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说明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理说明文范文
篇一:事理说明文范文(共4篇)
篇一: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写作提示
写好事理说明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题──弄清说明对象。
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
如《食物从何处来》,它的语法结构是“食物‖从何处来”。
文章要说明的是食物“从何处来”,即要说明食物是怎么样来的。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个修饰语,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人民大会堂”是说明对象。
由此可以判断出《食物从何处来》是事理说明文,《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事物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之后,就要就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
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是正确。
也就是说,我们解说的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其次是深刻。
深刻是指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
第三是集中。
所谓集中就是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说到。
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2.注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按事物内在联系安排材料,进行说明,可以用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
我们所学课文《向沙漠进军》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说明顺序。
阐述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一般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来说明。
因为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开头先介绍“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然
后由红花的表象分析到“为什么这样红”的本质。
同学们在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参考《中考作文指导大全》)
篇二:事理说明文阅读练习
事理说明文阅读练习
(一)什么导致了沙尘暴的活跃
全球气候变暖是沙尘暴发生的直接诱因吗?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和灾害性天气。
人类活动和荒漠化是沙尘暴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发生的原因一是干旱气候和大风;二是人类活动
影响地理发生改变,如植被遭到破坏,土质松散等。
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80次以上。
中国沙尘暴自1998年以来急剧增加,受多重因素影响,未来
几年,中国沙尘暴的频次和强度将呈增加趋势。
未来几十年内,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北半球中纬度内陆
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湿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从而形成有利于沙尘暴
发生的不良气候背景。
此外,中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草地
资源退化和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沙尘暴的继续活跃。
沙尘暴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会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
能发生沙尘暴。
在我国西北,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行
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
沙尘暴是荒漠化的直接后果。
我
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165.3万平方公里,并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
气候变化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因子。
气候变暖的同时,潜在蒸发力增加,有助于荒漠化的形成。
但荒漠
化的原因并非是气候引起的。
事实上,人为因素对荒漠化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荒漠化是人类不合理实践
的产物。
在大西北的历史上,有楼兰古国的消失,现在有正在退化的民勤绿洲——西北大片的黄沙正等待
着强风天气的出现,伺机那并不遥远的东部平原。
荒漠化的治理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程,它要求把一个地区引发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社会和经
济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去分析,寻找出影响荒漠化的关键因子,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目前人类控制
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虹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规律,恢复和重建退
化的生态系统。
1.沙尘暴天气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2.导致我国沙尘暴活跃的因素有哪些?
3.“贫穷的西北人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句属什么说明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4.请选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4段空白处()
a、侵袭
b、侵占
c、侵入
d、侵犯
5.目前,你认为人类控制沙尘暴的最有效途径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完成8—13题。
(14分)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
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
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
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
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
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
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
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
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
混合物。
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
数月之久。
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
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
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
这是一种术会污染
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
糖液。
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
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
日本科学
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
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
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由此可见,让细菌为
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
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6、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
7、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8、文章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答:
9、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
10、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3分)
答: 11、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3分)答:
(三)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
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
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
度越严格。
人体体温在37。
c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
热对
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
c~43。
c,在此
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
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
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
粥。
①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
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
c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
c~37.2。
c,最适宜的进食温
度在10。
c~40。
c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
c~60。
c。
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
c左右。
②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
c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
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
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
另外,由于黏膜在热
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
就很迟纯,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
如此恶
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
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
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
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
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
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
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
的消化吸收。
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
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
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
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12、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
13、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
14、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处说明它的作用。
15、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中“可能”能不能删
去?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20题。
①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
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
还原成为人的声音。
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
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
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
它是通过一种特
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
原。
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
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
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
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
