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论述题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2023中考材料论述题观点归纳(共十类)

初中历史2023中考材料论述题观点归纳(共十类)
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观点
一、人物类
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
1、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XXX(人物)是XXX;
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二、改革类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改革是实现国富兵强的重要途径;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合作是二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2、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面临共同困难时能够合作。
2、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认识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效,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模仿;
3、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结合《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认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作用
5、国家统一(或主权完整)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浩劫;
7、战争客观上推动科技的发展;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认识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六、独立类
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通过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请辩解不敢为天下先论述题

请辩解不敢为天下先论述题

请辩解不敢为天下先论述题【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论述“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来源2.阐述本文的目的与意义二、论述“不敢为天下先”的合理性1.“不敢为天下先”的含义2.“不敢为天下先”的历史背景3.“不敢为天下先”的现实意义三、分析“不敢为天下先”的负面影响1.“不敢为天下先”可能带来的保守态度2.“不敢为天下先”可能限制创新和发展3.“不敢为天下先”可能导致错失机遇四、结论1.总结“不敢为天下先”的利与弊2.对“不敢为天下先”这一观点的反思正文一、引言“不敢为天下先”这一观点出自《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的“不敢为天下先”是道家哲学的一种智慧,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本文旨在分析“不敢为天下先”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中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论述“不敢为天下先”的合理性1.“不敢为天下先”的含义“不敢为天下先”意味着在面对未知的事物和领域时,保持敬畏和谨慎的态度,不自以为是、不轻易涉险。

这一观点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益的,因为它能让我们避免盲目冲动,更好地保护自己。

2.“不敢为天下先”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受到了道家哲学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这种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人的行为准则,使得他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更多地选择保持谨慎、保守的态度。

3.“不敢为天下先”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从而避免盲目跟风、冒进。

三、分析“不敢为天下先”的负面影响1.“不敢为天下先”可能带来的保守态度过分强调“不敢为天下先”的观念,可能会导致人们过于保守,缺乏创新精神。

在很多情况下,机遇稍纵即逝,如果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可能会错失很多发展机会。

初二历史观点论述题

初二历史观点论述题

初二历史观点论述题
1. 题目:秦始皇的功与过
- 论述思路:首先,简述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功绩。

然后,分析他实行的严厉政策如焚书坑儒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综合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

2. 题目: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论述思路:探讨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如促进社会流动、选拔人才等。

同时,也要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束缚思想、导致应试教育等。

最后,总结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总体影响。

3. 题目:近代中国的屈辱与觉醒
- 论述思路:描述近代中国遭受的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屈辱。

然后,论述中国人民在屈辱中逐渐觉醒,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和改革。

最后,强调民族觉醒对中国近代发展的重要意义。

4. 题目: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论述思路:举例说明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等。

分析文化交流对各国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最后,总结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的积极贡献。

5. 题目: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论述思路: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工业革命。

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

探讨这个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

七年级下册历史观点论述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观点论述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观点论述题结构:三段式(总——分——总)一、观点1.可以用所学核心知识点的影响、意义、作用、启示直接做观点。

2.观点主题必须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清楚。

3. 观点不能太长,不能用疑问句和设问句作为观点,只能是陈述句。

(观点=认识、见解、看法、感悟等)二、论述:一般格式:史实+史论(史实的意义、评价、作用、地位、影响等)。

论述1:相关史实+由史实得出的小结论;(表述:史实+史论)——来自材料论述2:相关史实+由史实得出的小结论;(表述:史实+史论)——结合所学三、结论1.要有总结,即“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总结与观点在表述上要有所区别,不能照抄观点。

常见的总结套用方法如下:①扩句法:在原来观点上增加适当的词句补充。

②替换法:用表述不同但本质意思相近的句子替换观点。

2.要有提升(体现我们要怎样做或者家国情怀的句子。

)【分类汇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一观点: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与维吾尔等民族的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清朝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同时通过金瓶掣签制度确定大活佛的转世。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加强,稳定了地方秩序,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我们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示范二观点:交融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

