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4题型2赏析句子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4题型2赏析句子课件
第八页,共35页。
一、解答赏析句子题的“3 步骤”(针对“短板一”) 步骤 1:确定赏析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 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 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 法两个角度切入。如涉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第十九页,共35页。
【答案】 这两句对仗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3 分)作者 描绘如此明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祐之千里独行的宽慰。(3 分)[或:运用了①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晚山”对“秋水”,“翠”对“明”。 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 生动传神。(3 分)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 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3 分)]
第十八页,共35页。
1.赏析“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 目要关注两点:①诗句使用的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景与 情的关系等。②相关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及表达效果等。
2017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课件:高考第3大题 考点4 题型1 炼字概要1讲解
一、解答诗歌炼字题“4 看”“1 结合”(针对“短板一”)
1.看传神
即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使词语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4.词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该生既表明了态度,又阐释 用“弱”“昏”好。“臂弱”指手臂
了“臂弱”“眼花”的内 学生 无力,“眼昏”指眼睛昏花,表明作
3 分 容,但忽略了诗人的情感。 甲 者虽然已经年老体衰,但拉弓射箭臂
(短板一:忽略情感,不明 力不减,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
答题思路)
该生只回答出了诗人的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歌的语言。开头两句通过细 节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鉴赏时要联系整个画面,抓住典型细节“高卧”“仰 看”来分析。作者卧在一叶小舟上,仰头观看山光水色。姿态安闲舒适,心境 自然也是悠闲自得的。动词“插”,本义有直插之意。应抓住江上绿峰的特点 “尖峭、挺拔”来理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 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2.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第3章古诗鉴赏(二)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第3章古诗鉴赏(二)第一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第3章古诗鉴赏(二)古诗鉴赏(二)[推荐时间:3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15分钟(三首古诗)]一、语言基础知识1.(2010年张家界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重创/创痛害臊/急躁驯服/徇私枉法......B.铜臭/铁锈诡谲/鹬蚌悭吝/铿锵有力......C.承诺/偌大下载/记载糜烂/风靡一时......D.油漆/栖息对峙/依恃估量/量体裁衣......2.(2010年湘潭高考模拟)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嗑碰渲泄录像机B.备至缉拿明信片C.燥热蛰伏钓鱼竿D.观瞻秸秆元宵节()A.在我看来,燃油税一天不实施,或者清洁柴油一天还没有得到具体的政策鼓励,我们对环保节能的呼吁是叶公好龙。
...B.曾经在网上疯狂传播的“红色结束符”在历经半年的潜遁后,现在又东山再起。
....C.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应加强防盗意识。
D.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莫斯科的言论已经被媒体爆炒到一字不漏,其言论的前后矛盾不仅令本国媒体惊诧,还被国民贻笑大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剧情粗糙,台词可笑,并没有影响《赤壁》获得超高的票房收入,这多半要归功于三国故事的深入人心和古典文学名著在观众心中的分量。
B.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C.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二、名句名篇默写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3 鉴赏形象
考点三 鉴赏形象(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望汉江李 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
大意如下:前四句: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渲染了一派雄壮的气象,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
中间两句:写六朝的沦亡。
后四句:使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既有对唐代盛世的热烈歌颂,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全诗情感深沉,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比喻贴切得体,盛世才子的失落惆怅蕴含其中。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
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
第二问是对景物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诗歌的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
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2评价思想情感课件
提
考
考
题
能
(
·
k
以
ǎ o
考点二 评价思想情感
题 试
t
法
í
(
)
s
· 以
h
题
ì
觅
f
法
ǎ)
第一页,共25页。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 1《八声甘 州》),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七页,共25页。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首先,抓住上阕中 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 两层内涵来。再结合下阕“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答案】 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2 分)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 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2 分)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 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2 分)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注】 子规:相传是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叫声凄清,听似“不如归去”。 3.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 考点4 归纳内容要点
考点四 归纳内容要点(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要逐段阅读原文,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并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语句。
由“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科举考试中书法的重要性;由“输粟入太学”可知,当时可以以捐纳财物的方式进入太学。
