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殖吸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防治
• 加强健康教育,防止“病从口入”
“强身壮骨”、“清凉败火”、“爬山善
走” • 不随地吐痰,防止痰、粪入水 • 治疗病人、病畜,控制传染源
吡喹酮:25mg/kg分3次服,2天为一疗程
别丁:50mg/kg/天 隔日 3次/天 10~20天
手术治疗:局部麻醉手术摘除皮下结节
斯氏狸殖吸虫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生 活 史
第一 中间宿主 第二 中间宿主
终宿主
主要 寄生部位
两种并殖吸虫的比较
卫氏并殖吸虫
致病阶段 致病 致病方式 主要临床 表现 诊断 流行 病原诊断 分布 童虫、成虫
斯氏狸殖吸虫
童虫 幼虫移行症 皮下型 组织活检为主 我国特有 14个省
机械性损伤 免疫病理反应
胸肺型 痰、粪检为主 亚、非、南美洲
二、生 活 史
(移行)
童虫
脱囊
成虫
终宿主体内
(产出)
生食或 半生食 ~~~~~~ 发育
( 人、犬、野生动物 ) 约2个月 囊蚴~~~~~~~~~~~~虫卵 “第二”
入水
(3W) 孵出
尾蚴
发育、增殖
第一中间宿主体内 ( 蜷科、黑贝科螺类 ) 1~3个月
毛蚴
发育
子雷蚴
发育、增殖
胞蚴
母雷蚴
发育、增殖
• • • • • • • • •
(二)流行环节
1. 传染源
• 病人、带虫者 • 保虫宿主:犬、猫和野生哺乳 动物(虎、豹、狼、狐等)
(自然疫源地:野生动物数量大, 种类多,捕食转续宿主致病)
2. 中间宿主
• 第一中间宿主
黑贝科、蜷科的淡水螺类
•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
蟹:溪蟹、华西蟹、石蟹等20余种
蝲蛄:东北蝲蛄等
3. 感染方式
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常见于胸背部、 腹部,亦可出现于头颈、四肢、腹股沟、阴囊等处。 包块多紧靠皮下,边界不清,无明显红肿,摘除切 开包块可见隧道样虫穴,有时能查见童虫,镜检可 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坏死渗出物及夏科雷登结 晶等。近几年来,屡有报道斯氏狸殖吸虫侵犯胸肺, 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咳痰,肺部x线显示可 见边缘模糊的浸润阴影或房性囊状阴影,并常伴有 肋膈角变钝等征象。如侵犯肝,则出现肝痛、肝大、 转氨酶升高等表现。如侵犯其它部位,可出现相应 的症状和体征。全身症状有低热、乏力、食欲下降 等。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因本病表现 多样,临床上误诊率相当高,应特别注意与肺结核、 肺炎、肝炎等鉴别。
• 肝型: • 亚临床型: • 其它型:
四 、诊

• 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病史、 临床表现、X线、CT检查及实 验室诊断综合考虑
• 询问病史
• 是否来自流行区
• 有否生食/半生食蟹、蝲蛄史
• 职业等
• 病原学诊断 —— 确诊的依据
• 痰、粪中查虫卵:留24h痰液,直接涂 片法检查。感染轻的可用10%NaOH处 理后沉淀检查 • 组织活检:查童虫;若移行它处,可从 坏死的穴道、夏科雷登氏结晶及嗜酸性 粒细胞判断
应,并逐渐形成脓肿
• 病灶四周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薄膜状的脓肿壁 • X线显示: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界限不清的
浸润阴影。伴有胸水时,肋隔角变钝
(2)囊肿期
• 细胞崩解液化、组织坏死溶解呈咖啡状粘稠样液体 • 镜检可见有坏死组织、夏科雷登氏结晶及大量虫卵 • 肉眼可见紫葡萄样结节状虫囊,囊内有成虫 • X线显示:边界清楚的结节状阴影,有时有液平面
人为非正常宿主
我国独有的虫种
两种并殖吸虫的比较
体形
体宽处 卫氏并殖吸虫 椭圆形 体中横线处 1:2 斯氏狸殖吸虫 梭形 体前1/3处 1:2.4~3.2 口吸盘腹吸盘 分枝细而多 呈珊瑚状


