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无线充电_发射端原理图

合集下载

无线充电器原理图

无线充电器原理图

灵感来源:……目的:……无线充电麦克风的电路原理简单实用的无线传能充电器,通过线圈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输给电池。

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

1 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无线充电器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经过无线充电器电源管理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2M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

通过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2 无线充电器发射电路模块如图3,无线充电器主振电路采用2 MHz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

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的正弦波输出,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O.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

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

因而.无线充电器发射部分采用2MHz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目前所需做的工作1 电路的识别,各分块电路的整体把握2 关键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与应用3 整个装置的设置,这是难点也是难点,但是做好1,2就应该没问题4 成品的制作,这个先不着急,有时间就做5 任务的分配,123是需要整个小组都要参与的,而前期的准备要分人尽快完成6 现在你就请老师看一下,这个基本电路是否可行,行我们就继续研究。

要想自己设计出电路,难度比较大,我们可以利用别人的电路,来运用到我们的发明上来,我们做一个资源的整合。

附录:废电池的坏处废电池的坏处主要有:废电池里边含有汞、镉等等重金属,它们释放到大自然里会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危险。

废电池的危害:废弃在自然界电池中的汞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

QI无线充电标准中文版

QI无线充电标准中文版

系统的描述,无线通信电源转换低功率第一部分:接口定义版本1.0,2010年7月版权该系统描述无线功率传输是出版的力量,无线通信联合体采用无线力量联盟与ConvenientPower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富尔顿创新公司、国家半导体公司,诺基亚公司,奥林匹斯成像公司、研究、限制、飞利浦、三洋电子公司。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菲德州仪器有限公司,保留所有能量。

复制在全部或部分地是被禁止的明示和优先的书面允许的无线能力联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所包含的信息是正确之日出版。

然而,无线的力量,也ConvenientPower协会有限公司,富尔顿创新公司和国家诺基亚公司半导体公司、企业、科研、奥林匹斯成像议案有限公司、飞利浦、三洋电子公司。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德州仪器有限公司,也将承担任何损失,包括间接的或间接的,从使用这个系统描述无线功率传输或依据。

本文件的准确性。

分类在这个文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机密。

注意为进一步解释,这份文件的内容,或在任何可察觉不一致或模棱两可的解释,或为任何资讯相关的专利许可程序,请联系:********************************。

1 综述1.1范围,我的系统体积的无线功率传输由描述下列文件:第一部分:接口定义。

第二部分:性能要求。

第三部份:测试的依从。

本文档定义了的交互界面和供电功率发射机接收器。

1.2主要特征无触点电力传输的方法,从一个基站移动设备,它是基于近场磁感应线圈之间。

转移的功率,大约5 W采用适当的二次卷(典型的外部大约40毫米)的尺寸。

操作频率范围:110-205 HZ之间。

支持两种方法在移动设备上放置在基站的表面。

帮助用户指引正确位置的移动设备在表面形成一层。

通过基站,提供一个或几个固定位置的表面。

任意位置可以免费定位的移动设备上表面形成一层可提供电力基站位置,通过任何表面。

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使移动设备能够充分的控制能力转让。

可观的设计系统的灵活性为整合成一个移动的装置。

无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手把手教你制作无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无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手把手教你制作无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充 电 电 路实用无线充电器设计[附电路图]基本功能是通过线圈将H电能H以H无线H方式传输给电池。

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

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能充电于无形之中. 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一充电平台上同时充电。

免去接线的烦恼。

1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无线充电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24V 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H电源管理H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 2M 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 供给初级绕组。

通过 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 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无线充电器系统框in2. 2发射电路模块如图3,主振电路采用2 MHz 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

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 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的正弦波输出。

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TI8.2 Ym OS -^1 T图2 供电电融电路T2s图3发射电路2. 2接收电路模块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0. 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

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

因而.发射部分采用2MHz 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NnoLFUg2图4接收电路2.3充电电路R6n XUMR6 立“ED[)7/▼LEDR2 28kn-R15充电电路。

qi无线充 tx与rx通信原理

qi无线充 tx与rx通信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将能量传输到设备上进行充电的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包括发射端(TX)和接收端(RX)两个部分。

