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开课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开课教案)
高一年级政治《经济生活》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高中 ***老师一、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
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
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
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
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学生作为纯消费者,往往“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家庭的收入来源可能不是很关心,对于国家的分配制度更是不了解。
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更使得他们对分配制度感到困惑,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还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吗?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然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仍在继续,而这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方式越来越成为社会认同的方向。
此时,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
2.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措施,包括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
3.进一步掌握各种分配方式的实践应用,包括理论操作、模拟案例、实地考察等环节。
4.发现和解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解与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2. 理论架构通过对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逐一进行讲解,准确理解各种分配法则和操作方法,增强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认识。
3. 实践操作和模拟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案例模拟操作,例如从公司利润中进行按劳分配、从团队总贡献中进行分配、从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中进行分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应用。
4. 实地考察通过前往社会实验室、企业调研、分享会等方式,实地考察不同分配方式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
进一步加深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和实践效果。
5. 解决问题在掌握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应理论和实践操作之后,学生还需要更加深入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善用现有的工具和资源,以及如何提升整个社会生产力等。
四、教学成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案例模拟操作、现场考察和个人书写报告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分配方式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对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价值的认知水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和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及其必然性、意义、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及其确立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难点:区分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教法与学法】教法:实例引入法、自学阅读与讲授结合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学法:快乐研究法、体验研究法、思维研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教师:那么,有哪位同砚先来发言?(学生回答同时写副板书)学生A:资料注重劳动的特点。
学生B:该村的社会保证系统较为完善。
学生C:该村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精神。
老师:(事先每段材料分别让两位同学回答问题,确定全班同学没有异议情况下,再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
)来,我们先看第一个材料,按需分配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极其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够实施。
而第二个材料,要想实行平均分配,社会中大家的生产水平都差不多,并且劳动不是主要的谋生手段。
我国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看到59页第一段的内容,看的同时把关键字圈起来。
一共有四句话,首先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实际上就是涉及到生产力的问题。
刚才说到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的范围内实行的,那么首先公有制就成了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一个大的范围。
接下来在这个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分配的物质水平,也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再具体而言,这些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解释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收入分配,也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案标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础;2.熟悉按劳分配的内容和实施方式;3.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4.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二、教学内容:1.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要求;2.按劳分配的分类和实施方式;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分配制度的认识,并引发学生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讨论。
2.知识讲解(20分钟)分别介绍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按劳分配的分类和实施方式。
重点解释工资按劳分配和收入分配的不同之处。
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是否符合按劳分配原则,并分析对分配结果的影响。
4.讨论与互动(2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问题。
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给出更多的分配制度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演示:用PPT展示按劳分配原则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以及案例分析的示意图。
2.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
2.课堂作业评价: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分析自己所在国家的分配制度,以及如何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与互动等,促进了学生对按劳分配原则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其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按劳分配: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3. 分析案例: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按劳分配在具体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
因此,今天中公教育的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能够正确认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交流课下让学生做的小调查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家庭的收入结构是什么。
老师引导:每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各种各样,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按劳分配出示课本58页某村的案例,思考: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通过提问得出答案:按劳分配。
1.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应把握什么特征?在此处以前后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把握按劳分配要注意: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②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③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配制度,培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6.课后实践,巩固提高: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分配制度的实际运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强化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4.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复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加强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5.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和政策,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作业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和意义;3.分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4.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特点和意义;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和意义;3.分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局限性的分析;2.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分配方式。
教具准备:1.课件投影;2.课堂小组活动材料;3.黑板、粉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特点有哪些?”通过复习,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探究热情。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定义和内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优劣势分析。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不同情境下采取哪种分配方式更加合适,同时让学生总结各种分配方式的优劣势。
四、讨论交流(15分钟)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就不同的案例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各种分配方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并论述在该情况下采取哪种分配方式更加合适,并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的优劣势,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中小学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
二、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4. 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比较5.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按劳分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按劳分配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实践作业法:布置相关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按劳分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现象,引发学生对分配制度的思考。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3. 介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阐述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运行机制。
4. 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讲解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这样做的意义。
5. 比较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分配方式。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的重要性。
9. 实践作业:布置相关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按劳分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讨论成果。