宽:长
虫 吸盘大小 口吸盘腹吸盘

虫 卵
卵巢
分5~6叶 形如指状 光镜下无法区分
两种并殖吸虫的比较
卫氏并殖吸虫 发育阶段 9个 黑贝科、蜷科 溪蟹、蝲蛄 人和多种 肉食性哺乳动物 肺 脏 拟钉螺、洱海螺 溪蟹 果子狸、猫、 犬、豹猫等 皮 下 斯氏狸殖吸虫
生活史 生活史与卫氏并殖吸虫相似,已证实的第一 中间宿主有泥泞拟钉螺(tricula humida)、 微小拟钉螺(t.minutoides)、中国小豆螺 (bythinella chinensis)、建国小豆螺 (b.jianguoi)、建瓯拟小豆螺 (pseudobythinella jianouensis)和中国秋吉 螺(akiyoshia chinensis)等。这些小型及微 型螺类,大多栖息于溪流较小、流速较缓的 山沟中,附着于枯枝、落叶的下面,石块周 围、苔藓之中。在作流行病学调查时要尽可 能往上游处寻找,因其体形微小,容易疏忽。
局部出血及坏死
• 症状及体征:
• 轻者:全身无力,食欲下降,低热,消瘦等 • 重者:发病急,症状明显,高热、腹痛、腹 胀、便血等 • 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20~40%)
2. 慢性期:童虫进入肺脏后引起,大致可分:
(1)脓肿期
•虫体移行引起组织损伤、出血、坏死及窦道形成 • 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
(3)纤维疤痕期
• 虫体死亡或游走他处,囊肿内容物咳出或吸收肉芽 组织填充而纤维化
• X线显示:结节状或条索状阴影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 常见症状:食欲不振、疲倦乏力、多汗、消
瘦、低热、腹痛、腹胀、荨麻疹等,外周血中 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 临床分型:
• 胸肺型: • 腹型:
• 皮下包块型: • 脑型:
第二中间宿主有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雅安华溪蟹(s.yaanensis)、 河南华溪蟹(s.honanese)、福建马来溪蟹 (malayopotamom fukienense)角肢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angulatum)、鼻肢石蟹 (isolapotamon nasicum)和僧帽石蟹 (i.physalisum)等。还有红娘华(一种水生节 肢动物)体内发现此虫的囊蚴。多种动物,如蛙、 鸟、鸭、鼠等可作为本虫转续宿主。终末宿主为 果子狸、猫、犬、豹猫等哺乳动物,人可能是本 虫的非正常宿主。从人体检获的虫体绝大部分为 童虫,少见发育成熟并产卵者。
(1) 生食/半生食含有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 • 生吞活剥 • 酒泡盐腌 • 水煮火烤 • 蝲蛄豆腐、蝲蛄酱
(2) 生饮溪水或通过被囊蚴污染的炊具、 食具、食物、手等感染 (3) 生食或半生食转续宿主感染。如:日本 鹿儿岛100名居民烤野猪野餐集体发病
(三) 流行区类型
• 溪蟹型流行区: 点状分布
• 蝲蛄型流行区: 东北三省
卵黄腺 肠 管 腹吸盘 卵 巢 子 宫 睾 丸
排泄囊 排泄孔
• 大小:
7.5~12×4~6mm
• 结构:
(二)虫卵
• 形状:椭圆形, 两侧不对称 • 颜色:金黄色 • 大小: 80~118×48~60µ m
• 卵壳:厚薄不匀 卵 盖 卵细胞 卵黄细胞 卵 壳
• 卵盖:大,明显 • 内含物:1个卵细胞 与10余个卵黄细胞
致病性 本虫是人兽共患以兽为主的致病虫种。在动 物体内,虫体在肺、胸腔等处结囊、成熟产 卵,引起类似卫氏并殖吸虫的一系列典型病 变。如侵入肝,在肝浅表部位形成急性嗜酸 性粒细胞脓肿,中心为坏死腔,内含坏死组 织。有时也能在肝中成囊并产卵。人可能是 本虫的非正常宿主,在人体内,侵入的虫体 大多数停留在童虫状态,到处游窜,难于定 居,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幼虫移行症。
• 机械性损伤:
虫体在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 造成腹腔多个脏器、多种组织的损伤
• 化学性刺激:
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以及虫 卵崩解液化释放的异种蛋白等抗原物 质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根据病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1. 急性期:由童虫的移行、窜扰引起 • 病因:童虫在体内游走、窜扰所致 • 症状出现时间:感染后数天至1个月 • 损伤部位:肠壁出血,肝脏与多个腹腔脏器
• 免疫学诊断 —— 辅助诊断
• 皮内试验(ID)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酶联免疫吸附抗原斑点试验(AST-ELISA)
(a. 生食蟹和蝲蛄史;b. 免疫反应阳性;c. 嗜酸性 粒细胞显著升高)
• 物理学诊断 —— 辅助诊断
• X线检查 • CT检查
五 、流

