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游褒禅山记》教案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高一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高一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高一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高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

随后因势利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整体感知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l、2段)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段)得出怎样的结论?③文章“记”是“论”的基础,“论”是“记”的升华。

(√)④本文详细记述了登山游洞的过程,最后得出游览的体会。

(×)三、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

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老师问:“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学生答: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

老师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

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

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

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文学背景:了解韩愈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古文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文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主旨,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

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古文句式和用词。

分析韩愈的文学创新和影响,探讨游记文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将哲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文中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教学,每个教学步骤分配适当时间。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步:讨论课文,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和人生观。

第五步:总结课堂,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教学目的一、学问目标1.理解文言词语:阳、谬、咎、极、于是、夷、特别、观、至于、相、焉、穷、尽、其等。

2.辨析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及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分。

二、力量目标学习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熟悉治学、处事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对课文字词句的精确把握。

难点:熟悉治学、处事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解决方法1、了解,了解所生活的时代。

2、对解释,查字典疏通文意,老师指导。

同学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借功课下解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留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纳出题,同学自讲,老师总结的方式课时支配两课时(疏通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本文所体现的杂记类散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教学内容一、第1段为什么要特殊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谈论埋下伏笔,仔细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究精神,也是后面谈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二、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不到二十个字),较具体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①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①“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①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后悔相比。

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谈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

三、文章第三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提示: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缘由;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雄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能辩证地看问题;最终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本段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主旨。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勤奋努力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作者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把握;(3)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2)阐述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3)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感;(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3)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2)剖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清思路。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2)选取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和背诵;(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一篇读后感;3. 选择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题目,进行作文训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和写作能力;3. 考试测评: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以为然”、“若夫”、“而”、“也”、“夫”等。

(3)了解作者王阳明及其思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2)学会分析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课文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培养审美情趣。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涉及的哲学思想。

2.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阳明及其思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游褒禅山记”,提问:“游褒禅山”与“记”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韵味。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5. 写作练习:(1)以课文为素材,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心得体会。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描述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如《登鹳雀楼》、《望岳》等,与《游褒禅山记》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褒禅山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佛教文化、山水文化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游褒禅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游褒禅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从容说课这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作者介绍;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

“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教学设想:第二课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

2.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先后跟随几位文学大师遨游了不少地方。

今天,我们的脚步仍不停歇,又将跟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上路啦。

大家翻开书,先看题目――生(齐声)游褒禅山记。

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生《醉翁亭记》……师没错,《醉翁亭记》是――生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以快乐、有趣、活泼为主,而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则更注重文献、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充实深沉的文章,是高中必修教材。

为了更好地教学,《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对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隐喻和比喻。

3. 提高学生的主题阐释和文化品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隐喻和比喻的理解。

3. 学生文化品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释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

2.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选择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探究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逐句逐节的循序渐进地解析作品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用文化品位的眼光去解读作品。

3.隐喻以及比喻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隐喻和比喻。

让学生发现隐喻和比喻是如何串联起了文章的主题。

4.同步案例演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作为辅助讲解。

如,类比:绿萼垂啼似,红颜捧雨来。

有心者对应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5.主题与思想分析在分析完毕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隐喻和比喻以后,可进入到本篇文章的思想和哲学的分析。

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展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6.总结与反思:本环节重点在总结启发,包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所遇到的困难、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3篇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3篇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1【课前梳理】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

准备教授的内容: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

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

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

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

(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游褒禅山记》2. 学科:语文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课时:1课时5.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热爱自然、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褒禅山吗?它在我国的哪个地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尽量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课后作业中进行课文背诵。

(2)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游褒禅山记》全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4. 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领会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褒禅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描绘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文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古文翻译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之间的哲理,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激发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1.2.2 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布局、段落层次和论证方法。

1.2.3 重点词汇与句式: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等。

1.2.4 文言文翻译:练习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的翻译。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2.1.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1.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1.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言文句子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1.4 情景模拟: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古代文人,进行古文的创作和表演。

2.2 教学策略2.2.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2.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介绍《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3.1.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3.1.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1.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言文句子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1.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古文翻译和默写练习。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读准音:“相之”。

⑷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是苏轼在宋代的一篇游记,因其语言流畅、文艺性强而广为流传,至今仍被奉为佳作。

