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版重点内容
组织行为学重点MicrosoftWord文档1
组织行为学重点MicrosoftWord文档1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组织的概念:组织应该把握的六点(重点,多出简答和论述,P3)2、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的特点(5点,重点,P4)3、组织行为学概念(四个要点,重点,P5-6)4、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所具意义和作用,六点(重点,多出简答和论述,P6-8)5、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P96、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这两个方面。
P97、P10的图8、两重性的内容P11-129、用函数关系式高度概括为一个行为的理论模式(P18)10、组织行为学实际是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P1911、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P21-2212、费恰特指出的文化功能,五点P22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说明研究成果的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
P282、关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通常采用的一种主要方法P28-333、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P304、调查法一般采用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P315、问卷调查法(重点,P31-32)6、算术平均数P347、中位数P348、度量离中趋势的常用指标的标准差公式(重点)9、相关系数作为度量的具体指标P35-36第三章个性差异与管理1、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概念P40-41(名词解释和单项选择)2、社会知觉包括,四点P41(出简答)3、自我知觉的概念P414、知觉归类P44(重点)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主要有下列四种:P44-45(重点,多项,简答)6、知觉防御的概念P44,晕轮效应的概念P457、X理论与Y 理论P45-46(简答,论述)8、可作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P479、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的几种看法,四点P4810、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作者:————————————————————————————————日期:组织行为学重点第一章:1.对比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实践中的管理者有什么意义?答:卢森斯和他的同事研究发现,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类管理活动:①传统的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②沟通与交流:交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材料;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处分、冲突管理、人员安置和培训;④社交网络:社会化活动、政治活动以及与外部的相互交往。
并且发现不同的管理者花费在这四种活动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差甚远。
(1)有效的管理者是根据他们工作绩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来界定的。
成功的管理者是根据他们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来衡量的。
两者所关注的点大相径庭。
对于有效的管理者,沟通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成功的管理者,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两者与管理者在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上如图1.3所示:图1.3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2)这项研究对于理解“管理者在做什么”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
平均来说,管理者在四类活动上分别花费20%一30%的时间,包括传统的管理、沟通与交流、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交往。
但是,成功的管理者和有效的管理者对四类活动的重视程度差别很大。
实际上,两者强调的重点几乎正好相反。
这一发现对于长久以来一直以为“晋升是以工作绩效为基础”的假设提出了挑战,它生动地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社交技能和政治技能对组织内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而且成功,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二章1.哪些传记特点能够最好地预测以下方面?(1)生产率;(2)离职率;(3)缺勤率;(4)工作满意度。
答:传记特点包括员工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以及在组织中的任职时间。
其中能够最好地对生产率、离职率、缺勤率、工作满意度的预测分别为:(1)对生产率的预测表现最好的为任职时间,任职时间即工作经验,与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任职时间越长其生产率越高,反之,越低。
组织行为学重点
1.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定义: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内容: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上的行为问题,按三个层次来划分:(1)个体行为:个性、认知、学习、态度、激励与工作压力等;(2)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团队建设、权力与影响力、冲突、沟通和领导等;(3)组织行为:组织环境、组织流程与结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和创新等。
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2)调差法:会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差法;(3)心理测验法;(4)案例法;(5)情景模拟法;(6)系统法;(7)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2.个性、性格、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个性在管理在管理中的应用个性上有问题的员工,是管理上较为棘手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诚然,你无法解决所有他人个性的问题,也没有人会期望你这样做。
较为极端的情况应该是让训练有素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大夫解决,但是你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和他们沟通,试着去了解他们,并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他们。
你事先应该有心理准备:个性上的问题,不是短期之内可以改变得了的,严整纪律的行动很少发生效用。
性格对组织管理的作用P116(一)认知风格类型(1)感觉思维型:(2)感觉感情型(3)直觉思维型(4)直觉感情型(二)决策方式类型(1)最优化型决策风格(2)寻求满意型决策风格(3)渐进型决策风格(三)麦柯比的职业风格类型:赛手型、工匠型、斗士型、企业人型(四)影响组织行为的个性特征(1)成就取向(2)权术主义态度理论在卫生管理中的应用(一)准确把握医护人员原有的心理特点(1)了解原来的态度,逐步加以引导和改变(2)强化新信息,力求达到认识上的一致性(3)准确把握医护人员的需要动机特征(二)提高医务管理者的权威性(1)公正无私,廉洁自律(2)管理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强化(三)正确合理地行使职权3.四个效应(1)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组织行为学 章节重点
1.组织行为概念:(1)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有序地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的社会共同体。