(一)分布
• 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也有报道。亚 洲:中国、日本、朝鲜、泰国、印度、印尼、 菲律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 • 我国:从黑龙江至云南划一斜线的以东、以南 包括台湾的27个省、市、自治区,主要在东北 三省和浙江。 • 湖北:鄂东南为卫氏并殖吸虫,鄂西北为斯氏 狸殖吸虫。
分布 斯氏狸殖吸虫在国外还没有报道。 国内已发现于甘肃、山西、陕西、 河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北、 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西、 广东等14个省自治区。其分布范 围曾被看作是由我国青海起向东 至山东止这条线以南地区。
实验诊断与防治
免疫学诊断或皮下包块活体组织检查 是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见第五节卫 氏并殖吸虫)。实验证实,小鼠、大 鼠、豚鼠、黑斑蛙、虎纹蛙和雏鸡等 动物可作为本虫转续宿主,推测人体 可能因误食这些动物的未煮熟肌肉而 感染。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与卫氏并 殖吸虫病相似。
并殖吸虫
并殖吸虫病的病原体(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 ) 世界上报道50多种,中国报道30种 卫氏并殖吸虫(人兽共患型) 斯氏狸殖吸虫(兽主人次型 )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生殖器官对称排列)
口吸盘
一、形态
(一)成虫 • 外观:
肥厚,活体时呈 红褐色,半透明, 像半粒黄豆
斯氏并殖吸虫
口吸盘
肠支
腹吸盘 子宫
卵巢
睾丸
卵黄腺
排泄囊
形态
1.0~18.5mm,宽Baidu Nhomakorabea比例为1:2.4~1:3.2,最宽处在 腹吸盘稍下水平。在童虫期已显示出虫体长明显大 于体宽的特征。腹吸盘位于体前约1/3处,略大于 口吸盘。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后侧方,其大小及分支 情况视虫体成熟程度而定,虫龄低者,分支数较少 。虫龄高者,分支数多,形如珊瑚。睾丸2个,左 右并例,可分多叶,其长度占体长的1/7~1/4,有 些可达1/3,位于体中、后1/3间部。虫卵椭圆形, 大多数形状不对称,壳厚薄不均匀,其大小平均71 ~48µm(果子狸),但各地区差异较大。
终 宿 主:人和多种肉食类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黑贝科、蜷科的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和蝲蛄 发育阶段: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 雷蚴、尾蚴、囊蚴、童虫、成虫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蟹或蝲蛄 寄生部位:肺脏 致病阶段:成虫、童虫 移行途径:
三 、致

(一)病程分期与病理变化
谢 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