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语语义变迁初探

合集下载

当代流行词语词义演变趋势

当代流行词语词义演变趋势

当代流行词语词义演变趋势
近几年,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改变
着一些流行词语词义的演变趋势。

在当下,网络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同时也导致一
些特定词语的发展及改变。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当代流行词语词义演变趋势吧。

首先,最明显的是“帅”的概念的演变,从原本只泛指 gentleman 的男士,发展到
不仅可以指“做事认真又有担当”的人,也可以指一个美丽新颖又让人倾倒的女性。

其次,“萌”最初泛指小东西很可爱或者萌萌哒,而现在可以指出开心、可爱人或物,甚至有几
分犀利的批评意味在里头。

此外,“怪”的概念的演变也是明显的。

从原本的古怪的异样
的概念变成可以指有雅量又有个性的人,也有正能量传播的一种概念。

此外,“靓”的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相比较于原本的“华贵”、“富丽”等意思,现在也可以指美好的外表,把能够被大家接受的美观概念带到大众之中。

另外,“抠”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本指抠门,说话抠字,变成了泛指抠门般的理财意识,教人们过上更
萧瑟有度的消费生活。

最后,“惨”也从原本的意思变成了一种开玩笑的说法,指一种吃亏的状态,表示主
角可能出现的不堪的境遇,用来调侃朋友的搞笑之外,也暗指着一种人生态度,勇敢接受
挫折,继续前行。

总而言之,从上文可以发现,当代流行词语的演变趋势也反映出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有的词语用来表达“例外”的状态,有的词语可以用来调笑一下朋友,有的词语又可以表
达有血性的真实情感。

像上文所提到的,当代流行词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思维
及影响,也就是说,社会的变化及发展也是关乎着语言的变化的因素之一。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一、简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其语言使用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汉语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和广泛传播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词汇变异现象。

这种词汇变异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对网络交流、语言传播乃至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流行语通过谐音、缩略、隐喻、反讽等手段实现词汇变异,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新型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推动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探究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这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网络交流的健康发展。

1.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产生背景网络流行语,作为汉语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频繁使用,并体现出新颖性、创造性和短暂流行性等特点的词汇或短语。

这些词汇或短语往往由网民自行创造,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进而延伸至现实生活,成为一定时期内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并使用的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更是为网民提供了发表观点、分享经验的广阔空间。

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成为网络空间中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网络新词的产生、流行和理论阐释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以近年出现的“五毛”为个案,探求其新义来源,描述新义使用开来的网络时代背景及语义的进一步变迁,并运用空位、竞争、模因论等理论来分析它产生、流行的动因。

新词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上,更需要运用最新的理论来解释,甚至需要创设出新理论。

标签:网络词语五毛流行动因模因一、引言语言三要素中,最易变动的是词汇。

当社会处于巨大变革的时代,汉语词汇也会随之大变动,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进入21世纪,网络在我国更加普及。

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已逾5亿,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据预测,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5亿,发展迅猛。

网络不仅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展现自我、与他人互动交流的平台。

因为自身独特的语用领域,网络上的语言常带有不同于人们日常用语的鲜明特色,形成网络语言。

随着庞大网民的使用、推动和传播,有些词语会快速兴起、流行、拓展等,甚至超越虚拟的网络语域,进入社会新闻用语以及日常用语领域,像“芙蓉姐姐”“艳照门”“犀利哥”“给力”“浮云”“屌丝”等等。

中国学术界,最早发表的网络语言文章是1997年3月迥的《网络文化中的新语言》和1998年初立鑫《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前者算一般性介绍文章,后者则是研究型论文。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语言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不断有其他领域的学者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角度展开研究,只是取向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研究网络语言的本体,而后者大多从语言外围着手。

就网络语言本体来看,词语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网络词语”为关键词搜索核心期刊,发现有14篇论文,涉及个案分析、修辞手法、构造方式、词语由来、词语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心理等。

实际上成果更多,据我们检索,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大约有80多篇,涉及个案和描述的最多,理论探讨、解释性论文不多,而将个案描述分析和理论探究阐释结合的论文更少。

网络语言词汇变异研究

网络语言词汇变异研究
16 2
是语言词汇 , 但它们在网络语言中的大量使用使 得我 们不 能不 注 意到 它 们 的重 要地 位 。 据 国家 根 语 言资 源检测 与研 究 中心 的调 查 ,B S上 标点 、 B 符 号 使 用 率 达 到 了 5 .7 ,高 于 汉 字 的 使 用 5 0% 率 。例如 : :一) 表示 最常见 的 笑 , 常用在 句尾或 文 章结束之处 ; 一D表示 非常 开心地 咧嘴大 笑 ; 一 : : ( 表示正在 生气或 悲伤 ; 一 可 以用来 表示 男士 温 和礼貌 的笑 , 与之相 对^ 表示 女 士含 蓄优雅 的 笑 . 丰富的表情符号能给人一种 眉 目传情 的感 觉 , 单 的图 画所传 达 给 对方 的信 息 往 往胜 过用 简 文 字来 表达 。 除英语外 ,借用其 它语言的词汇非常罕见 , 常用的 目 前只见一例 : 16 36 一撒优那拉 , 日 即 语 的“ 再见 ” 。 ( 网络词 汇造词 的补 偿机 制 。任何 一种语 四)
Vo . No 4 131 . Au . 01 g2 0
网络语 言词汇变异研 究
康 忠德
( 广西 民族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广西 南宁 5 0 0 ) 3 06

