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研究式教学探索

合集下载

关于研究生课程“一课多师”授课模式的研究

关于研究生课程“一课多师”授课模式的研究

大学University 2021年第19期基金项目:2019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课多师’面对研究生授课体系模式设计与机制效果探索”(项目编号:yjg193121);2017年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017y018)。

作者简介:孙建春(1977—),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纳米磁性材料、油气材料失效分析与安全评价;肖前华(1987—),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非常规油气田开发、微纳尺度渗流机理;刘枢(1988—),女,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与研究。

关于研究生课程“一课多师”授课模式的研究孙建春,肖前华,刘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摘要:研究生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与研究生进行知识传输与学术探讨的重要阵地。

目前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大量课程一课多师。

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生课程“一课多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建立有效的评价运行机制,使“一课多师”授课方式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好教师和学生。

关键词:一课多师;研究生;授课模式;课程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9-0117-04一、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现状研究生课堂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1]。

现阶段课程教学主要存在方式单一、内容不够前沿、课程设置规范化程度低、课程层级针对性不强、管理松散等一系列问题[2]。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课程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授课方式,多数趋向于采用本科生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普遍认为研究生阶段以完成学位论文为主,课程教学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

依旧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课后完成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117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发展。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 构 建 合 理 的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措 施
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在理论 学 习中, 其课 程设置应 以实 际
应用为导 向 , 以行业需求为 目标 , 以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为
摘要 :随着我 国研究生教育结 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 核心 , 构建结构 合理 、 职业特 色突出 、 以应 用能力培养 为导 向的 课程体 系。
设置公共课 , 领域方面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 , 通过专业实践强化 理论课 程的针对性 和指向性 , 强化行业 、 企业在课程体 系中的角
色。
第二, 建立 以教师为指导 、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研究 生 培养 阶段 , 要 以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 目的。 研究生 要学习的不仅是专业知 识 , 更 重要 的是 提高 自我学 习能 力 和研究 能力 , 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 , 毕业后将会成 为各领域 各行业 的一 线技 术和管理人员 , 只有 专业理 论知识是 远远不 够 的, 还应该具有一定 的分析 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这种能力 的 培 养需要在 教师的指导下 才能得 到进一步 提高 。因此 , 在教学 过程中 , 教师应充分运用研讨式 、 互 动式 以及启发式等 多种教学
解 决 问题 的 意识 和 能 力 。
第四, 加强专业学位研 究生 培养 的课 优势 学科 继续做 强 , 积极 申报 国家级 、 省级精 品课程
和优 秀课程 , 重点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 通过建设专业学 位精 品课程 和优 秀课程 , 突 出综合性 、 创新 性和实践性 , 使教师 积极探索更 为科 学 、 合理 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 。
力要求 , 以实际应用为 导向 , 以满足职业需 求为 目标 , 以综合素

教研活动研究生(3篇)

教研活动研究生(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高校研究生教研活动为例,从活动背景、活动内容、活动成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讨研究生教研活动在深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某高校于近期举办了一场研究生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专家以及优秀研究生代表参加,旨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

二、活动内容1. 开幕式及主题报告活动伊始,主办方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随后,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专家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主题报告,分享了他们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见解。

2. 学术沙龙在学术沙龙环节,与会嘉宾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大家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从研究生教育现状、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产学研合作等多个角度进行了交流。

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积极发言,碰撞出许多有益的火花。

3. 研究生论坛在研究生论坛环节,来自不同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就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报告。

与会专家对每位研究生的报告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这一环节不仅展示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4. 企业参观及产学研合作洽谈活动期间,与会者参观了知名企业,了解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此外,还举办了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促进企业与高校、研究生的合作,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

三、活动成果1. 深化学术交流本次活动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主题报告、学术沙龙、研究生论坛等形式,与会者分享了各自的学术成果,拓宽了研究视野,提高了学术素养。

