件名称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检测 规范版本号 2016-10-A文件编号 QFE/JCI-S-2016-110总页数 共3页 制定部门医务科 生效日期是病历的一部分。
4.1.5 在麻醉开始前,麻醉医师应检查所有的麻醉设备并保证其正常使用。
4.2 麻醉机和麻醉器械4.2.1 麻醉机应定期检查,保证其功能正常。
在麻醉前,麻醉医师除保证麻醉机能正常使用外,气管插管器械、麻醉机呼吸回路和监护设备功能也应良好。
麻醉机呼吸回路包括管道、活瓣、贮气囊和其他附属设备。
4.2.2 麻醉机供氧系统在气源突然中断时应能立即报警。
4.2.3 麻醉机应有防缺氧装置,在2002年后生产的麻醉机均应有此装置。
4.2.4 麻醉回路内应有氧浓度监测和报警装置。
4.2.5 麻醉回路内应有测压装置能检测和显示异常的压力变化,如管道连接脱落、漏气和压力过高。
4.2.6 在应用机械通气时,一定要有接头脱落报警装置。
4.3 术中病人的监测麻醉医师从麻醉诱导开始,就应不断检查仪器的工作情况,病人的麻醉深度、呼吸和循环以及氧合情况直至病人送至麻醉恢复室或麻醉后监护病房(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
4.3.1 在整个麻醉期间,麻醉医师应认真持续地监护病人。
4.3.2 对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测应是临床观察和仪器监测相结合。
麻醉科手术中的生命体征监测
麻醉科手术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手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负责给患者提供合适的麻醉措施,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而在麻醉科手术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生命体征的定义和意义生命体征是指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殊指标和反应。
主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
监测这些生命体征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生理状况和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体温的监测和控制体温是人体内部的热量总量指标,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会对患者的体温产生影响,因此,对患者体温的监测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常见的体温监测方法有使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或口腔体温、贴在皮肤上的温度贴、导管放置体温探头等。
在麻醉科手术中,常常使用导管放置体温探头的方法,这种方法准确、方便,且不会对手术过程产生干扰。
三、呼吸的监测和控制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它为人体提供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在麻醉科手术中,呼吸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监测患者的呼吸状态,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呼吸的监测方法主要有观察胸部起伏、听诊呼吸音、测量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
其中,测量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是一种先进且准确的方法,通过将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连接到呼吸机上,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
四、心率的监测和控制心率是人体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是评估人体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麻醉科手术中,监测患者的心率可以及时发现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心肌缺血等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常见的心率监测方法有使用心电图仪、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
在手术过程中,常常使用心电图仪来监测患者的心率。
通过将导联电极贴于患者的胸部,可以实时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并计算出心率。
五、血压的监测和控制血压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心脏泵血功能和血管阻力的大小。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监测操作流程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监测操作流程
手术麻醉期间生命体征的监测能及时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变化,预防和及时发现并发症和意外,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一、手术麻醉期间常规监测项目:
呼吸、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无创脉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和胃肠镜麻醉时应该使用呼气末CO2(PETCO2)监测。
二、手术麻醉期间选择性检测项目:
尿量监测、体温监测、有创血压(IBP)监测、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连续心输出量(CCO)监测、肺动脉压(PAP)监测、肺动脉楔压(PAWP)监测、肌松监测、血电解质监测、血气分析、肝肾功能测定、镇静评分和镇痛评估、运动阻滞评级。
三、根据患者情况设置各项监测项目的报警范围。
麻醉期间监测常规