由“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及“友人以经书题相商”等语句可知,科举考试的内容来自四书五经。
教谕认为“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但是主考官“一见,抚掌称大妙”,结果“《易经》以大父拟元”,可见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的结果。
【答案】①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1分)②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1分)③考题出自经书;(1分)④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1分)一、解答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题的技巧(针对“短板一”)1.审读题干,主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2.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3.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二、准确筛选概括内容要点(针对“短板二”)1.由理到事的信息筛选整合型这种题型在题干上往往提出一个较抽象的筛选标准,要求从原文筛选整合出合乎题干要求的事例来,是信息筛选选择题的另一种形式。
【步步高】(江苏专版)高考语文大二轮 第三章 如何把握古诗的内容学案
第三章学案7 如何把握古诗的内容学案7 如何把握古诗的内容学案略语古诗鉴赏,读懂诗意是前提和关键。
通过设题引导考生首先把握诗歌的内容已成为江苏命题人不断的追求。
从2009年要求概括颔联、颈联的内容及感慨,到2010年要求找出“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再到2011年要求概括从哪几方面作出了什么样的评价,到2012年要求说出“恨”的内涵,直至2013年要求说明诗歌第一句的含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词句含义的理解、内容的概括及信息的筛选。
考生应对这种独立的题型有所认识,认识到这种题型不完全等同情感题,与形象题、语言赏析题、表达技巧题迥然不同,并能进一步把握住其答题要点。
1.(2013·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本题以简述故事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把握。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1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山亭柳·赠歌者①晏殊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
花柳③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②赌:与人竞赛。
③花柳:借指歌舞技艺。
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对诗歌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基础,也是关键。
古代诗人表现歌者的技艺,多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比如《琵琶行并序》《李凭箜篌引》。
上阕开头是歌女的介绍和自夸,“花柳上,斗尖新”正面夸耀自己的多才多艺和艺术追求。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歌唱才能。
这都是正面描写。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是说观众赠予她的财帛数量庞大,借所获赠的财物,侧面表现歌女的技艺高超。
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歌女非凡的技艺。
【答案】词的上阕从正面描写了歌女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女受人追捧的情景,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歌女的技艺高超。
(正面描写1分,侧面描写1分;简要分析3分)2.全词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2017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课件:高考.
试卷出处体裁主人公特点命题72016 年[明]张岱《家传》传记博览群书、精准断案的奇才①文言实词;(2容;③翻译句子;④2015 年洙]张耒《欧阳伯和墓志铭》墓志铭淡泊名利、爱好礼义的名门之后①文言实词;(2容;③翻译句子;④高考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第2014 年[唐1柳宗元《答辛上柳宗元阐释拒厂.—-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说理散文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①艾盲实词;(2③翻译句子;④.]2013 年[南朝•宋]裴松Z注《三国志》传记为官不贪财的清官①文言实词;(2息;③分析文章内容2012 年[宋]苏辙《伯父墓表》传记为官公正的宋朝官员①文言实词;(2息;③分析文章内容考点一文言实词(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龙光楼,辍其梯,轴轴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恭墓木己拱,攀条浓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e页大父曰:“汝则己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E 寺耕而不获耳,蔗製②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猶目管,四。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w±,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 其余悉置高等。
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割之。
贞父语同寅曰: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BBG]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复习)(讲义):古诗鉴赏+第二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Ⅰ掌握四类表达技巧的特点和效果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精要点拨《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顶真、互文、双关等。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
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
讲究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课堂新坐标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1归纳内容要点课件
二、“7 入手”整体读懂诗歌(针对“短板二”) 1.从诗歌的标题入手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例如:李绅的《悯 农》,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有的标题反映了诗歌 的表达方式,例如:刘攽《雨后池上》,诗中一定会有对景物的描写,鉴赏者可 以紧扣诗中如何描写客观景物来研究诗歌;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就告诉我们,诗人的感情是快乐喜悦的。 2.从诗歌描写的景色入手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 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从诗歌中典故的含意入手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 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6.从诗歌的注释入手 许多诗歌鉴赏题的后面都附有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 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那是在暗示你诗 歌的创作背景,提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诗歌的用典 和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诗歌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 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 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 景是“风雪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由 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 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短板一:不会提取和概括诗歌内容)
