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8 类缺血性卒中患者需双抗治疗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在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0922终版
高危TIA/轻型 卒中患者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 窄(sICAS)患者
发病机制是动脉源 性栓塞的IS患者
主动脉弓源性 的IS患者
支架植入(裸支 架)的 IS患者
合并ACS的 IS患者
Day 22-90:氯吡格雷 75mg
单用阿司匹林组:首日
75-300mg,随后75mg
ncet Neurol 2007;6:961969; 2. N Engl J Med. 2013 ;369(1):11-9
FASTER研究:TIA/轻型卒中患者发生卒中24h内接受氯吡 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有降低卒中再发风险的趋势
Lancet 2004; 364: 331–337
2013荟萃分析-1也提示: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接受1年以上 双抗 vs. 单抗治疗,并不能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再发卒中风险 双抗治疗 vs. 单抗(N=39,574)
该荟萃分析总计纳入7项随机、对照研究,双抗治疗组与单抗治疗组相比,再发卒中风险无显著性差异。
90% 85% 0%
0
HR:0.69 (95%CI 0.58-0.82),P<0.001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30
60
32%
3311%%
90
单位:天
新发临床血管事件: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心梗或血管性死亡
N Engl J Med. 2013 ;369(1):11-9.
CHANCE研究: TIA /轻型卒中患者早期服用短期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Ann Intern Med.2013;159:463-470.
2013荟萃分析-1还提示:与双抗组相比,阿司匹林组与其颅 内出血风险相当,但氯吡格雷组颅内出血风险更低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作为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尤其容易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目前对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措施尚不完善,尤其是在疗效持续性和预防复发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银杏二萜内酯及双抗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银杏二萜内酯被认为具有改善脑血流、抗氧化、抑制炎症等多种作用机制,有望在脑卒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双抗联合治疗在多项临床研究中也显示出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鉴于以上情况,本研究将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旨在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银杏二萜内酯的作用机制、双抗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以及临床试验设计等方面,我们有望揭示银杏二萜内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潜在优势,并为临床应用前景的展望提供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银杏二萜内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对神经保护和康复的作用;2. 研究双抗联合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改善情况;3. 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对银杏二萜内酯与双抗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比较其与传统治疗的差异;4. 分析研究结果,评价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疗效持续性;5. 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及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临床指导,促进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邓润杰罗南裕方丽明(大埔县人民医院,广东大埔514299)种肠道致病菌,此外对酸、胆盐、热耐受性较好,且定植力极强,再加上可顺利通过胃酸屏障,不仅调节了肠道菌群,更有效维持其平衡。
马来酸曲美布汀为胃肠道运动双向调节剂,通过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K +、Ca 2+离子通道与胃肠道神经丛阿片受体,对消化道起到兴奋与抑制双重作用[4]。
可调节肠道运动功能,对周围及中枢迷走与非迷走神经产生作用,进而将药物功效传播到受体中,抑制胆碱能,通过降低乙酰胆碱释放从而抑制胃肠运动[5]。
当肠道动力不足时,马来酸曲美布汀可降低对乙酰胆碱的抑制,促进肠动力恢复,可以根据患者肠动力情况发挥出作用。
单一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虽然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在停药后疾病极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不得不长期用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肠溶)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两种药物配合施治,有着互为补充、互为协调、增强疗效的作用,不仅能尽快缓解症状,同时增强了疗效[6]。
总而言之,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肠溶)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效果较佳,促进病情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1]林存侠,罗建平.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肠溶)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4):2599-2600.[2]耿岚岚,刘明南,龙高,等译.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1):4-14.[3]刘春艳.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肠溶)、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J].海峡药学,2018,30(7):192-193.[4]曹国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肠溶)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腹泻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7,30(15):152-153.[5]黄嘉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腹泻100例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0):112-113.[6]唐欢.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肠溶)、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效果[J].智慧健康,2019,5(24):193-194.(收稿日期:2021-01-10)作者简介:邓润杰,男,本科,副主任医师。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脑卒中是指在脑血管系统中发生的急性非外伤性疾病,以脑血管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