其中,发射端负责产生无线电波能量,并将其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则负责将收到的无线电波能量转换成电能,用于给设备充电。

本文将针对无线充电技术的TX与RX通信原理展开详细介绍。

TX与RX通信原理:1. 发射端(TX)通信原理发射端主要由功率放大器、天线和调制器组成。

TX模块通过功率放大器将电能转换为无线电波能量。

通过调制器来控制无线电波的频率和幅度,以便让无线电波能够在空中传输并被接收端接收到。

通过天线将产生的无线电波能量进行辐射,实现向周围空间传输能量。

2. 接收端(RX)通信原理接收端主要由天线、解调器和整流器组成。

接收端的天线用于接收发射端发送过来的无线电波能量。

接收到无线电波能量后,解调器对无线电波进行解调,将其转换成原始的电信号。

整流器对解调后的电信号进行整流,将其转换为直流电能并存储起来,用于给设备充电。

在TX与RX通信原理中,无线电波的频率和幅度的调制控制非常重要。

合理的频率和幅度调制可以使无线电波在空中传输更远距离,并且在接收端更高效地接收到无线电波能量。

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天线设计也会直接影响到无线充电的传输效率,因此天线的选择和布局也是无线充电技术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总结:TX与RX通信原理是无线充电技术中的核心部分,通过发射端的发射和接收端的接收,能够实现无线电波能量的传输和转换,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充电。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环境来设计和优化TX与RX的通信原理,以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和可靠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好地了解无线充电技术中TX与RX通信原理的相关知识。

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充电方式,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无线充电技术中的TX与RX通信原理,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无线电波能量的传输和转换实现设备的充电。

在实际应用中,针对TX与RX通信原理的优化和改进是提高无线充电技术效率和可靠性的关键。

无线充电器规格书

无线充电器规格书
8.1 气候条件 Weather condition 工作温度:0℃ ~ 40℃. Operating temperature 0℃ ~ 40℃.
工作湿度:10% ~80%(没有水气凝结) Operating humidity:10% ~80% (No steam condensation)
存储温度:-20℃ ~70℃ Storage temperature:-20℃ ~70℃
3、 发射端线圈参数 Transmitting terminal coil’s parameter 3.1 线圈参数 The parameter of coil 3.2 发射端线圈尺寸 Transmitting terminal coil’s size 3.3 发射端 PCBA 外形 Transmitting terminal PCBA appearance
3.1 线圈参数 The parameter of coil
测试项目 Test item
(µH)
参数特征 Parameter characteristic 24.0
(mƸ)
75.0
建议误差值 Suggest error value
Ô10%
MAX 最大
3.2 发射端线圈尺寸 Transmitting terminal coil’s size
7、物料清单 BOM 7.1 接收端清单 Receiving end inventory
8、气候条件规格 Weather conditions standard 8.1 条件 Condition
8.2 跌落测试 Drop testing
1、 无线充电器发射端描述 Wireless charger transmitting terminal description

无线充qi协议c语言详解无线充电Qi协议正向通信FSK的解调设计

无线充qi协议c语言详解无线充电Qi协议正向通信FSK的解调设计

无线充qi协议c语言详解无线充电Qi协议正向通信FSK的解调设计无线充Qi协议C语言详解——无线充电Qi协议正向通信FSK的解调设计无线充Qi协议(Wireless Charging Qi Protocol)是一种用于无线充电技术的通信协议,它定义了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规范,使得设备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信号传输。

其中,正向通信部分采用了FSK(频移键控)调制方式来进行无线数据传输。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充Qi协议正向通信FSK的解调设计,并给出相应的C语言实现。

一、FSK调制原理FSK调制是一种数字调制技术,通过改变载波频率的不同来代表数字信号的不同值。

在无线充Qi协议中,FSK调制用于传输正向通信的数据信息。

具体而言,逻辑“0”对应着低频载波信号,逻辑“1”对应着高频载波信号。

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频率来识别出原始数据信息。

二、无线充Qi协议正向通信FSK解调设计在实现FSK解调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 接收信号的采样和解调:首先,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样,并通过从高频到低频进行频率变换。

