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7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5.芽孢 指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6.菌落 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一个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菌落。
7.菌苔 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多个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菌苔。
9.真菌:是指具有细胞壁、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运动的真核微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子。
10.酵母菌:一种俗语,指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通常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菌,极少数种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11.霉菌:是一种俗语,是一类丝状真菌的统称。
16.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是研究病毒复制的一个经典试验。基本方法是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或高倍稀释病毒和细胞培养物,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和细胞培物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29.菌落形成单位(cfu) 即茵落数。是单个或多个微生物细胞生长产生的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通常认为,一个菌落代表接种样品的一个存活微生物,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一个菌落可能由一个以上细胞繁殖发展而来。
34.巴氏消毒法 是指对牛奶、啤酒、果酒和酱油等不能进行高温灭菌液体进行的一种消毒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杀死其中无芽孢的病原菌,而又不影响它们的风味。
40.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是指DNA分子某种程度的改变如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产生错误,DNA分子物理性质损伤、重组、转座等等。并具有如下特性:①不对应性;②自发性;③稀有性;④独立性;⑤诱变性;⑥稳定性;⑦可逆性。而诱发突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手段。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3.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4.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5.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6.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7.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8.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9.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0.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1.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2.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3.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4.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15.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16.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17.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18.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19.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0.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1.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而达到无菌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22.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是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些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23.转化: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基因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24.接合: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方式.25.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26.局限性转导: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27.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28.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29.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30.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其DNA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传至子代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31.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32.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是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33.侵袭力:侵袭力是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34.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35.类毒素:类毒素是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外毒素,在0.3%-0.4%甲醛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然保留有免疫原性.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诱发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36.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37.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疾病发病急,病程短,痊愈后病原体从机体中消失.38.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指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39.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 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制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作为判断细菌毒力的参考.4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并均不进行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41.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是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引起的症状.42.菌血症:菌血症是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通过血循环,并且无明显中毒症状.43.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44.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45.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46.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者.47.菌群失调:由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病症,机体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菌群失调.48.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特殊条件下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49.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50.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有结合分歧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 51.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52.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单链多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致超敏反应和损伤血小板等活性.53.假膜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耐药的葡萄球菌趁机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炎性假膜所覆盖,由肠黏膜坏死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组成.54.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55.链激酶(SK):又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56.链道酶(SD):又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变稀薄,促进细胞扩散.57.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蛋白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58.抗“O”实验: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的简称,是一项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的中和试验,用以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和对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59.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又称制热性外毒素C.能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60.外斐试验: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X19、X2和Xk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相应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即为外斐试验,以协助诊断相关的立克次体病.61.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肠热症. 62.IMViC:是指吲哚实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等,是卫生细菌学常用的检测指标.63.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64.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性、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65.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酪蛋白质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层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气势汹涌,称为汹涌发酵现象.66.Nagler反应:产气荚膜梭菌在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浑浊,此为该菌特点之一.67.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实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68.抗酸杆菌:分枝杆菌属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其使得一般染色不易着色,但可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脱着色,着色后又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故称为抗酸杆菌.69.BCG:即卡介苗,是Calmette和Guerin2人将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现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接种.70.异染颗粒:棒状杆菌属细菌用Neisser或Albert等法染色.菌体内出现节段脓染或深染的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71.锡克试验: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以少量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抗毒素免疫的一种方法.72.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同一血琼脂平板上培养,由于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V因子,可促进流感杆菌生长,故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杆菌菌落较大,距离越远则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73.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细菌统称为动物源性细菌.74.波浪热:布氏杆菌病,是感染布氏杆菌后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反复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体温呈现波浪型变化.75.支原体: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由于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故称支原体.79.立克次体:一类大小介于一般细菌和病毒之间、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并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80.衣原体: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81.原体:原体呈小球形,外包坚韧的细胞壁,内含致密的类核结构,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有高度感染性.82.始体:始体也成网状体,球形,较原体大,内无致密的核质,而有纤细的网状结构,是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不具感染性. 83.螺旋体: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且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84.硫磺样颗粒: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流出的脓样物质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硫磺状小颗粒,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85.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具有感染性.86.衣壳:为包裹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是由一定数量的壳粒所组成.它保护病毒核酸,并维持病毒的形态,还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具有抗原性.87.壳粒: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和复合对称型.88.刺突:为某些病毒包膜上的棘状突起结构,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刺突.是病毒基因编码的产物,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89.吸附:指病毒体表面结构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现象.90.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91.顿挫感染:因细胞条件不合适,病毒虽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成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感染,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非容许细胞.92.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93.亚病毒:近些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传染性因子.94.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是病毒感染中的一种重要类型95.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是指感染后有很长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不表现出症状,几年或几十年后发生进行性疾病,并导致死亡,如极个别人感染麻疹病毒后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96.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97.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不产生病毒颗粒,不出现临床症状.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发生增殖,产生病毒颗粒,出现临床症状,这种感染叫潜伏感染. 98.水平传播: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99.干扰素(IFN):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100.包涵体: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所形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它是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可能是病毒增殖的遗迹.101.减毒活疫苗:用人工诱导病毒发生毒力变异而获得的毒力降低而抗原性不变的病毒株制备的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102.灭活疫苗:用甲醛灭活病毒核酸但抗原性不变而制备的疫苗,如乙型脑炎疫苗和狂犬疫苗等.103.抗原性漂移:病毒变异幅度小,属量变,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致使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抗原决定簇发生某些改变,可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104.抗原性转变:变异幅度较大,属质变,是核酸序列不断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段重组所致的,甚至产生新的亚型,可引起大范围流行或世界性的暴发流行.105.血凝素(HA):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呈柱状,为为三聚体,每个单体需形成二硫键连接的HA1和HA2两个亚单位,病毒才有感染性.HA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称血凝抑制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和中和病毒感染性,为保护性抗体.106.神经氨酸酶(NA):四聚体,呈蘑菇状,头部含有酶活性中心和四个抗原位点.酶活性可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性受体,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集聚病毒的扩散,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NA 具有抗原性,其相应抗体能抑制酶的水解作用.107.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的晚期并发症,属于病毒急性感染后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渐进性衰退.108.轮状病毒: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直径60-80nm,无包膜含有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病毒,其形同车轮状而得名,它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毒.109.Sabin疫苗(OPV):是由减毒变异株制成的口服减毒活疫苗.该疫苗免疫方法简单,不但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血清中和抗体,还可刺激机体产生肠黏膜局部SIgA,阻断野毒株感染.110.Dane颗粒:又名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具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颗粒,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因Dane首先在乙肝感染患者中发现,故名Dane颗粒.111.小球形颗粒:是存在于HBV感染者血液中的一种无感染性的颗粒,由HBV多余的表面抗原聚集组成.112.HBsAg:是HBV的外衣壳蛋白抗原,可存在于Dane颗粒的外衣壳、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以及肝细胞表面.HBsAg是HBV 感染诊断指标之一,其相应抗体具有中和作用,故HBsAg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113.HBeAg:由HBV的前C和C基因编码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可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和肝细胞表面.HBe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血液传染性强.持续阳性表示感染将转为慢性,是HBV感染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指标.其相应抗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114.HBcAg: 是HBV的内衣壳蛋白抗原,因其表面有HBsAg覆盖,故在血液中不易检测到,但可存在于115.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并致病,通常与HBV共同感染.116.黄病毒:是指一大群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该类病毒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117.疱疹病毒:是在动物和人类中发现的一群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118.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反转录病毒,病毒表面有gp120和gp41两种糖蛋白.有两个血清型,侵犯人的CD4+T细胞,引起AIDS.119.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是一种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致死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HIV.120.内基氏小体: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细胞质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在诊断上有价值.121.真菌:指具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除少数为单细胞外,大多以菌丝体存在.12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繁殖菌丝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芽伸出芽管,发育成菌丝体. 123.菌丝:在适宜环境中,真菌的孢子发芽长出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124.霉菌:又称丝状菌,是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构成,菌丝伸长分枝,交织成团.125.营养菌丝:深入被寄生物体或培养基内生长,以吸取营养供生长为其主要功能的菌丝.126.假菌丝:形成类酵母型菌落的真菌,如念珠菌属或假丝酵母属,当菌细胞出芽后,小芽发育延长,但不与母体脱离,从而形成假菌丝.。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9.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10.L 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 型细菌。