根据脑血管障碍的发生原因和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占80%,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
对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预防脑卒中后遗症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脑溢血为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仍然存在一些患者对传统治疗方法缺乏效果或者效果不佳的情况。
因而,急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一种名为银杏二萜内酯的天然化合物被发现具有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
银杏二萜内酯是一种从银杏叶中提取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改善微循环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治疗具有潜在的效果。
与此联合双抗(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为心血管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脑卒中的治疗有一定帮助。
一、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的机制1. 银杏二萜内酯对脑卒中的作用机制银杏二萜内酯是银杏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减轻脑缺血和缺氧的症状,从而起到保护脑细胞、防止脑损伤的作用。
银杏二萜内酯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管的功能,降低血小板凝集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进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和进展。
2. 双抗对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双抗是指抗血小板和抗血栓的治疗方法,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和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能够抑制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抗血栓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则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扩展。
通过银杏二萜内酯和双抗的联合作用,可以降低脑血栓的发生和进展,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缺血和缺氧的症状,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的临床研究近年来,有多项临床研究对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进行了探讨。
脑卒中双抗标准的8个要点
脑卒中双抗标准的8个要点脑卒中双抗标准的8个要点引言: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一种突发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类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残和致死疾病之一。
双抗标准是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双抗标准的八个要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一、双抗标准的概念:双抗标准是指将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在脑血管中的凝聚,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生。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可以改善血管壁的稳定性,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二、双抗标准的适应症:双抗标准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即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梗死。
对于这类患者,双抗标准可以有效地降低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三、双抗标准的时间窗:双抗标准的应用时间窗是指从发病的时间起算,一般在发病后的72小时内开始应用。
早期应用双抗标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脑梗死的范围和程度,提高患者的恢复率。
四、双抗标准的用药剂量:阿司匹林的常规剂量为每天75-325毫克,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的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降低胆固醇为目标,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
五、双抗标准的安全性:双抗标准的应用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关注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出血,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胃肠道情况。
他汀类药物可以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肌病症状,因此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肌酶检测。
六、双抗标准的疗效评估:通过疗效评估可以判断双抗标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脑梗死的再发率、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双抗标准的长期维持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抗标准的治疗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措施,更需要长期维持。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引言缺血性脑卒中是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
银杏二萜内酯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出的天然成分,已被证明具有抗缺血、抗炎及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备受关注。
近年来,与传统治疗相比,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1.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00名患有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两组,分别是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接受了标准的脑卒中治疗,但治疗组增加了银杏二萜内酯的口服治疗。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神经功能评估进行定期随访,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对患者的近远期效果。
2. 近期疗效评估在近期效果评估中,治疗组患者在接受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后,显示出了明显的改善。