2.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本次活动重点关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学术交流、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何非,燕国梁,潘秋红∗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北京100083)摘要㊀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是一门面向葡萄酒学科方向的研究生课程,旨在以专题形式介绍葡萄酒科学重要领域的国内外前沿进展㊂阐述了该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通过融入哲学思想㊁科研故事㊁产业绿色发展理念以及结合葡萄酒酿造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㊂关键词㊀葡萄酒科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㊀G642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14-0269-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4.066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eachingDesignandPractic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hePostgraduateCourseofWineScienceResearchTopicsHEFei,YANGuo⁃liang,PANQiu⁃hong㊀(CenterforViticultureandEnology,CollegeofFoodScienceandNutritionalEngineering,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083)Abstract㊀WineScienceResearchTopicsisapostgraduatecourseorientedtothedirectionofwinescience,whichaimstointroducethedo⁃mesticandinternationalfrontierprogressintheimportantfieldsofwinescienceintheformofspecialtopics.Thispaperelaboratedthedesignandpractice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intheclassroomteachingofthiscourse.Byintegratingphilosophy,scientificresearchsto⁃ries,industrialgreendevelopmentconceptsandcombiningwithwinemakingpractice,itguidedthestudentstocompletetheprofessionalknowl⁃edgelearningandtheprofessionalabilitytraining,whileitcultivatedthestudents dialecticalthinking,scientificspiritofdaringtoexploreandgreatcountrycraftsmanspiritofstrivingforexcellence,soastoachievetheteachingpurposeofcultivating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Keywords㊀Winescience;Postgraduate;Curriculumideologyandandpolitics;Teachingdesign;Teachingpractice基金项目㊀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项目㊂作者简介㊀何非(1983 ),男,河北保定人,讲师,博士,从事酿酒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研究㊂∗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葡萄酒酿造与化学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08-13㊀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做出重要指示: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㊁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㊂全面推进 课程思政 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当前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㊂然而,近年来国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严峻,竞争加剧,国家安全面临多重挑战[2]㊂因此,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新战略,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更应该有家国情怀和民族情结㊂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群体,在其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引领正确导向的世界观㊁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3]㊂葡萄酒科学(WineScience)是研究葡萄酒相关领域的科学,以酿酒葡萄栽培㊁葡萄酒酿造和葡萄酒品鉴为三大核心内容,成为食品科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4]㊂为葡萄酒化学与工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设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就是在葡萄酒科学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向学生介绍本领域国内外的新近研究热点与进展,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科学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㊂因此,该课程的授课并非采用经典学术专著作为教材进行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授课教师及时掌握国际葡萄酒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葡萄酒产业的新技术以及行业的新需求,为学生开启一扇面向世界葡萄酒科技前沿的大门㊂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在这类研究生专题进展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政要素,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与人生理想,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是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改革中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之一[5]㊂1㊀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课程思政设计中国农业大学的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课程分为4个专题,分别是香气㊁颜色㊁味感与微生物㊂其内容是以酿酒葡萄果实发育到葡萄酒发酵及陈酿过程为主线,介绍葡萄与葡萄酒颜色㊁口感和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㊁衍变规律㊁调控机制以及酿酒微生物对葡萄酒风味品质的影响机理,着重讲授这些领域的研究思路㊁重要进展及发展方向㊂通过该课程,使学生掌握葡萄酒化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打下基础㊂基于各专题特点及文献调研,充分挖掘各专题的思政元素,探求其内涵,提升形成了以下4个方面的思政要素㊂1.1㊀融入哲学思想,培养辩证思维㊀巴斯德说: 一瓶酒中的哲学胜过所有的书㊂ 一杯葡萄酒,是由一粒粒的葡萄化身而来,经过种植㊁采收㊁酿造㊁陈酿等诸多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风味品质的改变㊂因此,一瓶酒品质的优劣及风味的独特无不包含了葡萄种植者㊁酿酒师及至酒窖管理者等的辛勤耕耘㊂他们是一个整体,相互依赖㊁相互渗透㊁相互转化而又相互影响,香气㊁颜色和味感物质的相关的组分从葡萄果实葡萄酒的转移㊁变化和发展㊂正是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而葡萄园种植者㊁酿酒车间酿酒师㊁陈酿车间的管理规程和人为操作,都会改变香气或风味的发展方向㊂因此,葡萄酒最终品质的形成既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3,51(14):269-271㊀㊀㊀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㊂这就要求研究者,不仅需要扎实㊁系统的专门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重点和主流,并且透过现象看本质㊂在葡萄酒相关的话题甚至科学研究中,总能看到 