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菁:如何破冰中国高端医疗服务领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碧菁:如何破冰中国高端医疗服务领域

2010-10-14 17:54:47来源: 沃顿知识在线中文版(上海)跟贴0 条手机看股票

一个外国人要在中国的医疗服务领域取得成功,远远不止于要在何时的时间来到合适的地点。韧性、耐心和创业家的灵活性也是关键因素。对此,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年销售收入为1.71亿美元的美中互利公司的董事长李碧菁(Roberta Lipson)女士深有体会。美中互利是一家面向中国市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供应大型医疗设备的企业。公司于1997年在北京开业的和睦家医院(United Family Hospital)目前正逐渐向中国各主要城市扩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裕群体提供西方式的高端医疗服务。

李碧菁在30多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其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大胆试验。医疗服务领域曾是中国政策相对保守、受到重重管制的领域,而最近两年医疗服务改革在加速推进,李碧菁的事业正开始得到政策层面的响应。

在中国类似的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不胜枚举,但李碧菁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位金发碧眼的犹太裔美国人,她在很多年前就选择了中国。1979年,李碧菁来到中国,在华整整31年,她得以见证了中国奇迹的发生。变革也在深刻影响她自身的事业:和睦家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本土的中国公民越来越多;而她的事业雄心,则在今年7月得到了复星集团的注资和帮助,后者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投资集团之一。这些变化本身是中国变革的形象注脚。

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创办医疗事业,究竟是哪些因素吸引她来到中国?她又是如何在中国创业?她如何去管理一个跨国文化的团队?对于经营医疗服务业会给出哪些建议?沃顿知识在线专访了李碧菁女士。

沃顿知识在线:您第一次来中国是1979年,那个时代中国对于外部世界还很陌生,为什么会对中国有兴趣?

李碧菁:我对中国发生兴趣开始于高中时代的一个课程项目,同宿舍住的女孩是第二代华侨,而我父母是第二代的东欧犹太移民,发现中国移民和犹太移民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者非常重视教育、家庭,有互助精神,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后来开始学习社会学,关注两者的文化比较。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彼时我在上大学,报纸上总说“睡龙开始苏醒了”,让我对中国的兴趣逐渐增加,1976年大学毕业就职于美国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先灵。那

个时代,美国公司对中国普遍还很陌生。Come to china?他们会反应说,“你疯了吧?”贸易如此,更不用说做投资了,不过在1979年,我还是找到机会,第一次来到中国。

沃顿知识在线:那时候中国相当落后,文化差异又大,为什么会一直坚持到现在?

李碧菁:刚来的时候,没想到会一直留在中国,后来发现中国和外部世界区别那么大,才想真正留下来。1970年代,中国医院简直什么都没有,医生能有听诊器就不错了。一个大医院只有一两台心电图,老式的X光机,现代医疗设备相当匮乏,B超没见过,核磁共振、CT机更是无从说起。当时,虽然预见不到中国今天的成就,但我相信中国一定会往前走,而中国医院特别需要现代技术和现代工具,如果自己作为一个桥梁,能从某个角度参与、推动这种变革,我觉得很有意义。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和意识观念与我之前所经历的完全不同,这为我提供了观察世界新的视角,个人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如果在美国,我就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沃顿知识在线:在中国生活、创业三十余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碧菁: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在中国30年,虽然时间很长,可是仍然很难想象能找到中国这样发展这么快的一个国家,回想20年前、10年前的中国,每十年都会完全不一样,非常了不起。

说句实话,医疗领域的变化相对缓慢一些,最近一两年医疗制度改革推进速度在加快,政府的支出在增加,官员的认识也在提升,各方逐步形成这样的共识:公共卫生系统解决普罗大众基本的医疗需求,部分购买能力强的人群可以资源享受高端医疗服务领域,外资或者民营资本可以填补这方面的需求空间。

沃顿知识在线:你从1981年在中国开始创业,当时是如何开始的?

