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社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篇》课程论文题目: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探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学号 120102301指导老师王甲成姓名褚楠楠完成日期2010年12月27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探讨摘要当人类历史跨进21世纪,回首刚刚走完的百年历程,社会主义两次震惊世界:世纪初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诞生,世纪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
本文本着客观的态度,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探讨,将其形成过程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详述。
并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创新做了深刻的分析。
二十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取得了举世瞩目和令人信服的伟大胜利。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也有了空前的创新,突破了社会主义运动国际统一论, 代之以各国特色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恩格斯语)。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社会主义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挫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既要反对否定它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僵化地对待它的教条主义。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和谐的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对当今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从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模式到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成果,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青年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论为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
以某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是宗教而不是科学;其实践结果,是宗教狂热而不是社会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不但传统的公有制理论,而且传统的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经济增长方式等理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逻辑推演和实践发展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必然要求我们不但要走进《资本论》,更要走出《资本论》;要使社会主义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以统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得以统一,就必须从经济学的对象、内容、方法、性质、宗旨方面作根本的改变,建立全新的经济学范式。
下面我将就近几年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谈谈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
高考公平。
今年的7月15日,也就是高考结束一个月后,河南、山东、安徽、湖北四省8位律师联合致信教育部,反映北京部属高考高校招生中存在严重地域歧视问题,建议教育部改革招生制度,取消高考的户籍限制,增加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湖北等地的高等教育投资,并扩大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高考大省的招生名额。
我们都是经历过高考的人,经历过高考的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每年围绕高考的新闻和段子大都比较敏感。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段子,说是一湖北小伙在北京一建筑工地当小工,偶然间和在建写字楼的设计师聊,没想到他们竟都是1992年参加的高考(那时候全国一摸一样的考题),湖北民工当年考了515落榜了,设计师在北京当年考了497上了建筑工程大学。
20年后,他们过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
现在各地的高考试卷不同,已经无法直观的从考分来衡量高考的地域性不公,但这种不公却始终存在着。
今年北京大学在北京本地计划招生612名(含文理科医学部),而在河南则仅仅招录108名,在安徽只计划招录45名;清华大学在北京计划招生203名,在河北、安徽分别只计划招录54名和65名,再如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的招生计划是268名,而在河南只计划招生104名,在湖北的招生计划只有64名。
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论文
我的社会主义观学院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日期中国从78年开始了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道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作为80年代生人,一直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社会主义变化的脚印深深烙在我的心里。
中国历史上社会主义的历程,我们不去探讨,我主要谈一下,从我出生以来,所能感触的社会主义。
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社会主义好》和《没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首歌,然而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是什么还是朦胧的。
我对于社会主义的最直接认识便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
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
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
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2. 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姓名:学院:学号:年月1. 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人类进入20世纪,出现一个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预料到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空间并存、平时发展。
两种制度在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度过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
两制并存的新情况,使得世纪历史更为生动,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更为错综复杂。
面对两种制度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的严峻现实,社会主义的决策者和建设事业者理应全面了解资本主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
这是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是成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正是基于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写下了鸿篇巨制资本论,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进而开创并领导了波澜壮阔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社会一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性的历史阶段。
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产生至今的几百年间,它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今天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发展,进入一个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黄金时期”;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减退。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了人们对“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怀疑,使一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
能否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经过几周的课程学习,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渐渐的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也许我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也许原本就一直不得要领。
然而,即使再肤浅的认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见解,或对,或错。
借着这次课程论文的机会,我就谈谈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个人对当下社会主义的一些看法,对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看法,以及我心目中的社会主义。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论述,来浅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社会主义之我见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者—马克思,他综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结出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开创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坚信,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而共产主义社会的早期阶段即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及绝对剩余,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资源的社会生产方式。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期,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当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但其社会生产力并没有绝对剩余,人们只能按劳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种社会生产方式。
就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力而言,美国是最发达了,但其尚未达到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短期内不可能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还有一条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制约,一是自然界因素的制约。