境遇。
该生没有从整体上读懂诗歌,以致对作者
第一问:灞陵受辱亭
选材上的表达效果分析错误。表达作者
尉,射虎中石,功高难 “对归隐田园的渴望”错误,联系辛弃疾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语文高考复习卷
语文高考复习卷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就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真题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7题,共7题),非选择题(第8题~第20题,共13题)两部分,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7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首先辨别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精益求精,比喻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前者突出“美”和“多”,后者突出“多”。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比如“刮目相看”一般指人。
“励精图治”一般形容国家领导者。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专题卷2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桂林道中作李商隐①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余蝉嘒嘒②,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
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
写作本诗时,作者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
②嘒嘒:蝉鸣声。
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嘒嘒”表示蝉的叫声,“依依”是指依依不舍。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秋蝉以人的情感,它好像在对客居他乡的人发出依依不舍的鸣叫。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物象之上,这种艺术手法叫作寓情于物(移情)。
【答案】运用了寓情于物(移情)的手法。
作者将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在秋蝉身上赋予人的情感;在作者听来,秋蝉的鸣叫声好像在安慰、挽留客居之人,表达对来客的依依不舍。
(手法2分,分析3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注释中介绍了李商隐的不得志和写作背景,从中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基调。
首联描写“无秋色”“有暮晖”之景,暮色夕阳自然引发诗人思乡之情。
(江苏专版)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4大题 名句名篇默写专题卷
名句名篇默写专题卷(建议用时:40分钟)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____,前月浮梁买茶去。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3)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4)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5)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
(《诗经·小雅》)(6)贫而无怨难,________________。
(《论语·宪问》)(7)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8)东隅已逝,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答案】(1)又重之以修能(2)商人重利轻别离(3)不霁何虹(4)术业有专攻(5)景行行止(6)富而无骄易(7)百废具兴(8)桑榆非晚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1)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3)________________,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4)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5)醉能同其乐,________________,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6)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7)我知言,________________。
(《孟子·公孙丑上》)(8)满招损,________________。
(《尚书》)【答案】(1)扈江离与辟芷兮(2)一夫当关(3)余嘉其能行古道(4)奈何取之尽锱铢(5)醒能述以文者(6)起舞弄清影(7)我善养吾浩然之气(8)谦受益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江苏专)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5 鉴赏艺术技巧不分版本
(江苏专)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5 鉴赏艺术技巧不分版本考点五鉴赏艺术技巧(XXXX·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答复下列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拟人、对偶。
用“争先〞“鏖战〞“缴缠〞把“诗豪〞“诗〞“风〞和“雪〞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了作者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对偶,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分该生修辞判断错误,混淆了“拟人〞与“拟物〞的区别,混淆了“对偶〞与“排比〞的区别,导致丢分。
〔短板一:混淆表现手法〕学生乙“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运用拟人,“诗和雪缴缠〞,运用拟物,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雪搅在一起,难分难辨的情景,表现作者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
2分该生一开始没有明确指出诗句所运用的修辞,又没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不明确此类题的答题思路,导致丢分。
〔短板二:不明确鉴赏艺术技巧题的答题思路〕这首曲子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此作风格豪迈,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二赏析句子(2016·浙江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其一)[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这首诗中的画线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这两句诗情景交融,通过描写石马的残破、铜驼的哭泣,描写了陵园、废殿的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
1分该生不明赏析句子题的答题思路。
只是描绘了诗句的画面,既没有点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也没有表明诗句抒发的诗人的情感。
(短板一:不明赏析句子题的答题思路)学生乙运用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衰败凄凉的景象,抒发了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2分该生不会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
该生明确此类题的答题思路,修辞、画面特点概括准确,但对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抒发了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的分析不准确。
(短板二:不会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本诗是关于北宋亡国的感悟诗,作者通过石马、铜驼、旧京女等意象,表达了一种沧桑悲凉的心境。
大意如下:一提起东都汴梁的事来,人们便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本题有以下突破口: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