11.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12.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13.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4.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15.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5.细胞壁受损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为L型细菌,也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6.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菌株:对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
7.以有机物为受氢体的称为发酵;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称为呼吸;以分子氧为受氢体的是有氧呼吸;以其他无机物为受氢体的是厌氧呼吸。
133.白假丝酵母:形态:圆形或卵圆形单细胞真菌,G+。致病性:①皮肤粘膜感染:鹅口疮,阴道炎②内脏感染:肺炎、关节炎、膀胱炎,肾盂肾炎③中枢神经感染:脑膜(脑)炎、脑脓肿④全身感染
134.新生隐球菌:形态染色特点:圆形,有肥厚荚膜(大,可比菌体大1-3倍),墨汁负染法。出芽繁殖,不形成假菌丝(酵母型菌落)。以芽生方式繁殖,常呈单芽;致病:侵犯人和动物引起隐球菌。多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引起内源性感染,主要侵犯肺、脑及脑膜,也可侵犯皮肤、骨和关节。
23.抗毒素:将类毒素或外毒素给马进行多次免疫后,待马匹产生高效价毒素后采血,分离血清,提取其免疫球蛋白精制长抗毒素制剂
24.卡介苗:使其毒力发生变异,成为对人无致病性,而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称为卡介苗。卡介苗是减毒活疫苗
25.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监测病人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抗体及其效价的变化,可以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21.人工主动免疫: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机体主动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特异性预防。
22.类毒素:是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了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3、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4、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5、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6、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