然后,根据采样后的信号频率判断每个数据位的值。

2. 数据帧的同步:在接收端解调之前,需要建立一个同步信号,该信号用于定位数据帧的开始位置。

可以利用数据帧中的特定数据模式进行同步。

3. 误码控制和纠错:接收端需要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判断,如果出现误码,则进行纠错操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三、C语言实现代码示例下面是一个基于C语言的无线充Qi协议正向通信FSK解调设计的代码示例:```c#include <stdio.h>// 定义采样频率#define SAMPLE_RATE 2000// 定义同步信号模式#define SYNC_PATTERN 0xAAAA// 信号采样函数int sampleSignal(){// TODO:采样信号,返回采样值}// 频率识别函数int recognizeFrequency(){// TODO:识别信号频率,返回对应值}// FSK解调函数void fskDemodulation(){int sampleValue;int frequency;// 同步信号检测while (1){sampleValue = sampleSignal();frequency = recognizeFrequency();if (frequency == SYNC_PATTERN) {// 同步信号检测成功,跳出循环 break;}}// 解调数据位while (1){sampleValue = sampleSignal();frequency = recognizeFrequency();// 根据频率识别判断数据位的值// TODO:进行数据处理和纠错操作 }}int main(){// TODO:初始化硬件和设置参数// 执行FSK解调fskDemodulation();return 0;}```以上示例代码中,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在`sampleSignal()`函数中进行信号采样,通过在`recognizeFrequency()`函数中进行频率识别,实现了对无线充Qi协议正向通信FSK信号的解调和处理。

无线充电技术之“QI”与“PMA”

无线充电技术之“QI”与“PMA”

无线充电技术之“QI”与“PMA”?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使用无线充电技术对手机等设备充电成为我们的日常,从方便我们查看手机的支架式无线充电器到超薄的卧式无线充电器,再到您可以随身携带的无线充电宝,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

有了无线充电器,我们就可以离开有线充电器的数据线,无需连接数据线进行充电,使我们可以摆脱了数据线的束缚,同时保持舒适的供电和连接状态,做到随时都能够为我们的设备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工作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基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实现的,是一种无需设备与充电器之间存在有线连接即可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方法,是通过电磁场实现的。

无线充电由两个部分组成:充电板以及需要充电的设备。

为了实现充电,电子设备和充电板都包含一个线圈。

充电板通过电源产生电磁场,充电设备内部线圈感应出电流,该电流为充电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点:使用便捷:减少电源线摆放杂乱的问题,同时无线充电器由一个垫子或支架组成,使用更加方便。

用途更广泛:无线充电器是通用的,我们可以在充电板上为多个设备充电;标准统一:Qi、PMA、A4WP标准等等。

无线充电技术的缺点:效率低: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远远低于有线充电,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完成充电;价格更高:相同功率的有线充电器和无线充电器相比,无线充电器的价格远远高于有线充电器。

Qi和PMA无线充电技术标准: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设备都支持无线充电,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耳机仓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Qi和PMA两种标准的无线充电器。

虽然Qi是最常用的无线充电标准,但PMA可用于大功率、远距离无线充电。

Qi无线充电标准是最常见的无线充电标准,它支持大多数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Qi标准规定频率范围为110-205kHz。

Qi无线充电标准标准的优点之一是它可以用于有线和无线充电,Qi无线充电支持5W、15W等功率功率,功率越高意味着充电速度越快。

PMA无线充电技术是以色列Powermat推出的充电标准,PMA常用于车载无线充电、机器人、医疗设备等应用场景。

无线充电 Qi (C)

无线充电 Qi (C)

System DescriptionWireless Power TransferVersion 1.0Basic Power Transmitter Designs3.2.2.13.2.2.1.1Figure 3-6: Primary Coil of Power Transmitter design A2 Table 3-5: Primary Coil parameters of Power Transmitter design A2上次讲到 利用功率接收器谐振频率的检测,原因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初级线圈的调动,因为功率发射器没有必要识别在这个谐振频率不响应的对象。