(2)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3)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概念:①个体行为②群体行为③领导行为④组织行为与组织效率⑤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激励问题是微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组织变革问题是宏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3.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个性倾向性是指心理过程的倾向性,即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它是个性的潜在力量,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非倾向心理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特征,即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经常的、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4.能力的概念:指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5.感觉与知觉的偏差:6.首因效应: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7.情绪与情感影响因素: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是指那些与人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可见,情绪是态度体验的低级形式,而情感则是态度体验的高级形式。
但两者经常交织在一起。
8.价值:9.态度的概念:是指个体自身对某一客体所持有的评价与心理倾向,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由认知。
情感和意向三个部分组成。
10.激励的概念:激励,从字面上理解,是激发、鼓励的意思;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讲,激励指的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概念及类型1、概念: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
任何组织都涉及如下基本要素:(1)目标:目标的作用是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大家协作一致,运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与任务;(2)主体: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其主体是个人或群体行为;(3)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4)结构:虽然每个组织人数的多寡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组织成员的分工协作,需要科学的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利与权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即形成一定的结构;(5)环境: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综上,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含义及分类:1、概念: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2、分类:(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将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前者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如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人际行为——沟通、领导、谈判,群际行为——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工作团队;后者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以把组织行为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组织行为学(全书,重点,详细提要)
重点、难点分析本章重点: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研究的基本过程,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章难点: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一、研究方法的概念(识记)研究方法是提示研究对象的手段。
二、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征(领会)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公开说明研究的全过程、所使用的程序、所测的变量和所采用的测量方法。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如实地客观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是最重要原则和特点,研究者要尽量避免受自己的个性或主观偏见的影响。
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由于影响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变量是多方面的,就必须把其他可能影响工作绩效的变量控制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找出某一种变量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一方面必须把每个因素都置于整个体系中去研究分析,另一方面,必须把有关的知识从过去到现在加以系统化、条理化。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采用相同的程序,收集资料是客观的,在相同的可控条件下重复做相同实验应该得到的相同的结论。
6.对未来的预见性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是能够不断再现的,是可以推断未来的。
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一、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识记)1.观察和实验如实记录影响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行为的因素是哪些,他们在与环境发生关系情况下的行为反应和工作绩效的数据资料。
2.分析和评价在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分析和评价,说明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和环境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的结论。
3.预测和推断运用上面系统分析和评价所得到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进行演绎推论,就能预测和推断某个人、群体或组织在未来相同环境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行为反应和工作绩效。
4.检查和验证在实施计划安排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检查和验证上面的预测与推论是否准确。
二、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领会)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归纳为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1.确定研究课题2.选择研究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提出研究方案和方法5.实地观察和实验6.说明研究成果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案例研究法1.定义(识记)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是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的影响,并运用这些知识对组织进行调整控制,从而实现组织行为有效性的科学。
2、霍桑实验:研究结果否定了古典管理学理论对人的假设,实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止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人际关系。
第二章1、气质、性格、能力三者的概念:气质概念: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相关的神经系统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概念:个体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能力概念: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2、气质和性格的区别:气质: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反映个性的自然属性;性格: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反映个性的社会属性。
气质形成于(先天)遗传更有关;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意义上,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却有好坏区别。
气质和性格的联系:●气质影响性栺表现方式;●气质影响性栺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性格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改造气质。
3、工作价值观的分类:内在工作价值观和外在工作价值观。