风土一词的身影,风土 Terroir 来源于法文词 Terre ,意为 土地 ,可以概括为气候㊁土壤和地形等因素的总和,甚至广义而言也包括某地栽培与酿造的习惯和风俗等人为因素[4]㊂虽然 风土 本身并没有味道,但人们可以通过一款葡萄酒各方面的特征品尝并感知它,使之成为葡萄酒重要的属性之一㊂从科学的角度看, 风土 通过影响酿酒葡萄的生长发育㊁成熟和代谢,从而将 信息 传递到葡萄酒中㊂不同的葡萄品种在不同的 风土 条件下表现不一,这是葡萄品种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㊂葡萄果实中风味物质的积累受到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地认识世界,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㊂另一方面,葡萄重要的风味组分基本上都来自次生代谢的产物,大量的研究表明逆境条件有利于这些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土壤的贫瘠㊁风雨的吹打㊁病虫灾害以及各种人为因素让葡萄树充分吸取养分,反而结出令人满意的果实,最终逆境出好酒㊂在讲授酿酒葡萄果实风味物质积累与调控时,就要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也就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无论你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只要努力拼博,坚持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㊂通过适时融入哲学思想,培养学生以客观㊁辩证㊁联系㊁发展㊁全面㊁多角度的哲学视角去认识事物本质,让学生思考事物根源,从而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即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㊁各个方面㊁各个要素以及各个阶段区分开来,加以考察和研究,而后把它们都联结起来予以逻辑推演,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㊁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6]㊂1.2㊀融入科研故事,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㊀在葡萄酒科学发展史中,几乎每个阶段的进步或者每个伟大发现的背后,都有着令人深思的故事㊂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融入这些科研故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另一方面激励同学们不畏困难,不信权威,以事实为根据,勇于探索㊂例如,在讲授葡萄酒微生物专题时,不得不提到19世纪的发酵本质的大论战,以德国有机化学家李比希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发酵是一种纯化学反应,是酵母细胞死亡后释放出某些物质引起发酵㊂而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㊃巴斯德,通过著名的 鹅颈烧瓶实验 证明了发酵需有某种微生物的存在才得以进行,且引起发酵的生物,须在无氧的环境中生活㊂1866年巴斯德利用显微镜,从发酵的葡萄酒中分离出真菌-酵母,提出了发酵的微生物驱动说㊂1897年,德国化学家爱德华㊃比希纳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酵母中具有发酵能力的物质称为酶,揭开了发酵现象的本质㊂除此之外,巴斯德针对当时酒变酸的问题,经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巴氏消毒法㊂他终其一生投入于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㊂这位科学家在总结其一生时说道,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唯一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㊂这些故事,是培养同学们持之以恒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最好案例[7]㊂关于我国科学家解决国产葡萄酒产业问题而开展科技攻关的案例也有许多㊂以解决国产红葡萄酒颜色不稳定的产业问题为例,花色苷是红葡萄酒中最为重要的色素物质,其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红葡萄酒的呈色㊂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尽管国产红葡萄酒在花色苷含量上并不逊色,有的产品甚至远超国外产品,但国产红葡萄酒往往存在颜色稳定性不佳,特别是陈酿潜力较差等问题㊂这在我国葡萄酒产业规模较大,且发展最为迅速的新疆㊁甘肃和宁夏等西北寒旱产区尤为明显㊂在这些产区,新酿制的红葡萄酒颜色深,色泽艳丽,但会随着陈酿期的延长快速地变浅并褐变,极大地影响了红葡萄酒的外观品质㊂针对这一产业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内多所高校的学者们开展了多年的不懈探索,研究明确了造成国产红葡萄酒颜色不稳定问题是辅色效应和聚合效应欠佳的问题㊂这说明在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经验,更不能盲目推崇国外产品,而是需要采用适合中国独特 风土 的酿酒葡萄栽培生态调控和葡萄酒酿造工艺优化来改善红葡萄酒的颜色稳定性㊂如今,采用新技术生产陈酿潜力达到10年以上的干红葡萄酒已经成为现实,大量国产红葡萄酒也在 品醇客 布鲁塞尔大奖赛 等国际葡萄酒大赛上屡获殊荣,将国产干红葡萄酒陈酿潜力提高到15年乃至20年目标的达成也指日可待[8]㊂在葡萄酒微生物专题中,本土优良酿酒和非酿酒酵母的开发是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一大热点,我国许多院校也长期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㊂针对目前国内葡萄酒行业所用的酵母发酵剂几乎全部被国外产品垄断,导致企业负担加重,尤其我国葡萄酒的本土风格被弱化等一系列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经过近20年的收集㊁评价㊁产业应用,已经推出了一些适合于本土葡萄原料的本土酿酒酵母和非酿酒酵母商业菌剂,产业应用效果显著,实现了葡萄酒酿酒微生物 从0到1 的突破㊂通过讲授这些实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使命感和专业自豪感,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㊁理解问题㊁解决问题[8]㊂1.3㊀结合葡萄酒的酿造过程,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㊀工匠精神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态度,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㊁精益㊁专注㊁创新㊂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工匠精神可以贯穿到每一个专题中㊂葡萄酒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产物,是人根据一定的气候㊁土壤等生态条件,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种植某些葡萄品种,并通过相应的工艺进行酿造的结果㊂所以,产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如气候环境㊁土壤条件㊁地质情况)㊁葡萄品种以及当地人们所采用的栽培㊁采收㊁酿造方式等,必然决定了葡萄酒的质量和风格,而葡萄酒的市场效应正是在于它的质量和风格[4]㊂我国大部分葡萄酒产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完全不同于世界葡萄酒生产国如法国㊁意大利㊁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的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㊂而且,我国葡萄酒产区的分布从东到西㊁从北到07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南跨度极大,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巨大㊂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或技术,也不能全国 一盘棋 ,而是应该结合当地的生态特点,进行品种和酒种的区域化,充分挖掘品种㊁工艺设备和酿酒师的潜质,才能生产出优质的酿酒葡萄原料,进而酿出品质上乘且各具风格的葡萄酒㊂我国科学家多年磨一剑,深耕产区一线,开展了葡萄树架式㊁摘叶㊁生草㊁成熟调控㊁工艺创新等的田间和车间研究㊂科学家们持之以恒地求索,精益求精地创新,不仅开拓性提出我国埋土防寒产区独特的 厂字形 树形,而且进一步针对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精细化地提出了 厂字形 