实例 C.3提供谐振检测方法初级线圈绕线的种类,绞合线 30股,1.0mm直径,参考图3-6,初级线圈为圆形 多个层组成,相同极性的所有的层堆叠。

表3-5 是初级线圈的尺寸。

功率发射器A2 设计 包含 一个初级线圈 像小节 3.2.2.1.1定义的那样,屏蔽罩像小节3.2.2.1.2定义的那样,界面(感应面)像小节3.2.2.1.3定义的那样,定义阶段 像小节3.2.2.1.4定义的那样机械细节描述初级线圈System DescriptionWireless Power TransferBasic Power Transmitter DesignsVersion 1.03.2.2.1.2DPR-MF3 — Daido Steel (大 同 特 殊 钢) HS13-H — Daido Steel (大 同 特 殊 钢)Figure 3-7: Primary Coil assembly of Power Transmitter design A23.2.2.1.33.2.2.1.43.2.2.2如图3-7 ,软磁材料保护基站免受初级线圈产生的磁场干扰,屏蔽罩至少超出初级线圈的外直径2mm,厚度至少0.20mm,放在初级线圈下面距离0.1mm,这点无线传输系统描述1.0版本,第1卷 第1部分 限制了屏蔽罩从下列裂变材料选择组合。

2023qi无线充电协议

2023qi无线充电协议

Qi无线充电协议1. 简介Qi无线充电协议是一种无线充电技术标准,由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制定和管理。

该协议旨在为各种电子设备提供无线充电的通用解决方案。

Qi无线充电协议使用共同的无线电频率和传输方式,可以为多个品牌和型号的设备提供兼容的充电解决方案。

2. 协议原理Qi无线充电协议基于电磁感应和共振两种无线充电原理。

通过在充电器和设备之间的共同电磁场中传输能量,实现无线充电的功能。

2.1 电磁感应原理电磁感应原理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

当电流通过充电器的线圈时,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当设备中的线圈与这个磁场相接近时,会感应出电压,并从线圈中获取能量。

2.2 共振原理共振原理是通过调整充电器和设备之间的频率来实现更高效的能量传输。

充电器和设备中的线圈通过调整电容和电感来实现共振。

当频率匹配时,能量传输效率最高。

3.1 Qi充电器Qi充电器是符合Qi无线充电协议的充电设备。

它由一个发射线圈、一个电源和一个控制电路组成。

发射线圈用于产生电磁场,电源用于提供电流,控制电路用于管理充电过程和与设备进行通信。

3.2 Qi设备Qi设备是符合Qi无线充电协议的接收设备。

它由一个接收线圈和一个充电电路组成。

接收线圈用于将无线电能转换为电能,充电电路用于管理接收到的能量并为设备充电。

4. Qi充电标准4.1 强化型Qi充电标准强化型Qi充电标准是一种升级版的Qi充电标准,可以提供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高的充电效率。

它通过增加充电器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功能和数据传输能力,实现了更智能和更高效的充电体验。

为了确保充电器和设备的兼容性和安全性,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提供了一个Qi充电器认证计划。

充电器通过在WPC 认证中心进行严格测试和验证,获得认证后方可使用Qi标识并销售。

5. Qi充电的应用Qi无线充电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如智能方式、平板电脑、无线耳机、智能手表等。

Qi标准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介绍

Qi标准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介绍

Qi标准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介绍随着智能手机和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对充电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但是,传统的充电方式需要使用电线连接,充电时需要将设备放在充电器上,并且存在线缆繁杂和充电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线充电技术正在逐渐流行,并成为未来一种重要的充电方式。

Qi标准及其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Qi标准概述Qi是一种无线充电标准,由多个公司联合制定,并由无线功率联盟负责管理。

该标准允许用户无需连接电线就能将设备放置在充电板上进行充电。

Qi标准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耳机等等。

同时,由于Qi标准被多家公司所支持,用户可以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设备之间共享无线充电功能。

