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策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三农问题分析和解决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掌握农业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4.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___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5.熟悉党和国家的(范本)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范本);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一、背景介绍农林经济管理是指对农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进行研究的学科。
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发展和农林资源的日益稀缺,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次培养方案旨在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农林经济管理领域人才需求。
二、培养目标1.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2.掌握农林数据分析和决策模型建立的方法;3.具备农林经济管理的综合素质,能够独立承担农林经济管理工作;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农林经济管理环境;5.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为农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农人才培养与利用方案
三农人才培养与利用方案第1章三农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1.1 农村人才需求概述 (3)1.2 农村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4)1.3 农村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4)第2章三农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4)2.1 三农人才培养目标与原则 (4)2.1.1 培养目标 (4)2.1.2 培养原则 (5)2.2 三农人才培养政策环境分析 (5)2.2.1 政策支持 (5)2.2.2 环境分析 (5)2.3 三农人才培养战略布局 (5)2.3.1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5)2.3.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6)2.3.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6)2.3.4 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6)第3章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育 (6)3.1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需求分析 (6)3.1.1 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需求 (6)3.1.2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素质要求 (6)3.2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6)3.2.1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目标与原则 (6)3.2.2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层次与类型 (6)3.2.3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机制 (7)3.3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训方法与内容 (7)3.3.1 培训方法 (7)3.3.2 培训内容 (7)3.3.3 培训教材与师资 (7)3.3.4 培训评价与反馈 (7)第4章农村实用人才培育 (7)4.1 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分析 (7)4.1.1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农村实用人才需求 (7)4.1.2 农业科技创新背景下的农村实用人才需求 (8)4.1.3 农村市场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实用人才需求 (8)4.2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摸索 (8)4.2.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8)4.2.2 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8)4.2.3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 (8)4.3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构建 (8)4.3.1 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8)4.3.2 培训资源整合体系 (8)4.3.4 培训就业服务体系 (9)第5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9)5.1 新型职业农民概念与特征 (9)5.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与现状 (9)5.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摸索 (10)第6章农村创业人才培养 (10)6.1 农村创业人才素质要求 (10)6.1.1 专业技能素质:具备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培养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拥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掌握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方法,熟悉国内外农林经济管理前沿实践与发展,具备良好的实践应用、沟通协调和创新创业思维能力,能够胜任政府部门、国内外教学科研机构、各类企业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研究型高水平人才。
二、培养标准与实现途径三、主干学科(中英文对照):农林经济管理(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农业经济管理(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四、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A、微观经济学A、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社会经济调查方法、金融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食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专业综合实践训练。
五、学制与授予学位门类:学制:四年制本科,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最低学分要求:课内:147.5;课外:4 ;其中理论课程学分: 124,实践环节学分: 23.5。
七、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1、通识教育: 59 学分1-2、大学外语: 8 学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读写、听说、人文素养和翻译四个模块(课程名单另附),本科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身需要,自主从四个模块中选修英语课程。
每学期限选2学分英语课程。
1-3、数学、物理、化学: 18 学分;1-4、计算机: 2 学分:本专业学生限选下列课程:1-5、体育:4学分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4学分体育类课程,并须每年通过国家要求的体育达标测试。
学生根据本人身体条件,可以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专项体育课、体疗课等取得体育学分。
学校安排达标测试的学期,学生如不参加测试,则不能取得该学期的体育课学分;未修读体育课的学期,学生参加并通过达标测试,可取得0.5学分。
农业人才培养了解农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方案
农业人才培养了解农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农业人才的培养则成为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就农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方案展开探讨。
一、农业行业的人才需求1. 农业技术人才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需求种类繁多。
在现代农业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
因此,农业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工程师、农艺师等。
2. 农产品质量监控与检测人才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产品质量监控与检测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这方面,需要人才从事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检验检测、食品安全监测等工作,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耕种生产,而是涉及到市场销售、供应链管理、现代农业园区运营等多个环节。
因此,农业行业需要具备市场分析、农业规划、项目管理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
4. 农村发展规划人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
在这方面,需要农村规划师、农村经济学家等人才,为农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等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农业人才培养方案1. 优化教育体系加强农业相关专业的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
包括完善农业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科领域,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加强实践教学农业是实践性较强的行业,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习或实训机会。
可与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了解农业工作的环节和流程。
3. 提供多元化培养途径农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培养农业人才不能只依赖传统的学历教育。
应推行多元化培养途径,包括培训班、短期课程、实践项目等,为更多人提供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农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培养优质农业人才的必要条件。
农村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农村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成为了当务之急。
农村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制定将对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产生积极作用。
