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手打版)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精选五篇)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第0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3、D4、A5、D6、D二、拓展练习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
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
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09课汉武帝时代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2、C3、D4、C5、D6、C二、拓展练习7、(1)西域、河西四郡(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8、(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2)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
第10课东汉的兴衰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一、基础练习1、王莽、托古改制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3、C4、D5、C6、C二、拓展练习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
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3)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答案】–高祖担任汉王后,将封地转变为公士,使诸侯失去封地之政治实体。
–刘邦消灭吕氏后,基本上恢复了封建的政治制度。
2.【答案】长平之战3.【答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废除了封建制度,取消了各地的诸侯国,设立了将军、县令、郡守等官员,以控制地方。
4.【答案】③国家中央集权制④取消封建制度5.【答案】财力、军力第二章: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1.【答案】–“中国社会地位的不动性”–宗法制度的复杂性2.【答案】万姓歧博士署,明初行署乡级组织3.【答案】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员以及延续两千多年的时间,其影响力是巨大的。
科举制度采取了考试加士人出身相结合的模式,以选拔优秀人才参与政府工作。
第三章:早期的农村经济1.【答案】–纺织业–织布业–陶产品制造业–金属器制造业2.【答案】–万绒灵的书上载有供品供奉,供品上写着“皇帝子孙受谒在此山”–这表明万绒灵长期供奉的对象是是中国的皇帝(秦始皇或秦兵马俑)第四章: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1.【答案】“邯郸雅歌”,主要描绘了奴隶社会的劳动生活和劳动技术。
2.【答案】周材制度第五章: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1.【答案】明前统治百姓逐渐改变了地方社会中的等级制度,经渐渐由种赋制向井田制转变。
这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经济发展。
2.【答案】皮革切割工具、精制丸子、玉制装饰品等。
第六章: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1.【答案】–晚唐的篡位之乱–五代十国的割伐之间–南北朝之间的战乱2.【答案】中国封建社会阶级制度,在宋代开始崩溃,封建王朝的地方割据现象增多,出现了农民起义,导致了封建社会的解体。
第七章:封建社会的经济1.【答案】–商业繁荣–人口增加–财富积累2.【答案】茶叶、丝织品、瓷器第八章:封建社会的文化1.【答案】封建社会的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宗教上。
2.【答案】元朝的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王朝。
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小编寄语:马上要进入高一历史必修二的学习了,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二的时候,同学们需要有一本历史作业本答案,这样对大家历史的学习非常有裨益。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供大家参考。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想一想]1.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答案提示: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
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提示: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议一议]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
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
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一、背景知识简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练习能够帮助我们巩固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解题的技巧。
为了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提供一些参考答案作为辅助,本文将为大家提供高一历史练习册的答案。
二、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1. 选择题1.正确答案:A2.正确答案:C3.正确答案:B4.正确答案:D5.正确答案:A6.正确答案:B7.正确答案:C8.正确答案:B9.正确答案:D10.正确答案:C11.正确答案:A12.正确答案:B13.正确答案:C14.正确答案:A15.正确答案:D2. 判断题1.正确答案:错误2.正确答案:正确3.正确答案:正确4.正确答案:错误5.正确答案:正确6.正确答案:错误7.正确答案:正确8.正确答案:错误9.正确答案:正确10.正确答案:错误3. 完成句子题1.正确答案:经济2.正确答案:农民起义3.正确答案:五四运动4.正确答案:抗日战争5.正确答案:中共6.正确答案:中国国民党7.正确答案:南京8.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9.正确答案:蒋介石10.正确答案:长征4. 简答题a. 简述中共成立的背景和意义答案:中共成立于1921年,当时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在国内外的艰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时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工人和农民提供了一个团结的政治力量,并且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 中国国民党的主要思想和活动答案:中国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是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国民党早期主要倡导的是国家主义和共和主义的思想,力求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国民党领导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斗争,包括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
然而,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和国共两党的矛盾,国民党在革命过程中逐渐失去了领导地位。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一章:古代史1.1 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什么是古代文明的起源?答案:古代文明的起源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上最早的阶段,人类开始发展起农业生产,形成固定的居住点,出现城市、国家和文化的现象。
古代文明的起源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时间,主要有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等。
1.2 埃及文明问题:埃及文明在哪个地区发展起来?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案:埃及文明发展在尼罗河流域,主要特点有:•农业生产发达: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棉花和蔬菜为主。
尼罗河流域的泥沙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古埃及时期的国王被称为法老,他们统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国家。
•建造了金字塔:埃及的法老们建造了众多壮丽的金字塔作为陵墓,用来安葬法老和他们的财富。
•尊崇太阳神:埃及人崇拜太阳神,认为法老是太阳神的化身,因此对于太阳的崇拜非常重要。
1.3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问题: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发展时间和地点是什么?答案: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在现今伊拉克境内,时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
1.4 黄河流域文明问题: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时间和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00年左右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主要特点有:•农业生产发达:黄河流域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古代华夏人民发展了水稻种植和农业技术,实现了丰富的粮食产量。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主权国家,如夏朝、商朝、西周等,这些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章:近代史…以上是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的一部分,详细答案请参考对应学习资料。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二分册1—9课参考答案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农业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重农思想,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中医药等),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篇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中国的血缘亲情比较密切,从而形成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栏目参考答案(第1-9课)
(征求读图学史
找出地图中重要文化遗址,归纳其分布的主要特点。
重要文化遗址:如湖南玉蟾岩遗址、湖南彭头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姜寨遗址等。 主要特点:遍布中华大地,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 练习与测评
(本题点到即可,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逐步补充你、展开。