⿇醉期间监测常规第四篇⿇醉期间监测监测的主要⽬的是保证病⼈⿇醉和⼿术期间的安全,提供调整病⼈内稳态于⽣理代偿范围的依据。
临床实践证明,通过严密观察病⼈全⾝⼀般情况、注意病⼈呼吸频率和幅度、触摸脉搏、测量⾎压、观察⽪肤粘膜⾊泽和创⾯颜⾊以及⾮全⿇病⼈随时注意病⼈意识状态和⼊眠深度等,也可对病情作出迅速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当今发达国家对⿇醉期间监测内容已经订有标准,如全⿇期间应作⼼电图、⾎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呼⽓末CO2和吸⼊氧浓度等监测项⽬;⾮全⾝⿇醉应有⼼电图、⾎压、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监测。
必须指出任何监测和报警只是增加⽽决不能替代⿇醉⼯作者对病情全⾯了解、判断和处理。
⼀、⾮创伤性监测对病⼈不引起创伤、使⽤⽅便,尤其是常规监测项⽬如听诊、⼼电图、⾎压、脉搏氧饱和度和呼⽓末CO2等。
不同监测项⽬对发现意外事件的效⽤监测项⽬可发现意外事件脉搏氧饱和度1、2,3,4,5,8,9,11,14质谱仪1、2,3,6,9,10,12CO2波形图1、2,3,9,10,12⾎压6、7,9,14听诊1、3,4,11⽓流量测定1、2测氧仪5⼼电图13体温10意外事件 1. 呼吸回路脱落 2. 通⽓不⾜ 3. ⾷管内插管4. ⽀⽓管内插管 5. 吸⼊氧浓度过低 6. 吸⼊⿇醉药过量7. 低⾎容量8. ⽓胸9. 栓塞10. 体温过⾼11. 误吸12. 酸碱失衡13. ⼼律失常14. 静脉⿇醉药过量(⼀)⽆创动脉压监测:是⿇醉和⼿术期间最基本、最主要的⼼⾎管监测项⽬,⼀般采⽤间断、袖套测压法可分成:1. ⼿法测压:采⽤弹簧或汞柱⾎压计,通过指针摆动显⽰、听诊或触诊测量⾎压。
利⽤弹簧⾎压计测量时观察指针摆动,测压简单、⽅便且灵敏度⾼于听诊法。
当袖套排⽓减压指针摆动较明显时为收缩压,指针摆动明显减弱为舒张压。
触诊法只能测量收缩压。
平均动脉压可通过公式计算,均压=舒张压+1/3脉压2. ⾃动测压(NIBP)多采⽤振荡技术(Oscillometry),由传感器、充⽓泵和微机组成,可定时⾃动测压,显⽰收缩压、舒张压、均压和脉率。
麻醉期间监测常规
第四篇麻醉期间监测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病人麻醉和手术期间的安全,提供调整病人内稳态于生理代偿范围的依据。
临床实践证明,通过严密观察病人全身一般情况、注意病人呼吸频率和幅度、触摸脉搏、测量血压、观察皮肤粘膜色泽和创面颜色以及非全麻病人随时注意病人意识状态和入眠深度等,也可对病情作出迅速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当今发达国家对麻醉期间监测内容已经订有标准,如全麻期间应作心电图、血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呼气末CO2和吸入氧浓度等监测项目;非全身麻醉应有心电图、血压、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监测。
必须指出任何监测和报警只是增加而决不能替代麻醉工作者对病情全面了解、判断和处理。
一、非创伤性监测对病人不引起创伤、使用方便,尤其是常规监测项目如听诊、心电图、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和呼气末CO2等。
不同监测项目对发现意外事件的效用监测项目可发现意外事件脉搏氧饱和度1、2,3,4,5,8,9,11,14质谱仪1、2,3,6,9,10,12CO2波形图1、2,3,9,10,12血压6、7,9,14听诊1、3,4,11气流量测定1、2测氧仪5心电图13体温10意外事件 1. 呼吸回路脱落 2. 通气不足 3. 食管内插管4. 支气管内插管 5. 吸入氧浓度过低 6. 吸入麻醉药过量7. 低血容量8. 气胸9. 栓塞10. 体温过高11. 误吸12. 酸碱失衡13. 心律失常14. 静脉麻醉药过量(一)无创动脉压监测:是麻醉和手术期间最基本、最主要的心血管监测项目,一般采用间断、袖套测压法可分成:1. 手法测压:采用弹簧或汞柱血压计,通过指针摆动显示、听诊或触诊测量血压。
利用弹簧血压计测量时观察指针摆动,测压简单、方便且灵敏度高于听诊法。
当袖套排气减压指针摆动较明显时为收缩压,指针摆动明显减弱为舒张压。
触诊法只能测量收缩压。
平均动脉压可通过公式计算,均压=舒张压+1/3脉压2. 自动测压(NIBP)多采用振荡技术(Oscillometry),由传感器、充气泵和微机组成,可定时自动测压,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均压和脉率。
麻醉科诊疗规范与操作常规
麻醉科诊疗规范与操作常规人民医院麻醉技术操作规范与诊疗常规术前访视诊疗常规择期手术应在手术前一天由麻醉师到病房探视病人,急诊手术视具体情况在手术室进行访视与签署麻醉同意书。
具体内容如下:一、全面仔细阅读病历:包括心电图、胸片、造影、同位素及检验科各项常规生化检查,对病情、诊断与手术麻醉风险有一个总体了解。
二、了解手术方案与对麻醉得特殊要求。
三、访视病人:(一)、首先向患者行自我介绍,向患者解释麻醉医师职责,建立密切与谐得医患关系。
(二)、与患者交谈,进一步了解病情及重要过去史。
(三)、按照一定得顺序全面询问病史:必须包括主拆、要求手术原因、现病史、过去史、手术麻醉史、外伤史、个人史、家族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
(四)、体格检查:应对与麻醉有关得各部位进行全面仔细得体检。
(五)、交代术前禁食、禁水,术前用药,更衣,小便等情况。
(六)、与患者说明麻醉得基本过程与入室后将要进行得各种操作,术后与麻醉相关得感觉与注意事项,特别要强调具体麻醉方法由麻醉科医师根据病情与手术得要求决定而且术中可能根据病情与手术变化而改变麻醉方法。
(七)、向患家属或患者讲述真实得病情,治疗、麻醉方案、可能得麻醉病发症、可能使用得麻醉方法。
讲明术后镇痛得必要性、优缺点、可能得价格、并说明镇痛装置未列入医保项目。
(八)、住院医师请家属签署麻醉同意书,讲解所列内容得含义。
四、就有关情况与外科医生进行沟通。
五、完成麻醉前会诊记录,具体内容包括:(一)、麻醉前会诊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
(二)、病人疾病名称、拟施行手术名称、既往史。
(三)、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特别就是与麻醉有关得体格检查阳性体征、与麻醉有关得辅助检查阳性结果。
(四)、ASA 分级,拟施行麻醉方式,就是否向病人及家属交代麻醉风险性与就是否签署麻醉同意书。
(五)、对病人与麻醉有关得体格检查阳性体征、与麻醉有关得辅助检查阳性结果进行分析,就进一步处理提出建议。