4、伦理价值观的概念:伦理价值观(ethical values),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个人信念。
第三章1、感觉的概念: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最简单的过程。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信息的整体加工。
2、社会知觉的概念: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知觉。
3、社会知觉偏见的表现:选择性知觉、知觉防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参照框架、虚同感效应、期望效应。
4、归因的概念:就是解释我们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5、归因偏差:包括自利性偏差、基本归因偏差。
6、情绪的概念: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7、情绪智力的概念:指感受、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组织行为学1:是探讨个体,群体一级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行为科学。
2组织行为学”从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等方面,重点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组织理论二,行为科学是其组织理论三,现代组织理论阶段。
6:是指研究中所测量到的内容确属原本想要测量的内容。
7:试纸测量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8人格也叫做个性,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的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格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910(五个核心的人格特质)外向性(合群的,自信的,好交际的,还是保守的,羞怯的,安静的)愉悦性(也成随和性,合作的,热情的,令人愉快的,还是冷漠的,令人不快的,敌对的)公正严谨性(也称责任感,努力地,有组织的,可靠地,还是懒惰的,无条理的,不可依赖的)情绪稳定性(也称神经质,冷静的,自信的,镇定的,还是不安全的,焦虑的,消沉的)思想开放性(有创造性,有好奇心,有修养的,还是实际的,兴趣狭窄的):梅耶斯---布瑞格斯人格特质问卷,包括100个项目的人格测试,广泛运用于招聘测试,团队建设,冲突管理和理解管理风格等各个方面,获得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控制点,用来表征个人感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马基雅维利主义,又称权术主义,表示为达目标而产生的不顾道德观念约束的机会主义,权力操纵行为自控,反映了个人能够按照外部环境因素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 重点
②智能不足表现为智商在70分以下。
优越的自然素质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理想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
表现早晚;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C、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遗传的影响2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3产前环境的影响4早期经验的作用5学校教育的作用6实践活动的影响
管理思想: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低,都是人的本性所致;
如果人的工作效率低,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集权管理;强调“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
管理特点:严格、规范;工作现场管理
领导角色:监工
2.社会人
霍桑试验
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
三、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关注的是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1.两个基本问题:
a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b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目的: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2.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正在变小,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a简单化,分力化组织结构组织的管理层次减少,更趋扁平化,横向、纵向分离及决策分散化。
b弹性化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更富有弹性,临时工增加,固定工减少,人员更加一专多能。
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导致产量的增加;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是个体行为;第三章是激励,这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都涉及的问题,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章来重点讲授;第四章是群体行为;第五章是领导行为;第六章是组织行为;第七章是组织发展与变革;最后第八章,我们收集了一些综合案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6、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时,目前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五种。
7、什么是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假设认为:(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2)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3)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4)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组织与组织行为所谓组织就是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探讨的是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行政组织、教育组织、医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
2、明确的目标。
3、一定的权责结构。
(二)组织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有目的的活动。
行为具有目的性、意识的调节性、适应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二、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的预测、解释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1、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虽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但是也离不开对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根据,而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2、研究范围。
3、研究方法。
4、研究目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即组织行为学,则兴起于20 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组织行为学的探索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组织行为学的初创期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标志为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奥(E.Mayo)根据霍桑实验结果,于1933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影响人的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期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标志为系统化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确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术语(一)变量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二)因果关系(三)相关性与相关系数相关性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在量变上是否有稳定的关系,表示为相关系数r。
