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合集下载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透过海尔分配看意义
海尔的薪酬管理制度,充 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对于挖掘员工潜能, 确保企业高速、稳定、健康发 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 力找工作”的危机感深入海尔 员工的心中。“学习技术,提 高素质,争当先进”在海尔蔚 然成风。
•(1)有利于 调动积极性和 创造性 •(2)有利于 激发劳动者努 力学习科技, 提高技能 •(3)有利于 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 •(4)是消灭 剥削……地位
劳动 技术 管理 资本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 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2)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3)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 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 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走进海尔看分配
海尔集团实行高效的薪酬制度, 将工资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结 合,工资分配只看效果,不论 资历,由同岗同酬观念转变为 同效同酬观念。在海尔,高素 质、高技能获得高报酬,人才 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
得人 尺 以 ,消 度 劳 少费 , 动 劳品 向 的 少, 劳 数 得实 动 量 。行 者 和 多分质 劳配量 多个为
本 课 小 结
所有制结构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人与人关系
知 识 体 系
•含义 •必然性 •意义 •主体地位 •个体劳动 成果 •生产要素 •意义
公有制主体
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
决 定 决 定 决 定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为主体
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 管理 ) 3、铃木(董事长)一年从该企业获得收入500万美元。( 资本 ) 4、小赵开了一家超市,雇工30人,一年纯利润12万。( 资本 ) 5、小王老家的房子租给一商人,房租一年4000元。(
土地 )
6、某股民炒股票赚了3万元(
资本

7、黄教授向某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收费200元。( 信息 ) 8、小孙是卖服装的个体户, 一年净赚2.5万。( ) 个体劳动成果
5、分配结果: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范围:公有制经济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
• 集体及集体控股企业
• 农村农民承包土地劳动所得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一)按劳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对劳动者:
激发劳动者劳动积极性 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赵某的母亲
我每月靠出租房屋也能 获得300元的收入
按生产要素(房屋出租)分配
所 有 制 结 构
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分 配 制 度
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决定 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Back
三、怎样坚持?(P6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 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兼顾效 率和公平。 一方面,要承认差距,鼓励部分先富; 另一方面,要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 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 入,取缔非法收入)
赵某本人:
我自己承包了五亩 责任田,完成农业 税收后,收入还挺 不错!
按劳分配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据上海高新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服务中 心统计,全市1300家认定转化项目企业 中,科技人员持股总量逾5亿元,人均 近50万元。科技人员凭技术入股获得的 收入属于( B )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经营成果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课地位和作用:地位承上启下:生产决定分配,第二单元阐述的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第三单元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收入与分配的问题;为下一节“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做准备。

作用:本课属于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内容(还包括国家收入分配),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针对学生想国家少、想自己多,希望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等模糊认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把握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用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教师直接导入)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要素
土 地
劳 动
资 本
技 术
信 息
管 理
为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2).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私营、外资经济中) ①含义: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 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要注意各种要素参与分配的特点:
•按劳动要素分配,突出强调劳动者所得,如私营企 业及三资企业中的工人劳动报酬 •按资本要素分配,突出强调“投资收益”,如私营 企业主的收入,股票红利、股息,各种利息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突出强调“技术贡献”,比较典 型的是技术人员的报酬 •按管理要素分配,强调的是企业中的经理等管理者 •按土地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
D. 按信息要素分配
答案:A
6、 从经济学角度看, 医院收取“手术点名 费” A. 是合理的,国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 分配
B. 是不合理的,它加重了病人的经济 负担 C. 是合理的,它体现了兼顾公平的基 本原则 D. 是不合理的,它违背了效率优先的 基本原则 答案:A
主观性题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 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 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 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 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 等。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 拥有财产性收入”。 (1)财产性收入中的“利息、红利、租金”属于 我国现阶段的哪种分配方式?(2分) (2)我国居民收入还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占到 居民收入70%左右,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 只有2%左右。试述“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 产性收入”的提出的合理性及意义。(10分)
6、某股民炒股票赚了3万元( 资本 ) 7、黄教授向某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收费200元( 信息 ) 8、小孙是卖服装的个体户, 一年净赚2.5万( 个体劳动所得 ) 9、老刘承包了责任田,种植大棚蔬菜,年收入2万元( 按劳分配 )

经济生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经济生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经济生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引言经济生活中的分配方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利益。

按劳分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分配方式之一,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推行。