麻醉前病情评估诊疗常规一、麻醉前病情分级: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级:正常健康。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20 年修订试行)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20 年修订试行)生命体征类指标指标1:术中呼吸心跳骤停率术中呼吸心跳骤停是指麻醉开始后至患者离开手术室前非医疗目的的呼吸和心脏停跳。
术中呼吸心跳骤停率是指麻醉开始后至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术中呼吸、心骤停率患者数÷同期麻醉患者总数×.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呼吸、心跳骤停为全因性,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以及其他任何因素。
在患者入室后、麻醉开始前发生的呼吸、心跳骤停不计入分子。
术中呼吸、心跳骤停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指标2: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发生率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是指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直至离开手术室前,因呼吸骤停或严重呼吸抑制而进行的人工气道的建立,包括气管插管、喉罩置入和紧急气管造口术。
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发生率是指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数÷同期麻醉患者总数×100.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呼吸骤停或严重呼吸抑制原因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以及其他任何因素。
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提示患者发生了严重呼吸抑制,需要迅速建立人工气道,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质量管理和/或手术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指标3: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是指在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拔除后6小时内,非计划再次行气管插管术。
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是指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患者数占同期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患者数÷同期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患者总数×1000.需要注意的是,因非计划二次手术而接受再次气管插管的患者不计入分子。
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提示在麻醉复苏阶段,对于拔管指征的掌握可能存在问题,或者患者出现其他问题需要再次进行气管插管,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质量管理和/或手术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处理规范及流程
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处理规范及流程麻醉是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外和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为了降低麻醉风险,提高麻醉安全性,本文将介绍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规范和流程。
一、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预防1. 术前评估:在麻醉前,应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心肺功能等,以预测可能出现的麻醉风险。
2.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以降低麻醉风险。
3. 药物选择:合理选择麻醉药物,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或不良反应的药物。
4. 麻醉监测:在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麻醉医生的培训和资质:麻醉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麻醉技能。
二、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规范1. 低氧血症:低氧血症是麻醉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下降。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面罩供氧或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支持,纠正低氧血症。
2. 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处理方法包括:降低麻醉深度,减慢麻醉药物输注速度,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3. 低血压:低血压可导致患者器官灌注不足,处理方法包括:加快输液速度,提高麻醉深度,使用血管收缩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4.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心功能受损,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进行心脏按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电解质失衡。