人类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在不断探索、认识、了解自然界的内在发展规律,并利用其规律来改善我们的社会生产,提高我们的社会生产水平,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及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不平的过程。
然而,自然界的发展,其范围广阔,并且很多都是我们人类所无知的,这极大限制了我们人类的发展。
我们人类要探索、认识、了解自然界各领域的内在发展规律,这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小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缺乏实效性的难点所在,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提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增加背景知识介绍、培养研究生世界眼光、加强实践教育、注重师生互动等方法来提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教学改革实效性方法一、引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以下简称“科社”课)是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必修学位课,该课对于培养硕士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
怎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发挥切实的作用?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这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认为增加背景知识介绍、培养研究生世界眼光、加强实践教育、注重师生互动是提高这门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特点及难点由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对象是硕士研究生。
而这门课又属于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因此,就实际状况而言,这门课的教学有很大的难度。
因为,硕士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就学过多门政治理论课。
所以,有些学生认为硕士生阶段再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多此一举。
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误解,因而缺乏兴趣,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风行一时的标语和口号,社会主义国家变来变去,不管怎么做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根据,怎么说怎么有理。
有些学生面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对这一理论的可信性发生了怀疑。
还有学生认为,西方人信上帝,我们提倡信马列,无非都是为了找个精神寄托。
一些学生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将来找工作或出国深造,把专业课和英语看得很重,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屑一顾。
八九七十二89722009-02-04 16:49:06222.168.18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论述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论述论文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此二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论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论述全文如下:摘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性也在发展中不断被印证。
中国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有相似之处,通过对比苏联模式的失败,我们能够得以借鉴其优势与不足,从而运用到我国的发展之中。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学术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分析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依据,而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角度,对比苏联模式与中国模式来论述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是建立在对唯心主义、空想主义、资本主义及工人运动的思考及批判之上所提出的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基本原则。
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和把握应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狭义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区分的前提之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所获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中国所走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然而多持有较为不同的意见。
一、学术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狭义及广义之分,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部分,后者则可等同于是马克思主义。
基于当前学术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多是建立在狭义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蒲国良曾谈过广义概念进行研究的弊端,即当广义角度下,科学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而在研究中却并没有完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全貌,以至于自相矛盾而无法应题。
当然也有学者以广义角度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研究,如吴雄丞、常宗耀等,他们认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甚至毛泽东思想同样视为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论文
以人为本——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迈进内容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将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走在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上,并且还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不仅反映了国家政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体现出我国的建设发展正不断向着社会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根本目标迈进。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出发,阐释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其应用做出具体分析。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历史事实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科学社会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在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接受检验、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国家政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体现出我国的建设发展正不断向着社会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根本目标迈进。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19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的欧文等他们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设计了许多美好蓝图。
他们企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幸福的新社会,并进行了一些以失败告终的实验。
然而,空想社会主义毕竟只是空想,并不是成熟的理论,但这些思想对启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科学社会主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以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为思想来源、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为经济条件,并以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作为阶级基础,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三次重大飞跃。
(1)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飞跃;(2) 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飞跃;(3) 社会主义从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特别在中国,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和可能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有时代的必然性。
19世纪中叶,欧洲实现了产业革命,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它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从20年代到40年代短短30年间,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它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资产阶级理论所鼓吹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体现,相反,它的痼疾已开始暴露。
与此同时,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的爆发也表明,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工人运动的最后被镇压,既证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也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能指引它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武装。
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出了历史的必要性。