要: 网络语 言是 一种特殊 的社会 方言, 网络语 言的发展 变化 重点表现在词 汇变异方面。词汇的 变异表
பைடு நூலகம்
现 在 词形 变化 和 词 义 变 化 两 个 方 面 。词 形 变化 主 要 是 构 词 方 式 的 改 变 , 生 了一 些 新 的 词语 结 构 类 型; 义 变 产 词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变化最快的元素 , 它能 极其敏感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信息社会 的高速发展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中的产 其 品之一就是网络语 言。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

网络词汇语音变异的认知心理初探

网络词汇语音变异的认知心理初探

使用谐音词 、语音 缩略词 、数字词 、字母词 等变异词汇 ,
青 年 一 代 是 网 民 的 主 力 军 , 他 们 往 往 具 有 一 定 的 英 在输入法 中,省去了汉字输入 的麻烦 ,从而实现 了用最少
文基础 ,但 是在网上他们不直接使用 原有的英语词汇 ,而 的语 言符 号表达 出最大 的信 息量 这一 目标,简洁精练地表 是 利 用 英 语 谐 音 在 汉 语 中创 造 新 词 ,如 “ f a n s( 粉丝 )” 达 了某些在规 范语 言中通常只能通过句法层 次才能表达的
粉 丝
2 5 3 1 9 1
属 丝
1 7 9 1 6 2
东 东
l 1 7 1 8 4

1 9 8 1 8 4
三 、网络词汇语音变异的类型
( 一 )汉 语 拼 音 智 能输 入 法 的 影 响
在 这个追求效率 的快节奏时代 ,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生命 ,这样的理念也同样适用 网络语言变异 。由于汉语拼音 智能输入法不分声调 ,一个音 节甚至一个字母就可出现多个对应 的词汇 ,而网民们 常常使用 出现的第一个词汇 ,这其实是

种 “ 手误 ”,但这种 “ 手误 ”并不影响双方 的正常交流和理解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如竹叶 ( 主 页) 、斑竹 ( 版主) 、 幽香 ( 邮箱)、菌男 ( 俊 男)、霉女 ( 美 女)、杯 具 ( 悲剧 )、驴友 ( 旅友 )、鸭梨 ( 压力)等等 。
( 二 )方 言影 响
“ s h o w( 秀 )” “ c o o l( 酷 ) ”等 等 。这 一 点类 似 于在 旧 内容 或 信 息 ,体 现 了人 们 追 求 语 言 表 达 效 率 的 强 烈 意 识 。

汉语网络词语词义发展类型

汉语网络词语词义发展类型

汉语网络词语词义发展类型本文旨在运用词义变迁的理论,剖析汉语网络词语的词义发展模式和结构特征,以期揭示网络汉语的独特性。

首先,本文将分析网络汉语的词义变迁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网络汉语的异化扩展首先,网络汉语不同于传统汉语词语,它主要是通过异化扩展来建构词义的。

即网络汉语,以大量的外来词语作为基础,再配以丰富的词义延伸,丰富了网络汉语的词典,并由此形成一种活跃的变异发展特殊的汉语语言体系。

例如,“佛系”,它是从“佛教”演变而来的,原义是指按照佛法修持的行为准则,但在网络上的“佛系”,却有了更强的异化扩展,现在“佛系”可以指一种没有责任感,消极态度对待任何事物的生活方式。

二、网络汉语的交叉结合其次,网络汉语通过交叉结合来表达词义。

即网络汉语借鉴其他语言的语义,通过两个或多个词语的结合,来构造一个新的词语,组成新的汉语词语,再结合一定的上下文,使得词义更丰富。

例如,“剁手”是指一种突然决定买一样东西而不惜重金买下来的行为,它来源于“剁剁手”和“手”两个词结合而来,它拥有本来手上拿着货物,一剁脱而下的词义,象征着有意扔掉金钱一样把任何东西买下手。

三、网络汉语的隐喻化此外,网络汉语也有着一定的隐喻化特征。

它通过隐喻的诞生,使得汉语有了更多的变化,并不仅仅局限于言语上的解释而是把说法拓展到想象的更大范围,更好地表达丰富的感情。

例如,“吃醋”,它不仅仅指吃实物的醋,而是隐喻为吃醋的意思,比如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人跟别人过得比自己快乐,就可以用“吃醋”来简洁地描述自己的心情。

综上所述,网络汉语运用了异化扩展,交叉结合和隐喻化等一系列复杂的语言特征,使得汉语被赋予了更多的语义变化,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增加了大量网络汉语词语。