5. 呼吸抑制:呼吸抑制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面罩供氧或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兴奋药物,维持呼吸功能。
6.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给予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三、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流程1. 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进行抢救措施。
麻醉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麻醉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麻醉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疼痛治疗和病人情绪的调节。
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准确、实时的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安全和舒适。
为此,麻醉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应运而生。
一、麻醉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重要性手术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风险。
麻醉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免受疼痛和痛苦,同时保持生命体征的相对稳定。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能够提供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重要指标,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调整麻醉剂的剂量,保持患者在手术期间的稳定状态,降低患者的风险。
二、常用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1.心电监护:心电监护是麻醉中最为常见的监测技术之一。
通过将心电图电极贴在患者胸部,可以实时监测到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血压监测:血压监测是麻醉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
通过将血压袖带绑在患者上臂上,可以实时监测到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及时发现血压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3.呼吸监测:呼吸监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常见的方法包括胸带式呼吸腹式呼吸带、呼吸流速计等。
呼吸监测可以实时监测到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及时判断患者的呼吸状态。
4.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是监测患者氧合状态的重要指标。
通过将血氧传感器夹在患者的指尖或耳垂上,可以实时监测到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发现低氧状态并进行处理。
三、麻醉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优势和挑战1.优势:麻醉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能够提供准确、实时的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帮助医生掌握患者的生理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2.挑战:麻醉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上的挑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维护和解读。
其次是设备成本的挑战,高质量的监测设备价格较高,对医疗机构和患者都是一定的经济负担。
最新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修订试行)
麻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修订试行)一,生命体征指标类指标:指标1.术中呼吸心跳骤停率指标;指标2.计划外建立人工气道发生率;指标3.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指标4.术中体温监测率;指标5.手术麻醉期间低体温发生率;指标6.PACU入室低体温发生率;指标7.术中主动保温率;指标8.麻醉科术后镇痛率;指标9.术后镇痛随访患者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指标10.椎管内分娩镇痛应用率;二,麻醉科结构管理指标指标11.麻醉科与手术科室医师数量比;指标12.麻醉科手术科室主治及以上医师数量比;指标13.麻醉科医护比;指标14.麻醉科人均年麻醉例次;指标15.手术室外麻醉占比;指标16.日间手术麻醉占比;指标17.麻醉科门诊工作开展情况;指标18.麻醉后恢复治疗室(PACU)工作开展情况;(单位时间总数)指标19.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工作开展情况;(单位时间总数)指标20.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指标21.急诊手术麻醉占比;指标22.各类麻醉方式占比;指标23.麻醉科电子病历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指标24.麻醉科药品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情况;指标25.麻醉科院内感染控制体系建设情况;三、麻醉科过程管理指标指标指标26。
