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word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4aedc9360cba1aa811da5d.png)
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科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51653b172ded630a1cb662.png)
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题画诗,是紧紧围绕着某幅特定的绘画作品而创作的诗。
它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独创,在繁花锦簇的诗歌园地中独放异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无数天才的文学艺术家们,将诗以高超的书法题写在画幅上,再加之以精工的印章,与绘画形成完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
由于绘画题材丰富多彩,多种多样,题画诗的内容也极为广博纷繁,或咏写花草树木,或咏写山水田园,或咏写鸟兽虫鱼,或咏写人事季候,或咏写纸笔楼阁,等等,但就其思想倾向而言,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生动形象地再现画面的形象,深刻地开掘出画面的底层意蕴,描写出画面应该具有而又画不出的诗意,即所谓“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这样的题画诗,不仅是“画中之画”,而且更具有“画外之意”了。
如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画面上的景象,而且还写出了画外意,丰富了原画的意境。
一、三两句描写画面的实景,但第二句说春天江水之暖是鸭子最先知道的,第四句说正当蒌蒿芦芽生长之时,美味的河豚鱼在长江中逆流而上了,这是画面上没有的,也是任何高明画师画不出来的,但苏轼却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来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春意和生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可谓是“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的妙诗。
二类是借观看绘画赞美高洁的品格,抒写人生的感悟,表达艺术体验和对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
如果说上一类诗基本上属于题中应有之意,这一类诗则是借题发议,借题发挥。
高二下学期第三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第三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3086651711cc7931b71647.png)
高二下学期第三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本质特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团结、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
这种凝聚力是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存斗争,繁衍生息,在创造灿烂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积累凝聚而成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刚健奋发的民族气派,“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恢宏气度……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哺育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经久不衰、发扬光大的根底所在。
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合力”是多向的、合一的,大体说来可分为纵向力和横向力两种。
纵向力是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凝聚力,有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精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六个方面。
横向力是纵向力这一纵向系统的积淀,表现为某种剖面的横向结构;这种剖面横向结构由中华民族领导核心内部的内聚力、核心对核外群体个体的吸引力、核外群体个体对核心的向心力、核外群体个体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的总体协合力五项力构成。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历史的产物,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或历史存在,它具有历史性。
与此同时,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族凝聚力又都离不开该时代的特定现实,离不开该时代的时代背景。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ad1e7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4.png)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蔓延纷至沓来沧海一粟B. 瞬息万变雕梁画栋沐浴春风C. 赴汤蹈火独出心裁满城风雨D. 青丝白发喜出望外满目疮痍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每年都有许多重大科技成果问世。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C. 通过这次比赛,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D. 他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红楼梦》、《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B. 他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令人称赞。
C.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进了友谊。
D. 他说话总是慢吞吞的,别人都叫他“慢嘴”。
4.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堪称我们班的学习榜样。
B.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
C. 他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让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
D. 这座城市的绿化工作做得很好,到处都是绿树成荫。
5.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让我们刮目相看。
B. 她的歌声婉转动人,让人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C. 他性格开朗,总是笑容满面,深受大家的喜爱。
D.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甲】近日,一则关于“大学生写作业到深夜,母亲心疼报警”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报道,一名大学生因为写作业到深夜,母亲担心其健康,于是报警求助。
民警赶到现场后,了解到情况后,劝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乙】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忽视背后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导致作息时间不规律,影响了身体健康。
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