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体现在哪里?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相对独立的称为"社会主义阶段",并认为它还可以再分为几个小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只能"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整个过渡时期,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任务;要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和货币交换;要加强文化建设,并有步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等。
这些思想都明显的把握住了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这些课题的核心,是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着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成熟渐趋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 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历史进入20 世纪,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的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探索时期。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但如果只局限于已有的成果,不去发展它,那么成果也会变为一种包袱。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精神武器,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
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社会主义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挫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既要反对否定它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僵化地对待它的教条主义。
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20 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入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
进入70 年代以后,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趋势,南北方矛盾更加突出,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战略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并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科学”,一是针对“空想”而言,二是作为一种理论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同其他两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它直接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理想。
1、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在某些方面,列宁的理论不同于马克思的,毛泽东的理论也不同于列宁的和马克思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同于毛泽工的、列宁的、马克思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背景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具体国情的不同。
理论创新的源泉在于实践:在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广大群众的实践经验而取得的。
如果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的事实、新的实践,就不可能有重大的理论创新。
在这种创新活动的开始阶段,人们在采取某些新办法时,不一寂静认识到它们的全部意义,但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却发生了原有的理论所始料未及的新情况,从而生长出新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并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沈阳建筑大学 研一《科学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纵观世界各大国的发展历程,不论在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日本与中国可以说是最有渊源的两个国家,而且在近代以来,两国也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发展契机。
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路径进行比较,分析各自实现协调发展的异同。
几千年来,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学习中国的经济、法制等各种制度,中国文化对其本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经历鸦片战争之后的1853年,美国的黑船闯进了日本的横须贺港,打开了日本的大门。
中国的历次失败与屈辱与告诉了日本,沉溺于陈旧的制度很难使国家再次发展。
而面对着世界的进步,发展的停滞可以说是致命的。
于是,日本开始了改革,开展明治维新,在国际上,不断派遣官员学生前往西方学习。
在国内,实行货币制度改革,废藩置县,发行公债等等措施,同时国家开始主导工业的发展,正在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经济方面有了腾飞。
在文化方面推行政策,使日本的民族文化得以重生。
在政治方面,制定宪法设立国会,促进了日本社会民主化与法制化。
教育的普及使得日本国民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日本仅仅利用二十年不到的时间,便完成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与经济、工业的发展。
而与此同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也在开展“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通过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
然而,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终于,曾经的老师与学生遭遇了历史的交锋,甲午战争中国的最终战败,签定马关条约,割地赔款。
这次战争是中日两国的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甲午战争宣告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开始尝试政治变革,先进知识分子推动了戊戌变法。
但日本变法强国,而中国的维新只进行了百余日即失败。
相同的变革纲领,结果却不同。
在两国的变革中,可以发现以下不同:1.同样是被西方国家用武力敲开大门,日本的改革力度更为强硬,从国家到地方,从官僚到百姓。
硕士生—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题目:苏联霸权主义外交和中国和平外交的对比,及中国吸取的经验教训2011年12月20号苏联霸权主义外交和中国和平外交的对比,及中国吸取的经验教训摘要:社会主义国家自诞生以来,就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度仇视,资本主义国家不惜发动战争,妄图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扼杀不成,西方国家便运用“和平演变”的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和“分化”。
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安全和外交政策,随着实力的发展,苏联最后也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两个大国—苏联和中国,它们各自的外交政策有何异同?苏联的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对我们中国有何影响和经验教训?关键词:社会主义,苏联霸权主义,中国,外交政策正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社会发展最巨大、最深刻的莫过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由理论变为现实。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于1917年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破天荒地在地球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其诞生70年以后,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了,被压迫被剥削民族和人民获得了解放的道路和归宿,不断以革命斗争震撼着资本主义的统治。
世界进入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并存和斗争的新的历史时期。
对于社会主义在地球1/6土地上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惊恐万状,力图趁它还只是在一国存在的时候就把它扼死在摇篮中。
从十月革命胜利的那一时刻起,帝国主义国家就结成反苏同盟,在舆论上低毁它,经济上封锁它,政治上孤立它,军事上围攻它,策动国内反革命叛乱,并悍然发动14国武装干涉。
然而不论文的武的,他们颠覆,苏俄的阴谋都一次又一次被粉碎了。
到了本世纪30年代,正当资本主义世界被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苏联的经济建设却迅猛发展蒸蒸日上。
科学社会主义结业论文-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科学社会主义结业论文-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摘要: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
它的发生对于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毫无疑问将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应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来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吸取其中的教训,并将之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已经十多年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真正总结好苏联垮台的教训,对于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改革;经济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它的弊端日趋严重,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
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讲的:“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
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联系制约、借鉴扬弃的关系,格外错综复杂。
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红旗落地的历史悲剧。
而在世界的东方,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
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系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和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和新挑战,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公共理性与科学社会主义公共理性建构是从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人类政治共同体必将走向一个要求整体性和一致性的政治共同体,这种公共理性的合法性基础是基于人类文明进步中对政治伦理中善的力量的首肯。
而这恰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法性理由。