李碧菁:此前有一名合作者叫李琼玖,是第三代美国犹太人,住得离我家不远,不过早些时候彼此并不认识,她高中在中国餐馆打工,认识了一位华裔的餐馆经理,后来恋爱结婚了。她当时在北大学习,认识后就一起合作,租了一个小屋子,主要家当是两台打字机,公司取名“美中互利”,主要做医疗设备的进口。

那个时候,中国相对比较封闭,全部医疗设备的进口完全由外贸部门的4名官员掌控,全国的需求都由他们采购,各地向他们提出申请。这些官员非常廉洁,但是缺少专业信息,购买设备时有时候参考的都是非常落后的学术报告。1979年,我曾从美国请专家带着6台B 超仪器来到中国,给首都600名医生讲课,多数人甚至没听说过这个在美国已非常普及的仪器。

我们的工作,就是和这些外贸官员一起研究分析,他们需要何种设备,我们就在找美国哪家供应商价钱合理,技术可靠,还能提供售后服务安排,然后去采购,进口到中国。后来,我们开始找到相应的机构做独家代理。刚开始的时候,外贸部门还有顾虑,只允许医院

的人听技术性介绍,不许他们表明自己身份,说明来自哪个医院;但他们慢慢也发现,我们可靠、信得过,就允许直接给医院提供服务了。

起先代理的主要是B超、彩超,后来开始进口手术和治疗用的激光、诊断设备,这部分业务的增长一直很快,目前是数千万美元的规模,和和睦家一起并列为美中互利的两大主营业务。

沃顿知识在线:为什么你在1994年会选择切入医疗服务领域?

李碧菁:此前,我们做了十来年的设备引进。在90年代初,中国不少医院装备已经不错,但在服务、管理、治疗以及维护患者权益等软件层面,有大量改进的余地。我曾经观察过朋友在中国生孩子的过程,即便得到了当时最好的医疗服务,在我看来有时候也是受罪。

我们也有机会陪同中国卫生部和地方卫生机构的官员到美国去,他们一看美国的医疗服务模式,经常会说,“好极了,没有中国医院消毒水的味道,效率也高”,但又会说,“在中国做不到”。我希望能给中国树立一个新模式样本,对公立医院有参考价值。

当时这更像是一个实验,那个时候并没想到将来能有多大的商业机会,只知道这项投资有机会但也有一定风险,因为只有一定数量的外国人,富裕起来的少部分中国人可能会感兴趣。

沃顿知识在线:当时如何获得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的许可的?筹办的过程如何?

李碧菁:中国政策层面对于医疗领域开放始终有些犹豫,直到最近两年,才慢慢肯定民营资本和外资在发展高端医疗的作用,允许其在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作用。而当时,没有人想到医疗能成为盈利性活动,中国也限制外资投资医疗,我们和卫生部官员谈投资开医院的打算,初始的反应是“这怎么可能?”,我们在说服人方面花了大量时间。

在得到政府原则同意后,整个审批过程盖了185个章,涉及卫生部、经贸委,规划委、城建部门多个部门。今天要获得审批的盖章数量并未少多少,但官员态度好多了,开始认同我们的理念和和睦家的品牌。当时成立第一家医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美中互利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的1000万美元。

另外的困难是医生来源。在国外要找一个好的医生,告诉他,我们打算在中国开一家盈利性医院,请他关掉自己的诊所,和病人说再见,说服起来很难;中国医生更麻烦,来和睦家意味着扔掉“铁饭碗”,由于当时政府对外资医院的政策也不明朗,只有勇敢的人才愿意来。

沃顿知识在线:相比较公立医院,和睦家的服务特色在哪里?

李碧菁:在中国公立医院的制度下,病人数量多,压力大而预算比较小,正规的医生收入很少,要承担很大医疗的压力,自然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提供很好的服务。和睦家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