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论述题

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论述题

经济发展是强国之路论述题
1.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
论述:1978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秦朝时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候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因此,改革是强国之路。

2.观点:经济发展促进国家发展
论述:国家发展史表明,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保证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

我国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只有以一定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基础,才能为这个国家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才能保障国家发展的独立自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及综合国力
不断提升,这是需要以经济实力作为坚强后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大助推了我国国际影响力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观点论述题

观点论述题

观点论述题一、在探讨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时,下列哪个观点最为贴切?A. 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唯一途径B. 教育对个人发展没有显著影响C. 教育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D. 个人发展完全依赖于天赋,与教育无关(答案:C)二、关于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以下哪种说法较为合理?A. 全球化导致文化同质化,消除了所有文化差异B. 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也可能威胁到弱势文化的生存C. 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没有任何影响D. 全球化只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全球传播(答案:B)三、在评估科技进步对社会就业的影响时,下列哪个观点较为客观?A. 科技进步必然导致大量失业B. 科技进步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部分传统岗位构成挑战C. 科技进步对就业市场没有影响D. 科技进步只能由高技能劳动力受益,低技能劳动力将被完全替代(答案:B)四、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下哪种看法较为平衡?A. 环境保护必须牺牲经济发展B. 经济发展可以无视环境保护C.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D.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完全对立的(答案:C)五、在讨论网络社交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时,下列哪个观点较为中肯?A. 网络社交完全替代了面对面交流,使人际关系更加疏远B. 网络社交没有价值,只会浪费时间C. 网络社交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但也可能导致真实人际关系的淡化D. 网络社交只能用于娱乐,不能用于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答案:C)六、关于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以下哪种说法最为准确?A. 创新是偶然事件,对社会进步没有系统性影响B. 创新总是能立即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C.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也可能伴随风险和挑战D. 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其他形式的创新无关紧要(答案:C)七、在审视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时,下列哪个观点较为全面?A. 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没有任何影响B. 历史事件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应完全摒弃C. 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有深远影响,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需辩证看待D. 只有近期的历史事件才对现代社会有影响(答案:C)八、关于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以下哪种看法较为深刻?A. 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没有直接联系B. 实现教育公平就能完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C.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D. 社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没有社会公平就无法实现教育公平(答案:C)。

中国统一,论述题观点

中国统一,论述题观点

中国统一,论述题观点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一光荣传统是经过几干年历史长期积淀和血的惨痛教训而形成的,是不可动摇亦坚不可摧的,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分裂和割据,但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任务。

只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才能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充分发挥全民族的智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国家的完全统一,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特征和标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民族团结和全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两干三百万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

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艰难和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和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九年级上册论述题观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论述题观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论述题观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的论述题通常涉及到一些深入的主题,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论述题观点总结:
1. 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对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但也带来了不平等和环境问题。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需要采取可持续的实践来保护地球。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个方面,需要平衡考虑。

3. 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隐私问题、网络安全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4.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高质量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良好品德的人才。

5. 人权与法治: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核心,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歧视。

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的基石。

6. 个人责任与公民义务:作为公民,我们有责任参与社会活动,遵守法律,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7. 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我们应该鼓励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8. 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社会: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提供公平的医疗保健和教育,以及良好的环境和生活条件。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论述题观点总结,当然具体内容还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来确定。

综合性学习观点论述题答题技巧训练++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观点论述题答题技巧训练++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观点论述之选择型
答案1:①身边人习惯用手机
近来,不少综艺节目以不同的形 发短信可使沟通更便捷。②网络
式再现书信的魅力,引起网络时代 时代手机短信可让信息更快速地
广大观众对传统书信的关注。学校 传递;可随时随地解决问题,更
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书信的魅 加方便,节省时间。③因此,在
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观点论述之话题型
班级正在展开“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 成以下任务。
【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 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 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 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 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 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反驳对方错误,同时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一、观点论述之选择型
近来,不少综艺节目以不同的形 式再现书信的魅力,引起网络时代 广大观众对传统书信的关注。学校 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书信的魅 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过程中,有同学说:“现在是 网络时代了,我们都用手机发短信, 谁还写信呢?”
四、观点论述之辩论型
(材料三)近年来的一些锐词:一带一路;人工智能; 共享单车; 无 人超市; 两免一补; 厕所革命; 二次元;电竞。 (第3问)就“‘锐词要不要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班上展开辩论。 反方同学认为:不必收入,因为社会发展很快,“锐词”很快就会过时。 如果你是正方同学,你将怎样反驳?
四、观点论述之辩论型