![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43234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9.png)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恍若隔世(wǎng)B. 恍若未闻(huǎng)C. 恍若梦寐(mèi)D. 恍若浮生(f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个村庄的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B. 这本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实用性。
C. 他的演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让人深感他的激情和才华。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 “你为什么迟到了?”老师问。
C.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D. 小明听了老师的话,感到非常高兴,立刻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4. 下列诗句中,用词不恰当的一项是:A. 满城春色宫墙柳,万径人踪灭。
B.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 下列成语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胸有成竹:形容做事有把握。
B. 一丝不苟:形容做事非常认真。
C. 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
D. 画蛇添足:形容多此一举。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庐山谣》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的深切思念。
7.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描绘了__________的壮阔景象。
8. 《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的同情。
9. 《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展现了诗人__________的坚定信念。
10. 《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的期盼。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考试第三次月考 (2)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考试第三次月考 (2)](https://img.taocdn.com/s3/m/dfd88a55b9d528ea80c77961.png)
一.基础知识积累(18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粜.卖(tiào) 摭.拾 (zhí) 坍圮. (pǐ) 不吐.不快(tǔ)B.侘傺.(chì)田塍.(chéng)昵.称(nì) 丧.家之犬(sāng)C.粗糙.(cāo) 泥淖.(nào) 活塞.(sāi) 便.宜行事(biàn)D.行.雨(xíng) 裹挟.(xié) 肆虐. (nüè) 名媛.淑女(y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寒喧度假村仗义执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B.决意爆冷门黄粱美梦言者无罪,闻者足诫C.文采荧光灯淡泊名志二人同心,其利断金D.陨石绊脚石苦心孤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得到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是演员在表演中发挥了创造性,各行其是....,出色地展示了后宫妃嫔争宠夺位的血泪史。
B.日前公安人员抓获的一伙犯罪嫌疑人,他们白天睡觉,凌晨驾车流窜于市区,攀爬雨水管道登堂入室....,在居民家中实施疯狂的盗窃。
C.中国作家莫言创作了一系列小说,如《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实.至名归...,他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D.20世纪来以来,影像艺术逐渐成为时尚,俨然成为各种艺术媒介中的泰山北斗....,但影像作品却在如今火热的艺术市场上不尽如人意。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海外华人的努力,中国的春节被很多亚洲国家和欧美城市所接受,甚至还把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显示出中国春节越来越浓重的国际化色彩。
B.《云霓》是丰子恺为自己的画集所撰写的序言。
“云霓”既是该画集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名字,又被作者特意拿来作为画集序言的标题。
C.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而陷于低谷,已经使商界投资、两国民间交流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冲击,中国企业到日本投资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2021-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II)
![2021-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II)](https://img.taocdn.com/s3/m/4a024a156137ee06eff918e5.png)
2021-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II)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
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
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
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知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1b82a012f61fb7360a4c6528.png)
150号用0.5 毫读 1 。
高 2020级高二下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 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 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 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
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
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
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力观念。
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
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
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
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
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 由于) 3 分)3 分)3 (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115ddb89eb172ded63b75d.png)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高二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微文学已成为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联结点,体现出了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美统一,使文学探寻到了应对繁复技术变迁的有力方式。