二、Qi标准的工作原理无线充电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技术。

在无线充电中,电源会发射出电磁波,无线充电设备会接收到这些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从而对设备进行充电。

Qi标准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使用Qi标准的设备可以无需任何线缆,直接将其放在充电板上进行充电。

在Qi标准中,传输电量的能量以无线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输。

在发射板和接收板之间,有一个共振环节,发射板上的线圈生成指向接收板的电磁场,当接收板处于共振频率时,电磁场将转换为电能传输至设备。

因此,Qi标准依赖于两个标准部分,即发射板和接收板。

三、Qi标准的优势1. 无需电线连接:最大的好处是用起来非常方便,不用携带充电线。

只要将设备置于充电板上即可,大大提高了使用体验。

2. 保持设备外观美观:由于无需电线连接,设备在充电时无需放置在特定的位置,因此可以保持外观美观和整洁。

3. 充电效率高:与传统的有线充电相比,Qi标准的充电效率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充电速度,对用户非常友好。

4. 适用范围广:Qi标准已被多个公司所支持,用户可以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设备之间共享无线充电功能,适用范围极其广泛。

四、Qi标准的应用目前,Qi标准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无人机等设备上。

几种无线充电解决方案特点及原理图

几种无线充电解决方案特点及原理图

几种无线充电解决方案特点及原理图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至今在电子领域已经被深入研究应用,虽然还未曾大范围普及,但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

手机厂商也纷纷在自家旗舰机上加入这一革新性的先进充电技术,如三星S6、索尼Xperia Z3+、谷歌Nexus 6、诺基亚Lumia 930等手机均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

那么,未来无线充电技术发展会如何呢?现如今都有哪些常见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一、无线充电联盟(WPC):电磁感应方式,2008年12月成立。

目前WPC在商业推广中的QI标准目前已有172家会员公司:德州仪器(TI)、飞利浦、飞思卡尔(Freescale)、东芝(Toshiba) 、微软、松下、三星、索尼、高通(最后加入)等等。

无线充电联盟(WPC)共同制定的无线充电标准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但这技术还有比较多的缺陷,比如最大输出功率只有5W,所以充电速度上会非常有局限。

从市场规模上,Qi无疑是目前最为普及的,值得关注的是,Qi的最新标准可实现7至45毫米的无线充电距离,算是一个小小的突破。

QI标注采用的电磁感应技术的优缺点:优点:原理简单,制作容易缺点:传输距离严重受限实例如下:1、德州仪器(TI):最早量产无线充电方案公司第一种:WPC主要会员之一的德州仪器(TI),已推出业界首款无线电源传输控制芯片套片。

该套片包含一片bq500110单通道发射控制芯片,一片bq51013单通道接收控制芯片。

TI是最早量产无线充电方案公司。

第二种:1、15V 输入发射端:(1)功能描述:第二代数字无线电源控制发射端用于便携式设备如手机等的充电输入 5V 直流电,输出 10V 交流电可寻找将被供电的 WPC 兼容器件接收来自被供电器件数据包通信并管理电源传送(2)重要特征:动态电源限制 (DPL)符合无线电源联盟 (WPC) 类型 A5 和类型 A11 发送器规范的 5V 运行数字解调减少了组件综合充电状态模式和故障指示(3)功能框图:(4)方案照片:2、12V 输入发射端:(1)功能描述:TI 自由定位无线充电发送端应用在 WPC 1.1 可用的手机, 车载和桌面充电三个线圈发送数组: 充电区域 > 70 mm×20mm12V DC 输入, 5V AC 输出(2)重要特征:符合无线供电联盟(WPC)A6 发送机技术规范外来物体检测增强型寄生金属检测确保安全性数字解调过流保护(3)功能框图:(4)方案照片:3、5V 输出接收端(1)功能描述:提供 5V 稳压电源输出应用于便携式设备提供无线充电(2)重要特征:93% 的整体峰值 AC-DC 效率符合 WPC v1.1 标准的通信控制输出电压调节内部集成整流器 , 低压降压稳压器 , 数字控制热关断(3)功能框图:(4)方案照片:2、飞思卡尔(Freescale)高效定位无线充电方案5V 输入发射端:(1)功能描述:自由定位充电设备应用在 WPC Qi可用的手机, 车载和桌面充电提供准确、高效充电电流输入电压可调(2)重要特征:符合 WPC 规范采用 DSC 内核技术的软件平台,高效的 PID 控制环路输入电压范围 9~18 V(3)功能框图:(4)方案照片:3、东芝(Toshiba)简单快速无线充电方案5V 输出接收端:(1)功能描述:基于 TC7761WBG 的无线充电接收端应用于智能手机 , 平板电脑的电池块符合 WPC 1.1 协议(2)重要特征:全桥整流电路欠压锁定 / 过压保护最大输出电压 / 电流 : 5V/1A热关断检测和保护(3)功能框图:(4)方案照片:4、凌阳:凌阳无线充电芯片GPM8F3132AGPM8F3132A 凌阳公司摔出的首款无线充电芯片,采用LQFP44封装,最大功率达到75%,优越的性能和性价比,是目前最为通用的。

