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
二、给定资料
1.“在城市生活久了,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的想象,寻找一处青山
绿水环抱的地方,住在传统的旧式庭院中,书房简单却不简陋,闲时坐
在舒适的木摇椅上,手拿一本喜爱的书,在里面探索人生;或是约上几个知己好友,泡上一壶好茶,看着室外种植的芭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生姿……”
这是一个网友对安徽宏村的描述。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
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类似于宏村这样的古村落在中国还有很多,密集地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贵州、云南、山西、甘肃、宁夏、湖北、河北等省份。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还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它们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
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
然而,这些历史文化村落现在却面临着毁灭性灾难。2012年,我国
政府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的全面调查,同时进行了专家审定与《中国传
统村落名录》的甄选工作。调查显示,我国现有约60万个村庄,其中古村落大约有5000个,占全部村落数量不足1%,不少专家学者感叹,古
村落的保护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在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村落的减少与消亡是正常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化的步伐正在急迫地进行,城市化率已经从1991年的26%发展到2009年的46.6%,应对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在
这一城市化的进程中,既有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有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古村落”的急剧减少、萎缩衰败和被乱更新,就是其中之一。
“十一五”规划出台后,各地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部分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结果许多古村落在
盖新房、建楼房的大拆大改大建中遭到破坏。
有评论指出,人们很容易把新农村的形象等同于华西村(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9年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这是错误的。中国城市已经遭遇了“千城一面”,如果不抓紧的话,这
种悲剧会在农村上演,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
去它。
调查还指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城镇化拓宽了农民的眼界,
导致了新旧观念之间的差异,而差异也间接威胁了古村落的生存状况。
农民通过电视、网络和外出打工,了解到现代生活应该是白瓷砖、水泥
地和沙发。考虑到通风,他们会把精美的窗花去掉;考虑到美观,他们会把木墙拆除;考虑到更好地改善居住条件,他们会把整个房子拆掉重建。
3.湖南浏阳龙伏镇新开村的占地面积近万余平方米的沈家大屋,是
晚清南方民居标本。如今,昔日气势恢宏的老屋满目疮痍,岁月久远,
加上懒于修葺,精美的木雕褪了色,墙壁上的大洞十分醒目,往日的居
民也早已搬走。
我国现有保护比较完好的古代袖珍城堡——山西省张壁古堡中,也
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尽管原因有所不同。张壁古堡村外投资1亿元建设
的古堡新村工程已接近收尾,搬迁工作将展开。大张旗鼓发展旅游业,
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似乎已成为各地政府采用的
普遍办法,不少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被人为“掏空”,成为没有原
住居民的“空心村”,有的出现了形、神均不复存在的情况。日前,55
亿元建山寨凤凰古城的消息曾一度引起争议,但这则消息,着实反映出
了凤凰古城人满为患的现状:原本充满厚重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小城
俨然已成为摩肩接踵、车水马龙的闹市。
4.古村落的消亡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焦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冯骥才先生曾撰文,希望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力度。
冯骥才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办画展时看到,沿着多瑙河边的山顶上有
一个城堡,非常漂亮。后来一个女读者请他到自己家做客,冯骥才一看,就是那个城堡,屋子里到处都是古董。后来,冯骥才才知道,这个古堡
按照奥地利政府的规定,他们只花了一个先令买下来。这些古堡没人继承,维修和居住使用的经济负担很大,政府后来象征性出售,但房主买
这个古堡有一个条件限制,要修理、保养好古堡,按照政府的法律修理
和使用,用原来的材料,由政府指定的工匠来修理,屋子里面的东西都
统计过,只能使用不能卖,所有的物品坏了都要赔偿,用于建筑保护。
萨尔茨堡的保护体现了政府在文化保护方面的重大意义。在我国,
物质文化遗产归国家文物局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归文化部非遗司管理,村镇建设归建设部村镇司管,有些业务又归农业部管。而村落本身既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又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一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哪
头都不靠,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虽然
评定出16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但评定标准是从建筑方面考
虑的,且门槛很高,而很多拥有国家级‘非遗’的传统村落又不见得能
列入其中。结果,传统村落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多瑙河边上的
古堡就这么保护下来的。关键是地方政府官员懂得不懂得文化,爱不爱
这些东西,如果政府不热爱它,不是从文化的本身去为它想办法,只是
拿它赚钱搞商业开发,或者视为封建落后的产物进行改造,改善农民的
生活条件,强迫他们搬到筒子楼里,这些古村的消亡势必不可避免。”
对部分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的做法,冯骥才痛心地指出:“最大的文
化遗产是古村落,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兴衰,但唯有文化是永远攥在手中
不变的王牌,是永恒的资源。”
对古村的未来,冯骥才很悲观。“现在城市的悲剧正在向农村转移,打着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大批的房地产商把城市土地开发
完了后,正在转向农村,因为农村还有大量的土地。这一波,如果我们
的政府控制不了,千姿万态中国的村落就会变成城市里那些建筑垃圾。”
5.“有族必有祠,无庙不成村”。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陂下古村,
最出名的就是大规模、密集型且具有特色的祠堂建筑群落。为保存这些
文化遗产,“修旧如旧”的“时尚风”也刮到了这片古村。在一处号称“修旧如旧”的清朝祠堂大门前,建筑上配的却全是简体字。
古村落翻修涉及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相应的历
史学、文化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做背景,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程。
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翻修必将对古村落造成极大的损害。不过“修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