微文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以技术为约束条件,这些客观的技术约束有效提高了大众获取的便利度,适应了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易被公众所接受和广泛传播,使微文学发展具备了庞大的读者基础。
同样,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在内容表达上也随之转变适应,改变了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写作风格,产生出了迥异于传统的文学特质。
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成为微文学作品的发布者,这使文学摆脱了传统出版的资金、机制等困扰,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
同时,微文学的作者在写作时要考虑自身的格调在过往和未来的延续,大量关注者、转发者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自我检阅,避免肆意、无聊的低层次内容的发布,使光亮的、向上的主题始终占据着微文学叙事的主角。
微文学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的表达深刻的思想。
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的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甚至在表达上还拓展出了微电影、微图文等子类。
除此之外,微文学在技术上所具有的随时发布性和内容来源广泛性,使它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具备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2021-2022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
![2021-2022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5b485202d276a201292e3e.png)
2021-2022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监生(jiàn) 蛮横(hèng) 形骸(hái) 少不更事(gèng) B.黝黑(yǒu) 船舷(xián) 吮吸(sǔn) 喁喁私语(yǔ)C.辖制(xiá) 出岫(xiù) 妃嫔(pín) 人为刀俎(zǔ)D.模样(mú) 剽窃(piáo) 逡巡(qūn) 长吁短叹(x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简捷没精打采寒喧当头一棒B.角隅走投无路惦记张冠李戴C.脑髓浮想联篇莞尔沸反盈天D.撮合唉声叹气喧嚣百无聊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每个人应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B.南昌个别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人工色素和粘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加入人工色素”,此举完全是掩耳盗铃。
C.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他都是锱铢必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D.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出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国正在研究酝酿在条件成熟的部分大中城市试点设立少年法院,以便进一步提高并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和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水平。
B.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极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有关。
C.中国百姓餐饮集团决定从3月16日起在全国所有的肯德基餐厅中停止出售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两种产品,同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部分名校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部分名校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d07025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5.png)
河北省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天生与“史”有着血脉关联,故有“野史”“逸史”“稗史”之称。
小说评点也常将小说做法或效果比于《史记》等经典之作。
以往,人们常将这种比附性的小说评点归因于“为抬高小说文体地位”。
其实这并不允当。
《史记》成为小说评点家比附的主要对象,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史家之绝唱”,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乃至被明代李贽视为宇宙间“五大部文章”之一,兼具“史传”与“文传”两重性。
这种文史兼属的身份和性质注定会引发一场场“史”“稗”论辩。
小说评点家以《史记》等经典之作的文势、文法诠释小说文本创构之道,均强调其“文性”而不是“史性”。
史以实为要,文以幻为美,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是因其有别于史传“实录”的“为文”之道。
在许多有识见的评点家眼里,小说写作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捏造”“造谎”,通过“捏造”“造谎”实现“变幻”“奇变”,即以“造”为“变”。
在小说评点中,“造”是一个颇为热门的关键词。
评点家通常会把“凭空造谎”当作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并进而认为,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
在评点家看来,小说家除了“凭空造谎”的本能外,还有“变账簿以作文章”的天分,以此超越史著乏味的不可读之弊。
对这种既讲究意脉贯通、相映成趣,又讲究跳跃、转换、顿挫、衔接、断连、吞吐、揖让、虚实、直曲、急缓、起伏、开合等相反相成的为文之道,小说评点家常依经立义,采用一批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加以概括。
这首先在《水浒传》各评本的评点中有大量运用。
如“袁无涯本”评点所用“正逆”“缓急”“宾主”“急来缓受”“疏密互见”“水穷云起”“形击”“极省法”等术语;“贯华堂本”所用“绵针泥刺法”“正犯法”“略犯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重作轻抹法”等术语,都是小说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
相对而言,小说之“文”是“因文生事”之“文”,是对事件的应然重组,注重的是合乎“情理”,不妨“虚拟”。
河北省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0cf232c281e53a5802ff89.png)
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考试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2021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52762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9.png)