树形的高度㊁控产和全年树形管理技术规程等,显著提升了葡萄果实颜色㊁香气和口感品质组分的积累[8]㊂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科研领域,也融入葡萄酒酿造的每个环节,在专题教学中,可以从品质组分在葡萄生产与葡萄酒酿造过程的变化与调控,诠释精雕细琢㊁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激励同学们在科研或今后职业生涯中,发扬 大国工匠 精神,做到专注㊁极致㊁坚守㊁创新㊁热爱㊂1.4㊀融合产业绿色发展理念,激发使命担当㊀荒滩㊁石头地对于粮食作物而言不是理想的种植地,却是葡萄的良好种植区㊂尤其对于酿酒葡萄而言,果实颜色㊁香气和口感等重要的品质组分㊁含量水平是衡量其潜在酿酒品质的重要指标,适当逆境条件有利于这些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积累[4]㊂在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课程讲授这些重要品质组分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时,适时地引入我国葡萄酒产区将葡萄园生产与生态修复成功结合的实例,可以引发学生对产业绿色发展的关注㊂20世纪,宁夏贺兰山脚下因高强度的砂石料开采,遗留了大面积的矿坑,使贺兰山生态越发脆弱㊂近10多年来,在中央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政策大力扶持下,利用宁夏贺兰山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种植酿酒葡萄,开启贺兰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艰辛之路,戈壁滩上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绿色葡萄园,有效地改善了土壤,阻止沙化,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修复,这里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其中宁夏志辉源石酒庄的发展史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㊂同样地,东部产区山东青岛莱西市的九顶庄园,也是一个在十几处矿坑上建立的美丽葡萄酒庄㊂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上述的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产业发展观,注重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相融合,激发使命担当㊂2㊀课程内容㊁目标与思政的融合方法相比于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且学生也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以及成熟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㊂如何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赖理论教学的单一形式,实现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合到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中,是授课教师面临的挑战[9]㊂在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中,结合各专题的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主要有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㊁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㊁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方法(goal-basedlearning)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classroom)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10]㊂在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意义,让学生主动去发掘其内在联系,教师则不断地引导,直到学生将某一知识点的思政教育内涵全部发掘出来,达到学生自我探索㊁自我启发㊁自我受教的程度,引导学生正确㊁理性地看待与分析问题[11]㊂此外,结合研究生课题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并在实践环节引入思政元素,使学生能亲身践行所学的思政理论,就能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理想㊁信念㊁信仰㊁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最终达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12]㊂3㊀结束语理论课程思政化是一种新理念,其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㊂然而,对于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特别是研究生的专业课,如何从专业课内容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对授课老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㊂笔者着重介绍了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中所包涵思政元素类型和设计,也初步摸索出了一条融入课堂的途径㊂当然,思政案例还有许多,融入方法也因课而异㊁因人而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应用,课堂思政教育之路方兴未艾㊂新时期高校的教学不仅要求授课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也要具有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更重要的要求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率先垂范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比单纯地说教更有教育意义㊂参考文献[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2]李勇威.价值㊁问题与路径: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87-93.[3]高珊,黄河,高国举,等. 大思政 格局下研究生 课程思政 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0-75.[4]JACKSONRS.Winescience: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M].3rded.Burl⁃ington:AcademicPress,2008.[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 2018 1号[EB/OL].(2018-01-18)[2020-08-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6]薛桂琴.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践行价值观教育目标研究[J].江苏高教,2020(12):132-135.[7]魏屹东.巴斯德的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J].自然杂志,1999,21(3):170-173.[8]穆维松,吴晓倩,齐建芳,等.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形势及市场需求特征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2(4):81-89.[9]王茜. 课程思政 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75.[10]曾文娟,高海波,陈振.GBL与PBL模式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78-179.[11]罗映红.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9(12):48-55.[12]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7(1):112-120.17251卷1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何非等㊀葡萄酒科学研究专题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研究生专业课程“晶体物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程“晶体物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程“晶体物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在研究生阶段,晶体物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涉及晶体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今天研究生的培养需求。