公共理性大致说来应该包含这样的核心内容:“一种适用于实践的合法的政治权力,应该以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都赞同的理由为基础。
其前提是,当基本的政治和社会机制是经过通情达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开论证并在广泛接受的原则基础上被组织起来的时候,政治权力便是可以合法化的。
”即公共权力应该以政治共同体的共同承认与接受为基本原则才能获得权力的合法性,这种全体成员的承认与接受便是一种公共理性的体现。
由此可见,公共理性是沟通、协调和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中介与桥梁,它不是单一的社会行为主体理性,而是联系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个人之间的理性,这种理性表现为以成熟自律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利益整合的机制和能力,而这种能力和机制以具有批判精神和监督功能的公共领域存在为前提的。
在这种公共领域中,社会行为主体关注政治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公共精神的行为得以实现。
因此,公共理性的核心在于公共性,本质在于社会的正义,目的在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从人的日常生活本身出发来论证构建公共理性的必要性的。
他指出,现代社会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界限日渐明晰化的前提下,已经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公共化转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靠238过去传统社会“私人领域”中由地缘或亲缘联系带来的信誉来解决交往冲突。
在“公共领域”中,必须借助明确稳定的成文制度规则,才能保证我们在同陌生人打交道时获得公正和透明的相互对待。
因此,现代社会对公共理性的呼唤显得尤为迫切,建立公共制度体系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法律、政治或公共管理成为人在陌生领域中进行交往得以实现的社会基础。
当然,人们还是要问,即便是在有政治、法律等公共规则约束的地方,如何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承诺对于公共规则的遵守?罗尔斯在这个问题上作了更加深入的阐释,试图帮助人们摆脱西方社会自由主义思想所面临的现代性困境。
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
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第一篇:课程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摘要: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满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源动因素,因此,关照现实、关注民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随着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日益深入,社会制度的这种“中国特色”会越来越鲜明,并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系统,谋求制度、结构和文化的内在一致性,进而统合行动者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共性方面发挥优越性的外在保障;我国兼职化的人大代表作为权力代理人与作为权力所有者的人民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无法消除,必须积极推进人大代表专职化进程,变间接选举为直接选举,使人大代表能够更大限度的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人大代表专职化直接影响基层民主建设,其发展状况直接体现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与执政阶段性目标的发展变化,执政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总体上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文化。
这一执政文化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基本理念,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为根本方式,在执政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关注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人大代表专职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层民主建设一.科学社会主义而诞生任何一个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都是继承批判和发展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以英法为代表的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体系。
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就难以产生科学社会主义【1】。
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个伟大发现作为建构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根据资本主义所准备的社会条件来建立未来新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引言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和社会运动,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它的发展始于19世纪,继续到20世纪,吸引了许多学者、政治家和社会运动领袖的关注。
本论文将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剥削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则是一种实现阶级解放和人类平等的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以消灭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无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整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变革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
这些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苏联、中国和古巴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这些国家尝试了不同的社会主义路径,并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尽管存在一些失败和局限,但这些实践经验仍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联是第一个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施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然而,苏联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包括经济衰退、官僚主义和领导层腐败等问题。
最终,苏联解体成为多个独立国家,标志着其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
中国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实践国家。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社会变革。
尽管中国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错误,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古巴是一个小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实践经验。
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古巴进行了土地改革、国有化和教育保健等重大改革。
尽管受到美国的封锁和制裁,古巴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未来发展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需要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1_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1_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文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不懈追求,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列宁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建立了与帝国主义对峙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毛泽东使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征科学社会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而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的世纪性难题。
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该走向哪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认真了20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在贯彻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科学社会主义之路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常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或许可以这样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科学,它不再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和本国国情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能够使人们得到普遍幸福。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后,如何根据新时期的特征解决我国面临重大问题的任务,摆在了新一届党中央面前,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果最终体现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完整版毕业论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评述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题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评述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的部分内容。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们一直都没有能力全面系统的研究当代社会基本现象的本质内容—支撑社会运行的基本工作原理。
当人类社会出现了马克思以后,人们对当代社会现象的研究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从社会现象的表面研究进入到社会现象运行基本原理的研究,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就是马克思。