二、计划目标本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能管理的骨干人才,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提升农业技术水平;2.培养一批企业管理人才,推进农村经济发展;3.培养一批创新人才,推动农客单位的转型升级;4.培养一批村官骨干,提高乡村治理水平;5.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弘扬乡土文化,推动文化发展。
三、计划内容1. 培训课程本计划将举办系列培训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当代农业技术;2.农村企业管理;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4.乡镇治理;5.乡村文化传承。
2. 实践活动在课程学习之外,本计划还将组织实践活动,包括但不限于:1.农田观摩;2.企业实地考察;3.科技成果推广;4.村级治理实践;5.文化创意展示。
3. 奖励机制为了鼓励学员积极应对培训和实践活动,本计划将设立奖励机制,包括但不限于:1.优秀毕业生将给予奖学金奖励;2.实践活动成效显著的学员将给予表彰和荣誉称号。
四、计划实施本计划将在县级政府支持下实施,具体实施流程如下:1.招募学员,要求年龄40岁以下,具有一定的学历和从事农村经济工作或教育经验;2.举办培训课程,安排实践活动;3.对于表现突出的学员予以奖励和表彰。
五、预期效果本计划预计在3年内取得以下效果:1.培养100名以上具有高素质的农村骨干人才;2.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效提升当地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企业管理能力;3.提高乡镇治理水平和乡村文化传承力度;4.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六、总结通过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帮助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挖掘和培养本地优秀的人才,提升当地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也为当地乡镇治理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支持。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导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二十一世纪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兴起,培养具备农林经济管理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迫切需求。
为此,本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农林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学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农林经济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2.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管理思想和工具解决农林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计划、组织、调度和协调农林经济生产和管理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农林经济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4.具备农林经济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林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5.具备农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开展农林生态环境管理和问题解决;6.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担任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的领导和管理职务;7.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培养要求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农林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数学、统计学等基础科学课程。
(2)专业课程: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学、农林政策与规划、农林企业管理、农林产业经济分析等专业课程。
(3)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实训、农业调研和实践课程等,通过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实践教学(1)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农林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使其了解实际工作环境,熟悉实际工作流程,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农业调研:组织学生参与农业调研项目,了解农业领域的现状、问题和需求,并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3)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课程,如农业投资与经营、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1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1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1.政治思想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崇尚科学研究精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社会经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具有较强的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善于沟通与交流,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二、学术方向1.农业经济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是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农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发展和经营体制变革的特点,进行农业经济与管理的理论和政策创新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从促进农业经济理论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农业政策创新和农业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措施,为国家及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林业经济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侧重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在林业领域应用的研究。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简介1.1 专业培养目标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在全球一体化、北京首都功能地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立足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定位,明确低碳、生态、循环农业等发展方向,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满足农业生活休闲功能、特大型都市农产品消费需求功能等多重效用,并以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和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依托,培养具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关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和都市特色农业的基本理论方法与专业技能,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从事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卓越农林人才。
1.2 专业培养要求为了达到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业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2)熟悉党和政府发展国家经济和北京市经济的战略思想、指导方针和经济政策,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3)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4)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核算和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1.3 主干学科农林经济与管理、经济学。
1.4 主干课程农业经济学、林业经营管理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产品运销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
1.5 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教学实习等多个环节。
通过实验经济学实习、会计学原理实习、宏观经济学实习、农业经济学实习、林业经营管理学实习、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实习、农业政策与法规实习、农产品国际贸易实习、农产品运销学实习等教学实习和专项调研,加深学生对农林经济管理知识的理解;通过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等综合性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农村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于农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为了加快农村人才培养的步伐,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加强农村教育资源建设。
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是制约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将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二、推动农村教育改革。
农村教育的改革是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农村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农村人才培训。
除了加强农村学校教育外,我们还将加大对农村人才培训的力度。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等活动,提升农村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四、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出台更多支持农村人才发展的政策,包括对农村学生的奖助学金、对农村人才的创业扶持政策等,为农村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加强农村人才的引进和留用。
除了培养本地的农村人才外,我们还将加大对外来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农村人才的留用政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农村安家立业,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实施农村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支持和配合,为农村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林经济管理(本硕博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设置)