2021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小小说是小说中篇幅最短小的一种,它又叫“微型小说”、“袖珍小说”、“超短篇小说”、“三分钟小说”等。
它以其短小的篇幅、巧妙的构思、深刻的内蕴,赢得读者的青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文化快餐。
它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被文学权威认可并接受,持续稳定发展并以旺盛的生命力趋向繁荣。
小小说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小”,即篇幅短小,一般在千字左右。
但它并没有在内容和其折射的思想主题上跟长、中、短篇小说脱离开来,所以,它仍然属于小说的范畴。
这就要求作者在有限的字数内将内容完整并丰富。
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整体思维和逻辑思维,运筹帷幄。
无论是由一个点还是一个面取材,都要努力使其完整,并在适合的范围内对其丰富,诠释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的思想和主题,使小说肚里真正能撑得起船。
小小说虽然也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为自己的使命,但是,他着眼于人物的“一眉一眼”,生活的“一鳞一爪”的细致描绘。
也就是说,作者不一定要对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做过细的观察和体验,只要抓住某一使人感奋的闪光点就可以创作,或者有所感奋去借助一定的客观物象加以表现。
选材方面,一是新材,即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
这类选材往往以其新颖性,来吊起和满足读者的胃口,再配合好的主题,写作起来比较容易成功。
另一类为旧材,即别人已经写过的东西。
写这类选材很有挑战性,因为之前这类选材使小小说成功的典型很多。
这就要求作者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在主题方面有所突破,作出更新颖的选择。
因此,小小说在及时披露社会生活最新信息上比长、中、短篇小说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小小说素材,一部分来源于书籍,是阅读的积累和收获,但绝大部分来源于生活。
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有助于作者对小小说素材的积累。
小小说的故事情节比短篇小说更具有集中、紧凑、单纯的特点。
小小说虽然短小,但是,它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6116f5db581b6bd97e19eacb.png)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1. (6分) (2016高一上·石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
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
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
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
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
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
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
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4分)1. (24分) (2017高三下·虹口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财经界的热词。
这个词在经济学界却不陌生,它背后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经济学派——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
注明的拉弗曲线(见右图)就是来自这个学派。
供给学派是1980年代市场化潮流的理论基础,里根经济政策依据的就是拉弗曲线。
②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是供给学派的鼻祖。
大名鼎鼎的萨伊定律这么说:供给创造需求。
比照今天流行的各色谬论,萨伊定律具备了真理的简洁特点。
萨伊定律是19世纪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思想,真是那时几代人的幸运。
③供给创造需求是指,一项商品生产出来,与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
人们总是拥有无穷的欲望,欲望却不都是需求。
只有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和他人交换的价值,才算是具有消费能力。
这个道理很简单,穷人消费面包不是宝马,这是由他的支付能力决定;太空旅行无法成为大众消费品,这受限于人类整体的经济水平。
④人类经济活动不是为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而是为了消费。
为提高消费水平,唯一出路是提高生产力。
从个人看如此,国家社会的繁荣也循此道。
唯有节制当下欲望,努力发展生产,经济才能发展,发展能力才能增强。
农民不将粮食挥霍一空,他储存种子,将多余粮食用于交换,换取金钱,购买生产资料;猎人不将猎物一吃而空,最好驯养储存,用它作交易,换取工具改进的资本。
持家有道者绝不鼓励挥霍,而是将目光放得长远,蛋孵鸡,鸡换羊,牛羊成群无穷尽也。
在此过程消费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生产发展的自然结果,却不说明消费拉动生产发展。
这里面的逻辑关系需要理清楚。
⑤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横空出世。
凯恩斯奉行需求决定论,他批评萨伊定律,他说商品生产出来之后,人们并不总是对它有需求,怎么能叫“生产创造需求”?请注意,凯恩斯歪曲了萨伊定律的含义。
他说需求往往不足,很多东西生产出来后,人们并不会购买。
但是垃圾产品无人购买,这不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吗?这需要企业家做出调整,否则长期将会破产。
⑥凯恩斯认为,人们不愿意消费,生产势必陷入停滞;生产一旦停滞,就业不保。
消费力又是来源于就业,怎么能让企业破产呢?消费不足是最大祸根,保护就业成了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
前者需要时时刺激,以免生产陷入停滞;后者需要刻意保护,以免消费力减弱。
政府组织工人挖沟再没意义,凯恩斯也认为也有其价值:工人挖沟可保证就业,刺激消费,让经济运转起来。
做无用之功却能拉动经济增长,凯恩斯经济学真是好神奇啊。
⑦凯恩斯经济学流变数十年,最初样子早已面目全非,但他对消费的重视却被继承下来。
这里面很大程度是短视和直觉的后果。
支持者认为,消费一开动,大家全部有生意做。
如果不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其实他们错了。
人们欲望无穷,消费只是生产的自然结果,根本无须考虑,更不需要刺激。
当消费不足,问题出在生产出现错误。
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大肆消费,就像为家族兴旺而挥霍无度,短期光鲜,长期看完全是南辕北辙。
⑧供给学派重视发展生产,消费学派主张刺激消费,由于知识立场的分歧,他们提出的政策主张完全对立。
供给学派主张给企业减税,恢复企业活力;消费学派主张众多掏腰包,必要时政府帮忙消费。
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那样是稀释纸币,不利于储蓄;消费学派则一再鼓励央行放水,恨不能将利息降至负数。
中国人素以高储蓄闻名,在前者眼中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在后者眼中却是阻力。
很多供给学派的学者主张回归金本位,用黄金锚定政府发钞数量。
对此,消费学派深恶痛绝,用通货紧缩理论以作攻击。
⑨经济发展应重视生产还是消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很简单。
可惜,经济学是一门被罹误太深的学科。
各种谬种流传,数理计算和模型构建纷沓选出,宏观经济变成一门水晶球算命似的学问。
希望未来的经济学主流回归正常,人们能用朴素正确的道理想问题。
(1)概括第①段的段意。