因此,在晶体物理学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成为一种探索的可能性。

首先,课程思政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晶体物理学课程内容结合起来。

晶体物理学是一门关于晶体结构和性质的学科,但晶体结构、生长和性质的研究都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经济发展需求。

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生对晶体物理学的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晶体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其次,课程思政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生是国家和社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在晶体物理学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晶体物理学研究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发展的参与意识。

再次,课程思政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晶体物理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报告和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想法,从而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最后,课程思政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晶体物理学研究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他们具备广阔的视野、宽广的人文素养和博雅精神。

在晶体物理学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人文社科相关的知识,如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技伦理等,让学生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在晶体物理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课程内容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可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助力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阶能力导向进阶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药物化学”课程为例

高阶能力导向进阶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药物化学”课程为例

Univ. Chem. 2023, 38 (12), 51–60 51收稿:2023-06-02;录用:2023-06-26;网络发表:2023-07-19*通讯作者,Emails:*********************.cn(郭文婷);****************.cn(赵丽)基金资助:兰州交通大学2022年重点教改项目(JGZ202205,JGZ202203);2023年兰州交通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10070957);2022年兰州交通大学《药物化学》校级一流课程(101025060134);兰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20);2023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022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专题• doi: 10.3866/PKU.DXHX202306007 高阶能力导向进阶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药物化学”课程为例郭文婷1,*,赵丽1,*,汪宝堆2,马妍1,赵仲丽11兰州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730070 2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 730000摘要:针对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高阶能力导向进阶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创新。

采用P-MASE 研究性学习模型与进阶式教学活动设计相结合,创建以高阶能力为导向的“案例趣研+创研活动+项目挑战”进阶式教学活动,搭建教学场景,融入教学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P-MASE (即引入问题Problem-寻找方法Method-科学分析Analysis-有效解决Solution-效果评价Evaluation 五个环节)推进药物化学研究性学习,完成理论构建,同时促进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分析药物化学课程达成度证实,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关键词:药物化学;高阶能力导向;研究性学习模型;进阶式教学活动中图分类号:G64;O6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er-Order Competency-Oriented Progressive Research Learn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a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CourseWenting Guo 1,*, Li Zhao 1,*, Baodui Wang 2, Yan Ma 1, Zhongli Zhao 11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medicinal chemistry course, we propose an innovative teaching approach based on a higher-order skills-oriented advanced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model. By combining the P-MASE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model with advanced instructional activity design, we create a higher-order skills-oriented teaching activity that integrates “interesting case research + creative research activities + project challenges”, and construct a teaching scenario that incorporates the instructional cont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students advance their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in medicinal chemistry through the P-MASE framework, which involves problem identification, method exploration, scientific analysis, effective solution, and evaluation of outcomes. This approach facilitates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enhances student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inking skill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achievement of the medicinal chemistry course, it is confirmed that this model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higher-order nature,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of the course.Key Words: Medicinal chemistry; Higher-order competence orientation;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model;Activities of progressive teaching52 大 学 化 学 Vol. 38 1 引言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四新”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袁成福,李志红,彭帆,肖方祥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8期袁成福,李志红,彭帆,肖方祥(三峡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湖北宜昌443002)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已越来越显示其弊端。

本文作者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等环节中进行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医学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6-02基金项目: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2015023)通讯作者:袁成福。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交叉学科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交叉学科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交叉学科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建军李梦方莉俐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年第09期摘要:本研究在对交叉学科团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组建交叉学科团队、重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提出了提升交叉学科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在中原工学院低维量子物理与材料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进行了实践。

实践效果表明,“四位一体”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交叉学科团队;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目标。

而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两类主要因素。

其中,缺乏创新的信心、经验和动力,缺乏创新素养是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个人因素,这与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学术交流有关。

导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创新学术氛围薄弱、实验条件差,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因素。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發展,多学科、多部门协同攻关,有组织的团队科研行为正在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相应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从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向交叉学科团队培养模式转变。

在交叉学科团队培养模式中,导师成员知识结构丰富,思维模式多样,研究手段互补,能有效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团队中的共享实验平台、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能够有效解决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问题。

但是,研究生学科团队培养模式仍存在组织管理松散、课程体系无序、教学模式混乱等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因此,将交叉学科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探索科研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部分高校已经对交叉学科团队建设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协同与融合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建议:
1. 课程设置: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研究方向的结合。

课程设置应该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专题研讨等,以提供全面的学术训练。

必修课程应该涵盖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为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选修课程则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以加深对特定领域的了解。

专题研讨则可以围绕学科前沿或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生教学方法:
(1)问题导向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设定为学习目标,通过自主查找、分析和解决问题来推动学习。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案例教学:教师将抽象的学术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研讨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总之,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摘要:本文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要求,针对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的教学改革展开初步探索。

首先,从课程自身特点、内容学时安排、考核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而,提出了梳理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增设实验环节、丰富教学方式以及强化过程性考核等多个维度的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路径,由此不断强化该门课程在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新工科;研究生;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教学改革1 概述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指出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五大建设内涵。

与此同时,我国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新工科”。

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发生重要变化,加快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势在必行。

以功率谱估计、维纳滤波器、卡尔曼滤波器、自适应滤波器及应用等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专业基础课之一,广泛应用于通信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等领域,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门类,该技术具有理论深、实践强和应用广的特点。

与之对应的“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课程内容丰富,相关理论在信息技術前沿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诸多高校将该门课程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浅谈化学工程学科前沿专题课案例库建设

浅谈化学工程学科前沿专题课案例库建设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55 April2019(B)总第455期2019年4月(中)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化学工程学科前沿专题课的基础上,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前沿课程的特点、专题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讨论了案例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和建设内容。

