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战知识点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考点归纳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考点归纳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2、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复习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考查角度来说,主要考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并且能够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知识清单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考点聚焦考点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集团在惩罚战败国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由凡尔赛和华盛顿两个子体系组成。
前者主要由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的内容组成,重新确定了列强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势力范围。
英法通过操纵国联在其间发挥主导作用。
后者主要由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一系列条约的内容组成,重新确定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美、日居主导地位。
该体系内部存在着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和约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极为苛刻(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复仇主义)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由分赃不均,各国的目的未能满足而来)③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仇视苏联④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引起反抗,如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⑤欧洲新兴国家诞生,出现新的民族矛盾:战胜国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觉原则,而是根据自身利益来处理欧洲领土问题(给德国后来的侵略提供条件)。
【典型例题】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
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②项属于德国法西斯上台后突破凡尔赛体系限制的行为;③项属于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下对德国的处理。
高考历史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2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三 · 第 2讲
影响: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给人类带 来巨大灾难; 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 也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战后冷战开始,形成了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增强,民 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第13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三 · 第 2讲
专题四
第23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三 · 第 2讲
【典例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研究“二战史”的 著述很多。对于二战爆发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大多认为二战爆 发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第24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三 · 第 2讲
材料二
20 世纪 30 年代,法西斯主义猖獗一时。法西斯
为协调今后作战,商讨战后世界安排,1943 年美、中、英 举行了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 ,(内容及影响让学生说)。 接着美、 英、 苏召开了德黑兰会议, 决定实施“霸王行动计划”,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 年 6 月,美英联军在法国诺曼底开始 登陆,开始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德国。1945 年 2 月,美、英、苏 首脑举行了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处置德国、苏联对日作战,成 立联合国等问题,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5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三 · 第 2讲
(三)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法西斯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使人们感到必须创建一个新 的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1941 年的《大西洋宪章》最早提 出这一设想,1942 年美、中、苏、英等国在华盛顿签订的《联 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联合国”一词。1945 年在美国旧金 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10 月 24 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在成 立时,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 1971 年 10 月, 在第三世界支持下,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
高考历史世界大战重点知识点
高考历史世界大战重点知识点在高考历史中,世界大战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这部分的重点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年 1918 年)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主要表现为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等。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等)。
战争过程:1、 1914 年,战争爆发后,德国按照“施里芬计划”进攻比利时和法国,但在马恩河战役中受挫,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 1915 年 1916 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奥联军与俄国军队交战,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3、 1916 年,西线爆发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这是一战中最惨烈的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4、 1917 年,美国对德宣战,中国也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协约国的力量大大增强。
5、 1918 年,同盟国集团崩溃,德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
战争结果:1、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影响:1、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崛起。
2、引发了一系列革命: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战争促进了飞机、坦克、毒气等新式武器的研发和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 年 1945 年)背景:1、 1929 年 193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德、意、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摆脱危机。
3、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知识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线索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线索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振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必备知识§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主要原因: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高考历史世界大战重点知识点
高考历史世界大战重点知识点一、关键信息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削弱了欧洲的力量,改变了国际格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绥靖政策的纵容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欧洲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秩序的重建二、详细内容11 第一次世界大战111 爆发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907 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112 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首次大规模战役。
1914 年 9 月,德军直逼巴黎,法军在马恩河一带组织反攻,德军被迫撤退。
这次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
1916 年 2 月至12 月,德军和法军在凡尔登展开激战,双方伤亡近百万人,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1916 年 7 月至 11 月,英法联军与德军在索姆河地区展开激战,双方伤亡惨重。
二战历史知识点
二战历史知识点第一章战前背景二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年至1945年的一场全球战争。
在深入了解二战的过程和影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该战争爆发前的一些背景知识。
1. 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二战爆发前的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正遭受着严重的危机,这被称为大萧条。
股市崩盘、失业率的上升、国际贸易的萎缩等都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和紧张氛围。
2. 德国纳粹兴起在德国,纳粹党崛起并夺取政权。
希特勒和纳粹党的极端主义思想迅速蔓延,将犹太人等少数群体定为敌人,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歧视和迫害政策。
3.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与德国类似,意大利也出现了法西斯政权。
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意大利法西斯国家政府迅速扩大了对国内外的影响力,并采取了侵略行动。
4. 日本扩张主义在东亚,日本一直试图扩大其领土和影响力。
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侵华战争,并于1937年占领了中国大部分沿海区域。
第二章战争爆发二战的爆发始于1939年。
以下是一些导致战争爆发的事件和原因。
1. 波兰入侵纳粹德国于1939年9月入侵了波兰。
这一行动标志着二战的正式爆发,引发了欧洲各大国的冲突。
2. 盟国和轴心国在战争期间,各国分为两个阵营。
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家组成了盟国,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则组成了轴心国。
这两个阵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
