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然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仍在继续,而这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方式越来越成为社会认同的方向。
此时,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
2.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措施,包括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
3.进一步掌握各种分配方式的实践应用,包括理论操作、模拟案例、实地考察等环节。
4.发现和解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解与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2. 理论架构通过对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逐一进行讲解,准确理解各种分配法则和操作方法,增强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认识。
3. 实践操作和模拟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案例模拟操作,例如从公司利润中进行按劳分配、从团队总贡献中进行分配、从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中进行分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应用。
4. 实地考察通过前往社会实验室、企业调研、分享会等方式,实地考察不同分配方式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
进一步加深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和实践效果。
5. 解决问题在掌握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应理论和实践操作之后,学生还需要更加深入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善用现有的工具和资源,以及如何提升整个社会生产力等。
四、教学成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案例模拟操作、现场考察和个人书写报告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分配方式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对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价值的认知水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概念和特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按劳分配的作用第三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3.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作用第四章:按劳分配的实践与挑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挑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4.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挑战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解决按劳分配面临的挑战第五章:结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5.2 教学内容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5.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第六章: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关系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按劳分配中实现公平正义6.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理论联系按劳分配实践中公平正义的体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按劳分配与公平正义的理论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按劳分配实践中公平正义的案例第七章:按劳分配与社会发展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按劳分配促进社会发展7.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按劳分配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按劳分配促进社会发展第八章: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让学生思考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8.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案例第九章:按劳分配的国际比较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优缺点9.2 教学内容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制度与实践按劳分配国际比较的启示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制度与实践小组讨论法:分组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按劳分配的优缺点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实践成果让学生展望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和实践成果展望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展望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和探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其在分配体系中的重要性是学习的基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其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按劳分配: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3. 分析案例: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按劳分配在具体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实际情况,提高其感性题,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其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其感性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收入差距、分配不公等,使其认识到学习政治学科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能够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社会中分配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培养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在案例中,我选择了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位农民和城市的一位白领的分配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农民通过辛勤劳作,收获农产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销售,获得收入;而白领则通过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薪酬。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到按劳分配的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原则及其作用。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按劳分配为主体 1第一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发展要求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二、基础知识我国的分配制度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1)分配制度:、。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所有权存在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
有利于让三、思考问题1、按劳分配只适用于什么范围?2、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是否都是按劳分配?四、深化拓展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而按劳分配的收入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配制度,培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6.课后实践,巩固提高: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分配制度的实际运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强化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4.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复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加强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5.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和政策,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作业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4.学生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但可能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谈谈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涵和意义。
2.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3.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学生对时事政治较为关注,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存在理解片面、观点偏激等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பைடு நூலகம்(二)讲授新知
1.首先,讲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内涵,让学生明白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公平回报。
2.其次,介绍我国现行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并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3.再次,阐述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讲解国家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分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海尔为例)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4.问题导向要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兴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分配任务,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和角色,确保小组合作高效进行。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明确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分配制度改革的艰辛历程,认识其现实意义。
2.深入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意义和实践,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2.组织学生对海尔的分配制度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分配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从海尔的案例中汲取经验,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
4.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5.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3.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分配制度的心得体会,或以海尔为例,分析其分配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缺点。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点。
3.教师批改作业,及时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中小学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增强学生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分配方式的存在。
2. 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
难点:1.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调查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分配制度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
3.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范围和具体形式。
2. 教学要求:让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具体表现,以及它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七、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探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
2.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理解它对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能够正确认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交流课下让学生做的小调查——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家庭的收入结构是什么。