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1-2]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内在逻辑联系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所以在“社会主义”一词前冠以“科学”两字,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面言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剩余价值学说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中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体即无产阶级,论证了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必然性。
由于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社会主义现在己经不再被看作某个人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2)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简称两个必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在研一的下学期,我们开设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比较系统客观的了解了十月革命、苏联的建立与解体、东欧剧变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同时在老师的细心讲解下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者—马克思,他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结出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开创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坚信,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而共产主义社会的早期阶段即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及绝对剩余,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资源的社会生产方式。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因为,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
它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理论科学,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所在。
科学社会主义经过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第一次是在19世纪40—90年代,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二次飞跃就是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其代表事件是社会主义俄国(苏联)的建立。
第三次
飞跃正在实现的过程之中,半个多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社会主义者逐步认识到了苏联模式的偏颇和弊端,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尽管大多数国家的改革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越南等国的改革却取得了巨大成就。
谈到社会主义,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对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苏联的建立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它使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落后国家建立起来。
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和面临国内、国外的巨大压力,苏联共产党难以从容不破独立探索其发展道路,后来由于斯大林思想的片面性,把苏联在特殊时期的一些做法一般化、绝对化,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模式当成标准模式,再加上苏联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把苏联模式强加于战后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国家。
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其合理性,它促使了在前期的发展。
但是在和平时期,就会表现出他的缺陷和不足。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人们为探索社会主义梦想而建立的第一个真实的模型,不管结果如何,它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财富。
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否认价值规律即市场机制,一度使经济陷入困境,虽然进行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二战前后是苏联经济取
得较好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力。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经历的挫折和失败,一方面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扰和破坏,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对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楚,不够科学,没有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理论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是高度集中和高度专权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
因为社会主义经历的挫折和失败的同时,社会主义中国以及越南等国通过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建设腿上了新的高潮。
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病加上各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深刻,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提高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活力不断缺失,1991年12月25日,苏联的镰刀锤子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
落,标志着苏联共产党解散,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陷入低谷。
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著书立说,深刻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
而高度集中和集权的“斯大林模式”体制和贪污腐败盛行分别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和直接原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从科学发展观视角解读其解体原因,吸取其深刻的教训,对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很好的警示作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本性。
列宁曾经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显然,要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有循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轨迹不断探索前行,才是一条科学的光明之路。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既要不断地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内在矛盾,更要充分重视克服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或思潮的干扰,充分重视“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
唯有如此,才能成功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
在批判各种前工业文明势力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旗帜鲜明地作了大量论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正呼唤着新的理论创新,经典作家们的探索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提供现成的答案。
中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在1978年以后才真正开始了的。
之前的社会主义中国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政治斗争上,但是却忽略了占全国人口绝大部分的普通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活要求。
苏联就是一个教训,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党及时意识到这点,并纠正了错误。
1978年邓小平复出,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探索,才开始真正关注经济的发展,关心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
这时的社会主义,也许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
在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模式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暴露无遗。
苏联模式的神圣化,教条化,僵硬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由此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此后,中国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不断努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学社会主义,它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回顾过去、正视当前、展望未来,看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变迁。
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就是增强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原来没有学习之前,我看待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时,就会感觉到是社会主义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失败,是资本主义的胜利,但是现在我了解到了,苏联和东欧原来所建设的那种制度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斯大林模式或者叫做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失败不能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更不能看成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恰恰它的失败说明了不遵循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去
建设国家注定不会成功。
并且使我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的社会主义信念,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中国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千斤重担。
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