从而,揭示出网络汉语具有独特性的特点,为了深入探寻网络汉语的词义发展,我们也有必要进一步探究这种趋势。

网络语言中汉语的词义演变

网络语言中汉语的词义演变
网 络 语 言 中 汉 语 的 词 义 演 变
邓 婷
( 鹰 潭 职业 技 术 学 院 , 江 西 鹰 潭 3 3 5 0 0 0 )
摘 要 :信 息 化 时代 。 网络 飞 速 发 展 , 使 得 网 络 语 言作 为 种 新 兴 的 语 言 形 式 进 入 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不 断 出现 在 经 济 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 并 对 其 产 生 重要 影 响 。网络 语 言 中各 词 的 词 义 不 同于 汉 语 原 有 的 词 义 ,随 着 网络 语 言 不 断运 用在 日常 生 活 中 . 使 得 汉语 词 义 不 断 发 生 演 变 。 本文从词义演变的 方 面 分 析 了 网 络 语 言 中 汉 语 词 义 演 变 的 方 式 关键词 : 词 义 演 变 方 式
引言 随 着计 算 机 网络 的 发 展 . 网络 与 我 们 的生 活越 来越 近 。 越 来越融人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 人 们 的生 产 、 生 活 乃 至 思 维 方 式 等 方 方 面 面都 发生 了 巨大 的改 变 。 由于 语 言 作 为 信 息 载 体 , 总 是 能 快速 充分 地 反 映社 会 的 各 种 变 化 。网络 时 代 的 到 来 , 网 络交际的频繁 , 网络 语 言 作 为 一 种 新 兴 的语 言 , 以前 所 未 有 的 速 度进 入 人 们 的 生 活 。 我 们 通 常所 说 的 网络 语 言 。 是 指 网 民在 网 络 交 际 互 动 时 使用 的 交 往 语 言 或 网 络 交 际 语 言 。 网络 语 言 本 质 上 是 现 代汉 语 的 一种 变 体 是 现 代 汉 语 在 网 络 交 流 环 境 中的 一 种 变 体 . 并 非 一 种 与 现代 汉语 并 列 的语 言 发 现 网 络 语 言 与 现 代 汉 语 在 语 言 的 以上 特 征 方 面 并 无 二 致 , 其语音 , 仍是现代汉语 的语音 ; 其语法 . 无论是从语感上还是语法分析上 , 也 可 判 定 与 现 代 汉

浅析网络词语的语义变异

浅析网络词语的语义变异

浅析网络词语的语义变异摘要:网络语言就是语言在网络这个特定的话语语境中变异的结果,词汇作为语言最敏感的部分,当然在变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近几年网络流行的热词为对象,从语义层面结合实例对网络词语的变异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词语变异内容内部透视一、引言语言的变异性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创造性的使用语言,从而实现特殊的语义表达。

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网络词语,可以说,网络语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词语的发展。

网络词语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着各种变异,语言的各个要素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选取的是语义变异这一很有特点而又被很多人所忽略的部分进行讨论,以期能够对网络词语在语义上的变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网络词语语义变异的内容网络词语的语义变异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理性意义的变异和非理性意义的变异。

除了这两方面,网络词语的语义变异还会产生语义的模糊性。

1.理性意义的变异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对词而言,它的理性意义就是语音所表示的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但是对于一些网络词语来说,其理性意义已经在使用中发生变异,不再是这个词所表示的本来意义,而是由反映一种客观存在变为反映另一种客观存在。

如:草根、山寨、穿越。

①草根:原义是指草本植物的根部,现在一般将其理解为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平民文化或弱势阶层。

②山寨:指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后引申指穷地方,穷寨子,穷人住的地方。

作为网络词语,山寨意思指盗版,不正规的。

一般用于某些品牌东西的假冒品。

③穿越:本来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

同时,穿越也是一种户外运动。

经过网络的传播使用,现在穿越表示一种思维混乱、不清晰的状态。

这种理性意义的变异,其实也可看作是一种假借,借用一种客观存在来表示另一种客观存在。

略论网络词语变异[论文]

略论网络词语变异[论文]

略论网络词语变异摘要:网络词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变异现象,本文从旧词新义、语素新义、谐音新义、字形新义、重叠新义五个方面阐述了网络词语语义变异的形式。

关键词:网络词语变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正以其惊人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网络词语往往具有时尚性、快捷性和不稳定性,在年轻人中使用频率高、影响力极大。

它主要是通过非常规语言形式标新立异,满足年轻人追求新奇的心理。

网络语言在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都存在语言变异现象,本文旨在以2010年至今常用的网络词语为例,探讨其语义变异现象。

1、旧词新义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很多日常交际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一旦置身于网络这种特殊的语境,便被注入新的意义内容,既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和心理需求,又避免了创造新词的繁琐劳动和词汇系统的过度臃肿,使词汇总数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例如“沙发”,原指一种松软的坐具,用于网络用语的意义是论坛里第一个回帖的人,进而,又有了“抢沙发”之说。

“灌水”原指向容器内注水,在网络语境中指网民在网上发表的篇幅短小、意义空泛,使用大量重复字句或表情符号的帖子。

“水”在汉语中的引申义有虚假、无价值的意义,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因此,“灌水”也带有贬义色彩。

“潜水”指水下活动,作为网络词语其意义是聊天时经常隐身或不发表言论。

此外还有楼上:指前一个发帖人;楼下:指后一个发帖人;恐龙:指长相难看的女子;青蛙:指长相难看的男子;顶:表示支持、赞同;败:指买对于这些词语变异现象,乍看起来不知所指,细细想来又新鲜有趣、生动形象,恐怕这也是年轻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一种体现。