2. 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除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原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象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上古时期是一个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材料: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1. 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具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2)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后篇巩固提升A组1.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工业革命开展时间的先后决定了其工业的排名次序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弱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D.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平衡,此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因此1860年、1870年英国工业生产居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逐渐被反超,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故D项正确。
2.下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
它反映了( )煤394 331 346 355 851 340A.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B.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C.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D.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1914年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军需品生产量相差不大,但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大大超过同盟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参战,故D项正确;表格体现了两大战争集团实力的变化,但不能体现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是否发生转折,故排除A、C两项;B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表格信息并未体现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排除。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材料主要说明(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A项错误;法国是协约国一方,华工支援了法国就是支援了协约国一方,因此赴法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故B项正确;中国的参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取胜,但不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收回主权和利益,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四单元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四单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二册:第四单元》,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一、基础练习1.分科考试隋羹章蓑两经芝士2.D l C 4.C 5.D 6.C 厂C二、拓展练习(2)三省六部制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三省六部制分立了相权,三省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
唐朝又设政事堂,这些措施确保了皇权的至上地位,也完善了管理体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明确了各部职责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一、基础练习1.松赞干布文成公主2.唐高宗武则天贞双年间3.B4.A5.A6.C二、拓展练习7.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创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
地方:实行州县制等。
8.重农主义、民本思想、道家无为思想。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基础练习、1.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西域波斯粟特人2.A3.B4.略二、拓展练习5.(1)朝鲜半岛。
(2)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
(3)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6.(1)名称:觐见太子。
·理由:此图为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壁画。
图中左侧三人为唐朝鸿胪寺官员,身后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外国宾客。
此图表现了鸿胪寺官员引领外国宾客见太子的情景,故名。
(2)摩尼教通过西北的丝绸之路传人,因胡商的日益增多而趋于流行。
(3)如佛教传人中国后,融人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也促成了回族的形成。
西域的音乐传人中国后,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二胡、琵琶仍为中国民乐的主要乐器。
(4)中国与中亚、西亚与南亚国家人民的交往,不仅带来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而且经由中亚、西亚与南亚人民的传递,基督教文化、亚述文化、埃及文化、拜占庭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与唐文化均有不同层次的接触。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转] ˇ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转载自K﹏丶转载于2010年09月11日 09:14 阅读(0)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一、基础练习1.B2.A3.C4. C二、拓展练习5 . ( 1 ) C ( 2 )今天我们计算角度和时间,用的就是他们发明的六十进位计数法。
6 . ( l ) A ( 2 )因为战争导致国破人亡的悲痛感情。
( 3 )劳动力、水源、土地、水利设施。
7 . ( 1 )汉穆拉比;从太阳神手中接受权标。
( 2 )君权神授。
( 3 )不完全一致。
比如一自由民毁坏别人的眼睛,受害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惩罚也明显不同等。
( 4 )法律制度情况,社会等级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
8 . ( l )从西北到东南;波斯湾。
( 2 )河水泛滥。
( 3 )两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但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定期泛滥却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
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第 2 课古代埃及一、基础练习1 . B2 . D3 . B4 . D二、拓展练习5 . D6 . ( l )楔形文字甲骨文( 2 )碑文是同时用多种文字写成的,可以借助古希腊文来释读。
( 3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释读的关键,欧洲航天局希望这个仪器也能在太空探测中起到关键性突破的作用。
7 . ( l )南高北低。
( 2 )古代埃及周围有天然的安全屏障。
尼罗河河谷东西两侧是耸立的峡壁,峡壁之外是荒芜人烟的大沙漠。
河谷南面是大瀑布,河谷北面是泥泞的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
第 3 课古代印度一、基础练习1 . D2 . B3 . A4 . C二、拓展练习5 . B6 . C7 . ( 1 )印度洋喜马拉雅山印度河恒河( 2 )西南8 . ( 1 )种姓制度。
( 2 )婆罗门和刹帝利。
高中历史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第一课一、1.1万畜牧业2.炎黄中原3.C C C6.显性信息:随葬品差异显著隐性信息:贫富分化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
二、7.(1)巢居、熟食、渔猎、农耕(2)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历史的记述,虽不完全真实,但也蕴含着一些有效信息。
8.生产-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房屋-干栏式建筑;出行-舟船为主要工具;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第2课一、1.禅让世袭 2.国家二里头文化3.B C B D7.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8.(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作礼器、祭器,体现社会等级森严及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原始宗教信仰)。
(2)考古发掘印证了“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记载。
(3)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3课一、1.汤外服内服2.甲骨文商3.BACD二、7.政治:内外服制;经济:重视农业;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制。
8.(1)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政治统治。
(2)材料一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的表述。
(3)甲骨文是反映商代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文献中有关商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练习一、1.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集中的区域。
2.南稻北粟,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
原因: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南方潮湿多雨。
3.C4.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
二、1.特征:部族间冲突激化,产生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
区别:共同耕作、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平等关系被破坏。
