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称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
汉语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自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对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称代词),主要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客观关系。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时考察为纵轴,展开横向的共时研究,系统深入的考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从上古到现在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1 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
1.1上古时期
甲骨卜词中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整,到了春秋战国,有了全面的充实和发展,人称代词也大大丰富。甲骨卜词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3个,周代继续使用,又产生了“吾、卬、台、予”4个,以上7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的频率和范围各有不同。
我第一人称代词“我”在商代的甲骨卜词中常见,周秦两汉的典籍中也极为普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如:
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作主语
父母之不我爱,於我何哉?(《孟子.万章上》)作宾语
我躬不阅,惶恤我后。(《诗.邶风.古风》)作定语
吾第一人称代词“吾”,在《左传》、《论语》、《孟子》、《荀子》应用普遍,但不见于甲骨金文。“吾”和“我”不同,只用作主语和定语,只有在否定句里才用于宾语,出现在动词前。如: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论语.雍也》)做主语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作宾语
我食吾言,背天地也。(《左传.僖公十五年》)作定语
上古“我”和“吾”形式上没有数的区别。前面例子中“我”和“吾”都表示单数,可分别译作“我、我的”,下面例子中的“我”和“吾”表示复数,可分别译作“我们、我们的”。如: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季氏》)
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孟子.尽心上》)
上古“吾”后面可以加“儕”、“曹”、“属”表示复数,“我”没有这种形式。如:
吾儕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左传.宣公十一年》)
为公者必利,不为公者必害,吾曹何爱不为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令公子裸而解发,直出门,吾属佯不见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吾”和“我”音近,可能同源。他们在上古并存,用法略有不同。汉代以后,“吾”和“我”在口语中逐渐合一,书面语里“吾”用的少了。
余、予这两个第一人称代词的读音和用法都没有区别。“余”已见于甲骨卜辞,“予”是后起的。它们大都用于单数,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如:予既烹而食之。(《孟子.万章上》)做主语
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诗.魏风》)
民献有十夫予翼。(《书.大诰》)
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左传.文公五年》)
自始合,而失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
皇览揆余初度兮,肈锡余以嘉名。(《楚辞.离骚》)
“予一人”、“余一人”、“我一人”为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之词。如:
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不以尔万方。(《书.汤诰》)
勤戍五年,余一人无日忘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捭我一人无征怨于百姓。(《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以上“予”、“余”可译为“我”、“我的”,少数有用于复数的,可译为“我们”、“我们的”。如:
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左传.闵公二年》)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参殪兮右刃伤!(《楚辞.九歌.国殇》)朕第一人称代词“朕”从商代卜词到周秦两汉,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多数用作定语,少数用作主语,个别用作兼语和宾语。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作定语
于乎悠哉,朕未有艾。(《诗.周颂.访落》)作主语
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书.盘庚上》)作宾语
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书.盘庚上》)作兼语
“朕”在先秦本是一个通用的人称代词,尊卑共用,秦始皇二十六年制定“天子自称为“朕””,臣下不得使用,以后就一直作为帝王的专用称谓流传下来。
台第一人称代词“台”只见于《尚书》和东周铜器铭文里,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如:
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兹故弗言。(《书.说命》)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最,天命极大。(《书.汤誓》)
卬第一人称代词“卬”和“吾”阴阳对转,可能是一个方言词,只在《诗经》和《尚书》里偶见(《诗》4次,《书》2次),作主语和宾语。如:人涉卬否,卬需我友。(《诗.邶风.孢有苦叶》)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此外,周秦又以“孤”、“寡人”、“不毂”、“臣”、“不肖”、“仆”、“鄙”、“鄙臣”、“下臣”、“下走”、“走”作为自己的谦称。“孤”、“寡人”、“不毂”是国郡的谦称,“臣”、“仆”、“走”是臣下的谦称,他们都是甲骨卜辞所没有的。这些谦词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但他们在句中起称代的作用。
1.2 中古时期
上古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仍然广泛使用。
我、吾魏晋以后,“我”仍然是第一人称代词最基本的形式,不仅在接近口语的作品里应用的非常普遍,在文人作品里也应用的很广泛。“我”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系词产生以后,“我”又可以作表语,如“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吾”在书面语里用的也很普遍,大约东晋以后,“吾”在口语里已逐渐被“我”字排斥,书面上则仍为文人所应用。“吾”既然逐渐成为书面上的东西,用法上自然会向“我”靠近。在先秦时,“吾”一般不用于动词后的肯定宾语,用作否定宾语时通常置于动词前面。秦汉时这种限制开始打破,但在动词后作肯定宾语的仍然不多。到魏晋以后,这种限制就完全打破了。而且“吾”还可以用作表语。例如:
有孝有忠,何负吾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怜吾孤独,当从咸阳来此伴吾。(唐陈劭《通幽记.萧遇》)
唐宋时又有复音带词“我侬”、“我自”、“我咱”、“吾家”、“吾侬”,意思都与“我”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