农林经济管理(本硕博)Agricultural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宽厚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熟练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科学研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进一步深造潜力的研究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毕业生达到以下培养标准:(一)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1.具有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所需的管理科学及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
3.具备丰富的社会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文献,并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掌握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具有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1.掌握国家农业方面的相关政策。
2.掌握农村社会学基本理论。
3.掌握林业经济、农村金融、农产品运销、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
(三)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1.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能够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分析市场需求,能够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科学研究工作的社会调查环节。
2.掌握统计分析工具,能进行统计分析工作;熟练掌握计量经济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3.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掌握文件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完成专业文献写作。
4.接受过科研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完成课题申请书的设计工作、学术及学位论文写作。
(四)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1.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理解、掌握新知识。
2.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农经培养方案
山东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农林经济管理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制二○一二年十月山东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用说明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专业培养目标对本科学生进行培养的蓝本,学生只有按照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修读完成规定的学习环节,并取得相应学分,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为使学生正确使用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修读计划,顺利完成修业任务,特制定本说明书。
一、使用范围2012级及其以后入学的本科学生均应按本说明书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使用。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由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学制与学位规定、学时学分总体安排、教学进程、毕业标准与要求六部分组成。
本《说明书》只对教学进程部分的使用进行说明。
教学进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个性发展课、实践教学环节六部分内容。
其中通识教育课、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程;专业特色课、个性发展课为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类教学过程。
通识教育课是我校全体学生必须修读的思想政治类、公共体育类、语言类、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科类基础课是按专业学科类别设计的基础类、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一组课程,是业务培养的核心内容;专业特色课是各专业根据专业研究优势和特色开设的一组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兴趣和业务培养需要,依据自身特点从中选修部分课程;个性发展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一部分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考研需求等因素,从中选修部分课程。
三、各部分课程的修读指导(一)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程,课程号为“BB”开头。
这部分课程在每学期选课前由学校预置到学生个人课表中,学生不需要自己进行选择,在选课时请注意不要删除这部分课程,否则将会导致成绩无法提交。
农村农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农业人才培养方案概述随着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经济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乡村经济建设中,农业生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业人才的培养则是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和提高当地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就农村农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以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农村农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目前,农村地区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农业技术落后,人才匮乏,人员流失严重等等。
这些问题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村地区,很多人并不看好农业领域,或者是觉得农村环境枯燥,生活单调,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发展自己的事业。
这样的情况导致农村地区人才几乎流失殆尽,结果是事业无法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农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为了改善农村农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农业人才的数量。
加强农民培训对农村地区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教授基本的农业知识,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扩大农民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对农业生产的了解及认识。
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专业学校的进修和培训,以提高农业人才素质,满足农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推进农业企业化将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转化成现代的农业企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以提高农业人才的素质。
此外,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强企业与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全面提高农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与素养。
建立农业专业机构开展农业科技攻关与创新研究,构建一流的农业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勤勉实干、永远创新的人才队伍,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人才队伍的多元化,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建立专业化的农业管理机构,突出团队协作、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核心作用,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和农村社会经济双向发展。
建立农业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为多数农村居民提供农业专业培训、技术咨询、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的农业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机制。
农林经济管理培养方案浙大
农林经济管理培养方案浙大
农林经济管理培养方案浙大是浙江大学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制定的一份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农林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农林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能够在国内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相关研究机构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2. 培养模式:采用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践环节等多种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包括农林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农业政策、农业市场、农业企业管理等;选修课程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国际化等。
4. 实践环节:本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农业企业实践、农村社区实践、农业政策调研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操作。
5. 培养特色:本专业以浙江省的农业经济管理实际问题为背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浙江省农林经济管理发展的需求。