高一历史练习册必修二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必修二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项重要的政治制度?A. 世袭制B. 郡县制C. 宗法制度D. 分封制答案:B2.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哪项重要的文化政策?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推行科举制度C. 实行郡县制D. 推行均田制答案:A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A. 考试内容的丰富B. 考试制度的规范化C. 考试范围的扩大D. 考试形式的多样化答案:B4.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的实施对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A. 经济发展B. 文化交流C. 军事实力D. 所有上述方面答案:D5.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哪些重要的政策?A. 推行科举制度B. 实行海禁政策C. 推行“摊丁入亩”政策D.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二、填空题1.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杨坚推行了________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均田制2. 唐朝的开元盛世,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段________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答案:鼎盛3.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实行了________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中央集权4. 清朝乾隆年间,实行了“________”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答案:改土归流5. 清朝末期,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发动了________政变,结束了短暂的变法尝试。
答案:戊戌政变三、简答题1. 请简述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
答案: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局面,其主要特点包括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展,以及对外关系的发展,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
2. 请简述清朝康乾盛世的主要成就。
答案: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的繁荣局面,主要成就包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繁荣、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及对外关系的拓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高峰。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学习和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高一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历史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二分册1-9课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栏目参考答案(第1-9课)(征求意见稿)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读图学史找出地图中重要文化遗址,归纳其分布的主要特点。
重要文化遗址:如湖南玉蟾岩遗址、湖南彭头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姜寨遗址等。
主要特点:遍布中华大地,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
练习与测评1. 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具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影响: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农业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重农思想,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中医药等),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篇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
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中国的血缘亲情比较密切,从而形成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
(本题点到即可,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逐步补充你、展开。
2. 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除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原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象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上古时期是一个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
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材料: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高中历史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第一课一、1.1万畜牧业2.炎黄中原3.C C C6.显性信息:随葬品差异显著隐性信息:贫富分化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
二、7.(1)巢居、熟食、渔猎、农耕(2)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历史的记述,虽不完全真实,但也蕴含着一些有效信息。
8.生产-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房屋-干栏式建筑;出行-舟船为主要工具;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第2课一、1.禅让世袭 2.国家二里头文化3.B C B D7.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8.(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作礼器、祭器,体现社会等级森严及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原始宗教信仰)。
(2)考古发掘印证了“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记载。
(3)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3课一、1.汤外服内服 2.甲骨文商3.BACD二、7.政治:内外服制;经济:重视农业;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制。
8.(1)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政治统治。
(2)材料一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的表述。
(3)甲骨文是反映商代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文献中有关商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练习一、1.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集中的区域。
2.南稻北粟,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
原因: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南方潮湿多雨。
3.C4.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
二、1.特征:部族间冲突激化,产生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
区别:共同耕作、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平等关系被破坏。
高一历史练习册及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及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A. 奴隶制- B. 封建制- C. 资本主义- D. 社会主义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指南针- D. 蒸汽机答案:D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韩愈答案:A4. 清朝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A. 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八国联军侵华- D. 太平天国运动答案:B5. “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哪个地区提出的?- A. 香港- B. 澳门- C. 台湾- D. 所有选项答案:D#### 第二部分:填空题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______年。
- 答案:19497.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制度。
- 答案:郡县制8.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
- 答案:非洲东海岸9. 清朝末年,中国被迫签订了______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答案:辛丑条约10. 五四运动爆发于______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主义运动。
- 答案:1919#### 第三部分:简答题11. 简述唐朝的开放政策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开放的时期,其开放政策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对外国使节的礼遇以及对外国文化的包容。
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唐朝的长安城成为了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学者和宗教人士。
他们带来了新的商品、技术和思想,同时也学习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唐朝的文化生活,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历史练习册答案⾼⼀历史练习册答案 导语:练习册是课后对知识加以巩固后让⽼师检查学⽣对知识掌握情况所做的题⽬,通称家庭作业。
以下是⾼⼀历史练习册答案,仅供参考! ⾼⼀历史练习册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C B B C D 6—10 C D A D A 11—15 A C B A B 16—20 C C C B B 21—25 A A D A C 26—30 C B C C B ⼆、⾮选择题(本⼤题共3题,31题11分,32题13分,33题16分,共40分) 31.(11分) ⑴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
