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系数失效实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恩格尔系数失效的实证分析

专业:金融工程

学生姓名:万馨怡 40421101 曾韵佼 40421039

王闪 40421078 邱方泽 40421079 指导老师:李南成

2007年6月

计量经济学论文恩格尔系数失效的实证分析恩格尔系数失效的实证分析

摘要

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自引入我国以来,的确在部分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和变化。但由于我国各地区间发展的极不均衡及消费结构的差异,恩格尔系数在使用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面临着失效的危险。

为了证实恩格尔系数失效的表现,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上海和山西为例,引入了ELES模型。通过比较分析两地区基本支出和自由支出的变化趋势,证明了两地区间恩格尔系数和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存在着颠倒的现象。

为进一步分析恩格尔系数失效的原因,我们使用收入弹性的概念将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划分为刚性支出和非刚性支出,然后结合恩格尔系数建立回归模型,并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尽管随着消费性支出的增加,两地区的恩格尔系数都出现了下降,但导致这种下降的背后的原因是有差异的。上海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是人们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自主决定消费的结果,但山西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同时还受到了刚性支出的影响,其变化不能完全代表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忽略了这种差异,因此在衡量上存在误差。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理论的的适用性,我们又选择了四川进行了数据分析,其结果符合我们的已有的结论和预期。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ELES模型、收入弹性、刚性支出、非刚性支出、挤占效应

目录

摘要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文献综述 (2)

三. 恩格尔系数失效的表现 (2)

1. 引入ELES模型 (3)

2. ELES模型在上海和山西的应用 (4)

四. 恩格尔系数失效的原因分析 (5)

1.收入弹性 (6)

2. 刚性支出与非刚性支出.. (7)

3. 挤占效应 (7)

五. 理论的检测与应用 (11)

六. 结论 (14)

七. 参考文献 (15)

恩格尔系数失效的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居民生活水平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衡量不同地区间的居民生活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衡量生活水平的众多指标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恩格尔系数。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了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所以恩格尔系数就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食物支出

恩格尔系数=

总支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 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这个标准一直延续到现在。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长期在60%左右高居不下,处于联合国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标准中的贫困状态,在当时这确实反映了中国社会数亿人口不得温饱的赤贫状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各地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恩格尔系数的急剧下降。但同时我们发现,在使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中国内地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时,却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比如,陕西、宁夏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于福建、海南,而前者并不比后者的生活水平高。据中国统计年鉴,山西在2003年恩格尔系数就达到33.5%;2004年宁夏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6.0%,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40%为富裕,这是否意味着山西、宁夏居民已进入富裕阶段呢?面对这些矛盾的数据,我们不得不考虑恩格尔系数是否与国家、地区在收入、消费、生活习惯、社会福利等方面特点不同有关系。

我们小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用计量经济的模型来考察恩格尔系数在我国失效的表现,并希望能通过一些数量方法及经济意义上的讨论和改进,来解释恩格尔系数在我国失效的原因。

二.文献综述

关于恩格尔系数失效的原因,目前的研究从多个角度给出了解释。有的学者从恩格尔系数适用的外部环境上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缺乏使用恩格尔系数的外部环境。恩格尔所处的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物质供应并不十分丰富。此时,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此同时,按照恩格尔的理想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设计,当居民的收入大大提高,在食品支出相对降低的同时,社会福利将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只有当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相对比较健全时,恩格尔系数才会如实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而这种环境我们不具备。

另有学者从消费结构上分析恩格尔系数的失效。如有学者认为,在我国,教育、城市居民的住房、医疗费用等大部分是国家以社会福利的形式支付,将这些由国家支付的消费变为居民个人的收人或支出后,必然会导致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此外,也有学者分析了自然特征等对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如有学者认为处于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主体,恩格尔系数表现出一种倾向性差异,例如处在寒冷地区的我国东北地区的城市,用于住房、燃料和服装的御寒支出肯定比处在亚热带的地区大,因而在同等收人的条件下北方的恩格尔系数要低一些。

我们根据前人已有的分析,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展开定量分析,证实恩格尔失效的表现以及探寻失效的原因。

三.恩格尔系数失效的表现

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我们发现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山西省,在2000年就达到了联合国“富裕”的标准,而同年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上海,其恩格尔系数仅为0.44。且从1992年至2005年,山西的恩格尔系数一直要低于上海。(见下表)这说明山西的生活水平一直要好于上海吗?这样的数据结论明显与我们的直观感觉是不相符的: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应低于山西。

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