该方案旨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高级人才,满足国家农业与林业管理的需求,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1 -。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农村经济管理问题;3.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农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中的各类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4.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有效实施;5.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培养过程1.专业基础知识培养(1)经济学、管理学基础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基础课程:包括农业经济学原理、农村经济学原理、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农村金融管理课程:包括农村金融概论、农村信用社运营与管理、农村金融政策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农村金融运作和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培养(1)农村实习:学生必须参加农村实习,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实际情况,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2)农村调研:学生需要进行一定规模的农村调研,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农村项目设计与实施:学生参与农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锻炼实际操作与管理能力。
3.实践能力培养(1)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农村经济管理案例分析、农村现场操作与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各类农村经济管理创新项目,锻炼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4.综合能力培养(1)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农村经济管理案例教学、农村经济管理综合软件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农村经济管理综合实训:学生参与农村经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锻炼综合决策与管理能力。
四、实施机制1.建立优质实践基地:与农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优质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
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 培养方案 pdf
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培养方案一、前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本培养方案旨在为农村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熟悉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前沿动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涉农政府部门等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为实现培养目标,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主要课程包括:农业经济学、农村政策法规、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等。
此外,还将开设实践性强、富有创新性的选修课程,如农村创业与创投管理、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等。
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本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课程实验:通过实验室模拟、软件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通过完成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等单位进行实习实训,深入了解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情况,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五、师资队伍本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招聘优秀教师:通过选拔优秀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质量。
农村优秀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优秀人才培养方案前言农村优秀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的趋势,农村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农村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因此,本文阐述了农村优秀人才培养方案,将会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农村优秀人才培养基础、培训计划的制定、实施与管理、以及培训成果的考核。
农村优秀人才培养基础农村优秀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首先,要明确培养方案的目标群体,主要对象是农村青年和农民,他们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希望。
其次,要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包括灾害、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等方面,这些都是制定培训方案的基础。
最后,要与当地领导和相关机构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相关政策和资源,以便制定出更加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方案。
培训计划的制定为了保证农村优秀人才的培训效果,需要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
首先,要根据培训的目标、群体和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其次,确定培训的课程内容和体系。
针对农村不同方面,比如现代农业、电商、养殖、农村金融等领域开展专项培训,全面提升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
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强化。
最后,要实行分阶段、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确保培训效果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
实施与管理制定好培训计划之后,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实施和管理。
首先,要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具体调查和评估,确定适合其特点的培训方式和形式。
其次,要制定好培训方案的执行计划,并进行逐步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还要随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反馈和掌握。
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包括领导督导、课程监督、文档管理等方面的完善管理措施。
培训成果的考核针对培训的效果,必须进行科学的评估,以便为后期的培训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考核。
由于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培训评估必须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考核,合理确定评估标准。
农业经济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经济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掌握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熟悉农业政策法规、具备农业经营管理能力、擅长农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精通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关注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拥有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擅长农业技术应用与开发、注重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农业经济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以下特点的农业经济人才:1. 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熟悉中国农业经济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3. 了解农业经济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4. 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能力;5. 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内容本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农业基础知识: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包括农作物生长及其影响因素、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业生物技术等。
2. 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基本理论,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市场分析、成本收益分析、风险评估等。
3. 农业政策法规:了解中国农业政策法规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产品贸易等。
4. 农业经营管理:学习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农业生产计划、农产品营销策略、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等。
5. 农业市场调查与分析:掌握农业市场的调查方法、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规律。
6.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学习农业资源的分类、评估和合理利用方法,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业生物资源等。
7. 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政策,包括水土保持、农村环境治理、农业生态保护等。
8. 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农业经济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能够在农村经济管理、农业企业运营、农产品市场开发和农村金融投资等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时间和方式本专业为4年制本科专业,全日制正常学习时间为4年。
三、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农业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
2.专业课程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市场分析、农业企业管理、农村金融、农业政策与规划、农村统计与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村发展与计划、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等。
3.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农村综合实践、农村经济调研与案例分析等。
四、实践教学1.毕业实习在农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农村综合实践结合课程设置和学生兴趣,在农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农村调研、农业技术示范、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等,增加对农村实际问题的了解和解决能力。