历史中考观点论述题

历史中考观点论述题

历史中考观点论述题
历史中考观点论述题有很多,以下举几个例子:
1. 是否应该称颂历史人物的错误行为?
观点一:不应该称颂历史人物的错误行为。

历史人物是社会的表率,他们的行为和言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称颂错误行为,将给社会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导致社会的道德滑坡。

观点二: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称颂历史人物的错误行为。

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他们所遭遇的环境和条件与现代社会不同,评判他们的行为需要考虑到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

2. 是否应该纪念历史上的血腥事件?
观点一:应该纪念历史上的血腥事件。

纪念血腥事件可以让人们铭记历史教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同时,纪念活动可以使受害者得到尊重和慰藉,进而加强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

观点二:不应该纪念历史上的血腥事件。

纪念血腥事件容易引起社会的创伤回忆,加深矛盾和仇恨,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和平发展。

更重要的是,过度纪念血腥事件可能会导致历史上的仇恨和冲突得不到化解,持续延续下去。

3. 历史是否应该客观公正?
观点一:历史应该客观公正。

历史是为后人所学习、研究和传承的,如果历史被篡改和歪曲,将为社会带来错误的认识和评价。

历史应该追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实和事件的本质,以便后人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历史。

观点二:历史无法完全客观公正。

历史的记录和传承过程中,
难免会有主观因素的介入,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公正。

历史学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历史材料的收集和保存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偏差。

因此,我们应该对历史持有辩证的态度,不盲目相信也不完全否定,需要以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历史。

七下历史期末考试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原卷版)

七下历史期末考试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原卷版)

1.什么叫观点论述题?观点论述题是一种考查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形成观点并进行完整论述的能力。

通常表述为“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根据材料论述历史观点2.观点论述题解题三步走第一步:观点: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2、找出材料关键句、关键词,概况材料大意①、对材料的分析,要注意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个历史要素。

②、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③、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④、注意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可在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论证:选择史实,论证观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

要记住,孤证不立,需围绕观点,遴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论证。

所遴选的史实,其中一个可以来源于材料,另一个来源于所学知识。

不论是观点提炼还是论据选取,都应与“材料主题"有关,切忌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课本知识乱发挥。

第三步:结论:总结升华,再现观点。

最后,要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总结归纳。

注意不是重抄一遍,重抄不得分。

要求:结语以综上所述,说明+重申观点,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温馨提示:一定要紧扣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观点论述题(共10小题)1.(2023•姑苏区校级一模)清朝前期,中国仍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材料二:如图材料三:如果将康、雍、乾时期纵向与汉唐时期相比,无论是人民的精神风貌,还是统治者的气度胸襟均相差甚远,难以并称“盛世”;如果与同时代欧洲社会比较,无论在科学成果上还是社会发展上,康、雍、乾三朝都已逐渐被西方列强抛在后面,也难以自称“盛世”。

九上历史论述题观点

九上历史论述题观点

九上历史论述题观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历史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供我们借鉴和学习。

从历史中可以看到不同人类文明的崛起和衰落,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兴起和演变。

对历史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观点一:了解历史有助于塑造个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的根基,通过了解历史,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以及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文化的独特性。

对于个人来说,了解自己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能够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树立自信心,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历史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历史,才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形象。

观点二: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历史是人类社会各种现象和事件的记录,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历史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当前的问题提供思考和解决方案。

同时,历史也可以提醒我们不同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改善决策水平,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观点三:历史是审视人类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了解各种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演变,从而更好地审视和评价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

历史是一个宝贵的反思和思考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过于主观和片面的看法。

同时,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进行对比和理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念,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

