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秀教案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九年级下《诗词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大合唱》和《近体诗五首》。
这些作品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曲作品相关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歌曲《我爱这土地》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作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课堂讲解:针对每首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23诗词曲五首
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23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唐和晚唐诗作。
这些诗作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怀古的,也有表达抱负的。
本课旨在通过这五首诗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诗人的才华,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古诗文,对古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典故,学生可能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理解诗文内容,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使学生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文学价值的欣赏。
2.教学难点:诗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的插图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文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扫除阅读障碍,理解诗文内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的结构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诗文进行总结,强调诗文的价值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1.Zhǒng dòu zhìchōng gēng yí
2.才;连续不断的样子;把谷类的壳捣掉;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同时;送,赠送。
3.(1)《乐府诗集》,音乐机关,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5。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6。
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7.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子的赏析、表达方式等任何一个角度去设题。
8.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秀教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4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并背诵这五首作品。
2. 过程与方法: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
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让人感怀。
今天我们来诵读写战争的诗歌。
二【体验与活动】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两次从军边塞,曾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以七言诗见长,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字词积累冢(zhǒng)窦(dòu)雉(zhì)舂(chōng)羹(gēng) 瀚海( hàn) 饮归客(yìn) 掣(chè)辕门(yuán)【阅读感知】1.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内省与分享】(一)赏析《十五从军征》。
1.请找出老兵还乡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所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做: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能力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曲作品。
这五首作品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到诗词曲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领悟作品意境为出发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词曲,掌握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词曲,掌握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阅读、分析、讨论等,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学生自读五首诗词曲,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感内涵,领悟作品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教案
23诗词曲五首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诗歌,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今天和平生活的情感;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重点诵读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词曲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志。
标注法:让学生标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学生:通读古诗词,对生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课时《十五从军征》当代社会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职责,无比光荣,火热的军营生活让人生绽放异彩!然而在兵役制度极端不合理的封建时代,一旦踏上军营之路,很可能陷入悲惨的境地。
今天我们学习《十五从军征》,感受一位老兵的令人心酸的悲惨命运吧!《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一个少年从军的老兵,晚年归乡时无亲可依、家园荒芜的悲剧。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3诗词曲五首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作品的内容。
(重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诵读法;赏析法。
2课时第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
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让人感怀。
今天我们来诵读写战争的诗歌。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两次从军边塞,曾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以七言诗见长,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字词积累冢(zhǒng)窦(dòu)雉(zhì)舂(chōng)羹(gēng) 瀚.海(hàn) 饮.归客(yìn) 掣(chè)辕.门(yuán)【阅读感知】1.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合作探究】一、赏析《十五从军征》。
1.请找出老兵还乡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所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做: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所感: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布局,请找出并分析。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急盼归家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
3.赏析语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大意,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反复朗读,品读诗句,领悟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
3. 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
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诗词曲五首》解析人文主题:这些作品有的表达从征之苦,有的表达边塞军旅的豪迈,有的体现以身殉国的壮烈情怀。
通过学习,感受这些不同的情感。
语文要素: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语言: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 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 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今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本课教学。
积累文学常识1. 乐府诗“乐府诗”是中国传统诗歌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成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谣,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现保存汉乐府民歌五十六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首诗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它描绘了作者在零丁洋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首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感受诗词的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内涵。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第一层分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壮美的雪景 ;第五到第八句从外到内 ,写军营之 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九和第十句从帐内写到帐外 ,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 ,为饯行场面做 铺垫。
第二层可分两小层 :第十一到第十四句写宴请归客 ,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 景象 ;第十五到第十八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和送别后无限惆怅的心情。
3.解读题目。
“白雪歌 ”即 “白雪之歌 ”,“歌 ”表明体裁为 “歌行体 ”。“送武判官归京 ”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 诗。
步骤二 :赏读诗歌 ,掌握节奏
1.学生自由诵读。 (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
2.正字音 ,明节奏。
节奏可分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种。音调的节奏
,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 ,注意声音上的整
二、学习新课
(一 )学习《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步骤一 :了解作者 ,解读题目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辛弃疾 (1140— 1207),字幼安 ,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 (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 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 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回乡心情来自泪沾我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景奇 —— 天寒
天冷 饯行 正
—— 情暖 送别 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南宋时 ,面对金国、 西夏的侵扰 ,统治者苟且偷安 ,无意收复中原。 这一时期 ,涌现出大批的 爱国志士 ,竭忠尽智的岳飞 ,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 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 ,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 ,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
,讽刺了
战争的可怕。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元朝统治下,表达自己忠诚于国家、民族的伟大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文天祥的崇高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诗文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文深层含义的感悟;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崇高精神。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