3.农村经济调研与案例分析通过课堂教学、研究生论文等形式,对农村经济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五、实践环节1.农村调研实践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了解农业经济情况,掌握实际问题和需求。
2.农业企业实习安排学生到农业企业进行实习,熟悉企业运营和管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农村金融投资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农村金融投资实践,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和投融资策略。
六、专业实训设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模拟真实农村经济管理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熟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七、毕业要求1.掌握扎实的农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
2.具备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市场分析、农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适应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4.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二○一三年九月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录一、引言 (1)二、课程体系架构 (3)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3)四、教学安排 (8)五、主要实践教学安排 (10)六、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0)九、实习实训条件要求 (11)十、教学安排建议 (12)十一、培养方案及管理 (13)一、引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育人,打好基础,熟练技能,使学生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创业型劳动者。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胜任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
(一)专业名称: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专业代码:011700(三)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中职(四)招生对象: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高中学历者(五)标准学制:三年(六)培养目标为当地农村经济实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农业、农村工作,有社会责任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分析、解决农业经济一般性管理问题和业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基本要求:身心健康,能承担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具体概括如下:1.基本素质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素养。
(3)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及人际沟通的能力。
2.专业能力目标(1)具有会计基本知识和能力,能胜任农村基本的经济管理岗位工作。
(2)具有运用经济管理方面专业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写作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科学的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4)熟悉我国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方针和政策。
3.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谁相融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进行双证教育,学生必须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收银员、农副土特产品收购员、农产品经纪人(初级)等一种以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七)就业岗位群1.从工作内容看:主要从事农村中小企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内部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等工作。
2.从岗位名称看:主要有各类农业产业企业单位的收银员、会计核算员、报账员、出纳员、记账员、仓储货运管理员、内部统计员,以及一般财务文员。
3.从职务方面看:有分工作岗位的会计核算员、主办会计,通过努力,可以晋升为财务主管、财务科长、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总会计师。
(八)人才规格1.专业定位中职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区域经济发展变化是中职会计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财务会计专业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强化传统优势,努力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我们通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会计人才需求预测作了比较充分的分析,同时与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共同寻求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
时下由于各行业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大批既具有会计实践能力又懂会计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的技术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特别是,我们了解到涉农或地处农村的小型企业需要大量的主办会计,根据近年来有关统计资料,每年新增小型企业上万家,每家企业至少需要1名会计。
由于小型企业会计工资低,会计技能要求高,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大,会计本科和研究生很少愿意到小型企业从事会计工作,这为中职会计毕业生让出了大量就业空间,小型企业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因此,当前财务会计专业根据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结合中职会计专业特点,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坚持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
特别将小型企业主办会计作为我们高职高专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
2.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上(尤其是研究小型企业主办会计的培养模式)探索产学活动规律的结合点,我们利用学生毕业实习的机会向大量的中、小企业调研对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学校+企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结合的教学运行模式;重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跟踪和反馈制度。
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应确立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专业教育思想,以培养会计工作岗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
必须将产学合作教育当作工作的重点来抓,重视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
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以产学结合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质量保证;培养中小企业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架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选修课程三大类,并开设培养综合能力和拓宽知识面的一些讲座和竞赛。
1.文化基础课程包含的课程有: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普通话等,共1122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为32.5%。
2.专业技能课程包含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农业经济概论、Excel 在会计中应用、会计基础、农村经济与法规、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会模拟实训、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产品推销(推销实物)、会计基本技能(爱丁数码机训练)等,教学课时数为1156学时,第三学年顶岗实习28周,实习课时数为1008学时,共216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为62.6%。
3.选修课程包含的课程有:音乐、书法、阅览、农产品加工概论,共17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为4.9%。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一)公共课1.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34学时)《职业生涯规划》本课程是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势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对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促进中职生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顺利地就业或自主创业,成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2.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34学时)《经济政治与社会》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哲学与人生》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语文(272学时)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其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4.数学(340学时)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其任务是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讲授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初步的基本内容,并结合专业选讲一元微积分、矩阵和行列式的初步知识。
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英语(272学时)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其任务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要讲授语音、语法、词汇基本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