2、语素新义汉语中的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而成的,其意义往往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凝固成一个整体,一般情况下,总是指称比语素义相加丰富得多的意义内容。

但是网络词语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在使用词语是不是使用其凝固的整体义,而是将各个语素分解开来,或使用原词词义之外的语素义,或赋予新意,并在结合紧密的语素中间加入一些成分,使之成为新的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赋予新的所指。

网络汉字词“旧词赋新义”现象初探

网络汉字词“旧词赋新义”现象初探

网络汉字词“旧词赋新义”现象初探“旧词赋新义”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语言现象,它利用汉语中固有词语的音和形来负载新义,使旧词具有了全新意义。

本文对这一语言现象作了初步探讨,分析了被赋予新义的固有词语的词性、新义产生的理据及语义变化的特点,力图把握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规律。

标签:网络语言旧词新义网络语言包括汉字词语、字母词语、数字词语及常用符号等多种形式,其中汉字词语占有主要地位,它是网络交际的重要表达方式。

相对于全民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来说,网络汉字词具有全新的活力,但正如索绪尔所说“语言好像一件袍子,上面缀满了从本身剪下来的布料制成的补钉”[1]。

网络汉字词也是用汉语中原有材料构成的,它们有的是直接利用汉语原有构词材料造出新词,有的是对原有旧词赋予新义,即汉语中固有词语的音和形不变,而产生了新义。

“固有词语赋新义新用法,虽然没有增加汉语词汇总量,但是却使词汇从质上发生了变异,其价值并不亚于新出的词语”[2]。

本文以《实用网络用语手册》(亢世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下文简称《手册》)为封闭域进行全量统计,考察得出其中“旧词赋新义”的网络汉字词共计248个。

笔者分析了这部分词语的词性,新义产生的理据及语义变化的特点,力图发现“旧词赋新义”这一语言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一、词性分布的分析《手册》中负载了新义的固有词语共248个,其中单纯词48个,合成词与短语共200个,它们的词性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名词性词:如“猫(调制解调器)、白菜(美丽漂亮的女孩)、大侠(网络高手)、白萝卜(很平常的学生)、小师妹(有经验的女性网民)”等。

(二)动词性词:如“踢(赶出聊天室)、打铁(搭帖)、头疼(头头疼爱)、大红灯笼高高挂(考试多门不及格)”等。

(三)形容词性词:如“面(谓人软弱、窝囊、不能干)、友好(界面、视窗、软件等简单易用)、善良(善变又没天良)、清纯妩媚(青唇无眉)”等。

(四)语气词:如“切(表不屑一顾)、乐(了)”。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迁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迁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人们心理的反映。

本文将探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迁,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论坛和聊天室。

那时,人们为了方便交流,创造了许多简洁、形象、富有创意的词语和短语。

例如,“美眉”表示漂亮的女孩,“恐龙”形容长相普通的女孩,“灌水”指发表无意义的帖子等。

这些词语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交流效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娱乐和自我表达。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流行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如今,人们可以使用表情符号、缩写、简短的话语以及各种网络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例如,“点赞”表示对某事或某人表示赞赏,“躺枪”指无辜的人被牵连,“鸭梨”指压力等。

这些词语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网络语境的特殊性,使得一些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二、变迁与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网络流行语也在不断变迁。

一些词语逐渐消失,而另一些则逐渐流行起来。

这种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网络语境的变化是导致网络流行语变迁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语境也在不断变化。

新出现的词语和短语需要符合新的语境和规范,才能被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

因此,一些旧的词语和短语逐渐被淘汰,而一些新的词语和短语则逐渐流行起来。

其次,语言的经济原则也是导致网络流行语变迁的原因之一。

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富有创意的词语和短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一些简洁、富有创意的词语和短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使用,而一些复杂的词语和短语则逐渐被淘汰。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导致网络流行语变迁的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理解和使用也存在差异。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变迁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展望未来未来,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也会不断发展变化。

网络词语语义变迁初探

网络词语语义变迁初探

网络词语语义变迁初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的中央新闻网站。

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部分国家重点媒体的网上新闻发布平台。

其语言研究工作始于2006年,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在第五届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论坛上,该中心负责人张永红提出“网络热词”的概念,对网络热词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热词产生的原因、意义及其语义变迁情况。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网络热词逐渐形成并逐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可以说网络热词是当代社会的重要产物之一,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特征,其中有褒有贬,它们丰富了网民的文化生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同时,也给现代汉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一、网络热词产生的原因从词语产生的机制看,网络热词的出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扩大范围。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产生,如电脑与手机普及之后所出现的“闪婚”。

第三,为适应新兴事物的出现而被动地衍生出来,如鼠标的出现使打字变得快捷而方便,这时衍生出了“打字族”。

第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如电脑键盘的设计与输入方法不断改进,从而推出了各种输入法,这时又出现了“敲键盘族”。

从网络热词的发展趋势来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它体现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适应了网络发展的需要,并且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但也正因为此,很多网络热词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含义,出现了新的词义,从而导致网络语言更加丰富。

从词语流行的角度看,网络热词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处于网络语言中,有时甚至仅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部分。