7、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8、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9、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10、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

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1、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12、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

13、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黏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群,称正常菌群。

14、菌群失调症:因长期使用广谱类抗生素,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消灭,而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称菌群失调症或二重感染。

15、条件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引起宿主发病,此时的菌群称机会致病菌,即条件致病菌。

16、医院感染:指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17、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microorganism):也称微生物生物体,指在肉眼无法看见的范围内,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细菌(bacteria):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和人体等。

细菌可以分为好菌和坏菌,好菌可以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等,而坏菌则可能引起感染和疾病。

3. 真菌(fungus):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微生物,以孢子繁殖,主要以腐解物质为营养来源。

真菌可以自发地生长在水果、面包等食物上,也可以寄生在动植物的体内。

4. 病毒(virus):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由外层蛋白包裹的核酸组成。

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细胞内才能复制繁殖,可以感染动植物和人体,引起各种疾病,如感冒、艾滋病等。

5. 原生动物(protozoa):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通常以异养方式获取能量和养料,可以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也可以独立生活。

原生动物可以引起痢疾、疟疾和阿米巴病等感染性疾病。

6. 菌落计数(colony counting):用于确定细菌数量的方法,将含有细菌的液体或糊状样品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并数计落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

7. 嗜热菌(thermophile):喜欢高温环境的细菌,最适生长温度通常在50℃以上,有些甚至可以在超过100℃的条件下生存。

嗜热菌的发现为研究高温环境的生物和应用于工业生产带来了重要的意义。

8.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一套复杂的生物系统,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犯。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排除外来物质,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9. 消毒(disinfection):一种灭活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用于清洁和消毒环境、物体和表面,以预防感染的传播。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如加热和紫外线照射)和化学方法(如使用消毒剂)。

10. 抗生素(antibiotic):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特别是细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 antimetablite抗代谢物: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致于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酶的功能,干扰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叫抗代谢物。

2.monoclonal antibody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细胞产生的抗体,其遗传背景完全一致。

3. sterilization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毒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4. plasmid质粒:存在于某些微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之外的,可独立复制的小环状DNA遗传因子,它不携带于宿主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基因,但携带特殊性状基因,故赋予宿主细胞某些特殊性状。

5. protoplast原生质体:是指G+细菌被溶菌酶或青霉素分子处理后所形成的无壁、只由细胞膜包围,对渗透压敏感的球形细胞。

6. culture medium培养基:是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7 antibiotic抗生素: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产生的在低浓度下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寄生虫或肿瘤细胞生长的物质。

8. one-step growthcurve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敏感宿主细胞后,去掉噬菌体, 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 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9.transformation转化:菌体直接吸收供体细胞的游离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10. colony菌落:一个或少量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1.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所有外来物质均具有一定抵抗的免疫。

11.acquiredimmunity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特异性性免疫,具有获得性、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

12.SecondaryMetabolism次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微生物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

微生物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形态,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圈的循环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细菌是一类原核微生物,其细胞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多为单细胞,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

细菌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中,同时也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细菌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然而,也有一些细菌是病原体,能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真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其细胞体积较大,具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真菌主要以有机物质为营养来源,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包括土壤、空气、植物、人体等。

真菌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也能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感染性疾病,如酵母菌、霉菌等。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其结构极为简单,由核酸和包膜组成。