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
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
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
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
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
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
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6.选文中最能体现说明对象共同特征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 。
17.选文第④⑤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④段画线句子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缩微图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书籍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一) 17.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荒漠化 18.不良气候背景、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地资源退化和减少,水资源短缺。
19.举
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并强调了这一掠夺性行为的危害性。
20.a 21.略
(二)8、示例一:细菌发电前景广阔示例二: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的时代(答出“细菌发电”1分,
答出“发展前景”的意思1分)
9、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
二是往电池里不断地充人空气。
(每
点1分。
意思对即可)
10、“这样”是指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效率高达40%,且能持续数月之久。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11、文章第④段说明了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答出“各显神通”的
篇二:事理说明文作文500(共4篇)
篇一: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写作提示
写好事理说明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题──弄清说明对象。
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
如《食物从何处来》,它的语法结构是“食物‖从何处来”。
文章要说明的是食物“从何处来”,即要说明食物是怎么样来的。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个修饰语,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人民大会堂”是说明对象。
由此可以判断出《食物从何处来》是事理说明文,《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事物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之后,就要就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
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是正确。
也就是说,我们解说的事物的本
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其次是深刻。
深刻是指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
第三是集中。
所谓集中就是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说到。
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2.注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按事物内在联系安排材料,进行说明,可以用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
我们所学课文《向沙漠进军》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说明顺序。
阐述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一般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来说明。
因为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开头先介绍“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然后由红花的表象分析到“为什么这样红”的本质。
同学们在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参考《中考作文指导大全》)
篇二:五写作:说明事理
八年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 审批人: 总课时数:74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三:写简单的说明文
写简单的说明文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课文,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2.准确通俗地说清楚事物的特征。
3.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教学简案(一课时)
1.揭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2.简述说明文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用来客观地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
(2)说明文的两大类型。
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3.技法训练。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就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写作时一定要把特征说清楚。
例如《活板》一文紧紧抓住“活”这个特征,层次分明地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历史、活板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事物的特征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怎样才能把握事物的特征呢?可以从以下三个个方面入手。
一要认真观察。
用眼、耳、口、鼻、体、肤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看、听、尝、嗅、触等感知;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二要深入思考。
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深入分析其异同,抓住了“异处”,就把握了该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说明的重点。
三要重视积累。
扩大生活视野、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写作材料,注意间接经验的获得,提高理性认识水平。
(2)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说明的顺序就是安排材料的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说明,就是使用时间顺序。
大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演变或制作过程。
一般有年代由古而今,季节由春至冬,程序由先而后等。
空间顺序:按事物在空间所处的位置为顺序进行说明,就是空间顺序。
具体形式有远近、前后、左右、南北、高低、内外等空间位置的变化。
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大小、结构等。
逻辑顺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着眼点来介绍事物,叫逻辑顺序。
比如从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先主要后次要、从整体到局部等。
逻辑顺序多用于复杂事物的说明。
在写作说明文时,一般是以一种顺序为主,也可以多种说明顺序的并用。
如《活板》开头以时间为序说明印刷术的发展,然后由主而次地从几个方面介绍活版印刷,在说明活字制作时又按工作程序来介绍。
如何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一是要考虑所说明的事物的结构特点(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的组成情况)和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二是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三是要考虑说明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说明事物时的顺序安排一般有这样的几种:
①如果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的,就采用时间顺序,可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
②如果是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的,就采用空间顺序。
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等。
③如果为了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就以程序为序,即按操作行为的先后标明序号逐一加以解说,便于读者按部就班,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
④若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采用逻辑顺序。
一般按照因果、主次关系来安排顺序。
(3)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得清楚明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比如要说明水不是白色的,就可以拿水同豆浆比较一下。
水同豆浆一比较,白色的是豆浆而不是水。
水,什么颜色都没有。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作比较,说明人工选择在培育新的花色品种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写作中应根据要求灵活地选用。
4.学生回顾所学说明文,就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使用进行概括总结。
学生小组讨论,作交流发言。
5.课堂练习。
假如你某一物件遗失了,为了能找到它,你该怎样向别人说明这个物件呢?要点:品牌、颜色、款式、材料、特殊标记等。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6.总结本课教学内容,回应教学目标。
三、写作训练
1.题目及要求。
(1)你认识绿色食品的标志图吗?它的上方是太阳下方是叶子,中心是蓓蕾。
以“谈谈绿色食品”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500字左右)
要求:①写作前查阅报纸杂志、科学书籍,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搜集关于“绿色食品”的有关资料。
②去超市、农贸市场作调查,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上市情况,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态度。
③说明要准确、通俗。
(2)以“xx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要求:①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
②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
③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要通俗易懂。
(500字左右)
2.写作提示。
(1)“谈谈绿色食品”,这一题目比较宽泛,可以将切入口明确得
小一点。
从一个角度介入,力求谈得具体些、深入些。
可以对绿色食品这一概念作阐释,
也可以专门介绍绿色食品的特征;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可以介绍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包括绿色食品上市情况,以及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态度,也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发展的趋势等等。
(2)“xx的自述”,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我”介绍某一对象,文笔一般要求比较活泼,富有情趣。
但还必须遵照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内容要讲究科学性,语言要讲究准确性,思路要讲究条理性。
“自述”介绍的一般是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非人类,所以要用拟人的方法。
运用拟人化方法,既要注意自述物的特点,又要兼顾人类的特点。
3.范文示例:
酸雨的忏悔
我们叫酸雨,每听到同学们背诵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就惭愧,我们酸雨,不是喜雨,带给人类的却是灾难。
我们没有刀枪,也没有火药,只是我们的体质含有酸性特质,降到森林,树林枯萎;降到农田,庄稼失收。
1974年,我的弟兄姐妹们降落在英国,那里 1000多公顷西红柿,颗粒无收;如今我们常常在殴洲发达国家降落,在瑞典有2000多个湖泊,成了酸湖,从此鱼类绝种;1982年5月,我在苏州上空降落,郊区的西瓜藤大部分烂死。
这上面是我们立刻看到的灾难,至于我们的缓慢剥蚀,至今还不为重视。
我破坏了金属制品,名胜古迹,那意大利罗马44米高的特立扬石柱,原来上面的人像、战马栩栩如生,在我们酸雨的剥蚀之下,已面目全非,千疮旁的浮雕,由于剥蚀,变得轮廓模糊。
原来我们并不知道是我们的罪过,是科学家的研究才揭开了我们魔鬼一样的面纱。
现代工业的发展,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工厂的烟囱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