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脑梗死临床路径脑梗死是一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如下:一、适用对象适用于首次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XXX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小时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XXX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
颅内压增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 并发症,可能导致脑血流减少,加重脑 损伤。
肺部感染与呼吸衰竭
•·
肺部感染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影 响氧合和通气功能,进一步加重 脑损伤。
常见感染并发症,影响预后,需 积极防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因意识 障碍、吞咽困难等原因,容易发 生肺部感染。
防治策略包括加强呼吸道管理,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合理使 用抗生素,以及支持呼吸功能。
神经保护剂
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寻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以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脑损伤。这 些药物可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使用,有效保护脑细胞,促进患者康 复。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移植具有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促进受损脑组织的 修复和再生。尽管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干细胞治疗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 全新的思路。
个体化与精准医疗的应用前景
基因诊断与治疗
个体化用药
预测模型与预防策略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 实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因 诊断,找出患病风险较高的个体,制 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此外,基因治 疗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通 过修复或替换缺陷基因,降低缺血性 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精准医疗理念将推动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治疗的个体化用药发展。通过分析 患者的基因组、代谢组等信息,医生 可以为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药物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长期管理 与康复
二级预防与复发预防
危险因素控制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危险因素,以降低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非心源性栓塞的缺血性脑 卒中患者,长期使用抗血小板 药物有助于预防复发。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功能
定期体检:及时发 现并控制高血压、 糖尿病等慢性病, 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药物预防
1
抗血小板药物:如 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等,可降低血栓
形成风险
2
降压药物:如利尿 剂、钙通道阻滞剂 等,可降低血压,
减少脑卒中风险
3
降脂药物:如他汀 类药物,可降低胆 固醇水平,减少动
脉粥样硬化风险
4
抗凝血药物:如华 法林、肝素等,可 预防血栓形成,降
低脑卒中风险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压、 血糖、血脂等
指标的检测
定期进行心电 图、脑部CT
等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 检查,及时发
现疾病隐患
定期进行健康 教育,提高预
防意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
康复目标
提高生活质量: 如社交、娱乐、 5
家庭关系等 减轻心理压力: 如焦虑、抑郁、 4
恐惧等
恢复日常生活 1 能力:如穿衣、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诊治指南
演讲人
目录
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0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发病原因
动脉粥样流动力学异常:血压
波动、血流速度异常等 03
05
意识障碍、昏迷、死亡
诊断方法
0 1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
02
影像学检查:CT、MRI等
0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
04
神经功能评估:NIHSS评分、mRS评分等
05
病因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
06
治疗方案:溶栓、抗凝、降压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三、恢复期治疗 1.神经功能康复: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认知康复等 2.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3.预防再发:如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等
四、其他 1.颅内高压治疗:对于颅内压过高的患者,应进行颅内压监测和相应的治疗 2.营对于心理和情绪问题的患者,应进行相应的精神支持和治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是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和中国卒中学组织专家组共同制定的指南。以下是一些主要内容: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符合急性脑卒中标准,且无出血性病变 2.脑CT或MRI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标准 3.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出现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
二、早期治疗 1.快速评估: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神经功能评估、颅内出血排除和脑血管影像学评估 2.溶栓治疗:在确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上,对适当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 3.抗血小板治疗:对于不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应及早开始抗血小板治疗 4.抗凝治疗:对于房颤、动脉瘤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及早开始抗凝治疗
以上是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一些主要内容。这份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和患者的康复率。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自《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发布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一系列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成果的发布,静脉溶栓新药物替奈普酶(TNK)获得了非劣效性证据;血管内治疗适应证得到了有效扩展;基于替格瑞洛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获得了在携带细胞色素P450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AIS 患者中的证据。

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在静脉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的扩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基于此背景,我国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以下简称《指南2023》),对AIS的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推荐意见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本文将系统回顾这些关键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对《指南2023》中的重要推荐意见及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治疗指导,从而优化患者的治疗策略。

1、血压及血糖管理应谨慎缺血性卒中后70%的患者可见血压升高,多数患者的血压水平在发病后数天内可自行恢复。

血压过高可能增加出血转化风险,血压过低则可能加重缺血损伤。

但是,目前对于AIS的降压目标和时间窗仍没有明确结论。

CATIS显示,发病48 h内的患者在入院24 h后进行降压治疗虽无明显益处,但基本安全。

CATIS-2指出,与延迟至第8日进行降压治疗相比,在轻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4~48 h内立即行降压治疗并未降低其90 d 的依赖或死亡风险。