而网络语言又由若干子集构成,它们之间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另外,网络热词在某一时期内往往只能流行于一小部分人群中,其使用频率不高,影响力不大,未必都适合通过网络传播。

但网络热词在表达人们感情,调节人们生活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网络词语语义变迁初探

网络词语语义变迁初探

网络词语语义变迁初探“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它从词的角度来观察,与古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今中外,“网络语言”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变迁,仍然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传播着。

通过词语义项的变迁可以看出,汉语词汇中的某些固定义项也在时代的更替中发生了演化。

词语有其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我们称之为词语的基本义项。

同时,对于不断衍生出的新义项,我们称之为词语的衍生义项。

基本义具有稳定性,它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或个人观念的变化而改变;而衍生义则是处于萌芽状态的义项,词语的诞生也往往和原来词义大相径庭。

当我们浏览网络时,我们总能遇到很多语义变化的词语,如“囧”,人们总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意味,就像你在欣赏一幅画,总能读出点什么。

那么,这个网络词语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它又是如何进行语义变迁的呢?一、“囧”语义变迁的初探——简体字版本1.“囧”字源于金文中的“”和甲骨文“”,金文和甲骨文都可看做是一个人低头的形象。

“囧”本义是愁苦、困窘的样子。

例如《说文》:“囧,忧也。

从门下( xia)见其诎,故作蹙也。

”可见,早在战国时期,人们便开始将“囧”解释为愁苦、困窘的意思。

一、“囧”语义变迁的初探——繁体字版本1.“囧”字源于金文中的“”和甲骨文“”,金文和甲骨文都可看做是一个人低头的形象。

“囧”本义是愁苦、困窘的样子。

例如《说文》:“囧,忧也。

从门下( xia)见其诎,故作蹙也。

”可见,早在战国时期,人们便开始将“囧”解释为愁苦、困窘的意思。

二、“囧”语义变迁的初探——网络版本1.“囧”字源于宋体小篆“囧”,宋体小篆是在秦代李斯的建议下创立的,使用了极为简化的笔画。

宋体小篆比隶书更简化,比楷书更端正。

由上可知,从先秦时期到现在,网络词语“囧”的词义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变,即由当初的基本义到衍生义的转变。

而且,我们也不难看出,词语的基本义的演化,往往遵循从“由浅入深”到“由简至繁”的规律。

试论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现象

试论网络语言的语义变异现象

26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5期总第842期No.5,2021Total of 842语义变异是指语义在语用上的陌生化。

发生语义变异的网络语言是一种异于常规语言语义的语言变体,这种偏离常规语言形式的网络语言往往会出现语义变异现象,不过这种语义变异并不完全偏离原有语义,而是在保留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产生新的含义和使用方式[1]。

结合近年来新出现的网络热词,从语义范围、语义色彩、语义形式三个方面对其语义变异现象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时代下的特殊语言现象。

1语义范围在语言运用中,人们运用词语的语义依据通常是词典中固定的具有唯一性特征的语词义,但是网络语言打破了这一传统,网络语言通过“谐音替代”这一主要方法来“旧词别用”,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旧词新用”,使得旧的词形增加了许多新的意义,从而扩大了词语的语义范围。

1.1旧词别用语言的音和义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但并非一成不变。

语言的音义关系在网络背景下主要通过“谐音替代”发生语义变异,产生许多“形式旧的,意义新的”语言现象。

例如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的“集美”,由于网络主播“迷人的郭老师”在直播时因为口音问题,经常将“姐妹”发音称“集美”,显得亲近可爱,于是网友纷纷效仿,以此称呼自己的好姐妹。

再如“雨女无瓜”一词,由于电视剧《巴拉拉小魔仙》中游乐王子的扮演者因口音问题将“与你无关”讲成了“雨女无瓜”,而后在抖音和b 站等平台的评论区被广大网友广泛使用。

不论是“集美”还是“雨女无瓜”,它们虽然保留原有词语的字形,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与约定俗成的词语本义相差甚远,仅仅因为音同音近、具有极大的趣味性而被网友赋以新的义素义,并广泛使用,这是网络语言语义变异现象之一。

1.2旧词新用为了能较快、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网民们除了自己创造一些新词语之外,还大量地在已有词汇上做文章,赋予其新的意义,即“旧瓶装新酒”[2]。

网络词语语义别解类型初探

网络词语语义别解类型初探

网络词语语义别解类型初探网络新词频繁产生,并大有渗透到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的人际交流中的趋势。

这些网络新词所表达的意义,已不再是其字面义,有些甚至与其字面义相去甚远,如拍砖、潜水等。

那么,在语义变化的过程中,有哪些社会文化因素在制约着语义发展的方向,又有哪些可循的规律。

我们将以语言的社会属性为指导原则,融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社会属性是语言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说过: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具体来说,语言的社会属性就是指语言在构筑和维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语言促进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又促进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语言使用者首先就是社会的人,语言的采用实则就是社会犯罪行为和社会事实。

陈原明确提出,语言就是充斥着人类社会的构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

这就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等的基本立场。

语言符号与语义的对应关系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义是语言结构和其以外的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对汉语网络新词语义变化的研究要结合对社会文化因素的考虑。

社会文化因素制约语义变化的心理认知机制,对其具有调节、取向作用。

本文试图将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归为社会文化语境模型中,并借鉴韩礼德和马丁关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论述建构此语境模型。