关键词化学工程学科前沿专题教学课程建设案例库研究生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se Base of Frontier Subjec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Wang Shijie,Tao Furong,Chi Hong, Zhou GuoweiAbstract Bas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frontier special subject cours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ase base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the objec-tiv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ontier course and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thematic teaching,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guiding ideology,specific measures and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case base construction.Key words chemical engineering;frontier discipline;thematic teaching;course construction;case base;postgraduate1何为化学工程学科前沿专题课化学工程(简称化工)学科前沿专题课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国内很多高校化工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常见课程,该课程旨在使研究生了解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硕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物理学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高等电动力学”为例

物理学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高等电动力学”为例

物理学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高等电动力学”为例邹德滨;刘可;银燕;余同普;邵福球【摘要】物理学研究生基础课程存在理论性强、抽象内容多、公式推导繁琐等特点,注重理论知识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长期的专注度.以我校“高等电动力学”课程为例,依托“基础理论教学与前沿研究、科研实践相融合”的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和优化教学效果的创新性方法.总结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体会,以期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模式设计和考核形式优化上为高等院校物理学研究生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期刊名称】《高等教育研究学报》【年(卷),期】2019(042)001【总页数】6页(P102-107)【关键词】物理学研究生基础课程;高等电动力学;教学模式【作者】邹德滨;刘可;银燕;余同普;邵福球【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一、引言物理学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具有拓展学生学科理论和提升学生科研素养的作用。

这些课程通常理论性强、抽象内容多和公式推导繁琐,对学生数理基础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考虑到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传统上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垂直灌输,以致学生兴趣不足、专注度不高且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时间过少。

此外,课程考核形式也比较单一,通常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

为进一步提升物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非常必要。

如何将教学内容合理化、将抽象内容通俗化、将乏味问题风趣化、将考核评估多样化,是摆在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面前的难题。

国内外相关高校已开始对研究生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改革探索[1-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转变[5],同时结合课程特点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改革尝试[6-7]。

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机技术的紧密结合 。另外 , 还开设“ 现代应用数学前沿” 等 选修课程 , 提高数学素养 。 2 . 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了填鸭式 的教学方法 , 鼓励教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 - + - n — + 一 一 - - + 一 一 — + 一 - — + 一一 — + 一 一
【 教法研究】
数学学 科硕士研 究生培 养模 式的探索 与思考
吕巍然 , 宋光兴
( 中 国石 油大 学 ( 华东 ) , 山东 青岛 2 5 5 6 8 0 )
摘要 : 研究生教 育的重要 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的发展 和进 步培养 高素质的专 门人 才。高等学校 必须要根据社会发 展 的现 实与趋势, 更新教 育观念 , 深化教育改革 , 研 究和探索适应社会发展 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本文结合工作经验 , 探 索 数 学学科研 究生的培养模式, 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 数学学科 ; 研 究生; 培养模式

问参与科学研究等 , 以培养具有初步独立科研能力并能从 事应用研究和数学教学等方面的人才。 二、 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和 实践 针对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 我们做了大量 的调研工作 , 经过认真思考 , 提出了以基础平 台为主体 、 应 用平 台和实践平 台为两翼的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结构 ; 借 鉴C D I O的教学理念 ,注重能力 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 , 针 对一些内容 , 实行专题式教学 , 结合研究生课外学术活动 , 探索培养模式。 总体 目标是 : 教学理念现代化 , 教学手段科 学化 , 教学过程最优化 , 教学信息最大化 , 规范 、 完备各种 教学资料 ,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 培养高质量的 人才 。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 目标。 数学专业 的人才应是面向 社会 , 面向各个相关学科领域 , 懂得数学并且能应用数学 的人才。 接受过数学的专 门教育 , 能将数学的思想 、 方法应

面向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振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面向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振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年6月2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明确工程教育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基本定位,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突破[1]。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随着我国海军舰船制造水平的转型升级,振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其整体性能的主要因素,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激增。

面对从制造走向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未来的工程师需要具备对新颖、复杂的工程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计算、分析、设计和测试的综合能力,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原始创新[2]。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聚焦船舶减振降噪行业发展需求,“振动分析”是一门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以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对于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明确振动现象产生的内在机理,掌握分析振动问题的方法,并获得解决振动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以胜任船舶动力装置系统振动噪声设计及应用方面的工作。

“振动分析”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非常宽泛,包括“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多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数理基础要求高等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交叉综合运用能力[3]。

然而,传统的“振动分析”课程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和公式推导上,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4]。

课程教学方式主要以做题和讲题为主,缺少应用、探究、批判、创新等高阶认知过程训练,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公式推导层面,难于建立基础理论与工程问题的对应关系,缺少理论分析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桥梁,缺乏对公式背后物理意义的深入理解,更难于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5]。

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弊端逐渐成为制约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6]。

无论是学者还是工程师,都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振动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2,7]。