组织行为学概要(每章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 管理者定义: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2.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密保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组织职能: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作出决策。
领导职能: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成员之间冲突。
控制职能: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的活动。
3.管理角色亨利·明茨伯格提出10中不同的管理角色。
见下表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者的角色角色描述人际角色头面人物象征性的首脑,需要完成法律或社交的例行工作领导者负责激励和指导下属联络人建立并维护一个与外部保持联系的社交网络,可以提供各种支持和信息信息传递着角监控者获得各类信息,作为组织内外信息的神经中枢传播者把从外部或下属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中其他人员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和结果的信息,以组织所属行业专家身份出现决策角色创业者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推动能够带来变革的方案混乱处理者党组织面临意外的重大混乱时,负责采取正确的行动资源分配者做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谈判者在重要谈判中代表组织人际角色:所有的管理者都要承担某些实质上是纪念性或象征性的责任。
信息传递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管理者都要从其他组织或机构中收集一些信息。
决策角色:是与解决问题和做出抉择相关的角色。
4.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指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必须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
5.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只是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第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新版).docx
组织行为学(第“版-最新)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前言1、本份资料整理的是《组织行为学(第14版)》每一章节的局部重点内容,并不全面,;2、全部内容皆由作者根据课本一字一句敲打出来,非网上搜寻资料。
如有错漏之处,欢送指出及补充~~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一一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behavior,0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标准、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充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比照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说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I•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组织行为学重点
6组织行为学重点第一章、组中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1、组织的概念: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组织的概念逐步从物的组织到人的组织;从静态的组织到动态的组织;从封闭的组织到开放的组织;从单个的组织到系统的组织;2、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他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他是一个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也可以说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和兴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3、组织行为学的涵义:(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4、行为的概念:行为时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题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做的反应。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生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道德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是指:除了上述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还包括内因的心理活动。
因此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4、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
(2)具有多样性。
(3)具有动态性。
(4)具有可控性。
(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5、个人行为指个体的行为。
行为的主体是班组、科室、部门,那就是群体的行为。
行为的主体是企业、学校、医院、机关等,就是组织行为。
6、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人的因素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7、为了更深刻的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精神实质,必须进一步的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这四个要点。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点第一章导论一、组织1)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二、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三、霍桑实验:组织行为学的独立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实验。
1、霍桑实验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十分著名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
霍桑实验被公认为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梅奥被认为是管理心理学的创始人。
2、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1)照明实验(绕线实验)1924.11~1927.4实验假设: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率提高。
2)福利实验1927.4~1929.6①实验目的: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②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如下:是参加实验的光荣感;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被信任感和责任心的;群体意识。
③这一实验结果经实验者以极大的启示,从此开始了以人为中心的思考,实验者把注意力从物质条件转移到人际关系方面。
3)随访实验(与工人谈话实验)1928.9~1930.5目的:了解工人对诸如工作状况、工资待遇、工作监督、公司方针等各方面问题的真实情感和态度。
访问了近两万名工人,管理者必须认真倾听和了解工人的情绪和实际问题。
4)群体实验(观察实验)1931.11~1932.5目的:检验每个工人都是想以最高的工作效率换取最大的工作报酬。
观察的结果: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生产量平均都差不多。
3、霍桑实验的结论:生产条件的改善并非是增加生产的第一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
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
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
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
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
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井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