不答朝代扣1分)。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明确,提⾼了办事效率。
(2分) ⑵图A:分封制;图B:郡县制;图C:⾏省制。
(3分) 权限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地⽅享有较⼤的.独⽴性;⽽郡县制下的官员由国家任免,绝对服从中央(2分) ⑶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被取消;中央权⼒不断加强,地⽅权⼒不断削弱。
(2分) 32.(13分) (1)依据:1931年九⼀⼋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 945年⽇本投降结束。
(2分) (2) 战役:台⼉庄战役 (或平型关⼤捷);(1分)百团⼤战。
(1分) 原因:①全民族团结抗战;(2分)②国际反法西斯⼒量援助。
(2分) (3)内涵:捍卫和平与正义。
( 1分) 地位:中国⼈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次完全胜利;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贡献。
(2分) (4)意义: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
(2分,⾔之有理即可得分) 33.(16分) (1)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分) (2)中华民国或南京临时政府。
(1分)⾰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分) 失败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或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3-08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布衣将相、世袭贵族主宰政治
2、无为而治、豪族、土地兼并
3、D
4、A
5、D
6、D
二、拓展练习
7、
(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汉高祖。
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
(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史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8、
(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
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奢侈骄淫,崇尚俭朴。
(2)
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
西汉的无为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2-03-09 汉武帝时代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亲信近臣、内朝、外朝
2、C
3、D
4、C
5、D
6、C
二、拓展练习
7、
(1)西域、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B:酒泉郡;C:长安
8、
(1)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
(2)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们农业的发展情况。
2-03-10 东汉的兴衰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王莽、托古改制
2、文教治国、皇家图书馆、郡国学
3、C
4、D
5、C
6、C
二、拓展练习
7、
(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
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2)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
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
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成世家大族。
(3)
原因: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以及皇权的日趋衰落。
影响:豪强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8、
(1)社会问题: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买卖等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2)措施:汉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着手调整统治政策,巩固统治秩序。
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并机构,废除王莽时期繁密苛重的法令,强化中央集权。
经济上:减轻赋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
文教方面: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国学”。
(3)结果:经过多年努力,东汉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恢复发展。
出现“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2-03-11 割据与分立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黄河流域地区、长江流域、生产技术、生产经验
2、C
3、B
4、C
5、A
6、C
二、拓展练习
7、
(1)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xie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济,广招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
(2)诸葛亮。
谋取荆州,孙刘联合抗曹。
(3)预判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可能,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
(4)三顾茅庐(或隆中对)
(5)A:蜀;B:魏:C:吴;①官渡;②赤壁。
2-03-12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西晋、五胡十六国
2、大兴安岭、魏、北魏
3、B
4、B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
(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
(2)政策措施:①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的田租;②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③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
评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2-03-00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1、
历史背景:汉初统治者从秦朝短期内过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借助刘氏宗亲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屏障的角度出发实行了分封。
变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为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社会矛盾: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D
3、
前者采取强行削弱的办法,结果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七国之乱;
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4、不正确。
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会引起诸侯王的反抗。
王国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
势力强大;汉景帝平定叛乱,又加强了对王国的治理。
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王国问题的。
5、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6、中朝是皇帝与亲信近臣的宫廷决策核心,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
外朝是丞相为首的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
中、外朝的形成说明了相权受到抑制,皇权得到加强。
7、A
8、刺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这样的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刺史成为新的一级行政部门,便于中央管束和驾驭yu。
9、
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的强硬方法钳制思想、控制舆论;
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等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学,作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10、
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不相适应。
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弹压。
儒学不仅不能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不仅为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获得独尊地位。
二、孝文帝迁都
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
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
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得缺乏朝气。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
但是,迁都洛阳以后,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A:平城;B:洛阳。
迁都路线(略)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1、
经济状况:西汉时期江南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落后于北方,虽然人民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西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而江南地区人少地广,劳动了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2、西晋末年,国家再度陷于分裂,少数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纷纷建立,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中原地区经济破坏严重。
3、A:巴蜀;B:湘赣;C:江浙。
4、
变化: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的地方。
原因: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④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⑤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