研究生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提升对策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前沿为例

研究生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提升对策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前沿为例

研究生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提升对策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前沿为例摘要:全球经济新发展格局促使学术界涌现出大量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理论,这些理论不仅能对当前国际贸易新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还能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政策操作的前因后果做出详细分析。

但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国贸专业研究生未能将这些理论与现实进行有效融合,鉴于此,本文从教学方法上提出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理论课程教学的对策,强调应更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和研究生科研教学法。

关键词:课程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理论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国际贸易呈现出“微观化”的新趋势,国际贸易形势愈加复杂多样,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各国贸易政策执行动机和手段亦日益多元,全球经济的这些新发展给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科研和教学均带来了重大挑战。

尽管科研领域已出现用以分析当前全球经济与国际贸易形式发展的前沿理论,且部分理论也已应用到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但依旧存在:面对新国际贸易形势时,研究生找不到用以解释新现象的理论依据,又或是,难以理论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及相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政策操作等问题。

这些显示了当前研究生未能将国贸前沿理论知识与现实进行有效融合,由此说明,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理论专题课程教学中,需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更高要求。

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理论教学,进而有助于高校研究生更好地应用理论理解现实经济现象。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理论当今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促使学术界涌现出大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对国际贸易新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政策操作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分析。

具体地,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学术前沿的理论进步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在贸易模式方面,前沿理论从企业组织形式入手分析了产品内垂直分工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强调跨国公司内部组织形式选择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的影响,从微观企业层面开辟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新的研究范式。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就华中农业大学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实施的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组织、考核方法和学分制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研究性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研究性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研究性教学的解读概括中外教育学家的观点,研究性教学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首先,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其次,它是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国内知名教学论学者论及,教学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在教师引导下,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的过程或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研究”是对“教学”性质的一种规定,“研究性”赋予了教学新性征,即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内容、形式和结果的开放性,过程的启发性,结果的创新性等。

鉴此,笔者理解,研究性教学就是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时,教师从问题出发,研究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动态,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受益。

学生通过研究性课堂教学,从教师那里学会怎样从问题出发主动学习,从思考中分析问题,从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

研究性教学可以获得双效益:教师能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主动学习、从事研究的方法。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多元的,有的认为“研究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有的认为“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类似科学研究方式,是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这些观点对研究性教学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本文认为,如果把研究性教学视为一种思想和理念,作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需要深入研究。

二、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03年以来,学校提出了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机制研究

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机制研究

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机制研究摘要:前沿理论专题课程是众多高校培养计划中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紧跟学科的前沿动态,为学生日后开展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如何提高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文章认为课程内容、授课教师、授课方式、课程时长对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前沿理论;教学效果;提升机制一、前沿理论的内涵前沿理论实质上是指学科前沿理论,其中学科前沿指的是具体学科在其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发现,它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学科在其领域的研究动态,会存在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

总的来说,学科前沿指的是具体学科在其领域实现的最新发展和发现,而前沿理论指的就是这些最新发展和发现的理论。

比如管理类前沿理论课程从实践服务系统中出现的决策问题出发,涉及确定型优化方法和随机优化方法等两个维度共多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确定型优化方法,管理决策中优化问题介绍及建模、数学规划基础、割平面和动态规划方法、列生成方法、拉格朗日松弛方法、Benders分解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于随机优化方法,需要讲授了随机规划介绍及建模、两阶段随机规划及求解方法、带机会约束的随机规划、蒙特卡罗抽样和样本平均逼近方法、优化方法在工业和服务系统中的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二、开设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必要性1.前沿理论专题课程能弥补基础课程存在的缺陷第一,基础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其学科领域中的基础原理、理论等知识,囿于基础性的限制,导致课程内容较难涵盖具体学科在其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发展和发现,这无疑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基础课程的内容或许在不断地丰富完整,但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改变幅度不会太大,甚至一些教材许多年也未曾更新,具有较强的滞后性。

前沿理论专题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上基础课程的缺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基础知识运用实践的具体场景,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基本的学术框架,开阔学术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研究式教学探索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 号)》中提出要“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则指出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 不过自2006 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办委托高校进行的多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最集中、最普遍的问题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较差。

[1] 作为研究生培养基础环节的课程教学,其教学质量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也影响到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的塑造和培养。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研究生课程前沿性知识缺乏、前沿性课程开设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课程内容质量的突出问题,也无法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前沿性课程需求。

[2] 因此,开设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既有助于科研与教学互动,且能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参与性及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发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

二、开设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必要性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旨在介绍学科研究发展的新动向、最新研
究理论成果和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等,紧跟学科前沿动态,主要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

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前沿性,体现学术上的前端性和创新性,当然,由于是学科最新的或前沿的研究成果,因此这些理论知识不一定都是成熟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也因为是该学科在学术和实践领域中表现出的新动向或是新问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能够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还能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3] 但当前高校研究生课程存在教学本科化倾向。