我们将社会文化语境解析为以下两大类形成因素:1.主观因素包括三个方面:言语主体的身份、科学知识文化程度、总体学识水平,交际中的社会角色关系,和社会心理信息。

正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言语主体的这些特征可以影响其对语言(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的挑选进而影响意义产生变化。

(1)言语主体的身份、知识文化程度、总体修养水平对于同一件事情,相同的人会存有相同的定义。

例如同样就是说明对正在搞的工作无计可施,教授可能会说道我就是一筹莫展啊,而学生则可能会说道哥就是相当几滴苦恼啊。

近十年网络词语发展变化研究

近十年网络词语发展变化研究

近十年网络词语发展变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词语作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在过去的十年里,网络词语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极为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网络词语的起源、普及、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网络词语的变化趋势、使用场景、影响力和创新性。

网络词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发展初期,当时人们通过论坛、聊天室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流。

由于这些平台上的交流多数是文本形式的,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网络语言。

一些特殊的字符、数字和缩略词等逐渐成为网络词语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交流的增多,网络词语的数量和种类也不断增加。

一些网络词语甚至逐渐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例如,“梗”这个词原本是互联网上的一个泛用词,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

网络词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交、论坛、博客、短视频等平台。

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在交流过程中会大量使用网络词语,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网络词语在影视剧、动漫、游戏等娱乐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近十年来的网络词语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网络词语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利用内容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词语进行深入剖析。

通过专家调查法,邀请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等专家对网络词语的变化趋势、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近十年来,网络词语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变化速度也非常快。

一些网络词语在短暂的流行后便逐渐消失,而一些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

例如,“梗”这个词在过去几年里突然流行起来,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常用词。

网络词语的使用场景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交、论坛、博客、短视频等平台。

在影视剧、动漫、游戏等娱乐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C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动漫领域,后来逐渐应用到其他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

网络词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甚至已经进入到正规的词典中。

对网络语言演变的看法作文

对网络语言演变的看法作文

对网络语言演变的看法作文
《我看网络语言的演变》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聊聊这网络语言的演变吧。

就说我前几天碰到的一件事儿吧。

那天我正闲着呢,就刷起了短视频,看到一个视频里有人说“绝绝子”,我刚开始还没反应过来这是啥意思,后来一想,哦,这是说很棒很酷啊。

我一想,可不是嘛,现在网络语言变得太快啦。

记得以前,那时候网络刚兴起,大家说的词也就是什么“恐龙”“美眉”之类的,感觉还挺正常的,也容易明白。

可后来呢,各种稀奇古怪的词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啦。

比如说“奥利给”,一开始我真不知道是啥意思呀,后来才搞清楚原来是加油、很厉害的意思。

还有什么“yyds”,不瞒你们说,我刚开始还以为是哪个品牌名字缩写呢,哈哈。

现在走进网络世界,就像走进了一个语言大杂烩的地方,一会儿冒出个新词,一会儿这个词又有了新的含义。

就像玩游戏打怪升级一样,网络语言也在不断进化升级呢。

不过这网络语言的演变也挺有意思的,它让我们的表达更丰富多样了,有时候一个词就能传达很多意思,还特别搞笑有趣。

但有时候也会让人有点晕乎,得赶紧跟上潮流,不然就听不懂别人说啥啦。

总之呢,这网络语言的演变啊,还会继续下去,不知道以后还会冒出啥新奇的词呢,咱就等着瞧吧,哈哈。

网络舆情与语言学研究网络词汇与语言变迁

网络舆情与语言学研究网络词汇与语言变迁

网络舆情与语言学研究网络词汇与语言变迁网络舆情与语言学研究:网络词汇与语言变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网络舆情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与语言学之间的联系,并重点关注网络词汇与语言变迁。

一、网络舆情对语言学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播、舆论表达和社会互动的活动。

它的快速传播速度和广泛影响力使得它对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新词汇、网络短语和流行语,这些词汇的出现需要语言学家对其进行解释和研究。

比如,“打Call”、“戳破你的锦鲤”等词汇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的热词,语言学家需要跟进并探究其起源和意义。

其次,网络舆情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表达和表达习惯。

网络世界的特殊环境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

例如,网络用语中的缩写和简化表达方式,如“LOL”代表“大笑”、“666”代表“厉害”等,逐渐流行起来。

这种变化推动了语言学家对新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的研究。

最后,网络舆情加速了语言的变迁和演化。

网络舆论的迅速传播使得新词汇和新的语法结构更容易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一些词汇甚至从互联网走向现实生活,成为了大众喜爱和广泛使用的常见词汇。

这种现象在语言学领域被称为“语言的虚拟化”。

二、网络词汇的形成和变迁网络词汇的形成和变迁是网络舆情与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网络词汇的形成通常源于人们对特定事件、文化现象或社交互动的创造性表达。

首先,网络词汇可以来自对重大事件的评论和恶搞。

当某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时,人们会创造出一系列与该事件相关的网络词汇。

比如,2019年的热门新闻“刷脸支付”产生了“刷爆脑洞”、“刷爆朋友圈”等网络词汇。

其次,网络词汇还可以源于流行文化和娱乐圈。

一些热门电视剧、综艺节目或知名明星的个性化表达方式也经常被网民模仿和传播,从而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网络词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词语语义变迁初探网络用语作为网民交流的工具,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研究表明,众多日常词汇的意义在网络交流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音变、形变和义变三种方式上。