然而,作为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我们也需要看到,在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本文将探讨经济生活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现状和意义。

经济生活中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或群体的劳动付出和贡献来确定其收入水平的一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激励个人和群体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按劳分配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个人或群体的劳动投入进行合理的分配。

努力工作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报酬,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按劳分配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使劳动者获得公平的回报。

其他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尽管按劳分配是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分配方式,但我们也要承认,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兼有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是一种基于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为基础的分配方式。

它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提供上。

通过按需分配,可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满足其基本需求,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其次,还有基于权力和地位的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薪酬分配往往也与个体的职务、能力和贡献有关。

高层管理者或技术精英往往拥有相对较高的收入,而普通员工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这种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职务和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分配方式,即按资分配。

按资分配是指根据个人或企业的资本水平来确定其收入水平的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中比较常见,投资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资本积累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回报。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经济生活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不同的分配方式可以相互补充和调节。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3、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地位;理解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基础知识梳理】(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①(生产力角度)②(基本经济制度角度)2、什么是按劳分配?(基本内容与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1)必要性:①(由谁决定?) _____②(前提)③(物质基础)④(直接原因)(2)重要性: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激励劳动者,提高,从而促进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的根本否定,是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

(3)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存在哪些分配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等的制度。

2、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确认。

②体现了③有利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四、【合作探究】1、小吴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月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财务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除了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外,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收入也有所增长;二叔开了一家个体杂货店,虽然忙些累些,可收入不好;三叔与他人合办了一家服装厂,自己直接经营,去年的税后收入比小吴的爸爸妈妈的收入总和还高出一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实际情况,提高其感性题,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其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其感性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收入差距、分配不公等,使其认识到学习政治学科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能够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社会中分配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培养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在案例中,我选择了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位农民和城市的一位白领的分配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农民通过辛勤劳作,收获农产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销售,获得收入;而白领则通过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薪酬。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到按劳分配的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原则及其作用。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分配制度的学习兴趣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含义与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以及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第三章: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3.2 教学内容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过程图片展示法:展示我国分配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四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4.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多种分配方式的理解和看法第五章: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2 教学内容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当前我国分配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调查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分配问题第六章: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按劳分配的具体应用案例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看法第七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实践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成效和挑战7.2 教学内容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成效和挑战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挑战调查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问题第八章: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平衡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8.2 教学内容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关系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关系,以及我国在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平衡的看法第九章: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未来分配制度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9.2 教学内容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分配制度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未来分配制度发展趋势的看法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思考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整个教案学习内容的回顾和思考报告演示法:组织学生进行报告演示,展示对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意义和作用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和劳动贡献的尊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件(22张)(共22张PPT)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件(22张)(共22张PPT)

不应该,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 配的制度! 即: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 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知识体系构建
我 国 的 生 决定 产 力 水 平
公有制 为主体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决定
原因 按劳分配 为主体 内容 意义
决定
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 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 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的 制度
基 本 内 容 和 要 对 是社会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不包括 求 象 生产资料 结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果
地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 位 基本原则 前 在公有制的范围内 提 标 以劳动为尺度 准
客 观 必 然 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 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 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 性)
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 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完善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 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小莉的爸爸是一家国企的高级工程师,去年工 资收入共69600元,奖金12000元,个人发明 专利转让8000元;她的妈妈在小区开了家美 发店,去年经营收入42000元,家里购买国债 收入5800元。小莉一家去年的各项收入分别 属于按什么分配取得的收入?
5.按劳分配的地位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 主体 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 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生活:2015年3月,小张经过竞聘进入了一家大 型国企工作。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工作业绩突出,工资升到了令同事们大为羡 慕的6000元/月。 同事小王工资只有2000元/月,他看到小张的 工资和自己的工资有差距,心理不平衡,觉 得不公平。他认为:国有企业,应该实行平 均分配。 问题:小张的工资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同 事小王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条款规定,我国始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质上反映出劳动、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都按贡献参与了收益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显著优势,其中第六个显著优势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这一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建设领域最大的制度优势。

而这一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资源配置体制。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优势要解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优势的论述,就要分析清楚我们目前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么来的,它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它的制度特征是什么,它的制度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事实上,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三根最重要的“柱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这三根“柱子”,今天很多党员干部已经不甚理解,尤其是第三根“柱子”——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来源。