首先是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比如头晕、头痛等症状减轻了50%以上。
其次是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提升,例如国际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下降。
同时在脑血流灌注图像(CTP)和脑血流动力学图像(CTP)等检查中也发现,治疗组的患者显示出了更好的脑血流情况,脑功能恢复更佳。
这些结果表明,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对于脑卒中的近期疗效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3. 远期疗效评估在远期疗效评估中,我们对患者在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了随访观察。
结果显示,在远期随访中,治疗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首先是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依赖于他人的程度明显降低。
其次是心理健康方面,治疗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况相对减轻。
最重要的是,治疗组患者的脑功能恢复速度更快,语言、记忆、认知等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
以上结果表明,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对于脑卒中的远期疗效也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4. 讨论与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确实是值得肯定的。
双抗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
试3)验作纳入用了消年失龄时≥间40:岁且作携用带消LO失F基时因间的也轻型更卒短中,或仅TI需A患者3~,5在症天状。发作24小时内按1:1随机将患者分 组4),代第一谢组途患径者:接不受同给予于替氯格吡瑞格洛雷(第,1替日1格80瑞mg洛,第经2由~90日CY每P3日A两4 次代,谢每,次不90m受g)C和Y氯P2吡C1格9雷基安因慰剂型的 治影疗响,,另因一此组,接受根氯据吡最格新雷的(第C1H日A3N0C0Em-g2,第研2究~90,日可每以日一作次为,对每于次75CmYgP)2C和1替9 格等瑞位洛基安因慰剂缺治失疗患;者
吲哚布芬
独特“双抗”之一:抗血小板
➢ 选择性:抑制血小板COX-1,使血栓素 A2生成减少;较低抑制内皮前列环素的 生成,胃肠反应更少。
➢ 可逆性:可逆抑制血小板聚集,停药24 小时恢复血小板功能。
➢ 多途径:同时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肾 上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胶原和 花生四烯酸(AA)。
时停药即可进行外科手术。
阿司匹林仍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一/ 二级预防的首选。
只有在患者不耐受阿司匹林或存在阿 司匹林禁忌证时,才考虑换用吲哚布芬或 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氯吡格雷1)机制: 氯吡格雷经过 CYP450 酶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以不可逆抑制 ADP 与血小板 P2Y12 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 氯吡格雷的起效时间为 2~8 小时,由肝脏代谢,半衰期为 8 小时。 3)功能恢复时间: 同阿司匹林类似,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的更新一致,约7~10 天。 4)代谢途径: 氯吡格雷部分经由肝脏代谢,经 CYP2C19 代谢为活性产物。根据已经鉴定的基因型, CYP2C19 基因通常被归类为超强代谢(*1/*17,*17/*17),快代谢(*1/*1),中等代谢(*1/*2, *1/*3)及弱代谢(*2/*2,*2/*3)。 因此,对于携带 *17 等位基因的患者,应该注意其出血风险;对于中等代谢的患者,可以考虑增加 剂量或者换用其他药物;对于弱代谢的患者,可以考虑直接换用其他药物。 5)合并用药: 由于氯吡格雷经由 CYP2C19 代谢,因此,应该避免与 CYP2C19 抑制剂合用,如: 质 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抗真菌药(氟康唑、伏立康唑)、抗癫痫药(卡马西平、 奥卡西平)、抗抑郁药(氟西汀、氟伏沙明、吗氯贝胺)、抗血栓药(氯苄吡啶)、抗组胺药(西 咪替丁)以及抗生素(环丙沙星、氯霉素)。 患者如果需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使用泮托拉唑、兰索拉唑,也可使用除西咪替丁以外其他抑 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双抗——精选推荐
双抗双抗?即双重抗⾎⼩板治疗。
即,联合使⽤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共同来阻⽌⾎⼩板凝集,简称双抗。
⾎管成形术?这是⼀个医学上的专业名词。
其含义是⽤⼀种⽅法,使狭窄了的⾎管,恢复到它原来的形状。
即,使它变成原来未狭窄时的形状,从⽽使⾎流重新畅通,供⾎恢复接近正常。
双抗也能发挥⾎管成形术的作⽤。
→颅内⼤动脉狭窄的双抗再通作⽤对于近期的(30天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70%~99%)⽽导致短暂性脑缺⾎发作或卒中的患者,我们建议:90天的双抗治疗,继⽽,再使⽤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对于近期的(30天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50%~69%)⽽导致短暂性脑缺⾎发作或卒中的患者,初始治疗⽅案包括21天的双抗治疗或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最新的指南依然强调:对于颅内⼤动脉狭窄,不管有⽆症状,不建议置⼊⽀架进⾏治疗。
双抗90天,狭窄会再通!后⾯坚持他汀治疗,坚持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可以预防狭窄的再形成!对于长期的卒中的预防,我们建议使⽤阿司匹林治疗!这⾥要记住,不是氯吡格雷!卒中的长期预防,⾸选阿司匹林!→颈动脉⽀架置⼊⼿术前后的双抗治疗对于计划或预期实施颈动脉⽀架置⼊术的患者,我们建议使⽤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的双抗治疗来进⾏预处理(Grade 1B)。
实施颈动脉⽀架置⼊术前对于那些没有接受长期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我们在⼿术前的⾄少48⼩时,即开始每天服⽤阿司匹林325~650mg;或者,如果⼿术将在48⼩时内开始,则⾄少在⼿术前4⼩时内⽴即服⽤阿司匹林650mg。
对于那些没有接受长期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我们在⼿术前的⾄少48⼩时,即开始每天服⽤氯吡格雷150mg;或者,如果⼿术将在48⼩时内开始,则⾄少在⼿术前4⼩时内⽴即服⽤氯吡格雷450mg。
实施颈动脉⽀架置⼊术后我们建议继续使⽤阿司匹林325mg/⽇和氯吡格雷75mg/⽇的双重抗⾎⼩板治疗⾄少6周(Grade 1B)。
对于有颈部放疗史的患者,我们建议⽆限期地继续使⽤这些药物( Grade2C)。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银杏二萜内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双抗治疗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中已被广泛应用。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治疗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的效果观察结果均表现出明显优势。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完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该治疗方案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银杏二萜内酯、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近远期效果、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效果观察结果、应用前景、未来研究方向、总结评价。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当前医学领域,对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未来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亟待深入研究。