观点四:历史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历史是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产物和积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考常考论述题(二)

中考常考论述题(二)
结论: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观点1:新的能源出现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
论述:工业革命期间,煤炭能源大量使用,为机器提供了蒸汽动力,促进了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发 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石油能源为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提供能源,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结论:随着新能源出现,交通运输业得到不断发展。
观点2: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论述: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莫基人之一,他的科技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人类对客观世 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托尔斯泰的作品猛烈抨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和地 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为俄国社会变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结论:近代科学与文化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冲击了社会旧制度,对推动社会变革发挥了巨大作 用。
观点:棉花密切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经贸往来。
论述: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棉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工 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英国从全球进口棉花,并且将棉纺织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加强 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经贸往来。
结论:棉花在历史上是世界贸易的重要商品,有助于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经贸的发展。
观点2:人口迁移促进民族交融。 论述:秦朝为开拓和加强对边疆的统治,迁移了大量人口定居在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促进了中原民 族与当地越族的交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到 南方地区,南北地区的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结论:人口迁移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观点1: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后颁布《权利法案》,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独 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统治,建立 起资本主义制度。 结论:英美法分别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殖民统治,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下语文观点论述题

八下语文观点论述题

八下语文观点论述题1、有人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前的语文活动课,你怎么看?答:答题要点:(1)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2)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语文活动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综合性课程,而语文活动课属于语文课程的一种课型。

(3)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

(4)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注重学科整合。

2、有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书上的内容就能学好语文,教师不必花时间与精力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答:(1)不认同这种观点。

(2)《课标》提出“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意味着课程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执行者走向开发者。

(3)语文课程要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学生的需求,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4)“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应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答:(1)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

(2)新课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语文素养应从三个方面全面诠释。

(3)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层次的内涵。

4、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答:(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

(4)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5、《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1)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个性张扬的空间。

中考历史论述题观点归纳

中考历史论述题观点归纳

论述题汇总(一)政治1.观点∶社会制度的更替过程充满艰巨和曲折。

论证:论证1: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查理一世领导国王军队与议会军队交战,经过几年斗争,失败了。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克伦威尔独揽大权,后期出现了斯图亚特王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开始到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历经几十年的斗争和探索,体现了艰巨性。

论证2: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1922年苏联成立并于1936年正式形成苏联模式。

历经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没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最终解体了。

论证3:中国于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且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结论︰综上所述,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历经曲折,但是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巩固制度。

新时期的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观点:新的社会制度战胜旧的社会制度需要经过长期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过程,都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曲折的过程,并且都呈现出由开始到顶峰、再由顶峰到低谷、最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曲线趋势,而以英、法两国尤为典型。

论证1:在这个漫长的革命过程中,英国出现过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克伦威尔独裁;论证2:法国出现过拿破仑独裁。

其间充满了反复激烈的斗争,表现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但在无数次斗争之后,新的社会制度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

结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一定的曲折性,新的社会制度最终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我国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初中观点论述题例题

初中观点论述题例题

初中观点论述题例题
题目: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看法
一、观点阐述
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同时,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隐私问题、道德问题等。

因此,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科技的利弊,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论据支持
1.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更
加高效,为人类提供了更加丰富、安全的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传播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2.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例如,交通工具的发明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
便捷;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环保技术的研发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

3.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个人隐私受到
了威胁;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一些工作岗位的消失;核技术的使用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结论总结
综上所述,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 观点论述题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 观点论述题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观点论述题专题一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实——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论述】【观点一】中国近代史一个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论述】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都战败并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列强侵略势力范围扩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中,丧失了越来越多主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落后就要挨打。

【论述】①鸦片战争中,清军战斗力低下,武器装备等均落后于英国,导致战争过程节节败退,结果战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仍然落后于英法联军,统治者也懦弱无能,咸丰帝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仓皇外逃,清政府仍然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是改革成功的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仍然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清政府再次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结论】由此可见,落后的国家无法抵御强国的侵略,必然会在战争中失败。