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里,社会主义是要实行计划经济的体制,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有最高的效率,才能避免工人阶级被剥削和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才能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所以,从当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到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所实行的体制都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以指令作为配置资源最重要的手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交换、消费等都是依据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指令进行,所以,那时的“计划委员会”(即今天“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前身)在行政体系中权力非常大。

坚持什么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什么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什么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法律分析: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分配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分割、配给,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消费资料的分配形式。

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个人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除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以外,还有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这就决定了在按劳分配方式以外必然存在其他分配方式。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多种分配方式。

即使在同一种所有制经济中,也存在多种实现形式。

如全民所有制经济,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根椐企业的性质、规模和技术特点,分别实行国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

在这些不同的实现形式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职能、利益存在差别,他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必然不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企业可以获得一部分超额利润,并加入职工的收入分配,体现了不同企业的不同收入,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

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各类市场活动也给人们带来多种收入。

如房地产市场活动带来的资产收益,资金市场活动带来的资金收益,还有市场竞争中获得的机遇收益、风险收益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恢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恢复)
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多种分配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 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激发社会活力
多种分配方式可以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力和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进步。
多种分配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性
灵活性高
多种分配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不 同生产要素的贡献差异,提高市 场经济的效率。
激励性强
多种分配方式可以激发社会各界 的创造力和活力,促进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进步。
按劳分配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按劳分配能够充分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价值,激发劳动 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够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 稳定;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局限性
按劳分配可能导致劳动者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 ;对于某些复杂劳动和创新性劳动,难以准确衡量其价值; 对于低技能劳动者,可能存在报酬偏低的情况。
的国际竞争力。
05 如何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明确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劳动
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完善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及时公正地处理劳动纠纷,维护
社会稳定。
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 及,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
权能力。
加强监管力度
总结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经验 教训,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 参考。
02 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的定义
按劳分配是指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进行分配,即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 数量和质量来决定其应得的报酬。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 原则之一,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 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 配通常表现为按劳动成果分配,即劳 动者提供劳动成果后,根据其质量和 数量获得相应的报酬。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一,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 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第二,直接原因: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经济制度决定的。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第四,实践证明我国实行这样的分配制 度是正确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基本内容
按劳分配 客观必然性 意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 含义: 的所有权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知识、信息等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1)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 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 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 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 重。
C
CD
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答:1、此观点是错误的。它没有看到在不 同所有制经济下,工人的劳动性质是有本质 性区别的。
2、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普遍实行的工资 制是按劳分配收入。 3、但在私营经济或外资经济中,劳动者的 工资不是按劳分配分配收入而是按生产要素 分配收入(即按劳动要素分配)
• 分配对象: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 个体劳动者的特点: 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
经营,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
• 个体收入的构成: 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的余额
• 个体收入的性质: 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赵某的女儿:
我是外资企业的工程 师,工资2500,我还 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 营企业当技术顾问,也 有一份丰厚的报酬。
(2)有利于调动劳动、知识、技术、土 地、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造为主体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分 配 制 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个教案 NO.13
【知识结构】: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关于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强调效率优先就不会有公平
B .强调公平就必然会降低效率
C .效率和公平始终是对立的
D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答案:
2.下图所示,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组合模式有多种多样,你认为比较恰当的组合应该在(
A .AA′区间之内
B .BB′区间之内
C .A′或B′点上
D .AB 区间之内 答案:
3.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我国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

对此,政府应该( ) A .积极发展经济,鼓励效率优先 B .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C .提高人民币汇率,增加社会财富 D .调整经济政策,更加注重分配公平 答案:
4.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进行再分配注重公平必须做到(
①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②必须重新分配私有财产,改革税收体制,做到高收入者多纳税,
按劳分配 地位 内容 作用
客观必然性 其他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低收入者不纳税
③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④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A.①④ B.
C.①③④ D.答案:
5.据2009年11月25日南方网消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民工是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他们的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

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应该(
①坚持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②更加关注社会公平
③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④为了效率而关注公平
A.①②③ B.
C.②③④ D.
答案:A
6.(2010年广东模拟)曾经有一份资料显示,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平均工资10年间只涨了67元钱,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企业必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这体现了( )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B.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C.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D
.进一步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答案:C
课后训练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对效率认识正确的是
A.就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B.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C.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
D.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
2.下面对收入分配公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这种公平是绝对的
B.这种公平是收入分配相对的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