这种倾向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浅显。

“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与建设研究”课题对我国66 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调查显示,我国研究生课程尚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精深度需求,课程内容浅显;硕士生课程“本科化”倾向、博士生课程“硕士化”倾向仍较严重。

[2] 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内容陈旧,一定程度上与本科生课程内容没有质的区别,很多报考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研究生课程阶段收获不大;也存在有教师在授课内容上,未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的衔接关系,课程开设随意性极大的现象。

[4 ,5]
二是课程内容前沿性较弱,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学术前沿成
果或新问题。

“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与建设研究”课题调查数据显示,约2/3 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一般”、“较弱”或“很弱”。

[2] 课程前沿性学术内容不足,缺乏引领学术方向的内容。

研究生的课程应体现学术研究的探究性,体现知识的学术性特征,它与本科生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内容的深刻度和前瞻性,应该是值得研究生去质疑、探索和创新的课程内容。

三是教学方式本科化。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得研究生课堂从小班课变成了大班课,教学方式变成了满堂灌,研究生课程还停留在灌输、知识讲授为中心,而缺少了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独立性思考、批判性讨论、创新性建构、复杂性研究等方法论很难融入课程教学中,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根本得不到激发。

[4] 即使有学科开设seminar 课程以促进研究生参与讨论,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及教师的课堂组织不力,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表现出重教学组织形式,轻教学效果的现象。

从考核形式来看也存在本科化倾向,研究式课程还在采用本科生常用的单一的笔试或期末论文,也难以体现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

总体来看,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关键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前沿性、创新性和研究性,自然就会在精深度上与本科生区分开来,而教学方式与内容相统一,就需根据内容的
研讨性质,相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及探索式等研究式教学。

三、研究式教学设计目前在研究生学科前沿课程教学模式
上比较多的高校是采用学科前沿讲座的形式,邀请本校知名教授或校外知名学者通过做报告讲座讲授与学科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能够使研究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
了解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开阔学术视
野,培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不过这种学术讲座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这种教学活动由若干专家学者组成,由于主讲人研究兴趣各不相
同,讲座主题可能跨度很大,系统性明显不够;二是主讲人非本学科教师,除了讲座期间,研究生难以与其进行深入学术交流和探讨;三是学习效果难以衡量,主要是主讲人单向传授,与学生间很少存在教学互动环节,研究生们听完讲座后吸收消化的程度无法检验;最后就是难以考核,如何对学科讲座活动构成的课程单元进行考核,目前有的学校是要求学生撰写听取所有讲座后的心得体会或总结,很显然这种考核方式流于形式。

因此,在开展前沿讲座教学活动的同时,也需要探索更为适合于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教学模式,即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的理论专题课程设计。

1、教师的要求。

专题式教学强调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

对于理论内容,不仅要告诉学生理论的内容,还要告诉他们理论产生的背景,在现实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对未来应用前景的预测、探究等。

对一些热点、焦点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不仅要描述其产生、发展,还要分析其根源,揭示蕴涵在其中的规律性。

[6] 因此,对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教师的学术水平具有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所在学科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有深刻的了解,也要能够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且本身也要有较深的学术造诣。

对于各学科研究生培养而言,一方面根据本学科学生需求设计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可能更具有针对性,更易产生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以学科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设计,也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和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2、专题的选择。

实行学科前沿理论专题研究式教学,教师固然重要,但专题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

好的理论专题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更要反映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还要体现学术性、前沿性、系统性、连贯性、精深度甚至趣味性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紧密联系实际,一些实际问题可融入相应的专题。

以学科教师为主体,根据学科设置的研究方向、学科研究进展、学科研究热点、难点或疑点、焦点和存在争议的问题、研究方法等进行集体讨论,选择设计和组织专题内容。

3、教学的方式。

与专题内容匹配适宜的教学方式应能增强
课程教学效果。

研究生课程教学应由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式教学方式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如前沿文献选读专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所在学科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最新论文,分析论文的创新性,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分析能力和学术鉴赏力。

或者将专题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结合,由学生自选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最新论文,课下研读后到课堂进行
汇报;教师组织学生逐一讨论论文的结构、写作思路、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价值和不足之处等问题。

经讨论过后,可针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问由学生自行继续查找资料,就某些观点和见解进行充分论证后,到下次课堂上继续汇报和讨论,这不仅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还有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以及学术鉴别等能力,也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过渡到毕业论文写作环节。

当然,由教师主讲的前沿专题也同样可以组织讨论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资料查阅和论证过程,使学生成为进行科研的主体。

另外,教师也可将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为专题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

4、考核的方式。

既然是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考核就不能采用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应着重考察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和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专题课程学习以研究生为参与主体,重在考核平时,如课堂汇报的质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问题论证的深度等,在总评中的比重可以达到50%,期末考核中则
可灵活安排,如就平时课堂上提出的某一问题,做出研究计划,或撰写文献综述,或开展一项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等,可由
学生个人独立进行,也可分组合作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