【观点三】列强侵略加剧了近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

【论述】①鸦片战争清政府站百货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赔款2100万银元与协定关税的条款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威胁了清政府的财政;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屡次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赔款数额也越来越大,百姓负担约法沉重,中国的经济命脉完全被列强把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不可过分提出不合实际的活动主题。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可接受性。
⑷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完全踢开教材,自搞一套,可能会出乱子。搞不好只会越搞越糟糕。尤其是在教学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
⑸处理好自主和引导的关系。不可忽视教师引导的作用。教师观念要从被动转为主动,从教材的执行者转为教材的开发者,成为社会与生活语文现象的关注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同伴和对话者,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导师。
6、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答:口语交际强调的是交际互动;听说训练注重的是“听”与“说”。
口语交际不等于听说训练,他们之间有交叉、相同的成分,又有不同的地方。根本方式都是用语言来传递信息。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强调的“交际”、互动,对人家的观点、立场、情感等要听懂以外,还要作出评价,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情感、态度等;后者注重的是“听”与“说”。说方来说,只要把自己的观点、意思、情感表达清楚了,目的就达到了。对“听”方来说,只要能听懂对方的意思,领会对方的情感、态度、要求就达到了。
10、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有“我敬佩白骨精”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第三是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12、语文教育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把握?
答:特点在于重视熏陶感染:一,要靠默读、朗读感受教材的艺术性;二要靠教师生动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语言,应当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感染力。
(4)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
(5)开放教学时空,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
5、“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只要会认、会拼读就行了,没有必要抄写、默写。”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14、综合性学习活动要体现合作性,在具体实践中你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
答:由于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跨学科性、主题性等特点,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要求语文教师与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合作;要求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人员等)相互配合;更普遍的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共同参与,愉快合作。只有上述人员形成合力,才能保证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实施。
8、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答:这种说法有些片面。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指导学生利用汉语拼音这根“拐棍”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注意“过程与方法”,不强调知识性地、成人化地学习汉语拼音,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书写汉语拼音只要求抄写,不听写,不默写。由此可见,对汉语拼音,一定量的抄写还是必需的。教师要引导喾掌握和巩固汉语拼音,在“四线三格”中按书写的顺序和应占有的位置认真指导抄写(或描红)。
教师的语言应当是富有风趣的:“你们看过《刘三姐》吗?那么请猜个字谜:‘旁人看戏我挨打。’”
13、你认为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是语文。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形式的选择上它必然与语文的听、说、读、写相关。在综合性活动中目前是前两者,都是降低了要求,违背了综合性学习的初衷,现在是听得多,说得少。而高质量的听说更少,热闹是热闹,但我们语文教学要求的听说显然要高于平常的日常听说,规范性是主要的特点。所谓规范,我认为就是语文的规范。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和社会上没上过学的人一模一样,那么要我们语文教师干吗?
⑵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课堂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合理分组是前提,规范合作行为是保证。
⑶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不仅仅只是完成学习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
⑵综合必须是为了语文。目前许多综合性活动涉及到跨学科的知识,而有的教师就把它上成了其它的课。这里就有一个手段和目的关系的理解问题。我们了解跨学科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语文的学习,为了促进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语文的吸收和表达。有的地方一节课让地理教师来上一下,让音乐老师来上一下,或者同台上课。学生是眼花缭乱,效果一塌糊涂。
教师的语言应当是富有感情的:教师应当用炽热的、犹如明亮的火炬一样的语言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凭借这样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召学生的良知。
教师的语言应当是富有感召力的:教师的美好语言是情感的结晶,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闪光。教师要使语言富有感召力,首先他自己必须是一个富有高尚情感的人。
2、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答: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11、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使各种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呢?请选择一种学习方式具体阐述。
答:都需要注意:⑴理解本质,合理运用。⑵注重方法的指导。⑶加强过程的引导。⑷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合作学习:
⑴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课中,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等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作好充分的准备,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7、《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少指导是必然的,不指导是不可能的。《课标》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象,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引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象空间,鼓励“童话化”、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4、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答:(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
(2)借助游戏活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
9、你认为“生命课堂”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全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认为“生命课堂”有下列具体表现: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