本题的突破口是对偶与拟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用了对偶(对仗)的修辞;“泣”赋予铜驼人的情感,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
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
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
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的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融。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1分)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分)一、解答赏析句子题的“3步骤”(针对“短板一”)步骤1:确定赏析角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
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
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
如涉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步骤2:结合诗句分析分析就是把你赏析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步骤3:点明表达效果一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二、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角度”(针对“短板二”)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2.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
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
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1.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这类题,有的题干中明确要求赏析写景艺术,有的虽无要求,但所给句子是个写景句。
对于这类题,赏析时注意:(1)赏析角度写景艺术的赏析角度较窄,从表达方式角度看,主要是描写艺术,兼及一些与写景有关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常见的角度有:①描写角度与层次: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②感官角度: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等入手。
③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与细节描写。
④其他手法,如反衬、融情于景,一些修辞手法等。
(2)效果分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写景艺术的阐释。
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动”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
二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分析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主要是在诗歌中的效果。
写景的艺术效果无非是以下几点:①对景物自身的效果,如使景物生动形象;②造境,营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围,扩大了什么意境等;③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为抒发什么情感做铺垫。
2.赏析句子的抒情艺术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对抒情艺术(手法)的赏析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赏析的对象有时是全篇,但更多的是一两个句子(或某联、或上阕、或下阕),题干一般带有“请赏析××××的抒情艺术(手法)”或“××××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等要求。
答这类题,一般是由“所用的抒情艺术(手法)+所要抒发的情感”构成,关键是对所用抒情艺术(手法)的准确判断。
而抒情艺术无非两种,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怀)、用典抒情等。
从近年考查的手法来看,抒情艺术(手法)更多的是结合句子的内容及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判断,如句子本身是人物描写,则要从描写的手法(语言、动作、细节等)入手;如句子内容是议论说理,则可能是以理写情。
总之,一定要读懂内容,切实从诗歌自身内容与关系上判断,而不是先入为主或者只想着那几个最常用的抒情手法。
[专项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赏析“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关注两点:①诗句使用的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等。
②相关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及表达效果等。
【答案】这两句对仗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
(3分)作者描绘如此明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祐之千里独行的宽慰。
(3分)[或:运用了①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
“晚山”对“秋水”,“翠”对“明”。
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3分)②以景结情。
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3分)]【诗歌鉴赏】本词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使人不觉哀伤。
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
本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词的后两句以景结情,回答了前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枕上偶成陆游放臣不复望修门【注】,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形胜宁终弃,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注】修门:楚国郢都城门的名称,这里借指南宋都城临安。
2.这首诗首联中“身寄江头黄叶村”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首先应分析首联的内容,首联交代了诗人被贬之后的住处及季节(秋季);其次应分析首联与其他诗句的联系,尾联中的“云际雁”“南来”与首联中的季节(秋季)相呼应;最后分析首联与诗歌思想情感的联系,首联营造了凄苦孤愁的氛围,而全诗都是在表达这种情感。
【答案】①点出了诗人被贬官后的寄身之处;②“黄叶”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云际雁”埋下伏笔;③为全诗奠定了凄苦孤愁的情感基调。
(每点2分)【诗歌鉴赏】首联中第一句“放臣不复望修门”,起句突兀,表达愤然不平之情。
既然“不复望修门”,那么此身何以寄托?这不寻常的起句,如高山落石,势不可遏,所以接着便顶上一句:那江畔遍地黄叶的村庄便是我的托身之所。
“黄叶村”,既点出寄身之处,也于景色之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埋下伏笔。
颔联说长时间没有酒喝如同渴之思水一样。
又闻疏雨声声,听来犹如把壶沥酒,故曰“喜闻”。
不过,尽管沉沉白昼,无酒消愁,但在睡梦之中还是尽可驰骋奇想的,可是一梦醒来,依旧是昏灯一盏,愁绪满怀。
此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深秋雨夜的情景,在梦中可以驰骋想象,夙愿得展;但醒来之后,依旧只有昏黄的孤灯为伴,这里写出了诗人心头的孤寂和愁闷,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颈联的意思是,像黄河、潼关那样的形胜之地,难道就忍心这么永远地放弃了吗?要知道周汉两代都是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统一海内的。
朝廷对周、汉立国的规模不是应该细加思索吗?颈联便是颔联“愁”字的延伸,妙在不再说“愁”,而是拓开一层,提出自己对时局的主张,立意颇为高远。
尾联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云际雁”,大雁尚且能够北归,自己何时才能看到收复中原、北伐成功呢?这里在人不如雁的强烈对比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
此联紧接上联,接得不即不离。
不即,因为宕开一笔,不说朝政,转言自己;不再议论,转而即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