(2)第③段和第⑤段的加下划线词“需求”含有什么不同?(3)第④段用农民储存种子、猎人驯养储存猎物的例子,意在表明什么?(4)对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第①段用拉弗曲线图像生动直观地描述税率和税收的关系。
B . 第③段“穷人消费面包而不是宝马”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 . 第⑧段比较了供给学派和消费学派的差异,褒贬十分鲜明。
D . 第⑨段划线句比喻经济学已成为重在预测经济趋势的学问。
(5)根据文章推断,作者可能反对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 . 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和产业优化重组。
B . 出台“高福利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
C . 降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D . 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6)根据文章,概括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发展。
2. (18分) (2017高三下·枣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白发王东虽然已经立了春,但是张诚感觉冬天的冷依然弥散在空气里,十根手指和脚趾冻得隐隐发痛。
一股北风挤进虚掩的门,从衣领处钻入身体,张诚不禁打了个寒战。
去村里串串门,走动走动也许会暖和点,张诚心想。
可是去谁家呢?赵刚、刘晓燕他们几个前天就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他们说初八就得上班呢。
二娃和磊子他们几个昨天也去了深圳。
今天一大早,又有好几拨人陆陆续续从家门前走过,或者去广州,或者去北京,或者去成都。
这些年轻人一走,好像把年也带走了,家家户户都很冷清。
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
按照以前的风俗,最起码也要过了初八,这年才算完啊。
可是今天才是初六呢,咋就感觉年就过完了呢?张诚心里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无意识地朝门外望了望。
这时,张诚看到了父亲,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
乍一看,像一层白茫茫的霜。
“我去挖会儿地。
”父亲从猪圈里扛了把锄头出门,对抱着一捆柴火准备进厨房的母亲说。
张诚走了出来,说:“爸,这大过年的,挖啥地啊?”父亲说:“唉,现在过不过年和平时有啥两样呢?再说,闲在家里冷呢,干活还热乎些。
”张诚心想,是啊,现在过年和平时真没啥两样,于是也找了把锄头,说:“我也去挖会儿地。
”父亲看了张诚一眼,说:“你在家歇着吧。
”张诚说:“闲在家里冷呢。
”父亲不再说话,张诚便跟着父亲出了门。
父亲走得很慢,张诚也走得很慢。
这次,张诚将父亲头上的白发看得清清楚楚。
近看,白发就是白发,其实并不像霜,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银丝,父亲头上的白发灰白灰白的,远一点看,倒有点像白茫茫的雾。
张诚又想起年前,自己和梅芳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家门口时,老远就看到正弓着身子颤巍巍地往家里挑水的父亲那灰白的头。
那白头,随着水桶和枯瘦身体的摇晃而跟着一摇一晃的。
父亲挖了一会儿地,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腰腿又痛了,便将锄头杵在地埂上,掏出烟来,递给张诚一支,自己点了一支。
张诚接过烟,也将锄头杵在地埂上,点上烟。
父亲说:“张华他们今天也出门了。
”张诚说:“我看到了。
”父亲问:“你们什么时候走?”张诚迟疑了一下,说:“还没有决定呢。
”父亲说:“梅芳不是说你们车票已经买好了么?”张诚顿了顿,说:“我想让梅芳一个人出去,我留在家里。
”父亲深深吸了两口烟,说:“梅芳一个人出去,天高地远,你能放心呀?再说,两个人出去,总能多挣一点。
”张诚不说话,也深深吸了两口烟,烟雾在风里飘散。
父亲说:“你留在家里又能做啥呢?种庄稼?这点庄稼也种不出啥来。
”张诚说:“可以做点小生意啥的。
”父亲说:“那你准备做啥生意呢?”张诚说:“还没想好。
”砰!远处传来一起鞭炮响,然后又恢复了寂静。
好一阵,父亲说:“家里人都没有几个,生意也不好做呢,我看还不如出去打工。
”张诚说:“可是家里……你和妈怎么办?都这么大岁数了。
”父亲沉默了很久,说:“我和你妈还能行,我们总比张华爹妈强些吧?你不用为我们担心。
”张诚不说话,又一口一口狠狠地吸着烟。
父亲又说:“毛娃后年就要上高中了,燕子明年也要上初中,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呢。
俩孩子都争气,听老师说,毛娃和燕子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
唉,我不想看俩孩子以后又走你的老路啊。
我到现在都后悔,要是当初憋一口气,砸锅卖铁都让你读书,你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父亲的话戳中了张诚的痛处,这也是张诚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一阵山风吹来,张诚不禁又打了个寒战。
张诚说:“一停下来就冷得很,都立春了,这天怎么这么冷呢?”说完,张诚又拿起锄头挖起地来。
父亲说:“是啊,一停下来就冷。
”张诚和父亲一连挖了两天地,便将家里的地挖完了。
初八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张诚和梅芳便又背起包,踏上了门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小路。
走了好远,张诚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山里的雾很大,只看到白茫茫一片。
张诚心想,那会不会是父亲头上的白发呢?(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 . 小说开头细腻地描写张诚对立春后寒冷的感觉,多次提到陆陆续续离家的年轻人,意在渲染乡村春节后的冷清与荒凉,表现人物因即将离家无法言说的内心凄凉,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张本。
B . 小说所写的乡村,作者没有点出村名,也没有点明其地理位置,但从父子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见它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它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
C . 张诚明明买好了车票,却跟父亲说想让自己留在家里,这正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他一方面为了孩子的学业只能常年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撇下年老的双亲。
D . 小说中的父亲勤劳、善良、隐忍,是老一代农民的缩影,他们固守土地,辛勤耕种,却始终摆脱不了贫穷,所以,他们抗拒寒冷的唯一方式只能是劳动。
E .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辅以肖像、动作、心理与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蕴。
(2)小说以“白发”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一停下来就冷”,小说反复写立春后天气的寒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对于是留还是走,张诚心有纠结。
小说最后写张诚在父亲的劝慰下,选择和妻子继续外出打工,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小说结局的理解。
3. (12分) (2019高三下·吉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顶的海风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
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
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
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