4. 实践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知识梳理:1、按劳分配为主体(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包括劳动―――和――――)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必然性: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②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③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3)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主体地位。
①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由于――――占主体地位;②在―――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是―――(2)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②生产要素的内容:――――――――――――③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例1:(2005.江苏.31)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的有()A.它只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B.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C.它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D.它是凭借土地等生产要素而取得收入的分配方式解法探究:本题考查了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知识点,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公有制企业可以采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份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故A不选,而社会主义主要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故B不选,C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D讲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故都选。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意义;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课件;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配是指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方式。
其特点是以劳动为尺度,公平合理,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2.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能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生产劳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公平。
4. 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如工资、奖金、津贴等分配方式;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家庭内部的分配方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你认为如何改进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研究》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公平与效率:分配制度改革的权衡》
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分配方式。
2.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3.探讨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会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3.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二、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Warming-up: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们对不同人员之间的分配方式有哪些了解,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向全班报告。
2.导入新课:教师简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们思考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和不足。
Step 2: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个人讨论:学生们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问题,并互相交流讨论:a.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有哪些?b.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不足有哪些?3.教师提供答案:教师请学生们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借助PPT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
Step 3: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原因,并准备向全班报告。
3.学生报告:学生们逐个报告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Step 4:总结和展示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并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2.学生展示:学生们展示他们所写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小作文或文章。
五、教学辅助资源:1.PPT课件;2.白板和白板笔;3.学生习题和作文。
六、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程度。
2.给学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文章,通过检查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开课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2014年3月第6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授课教师:罗运华
授课科目:政治
授课时间:2014年11月17日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区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教学目标分析】
作用 地位
只有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才能学习和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从而思考我国当前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
因此,本框题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中的内容。
教材采取总分的形式介绍了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中,介绍了按劳分配的含义、地位和实行这种分配方式的原因;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主要介绍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本框题承接前面《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后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情境教学: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启发式教学: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学法
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中小学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
2. 使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分配方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几种常见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3.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 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特点和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几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现象,引发学生对分配制度的思考。
2. 讲解新课: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特点,讲解几种常见的分配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配制度。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分配制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按劳分配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配方式的知识。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课程测试:进行课程测试,全面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配制度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分配方式的理解。
3. 采用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各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材:配套教案所使用的教材。
2.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的案例文本。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配制度的相关内容,辅助教学。
4. 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知识。
5.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讲课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鄂州二中杨仁梅)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湖北省鄂州市第二中学杨仁梅一、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知道我国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2、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懂得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能提高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还要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的含义、必然性和意义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性、主要形式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通过创设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出经济生活理论。
2、设置漫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推出理论,又用学习的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歌曲<<国家>>引入话题由成龙和刘媛媛在国庆60周年文艺晚会的压轴歌曲《国家》引入,多媒体放歌曲。
教师引导:正如歌中所说“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在我国社会总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家庭中劳动者的收入也日益增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我国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2、课堂调查导入新课课堂探究一教师引导:请大家回顾一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学生活动:回顾经济生活第四课学习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第二,教师引导:请你运用刚才回顾的知识来完成课堂调查。
教师总结:家长的工作属于不同的经济形式决定收入的分配也有不同的形式。
你的家长的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我们一起来探讨。
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回顾旧的知识,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新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2014年3月第6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授课教师:***
授课科目:政治
授课时间:2014年11月17日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区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教学目标分析】
作用 地位
只有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才能学习和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从而思考我国当前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
因此,本框题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中的内容。
教材采取总分的形式介绍了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按劳分配为主体中,介绍了按劳分配的含义、地位和实行这种分配方式的原因;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主要介绍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本框题承接前面《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后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情境教学: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启发式教学: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学法
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