针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BP-TARGET研究发现,与标准降压(130~185 mmHg)(1 mmHg=0.133 kPa)相比,强化降压(100~129 mmHg)并未有效降低患者术后24~36 h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ENCHANTED2/MT表明,与非强化降压组(140~180 mmHg)患者相比,术后1~72 h强化降压组(<120 mmHg)患者的90 d功能预后更差,7 d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更高,且未减少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新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新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规范操作流程
新版指南对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规 范,有助于减少操作过程 中的风险和误差。
提供案例分析
新版指南还提供了丰富的 案例分析,帮助临床医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内 容。
对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
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
新版指南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 治愈率,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 率。
持续改进与更新
改进
根据实践反馈和最新研究成果,对新版指南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更新
定期更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指南,以适应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05
新版指南的影响与意义
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
01
02
03
更新诊断标准
新版指南对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 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机械取栓
新指南纳入了机械取栓的新技术,并 对其适应症和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说 明。
并发症处理
颅内高压
新指南对于颅内高压的处理提出了更具体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减压。
感染和褥疮
针对常见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和褥疮,新指南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康复与二级预防
康复方案
新指南推荐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语言治疗 等。
二级预防
新指南强调了长期二级预防的重要性 ,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规律服药和生 活方式调整。
03
新版指南与旧版指南的比较
诊断标准的差异
诊断流程
新版指南在诊断流程上更加明确和简化,强调了快 速评估和确诊的重要性。
影像学检查
新版指南推荐使用更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MRI和 CTA,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是一份全面且权威的医学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的专业建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该疾病发病急、进展快,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指南的制定基于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诊治规范。

本指南涵盖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康复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医生全面了解并掌握该疾病的诊治要点,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本指南也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重要性,提倡建立跨学科的医疗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医疗服务。

希望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推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A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和人群差异。

北方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而南方地区相对较低。

同时,城乡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地区。

A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因学方面,S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血管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最终引发S。

血栓形成则是指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脑部缺血。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是一份旨在提供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的全面指南。

该指南依据临床实践和科学证据,提供了全面的评估、诊断和治疗建议,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最佳护理。

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在中国,脑卒中已成为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大脑的血流供应不足有关。

这种疾病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护理要求高,并且需要进行迅速的评估和治疗,以防止长期残疾和死亡。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实施旨在为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提供指南。

指南内容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总共分为9个章节。

其中包括:评估和诊断该章节提供了对AIS患者进行评估和诊断所需的工具和流程。

这其中包括患者历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内窥镜检查等。

急性治疗该章节涵盖了关于AIS患者急性治疗的方案和建议。

其中包括溶栓治疗、机械止血、抗凝治疗和紧急血管外科手术等。

溶栓治疗该章节重点介绍AIS患者的溶栓治疗。

涵盖了选用的药物、治疗开始的时间和患者可能面临的并发症等。

机械止血该章节介绍了关于AIS患者机械止血的方案和建议,和溶栓治疗一样,也涉及到满足治疗的时间、机器设备和患者可能面临的并发症等问题。

恢复期治疗该章节提供AYS患者恢复期治疗的方案和建议。

其中包括体育锻炼、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并发症的管理该章节重点介绍AIS患者可能面临的并发症,包括咽喉呕吐、颅内感染和低血压等,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对特殊情况的处理该章节介绍关于AIS患者特殊情况的处理的方案和建议,包括血压压控制、糖尿病治疗和心衰治疗等。

转运、转诊和照护该章节涉及到AIS患者的转运、转诊和照护的问题,包括如何选定出一个合适的医院、如何把患者转移到新的病房并进行照护等。

有效性与应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一个既有代表性又有创新性的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应用
引进先进诊断技术
关注国际上最新的影像学和实验室诊 断技术,如MRI、CTA、CTP等,将 其引入中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引进创新治疗方法
关注国际上最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 如机械取栓、溶栓治疗、新型抗血小 板和抗凝药物等,将其引入中国,提 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可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 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 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 高。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危险因素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这 些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意义与 影响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规范诊疗流程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疗流 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降低并发症风险
通过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的风 险,如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
提高患者生存率
遵循指南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 者的生存率,减少死亡和残疾。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不清、眩 晕、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
诊断
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颅 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心电图等。

新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新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凝药物
低分子肝素等。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适应症
对于不适合溶栓或机械取栓的患者,可采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效果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的复发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治疗措施
降颅压治疗
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采用降颅压治疗。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和完全性脑卒中 。
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病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痉挛等。
病理生理机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 反应、氧化应激等。
THANKS谢谢源自MRI检查MRI检查对于发现早期缺 血性改变和判断缺血半暗 带更为敏感。
血管成像
如CT血管成像(CTA)或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有助于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和血栓形成。
实验室检查与鉴别诊断
常规检查
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血糖、电解 质等。
特异性检查
如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有助于判断是 否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纤溶亢进。
流行病学与预防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常 见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均较高。
预防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02
CHAPTER
新版指南更新要点
诊断流程优化
重视早期识别
新指南强调了早期识别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 那些可能存在卒中风险的患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02
的早期识别与急救
早期识别的重要性与识别方法
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识别有助于尽早启动治疗,降低疾病对脑组织的损害,提 高康复效果。
识别方法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突然的面部、手臂或腿部无力或麻木,是否出现语言不清或理 解障碍,是否出现单眼或双眼视力障碍,是否出现眩晕、头痛或恶心等症状。
新型药物的研发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 理机制,研发新型药物,以改善
患者预后。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策略
研究有效的预防策略,降低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神经保护剂
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
探索新的神经保护剂,以减轻脑缺血 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分类
根据发病时间、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和不 可逆性脑梗死。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血管病变,以及心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
病理机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这 些因素导致脑部血管闭塞或狭窄,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 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方法
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治疗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预防措施与健康管理
预防措施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 、限酒、合理饮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