标签:网络用语音变形变意变网络用语是在网络上所使用的语言的一种通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与计算机联网或网上活动相关的专业术语,如登陆、下载、主页等;另一种是指网民在网络聊天室和BBS等网上交流场所使用的词语,如帖子、斑竹、灌水等。

就其特点来看,后者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在使用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也比较多,故为学界广泛关注。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其中部分网络词语语义变迁的方式。

严格地说,网络词语本身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的语义变迁,本文所指的语义变迁,实际上是指某一词语的意义从常规意义转化为非常规意义,即从日常使用意义变成网络使用意义这一过程。

其结果必然是新词、新义的不断产生。

不同的网络词语,其语义变迁有着不同的途径,本文力求通过大量网络词语实例,寻找其语义变迁方式,从而为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网络用语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改变词语读音就表现形式而言,音、形、义三者中任何一种因素的改变,都可能使词语的意义发生变化。

在规范语言中,引起意义变化的可能是词音,如多音字:长(zhǎng)长(cháng)不同;也有可能是语境,如同音词:花钱、花朵中的“花”音形俱同,但意义却大相径庭;还有可能是字形不同引起意义不同,这类例证则更多了,如“干”“杆”各异。

上述例证,是规范语言内部区别词语意义的不同方式。

作为语言变体的网络用语,目前仍属于“非规范性”语言。

从日常用语到网络用语,词语的语义变迁,实际上经历了从规范到非规范这一过程。

其语义变迁方式虽然极具个性特征,但也与词语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对大量网络词语实例进行分析考察,我们发现,通过“音”的变化或联系来变换语义的,在网络词语中有以下几种方式:仿词、谐音和合音。

(一)仿词仿词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指根据表达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

换用音同或音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叫作音仿;换用反义或某类语素仿造新词语,叫义仿,本处特指音仿。

如:【负翁】:负债的有钱人,特指贷款消费族。

(原型:富翁)【钱途】:获取金钱或物质利益的途径。

(原型:前途)【网事】:发生在网络世界里的故事。

(原型:往事)“富翁”是有钱人,“负翁”就并非如此了,后者通过音仿的手法,改“富”为“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超前消费”一族负债生活的现状。

“钱途、网事”的语义变迁方式与“负翁”相同。

上述词语均根据括号里的词语原型,利用音仿更换其中一个语素,产生新词,表达新的词义。

交流者根据“负”“钱”“往”等字眼“望文生义”,就能达到理解词义的目的了。

(二)谐音谐音是指用同音或音近字来代替本字,从而产生新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偶】:第一人称代词。

(正解:我)【稀饭】: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者感兴趣。

(正解:喜欢)【斑竹】:论坛的管理者。

(正解:版主)【木油】:表否定的副词。

(正解:没有)从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来看,上述网络词语和日常用语之间的谐音关系并不明显。

但如果考证方言发音,这一点就非常清晰了:“偶”来自港台方言;“稀饭”与“喜欢”谐音明显是由汉语部分方言中声母“h”“f”不分导致的;其它如“虾米”(什么)来自闽南方言,女银(女人)来自东北方言等等。

谐音的语义变迁途径与汉语拼音输入法有一定的关系。

替换后的词语,在拼音输入时多数处在靠前的位置,这样方便了选词。

除此之外,网友的刻意求新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合音合音是将两个字的读音连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独音节的一种拼读方式,合音词就是在这种拼读方式下产生的新词语。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合音词,如甭(合“不用”音)、孬(合“不好”音)等。

网络词语中也有一些是通过这种方法来改变语义的,如:【酱紫】:“这样子”的合音。

【表】:“不要”的合音。

“酱紫”原义是指一种暗紫中略带红的颜色,在网络词语中被用来代替“这样子”,指代某件事情;“表”本来指一种计时工具,在网络词语中代替“不要”,表示对事件或动作的否定。

“酱紫”“表”都是通过合音方式来实现替代的。

就网络词语目前的使用来看,合音变义的方式使用得相对较少。

通过语音手段来改变词义的网络词语中,谐音占了较大比例。

二、改变词语书写形式现代汉语的书面表现形式是汉字,汉字是典型的方块字。

但在网络世界里,却不仅仅用汉字表现汉语,字母、数字甚至一些抽象的指示符号也被用来表意。

此种方式,实际上是通过改变词语的形体来适应其在网络中的意义的。

总体来说,通过形体改变来改变词语的意义,包括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汉字符号化汉字本身也是一种符号,但此处所指的符号,是与文字不同的其它类型的符号,如数字、字母、抽象符号等等。

1.文字变为数字由于输入简单快捷,许多汉字在网络中被数字所代替。

代替汉字的这些数字,大多数在读音上与被替代文字存在谐音关系。

如:【7456】:气死我喽【520】:我爱你【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表示赞同)【555】:呜呜呜(表示哭泣)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数字都是通过谐音的方式来代替文字的。