在高中必修课程中也有涉及此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本文根据《游褒禅山记》设计出一份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和欣赏该作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写作动机以及作者等相关信息;② 理解文章中描述的褒禅山的风景及人物特征;③ 回归文本,把握文章的意义、主旨及传递的情感;④ 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开展创作性阅读,如进行文本漫游、自我体验等。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理性评价文学作品;②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素质和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意识到课文对于传统文化与人文情怀的重要性;② 表达个人情感感受,谈及自己通过阅读该文本带来的生活启示和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带领学生走进褒禅山文化,激发学生对褒禅山的兴趣。

(2)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推敲:你是否到过褒禅山?对褒禅山有什么认识?在你的印象中,褒禅山的景点、植被、还有哪些特别之处?(3)出示《游褒禅山记》的课文,并解读文章的标题含义,如何理解“游”、“褒禅山”、“记”等。

2. 阅读理解(1)课前,学生自行阅读一遍《游褒禅山记》,并作简要笔记。

(2)阅读课文时,可以采取“前读故事”、“精读议原”、“高标定瞄”等阅读策略,重点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抒情、议论与描写的特点。

(3)阅读结束后,学生可通过口头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交流对该文本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3. 鉴赏分析(1)结合学生的探究和讨论,教师可安排主题式演讲、表演、小品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从课文中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分析了解课文的艺术价值。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并进行有条理的阐述;(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领会山水之间所蕴含的哲学道理;(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2. 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并进行有条理的阐述。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领会山水之间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课后巩固;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提高思维品质;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2. 准备课文注释和译文,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参考;3. 准备课后作业的评分标准,确保作业质量。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篇游记,文中记录了作者游览褒禅山的所见所闻,描绘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展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研读和分析,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情感和形式;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4.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前导入1. 展示褒禅山的照片和介绍其与文学联系;2. 介绍王安石的背景和文学风格,让学生了解《游褒禅山记》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阅读分析1. 教师点读文本,学生跟读;2. 学生背诵、分析和讲解重要的语段和段落,探讨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情感和形式。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 学生分组讨论文本中的情感、形象和主题;2. 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让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互动和交流。

第四课时:写作训练1. 教师提供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创作;2.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讨论,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提高。

第五课时: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2. 学生回顾本次学习的收获和体验,并提出自己的感想和建议;3. 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反应;2. 通过阅读作业和写作训练,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3. 提供课堂测验,考查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验证本次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情感和形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锻炼写作能力,促进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问其深形→名,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 更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 责怪,埋怨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 并且,连词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非常之观不平常/ 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帮助于人为可讥:对于/ 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而莫能名者没有人/ 名→动,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尽,完/ 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五、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时光,努力进取;(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成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游褒禅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和理解;(2)作者思想观点的提炼和概括;(3)对文本的批判性分析和创造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阳明及其生平和思想体系;(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和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探讨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4. 课堂练习:(1)翻译文中重点句子;(2)分析作者观点,提炼文章中心思想;5.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3)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背诵、研究性和拓展性阅读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游褒禅山记》;2. 作者简介:王阳明生平资料;3. 相关评论文章:关于《游褒禅山记》的评论和解读;4. 拓展阅读材料:与王阳明思想相关的著作和论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人生的价值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游褒禅山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优美词句;(2)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文中描述的自然景物的感受;(2)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生,培养热爱自然、珍惜人生的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热爱自然、珍惜人生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游褒禅山记》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学生对文中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如何;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出全文的大意;(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事业,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3.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2.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翻译;3. 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出全文的大意;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整理本节课学习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翻译练习;4.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中的重点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游褒禅山记》的文本材料,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以便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4.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的用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

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

(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

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

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

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

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

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

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

)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

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

)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

)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

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

教师巡视全班,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接受教师个别检查。

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3.学生齐背这一段。

先看行文顺序背诵,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

“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留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2.“其”的用法。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

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

(1)代词。

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

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

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

它(代“穴”)。

后“其”:代词。

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

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

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代词。

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词。

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

(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者)。

(3)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4)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整理: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二、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

“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

“问其深”——写所问。

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

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2.教师领诵(要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

3.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提示〕要分层练习背诵。

背第一层,先板书行文顺序:前洞——后洞。

再提问: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窈”“寒”“深”。

)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愈深”“愈难”“愈奇”。

)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背第二层,先板书行文结构(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

)如下: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6.指点与答疑。

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②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

“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三、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

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

“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

“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

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2.教师领读。

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

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

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

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

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1)全班学生齐背;(2)抽查个别学生背诵;(3)分别默写若干句。

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

“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

“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

“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四、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