第三章战争进展及关键战役二战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其中一些对战争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1. 斯大林格勒攻防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战斗之一。
苏联军队成功阻止了德国军队对该城市的攻击,这一胜利对于盟军取得战争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2. 中途岛海战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海战。
美国海军在该战役中击败了日本海军,并扭转了战局。
3. 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发起的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该行动成功地打破了德国在欧洲的防线,为盟军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铺平了道路。
第四章终战和战争影响二战最终以盟军的胜利结束。
(最新版)高考文综历史高频考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最新版)高考文综历史高频考点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原பைடு நூலகம்
因
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视苏联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发动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和抗衡(如欧共体、日本与美国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苏破裂、苏东矛盾)。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
含义
二战后,通过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的以美苏均势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态势。
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具体表现
美国在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组建“共产党与工人情报局”“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
兴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走向联合并崛起。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弱趋势。加强:两级格局解体,欧、日、中、俄发展。
影响
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以来苏联。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恐怖平衡)。破坏了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3 第51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doc
第51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继续加剧。
(2)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崛起。
(3)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和美苏两国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4)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1)战争的爆发和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
(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3)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1)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
(2)“冷战”①原因:a.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激烈对抗。
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
②表现:a.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b.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1)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与苏联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2)美苏“缓和外交”的表现①美苏两国首脑频频互访和举行会谈,签署了一系列文件,保证尽力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争,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②美苏关系中的经济色彩逐渐增强。
【教育学习文章】XX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XX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高考抗日知识点总结
高考抗日知识点总结高考是每个学生都非常重要的一场考试,其中历史科目的考试也备受关注。
在历史科目中,抗日战争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高考抗日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1.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背景和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背景和原因有以下几点:日本军国主义崛起、霸权主义的思想、经济危机和资源需求。
2.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起点。
日本军队以自导自演的方式炸毁了沈阳的东北铁路,并借此为借口,进占了东北三省。
3. 一二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发生于1932年,是日本军队在上海制造的一起反抗事件。
当时,中国爱国学生和市民在龙华向日本驻上海的士兵示威抗议,随后双方发生冲突,导致大量伤亡。
4. 盘古第一次全面抗战盘古第一次全面抗战爆发于1933年,以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为目标。
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浪潮,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抵抗。
5. 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是日本军队为侵略中国而制造的一起事件。
日本鬼子突袭了位于北京郊区的卢沟桥,导致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交火。
6.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8月至11月,是中日两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斗。
中国军队经过浴血奋战,成功抵抗了日本军队的进攻,并取得了重要胜利。
7. 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末至1938年初,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对中国士兵和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抢劫。
这一事件是二战期间罪行最严重的之一。
8. 支援白区运动支援白区运动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和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的一系列支援抗日斗争的活动,旨在减轻白区人民的战争负担,壮大抗日力量。
9. 八年抗战八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从1937年开始到1945年战争结束。
这段时间里,中国军民进行了长期顽强的抗战,在中日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10.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意义抗日战争于1945年胜利结束,为二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考历史专题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大战的爆发教案人民版
第1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考试要求:(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b);②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b);③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c)。
(2)走向世界大战:①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c);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c);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d)。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b);②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b);③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b)。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c);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c)。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c)。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①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c);②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c);③德国、日本法西斯的投降(b)。
(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①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b);②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b);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c);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c)。
(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大战的爆发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b)1.社会根源(1)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2)市场供需矛盾: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美国国内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购买力弱。
(3)投机狂热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主要影响(1)经济: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经济萧条;社会资源极大浪费。
(2)政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①从局部看: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出现了群众运动;法西斯乘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苏德战争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苏德战争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苏德战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苏德战争概述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 年6 月22 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与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 个师,3700 辆坦克,4900 架飞机,47000 门大炮和190 艘战舰,共550 万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
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
直至1942 年6 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