病毒不能自主进行自我复制,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繁殖。

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土壤、水体、人体等。

病毒能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病毒、HIV病毒等。

此外,还有一些病毒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如基因治疗中使用的载体病毒。

藻类是一类植物微生物,其主要生活在水中,也有少数生长在湿润的土壤表面。

藻类对氧气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者之一。

藻类还具有光合作用,能利用阳光合成有机物质。

在食物链中,藻类是其他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此外,藻类还可以产生一些有用的物质,如海藻中的胶质、藻酸等。

微生物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有利于食品的发酵、降解有害物质等。

在环境保护中,微生物可以用于处理废水、废气等。

在医学领域中,微生物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开发新型药物治疗疾病。

因此,对于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虽然微生物体积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其作用和影响力却是巨大而深远的。

从微生物的生态循环到人类的健康疾病,都与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众多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体积小、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结构简单、容易变异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正常菌群: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对人体无害的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3、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在机体正常条件下不致病,只在特殊情况下(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能引起疾病的细菌。

4、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体或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5、细菌L型: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状态。

6、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测,紧密包围在细胞质的外面,是一层半透性膜,其功能为生物合成、物质转运、分泌吸收。

7、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并折叠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多见于革兰阴性菌,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增强代谢、参与细菌分裂。

8、质粒:是细胞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与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有关,具有自我复制、赋予宿主菌新表型、可自行丢失或消除、可转移性、相容性与不相容性等特性。

9、芽孢:是许多革兰阳性菌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

芽孢能增强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可发育成具有致病性的繁殖体,具有鉴别作用、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生化反应:根据细菌具有不完全相同的酶,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特点,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

1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致热源的大多是G-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12、培养基: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1. 细菌: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是单细胞的生物体,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细胞,它们一般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细菌可以生存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人体等,并且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真菌:真菌是一种多细胞的生物体,它们与植物和动物有一定的区别。

真菌的生活方式包括在有机物上寄生、腐解有机物和与其他生物共生等。

真菌可以生产出许多有益的化合物,如抗生素和酶。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体,它们非常小,在光学显微镜下几乎看不到。

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细胞中,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其生物机制来繁殖自己。

它们是引起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获取营养的生物。

它们可以寄生在植物、动物和人体上。

寄生虫会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且可能引起各种疾病。

5. 古菌:古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体,与细菌和真核生物有一定的区别。

它们存在于一些极端环境中,如深海热液口、沸水泉和高温沸石中等。

古菌对科学家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过程。

6. 蓝藻:蓝藻是一种原核生物,也被称为蓝绿藻。

它们是一类属于细菌的藻类,含有蓝绿色叶绿素。

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在水体中自主生长,并且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7.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体,它们是真核生物的一种。

原生动物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

它们在食物链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既可以以其他生物为食,也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8. 纤毛虫:纤毛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其细胞表面覆盖着许多细长的纤毛。

纤毛虫通过纤毛的运动来推动身体,并以此获取食物和繁殖。

纤毛虫在水体中广泛分布,并在分解有机物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9. 孢子:孢子是一种可以在不利环境下存活的微生物结构。

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微生物都可以形成孢子,以应对环境中的压力。

孢子具有较高的抵抗力,并且在适合的条件下可以萌发成为新的生物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以分解有机物和合成有机物为生。

3. 病原菌:引起疾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

4. 病毒:非细胞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繁殖,引起各种传染病。

5. 真菌:多细胞生物,以分解有机物为生,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6. 抗生素: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泌的物质,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7. 免疫系统: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8. 共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一起生活,互相有益。

9. 异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一起生活,对彼此都无益。

10. 胞外多聚物:微生物分泌的高分子物质,能够附着在细菌表面形成生物膜。

11. 生物膜: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形成的一层薄膜,起保护作用,也可以影响其它细胞的附着和生长。

12. 毒性因子:微生物分泌的物质,能对寄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13. 草原土壤细菌:生活在草原土壤中的细菌,对土壤含氮物质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14. 氨氧化细菌: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的细菌,参与氮循环中的氨氧化过程。

15. 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多样性。

16.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态角色、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17. 微生物发酵: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其他有用的物质的过程,如乳酸发酵、酒精发酵等。

18. 气候变化: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对微生物生态和多样性产生影响。

19.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也包括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0. 毒品耐药性:微生物对抗生素等药物的抗拒能力,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1. 基因工程:利用重组DNA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具有特殊功能。