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 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 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

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

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

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120 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院前处理院前处理范围包括120 等急救电话系统的启动与派遣、急救医疗应答、现场分诊,安置以及转运。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目的是避免脑卒中患者在到达医院前不必要的时间延误,从而尽快对适合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1. 院前脑卒中的识别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4)双眼向一侧凝视;(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眩晕伴呕吐;(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意识障碍或抽搐。

2. 现场处理及运送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要包括:(1)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2)心脏监护;(3)建立静脉通道;(4)吸氧;(5)评估有无低血糖;(6)有条件时可进行院前卒中评分,比如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评分或洛杉矶院前卒中评估。

应避免:(1)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2 )过度降低血压;(3 )大量静脉输液。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1)症状开始时间,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2)近期患病史;(3)既往病史;(4)近期用药史。

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应包括能在24 h内行头颅CT检查和具备溶栓条件)。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清和做出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脑卒中诊治快速通道,尽可能优先处理和收治脑卒中患者。

表1是美国指南关于急诊室处理时间期望达到的目标国内可作为今后努力方向的参考。

表1美国指南急诊室处理时间目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 排除脑出血。

溶栓患者的选择应参考后面(静脉溶栓部分)适应证和禁忌证。

A. 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a. 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

特别注意睡眠中起病的患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其他病史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b. 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c. 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清严重程度。

常用量表有: 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 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见附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 SSS)。

B. 诊断和评估步骤a. 是否为脑卒中?根据起病形式、发病时间,辅助检查等排除脑外伤、中毒、瘤卒中、高血压脑病、血糖异常、脑炎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等引起的脑部病变。

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以便排除类脑卒中或其他病因。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平扫头颅CT(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30〜60 min内完成)或MRI;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全血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动脉血气分析。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毒理学筛查;血液酒精水平;妊娠试验;胸部X 线检查(若怀疑肺部疾病);腰椎穿刺(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

b. 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所有疑为脑卒中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颅影像学(CT /MRI)检查,以明确是出血性脑卒中还是缺血性脑卒中。

c. 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发病时间是否在 3 h、4.5 h 或 6 h 内,有无溶栓适应证(见下静脉溶栓部分)。

2.溶栓相关处理应密切监护基本生命功能(包括T、P, R、BP 和意识状态),需紧急处理的清况有颅内压增高,严重血压异常,血糖异常和体温异常,癫痫等。

A. 呼吸与吸氧a. 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 。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b. 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B. 心电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 h 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 h 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C. 体温控制a. 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b.对体温>38 °啲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D. 血压控制高血压: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 、舒张压<100 mmHg 。

约70% 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后24 h 内血压自发降低。

E. 血糖控制a. 高血糖:约40% 啲患者存在脑卒中后高血糖,对预后不利。

血糖超过l0 mmol/L 时给予胰岛素治疗。

应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值可控制在7.7〜10 mmol/L。

b•低血糖:血糖低于3.3 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

静脉溶栓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之一,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 h 内或6 h 内。

本指导规范主要涉及静脉溶栓。

1. 现有证据目前国内外关于使用rt-PA 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研究证据较多,以下仅简单介绍,详细内容可参见《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

(1 )rt-PA :已有多个临床试验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 静脉溶栓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的治疗时间窗包括发病后 3 h 内、3〜4.5 h 及 6 h 内。

NINDS 试验提示 3 h 内rt-PA 静脉溶栓组 3 个月完全或接近完全神经功能恢复者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两组病死率相似,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ECASS III 试验提示发病后3〜4.5 h 静脉使用rt-PA 仍然有效。

2012 年发表的IST-3 试验提示发病6 h 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能是安全有效的,80 岁以上患者发病 3 h 内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与80 岁以下患者相似,但80 岁以上患者发病3〜6 h 溶栓的疗效欠佳。

最新发表的包括IST-3 试验的芸萃分析表明,发病 6 h 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其中发病 3 h 内rt-PA 治疗的患者获益最大。

(2)尿激酶: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6 h 内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试验显示 6 h 内采用尿激酶溶栓相对安全、有效。

2. 推荐意见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提出静脉溶栓推荐意见如下:( 1 )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 3 h 内(I 级推荐, A 级证据)和3〜 4. 5 h ( I 级推荐, B 级证据)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见表2、3)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

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见表5 )( 1 级推荐,A 级证据)。

表2 3小时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适应证I. 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症状岀现V3h3.年龄岁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证1・近3个月有重犬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3.近I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4.既往有颅内出血X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6.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內手术7・血压升高:收缩压>lSOmmHg,或舒张压>lOOmmH^ &・活动,性内岀血9•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干l(X)xl()9/L或其他情况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