无线充电标准QI中文版 D

无线充电标准QI中文版 D

表3-9是初级线圈组相关的参数,完成的PCB厚度是1.3 mm.+10%-System Description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asic Power Transmitter Designs Version 1.0 3.3.2.1.2 3.3.2.1.33.3.2.23.3.2.3屏蔽罩界面/感应面电子细节描述功率发射器B2 使用的屏蔽罩和功率发射器B1使用的功率发射器使用的相同。

参考小节3.3.1.1.2从初级线圈组到基站界面/感应面的距离是 d Z =2 mm,(从初级线圈组顶面)。

同样参考小节3.3.1.1.3图3-11。

另外基站的界面/感应面至少超出初级线圈组的外边缘5mm.B2功率发射器设计的电路草图和功率发射器B1 的相同,参考小节3.3.1.2图3-12.功率发射器B2 用一个半桥逆变器驱动 初级线圈组。

另外功率发射器B2 用多路器选择有效区的位置。

多路器配置初级线圈组,像这样 1,2或者3套初级线圈被并联到驱动电路。

被连接在一起的初级线圈构成了一个初级子感应区。

还有另外一个限制 是多路器必须选择的每一个初级线圈要和其它每个选择的初级线圈叠加;参考例图 3-14(c)工作频率范围 f op =105--112kHz,每套在第2层 第7层(并联) 的初级线圈组和屏蔽罩的电感为 ---- 11.7uH , 在第3层和第六层(并联)为11.8 uH , 在第4层和第5层(并联)为12.3 uH 。

电容和电感在阻抗匹配电路中的(图3-12)分别为 C m1=256 nF , C m23=147 nF , L m =3.8 uH.电容 C_1和C_2在半桥逆变器为68uF.开关S是打开的当初级子感应区只有一个初级线圈组成时,否则开关就是关闭的。

(电容两端)通过电容的电压能达到36Vpk-pk。

功率发射器B2 用输入电压到半桥逆变器 从而控制功率大小的传输。

因为这个目的,输入电压的范围是0----20v,低输入电压结果就是低功率传输。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从2011年夏季前后开始上市。

任何厂商的任何机型均可使用的“Qi”规格将成为全球标准。

停车即可充电的EV(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也在推进研发。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

NTT D 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后陆续上市了多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座。

这些手机无需在手机上插上充电线缆,只需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为电池充电。

今后NTT DoCoMo将在电影院、餐厅、酒店、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设置充电座,便于用户在外出时使用。

软银移动也预定2012年1月上市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

KDDI正在开发车载式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座。

未来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将有望扩大到EV的充电系统。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

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以松下、韩国三星电子、英国索尼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电装为首,许多国家的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相继加盟了WPC。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19世纪发现的物理现象电磁感应方式采用了19世纪上半期发现的物理现象。

众所周知,电流流过线圈时,周围会产生磁场。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ans Oersted)发现了这种电磁效应。