老师引导:每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各种各样,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按劳分配出示课本58页某村的案例,思考: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通过提问得出答案:按劳分配。
1.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应把握什么特征?在此处以前后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把握按劳分配要注意: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②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③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按劳分配的意义所在。
明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如“谁劳动谁受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前社会,分配制度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机制,而按劳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旨在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借鉴和学习。例如,在探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并展开小组间的交流与辩论。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案例以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背景,通过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收入差异,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同时,结合我国现行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引导学生探讨各种分配方式的适用场景和利弊,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配制度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意义;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课件;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配是指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方式。
其特点是以劳动为尺度,公平合理,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2.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能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生产劳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公平。
4. 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如工资、奖金、津贴等分配方式;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家庭内部的分配方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你认为如何改进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研究》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公平与效率:分配制度改革的权衡》
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分配方式。
2.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3.探讨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会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
2. 教学内容: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概念和分类。
3.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5. 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等环节。
二、教案: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分类。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加深对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分配方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
1.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设计: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课堂练习:1)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2)在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按劳分配的优点是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1)按劳分配的不足之处是()。
A. 忽视了劳动的质量B. 无法体现每个人的贡献C. 可能导致收入差距过大D. 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A. 按劳分配B. 按资分配C. 按需分配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一、说课稿: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教案: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步骤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步骤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
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介绍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按劳分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情况。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实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
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
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贡献原则。
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工资制度、绩效考核、劳动保障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介绍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按劳分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情况。
第三章:按劳分配的优势与局限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局限性。
3.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优势:激励作用、公平原则、提高效率等。
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收入差距、忽视其他生产要素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优势和局限性。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优势和局限性,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第四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与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经济发展阶段、社会需求、资源配置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促进公平、激发创新、提高效益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
第五章:我国的多重分配制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重分配制度。
让学生了解我国多重分配制度的实施情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调查研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学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提问:请学生简要谈谈他们对我国分配制度的了解,以及在学习这一制度过程中的疑惑。
2.案例展示: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分配公平性的关注。
3.问题引导:通过提出“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结合现实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配制度的原则和内涵;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观念,纠正不良价值倾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请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制作一份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内容全面、结构清晰,能直观展示分配制度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5.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分配制度的动态,选取一篇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紧密联系实际,将分配制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干下上 工活地工 人人人人 赶看等喊 人人人人 。,,,
上 下 有 电 激发劳动者的积 话 极性,推动劳动 者努力学习科学 技术,提高劳动 技能,有力地促 进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按劳分配的优越性 或作用有哪些?
材料2:
住 房 楼 房 化 , 走 路 马 车 化 穿 衣 城 市 化 , 吃 饭 细 粮 化 ,
(一)什么是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 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 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 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尺度依据 前提要求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 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 得,少劳少得。
按生产要素(土地要素)分配
福利性分配
社会保障包 括: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能力但下岗 失业的人都应得到社会保障。因而在按劳分 配中不能提“不劳不得“!
归纳梳理
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 展
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防止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 提高经济效益
虽然公有制企业的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是,在
劳动者的各种收入报酬中,按劳分配的部分仍然占较大 比重。
按劳分配
非按劳分配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它们的地位一样吗?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结合起来。 为什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 分配的基本原则
其他分 配方式
练习题
张氏兄弟,老大承包集体鱼塘养鱼;老二是某国有工厂 的技术成员,并将一项专利卖给厂里;老三在一家外资 企业做工;老四在一股份合作制企业持股上岗。
1.下列对张氏四兄弟收入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老大和老三的收入是按劳分配
)
B.老二和老四的所有收入都是按劳分配
C.老二和老四的收入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D.老二和老四的收入分配方式完全相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客观原因
只有让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才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 资源,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保证实现资源的优化 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小结
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公有制 为主体 多种经 济成分 共同发 展
决定
按劳分 配为主 体多种 分配方 式并存
按劳分 配为主 体
基本内容和 要求 必然性 意义 主体地位 个体劳动者劳动 成果分配 生产要素分 配
5.王某一家五口人员月收入23000元.其中王某之父是国有 按劳分配 企
业工程师,月收入6000元;王某之母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 人员,月收入4000元;王某本人是私营企业的小老板,月投
技术要素分配
资本要素分配
资利润收入7000元;王某之妻是一外资企业的会计,月收入
3000元.王某之妹开了一个小商店,月收入3000元
与个体经济相适应,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 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名称项目
个体劳动者的 劳动成果分配 非公有制 是自己的劳动 成果
按劳分配
不 同 点
所有制 基础不 同 分配方 式不同
分配的 客体不 同
公有制
社会将个人消费 品分配给劳动者 个人消费品
不只是用于个 人分配
相 同 点
(1)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分配方式 (2)合法收入都受国家保护
所有制结构
分配制度
意义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 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根本原因
我国现在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 经营方式多种多样,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 所有制结构的特点——直接原因
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必然成为主体分配方式;还 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必然使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多样化
它是唯一 的分配方 其他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式吗?