传统治疗方法如抗血小板药物、溶栓治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患者症状和预防病情进展,但其疗效有限,且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问题。
有必要开展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案并不完善,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银杏二萜内酯被认为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改善脑血流、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等,对脑卒中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双抗治疗则是指联合使用两种不同的药物,通过多个靶点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双抗药物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双抗药物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徐凤鸣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9(12)8
【摘要】目的评价双抗药物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收治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首日加服硫酸氢氯吡格雷,观察2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 87%,高于对照组的64. 52%(P <0. 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1. 61%,低于对照组的12. 90%(P <0. 05)。
结论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可强化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降低卒中复发和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徐凤鸣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3.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
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现状4.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5.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银杏二萜内酯(Ginkgolide)是从银杏树的叶片中提取出的一种化合物,具有抗缺血、减少脑水肿以及抗炎等多种作用。
在临床上,银杏二萜内酯常用于治疗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关于银杏二萜内酯在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银杏二萜内酯的药理作用银杏二萜内酯主要成分包括Ginkgolide A、Ginkgolide B、Ginkgolide C和Bilobalide等。
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作用发挥其药理作用:1. 抗缺血作用:银杏二萜内酯能够通过调节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缺血性病变部位的血流灌注。
2. 抗炎作用:银杏二萜内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防止炎症因子对脑组织的损害。
3. 抗氧化作用:银杏二萜内酯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组织免受氧化损伤。
4. 抑制脑水肿:银杏二萜内酯可减少脑组织水肿,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脑组织损伤。
二、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期效果一项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表明,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如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在治疗2周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分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而作为对照的单一抗血小板治疗组,其神经功能缺陷分数改善幅度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
这表明,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
另一项临床研究中,研究者观察了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的头颅CT成像,发现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脑组织的水肿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这说明,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能够有效减少脑组织的水肿,改善脑组织的缺血情况。
还有研究表明,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其血浆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得到了一定的调节,表明联合治疗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脑缺血后的内环境状态。
单抗or双抗,TIA患者抗板治疗如何选?服用多久?
单抗or双抗,TIA患者抗板治疗如何选?服用多久?TIA 患者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规范选择抗栓治疗是有效阻止 TIA 进展的关键。
本文列举 7 例临床典型 TIA 病例,分析不同情况下,如何规范进行抗栓治疗。
1ABCD² 评分 5 分,单抗 or 双抗?病例 1:患者 75 岁,因「发作性言语不利 3 小时」入院,症状持续 30 分钟缓解。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规律服药。
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入院血压 150/90 mmHg,随机血糖 5.6 mmol/L,完善头颅 CT 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该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如何应用?抗栓治疗:双抗治疗。
患者诊断为 TIA,ABCD² 评分为 5 分(年龄 1 分血压 1 分临床表现 1 分症状持续时间 1 分糖尿病 1 分)。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下文简称「指南」)依据:·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 评分≤ 3 分)或高风险 TIA(ABCD²评分≥ 4 分)患者,如无药物禁忌,推荐给予氯吡格雷(75 mg)联合阿司匹林(75~100 mg)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21 d(首次剂量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 300 mg 和阿司匹林 75~300 mg),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