22. 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微生物遗传变异、遗传进化和基因表达的学科。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皮肤和粘膜表面的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的微生物群。

3.医学微生物(medical microorganism):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一门学科。

4.细菌(bacterium):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二分裂增殖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5.中介体(mesosome):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G+菌,与细菌分裂及呼吸有关(拟线粒体)。

6.质粒(plasmid):核质外的遗传物质,双股环状DNA。

7.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多糖或多肽。

8.鞭毛(flagella):附着于菌体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9.芽孢(spore, endospore):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带有细菌全部生命活动的必须物质。

10.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病毒单独在宿主细胞内不能合成病毒所需的全部成分,因此不能增殖成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缺陷病毒。

11.病毒干扰现象(viral interference):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干扰现象。

12.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13.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14.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细菌。

15.无菌(asepsis):在指定环境中无活菌的意思。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部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部

卫星病毒自身编码 ,有的复制时由辅助病毒提
供蛋白质衣壳。
60. 类病毒 :均为植物病毒,主要引起某
些植物的严重损害; 由很小的单链共价闭合环
状 RNA分子组成,无蛋白质衣壳:无编码核酸
复制所需酶的基因,在细胞核内复制时需利
用宿主细胞的 RNA 聚合酶 II 进行 RNA 合成。
61. 干扰现象 :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
在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部位微生物菌
群平衡
失调,或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可导
致人体发生感染,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
致病
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是指少数致病力强,能引起人类
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
4. 沙保罗培养基 :是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
成分简单 ,主要含葡萄可观察到丰富的厚膜孢
子形成,可用于白假丝酵母菌 的鉴定。
侵袭性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和酵母菌等感
染的标志 ,但不能确定为何种深部真菌感染。
55. 糖同化试验 :是一种检测真菌能否利用
某种糖类作为营养物质而生长的生长试
验。
56. 基因整合 :某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
程中,病毒的 DNA 片段可插入到细胞染色
体 DNA 中, 57. 这种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
因 组 的 重 组 过 程 称 为 基 因 整 合 (gene
胞》
43. 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
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
同时 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
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
44 .Nagler 反应: 在卵黄平板上,产气荚膜
梭菌产生的卵磷脂酶(《毒素)分解卵黄
中的 卵磷脂 ,导致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的定义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这些微生物体形微小,有的以微米或纳米(m)作为测量单位。

2.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或人体内的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科学。

3.郭霍原则郭霍在对炭疽芽胞杆菌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郭霍法则(Koch’s postulate):①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则不存在;②病原菌能被分离而得纯培养;③纯培养接种易感动物,引发相同疾病;④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相同病原菌。

郭霍法则对鉴定病原菌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1.细菌:细菌(bacterium)属于原核细胞型的一种单细胞生物,除细菌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还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它们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2.荚膜: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粘性、胶冻样的物质,其厚度在0.2µm 以上,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普通显微镜下可见,称为荚膜。

如肺炎链球菌荚膜。

荚膜的主要功能有:(1)有无荚膜可帮助鉴别细菌。

(2)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3.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spore),以别于真菌在菌体外部形成的孢子。

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有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等)和梭菌属(破伤风梭菌等)。

4.质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由双股闭合的环状DNA构成,可自行复制和通过细菌接合或噬菌体转导转移,其上带有控制细菌生物学性状的基因。

如肠道杆菌的R因子质粒上,带有耐药基因,与细菌耐药性产生有关。

5.菌毛: 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称为菌毛(pilus或fimbriae)。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一个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菌苔: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

)4、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的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寄主的细胞分裂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

例如: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

5、烈性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噬菌体,并通过裂殖作用摧毁细胞使病毒粒子释放。

如: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

6、溶原性:宿主染色体携带病毒基因组的情况。

7、溶原菌:被温和噬菌体侵染后,细胞染色体上整合有细菌基因组的细菌。

8、原病毒:又叫前噬菌体。

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基因组。

9、噬菌斑:细菌病毒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空斑。

10、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1、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

12、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使微生物处于不生长繁殖但没有死亡的状态)13、化学治疗剂:14、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他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而可用作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15、抗代谢物: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16、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7、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一类非常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水体、空气及动植物体内,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没有真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

细菌可以利用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作为能量来源,有些细菌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细菌的代谢能力非常丰富,既有益于人类的食品加工和环境清洁,也有害于人类的健康,如引起感染和疾病。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具有真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和一系列细胞器。