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本、技术、土地、 劳动力 等要素 3.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 福利性分配
(二)、其他分配方式(非按劳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想想 个体劳动特点? 劳动者个人或家 庭占有生产资料; 以自己的劳动为 基础,劳动成果归 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分配结果
真难理 解啊!
分配对象
注 意:
按劳分配
(1) 、地 位: 主体 基本原则 (2) 、实行范围: 公有制
劳动 (3)、分配尺度: 个人消费品 (4)、分配什么:
(5)、分配结果: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问: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
生 产
决定
分 配
我国的生产力状况
决定
分配制度
水 平 低
不 平 衡
(1)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不能按需分配)
(2)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
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不能搞平均分配
劳动是谋 生的手段
如果干和不干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 干坏一个样,会导致什 么结果 ?
材料1:
平均主义
“懒汉” 束缚生产力 普遍贫困
2.依据上题的结论,我国现阶段采取的 分配制度是(D )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 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决定这一分 配制度的直接原因是 A、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结果 B、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
张三女儿
我是国企工程 师,除了工资我还利 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 企业当技术顾问,也 有一份丰厚的报酬。
工资属按劳分配,当技术顾问的报酬属于按生产要 素(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张三孙子
我是外企 员工,每月工 资1500元
按劳动要素分配
张三的孙女
我是外资企 业的总经理
按管理要素分配
张三母亲
我每月靠出租房屋 也能有一定的收入
2006.12.7
多 层 次
Back
决定
生产关系 基础
生产力
决 定
所有制形式
人与人关系
分配方式
决定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
所 有 制 结 构
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决定 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
分 配 制 度
按劳分配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体现了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按劳动要素分配体现了劳动者与 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雇主必然要无偿占有劳动者的一部分 剩余劳动,存在着不平等性
练一练
判断
1、小张是外资企业的普通职工,月工资1000元( 劳动 ) 2、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管理 ) 3、铃木(董事长)一年从该企业获得收入500万美元( 资本 ) 4、小赵开了一家超市,雇工30人,一年纯利润12万( 资本 )
张三本人:
我在家承包了 五亩责任田,完成 农业税收后,收入 还挺不错!
按劳分配
我在马路边开了个 小店,收入还不错
张三老婆
哩!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
张三儿子
我是水利局职员, 每月除工资、奖金、 津贴外,还炒股, 赚了不少钱。
工资、奖金和津贴属按劳分配,炒股 属于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乐昌市一中
黄本勤
2006.12.7
全书逻辑结构
“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 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
问题
社会再生产包括哪些环节?它们关系如何?
反作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劳动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上述收入,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现阶段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课后探究:
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 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 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 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 响?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
1、存在的范围不同。
按劳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
2、分配的方式不同。
按劳分配是作各种扣除以后,以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分配 个人消费品.而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按劳动力的价格分配,劳动 者向企业提供劳动,企业将劳动者的劳动力价格支付劳动报酬
3、体现的性质不同。
经济制度
C、我国各地区经营方式多种多样 D、我国生产力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
B
想一想: 多选题
4. 下列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 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形式的有( )
BD
A、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B、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中获得的收入
C、李某在购买股票所得到的股息收入 D、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手 里 不 断 十 块 头 。
吃 不 愁 , 穿 不 愁 ,
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体”的认 识 1、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
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在
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 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