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27岳阳楼记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得无异乎?(反问句)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二、研习新课
1段
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进行详细描绘,原因是什么?
第一,“前人之述备矣”,因为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朗读第4自然段,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文段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写了和煦春风(触觉)、明媚的春光、万顷碧波、翔集沙鸥、游泳锦麟、青青岸芷(视觉)、郁郁汀兰(嗅觉);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听觉)。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想要寻求怎样的古人品德?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从这理想的寻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品?
不贪图名利和富贵,清廉正直,忧国忧民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27.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四、难句探究
1.越明,|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过了明,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
(I)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5段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的“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电脑示图解题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1)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微斯人,吾谁与归?
3(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渲染了一种喜悦的气氛。抒发了一种喜悦的感情——以物而喜。
在写景时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进行的?
先空间:空中—水里—岸边;
后时间:白天——夜晚。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九月十五日写成的。1046,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
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
五、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二、教师由名联“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清朝陈大纲写对联咏范仲淹)引入讨论:
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侧重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段(巴陵胜状图)
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Leabharlann Baidu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前人之述备矣”和前文哪句话照应?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读懂文旬。读准字音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e2) 属(同“嘱”zhu3) 淫(yin2) 霏(fei1) 樯(qiang2) 楫(ji2) 冥(ming2) 谗(chan2) 偕(xie2) 汤 shāng 霏 fēi 樯qiáng 芷 zhǐ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3、4段(淫雨霏霏图,春明景和图)
1、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阴惨(淫雨霏霏图)明媚晴朗(春明景和图)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概括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四面河山”在文中可以具体到哪些段落?(第2、3、4段)
此乃写景部分: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展现在哪8字上?(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产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能用原文的字概括吗?(悲、喜)
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得无异乎?(反问句)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二、研习新课
1段
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进行详细描绘,原因是什么?
第一,“前人之述备矣”,因为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朗读第4自然段,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文段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写了和煦春风(触觉)、明媚的春光、万顷碧波、翔集沙鸥、游泳锦麟、青青岸芷(视觉)、郁郁汀兰(嗅觉);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听觉)。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想要寻求怎样的古人品德?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从这理想的寻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品?
不贪图名利和富贵,清廉正直,忧国忧民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27.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四、难句探究
1.越明,|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过了明,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
(I)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5段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的“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电脑示图解题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1)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微斯人,吾谁与归?
3(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句意:
“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渲染了一种喜悦的气氛。抒发了一种喜悦的感情——以物而喜。
在写景时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进行的?
先空间:空中—水里—岸边;
后时间:白天——夜晚。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九月十五日写成的。1046,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
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
五、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二、教师由名联“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清朝陈大纲写对联咏范仲淹)引入讨论:
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侧重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段(巴陵胜状图)
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Leabharlann Baidu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前人之述备矣”和前文哪句话照应?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读懂文旬。读准字音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e2) 属(同“嘱”zhu3) 淫(yin2) 霏(fei1) 樯(qiang2) 楫(ji2) 冥(ming2) 谗(chan2) 偕(xie2) 汤 shāng 霏 fēi 樯qiáng 芷 zhǐ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3、4段(淫雨霏霏图,春明景和图)
1、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阴惨(淫雨霏霏图)明媚晴朗(春明景和图)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概括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四面河山”在文中可以具体到哪些段落?(第2、3、4段)
此乃写景部分: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展现在哪8字上?(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产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能用原文的字概括吗?(悲、喜)
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