用没有通电的其他线圈接近该磁场,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由此点亮灯泡。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这个可从线圈向线圈供电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电磁感应现象。

无线充电使用的充电座和终端分别内置了线圈,使二者靠近便开始从充电座向终端供电。

为提高供电效率,需要使线圈之间的位置对齐,不产生偏移。

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电路原理

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电路原理

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电路原理
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电路原理是通过感应耦合原理来实现的。

它由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部分包括一个交流电源和一个发射线圈。

交流电源将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信号,然后通过发射线圈将信号传输到空间中。

接收器部分包括一个接收线圈和一个整流电路。

接收线圈接收到发射器发送的高频信号后,通过感应耦合将信号转换为电能,并通过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

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感应耦合是通过磁场实现的。

当发射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它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接收线圈中的磁场感应到这个变化的磁场,并将其转换为电能。

整个无线充电器系统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效率。

为了提高耦合效率,通常会采用调谐电路来确保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共振频率匹配。

总的来说,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电路原理是通过感应耦合来将电能转换为磁能,并通过接收线圈将磁能转换为电能。

这种原理使得无线充电器能够实现距离传输电
能的功能。

无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手把手教你制作无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无线充电最完整教程---手把手教你制作无线充电器【附电路图】

实用无线充电器设计[附电路图]之袁州冬雪创作
•基本功能是通过线圈将H电能H以H无线H方式传输给电池.只需把电池和接纳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停止充电.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克不及充电于无形之
中.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一充电平台上同
时充电.免除接线的烦末路.
1 无线充电器原理与布局
无线充电系统主要采取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停止
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
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 24V直流
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颠末H电源管理H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
通过2M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通过
2个H电感H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承受转换
电路变更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2.2 发射电路模块
如图3,主振电路采取2 MHz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有
源晶振输出的方波,颠末二阶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
得到稳定的正弦波输出.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
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
辐射出去.为接纳部分提供能量.
•2.2 接纳电路模块
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0.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因而.发射部分采取2MHz有源晶振发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动力载波频率.
2.3 充电电路。

Qi标准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介绍

Qi标准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介绍

Qi标准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介绍无线充电技术在消费类市场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不使用连线的情况下给电子设备充电不但可为便携式设备用户提供一种便利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让广大设计人员能够寻找到更具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

许多电池供电型便携式设备均能受益于这种技术,从手机到电动汽车不一而足。

电感耦合方法可以实现高效和通用的无线充电。

为了便于使用并且让设计人员和消费者都受益,无线充电联盟 (WPC) 制定出了一种标准,在供电设备(无线发射端,充电站)和用电设备(无线接收端,便携式设备)之间创建了互操作性。

WPC 成立于2008 年,由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各行业公司组成,其中包括电子设备制造厂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WPC 标准定义了电感耦合(线圈结构)的类型,以及低功率无线设备所用的通信协议。

在这种标准下工作的任何设备都可以与任何其他 WPC 兼容设备配对。

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好处是其利用这些线圈来实现无线发送端和无线接收端之间的通信。

无线充电 WPC 标准WPC 标准下,无线传输的“低功率”就是说功耗仅为 0~5W。

达到这一标准范围的系统在两个平面线圈之间使用电感耦合来将电力从无线发送端传输给无线接收端。

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一般为 5mm。

输出电压调节由一个全局数字控制环路负责,这时无线接收端会与无线发送端通信,并要求或多或少的功率。

该通信是一种通过反向散射调制从无线接收端到无线发送端的单向通信。

在反向散射调制中,无线接收端线圈受到负载,从而改变无线发送端的电流消耗。

我们对这些电流变化进行监控,并解调成两个设备协同工作所需的信息。

WPC 标准定义了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提供电力的无线发送端、使用电力的无线接收端以及这两种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三个方面。

无线发送端电力传输方向始终是从无线发送端到无线接收端。

无线发送端的关键电路是用于向无线接收端传输电力的一次线圈、驱动一次线圈的控制单元以及解调一次线圈电压或者电流的通信电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