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对付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3、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相互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答:(1)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①个体水平指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人格特征、内在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和基本的能力水平。
②群体水平指群体受别人期望的影响程度、群体可接受的行为标准、群体受政治以及冲突水平的影响程度等。
③组织系统水平指组织选到复杂性和成熟性的水平。
(2)这三种基本的分析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同建筑上用的砖块,每一种水平都建立在前一种水平之上。
个体-群体-组织系统第二章组织的多元化【自己来】1、明确主要的人口特征并描述它们如何与组织行为学相关答:(1)年龄。
劳动力市场正在走向老龄化。
许多雇主认识到年长员工代表了一个高素质求职者的巨大潜在群体;年龄与离职率有关。
(一方面,当组织在积极寻求可以接纳和认可变革的个体时,与年龄有关的一些消极信息明显阻碍了年长员工的受聘计划,并且被裁员的机会大;另一方面,员工年龄越大,可供选择的其他工作机会就会越少,其任职时间长因而加薪的可能性越多。
);年龄与生产率有关(研究表明,在速度、力量、敏捷性和协调性方面会随时间推移不断增长);年龄与工作满意度有关,但结论不统一。
(2)性别。
女性和男性之间在工作生产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男性领域表现出色的女性不受欢迎;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存在差异,女性倾向于工作于生活平衡的工作;离职率和缺勤率方面,女性比男性高出许多;(3)种族和族群。
在雇佣环境中,面临绩效、晋升、加薪等问题时,员工倾向于帮助同种族的同事;不同种族对待平权行动不同;在雇佣决策上,总体上美国黑人的状况不如美国白人;(4)残疾。
影响其就业能力的认知;2、描述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元化答:(1)能力,这一因素会之间影响员工的绩效水平。
首先,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员工和工作要求之间的匹配性;其次,组织中影响现有员工的晋升和调职决策要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水平;最后,管理者可以对工作进行微调,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从而改善这种适应性;(2)个人特征。
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或其他管理者可能有的隐含偏见;(3)多元化管理。
我们可以设计团队管理、招聘、雇佣、保留和发展实践活动,以充分利用多元化,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
针对多层级的多元化环境而设计的全面性项目,比一次性的多元化培训更有效;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1、态度实在决定行为吗?为什么?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答:(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是:认知、情感和意向。
但态度并不实在决定行为。
(2)认知失调的效用,即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他们将会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行为决定态度;(3)调节变量,(人们发现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是: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重要的态度是基本价值观、自我利益的反映,或是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看重的个体或群体的认同。
那些被个体认为很重要的态度,倾向于与行为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具体的态度易于预测具体的行为,然而,一般的态度倾向于最好地预示一般的行为。
当社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强大时,态度与行为之间更可能出现差异。
2、哪些因素会带来工作满意度?对大多数人来说,薪酬和工作本身哪个更重要?答:如下因素会带来工作满意度:工作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薪酬等。
对于贫穷的人或者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人来说,薪酬更重要,但是,一旦到了富裕的生活水平,工作本身以及工作满意度更重要。
3、工作满意度是独特的美国概念吗?工作满意度是否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答:工作满意度不是独特的美国概念。
工作满意度会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其他文化的人们可能且确实形成了对工作满意度的判断。
有证据表明,西方文化中的员工与东方文化中的员工相比其工作满意度更高。
西方文化中的个体往往强调正面情绪和个人快乐,与他们相比,东方文化中的个体对负面情绪的厌恶感更少。
第四章情绪与心境1、情绪和心境对不同的组织行为问题有什么影响?你打算如何改善员工的心境?答: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直接指向某个人或某个物。
心境,则是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
情绪和心境被证明几乎与所有的组织行为学主题相关。
组织越来越多地选择它们认为具有高情绪智力的员工。
情绪和积极心境能够促进有效的决策和提高创造力。
最近的研究表明,心境与动机有关,特别是通过反馈,领导者依靠情绪提升他们的管理效率。
情绪展示对谈判和客户服务都很重要,而且情绪体验和工作态度以及与工作态度相关的行为有紧密的关系。
从实践和道德的角度来说,当然是有限制的。
情绪和心境是构成个体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
如果管理者了解情绪和心境的作用,则会增强对于个体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2、道德困境:在工作中管理情绪近十年来,人们对于工作当中情绪的理解飞速地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在我们可以或者近乎可以管理员工的情绪了。
例如,所有希望建开放和友爱工作环境的公司,都在运用人员选拔过程“筛选掉”那些不够外向和热情的求职者。
并且为员工提供培训,指导他们如何表现出微笑和愉快。
一些组织走得更远,它们试图建立一种“在情绪方面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它们不断唤起员工与顾客进行交流的日常情绪;它们选聘那些高情绪智力的求职者来控制工作团队和工作小组的情绪氛围,以及从事他一些类似的情绪管理活动。
格罗格·马克斯(Groucho Marx)曾经开玩笑地说“在演艺界成功的秘诀是诚实和真诚。
一旦你学会伪装出这些特点,那你就无往而不胜了。
”今天,在很多服务性组织中,格罗格的名言正在应用于实践。
例如,大量保险公司的电话推销员们,接受训练以唤起顾客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更容易说“行”。
员工们被指导避免使用带有负面意思的词汇,而代之以令人振奋的、建立自信的词汇,如“当然如此”、“绝对保证”、“立刻”和“非常棒”等等。
另外,他们还被指导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来传递“脚本”中的内容。
为了确保这些“人工的”积极情感始终被唤起,公司常常监控这些推销人员的的电话。
麦当劳、迪士尼和星巴克这样的组织会选择积极向上和热情友好的员工,并为他们设计表现出这些特点的行为程序。
他们让员工毫无选择余地。
另外,这些组织向它们遍布世界各地的员工表达公司的情绪期望。
当汉堡包和奶香咖啡(1atte)走进一座城市时,无论是阴沉:的莫斯科人还是害羞的芬兰人,所接受的微笑培训都来自同门同派。
3、如果要求员工伪装出与工作有关的某种具体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与员工的基本人格相冲突,这种做法是否道德?向别的国家输出标准化的“情绪规则手册”是否道德?你的想法是什么?答:要求员工伪装出与工作有关的某种具体情绪,而这种情绪与员工的基本人格相冲突,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是对员工人格的不尊重;同理,向别的国家输出标准化的“情绪”规则手册”的做法也是不道德的,并且它没有考虑到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情绪。
工作中情绪的管理不是简单的控制与改变,情绪管理体现的是关怀。
员工积极的情绪可以有效的提高效率,消极的情绪会产生一些恶性循环。
但是,对于情绪的管理应着重体现在了解员工不良情绪的来源,通过一些方法消除这些情绪。
因此,对于员工情绪的管理方法有:(1)要善于发现员工的情绪状态。
员工的性格不同,学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管理人员要结合这些方面,善于观察员工的思想情绪,特别对于实习生、新员工,管理人员更应当主动地去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以便对症下药,帮助员工调节情绪。
(2)组织员工多参加集体活动,员工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同时,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公开赞赏,私下批评,员工今天做得好,或者这件事情是刚刚学的,应该多鼓励,肯定,如果发现员工违规违纪、有错误的地方,就要悄悄地提醒,这样员工会感动。
第五章人格与价值观【2~】1、大五人格特质如何预测工作行为?答:(1)大五模型中的各项因素分别为:①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