书中自体血输注率;指标27.择期手术麻醉前访视率;指标28.入室后手术麻醉取消率;指标29.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指标31.非计划转入ICU率;指标31.麻醉后恢复治疗室PACU转出延迟率;四、麻醉科并发症相关指标指标32.麻醉后24小时内患者死亡率;指标33.麻醉后24小时内患者麻醉直接相关死亡率;指标34.麻醉期间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指标35.区域阻滞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指标36.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发生率;指标37.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指标38.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率;指标39.全身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指标40术中牙齿损伤发生率。
1、在最软入的时候,你会想起谁。
24 临床麻醉监测规范指南规范XX.doc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如术中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min。
有血管异常(如透析动静脉瘘)或静脉输液的肢体尽量避免袖带测压。
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1
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心率(HR)为78次/min,血压(BP)为147/75 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为97%。
开放外周静脉,咪唑安定1 mg静脉推注,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液400 mL。
麻醉诱导:丙泊酚120 mg,枸橼酸舒芬太尼20 μg,罗库溴铵37.5 mg静脉推注。
2 min后顺利插入7.0号普通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即刻发现气道压为26 cm H2O,血压下降为53/30 mmHg,心率110次/min,SpO2降至80%,在排除管路折曲和血压计故障后,初步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甲强龙80 mg,去甲肾上腺素20 μg,症状未明显改善,气道压维持在26-30 cm H2O。
静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10 μg,血压升至70/40 mmHg,心率120次/min,气道压为22 cm H2O,立即开放右颈内静脉,持续泵注盐酸肾上腺素0.05-0.06 μg·kg-1·min-1,患者血压回升至90-100/55-60 mmHg,心率110-120次/min,呼吸机控制呼吸,SpO2 96-98%,气道压为19 cm H2O,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急查血气和电解质:pH 7.323,PCO2 45.4 mmHg,PO2 57.1 mmHg,SO2 87.0%,K 3.4 mmol·L-1,Na 142 mmol·L-1,Ca 1.32 mmol·L-1。
此时发现患者面部、四肢明显水肿,会阴和大腿根部出现皮疹样改变。
遂决定取消手术,患者继续机械通气,丙泊酚分次静脉推注,调整盐酸肾上腺素泵注速率至0.02-0.03 μg·kg-1·min-1,血压仍然维持在90-100/55-60 mmHg,心率110-120次/min,SpO2 96-98%。
1.5 h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逐渐减量至停用升压药及镇静药。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一、前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及时全面地监测患者是围术期麻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10%)之一【1】。
我们没有任何策略可以保证麻醉科医师完全防止麻醉或手术的不良后果,但是麻醉科医师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不良反应或意外事件的发生【2-4】。
美国麻醉学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先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此后全球各国麻醉学会都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制定了相应的监测标准或监测指南,并多次进行修改。
为了提高中国临床麻醉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减少麻醉意外的发生,降低麻醉死亡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组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7-11】,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条件、医疗设备现状和麻醉科医师队伍结构制定临床麻醉监测指南。
二、临床麻醉监测指南鉴于中国各级医院麻醉科监测设备配备参差不齐,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提出的监测指南将成为医院科室建设和评定的参考标准;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等所有麻醉科医师参与的临床麻醉活动。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监测基本要求:麻醉科医师必须在麻醉全程始终在岗。
基本监测: 氧合、通气和循环应该得到连续监测评估。
氧合:观察患者皮肤和粘膜色泽、脉搏血氧饱和度。
通气:肺部听诊呼吸音、观察胸廓运动、呼吸囊活动。
循环:持续心电图显示、连续无创血压和心率,其监测间隔的时间原则上不能超过5min、同时注意脉搏触诊、脉搏波波动、心音听诊。
扩展监测:可根据情况选择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体温、脑功能、呼吸力学、血液生化、血气分析、肌松、凝血功能、肺动脉压、心输出量。
附注:(1)监测基本要求和基本监测是完成每个麻醉必须做到的;(2)本标准暂不适用分娩镇痛和疼痛治疗;(3)在转运、搬动过程中或急救现场或监测仪器出现故障时持续监测可允许有短时间的中断。