苏联红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 年8 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此后,苏联红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解放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 年4 月30 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苏德战争苏联胜利的原因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②1940 年9 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③控制了欧洲14 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苏联之所以能力挽狂澜,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主要有以下因素:1。
高三历史复习题:二战与战后世界格局
高三历史复习题:二战与战后世界格局1. 战争区域:- 二战爆发于1939年,主要战场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 欧洲战场:涉及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
- 亚洲战场:日本侵略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与中国、美国等国展开激烈战斗。
- 非洲战场:主要涉及北非地区,德国与英国、美国等盟军进行对抗。
2. 战争原因:- 希特勒的南斯拉夫进攻和波兰入侵,引发了欧洲的战火。
-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世界各国的贸易限制导致太平洋地区的紧张局势升级。
3. 阵营与领导者:- 提出反纳粹阵营的同盟国由美国、英国、苏联等国领导。
- 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等国结成轴心国。
4. 战争过程和大事件:- 1941年,美国加入战争,改变了战争的态势。
- 1942年至1945年,盟军在欧洲进行了多次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等。
- 1945年,盟军在德国发起了终结战,使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 1945年,美国对日本发动了原子弹袭击,导致日本投降,二战正式结束。
5. 战后世界格局的改变:- 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与美国开始了冷战时期的对抗。
- 联合国成立,成为国际治理体系的重要组织。
- 帝国主义结束,殖民地纷纷独立,新兴国家崛起。
- 欧洲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的迹象,奠定了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础。
总结:二战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复习题中,我们回顾了战争的战场、原因,以及阵营与主要领导者。
我们还回顾了二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和战役,并深入探讨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如苏联崛起、联合国成立等。
这些知识点是高三历史复习中必备的内容,有助于理解二战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2014高考历史简答题汇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
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直接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
(4)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②德国谋求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相关链接:。
高中历史专题3第二次世界大战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3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材整理1 德国闪击波兰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1)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军依据拟订的“白色方案”,以强大的兵力突然袭击波兰。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2.波兰灭亡(1)奇怪战争:英、法联军宣而不战,波兰孤军奋战。
(2)华沙保卫战:1939年9月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华沙军民抵抗二十多天后,华沙陷落。
(3)德国在波兰的统治:德军在波兰建立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等集中营,杀害犹太人人数超过100万。
教材整理2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背景:英、法、苏三国关于共同制止法西斯侵略的谈判陷入了僵局。
(2)签订:1939年8月23日。
(3)内容①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对对方采取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
②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2.“东方战线”的建立(1)方式:出兵强占、最后通牒和战争等。
(2)表现:苏联通过各种方式把波兰等国的领土并入苏联。
(3)结果: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建立起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课中思考] 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摆脱了遭受德、日两国两面夹击、陷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并给了英、法两国祸水东引的阴谋以沉重打击。
苏联利用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了短暂的时间来做好战争准备。
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
苏德条约还附有秘密附加议定书,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表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教材整理3 德国闪击北欧、西欧1.背景英法对德宣战后,形成“西线无战事”和“静坐战”局面,加速了波兰的崩溃。
2.过程(1)闪击北欧:1940年4月9日占领丹麦、挪威。
(2)闪击西欧:1940年5月,侵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3)敦刻尔克大撤退。
①原因:德军把英法联军约40万人围困在敦刻尔克。
高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含义: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 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的政策。 ①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英 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 ③1936年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 “中立”政策; ④30年代对德国扩张听之任之。 1935年德撕毁《凡尔赛和约》,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整个 捷克斯洛伐克; ⑤1938年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为何这样说:英 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 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进行奇怪战争
胜利 原因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转 折
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 ②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 ③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①斯大林格勒是位于伏尔加河下游交通枢纽,也是 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和石油中转站 ②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希特勒决定集中力量重点进攻南线,攻占领斯大林 格勒,以便南下高加索,北上莫斯科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扩 大
国际 反法 西斯 联盟 的形 成
过程
性质: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意义: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 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二战知识点
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时间段之一,其对世界历史、政治、
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了解二战历史,特别是对于参加
高考的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二战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简
要介绍二战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们在备考历史时更好地掌握
相关内容。
1.二战爆发的原因
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留问
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各国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升级;第二,德国法西
斯纳粹政权崛起,希特勒上台后扩张野心勃勃;第三,日本进攻中国,充满军国主义思想导致了战争的蔓延。
2.德国法西斯纳粹的崛起
希特勒通过民粹主义和反犹主义的政治手段迅速崛起,并成立了纳
粹党。
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德国总理,并很快将德国转变成一个
极权政权。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开始重新武装并违背了凡尔赛条
约的限制。
3.德国侵略行动的启动
德国侵略行动的起始可以追溯到1939年,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入侵,这也是二战正式爆发的导火索。
随后,苏联、英国和法国等国纷
纷对德国宣战。
接下来的几年中,德国展开了西线和东线的军事行动,试图占领整个欧洲。
4.盟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在二战中,由英国、美国和苏联领导的盟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英国的坚持和抵抗精神在战争初期对德国发起了有效的挑战,美国的加入则大大增强了盟军力量。
苏联则在东线上打败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等战役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5.太平洋战争和原子弹爆炸
除了欧洲战场上的战争,太平洋战争也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加入了战争,并在太平洋地区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战役。
最终,为了结束战争,美国使用了原子弹,对广岛和长崎进行了核打击。
6.战争的后果和影响
二战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资源损失,也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联合国成立,并制定了宪章以促进和平与安全。
此外,二战也标志着殖民地体系的终结和一些国家独立运动的兴起。
7.纳粹战犯审判
二战结束后,为了追究纳粹的战争罪行,纳粹战犯在纽伦堡进行了审判。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维护国际法和人权至关重要,并为后来的国际法庭打下了基础。
总结起来,二战是世界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事件,其影响深远,学习和理解二战的知识点对于高考历史科目的备考至关重要。
本文简要介
绍了二战爆发的原因、德国法西斯纳粹的崛起、盟国的作用、太平洋
战争和原子弹爆炸、战争的后果和影响,以及纳粹战犯审判等关键知
识点。
希望学生们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内容,能够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并对二战的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