如已经被淘汰的微软早期处理器Intel 80286,简称286,这个数字现在一般用来指代某种已经过时的思想或行为。

2.文字变为字母同样的原因,在字母使用上也有体现。

网络词语中字母的使用情况,较之数字,显得更加多样化:有因为读音相近而代替文字的,如:【BS】:即鄙视,取自英语同音字母。

【CU】:即see you,取自英语同音字母。

也有拼音或单词省略的,如:【FB】:即腐败,汉语拼音fǔ bài的省略。

【GG】:即哥哥,汉语拼音gē ge的省略。

【PK】:对决,英语单词Player Kill的省略。

还有一些符号是属于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如3Q表示thank you,3X则表示thanks。

3.文字变为抽象符号在网络交际中,一些指示性符号能够更加清楚地表示交流者的情感变化。

由于表意生动形象、快捷方便,这些符号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网络交际中,从而成为网络词汇的一个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一些更新比较快的输入法(如搜狗拼音)大量收集这类词语,同时,各个论坛也使用不同的表情符号来代替文字表达意思,如常见的QQ、MSN等各种网络交流工具中均有自己独特的表情符号。

因此,有学者将这些难以识别的符号称为“火星文”。

一些常用的抽象符号有:O(∩_∩)O哈哈~:表示哈哈笑:-):表示微笑(:-……:表示哭泣“:-)(微笑)”由“:”“-”和“)”组成,在这里各个部分分别表示眼睛、鼻子和嘴巴,微微上翘的嘴唇,正是人们微笑时的主要面部特征。

这类符号在网络交际中使用比较广泛。

将文字变为符号,是常规文字向网络词语转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种符号化的交际手段因使用方便传神,因而在网络世界里广为流传。

(二)拆词拆词是指将原有词语已经固定的理据意义破坏,通过对其语素意义做出另外选择或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理据意义,使词语意义发生根本性变化。

如:【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原义:天然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原义:小说《西游记》里的一个妖怪。

)【保重】:保持体重(原义:希望别人注意身体健康。

)【可爱】:可怜没人爱(原义:令人喜爱。

)在上述例证中,这些词语的语音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但意义与常规语言相比,已经大有不同。

原本固定的组合,几乎都被拆成字面意思来理解。

表面上看来,这些词语的形体也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深究其义可以发现,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实际上已经独立出来了。

另外还有一种形式是拆字,指某一个字按构字部件被拆成几个部分,如“强”被拆成“弓虽”,“好”被拆成“女子”。

“弓虽”是一个在现代汉语日常用语中根本不存在的词语,但由于组成这个词语的两个字“弓”和“虽”正好是“强”字的构字部件,因此在网络用语中,“弓虽”便成为“强”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另一个词语“女子”尽管属于现代汉语常用词,由于书写形式的原因,同样成为“好”在网络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改变书写形式是网络用语词义变迁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符号化”的方式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这与这些符号形象、使用便捷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改变词语意义从日常用语到网络用语,许多词语的意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处所指的改变意义,并非全文所指的意义变迁这样一个结果,而是指词语仅仅通过自身意义的改变来达到语义变迁的目的。

总体来说,其意义变化包括以下三种形式:(一)改变词语的核心意义这种类型指的是在网络中使用的词语,其意义较之日常用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化后的意义与原义没有任何关联。

如:【沙发】原义: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坐具,两边一般都有扶手。

网络义:论坛中第一个回复帖子的人(的位置)。

【囧】原义:光明。

网络义:表达惊诧、哭笑不得、郁闷等多种不可言说、不便言说、不想言说的情绪。

【打酱油】原义:购买酱油网络用义:指对于敏感话题采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

“囧”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根本没有,它原指“光明”。

但由于字形本身看上去像脸上的眉毛与张大的嘴巴,故被用来表示惊诧、哭笑不得等情绪。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该词的原义与网络用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其词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其它两则词例情况与此相同——词语的核心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为原词增加新的引申意义部分网络词语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词的核心意义,而是通过增加一些新的引申意义来达到语义变迁的目的。

如:【寒】本义:冷。

网络义:对于某社会现象或事件的心凉、伤感、害怕等感受。

【巨】本义:很大。

网络义: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深、大、强。

【雷】本义: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

网络义:被雷击中的感觉,指看到令人惊讶的事后产生的一种被冲击的情感体验。

除此之外,与“寒”字用法相近的还有“汗”,与“巨”字用法相近的还有“暴、超、严重”等词语。

(三)为原词增加新的比喻意义由于所描述的事物与词语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因此,部分网络词语通过增加比喻意义的方式来改变其现实使用意义。

如:【火星文】字面义:火星人使用的文字。

网络义: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网络交际用语。

【山寨】本义: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

网络义:指盗版、克隆、仿制等带有民间色彩的产品或厂家。

通过这种方法产生新的网络意义的还有“青蛙”“恐龙”“菜鸟”“楼上”等词语。

四、结语与日常使用相比,网络交流时使用的很多词语的意义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很明显,这一变化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新词、新义,结果虽是相对单一的,但产生这一结果的途径却相对较为复杂:有的通过词语的读音变化实现;有的通过词语的形体变化实现;也有的通过词语的意义本身发生变化实现,而各种不同方式内部又有一些细小的变化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