生命体征测量操作规范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测量生命体征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
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
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絮吹动情况,并计数。
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选择宽窄度适宜的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
18.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期间生命体征检测规范
Qingdao Women and Children ’s Hospital
1.目的
规范患者在麻醉期间的管理,保证手术患者安全。
2.范围
医院科室/部门、员工、医学学员、患者、来访者。
3.定义
无。
4.内容
4.1 麻醉医师
4.1.1 所有麻醉医师均应系统地接受过麻醉学和复苏的培训,并持有行医执照。
4.1.2 在麻醉医师实施麻醉时,应有熟练的助手配合。
4.1.3 在整个麻醉期间,麻醉医师不应离开病人。
最熟练的助手也不能代替麻醉医师的作用。
4.1.4 麻醉医师应有全面和清楚的麻醉记录,这一记录应 文件名称 麻醉期间生命体
征检测 规范
版本号 2016-10-A
文件编号 QFE/JCI-S-2016-
110
总页数 共3页 制定部门
医务科 生效日期
是病历的一部分。
4.1.5 在麻醉开始前,麻醉医师应检查所有的麻醉设备并保证其正常使用。
4.2 麻醉机和麻醉器械
4.2.1 麻醉机应定期检查,保证其功能正常。
在麻醉前,麻醉医师除保证麻醉机能正常使用外,气管插管器械、麻醉机呼吸回路和监护设备功能也应良好。
麻醉机呼吸回路包括管道、活瓣、贮气囊和其他附属设备。
4.2.2 麻醉机供氧系统在气源突然中断时应能立即报警。
4.2.3 麻醉机应有防缺氧装置,在2002年后生产的麻醉机均应有此装置。
4.2.4 麻醉回路内应有氧浓度监测和报警装置。
4.2.5 麻醉回路内应有测压装置能检测和显示异常的压力变化,如管道连接脱落、漏气和压力过高。
4.2.6 在应用机械通气时,一定要有接头脱落报警装置。
4.3 术中病人的监测
麻醉医师从麻醉诱导开始,就应不断检查仪器的工作情况,病人的麻醉深度、呼吸和循环以及氧合情况直至病人送至麻醉恢复室或麻醉后监护病房(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
4.3.1 在整个麻醉期间,麻醉医师应认真持续地监护病人。
4.3.2 对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测应是临床观察和仪器监测相结合。
4.3.3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以下三个指标必须监测:氧合、循环和通气。
4.3.4 皮肤粘膜的颜色和切口出血的颜色可反映氧合情况。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为临床观察的必要的补充。
4.3.5 循环监测包括脉搏、心率、血压和听诊器监听心音。
4.3.6 血压和心率的监测应该详细记录,记录应放入病历中。
4.3.7 在麻醉过程中,ECG应持续监测,虽然轻度的氧合不良和循环不稳不会引起ECG的改变,但ECG对诊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有重要价值。
4.3.8 在整个麻醉过程中,监测通气是否适当,可通过:
①胸壁的起伏。
②贮气囊的活动。
③胸前或食管听诊器听诊呼吸音。
4.3.9 所有气管插管人工通气的病人均应监测呼气末C02浓度。
4.3.10 除以上基本的监测指标外,特殊病例还需增加监测项目。
可采用的特殊监测有:①有创动脉和静脉压监测。
②神经功能监测。
③生化和血液流变学监测。
④应用肌松药时,可用外周神经刺激器监测神经肌肉功能。
4.3.10.1 在下列情况需以上监测:①复杂手术或特殊的手
术操作。
②特殊麻醉技术如控制性降压或单肺通气麻醉。
③病人有严重的合并症。
4.3.10.2 预计术中病人体温有明显变化时,应进行体温监测。
4.3.11 在手术室中,因各种原因,监测可允许有短暂的中断。
4.4 麻醉恢复期间监测
4.4.1 病人的麻醉恢复应在麻醉恢复室进行。
麻醉恢复室应配有专门人员和设备,人员数目和手术台数应成一定的比例。
4.4.2 麻醉恢复室必须配备的监测设备:①头部能升降的病床。
②有氧气源和供氧装置。
③呼吸机。
④进行心肺复苏的相应设备和药物,如除颤器等。
⑤监测仪。
⑥吸引装置。
⑦固定的人员。
⑧能迅速召集医务人员的通讯设备。
4.4.3 病人的转送应有规章可循:①手术室人员将病人转送至恢复室。
②恢复室人员将病人转送病房或出院。
4.4.4 每一病人在交接时均应有明确的医嘱:①病人的监测项目。
②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
③病人出恢复室的标准。
4.4.5 病人发生紧急情况时,医务人员应能随时到达。
4.4.6 在病人出恢复室前,麻醉医师应巡视病人。
4.5 在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监测
4.5.1 在手术室外实施麻醉时,病人可能冒巨大的风险。
因为在有些地方,例如放射科和核磁共振室不能实施有效的生理监测,所以在手术室外实施麻醉,麻醉医师应格外警惕。
4.5.2 在以下这些地方,病人应接受与手术室内同样水平的监测:①产房。
②介入放射室。
③内镜室。
④牙科手术。
⑤电休克治疗。
⑥伤员的抢救。
⑦放疗。
4.5.3 因为特殊的危险(如放射)不能对病人进行床边监测时,可应用仪器设备代替,以保障病人安全。
4.6 区域麻醉监测
区域麻醉的病人应像全麻病人一样进行监测。
区域麻醉包括:①蛛网膜下腔麻醉。
②硬膜外麻醉。
③臂丛神经阻滞。
④静脉局部麻醉。
4.7 镇静治疗病人的监测
病人应用镇静治疗可使其情绪稳定和产生一定程度的逆行性遗忘,以使病人在进行诊断检查和小手术操作时与医生配合。
但镇静药物也可产生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保护性反射抑制、呼吸循环的抑制等,并且由于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在老年人和危重病人就更容易出现意外。
4.7.1 任何镇静的应用,均应有合格的医务人员开医嘱。
4.7.2 用药者必须了解药物的作用,并能处理这些药物引起的并发症。
4.7.3 在病人的病历上,应详细记录用药的时间和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