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其他菌类,广泛存在于土壤中,以分解有机物为生。

真菌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功能,如土壤的肥力维持和废物的降解。

不过,有些真菌也能引起疾病,对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其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DNA
或RNA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依靠感染宿主细胞来生存和繁殖,它们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

病毒有很高的遗传变异率,使得它们能够迅速适应宿主变化。

病毒是许多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微生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发酵,细菌可以生产出许多有益的物质,如乳酸、酒精、酸奶等,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和药物工业中。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土壤的养分循环、
水体的净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然而,微生物也可以引起疾病,给人类和动物带来健康威胁。

因此,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

1微生物,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3细菌,是一类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主要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4原生质体,在革蓝氏阳性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通过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即为原生质体。

5原生质球,指细胞壁未全部去除的细菌细胞,呈圆球形,可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蓝氏阴性菌而获得。

6伴孢晶体,是芽孢杆菌属的某些种,如苏云金杆菌,在形成芽孢时同时形成的一颗菱形或双椎形的碱性蛋白质。

7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或圆柱形结构,也称内生孢子。

8孢囊,某些细菌形成的休眠体构造,是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失水形成的一种抗干旱而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一个营养细胞形成一个包囊。

9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10鞭毛,是某些微生物细胞表面着生的一根或数根细长、波曲、毛发状的丝状物。

11L-型细菌,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

12基内菌丝,生长于培养基内,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营养菌丝一般无隔膜,内含有许多核质体。

13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称为气生菌丝。

14孢子丝,放线菌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该菌丝称为孢子丝。

15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一般结构)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16细胞质膜,是围绕在细胞质外面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

17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有许多菌落连成一片时,这时称为菌苔。

18间体,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临近。

19周质空间,位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狭小空间,内含质外酶,包括RNA酶I,DNA内切酶I,青霉素酶,和许多磷酸化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Microorganism 微生物: 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peptidoglycan 肽聚糖:又称粘肽(mucopeptide)、胞壁质(murein)或粘质复合物(mucocomplex),是细菌细胞壁中的共有成分,支持细胞壁的机械强度。

在G+菌,其肽聚糖由聚糖支架(为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氨基糖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连接形成的多糖支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而在G-菌,则仅由聚糖支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构成lipopolysaccharide, LPS 脂多糖:也称内毒素(endotoxin),位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最外层,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性侧链三部分组成。

其中脂质A为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生物活性组分,无种属特异性teichoic acid 磷壁酸: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多聚物,是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有组分,与G+菌的抗原性及致病性关系密切。

根据结合位置的不同,磷壁酸可分为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两大类。

lipooligosaccharide,LOS脂寡糖:奈瑟菌的内毒素,是重要的毒力因子,结构上比LPS缺少O抗原成分,但生物学功能基本类似,可引起内毒素毒性反应并有助于形成炎症反应。

当病菌侵入机体后,因自溶或死亡而释放,引起发热,中毒性休克和DIC等。

3.L-form of bacteria L型细菌:即细胞壁缺陷型细菌,指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因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而形成的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进而成为胞壁缺陷型细菌。

Protoplast原生质体:指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因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受抑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原生质体多呈椭圆形,其原生质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对渗透压较为敏感mesosome中介体:亦称为拟线粒体(chondroid),是细菌的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构造,多见于G+细菌。

中介体参与细菌分裂,具有类似真核细胞纺锤体的功能;同时,中介体的形成有效扩大了细菌细胞膜的面积,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发挥着类似真核细胞线粒体的功能,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P154.plasmid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双股环状DNA,携带一定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但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

质粒可通过复制传递给后代,又能通过基因转移将有关性状传给另一细菌Fertility plasmid ,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 ,其大小约100kb,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接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带F质粒者为雄性菌,不带F质粒者为雌性菌,两者通过性菌毛进行接合(conjugation) 传递F质粒,进而传递某些生物学性状。

P56Resistance plasmid抗性质粒:简称R质粒, 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二大类,通常多指耐药性质粒。

R 质粒可分接合型与非接合型质粒。

接合型耐药质粒含有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子(r-det),两者可以解离或整合。

非接合型耐药质粒只有r-det而没有RTF,因而不能通过接合方式传递,但可借助转导等方式转移。

P565.growth curve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6.autotroph自养菌: 以简单无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及提供能源的微生物。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化能自养菌(chemotroph)和光能自养菌(phototroph)。