·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缺血性卒中(NIHSS 评分≤ 3 分)或高风险 TIA(ABCD²评分≥ 4 分)患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荐进行CYP2C19 基因快检,明确是否为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决策。
如已完成 CYP2C19 基因检测,且为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推荐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 d,此后继续使用替格瑞洛(90 mg,2 次/d)单药治疗。
2ABCD²评分 3 分,单抗 or 双抗?病例 2:患者 59 岁,因「发作性言语不利 3 小时」入院,症状持续 30 分钟缓解。
脑卒中双抗标准8个标准
脑卒中双抗标准8个标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为了更好地治疗脑卒中患者,制定了脑卒中双抗标准,该标准包括以下8个标准:
1. 快速诊断:对于怀疑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应该尽快进行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2. 快速治疗:一旦诊断出患有脑卒中,应该立即进行治疗,以尽快恢复患者的健康。
3. 快速转运:对于需要转运的患者,应该尽快进行转运,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医院接受治疗。
4. 快速入院:一旦到达医院,应该尽快入院接受治疗,以便及时控制病情。
5. 快速评估:对于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应该尽快进行评估,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方案。
6. 快速诊断:在评估的基础上,应该尽快进行诊断,以确定病因和治
疗方案。
7. 快速治疗:一旦诊断出病因,应该立即进行治疗,以尽快恢复患者的健康。
8. 快速康复:在治疗的基础上,应该尽快进行康复,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以上就是脑卒中双抗标准的主要内容,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同时也能够减轻患者和家庭的负担。
我们应该认真遵守这些标准,以便更好地治疗脑卒中患者。
卒中中心缺血性卒中药物治疗方案
XXX医院
卒中中心缺血性卒中药物治疗方案
双抗标准:
1、高危TIA和轻型卒中(发病24小时内);
2、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TCD监测微栓子阳性(发病7天内);
3、非致残性脑梗死或TIA合并主动脉弓斑块者,移动血栓或斑块(发病六月内);
4、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发病30天);
5、颈动脉金属裸支架置入后,证据来自心内科的相关研究;
6、劲动脉或椎动脉颅外段颅外段夹层;
7、不宜抗凝的房颤患者;
8、阿司匹林临床抵抗者合并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等高危因素,拟过度氯吡格雷时;
9、近期发生的心肌梗死;
10、近期冠状动脉支架术。
抗凝指征:
1、房颤
2、心脏附壁血栓随时可能发生栓塞事件者
3、脑静脉血栓形成
4、劲动脉夹层
5、抗凝脂抗体综合征
6、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时。
双抗使用指征
双抗使用指征双抗是指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药物的并用,这是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案。
然而,双抗的应用并不适用于所有病例,其使用需慎重考虑各种风险和收益,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出血风险最小化。
以下内容将详细介绍双抗的具体使用指征。
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是使用双抗的一大指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要包括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这些患者使用双抗药物,可以显著减少心肌梗死和出血的风险,提高生存率。
对于进行过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也需要使用双抗药物。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病变修复后,患者需使用双抗药物预防血栓事件。
更有临床研究显示,PCI 患者在术后 1 年内持续使用双抗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再次出血的风险。
有狭窄性心房纤颤的患者也需要使用双抗。
纤维脉血栓形成和心梗击发病高风险的狭窄性心房纤颤患者,可以考虑并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
但必须指出,这类患者的出血风险增加,需要严密监测。
除此之外,患有冠状动脉疾病,且有高度出血风险的患者使用双抗也是可取的。
研究认为,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药物并用可以预防心梗和缺血性卒中发生,但会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如果能通过其他方式控制出血风险,对于这类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双抗疗法。
当然,双抗适用的情况并非只局限于以上病例。
对于患有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临床医师也可根据病情选择是否使用双抗疗法。
总的来说,双抗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医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综合考虑。
明确双抗的使用指征,旨在为医师提供参考,协助其做出最佳的治疗决策,保障患者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8 类缺血性卒中患者需双抗治疗
原创2016-06-03陈涛神经时间神经时间
dxy_neuro_today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注重临床思维养成,注重精彩病例解析,注重最新指南发布。
神经时间,注重神经科医生的需求。
6 月3 日,在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大会「中国卒中教育学院PAF 论坛」专场会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赵性泉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单双抗治疗获益与风险的权衡。
赵教授指出中国是全球卒中死亡及负担的重灾区,我国卒中发生率为336/10 万人,卒中死亡率为103.1~136.7/10 万人。
而全球卒中的复发患者占所有卒中人群的25%~30%。
因此,脑卒中二级预防尤为重要,需综合防治,包括降压、使用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生活方式的调整、卒中症状的管理等方面。
在抗栓治疗的策略上,赵教授总结了缺血性卒中患者需要使用双抗的八种情况,具体如下所示。
同时,赵教授还强调脑卒中防治应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卒中二级预防策略应包括缺血性卒中或TIA 抗栓治疗、发生卒中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颈动脉评估;还应注意危险因素的长期管理,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焦虑抑郁和认知改变的管理、睡眠呼吸暂停的管理、症状评估和管理等。
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