P25hetrotroph异养菌:必须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及提供能源的微生物。

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

几乎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且基本都是寄生菌。

P257.Bacterin 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仅对近缘菌株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antibiotic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者杀死某些其它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多数由放线菌或真菌产生。

8.endotoxin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菌体死亡或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

(加上LPS的解释) P30exotoxin外毒素:是由G+菌及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一种蛋白质,毒性极强。

外毒素由A、B两类亚单位组成,其中A亚单位为毒性亚单位,决定着不同外毒素独特的毒性效应;B亚单位为结合亚单位, 无毒,但能与靶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

外毒素分子的完整性是其致病的必要条件,独立存在的A或B亚单位对宿主细胞无毒性作用。

P30,p739.selective medium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能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differential medium鉴别培养基: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称为鉴别培养基。

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一般不加抑菌剂,观察细菌在其中生长后对底物的作用如何,从而鉴别细菌。

如常用的糖发酵管等。

10.spor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Capsule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粘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厚度≥微米者成为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黏附、抗有害物质入侵等功能,与细菌致病密切相关,也可用于细菌的鉴定11.flagellum, flagella鞭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附有着生的一至数百条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可用作细菌鉴定指标。

pilus or fimbriae菌毛: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丝状物。

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sex pilus)两大类。

其中,普通菌毛主要行使粘附功能,帮助细菌牢固粘附于敏感细胞表面,与病原菌致病性密切相关;而性菌毛可通过接合辅助细菌间遗传物质的转移,参与细菌间毒力、耐药性等性状的传递内鞭毛(周浆鞭毛):存在于螺旋体,位于外膜与柱形原生质体之间,紧紧缠绕在柱形原生质体表面呈螺旋状,是螺旋体的运动器官。

12.Gram staining革兰染色:由丹麦细菌学家革兰(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经典细菌复染方法。

该法将细菌用结晶紫、碘液、95%酒精、稀释复红染色后,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大类,阳性呈紫色,阴性呈红色。

革兰染色法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细菌、分析细菌致病性、指导临床用药。

acid-fast stain 抗酸染色:由于菌体内含有大量的脂质,尤其是分枝菌酸的存在,使得分枝杆菌在用5%石炭酸复红加温染色后能抵抗强脱色剂(3%盐酸酒精)的脱色,保持原有红色,而其他细菌在脱色后再被碱性美蓝染成蓝色,因此,经抗酸染色后,分枝杆菌呈红色为阳性,其他细菌和背景物质染成蓝色为阴性。

13.disinfection消毒: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sterilization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14.antisepsis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

P37bacteriostasis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P3715.asepsis无菌:在指定环境中无活菌的意思,多为灭菌处理的结果。

P37antiseptic technique无菌操作: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试验材料的操作方法16.pasteurization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此法由巴斯德创用以消毒酒类,故名。

目前主要用于牛乳等消毒。

方法有两种:一是加热至~62.8℃min;另一是71.7℃经15~30s钟,今广泛采用后法sterilization by pressured steam高压蒸气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湿热灭菌法的一种,经103 kPa (121.3℃)灭菌15~30 min,能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一切微生物,是目前灭菌效果最好的方法,但不足以杀死朊粒。

P39filtration 滤过除菌法: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去除液体或空气中细菌、真菌,以达到无菌目的,但不能除去病毒与支原体。

P3917.xotoxin外毒素:是由G+菌及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一种蛋白质,毒性极强。

外毒素由A、B两类亚单位组成,其中A亚单位为毒性亚单位,决定着不同外毒素独特的毒性效应;B亚单位为结合亚单位, 无毒,但能与靶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

toxoid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antitoxin抗毒素: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通常是用细菌类毒素给马多次注射后,取其免疫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

18.spontaneous mutation 自发突变:不经诱变剂处理而自然发生的突变,一般频率较低,通常为10^6—10^9 。

inducible mutation 诱发突变:某些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突变,也称人工诱变(artificial mutation),频率较自发突变高得多。

reverse mutation 回复突变:细菌经过多次突变时,后一次突变使其回复野生型的生物学性状,这后一次突变即称为回复突变。

19.Bacteriophage噬菌体:一种能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噬菌体个体微小,可通过细菌滤器;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

专性细胞内寄生,具有严格宿主特异性。

根据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噬菌体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prophage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20.virulent phage 毒性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能在宿主菌细胞内独立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宿主菌的噬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